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5 13:2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第一篇: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一个学生偷了东西被抓,自己认为那不叫偷而是叫拿。班主任问也没有悔改之心,问:作为该同学的班主任应该如何面对这个学生?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可以从德育教育原则和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关入手。

1德育教育应该坚持: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原则。

2在本案例中,班主任首先要坚持正面教育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坚持正面启发,积极诱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标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坚持以表扬为主;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给予批评并指出努力方向,但要注意防止简单粗暴,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3.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注重发展性评价。不能因学生的一次偷窃行为而对之形成坏的印象,在教育过程中歧视。

学校:

姓名: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泸溪一中 杨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的扩展和变化,他们将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困惑及社会压力等问题。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充分反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的特色和作者的教育灵活性,我们既注意整套书内在联系和内容要求,在形式与体例上又注意保留作者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做到百花齐放。

本书主要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咨询与辅导情况。全书共分六大块内容:性格辅导、学习辅导、心理问题辅导、情绪适应问题辅导、特殊家庭学生的辅导和心理辅导方法。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一:李某,初一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案例:李某,五年级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五年级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她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她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她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上述案例代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

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桦川县实验小学 张金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候晚秋是我班一位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桦川县实验小学 张金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基本情况

毛家宁,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另外,他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桦川县实验小学 张金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王子健,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桦川县实验小学 张金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基本情况:

姓名:王文博 性别:男 年龄:12 所属班级:五(1)

二、问题行为概述: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

三、个案生活背景: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我还了解到孩子特别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

四、个案现状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陈晶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陈晶来说,这三种行为兼而有之。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

五、辅导策略及过程:

(一)父母的配合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金家迪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陈晶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金家迪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金家迪爸爸打儿子的事了。金家迪特别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片子。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二)教师的教育

我积极地与孩子作交流,我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决可以不再干!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 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金家迪,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对达到某种成就的标准。我告诉他如果一周内没有攻击性行为发作或者没有一节课影响课堂秩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如成为光荣的升旗手;在班上公开表扬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进步。

六、个案辅导成果

二年来,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金家迪易怒、易暴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了,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说:“金家迪的转变可真大啊!

桦川县实验小学 张金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给“与众不同”洒点阳光

案例:

基本情况:美珊,女,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家庭情况:

1、父亲在银行工作,母亲干个体,家庭条件比较好,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2、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

3、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时冷时热,方法也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

4、平时上学、放学没有人接送。

个性特征:

1、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搞小动作,要么发呆。

2、学习成绩差。所有学科都在及格边缘徘徊。

3、不想做作业。老师问到时,只有两个字“忘了”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严重缺乏自信。和她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

6、行为懒散,做事拖拉。写字很慢,很丑。

7、比较自私。只珍惜自己的东西,也从来不会与人分享。背景资料:

眼睛先天性弱视,其它一切正常,做过两次手术。一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二年级时留过级,学习兴趣不高。三年级时,由于特殊原因美美所在的班级连续换了好几个老师,她的学习成绩更差了。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回家辅导功课很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度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做,让她往东,她偏朝西,对她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了家长的良苦用心。班级情况:

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她,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多余的,父亲的溺爱,也是她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时间一长,对她的成长会产生更多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当别的同学在一起快乐的做游戏时,却只看到她自己在一旁站着或来回溜达,显得很孤独,很茫然,很与众不同。

心理问题与根源:

1、自尊自卑,矛盾交织。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批评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通过与他多次交谈,我发现她早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

2、意志薄弱,不愿学习。多数学生内心深处有求上进的愿望,也常常在为此付出努力。但是许多学生往往不能持久,阶段性地产生某方面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弱点在于自身的惰性,外界的压力不大,他很难主动学习。美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落后,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

3、借口眼睛,懒惰成性。因为身体先天原因,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某大医院看病,并为此做了两次手术。其实,除了眼睛,她身体可以说是很健康。但是,偏偏她就仗着眼睛,自己为自己减压,从开始的少做作业到最后的彻底不做,懒惰成性。辅导策略:

1、用爱关心,用爱包容。首先应让她明白,老师爱她,同学爱她。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就应该融入到这个大家庭里,在这个家庭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能献出爱,人人都能得到爱。不能只一味的让别人来适应你,找你玩,帮助你。你同时也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让别人感觉到你的温暖。这样,别人也会愿意和你做朋友的。才会拉近你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同时你还会获得更多的朋友。这么说是让她明白“交流”是件很重要的事。同时也鼓励她,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好的,只要做到老师和你说的话,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的,到那时你一点都不会感到孤独,反而会感到有朋友在身边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如果遇到你和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老师也愿意做你的大朋友,去帮助你们解决,好吗?这样做能让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2、发动同学,感受温暖。我悄悄召集班上的同学,让他们主动关心美美,帮助美美,和美美交流,比如,利用中午和下课玩的时候,大家可以主动邀请她去和他她们一起玩,主动和她说话,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聊天,相互说说心里话等等。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提出愿意和她交朋友,帮助她学习,真是求之不得!这样先让同学去融和她,让她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再让她慢慢的融合进这个集体里,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

3、家校联系,随时辅导。做好家长工作,让父母在家里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助的工作。美美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美美妈妈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她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的表扬她,让她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4、剖析自我,认识自我。美美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成绩差,所以对自己的评价太低,以为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心里产生孤立,缺乏自信。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太低或太高都是很危险的。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呢?首先对孩子表示信任和喜欢,告诉孩子老师不会因为你的学习成绩差就不喜欢你,老师非常愿意帮助你。其次,把孩子的优点罗列一下,让孩子看到原来自己不是一无是处。同时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习兴趣,摆脱厌学情绪。学习上严格要求,如:上课时,多提醒她认真听讲,鼓励她大胆回答问题,用眼神肯定她的做法。课余时间帮她补课,慢慢的她在学习上尝到甜头,有干劲。效果:

1、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明显改善。现在的美美和她妈妈,那才叫一个亲,母女俩别提多开心了。

2、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每天都能按完成作业,新学的知识掌握的也不错。

思考:

1、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

2、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的生活、学习有目标,充满希望,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

我深知自己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因此,对孩子的辅导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桦川县实验小学 张金美

第五篇: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活着没意思”

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6月27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

以上事件并非“黑色高考”前后的特殊案例,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电脑立即显示出27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近期上半年公布的调查,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自杀,一个就太多了,何况是青春少年!

个案

“活着没意思!”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这句话从一个16岁的男孩口里说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说这话的孩子叫小可,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长得眉清目秀,但身体瘦削,个子不到1.70米,戴着近视镜,说话还有点羞怯。从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他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小可是独生子,从小受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呵护,没上过一天幼儿园,多半时间是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上小学后,性格渐渐变得有些孤僻,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同龄人交往,除了打乒乓球、下象棋,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从小学到初中,小可的玩伴和朋友不多,但成绩一直不错,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单后,总会从爷爷奶奶和父母那里得到考前承诺的金钱奖励。

初二下学期,班上一个女生主动接近小可,给他带好吃的零食,约他一起去打球。这让小可有点受宠若惊,两个孩子开始了一段朦朦胧胧的“初恋”。从不讲究穿着的小可也开始注意打扮自己了,那段时间,他精神状态极佳,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然而考入高中后,这一切很快发生了变化。由于是重点中学,群英荟萃,小可原来的成绩现在只能算中等偏下了,第一次考试的名次从原来的前几名滑到班上的30多名,从小受惯了表扬和奖励的小可异常失落。雪上加霜的是,那位原来喜欢他的女同学被一个英俊男生“夺”走了,他几经努力,也无济于事。小可第一次“失恋”了,并一度产生了自卑心理。为了增强身体对抗力,他买了沙包和绑腿,在家里锻炼体力,可因为吃不了苦,他没有练几天就放弃了。

情绪的波动导致学习成绩继续下滑,期末考试,小可在班上的名次一下子落到了40多名,而且开天辟地两门功课没及格,也第一次未能获得家长的奖励,反而遭到父母一顿责备。小可的情绪降到了冰点,2005年的春节,他躲在家里哪里也不去,整天闷闷不乐。

“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看我玩一会儿电子游戏就骂人,奶奶管着我吃的,少吃几口就唠叨个没完。我连一点自由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为了发泄,小可在家里经常用拳头砸墙壁,有时手背被砸破皮,鲜血直流,父母看了心痛不已。有一天,他听同学说男人的烦恼都是“命根子”惹的祸,于是产生了自宫的念头,幸亏被他父亲发现,及时制止了。但父亲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是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这让小可更加灰心丧气。他一次次想到了死,当这个念头最强烈的时候,他甚至做出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

记者:你为什么会有自杀的念头?

小可:说不清为什么,只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记者:你有过自杀的计划吗?

小可:有过……

记者:最后为什么放弃了?

小可:还是害怕了,死也需要勇气的。

记者:现在还想自杀吗?

小可:暂时不会了。

记者:那你准备怎么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小可:还是发愤学习吧,先把成绩搞上去。名次上不去,总被人家瞧不起,父母心里也难受。再就是制造一点生活乐趣吧,学习太枯燥了,经常来一点新的刺激也好,今年暑假我要爸爸给我买一个MP3……

记者:如果名次达不到你理想的高度,或者MP3也听腻了,你还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

小可:我真不知道……

调查报告全国调查结果:

20.4%的学生想过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该项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项调查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全国18个省区市参加,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初中、高中、大学10岁至24岁的学生。因为规模比较大,所以数据上来的时间不统一,现在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江西、海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部分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

这13个省的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2.9%的学生(男2.9%、女2.9%)曾采取措施自杀,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

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男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维持在3%左右,但大学三四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有一个小高峰。初二、初三和高一女生自杀未遂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

在不良情绪方面,过去12个月感到孤独的报告率男女生分别为50.1%、56.9%,女生略高于男生。在中学阶段,随年级的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报告率逐渐增加,大学阶段则随着年级的升高孤独感报告率略有下降。

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64.6%和72.6%的男生和女生经常或是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女生学习压力的报告率高于男生。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远高于大学和初中。

在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初中和高中女生该行为的报告率高于男生,无论男女,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17%的男女学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初中学生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高中和大学则维持在较高水平,年级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别。

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些数据总的结果可能还会有变动,因为我们的数据库还在进一步清理。”

“但是,从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2002年至2003年,我们在北京市的东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选取了11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006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过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

调查分析

孩子,你为何自杀?

自杀,无疑是一种极端行为,为何会发生在花季年龄的孩子中间呢?

学习压力越大,孩子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

据报道,昆明市福海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莫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负担过重而服毒自杀。据了解,莫某平时十分听话,是家里和学校公认的好孩子,连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她的父母对这个女儿的期望值很高,平时很少让她做家务,对她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上百依百顺,但是对女儿的学习成绩则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里排前3名。经过努力,莫某每次都满足了父母的期望。但是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进入前3名。因为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父母曾责备过她,此后,莫某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还有过跳楼轻生的念头,但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

北京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显示:初二、初三年级的女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22.9%。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星一博士说,面临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而女生就更严重,因为女孩子情感内敛,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绪。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学校对孩子的严加管理,使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无形中就缩小了孩子的活动范围,使得孩子无暇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孩子没有娱乐空间,就少了很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琐然无味。

早恋问题是孩子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二大原因。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主管于华告诉记者,到咨询中心来做咨询的,很多孩子是因为早恋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最近我接触到的几个案例都是关于孩子早恋问题的,有一个14岁的女孩自杀了,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才挽回了性命。女孩在初二第一学期时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孩,渐渐地,两位少男少女谈起了恋爱,当然这一切都是悄悄地进行的。但是今年开学后,女孩的一些反常举动还是没逃脱父母的眼睛,在父母的严厉‘拷问’下,女孩把一切都‘招’了。然而父母面对女儿早恋这一事实,没有正确引导,而是给予了种种限制,让女孩忍无可忍,一次趁父母不在家时,将锋利的刀片割向了手腕……”

于华说,发现孩子的情感问题,家长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紧盯不放,更不能以语言攻势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果用命令的口吻,直接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我通过痛苦的改变来满足你们的需要。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产生的效果非常小,孩子会非常抵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星一博士说,根据调查结果,单亲家庭或是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本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一方面需要独立,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情感方面的支持。可是这时候,父母离异了,特别是像我国目前这种状态,父母离异一般不是友好的分开,而大多数是吵得比较厉害,很多时候,父母中的一方会跟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比如有母亲就会对孩子说:“是你爸不要我们了,你要爱我,不能爱你爸。你以后不能像你爸这样对妈妈不好。”这对孩子是很大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都他最爱的人,可是现在,孩子心里的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了,或者是更弱了。每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种社会精神的支持网络,孩子就更需要。

于华说,据我所了解,单亲家庭的父母都会觉得欠这个孩子的,尤其是没有抚养权的那一方,更会有这种感觉,于是过分在物质上提供东西给孩子,以为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但是恰恰相反,父母关注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还是关注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的体验到的是不一样的。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的自杀念头也会增多。

星一博士说,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如果母亲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高。

于华说,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集中在物质上,而对于精神上关注却很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一般抑郁症状已经很严重了。孩子情绪不高,家长很难注意到。所以我们倡导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要减少关注。但是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大量地关注。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在在物质上大量满足孩子,以为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满足了。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孩子最重要的一方面被剥夺了,就是通过做小事情得到一种成就感。家里任何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孩子就没有机会帮助别人,这是剥夺了孩子从小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但是成就感的需求并不随之消失,相对而言是在膨胀,孩子必须关注外面、帮助别人才有成就感,向内关注,就无限地把需求空间拉大了,一点点成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心理落差就会很大,落差大意味着挫折感的程度大,挫折感的频率会增多。

家长总挑孩子毛病,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调查中显示:家庭中,如果父母理解孩子,平时,父母知道孩子去哪里玩,孩子的朋友是哪些,孩子的自杀意念及计划就会较低。因为,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些告诉给父母,说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比较好的。而如果家长总是拒绝或是否定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好,总给他挑毛病,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比较高。

于华说,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打压,如果孩子有优点,家长一般看不到,即使知道孩子的优点,也不会表达,一般都会说“你看你的同学某某,多用功”,这就加重了孩子的自卑感。可自卑感表现出来就是自尊心特别强,不能容忍别人说自己不好,承受打击的能力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差。

我们要自由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博士星一告诉记者:“我们曾在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进行过干预,我们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画过一幅画,表达他们理想中的自己,他们的画让我们震撼。

“学生们还对自己的画进行了解说,他们不想被父母管得那么紧,父母经常查他们的日记,不让他们出去玩,加上考试压力大,业余时间家长强压着他们坐在家里学习。而且,学校也统一要求孩子们穿校服,甚至头发都要梳成一样的,孩子们说,他们不想穿校服。他们说:我不想和同学们都一样,这样就没有个性了。”

星一说,十六七岁的孩子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想表现自我,他们想探索不同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可是学校把他们禁锢住了。

下载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理压力案例分析

    中学生的心里压力案例分析案例:新的学期开始了在一次家访中我得知这位六年级张某同学在小学成绩一直很优秀,学习刻苦努力,通过一学期的初中生活,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

    中学生安全案例分析

    中学生安全案例分析一、课间玩耍 发生意外 2013年,在课间活动时,几个同学一起在操场上玩耍。结果在互相推挤的过程中,两位同学撞到一起摔倒了,以至于两位学生的额头碰破,血流不......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 刘金生 早恋是指未成年学生把对异性的好感用恋爱的方式来表现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据调查,一般中学生几乎不同程度上存在早恋现象,尽管中学生早恋者仍是少......

    中学生德育案例分析)

    学生玩手机案例分析 ——丁跃芬 本学期我担任的11大专4班的班主任,班上人数少,而且都是女生,就一个男生,比例很悬殊,女生面对一些问题很自我,所以我平时对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

    中学生法律案例分析

    案例一:2010年2月26日上午9时25分,某校学生李某某在宿舍违章使用“热得快”,约9时30分离开宿舍时未拔掉电源,致使“热得快”过热,电线短路引起火灾。 分析: 1)违反学校消防安全管......

    中学生法制案例分析

    【法制校园】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目前,我国有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3.67亿,其中绝大多数为在校就读的学生。由于不良文化信息的渗透、腐蚀以及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影响,由于学......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分析 引言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分析 引言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