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并结合我校的“五步”教学法,开始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是调整使用教材。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但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为此,我从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密切程度,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角度出发,适当地调整了教材情境,以期能适应更多学生的学习。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谈话的形式,用轻松的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反思《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以此引入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迅速转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学习图1一荤一素的搭配方法。
其次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生在自学图1的基础上,对搭配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学习图二,我就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借助学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延伸,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动手操作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学生充分探究之后,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办法,可能有的同学会按顺序搭配,有的则会显得杂乱次序,有的用荤菜配素菜,有的用素菜配荤菜,只要能够找到所有的答案,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好一点,为什么?再用课件演示加深印象。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搭配,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并适时板书: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所以我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更简单的记录方法,使学生不再拘泥一种记录方式,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写出好几种记录方式,比如:列举、连线、画图、用序号和字母表示等等,甚至有的同学会想到用算式解决。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让学生不仅明白了这些记录方式所表示的意思,也能让学生经历从图片操作到用符号表示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在配菜搭配结束后,为了给学生一个综合运用新知识的空间,我让学生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生活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
教材中设置了三天的菜谱搭配,情境设置相对一致,但容易让学生失去探究兴趣,同时也削弱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数学思想的形成,我根据具体的情况做了调整后的感觉颇好,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1、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进行指导,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困难,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一些困难,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
2、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的时候,学生不同的`解决思路放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有趣的是学生在交流各自的想法的时候,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走的。
3、运用方法,引申练习。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从配餐的知识迁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难,但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特别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时候都是都非常有顺序的,我在学校和少年宫之间又增加了一条路,叫做F路,问题是这个时候有几条路可以走,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是3×3=9,学生还解释为什么是9条路。
总之,这节课我先从学生身边的情景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紧密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学习,教师注意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2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对小学数学课堂,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这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分发教具使学生感知做事情的要有有序的思考意识,然后引入晴晴这位新朋友,用晴晴的口吻进行提问,使情境贯穿始终。结合本课的线索进行选材,如:穿什么衣服、配餐、打开儿童乐园的密码门、行走路线、照相的搭配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用“晴晴要去儿童乐园,想衣服要穿漂亮些,请大家给他提一些建议”这样的语言,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衣服搭配)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连一连(配餐)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跟”进来
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从搭配上衣和下装开始,是本节课的第一次操作。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学困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乐”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搭配中的学问”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做一做、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实验,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有趣的操作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活”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没有做,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
(四)动手操作,让学生“富”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会产生价值。这产生价值的过程,正是难能可贵的创造过程”。而俗语也说的好“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然而,课堂教学没有遗憾可能就不会有提高,所以,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做如下总结:
(一)整节课缺乏大数学观的前瞻与后连。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
(二)个人的基本素养还有待提高,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的用语言提出学习要求,正确的使用评价语言,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方面,做的不够好。
(三)课堂应变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在课堂上能果断的放弃课件,但是在时间的调控上,做的不够好。所以,整节课下来超时了,少做了一道深入练习,导致课堂上没有呈现用乘法原理解决问题,虽然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已经有所渗透,在巡视中,已经有学生能用乘法原理去解决问题,但是,并没有在全班的交流中呈现,这不可避免的是教师的不足之处。
(四)关注学生的这方面,教师做的还不够。课件临时出错,课堂上发生变化,学生用好奇的眼神关注大屏幕,教师没有及时关注,所以,导致教学超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上的一点一滴。
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4
5月29日我参加了我校数学学科的赛课。我讲授的是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经历了两种不同事物的搭配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符号化思想,发展学生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前我录制了微视频,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课上通过学生自学汇报,再发现总结方法并渗透数学思想,最后是练习巩固。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对搭配的方法掌握也较好。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我们初次尝试课前微视频的学习,学生的参与度高,回顾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我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微视频的录制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布置还需具体明确。例如:在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应布置想一想怎样写算式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应在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再指名汇报。通过学生的交流,更加了解搭配的方法,为搭配方法的总结奠定基础。
3、练习题的设计还需多样化,拓展的练习处理有些匆忙。
4、学生语言的表达还需加强。
我觉得数学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学到了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的逆行学生此方面的培养。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5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把教学内容的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的题目整理成一个聪聪过生日的情景串。学生从开始到结束,都围绕“广角”教学,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内容又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点心的搭配、路线的选择等,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搭配、设计旅游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在想办法表示穿衣服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拿不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要引导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考虑算法。如果这样应该将排列与组合分成两课时来上。但这样难度提高了不少,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
三、如何照顾后进生。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优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尤其是象数学广角这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来探讨。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6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五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解密码锁问题、路线选择问题、拍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提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景串,以小红想打扮得漂亮些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整天的活动为线索,巧妙地设计了帮小红搭配衣服、吃早餐、开密码门、选择路线、及拍照等五个情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将认识服饰搭配、配餐、路线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从而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拍照等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7
《搭配中的学问》在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围绕食堂三天的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二是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如“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三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三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引入规律
在进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帮小红搭配衣服的任务,让学生从简单的衣服搭配中,初步体验衣服搭配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如“穿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上衣和裤子”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得出上衣和裤子的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注重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始终把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课中紧紧抓住这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思考得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进取。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9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乘法原理,于是要求学生在进行搭配时要做到有顺序,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从多方面想办法: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把教学内容的例题、课后练习的题目串成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搭配衣服、搭配早餐、搭配路线中,使学生处处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有趣,又处处增长知识。学生不仅玩得高兴,而且也学得开心。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搭配、早餐的搭配、路线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然后拓展延伸,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搭配的情况?再让学生进行词语搭配,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有搭配得情况。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我让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说说你觉得那种摆法比较好?好在哪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悟到有顺序的进行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组合的思想方法。
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生在路线的搭配时,没能把搭配的知识迁移到走路,对于一段路和一条路线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不能正确的找到所有的路线,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二、如何灵活驾驭课堂。
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很多学生急着演示、发言,语言表达能力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一不小心被学生牵制住了,因为太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所以拖延了时间。
三、课堂学生讨论演示的必要性和如何生成。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随机的现象的处理,还存在着不足。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0
可见,她并没有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只是找了一种或两种方法。我当时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回应,而是让组长用连线的方法汇报搭配的方法。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如果此时能让学生利用投影展示一下搭配的方法或者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大的学具卡片展示搭配的方法,会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1、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在配菜活动中,学生们已经总结出了用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如果能在后面的搭配衣服、搭配路线等活动中,用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提升,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最后,我又新设计了一个猜电话号码后四位的游戏。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太难了。如果变成三位数就好了。
4、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1
我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创新处理。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通过让学生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间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地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的平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学校餐厅”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布置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
3.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 “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能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活动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谱”教学中,我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发言的同学问一问:你对我们的发言有什么意见?)这个教学层次要解决的问题: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思。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在提出问题时优先让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着全体都理解了;在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应该关注差生的完成情况,将错误纠正在当堂;在开始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提出:“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也可以来到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在反馈是也要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帮助。
第三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这节课我紧紧围绕“盒饭中心”开业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
成功之处: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在这一课中围绕“开心盒饭中心”星期
一、星期
三、星期五,三天的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更多搭配中的学问,我还设计了“搭配服装”“搭配路线”两个活动,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开心盒饭中心”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情境的创设上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关注的情境出发,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不强求统一,只要方法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新的数学教学课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反思《《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在组织学生搭配星期三的菜时,我引导学生用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组长用连线的方法把配菜的方法记录下来。可在巡视学生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拿着学具卡片兴冲冲地对组长说:“我喜欢牛排和豆腐。”然后就让组长记录。可能是由于老师前面的问题“你想买什么菜?”的影响。她忽略了“星期三一共有多少种配菜方法?”这个问题。
可见,她并没有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只是找了一种或两种方法。我当时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回应,而是让组长用连线的方法汇报搭配的方法。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如果此时能让学生利用投影展示一下搭配的方法或者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大的学具卡片展示搭配的方法,会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在配菜活动中,学生们已经总结出了用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如果能在后面的搭配衣服、搭配路线等活动中,用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提升,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最后,我又新设计了一个猜电话号码后四位的游戏。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太难了。如果变成三位数就好了。
4、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课堂教学,虽然我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指正和帮助。
第四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课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呈现知识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我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饮食中的搭配问题入手,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凸显了数学的人文价值。
但对于本课的教学还是觉得遗憾颇多:
1、新授讲得过急,才10分钟的进间便完成,其间缺少让学生小组说一说搭配方法,从而巩固其思路的过程。
2、做练习题1时,问题提出的不够严密“选择一衣服,可以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个别学生出现选择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条裙子来搭配。问题应改为“任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或裙子„„”
第五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沐抚前山小学 王勇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已初步学习排列组合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它不仅是组合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常识。教学计中重在向学生渗透组合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围绕教学目标,本人认为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也在教学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1、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规律
首先,通过“搭配服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初步感受搭配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搞清楚搭配的方法,从生活走向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来解决“2件上衣件与3条裤子进行一对一搭配的问题”。接着,通过“吃早餐”这一活动,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步步深入,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让他们独立尝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经历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同时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想办法解决,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并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
2、精心组合教学环节,渗透组合思想
本节课用游览恩施大峡谷数学乐园搭台,巧妙穿插了五个教学情景。五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价值,让组合的数学思想分层次、有步骤地借助对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深入。比如“买衣服”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选定上装或下装,依次搭配,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吃早餐”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并尽可能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形成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解密码”是引导学生将组合知识直接用来解决数学问题,巩固所学习的方法。“选线路”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
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样的道理,“照合影”活动的安排,进行了活动化、游戏化的设置,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在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当地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同伴交流、集体展示。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
1、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不够。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一个班级中,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限于大赛经验不足,事先了解学生不够,课中有些手忙脚乱,在反馈是更多关注结果,对部分学生的思维误区没有有效引导,造成检测时达标率不够高。
2、课堂教学的语言有待进一步锤炼。
本次课中,教师表述的不清楚,使得学生对“一件衣服搭配一条裤子”的搭配要求没有理解透,出现了两件衣服配一条裤子的搭配方法。在学生说出可以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时,本人没有因势利导,形成“乘法原则”,是本节课的最大败笔。在发给学生检测题后,没有讲清楚题目的要求,学生关注搭配过程,却不能快速写出搭配结果,影响了教学效果。
总之,《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虽然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生动;让学生学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世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想出有创意的解决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遗憾,在教学细节上需要精心打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