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4:5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礼记。学记》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礼记。学记》读后感》。

第一篇:《礼记。学记》读后感

2013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读《礼记.学记》有感

龙口一中A区

当我还不是教师,但正在努力变成教师的路上奋斗时,我最先接触到的有关教育的书籍就是《学记》。当时,只是对照着翻译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不能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现在成了一位真正的老师,接触到了学生,再看《学记》,才真正领悟到原来这短短的一千二百字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现在新的课程理念明确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和导是为了学生自主地学,自主的学的过程中必有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探索的精神,这是对教师教的回报和挑战,1同时促使教师要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丰富知识,积蓄能量,提高水平,教导学生。

所以教师应把教学相长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追求。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同时教师自身的学同样也促进教的水平,这都体现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教出自己崇拜的学生,自己首先要成为知识的巨人,要不断学习,同时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向老师学习中也得到提高,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甚少到知识渊博,就象鱼儿有了水,小鸟长了翅膀一样,越学他就游的更深,越学就飞的更高。总有一天会直潜底,会击长空,学到了在某些方面能够超越老师,这是学习的力量。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利用好和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平台,是一件双赢的事。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填鸭式的课堂是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也不符合“教”“学”原则。要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动去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是教的落脚点。这也是《学记》中体现的另一个教学原则——启发诱导原则。

二、启发诱导原则

《学记》继承和发扬了《论语》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学记》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晓喻,是启发诱导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教学,重在启发诱导。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牵拉; 是鼓励而不是压抑; 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引导而不牵拉,师生关系就融洽; 鼓励而不压抑,学习就轻快; 启发而不灌输,学生就会思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教师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的了。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到“罕譬而喻”、“言近旨远”。即不能把知识全盘托给学生,要做到虽然说的话感觉起来很平实,但是其意蕴深远。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点到为止,这也是启发的精髓之所在。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的只是一个引导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为了应考,很多时候我们依然选择了“填鸭式”的模式,这就使我们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记》中也提出了启发诱导原则的心理基础是“志”。“士先志”、“辨志”、“游其志”、“继其志”、“强力而不反”,都是强调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主张“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依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幼者”绝对不是指小孩子,指的是初学者。放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教学要有系统性,教材要有一定的连贯顺序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次偶然机会,我在网上看了庐山文化教育中心的黄能武先生对

《学记》的讲解,他里边有这样一段话:“因为我们初学时很多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其实会自自然然得以解决。当我们不能掌握住圣贤学问纲要的时候,我们问出来的问题都不是根本的问题,都是枝末的问题,这对我们的修学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也给了我一定的启发,在我讲课时,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当时会给予回答,但不会太深,因为我知道,我告诉他们,他们可能也不会懂,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解释完了之后我会说:“你们以后会懂的。”作为一位生物老师,我也想为我们学校的生物老师说一句赞美的话:在学习高中生物三本必修时,我之前看到有的学校会按照一二三的顺序讲授,而我们的老师选择在高一时带领学生学习必修一和必修三,对于难理解的必修二放到高二再学习,因为这时候学生的理解能力较高一又会有所提升,接受起来也会相应的轻松一些。这就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学记》中所提出的“不凌节而施”,教学就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四、藏息相辅原则

《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修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就是“藏息相辅”原则,就是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我们学校就深知其中的益处,所以学校创办了各种社团,比如舞蹈社团、播音主持社团、陶艺社团等,还有多个学习小组,有生化试验小组,英语学习小组等,我认为这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社团和学习小组,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还对他们的学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里边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我所提到的四个教学原则,这只是我深有感触的。此外,《学记》还主张“相观而善之谓摩”,即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和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谋而合。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同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作为一名当代教师,我们肩负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时代赋予我们更重的责任,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同事虚心学习,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一名领导认可、同事认可、家长认可、学生认可的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好老师。

第二篇: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

(一)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礼记学记读后感

(二)《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礼记学记读后感

(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

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第三篇:《礼记学记》学习心得

《礼记学记》学习心得

《学记》是《礼记》中的第十八篇,是我国古代最早探索教育规律的理论专著。全文只有1200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句句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今天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在《学记》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学习它、认识它,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是有巨大帮助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敬业乐群‛‚博习亲师‛‚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善歌继声,善教继志‛‚师严然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等等,这些理念经常被我们应用,成了我们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其中,有几段虽然已是自己早就知道的,但从2000多年前的古书上读到,却又有更深的感受。

一、培养目标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其大意为:

学生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经义和章句的能力,辨别他们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专业思想是否坚定,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对教师是否尊敬。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术上的水平和选择朋友的能力。如果能达到上述的标准,这就叫做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在学业上已能触类旁通,并且在见解行动上能够坚定不移,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这就叫做大成。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化群众、转移社会风俗的效果,并且使远近的人都能悦服而怀念。这就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不断地学着衔土,也能垒积成大蚁巢‛。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是把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结合在了一起,在学生完成七年的学业之后,专业基础知识打好了,政治方向明确了,不仅热爱自己的专业,而且能重视‚博习亲师‛与‚论学取友‛。这样的‚小成‛目标,难道不是我们现代教育一直追求,但一直有所欠缺的吗?

在之后第九年完成‚大成‛目标时,学习达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境界,对自己专业知识产生了坚定的信念,最终达到‚强立而不反‛。

这种学习制度的规定,很值得我们重视。它的特点是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严格的要求,由浅入深,合乎求知的规律。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这与当今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两者结合并进,循序前行。

二、师之引导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大意为:

教师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之所以失败的理由,然后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他能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而不是硬拉着学生走。能激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前进;能开导学生,而不是去代求通达做出结论。能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学起来就轻松愉快,不感到困难;能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而不是代求通达,就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师生关系就融洽,学习也轻松,又能发挥独立思考,这就是善于启发诱导的结果。

短短几十个字,就把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智能,这一教学中重要的理念阐述得如此清楚,‚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的教师在这方面真的要潜心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策略。真正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形成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渠道。让我们的师生关系‚和‛,让学生学习‚易‛,让学生们能‚思‛。这正是《学记》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

三、为教之失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其大意为:

现在一般教师,只是一味地诵读简册上的文字,多大量的提问与讲说,只顾追求进度;在进行教学时,又不顾学生是否领悟,结果使他们不能按部就班尽心竭力地去求学,教师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人的才能,这种教育方法,既违背了教学原则,学生的学习当然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对于所习专业,感到痛苦,从而怨恨教师,经常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而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得益的地方。将来即使勉强结业,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这种教学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由于这些原因。

读了这段文字,知道这是先辈批判当时教学的精辟批评与指责。但读着读着,想想2000多年后的现代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日常教学也何常没有这样的现象呢?老师们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们的实际接受能力,赶紧结课,多留些时间复习;老师们为了完成当堂课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老师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脱离开学生实际……这些情况虽然不是所有老师的行为,但也并非罕见。读了这段文字,对我们现在教育教学应该有很大启发。

《学记》这篇文章,仅仅1200多字。但读起来非常解渴,使我受到很大启发。真的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除了《学记》本身给我带来的启发之外,我又进一步感受到了读书的益处。就像一本书中说到的:阅读好书就像跟历代名贤圣哲促膝长谈,他们高尚的情操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大量阅读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或许偶尔的一本书,会使你顿悟某个道理,从此使思想产生质的飞跃。也许一本书就可以把你带入一个全新领域,从此,你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也许,我成不了博学者,但我要努力让读书成为我的爱好。

第四篇:《礼记·学记》原文

《礼记·学记》

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 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子时术【述】之。」其此之谓乎。◎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diã,蚂蚁做窝堆在穴口的小土堆】。就是这个意思。【蛾:蚁。术:述,遵循】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â】,孙【逊】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夏:榎,槚,茶树。楚:荆条】)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一说:拨弄琴弦,调弦听音】;不通晓鸟兽草木,不会譬喻天时人事,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修之于身】,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

◎易解:【呻:诵读,吟诵。占:窥视。毕:书简】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逊】,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易解: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 6 所以兴盛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逊),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易解:【扞格:相互抵触。扞:捍。】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燕:亵渎,轻慢。燕朋:轻慢朋友。燕辟:轻慢老师作的比喻,以为太浅。僻:本来是“辟”,通“譬”】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 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zhǎng】善而就其失者也。◎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语虽 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 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尸:祭祀的时候,“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小声【响应】,重力敲打,则【大声】响应,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庸:夸奖,归功于】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ù】之;语【yù】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服:服制,服丧制度。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为五服。一为“斩衰cuī”: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服丧三年,用极粗的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缘,为子女对父母、妻对夫等;二为“齐衰zīcuī”,服丧一年,用次粗的生麻布为丧服,缝衣缘,孙为祖父母、夫为妻等;三为“大功”,服丧九月,用粗麻布为丧服,为堂兄弟、在室堂姐妹、侄妇等;四为“小功”,服丧五月,用稍粗熟麻布为丧服,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再从兄弟、堂侄、侄孙、兄弟之妻、夫之兄弟等;五为“缌sī麻”,服丧三月,用稍细熟麻布为丧服,为曾祖的兄弟、祖父的堂兄弟、父亲隔二代的堂兄弟、本人隔三代的堂兄弟等,是五服内最轻的服制。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就是不穿丧服,露左臂,以白布缠头。同六世祖及更远的亲属为“无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伟大的天时不固守某个季节】。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 谓务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礼记·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xiǎo,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说,yuâ)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说,yuâ)命》曰.学(敩,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述)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â).孙(逊)其业也.夏(jiǎ,槚)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逊).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逊).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僻/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yu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ù)之.语(yù)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第五篇:礼记学记学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第一禁于未发,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在还没有发出来时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在小时,教会他们摆脱可能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当其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更加深刻。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

第三不陵节而施,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也要顾及到一些接受慢的学生。太过急功近利的教学,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这样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相观而善,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且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

虽然《礼记.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

下载《礼记。学记》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礼记。学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礼记《学记》全文(5篇)

    《学记》全文及翻译 2010年10月05日 星期二 18:06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

    礼记读后感

    浅学礼记有感时光流逝,转眼《十三经》结课。回顾这中华文化的十三部经书,真是让我感慨古人伟大的智慧。学习之中,《礼记》带来我很多启示,我想结合自己的感悟谈一谈。 《礼记》......

    礼记读后感

    篇一:礼记读后感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假日响应领导号召,为自己充电,深入阅读了《礼记》,对其中的一些事例有一点感触,编录如下:1、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

    《礼记学记》_蔡礼旭老师主讲

    《礼记.学记》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我们来看这一篇《礼记?学记篇》。这一篇文章在我们十三经里面的《礼记》这一本经文里面,《礼记》里面有很多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尤其......

    《学记》读后感

    《学记》 ——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摘要:《学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文献,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都是十分显著的。师范生在阅读它的过程中,就是要取其精华......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1 《礼记﹒学记》道:“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意思是说,老师要学会根据一个孩子的家......

    《学记》读后感

    《学记》 ——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摘要:《学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文献,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都是十分显著的。师范生在阅读它的过程中,就是要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