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享文化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课题实验计划
《共享文化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
课题实验计划
邵艳萍
2006年10月
《共享文化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课题实验计划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前教育教学的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十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因为它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也因此而得到广泛传播,扎根人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其结果是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状况:教师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讲授,轻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因此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负担加重,更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所获取的知识不全面,整体素质无法提高,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地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全部信息,如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一定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途径。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能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规律,有益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构建了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研究 “自探共研”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初步探索。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解决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教师主动参与实践。运用调查、观察、测量、统计等各种手段,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旨在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遵循螺旋递进的规律,整体推进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实验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进行试验研究。
一、“自探共研”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创新
我们分析了中外曾出现的根据对知识与能力关系不同认识大致划分的三类教学模式,即以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为代表的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以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为代表的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和以布鲁纳的“发现法”为代表的既重知识传授又重智力开发的教学模式,砌的惜鉴与仓惭相结合,并结合对创新主体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学习鹏及总结我赋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学生的认知懈,经过反复地研究、论证、提炼、创设了体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创新”的认识过程以及“定向——内化——发展”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自探共研”教学模式,确定了“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分层指导,自探共研——组织交流,归纳总结一一引导实践,应用提高”的基本流程。(见下图)
(一)核心思想
“自探共研”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共同研究活动中,发展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学生人人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自主探索、共同研究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同等的发展机会。因此,“自探共研”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探共研”活动中实现主动发展。
(二)模式特点
“自探共研”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共同研究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发展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
2、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目标、自主探索、共同研究的自主活动方式。“自探”即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共研”即学生个体探索与师生共同研究相结合,进行创新性学习;
3、师生关系是尊重主体、尊重差异的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教师为学生服务;
4、师生活动安排强调教师少讲,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
5、教学方法体现知能统一,让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获取新知,灵活运用,掌握方法,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运用者”。
(三)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是学习活动的定向阶段。教师可采取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将疑问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矛盾、激起动机,迫使学生思维人路,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
2、分层指导,自探共研。这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实验、阅读、思考、尝试、练习等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擅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3、组织交流,归纳总结。此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的内化。
4、引导实践,应用提高。教师要组织学生将探索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此环节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发展的过程。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使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典型性和创造性。
二、“自探共研”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自探共研”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一)创新教育理论
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发现的体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创新性教学应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其教学环境应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来构建。
(二)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在知识授受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活动。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知识教学,知识是一种渗透了人的智慧、思想、情感、人格的理论体系。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等的智慧。教育科学研究得出:合理的知识结构呈金字塔型。方法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是知识的软件,是一种智慧因子最活跃、智慧价值最高的知识,是智慧的象征。教学应由追求思维成果(知识)转到追求思维过程(方法)上来,并通过这一转变,使学生不仅获取方法,同时获得情感、意志等心理体验,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
三、“自探共研”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素质的全面发展。“自探共研”教学模式提出以来,实验教师积极采用该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提
高,主动探索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促进了个性特长的发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我们对采用该模式教学前后实验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式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k竞争意识、主动精神明显增强。对实验班与平行班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情况的对比调查也表明:实验班学生在能主动提出问题、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解题、答问有创见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明显盈于平行班学生。
(二)实施“自探共研”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以点带面,使学校教师教育思想进一步端正,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现、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1、有利于获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领悟。而该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其核心是“自探共研”,即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动眼、动情,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探索新知,获取方法,获得体验,增长智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自探共研”式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由过去的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的“服务者”,有时又是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这样,为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3、有利于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自探共研”式的教学,由于学生的探索活动是自主、分散的,打破了以往整齐划
一、齐步走的方式,就为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为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创造了条件。
4、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自探共研”教学模式适合当今课堂教学的实际,概括较为适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大的灵活性、兼容性,可操作性强,为教师课堂教学再创造提供了依据。
四.研究和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
通过课题研究,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和教学设计等文本、视频等网络资源库;通过教师合作及师生共建共享等方式,建设社区教育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单元性网络课件、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学习资源。在资源建设中要注意把研究方向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
五.构建可行的学校网络道德文化建设模式。
要对学生的网络道德、使用规范等方面进行调查追踪,注重对学生典型个案的剖析和教育,对学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学校网络道德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和措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或活动,采用“活动为载体,任务为驱动”方式,帮助学生自觉提高技能水平,引导学生有责任地、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帮助教师提升个人发展能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活。同时,通过挖掘更多显性和隐性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组织和班集体的作用,倡导“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先进理念,全面实施人文教育,让学生具有良好习惯,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解决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教师主动参与实践。运用调查、观察、测量、统计等各种手段,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旨在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遵循螺旋递进的规律,整体推进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实验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进行试验研究。
第二篇:校本研究课题计划
开辟新的有效学习途径
—九树小学2010-2011学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的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二、研究目标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2、通过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在综合性学习中逐步实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扩展——发现、创新”的递进目标。
三、研究主要内容
结合语文教材,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积极地去调查,收集资料,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四、研究方法与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活动法。即利用问卷调查以及参观活动的方法,了解学生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的活动情况,分析学生综合性语文学习方面的存在问题,以便适时调控。
(2)教育实验法。营造综合性语文学习的氛围,探索综合性语文学习如何过自主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寻找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切入点。
(3)个案研究法。注重在个案之中找规律,在规律之中探路子。在实验期间,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跟踪,收集、整理个案资料,以便进行理性分析。
(4)经验总结法。主要用于经验分析概括,从而深入全面而又系统地揭示其子课题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教育规律,进而在今后的小学综合性语文学习中更好地推广运用。
2、研究时间:2010.9——2011.73、、主要措施:
(1)各年段组建读书俱乐部,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各年段组建图书社,并有效开展文学创作活动。
(3)各年段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
(4)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开展“遨游汉字王国”、“轻扣诗歌
大门”等综合性学习活动,优化语文课堂。
(5)抓好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严格规范操作流程,保证
研究实验的规范性。
五、研究实施计划九、十、十一月份
1、学习课题研究计划,领会课题精神,制定年段研究计划
2、优化阅读书目,依课程标准,精选图书并合理分类
3、创设阅读氛围,完善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十二月、一月、三月份
1、根据当地的人文、民俗、古迹等文化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聘请专家来校讲座
3、以年段为单位,结合语文课程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1、各年段以“诗城文化”为平台,积极组稿,让更多的同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2、校内课题研究课、评课
3、撰写研究随笔,参加校课题组研究随笔交流四、五、六月份
1、整理个人课题研究特色资料
2、参加课题组研究特色材料展示
3、开展“走进传统文化”活动
七月份:完成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新民镇九树小学2010年9月
第三篇:校本课程教研研究课题
校本课程教研研究课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通过我们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通过一种正当的渠道把正常的、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出来的现象和问题,很多都是事实,都是真问题。我们把它反馈给教师,希望教师个人能够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后通过教师的大讨论,形成较好的对策和行动方案,再由师生双方面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努力营造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对方,由此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师生才会在愉悦的氛围下快乐地工作和学习,这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初衷!
二、校本课程的现状与趋势
在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各地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低水平重复和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状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非自觉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这种被动状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教师从非自觉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呢?正如有的专家所提出的那样,在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中要从刚性制度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转变,学校要倡导一种教师研修、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制定一系列教师人力资源培训和持续教育的规定培训,使培养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非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
三、校本课程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当前,理论界对校本课程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最具权威最被认同的界定。但只要我们翻阅一下资料,上网点一下百度,还是有许许多多,零零总总的关于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什么是地方课程、什么是校本课程的一些定义。从这些定义中,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些三者各自的内在的本质属性。
设臵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理论价值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学生学习各环节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目的在培养初中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初中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制定了科学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定期交流研究的情况,调控研究的进程,优化研究的方案。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标准等。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所以,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中来,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校本课程开出学校,开至社区,开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它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
七、预期研究成果
校本教材,只是部分作为学科教学的补充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全体学生基本无选择的条件下使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很难对学生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所以,校本教材编好了,还要作为课程来开设,要
接受学生的检验,由学生来选择。没有作为课程来实施,校本教材的编写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校本课程不只是促进学科教学的,有的校本课程对学科教学无明显帮助,不是高考学科所考的内容,但它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发达国家的高中教育都开设有家政、生命教育、人生规划、实践活动等课程,也不是作为高考的课程来设臵的,实际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今天,校本课程开发不是装饰学校门面的遮羞布,学校应当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至上”的教育价值观,从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出发,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努力办出学校自身的特色,提升学校的品位,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让学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和有影响力的世纪人才。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共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2、5——2012、6),研究的准备阶段。选择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的调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2、第二阶段(2012.7——2012.9),研究实施阶段。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
(1)2012.10——2012.12,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系统性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2)2013.1——2013.2,侧重于对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
(3)2013.3——2013.4,侧重于对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4)2013.5——2013.5.,重点进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
3、第三阶段(2013.6——2013.6),研究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其它成果著述结集,申请结题验收。
第四篇: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浙江省常山县白石小学课题组吴植松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媒体的运用、资料的收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通过一两次的全员培训,就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把新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中,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如何利用校内有限的资源对教师进行校本研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摆在农村小学面前的一个课题。探讨新形势下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实践价值。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上研究“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等,建设“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研究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地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研的方式等,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如今的农村小学正面临着这样一些情况:
1、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农村小学,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教师是由代课教师民或是办教师转正而来的。他们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为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也为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现在他们大多已经退休或是临近退休。教师超编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老的还没退新的进不来,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50岁以上的教师达到50%以上,我校的老年教师的比例更是达到了64%。
2、学校的规模小。尽管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因为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学校的学生数在逐年减少,一般乡镇小学每个年级也就两个班左右,要想在年级组开展教研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以学科为单位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尽管这样有些如英语、信息、音乐、美术等学科还是不能正常的开展活动。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
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3、新课程标准: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但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新课标的制定给予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合理的开发教材、发掘教材的内涵。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校本研训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全国上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对校本教研的形式内容等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但大多未形成一种模式。校本教研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不是对过去的教研制度的否定,而是对过去教研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不仅是一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理念、一种策略和一种方式。作为一种理念,校本教研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场所。教师应发挥自为作用,以研究者的姿态去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作为一种策略,校本教研要求学校利用现有教研资源,整合多种教研力量,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高效教研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种方式,校本教研要求专业人员加强服务,深入学校,与教师形成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教师要加强反思,形成与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共同构成新型教研文化。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农村小学在规模小、教师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形成一定的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效开发校内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确定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模式
1、集体备课式。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时间里,分学科对每一册教材进行 分析(利用教参中的光盘进行集体分析),让每一位教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有个整体的认识。鼓励教师用电子化备课,对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及时地记录在教案中,教师只有在主战场上亲自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砺,才会诠释新课程理念,才能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这种教研模式使教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下一位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出新的教案。
2、同课异构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教师教研的主要阵地。青老携手同上一堂课,进行公开教学,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给全体教师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教研模式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从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中学到东西,促进教师更快的成长。
3、反思评课提高。反思分为课反思和周反思。课反思是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进行反思,以廖廖数语将自己的体会记录在教案上;周反思是结合自己一周的经历进行自我反思,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师自我提高途径,因为教师本身只有通过自己主动、认真、深入地去思考、去探讨,才能使自己的分析能力得到锻炼,才能使自己所接触到理论、新理念得到内化,也只有这样我们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构建校本教研模式的步骤
08年的3月份开始,用1——2个月的时间组织教师分析教材,并发动教师到各教育网站上搜索本册教案作为参考。同年级的课任教师对教案进行整理,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
在课题实施的一年时间里,以教带研开展我校的教研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同课异构”实践,举办家长开放日,推行家常课、推门课等活动。将教师教育过程的实录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教研活动中形成中心发言制:即确定研讨的专题,由1-2名教师重点准备并且主讲。教研组先后确定了一系列专题,教师们轮流准备着不同的专题,通过查找资料、学习内化,阐述新观点、新理念,与大家共同交流与探讨,达到了抛砖引玉、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邀请专家举办科研系列讲座;教师们带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家引导、集体讨论、共想对策,把问题化为全新的方案带回课堂实践的培训方法。通过专家的引领和共同的探讨,提高自我诊断的能力,由此更新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教育思路。
把教师送出去,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种形式的骨干班,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在校内组织教师观看“农远工程”的录像;开展校内的“青蓝工程”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互帮互学;抓住和萧山劲松小学结对的契机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
鼓励教师承担实验课题。我们做法是:骨干教师每人牵头承担一项市县课题的研究;一般教师均要参加课题组,承担一项课题研究任务,实现了每位教师都从事教学实验研究的要求,促使每位教师走教学上教研道路。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至6月)
(1)搜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并组织力量进行论证。
(2)撰写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健全组
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明确各自职责。
2、实施阶段(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
(1)理论学习。课题组教师全面收集、查阅有关理论和相关资料。
(2)实践研究。结合校本教研的开展,提出策略,提高实效,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09年7月至10月)
(1)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巩固成果,并做好后续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有着健全的教科研考核机制。每位教师都能主动地投入到校本研训当中。我校先后被评为省示范性学校、省校本教研示范校、市教科研实验基地、衢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2、课题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组长吴植松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过多项县级课题的研究。组员潘友生、黄英华、柴振华都是学校的的骨干教师,主持过多项市县课题的研究。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吴植松全面负责,设计方案撰写报告
组员:潘友生具体操作,资料收集
黄英华具体操作,资料收集
柴振华具体操作,资料收集
第五篇: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课题方案(推荐)
《孙瓦房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孙瓦房小学课题组邱常廷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媒体的运用、资料的收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通过一两次的全员培训,就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把新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中,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如何利用校内有限的资源对教师进行校本研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摆在农村小学面前的一个课题。探讨新形势下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实践价值。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上研究“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等,建设“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研究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地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研的方式等,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
3、新课程标准: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但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全国上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对校本教研的形式内容等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但大多未形成一种模式。校本教研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不是对过去的教研制度的否定,而是对过去教研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不仅是一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理念、一种策略和一种方式。作为一种理念,校本教研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场所。教师应发挥自为作用,以研究者的姿态去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作为一种策略,校本教研要求学校利用现有教研资源,整合多种教研力量,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高效教研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种方式,校本教研要求专业人员加强服务,深入学校,与教师形成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教师要加强反思,形成与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共同构成新型教研文化。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农村小学在规模小、教师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形成一定的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效开发校内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确定校本教研的模式
1、集体备课式。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时间里,分学科对每一册教材进行
分析(利用教参中的光盘进行集体分析),让每一位教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有个整体的认识。鼓励教师用电子化备课,对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及时地记录在教案中,教师只有在主战场上亲自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砺,才会诠释新课程理念,才能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这种教研模式使教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下一位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出新的教案。
2、同课异构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教师教研的主要阵地。青老携手同上一堂课,进行公开教学,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给全体教师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教研模式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从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中学到东西,促进教师更快的成长。
3、反思评课提高。反思分为课反思和周反思。课反思是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进行反思,以廖廖数语将自己的体会记录在教案上;周反思是结合自己一周的经历进行自我反思,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师自我提高途径,因为教师本身只有通过自己主动、认真、深入地去思考、去探讨,才能使自己的分析能力得到锻炼,才能使自己所接触到理论、新理念得到内化,也只有这样我们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构建校本教研模式的步骤
2010年的3月份开始,用1——2个月的时间组织教师分析教材,并发动教师到各教育网站上搜索本册教案作为参考。同年级的课任教师对教案进行整理,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
在课题实施的一年时间里,以教带研开展我校的教研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同课异构”实践,举办家长开放日,推行家常课、推门课等活动。将教师教育过程的实录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教研活动中形成中心发言制:即确定研讨的专题,由1-2名教师重点准备并且主讲。教研组先后确定了一系列专题,教师们轮流准备着不同的专题,通过查找资料、学习内化,阐述新观点、新理念,与大家共同交流与探讨,达到了抛砖引玉、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邀请专家举办科研系列讲座;教师们带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家引导、集体讨论、共想对策,把问题化为全新的方案带回课堂实践的培训方法。通过专家的引领和共同的探讨,提高自我诊断的能力,由此更新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教育思路。
把教师送出去,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种形式的骨干班,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在校内组织教师观看“农远工程”的录像;开展校内的“青蓝工程”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互帮互学;抓住和萧山劲松小学结对的契机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
鼓励教师承担实验课题。我们做法是:骨干教师每人牵头承担一项市县课题的研究;一般教师均要参加课题组,承担一项课题研究任务,实现了每位教师都从事教学实验研究的要求,促使每位教师走教学上教研道路。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至6月)
(1)搜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并组织力量进行论证。
(2)撰写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健全组
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明确各自职责。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
(1)理论学习。课题组教师全面收集、查阅有关理论和相关资料。
(2)实践研究。结合校本教研的开展,提出策略,提高实效,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1年3月至5月)
(1)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巩固成果,并做好后续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有着健全的教科研考核机制。每位教师都能主动地投入到校本研训当中。我校先后被评为省示范性学校、省校本教研示范校、市教科研实验基地、衢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2、课题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组长邱常廷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过多项县级课题的研究。组员孙保增、刘松田、闫秀梅都是学校的的骨干教师,主持过多项市县课题的研究。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邱常廷全面负责,设计方案撰写报告
组员:孙保增具体操作,资料收集
刘松田具体操作,资料收集
闫秀梅具体操作,资料收集
九、教研课题如下:
(1)如何养成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2)如何让优生学好,又让差生跟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