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点心得
浅谈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点心得
体育教学是新课改情况下确保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可以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小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课间操、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重视加强与各班主任、德育处等工作人员团结协作,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教学案例
案例1:
我们本学期有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队列体操比赛活动,队列练习过程是很枯燥的,学生很没有兴趣,我看到其他年级另外一个班也在练习。于是就对该班同学说:“下面我们再练习一次,然后我们和他
们进行比赛,看哪个班做的好!”不等我说完,班上同学就争着喊道:“我们班一定赢!”各个都充满自信,接下来的练习也很积极,认真的完成了。在集体展示中获得了年级组第一名的好成绩。案例2:
“你是最棒的!”这是2012年的我镇春季运动会上传来的声音。这次次运动会让我记忆犹新,因为她让全场轰动了。记得是4*100米小女接力,因为学校跑鞋号码不全,没有小红需要的号码,所以找了一双大了一号的鞋给他穿。她跑的是第四棒。刚一起跑,一只脚的跑鞋就掉了,但她还是坚持跑完100米全程,因为跑鞋原因,她们小组没有拿到第一名。但全场还是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比赛结束后我去看了她,她的脚上蹭破了皮,流了血,就在这时,一个同学说了上面的一段话。很多同学也都纷纷过来鼓励他。
二、案例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和家人的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娇生惯养,怕吃苦,缺乏集体意识,常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耐力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用相互合作的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通常在上课的时候会给学生做各种游戏,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接力赛等竞赛性游戏,通过此类游戏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会学生正确的看待胜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面对失败要经得起考验,不能互相指责埋怨,要善于从失败中找原因和不足,团结协作,争取在下次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你是最棒的!”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我很是感动,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德育教育,我们的教育要在课堂上渗透进德育的教育,我抓住这一事件在全校进行了教育,充分肯定了队员们的做法,表扬了鼓励了小红同学,虽然受伤但仍然坚持比赛的这种顽强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在平时的我们的学生进行游戏或比赛时,都会因为某个学生的一点小错误而批评和职责对方,而这次,面对该小红的失误,队员们及时给予她的鼓励是很值得每一名学生学习的,让学生认识到在别人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帮助他人,做到团结互助。做为教师,每学期都应组织几次有效而实用的体育活动,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指导者,更多的则要学生自己参与和领悟在活动中发扬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其二,抓好体育比赛中的训练工作,对学生进行耐性和毅力的训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使学生懂得取得好成绩,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引导他们坚持下去,让学生明白坚持就是胜利。其三,在体育比赛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小学的体育比赛活动一般分高、中、低组,以班为单位来进行比赛,每个班每个项目往往只能几个人参与,在这时,老师就要组织没有比赛项目的学生帮助参赛队员做啦啦队,给运动员加油,做一些后勤工作等,总之,想法设法让他们也投身于比赛中来,场内竞技很重要,场外集体注意精神也很重要,从中培养“班级为我,我为班级”“版容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总结
体育学科中的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还要求学生有自觉尊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的品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产生综合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并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留意一些细节,将德育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得到锻炼、并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总之,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溶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断 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同学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珍惜我们 这块德育阵地,持之以恒地将体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的应有之责。
浅谈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点心得
姓名:魏亮单位:东二营镇中心小学
电话:22855228
第二篇: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林口县奎山乡中心小学
姜英发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例1.大地复苏的春季,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形成一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此时的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荫时,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无论是操场伤还是同学们的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入情入理,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例2:在三年级下册《模仿动物走》中,我只示范了两个动物的模仿动作,之后,就安排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想象动作进行练习5分钟。在这5分钟里,学生模仿了各种动物形象,并且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玩起游戏,使整堂课保持浓厚运动氛围。
三、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第三篇: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计划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三项基本任务之一”。为此,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若想更好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就要研究小学体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探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渗透呢?下面是
本人的几点粗浅见解,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
等良好思想。
二.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小学教学中对学生应以进行正面教育为主,这是由儿童爱听表扬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并及时表扬,使大家在身边找到具体的学习榜样。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
良现象,教师应以帮助、爱护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不同性质的问题而采用灵活的批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心服口服。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对优生不要偏爱,有缺点便要指出;
2、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应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
3、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当,不侮辱人格、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
4、教育中要“允许
”学生反复犯错误,教育要有耐心。
三.紧抓教材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体育中,较多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锻炼刻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意志;各种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奋勇高攀、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各种集体配合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只要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题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例如:在讲授跨越式跳高这一教材时,可将其赋上军事色彩:把跳高模拟成战场上跨越铁丝网;将复习内容中的掷垒球模拟成“榴弹”投准,使整节课贯穿鲜明的爱军、爱国教育意义,这既可培养学生如解放军叔叔般英勇顽强、艰苦拼搏的精神,又可避免大纲内容的单调
乏味,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四.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就能既利于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如:进行课前的动员和课后的总结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认识,使其及时评定课内各方面情况;进行队列队形调动能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整齐划一的操练动作更能陶冶学生美感;一些教材在教法上可采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对某些教材在准备、放松活动或练习时要求学生相互保护、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热心帮助、互相关心的互助
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五.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列体育课的全过程
体育课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复杂教学过程,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1.队列操练和热身操:通过让学生在严格执行口令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纪律的严明,培养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密组织纪律性。2.分组练习:通过以小组长或值日生轮流负责组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3.教学比赛:通过如“比比哪组完成动作好的人数多”或小组接力比赛等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耀感和团结拼搏的竞争意识,并可由此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4.课的小结:通过教师肯定学生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提出本节课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等,培养学生学习先进和自我评价的习惯。5.收放器
材:通过启发学生主动收放器材和讲述器材的保养方法等来对学生进
行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六.发挥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面。由于师生间有频密的交往,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所以教师的思想行为随时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课堂上要求学生穿运动服,而教师自己却穿便装;教育学生要讲文明,而教师却满口粗话等,这样的言传身教能给予学生好的教育作用吗?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好印象,使学生们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意识,自然而然地乐于接受和效法,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从各方面起到为人
师表的榜样作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渗透教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以其理论说教难以达到的感召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效。因此,只要教师能把握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取得理想的德育
效果。
第四篇: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心得
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心得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古代学校总是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畔矣。”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他们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因其领头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中已经规定了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自尊自爱,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良好品格等。但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它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教育内容并没有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的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因此生物教学要求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能使学生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袭,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给了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
1.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化学组成上说,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除病毒外,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原生质是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在生物体内,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又构成了各种化合物,由各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从而揭示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均统一于物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运动。因而通过对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结构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变化活动,可进一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例如,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由小到大,由幼体到成体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等等,都阐明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都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2.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正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白三组辩正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正统一。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如人和动物的肌肉主要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有催化的作用,如参与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有些蛋白质有运输的作用,如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是运输氧的蛋白质;有些蛋白质有调节的作用,如胰岛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有些蛋白质有免疫的作用,如动物和人体内的抗体能消除外来蛋白质对身体的生理功能的干扰,起到免疫的作用。总之,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功能。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与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是相统一的;细胞质中每一种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完成各自专有的功能。如叶绿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而线粒体一般呈球状或短棒状,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正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必须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人和动物体中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正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存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的环境大体上相适应的,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地衣,它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耐酸性很强,能在峭壁、岩石或树皮上等严酷环境中生长,说明地衣适应环境能力很强,但适应能力总有一定限度,超过生存极限,地衣也会死亡。地衣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再加上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逐渐变成土壤,为其它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再如豆科植物的根系可以肥沃土壤,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疏松等。此外,生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等都体现了辩证统一的观点。
3.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它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此外还有生物个体发育的规律,遗传的三大规律,基因表达的规律等等。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基因,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二、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后进生对教师的说理产生反感,听不进去,便需要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学生思想的转变。
笔者认为,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
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都不赞同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十分重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不赞成紧紧抓住青少年的手不放,一直到17岁还把他们当作受教育者的不科学的做法。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还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充分说明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学生成长中的重大作用。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第五篇:浅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学校各学科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去,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活动为主,更有利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现在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的取向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无论是内涵,还是实施的手段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的今天,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并且现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奉行“教条主义”,整天捧着书本念语录,谁背得最熟谁的觉悟就最高,而是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针对性、实效性、自主性地实施德育教育,一改以往生搬硬套的“条条”教育方法。十分强调学校要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恰恰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基本上以活动为主的学科,最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一、利用体育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现在学校施行新课程标准,体育课的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变,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能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制定渗透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必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譬如:课本内的武术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这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我们通过练习可以强身健体,抵御外敌的侵略,而不是用来打架,打自己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团结、爱国的高尚情操。
又譬如我们在练习1000米、800米耐力跑时,要向学生讲清楚跑步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极点”,大约什么时候会出现“极点”,要如何克服和利用“极点”这一正常生理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刻苦、持久等良好品质。
二、利用体育课常规渗透德育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开展,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革,上课的形式各种各样,但无论怎样变化,我们的上体育课的常规是不会变,不能丢掉的。
因此,我们每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必须在教室里面上课,对学生提出上体育课的一系列要求,让学生了解上体育课要准备什么。如:体育委员的工作职责;班长的工作职责;小组长的工作职责。这样能保证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技巧,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有效地防止各种运动事故的发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
譬如:上体育课中集队的要求,要求学生1分钟要把队伍集好,而且在做到“快、静、齐”,分组轮换要30秒完成;上体育课一定要穿着运动服、运动鞋,指甲不能留得过长等。通过这些常规的教育,严明纪律,严格要求,达到爱生有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服从指挥的高尚情操,养成严谨治学的风气。
三、利用体育课活动渗透德育
学校里体育活动非常多,级组之间,班级之间,小组之间,都经常进行一些体育竞赛活动。而这些活动正好渗透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体育比赛要求参与者要按要求穿着服装,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公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些正是我们德育教育所倡导的内容。
如通过观看我国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和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同场角逐,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勇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通过这些感人的情境,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另外,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好,充分展示他们的特长,尤其是那些被我们认为是“双差生”,在班上“无用”,批评多于表扬的学生,他们的精力过剩,好动,往往体育成绩较好,这样通过各种体育比赛,让他们参与集体的活动获取成绩,为班集体争光,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让这些“差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这些学生的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重拾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跟上班集体的队伍。显而易见,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有机地渗透德育,对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并且,这些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对加强班级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学校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要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有机地渗透德育,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建设。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铸造人格魅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时刻将学校德育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做到锻炼与育人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1]徐静娟.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2]朱建军.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3]李学璞.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J].甘肃教育.2005(9).[4]刘国中.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体育博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