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分层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分层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内容提要: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提问随意,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有些过于简单;提问过多,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师问生答,使学生处在应付状态等等。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准备,课前没有预先设计,经不起推敲,课上就出现了“脚踩西瓜皮”的现象,临时讲到哪、想到哪就问到哪,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问题的出现,满堂尽是学生震耳欲聋的“回音”。这种仓促随意提出的问题,不具有针对性。
有的教师可能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提问后随便叫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弄得反应较慢的学生手足无措;简单的问题给已经掌握的同学回答,浪费了上课的时间和锻炼的机会。更有些教师连珠炮似的发问,一问未了又是一问,一问刚完又来一问,使学生应接不暇。结果导致学生在这种快节奏的问答中,来不及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或来不及组织好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造成课堂上常常是“少数优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局面。
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分层提问的正确方法,证实分层提问的有效性。用分层提问的方法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索的精神,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课题的界定
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分层提问: 分层提问是弹性教学策略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体现的就是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学生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提问策略,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为首要目标,力求人人开口表达,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自主、合作、探索的精神。
4.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问题就是个体在满足其需要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由于主客观要素的缺损和障碍而使活动中断时所派生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使人力图寻求有关要素是缺损得以弥补,障碍得以排除,从而活动能够继续进行或完成。“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做出出反应。
统观各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教师要按照《标准》中指出的要求,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具体的内容安排可以是就同一问题情景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未知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好奇心便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心理需要。但由于不同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现实愿望和需求去选择学习内容,所以学生的对知识的需求常处在一种潜伏状态。如何将这种潜伏状态转化为学习起实际促进作用的活动状态,就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激发,课堂分层提问就是这种有效的措施之一。
四、课题论证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多数美国学校仍然在实施分层教学。他们分层教学的模式是根据学生能
力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到不同层次的班,进行因材施教。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支持学科内的分层教学。教师们感到,分层有助于教学,更易于教师根据一班学生的能力水平调整教学。子女学习成绩优异的家长也喜欢分层教学,因为研究显示,与能力强的学生一起学习,会有更大的进步。但出于对弱视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反对这种教学方式。
英国最近的研究发现,按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并无益处,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尽恰当。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学者乔·鲍勒的研究显示,混合能力数学班的学生成绩优于分层教学班。鲍勒的研究是在美国做的,她考察了3所使用不同数学教学法的美国高中,她发现,一种不是按照能力来划分学生,而是让学生承担不同任务的合成教学法,使成绩较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其他好处,那就是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责任感。
(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方面。“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因材施教,各展其长”。①奢望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等力等在各方面整齐划一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提问当中,也要立足于这一点进行提问的设计、实施及评价。如果忽视学生差异,而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把尺子,不但收不到提问应有的作用,而且会挫伤知识掌握较差学生的积极性,淡化知识掌握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为了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制定如下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对班级中学生按学习能力分层,同时,分层也是随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力发展,进步快慢呈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分层提问的目的不是消除两极分化,也不是鼓励两极分化,而是使每一层次的学生,甚至每一个体都在原来基础上有进步。
(二)尝试分层提问教学。
1.分层次设计教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充分考虑每个层次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对教学内容做适度的调整,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把握层次,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学生“层次”,并针对学生“层次”组织教学。讲课的内容要深入浅出,有声有色,既能让优生的思维拓宽,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又能开发中等生的潜能,不至于不理解老师的内容,也不至于太简单,还要让差生觉得不是很难。这就需要通过提问来做到,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
(三)分层教学的效果
1.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益。
2.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分层教学使这些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知识,还会因为老师的关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为了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内容,特制定如下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分层教学的资料,奠定理论基础,开阔研究思路。
2.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提问教学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了解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家庭、学校等影响学生学习因素。
六、研究的成果
(一)如何进行分层提问
1.对优等生的提问。这部分学生知识掌握较好,并且学习能力较高,基本靠自己就能够达成学习目标,教师的提问,要起到使他们向更深层次拓展的引领作用,对他的提问,可直截了当,直接发问。例如:雾凇为什么是吉林这里特有的景观?
再由他们自己,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答案的理由。
2.对中等生的提问。这些学生依靠认真听讲,能达成基本学习目标,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及习惯上,还存在一定欠缺,提问对于他们,是起到培养良好学习能力作用的,所以,对他们的提问方式,可以以为学困生补充、修正的形式出现,教师要以恰当的语言,做到由学困生回答到中等生回答的过渡。例如,请你结合刚才同学说的,总结一下雾凇奇观的奇妙?用这些问题,可以使中等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并且在充满自信的情况下,向更深层次迈进。
3.对学困生的提问。这是三个组别的的后组,也是课堂分层提问的重要部分。我们的课堂提问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这些学生身上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靠自身的能力,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的。通过教师提问,引发他们思考,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进,也可以获得成就感。但针对这些学生所设计的问题,在知识层次上,是比较浅显的,是大多数学生看来过于简单的问题。例如,刚才XX给大家读了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刚才的同学的回答我没有听清,你能重复一遍吗?教师要对他们回答这个问题的地位进行定位为这是大家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维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在主观上获得学习的动力。
(二)分层提问值得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设置要有计划性。只有精心备课,较好地驾驭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后,才能使问题有效地分层设置。例如在进行的教学时设计时,设计好三种不同层次的问题,将问题上标上三个表示难易度记号,并在问题旁设计好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的名字,在堂上则可以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让既举手又在名单上的学生回答。
2.分层提问要执行“保底促优”的标准。这里的“保底”是指提出的问题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最基本要求,达到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即使是差生也能通过最低层次的提问等学习活动,成为合格的学生。“促优”就是要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对问题追根溯源的心理。要求提出的问题有适当的难度,“跳一跳,摘得着的果实”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一旦答出又有胜过一次美餐的感觉,显然这样的提问属于
发人深省、促人奋进的深层次。
3.分层提问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一般的提问分为新课之前的前置提问和新课结束的检测反馈提问,其实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预见性、目的性的提问更为重要,对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更为直接。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材中不同层次的问题,时而直问,时而曲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会察言观色,做到目中有生,心中有问,把握时机及时发问,方可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4.分层提问要让独立回答与适度竞争相结合。提问的目的迫使回答者进行定向、定位思考,往往要求学生独立回答,这样做不仅答者印象深,而且教室内的纪律可以达到井然有序的安静,静谧的气氛又保障了各自的深入思考。反之若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用集体的智慧作答,会使反映迟缓或差生失去思考的机会,久之便产生依赖性,处于被动状态。可是一味的独立回答不仅单调,而且课堂气氛上不来,缺少生气,假如设置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采取抢答方式,一定会使学生积极思维,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在强刺激的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而相互感染聪明与才智,此举在相同条件下,应优先照顾基础较差的同学。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再实践教学中一直尝试着分层提问的方法,在回答问题的面上和积极性上确实有着明显的提高,但这只是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的。分层提问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能够提高,引发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对教学是否有效?一直思考和寻找,未能找到合适的一目了然的测评形式。
八、引用或参考的文献
[1] 《有效教学方法》,(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课堂提问方法浅谈》,龙华,选自《教育教学论文集(之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 《精心设计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余林生,选自《教育教学论文集(之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4]《小学语文说话课的分层教学》,王美云,教学参考,2004(4)
[5] 《让学生拥有发言的空间》,余林生,选自《教育教学论文集(之五)》,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小学茅洪锋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课堂提问是
解决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动态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些教师在理解贯彻新课标时,以为只要课堂提问能引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新理念。把过去“满堂灌”改为“满堂问”,使学生穷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和领会所学的知识。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教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的这些提问明显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钱梦龙先生认为提问就是有目的设疑。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1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提高之目标方可指日可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孔子还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及遵循的原则。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研究内容
1、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2、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内涵和特点。
3、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4、有效性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探究精神的相关研究。
5、有效性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6、教师有效性提问技巧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与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6月——2008年7月,确定课题,撰写课题方案。这个阶段,教师不断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研究的课题,并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文章,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8年8月——2008年9月。调查分析,制定实施方案。
1、调查分析,了解我校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课堂提问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提问的态度、看法,了解学生最喜爱的提问形式和类别,进行比较和研究。
2、加强学习,确定实施方案并进行论证。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学生的相关教育理论;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6月,探索教师课堂提问的形式和方法。根据制定的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
第四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0月,总结成果。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问卷调查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
为了了解学校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我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调查了四年级两个班的89人。另外还和一些教师、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探讨。
总的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强烈。分析其原因,一是觉得教师的问题没意思,每篇课文的问题都差不多;二是问题太难时没有把握,生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三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了,越不说,越不想说,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改变了。另外,他们希望教师提的问题新颖富于变化,要有趣味性,不要动辄“总结”“概括”“分析”。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关于提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课堂提问设计得越是精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高,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反之,则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
(二)多次实践,反复研讨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保证。为此,我在学校语文组的学科校本教研中,就确立了“课堂提问”的交流课题。大家充分关注上课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中,大家就教师课堂提问进行热烈的研讨,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通过交流互动,大家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以较大程度提高,课堂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知识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2、针对本小课题研究,开了两节汇报课,向学校教科室与本学科组汇报课题的研究情况,得到学校领导与同学科教师的一致好评。
3、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4、为了丰富自己的认识,我先后读了《名师课堂教学100例》和《特级教师和他的经典课堂》等相关书籍。面向全体教师,开设了《课堂提问的艺术》的讲座。一年来,先后执教4节校级公开课,和老师们就课堂提问的话题展开交流。先后有两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在市区级论文评中获奖。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参与者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教学经验束缚着头脑,比如说,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2.我们很多时候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完全以提问为主,但流于形式,没有把握精问巧问的实质,导致课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但教学效果较差;
3.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更为艰巨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体验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这是关系到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9年11月10日
第三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针对性研究结题报告
榆林市第二小学 房剑 曹艳丽
一、课题的提出:
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对数学知识的构建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首先,受长期以来“精讲多练、以练代讲”的思想的影响,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机械重复的多,课堂练习是例题的重复,课外作业是课堂练习的重复„„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继而布置大量的练习。这样做不但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而且与教师自己理想的效果背离。其次,受应试教育的顽固影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过份注重书面,而忽视了实践操作方面的练习。特别是在课外作业上,很多老师无非就是把配套的同步练习与作业本完成好,而同步练与作业本有许多地方是重复的,作业的内容、形式比较单调。学生疲于应付,毫无兴趣可言。对学生学习的延续性极为不利。再次,很多教师对数学练习存在着比较片面的认识,过于强调练习与教材的一致性,课堂练习题大多是一些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明确的封闭性习题,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缺少个性化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
二、课题的涵义:
本课题主要针对现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中出现的弊端,如:技能训练数量不足、联系生活的数学过于牵强、实践性练习不足、练习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练后反思不重视等。开展有效的课、内外练习设计进行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教学现状出发,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让练习设计真正体现“高效”的特点。实现真正意义的“减负提质”。
三、课题的基本目标:
1、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安排合适练习形式,从而使课堂的练习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探索多种课内外作业的形式,提高作业效率。
3、转变教师观念,正确认识有效的数学练习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使教师建立效率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练习,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练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差异性原则。首先,学生方面,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得饱,让优等生吃得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进行。
五、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往更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的形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尺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有这样的安排:
1、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班级现状出发,抓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此阶段可以有几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专项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花大力气安排专项练习。如在教方程的时侯,首先要理解等式的意义,所以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可以进行专项练习。口算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安排。但是练习后,必须有强化性的检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用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
(3)、反思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
2、探索“多样化”的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此时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
(1)、发现式练习。如在整数除法的估算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计算让学生去发现估算方法。(2)、对比性练习。如在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中的单位“1”已知与单位“1”未知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此种练习。
(3)、变式性练习。如在教学学生春游“乘船”、“乘车”“搭帐篷”的问题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做衣服”、“装车轮”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以发展。
(4)、反馈性练习。把学生在练习中的错题拿出来,让大家找一找,说一说错在哪里(重在说),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3、“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
在课堂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原创题。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针对一部分学生),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可变式”练习。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
(2)、开放性练习。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生活中的数学练习。如“购物”问题、平面图形表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可以把书本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更多的练习形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渐发现和完善。
(二)、有效课外练习的实施策略。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老师们的抱怨由此而起。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觉得应该少布置书面作业,甚至可以不布置。用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代之。有这样几种作业形式课供参考: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后,可以让学生到各个领域去寻找百分数,理解各中的意义;学了千克与克后,可以让学生到超市自由调查一些物品的净含量,这样的案例有很多。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查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去研究“怎样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为什么要用草稿纸”、“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等。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方法进行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练习形式最后必须经过教师的归纳、提炼,方可收效。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通过课题的理论学习和对教材的梳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
(1)“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在计算教学中,要求A层同学完成C层作业要做到熟练、正确,能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计算,在拓展题的练习中,寻求计算的规律和方法,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B层同学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提高计算速度;C层同学掌握计算方法以及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中的计算分层设计。
A组题:
把下面左右两组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2/3+4/13+1/3 1-(1/7+6/7)
1-1/7-6/7(2/3+1/3)+4/13
4/5+5/6-4/5+5/6 7/12-5/12+1/8
7/12-(1/8+5/12)(4/5-4/5)+(5/6+5/6)
B组题:(1)光明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有一块7/8公顷的空地,其中3/8的面积种番茄,其余种黄瓜。黄瓜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2)学校食堂四天烧完一堆煤,分别烧了3/7吨、5/12吨、4/7吨、7/12吨。这4天共烧煤多少吨?
(3)五(1)班将举行“情系奥运,爱我中华”主题队会,买来两根彩带美化班级。一根彩带长14/5米,比另一根短1/5。两根彩带一共长多少米?
C组题:
(1)小明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本书,已经看了其中的2/9。没看的与已看的相差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2)已知:1/2=1-1/2,1/6= 1/2-1/3,1/12= 1/3-1/4,1/20= 1/4-1/5
①请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根据发现的规律计算: 1/2+1/6+1/12+1/20+1/30+1/42
(2)“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图形特征、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要求A层的同学可以有选择地做常规练习题,还要会解答与圆有关的综合性题目或拓展性题目,体验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同学除熟练地掌握常规练习题外,还要有选择地解答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有关的变式性问题;C层同学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根据不同条件求圆的面积。
A组题:
1.一个圆的半径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圆的直径是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3.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B组题:
1.如上图,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
2.把一个圆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是12.56厘米,求原来圆的面积。
C组题:
一个半圆形羊圈的周长是10.28分米,求这个羊圈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作业分层
在统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教师要给A层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B、C层作业,同时要求他们调查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或生活问题,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进行绘制;B层学生先要做部分C层作业,然后再根据提供的原始数据,自主绘制折线统计图;C层学生设计一些已绘制了统计图的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成另一部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作业分层
在 “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差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解答开放性题目时,提倡解法创新,要做到举一反三;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题目,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 C层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直观手段(如画线段图)分析题意,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综合解答。
可以看出,以上体现的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作业难度的分层设计。
除了作业难度的分层设计外,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年级作业的分层设计考虑,低年级以游戏性作业为主,中年级以实践性作业为主,高年级以综合性作业为主;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作业量的分层设计,对于学习能力强、智力发展好、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举一反三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除了重视课内作业的分层设计外,还重视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比如布置数学家庭作业时,我们有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要求B、C组的学生完成基本的书面作业,要求A组的学生完成综合性的调查实践作业,并自主设计填好调查分析表,写好调研小论文。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启发提问、例题讲解、练习巩固等,注重针对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多鼓励,多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5、评比推动,促进相互交流。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进而达到整体推动,消灭无效作业的目的,学校先后多次组织“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评比活动。通过评比促进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也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入。
6、骨干引领,深化课题研究
分层作业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实施课堂教学展示。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带头上好示范课、研究展示课。骨干教师的引领为组员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能自主选定一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组长带领全组教师进行课前集体备课,被调研的老师先阐述自己的设计,组内成员围绕作业设计的形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以提高,作业效果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然后进行试教、研讨,评课等,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七、经验与教训反思:
本课题的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一定数量的分层次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学习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
(一)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接近尾声,回顾走过的历程,研究过程是求真务实的,研究成果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没有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教师的发展情况作科学的测量、统计,从而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只是直观感知,形象描述了实验以后教师和学生的进步,并且对研究过程中的案例剖析不多,深度不够。
(二)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进一步完善“提高小学数学分层练习的针对性方法的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数学教学的特色;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上;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仍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附件2
2014信阳市教育系统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课 题 编 号
课 题 名 称
课题鉴定结项报告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研究2014jkjk0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道——课堂,而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又广泛的存在“学生学的艰苦,教师教的辛苦,”导致教学低效的现象,在对个别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教与学这对矛盾进行了认真统计及分析,并聚焦课堂,追求到问题的焦点——“方式决定效率”这个真问题,为更好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了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另外,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向这种严谨的逻辑推理过渡。这是一个逐步积累、衍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就能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近而达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教与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是被强制式地灌输数学知识,那么他们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地“生吞活剥”知识,稍好者“高分低能”,更甚者会厌恶或恐惧学习数学。这种现象在早期的应试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也是当前新课改中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 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另外,我校作为县小学数学学科基地、乡镇中心小学,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教学点的撤并,生源的扩充,客观原因的影响,我校的学生的智力结构很不平衡,而且彼此水平相差很大,坐在同一教室的同学之间就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为这样一些问题而困扰,如:教学时间、教学密度、教学梯度、落实情况等等。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之一就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 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内容: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
【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
2、师: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也说不出谁最先冲过了终点,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 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
【案例2】《圆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
生2: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悄悄地)
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跑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虽然教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整堂课效果不佳。)
【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可[案例2]中“童话情境”却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段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案例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
[分析]:在教学中,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案例4】有位年轻老师。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大家想去春游吗?
生: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师: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只同意我们在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月亮湖四个景点作一选择。老师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景点。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校效果。但在下课之后,当学生知道刚才老师说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案例5】同样也是“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 【分析】:情境[4]编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春游,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设计意图分析,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学生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假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不可充满激情的。而在情境[5]中,教师创设的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思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
【案例6】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 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1)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4年,我申报的市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获得立项。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对课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很好地指导了课堂教学。
(一)深入调查,细致研究,揭示矛盾现状。
首先,我通过本校8名教师的课堂提问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课堂观摩、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教师教学时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 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有些教师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 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等。
问卷调查和课堂观摩显示,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偏多,很多是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的现象,而提问的有效性偏低,仅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而且提问欠考虑,随机提问、临时提问很多,优质、高效提问很少。提问时机把握不太好,提问切入点把握不准等状况。在积累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我撰写了调查报告《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
(二)查阅资料,读书学习,提升认识。
找到了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课题研究的前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将阅读情况写在博客上。围绕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均反映在读书笔记中,同时认真调查了解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状况,积累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资料,为撰写读书笔记和案例分析打下基础。
我借助网络资源认真查阅大量的资料,充分利用时间阅读了《学习的革命》、《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堂提问的艺术》、《教学论》、《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现代教学论基础》等十几本教育教学书籍。一本本经典的书籍,让我茅塞顿开,开阔了眼界;走近名师,精湛的教育艺术让我为之折服,探名师成长之路,让我的许多困惑烟消云散。
(三)理论指导,实践革新,丰富认识。在认真阅读教育专著,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坚持网络阅读、自主阅读,坚持写好博客文章,引发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并及时取其精华。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阶段总结论文和读书笔记,如《让艺术性的提问贯穿教学始终》等。
在深入调查与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多次走进教室,听教师上课,与教师学生一起座谈,并在学校中选取两位教师和两个班级为实验班,并将课题研究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我还坚持观摩华应龙、黄晓华、张建新等教育专家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暑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向名师请教我的困惑与课题中的问题,倾听专家们的指导,特别是张兴朝校长对我的课题研究提出的改进意见,让我少走了弯路,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在工作之中,我及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阅更多的资料,从而保证课题研究吸纳最先进的理论精华,使课题研究始终站在理论的最前沿。
(四)归纳整理,总结成果,深化认识。
根据课题研究进程,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根据大量的调查、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并根据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检验,查阅大量理论资料,吸取更多的理论精华,坚持撰写博客文章和读书笔记,并及时根据相关理论修改丰富课题研究成果。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显示:
1、关于课堂提问的新认识。
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认为如果一节课中的课堂提问共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常规管理性问题,它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能够顺畅进行下去。第二类是记忆复述性问题,它主要是勾起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复述整理的作用。第三类是判断说理性问题,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它能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第四类是引导探究性问题,这几乎是每节课提问的主体,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不能引导学生探索,那么它不能算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第五种问题是自问自答式问题。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这五类问题所占的比例要恰当。注重判断说理性问题和引导探索性问题,将零碎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具有思考空间和价值“块状”问题。将其余三类问题有效压缩,从而使整节课不再是“问题轰炸式”的满堂问,2、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课堂提问要高质量。○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易、过难、无意义重复和表述含糊。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一些铺垫型、思考型或提醒型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核反应堆,它的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要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仔细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2课堂提问要适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要注意“适时”、“适度”、“适量”,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所谓的“适时”。是指提问要讲究时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
3、课堂提问要有层次。○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引领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一个个问题像上台阶一样,一个高似一个地拾级而上。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逐步获取新知。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提问的“坡度”和提问的“难度”。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启发下才能进行探索,从而不断地迸发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简单明了,层次分明,这才是我们呼唤的课堂提问。
3、严格规范教师的提问行为。1把握“问度”,精问。○课堂提问数量不等于质量,不分析教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一味贪多图快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设定一定范围,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生容易产生疑问之处设计问题,使问题更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 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提问的艺术,并不是多问,而是要讲究善问、巧问,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只有恰当、适时、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找准“问点”, 巧问。○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要找出“问点”,即在知识的疑难处,转折处,设计问题加以引导。之间的本质联系,恰到好处的让学生解决了问题。所以课堂提问“问点”要精,结构要简单合理,才能使学生明确提问的目的,更好地回答问题。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多变的,只有适时而问,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A在学生兴趣点设问。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B在思维阻滞点设问。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自然成为教师的问点。此时设计问题,此时设计问题必须要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要交给学生思维的“拐杖“,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C在课堂高潮点设问。每节课都有高潮,在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上设问,可以使学生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把教学的重点与学生思维的高潮点融为一体。
3改变“问式”,趣问。○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角度的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教师提问角度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解决了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人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五、课题研究成果:
1、我充分利用一切时间阅读了《学习的革命》、《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堂提问的艺术》等十多部教育教学书籍。
2、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走访、听课、观摩等,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撰写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及引问策略》的调查报告。
4、深入课堂实践,观看名师展示课录像,并在此基础撰写了《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优化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等论文。
5、课题组教师在我的带动下,主动调整、规范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的研究也带动了许多教师和我一起实验、研究,他们也从研究中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都在积极准备参加下一轮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我本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养成了每日读书,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并注重结合实际工作反思、感悟,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问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的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我们的教学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持续深入而长足发展。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1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课堂的研究》结题报告
惠民一实小学部李义 刘晶刘德云潘成龙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与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9月,确定课题,撰写课题方案。这个阶段,教师不断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研究的课题,并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文章,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调查分析,制定实施方案。
1、调查分析,了解我校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课堂提问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提问的态度、看法,了解学生最喜爱的提问形式和类别,进行比较和研究。
2、加强学习,确定实施方案并进行论证。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学生的相关教育理论;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阶段:2011年12月总结成果。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问卷调查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
为了了解学校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我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调查了五年级四个班的260人。另外还和一些教师、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探讨。
总的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强烈。分析其原因,一是觉得教师的问题没意思,每篇课文的问题都差不多;二是问题太难时没有把握,生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三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了,越不说,越不想说,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改变了。另外,他们希望教师提的问题新颖富于变化,要有趣味性,不要动辄“总结”“概括”“分析”。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关于提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课堂提问设计得越是精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高,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反之,则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
(二)多次实践,反复研讨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保证。为此,我在学校语文组的学科校本教研中,就确立了“课堂提问”的交流课题。大家充分关注上课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中,大家就教师课堂提问进行热烈的研讨,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通过交流互动,大家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以较大程度提高,课堂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知识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2、针对本小课题研究,开了两节汇报课,本学科组汇报课题的研究情况,得到小学部领导与同学科教师的一致好评。
3、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4、为了丰富自己的认识,我先后读了《名师课堂教学100例》和《特级教师和他的经典课堂》等相关书籍。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参与者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教学经验束缚着头脑,比如说,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2.我们很多时候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完全以提问为主,但流于形式,没有把握精问巧问的实质,导致课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但教学效果较差;
3.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更为艰巨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体验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这是关系到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