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生物教学活动过程反思
新课程生物教学活动过程反思----改进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吴永洪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目标分析,能力目标的第一点应该放在知识目标中。情感目标要具体落实到具体章节和事情,不能泛泛而谈大的目标,应该提及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这个目标。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每一项三维目标都要重视,而应该结合具体内容有所偏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以免目标过高不能实现或目标过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或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逐渐加深,不能在某一节课,使知识一步到位,超越应学的内容,由于“难”既吓跑了学生又完不成教学任务。
2、教师应具备课堂的研究能力。教师应少讲精讲,讲慢一点,不要只顾自己讲个不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讲时注意复习旧知识。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方法值得提倡,但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值得讨论,第二,要关注小组的讨论活动,要让讨论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在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目标设计,我们教学中主要问题是对学生不够“信任”,做了很多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情。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此外、教师上课不要只提问优生,不歧视差生,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多与学生交流,多鼓励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幽默风趣,提高学生的兴趣。
3、生物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提高。大家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种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出去看看,体会一下自然和人文环境。生物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关注周围的生物和生命现象,为教学不断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才可以给予学生引入一些社会关注的生物学事件作为课堂拓展内容。教师的工作范围应扩大。要以自己的行为来争取自己的地位,学校评价一个教师不仅仅是高考考多少分,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优秀的研究性课程,辅导学生获奖等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应该建立融洽的组内关系,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教学集体。在个人方面,应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总结自己不足。在组内交往要相互尊重,在业务讨论上则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断相互促进大家的业务能力。如每位老师一个学期精心准备1-2节课,共全组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多加强和上级部门和周围的联系,可以获得多方面信息,为发展提供契机,如各种创新大赛和竞赛的辅导平台。能以积极的心态
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和讲座。要注意每次活动资料的记录和积累,对于个人及教研组的成长很有必要。新课程生物教学活动过程反思----改进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课前和课后的反思。人们常说教学是艺术,是成功及遗憾的艺术,再精彩的课,回头反思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无论采取什么手段,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平常关注不多,研究不够,认识不到位,遇到大场合,就会力不从心。重大场合下的公开课是否能上得好,取决于平时常态课的积累,为此,平时我们要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常态课,让那些遗憾少一些,奉献给我们学生更多的精品课。
5、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老师除了采用提问,学生参与实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形式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千变万幻的神秘的宏观与微观物质世界,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可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以启迪学生的主动激情,使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的艺术特征。现在的教学是传统的继承和改进。现在的学习,不是拘泥于系统的学习,当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后,对生物有一个比较粗浅的理念和认识,在选修模块学完后,才会有一个整体的体系。因学生而异,因模块而异,不是一步到位,是不同层次的要求。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运用和组合,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在知识面前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始终以实验为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实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始终在帮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很好的完成三维目标。
6、重视学生参与实验的效果。探究过程是通过实验来巩固的,在实验中做、看、听,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而学习,教学是有效的。特别是演示实验大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这样一来,学生的实验能力明显增强。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提高,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只有注重实践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篇:新课程高二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高二生物教学反思
长汀一中
俞忠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
1、反思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2.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2.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河田原名叫柳村,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某教育家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3.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3.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3.3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top”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3.4记再教设计 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
高二《生物学》“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反思
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学生设计实验—实验结果分析—结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中“学生自学—学生设计实验—学生观察CAI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伴CAI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CAI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指导者
()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作用的转变:演示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 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
4.学生阅读课文、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效果好。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5.不足之处:课件的交互性不够,如能设计出提供基本素材,而学生能自由设计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设计 长阳县龙舟坪中学
程廷陆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在我县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县生物教师正在享受着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正快乐并痛苦着。通过一年的实施,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也正思索着如何进一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个全新的理念。生物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工场”。其实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老师是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导演。我们如何设计出生动活泼、富有人性课堂45分钟,这是大家都在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上述这个问题,把自己参考的一些资料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1.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设计的概述
1.1 定义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是指为完成生物教学课程所规定的目标,安排、规划某一课堂的教学步骤,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课堂的组织方式等,作出符合学生教育、心理规律的全面安排。
1.2 内容
授课时间安排、课时安排;课题名称;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学习任务分析;课时目标分析和确定;教法的选择和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确定;学生起点知识、能力、情感的确定;教学主要事件的确定和安排;作业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1.3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是指课堂教学中安排教学事件及其前后顺序。例如学生课堂看书、讨论、朗读、探究活动、提问、讲解、谈话、野外调查等。课堂教学设计是落实整个教学设计的基本点,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标程度,可以说,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整个课堂教学做出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安排,精心设计每个细小教学活动,尽量完善教学过程,才能比较好的有的放矢的进行课堂教学。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2.1 赫尔巴特四阶段课堂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根据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简单的理解就是讲授新知识,唤起已有知识,概括总结新旧知识,应用于实际。
2.2 凯洛夫六环节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凯洛夫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理论,提出课堂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组织上课→检查复习→告诉目标→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这种模式对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影响最大,运用的也最多。
2.3 加涅八阶段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预期系统协同活动的过程,据此,加涅将课堂教学过程分成八个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述→语义编码→检索→提取→反应→反馈。3.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类型 3.1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3.1.1科学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这次“课改”的核心,既是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一次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很多老师反应新教材不好教,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材上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太多,也许是我们还没有弄清编者的意图。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应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作为科学课程的生命科学由于涵盖的是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而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的产物。因此生物新课程特别强调科学过程,要使科学过程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施,科学探究便是最好的实施策略。其实,生物科学探究实质上是教给学生处理信息时,学会使用类似生物学家进行研究时使用的技巧、方法,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它强调的是内容和过程以及科学的调查。科学探究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通过研究认为,要在科学课程中引入“科学过程”,让学生成为“小科学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他认为,探究性学习型课堂应该包括“问题的感受、假说的形成、验证、计划的实施、从材料引出结论”五个阶段。还有些学者认为生物科学探究的体系应包括:指定调查范围、构想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四步。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认为,讲授探究活动时针对不同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使用表现科学技术探索性本质的表述。例如:“我们不知道„”、“关于它的证明时矛盾的„”、“我们还不能确认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使用“探究性叙述”代替“结论性表述”,尽量不用或者少用如下说法:“有9000多种鸟类”、“基因是遗传的单位”、“鱼类适宜在水中游泳的特点是„”。
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之中。
3.1.2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
科学探究学习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探究活动训练来完成的。探究训练是设计一种把科研程序压缩到一小段时间内的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我们教材一般将探究训练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阶段:面对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阶段、组织资料和形成解释、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3.1.2.1面对问题:
讲解探究步骤:在开始探究之前,教师要仔细为学生讲解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免学生盲从。
提供问题情景:问题一般是指与我们观念或现实相冲突的事件,其中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探究的课题。
创设问题情景:这是教师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所在。有以下一些具体办法共大家参考
提供数据、信息资料、对比找出矛盾,进而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教材中关于鸟的飞行原因提供的一些资料包(消化、循环、呼吸等)、也可以选取本地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叶片,让学生先观其形,制成临时装片,进行对比其结构上的差异,学生应该可以提出很多问题的。
呈现标本、模型,指导学生通过对生物体结构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异,进而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向学生展示四种动物的心脏模型,结合相关知识,提起学生探究具有不同心脏结构的动物的兴趣,从而提出有关问题。
描述或引领学生实地考察两种或多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引起学生分析其生态因素及其适应性,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些植物能生活在水中,而有些植物却不能?为什么放在家里的向阳植物不久就死掉了,而厚皮树却长得更加茂盛?
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学生在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中会碰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碰到教科书触及不到的问题,在这种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饲养草履虫,草履虫吃什么?草履虫生活在什么温度范围内?草履虫如何繁殖后代的?
深入校园和社区,寻找和发现绿化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从校园环境和绿化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例如,校园内有哪些绿化树种?校园中常来的有哪几种鸟?为什么一些树常青?一些树到了冬天却成了“光杆司令”?
对自身的观察和研究。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会发生剧烈变化,学生对自身的变化总是很感兴趣,学生在关注自己身体变化的的同时,从中问为什么,形成探究问题。例如,“遗精”、“月经”的生理现象。为何男性长胡须,男女生声音不一样?体位发生改变后,为什么头会晕?
播放动、植物录像材料,让学生在观看中引发好奇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猎豹奔跑的速度那么快?鸟儿为什么要迁徙?为什么海里的鱼不怕咸?
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动植物园或者国家公园,布置学生仔细观察,激发情感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长颈鹿的颈项那么长?河马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
观察农村的田间劳作,也有很多问题可以值得思索,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给学生发放某些材料,让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动植物,输入相关信息,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和好奇,在这种冲突和好奇中提出问题。
总之,问题的提出是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或者观察或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帮助或者老师强加的,老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氛围。问题的价值取向、难易程度、可信度,可以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成正比上升。
3.1.2.2 确认阶段(作出假设): 是指老师指导学生搜集关于自己看到或经历过的问题,然后将问题转化成探究的课题并作出假设:确定课题名称:陈述、疑问式(一般疑问式和反问句式);采集相关信息和资料,指导学生筛选信息;形成课题的假设。确定探究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作出探究的安排或者规划。确定自变量、操作变量和控制变量。
3.1.2.3实验阶段:这里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探索类型:这种探究不需要某一理论或者假设来做指导,一般指改变事物的条件已观察它是否变化,但这种探索可能会为某一理论提出某些观点和意见。例如,观察鱼鳍的作用。另外一种就是直接验证,指学生检验一种理论或假设。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3.1.2.4 组织资料和形成解释:这个过程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处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搜集的数据或资料,并从资料中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探究,搜集和记录到数据或资料,必须经过恰当的处理,才能找出数据间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数据间的关系,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从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通俗的讲,就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探究中作用:
全面指导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特别要引导学生观察特殊现象和偶然现象,从偶然和特殊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新规律。 指导学生恰当分配注意力,以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检查和督促学生按探究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探究任务,训练探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观。
督促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如实记录和保存数据,避免或尽量减少不真实的数据的出现。
正确处理和协调探究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处理和应对探究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因为探究过程不只是限于教室,有时在实验室,甚至在野外,各种偶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探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落实自主探究的观念,共同讨论和研究问题。决不能因为在探究中遇到某些困难而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者由老师代替学生操作。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多鼓励,并和学生一起想办法,同甘共苦,度过难关。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产生探究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和梳理探究中所获得的信息或材料。
由于一项探究活动耗时很长,因此教师在探究设计和计划中,要充分预测各项活动、任务、困难,并作出恰当安排,以免打乱课堂秩序。
及时组织交流和成果分享。当小组长遇到困难、疑惑或取得成果、有新想法时,教师要组织小组之间或小组内的交流与分享。其目的有三:一是帮助解决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二是分享某小组的探究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促进进一步探索,三是相互借鉴探究经验,交流探究体验。3.1.2.5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交流重要意义
展示成果,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提高生物作文和写作能力,即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获得科技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包括论文的写作方法、主要结构、数据的使用、结论的引出等);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锻炼学生的胆量,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等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氛围; 促进探究经验和情感体验交流。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交流的表达方式
报告式:指导探究小组根据探究过程和结果,撰写出探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教给学生各种报告的写作方法、报告的基本结构等。 图文式:用照片和图片及其文字说明来展示探究过程和成果。
记录片式:用镜头将整个探究过程加以记录,事后进行恰当的整理、剪辑,形成一部完整的展示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记录片。
展板式:将小组的整个探究过程制作成展板,向全校学生展示。交流的组织形式
小组内交流。指探究性学习完成之后,以小组总结的形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过程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灵活机动,比较容易控制和掌握,但交流的效果不太好,信息分享度也很差。 小组间交流。
班内交流。以班为单位举办交流会,安排每一小组交流他们的探究过程、成果及感悟。
校内交流。以年级为单位举办交流会。或采用向全校师生展出展板或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播放探究内容、过程、结果及感悟。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采用哪种形式,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难易程度、探究的价值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交流注意事项
尽量让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都有发言机会。最好采用轮流发言的的方式进行,要求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都担任发言任务,杜绝小权威包揽,为一些胆怯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要限定时间。要求交流小组语言简洁、清楚明了、最好生动,抓住要害点、创新点、陈述自己的观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运用多媒体时,不要太花哨,以免分散听着的注意力。
留出对共同问题讨论和咨询的时间。有时间让学生充分辩论,查找原因。 组织好课堂秩序。不要让交流会变成“麻雀会”。 把握好每个时机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的作用
对学生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进行审阅和指导,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交流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要关注胆小和表达(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
交流时做好现场记录,为成绩评定提供第一手材料。
组织协调好各小组的交流,控制好交流时间,掌握好交流节奏,把握好交流的势头和趋向,营造好交流的氛围。
科学探究活动只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一种可选择的教与学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尽管新课标极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并将其提倡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诚然,这种方式对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概念和科学的本质,体会科学探究的艰难,培养科学精神以及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学习的全部,也不能替代其他学习方式,只是说这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对于探究性学习它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切不可滥用。另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认真贯彻探究的思路和理念,使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探”和“究”,切不可旧瓶装新酒,形成“黑板上种庄稼”之类的“黑板演绎探究”的假探究。当然在实际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实际及学校为探究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恰当选用教学设计的某些阶段,并作适当的安排,并非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完整的展示这些内容和步骤。因此,朱正威教授说,在初中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最少做一次完整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这方面的体验和体会就足够了,并不要求都做。只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这种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把探究性教学贯彻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的真正内涵。
3.1.3科学探究的评价
目前没有好的评价,建议采用“档案夹评价”,就是指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材料、表现、行为录入档案,等活动结束后,再给学生以评价的方式。一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档案夹里至少应具有学生的以下行为:提出问题的情况;作出假设的情况;设计的探究方案;是否按方案实施;操作各种生物仪器是否规范、科学;是否实事求是的记录和搜集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引出结论的情况;表达交流的情况;与人合作的情况;探究报告的完成质量等 3.2实验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大家知道,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生物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次新课标对生物实验进行了很重大的改变,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同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不是纯粹以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所以我们就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和“书本”上进行“实验”,然后“背诵”实验的这种设计思路,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因陋就简完成实验。一般生物实验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3.2.1生物科学实验设计的要求
实验设计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真实验”、“模拟实验”和“虚拟实验”。所谓真实验是指运用真实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模拟实验是指不能运用真实材料或条件,代之以其他材料所进行的实验;虚拟实验是指采用电脑技术或其他手段在虚拟空间内开展的实验。生物实验一般为真实实验,适当的做一些“模拟实验”和“虚拟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坚持实验设计的探究化思路。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都具有探究思想,要把探究性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实验课也是如此。建议不但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更应要求学生动手设计实验。
充分挖掘学校和社区的实验资源。要广开思路,创造多种条件,尽量多地开好、开足实验。实验场地不应限于生物实验室,校园、教室、野外、家里等都可以考虑在内。
实验时空化。如开放实验室,由于探究或实验时间比较长,在课堂时间内不能完成实验,开放实验室就成为必然,但应加强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同样,学生在校外更应加强管理,教师要周密布置,强化安全。 既要注重定性实验,也要重视定量实验。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要把实验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特别是教师要详细介绍和强化生物实验器具、药品的安全使用常识,加强实验监视和监督工作。 注意控制实验课堂秩序,忌实验走过场。3.2.2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设计 讲解实验原理和主要步骤
介绍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撰写实验报告。3.2.3评价
采用多种方式,依据不同的实验情况,对学生进行如实评价。3.3讨论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理念最核心的一点我认为就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静止的观念去看待我们的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来实施我们的教学。而人的发展包括持续不断的学习知识的努力,以及对他人观点理解和感知的能力。讨论是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法,因为我们只有同别人商量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3.1交谈或对话与讨论是不同的
讨论有明确的主题或者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理由,而交谈或对话没有那么严格;讨论具有批判性而交谈不一定具有批判性。3.3.2对参与讨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热情倾听、积极参与、高度注意、谦逊的态度、民主参与。
寻找讨论主题有关资料,并于讨论前分发给参与讨论的学生。好的讨论必须是让参与者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充分了解,并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预测,做好应付这些问题的对策。3.3.3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3.3.3.1指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要求学生讲出更多的证据。例如:你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你能为怀疑你的观点的人提出哪些反驳的证据来?
要求学生进一步弄清问题。请你举出一个能证明你的观点的例子,好吗?你能解释一下你刚才所讲的观点吗?
比较开放式的问题。例如,你认为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有哪些?你通过观察能说说鱼的鳍各有什么作用吗?
因果相关的问题。例如,光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原因吗?人的身体长高与吸收钙相关吗?
3.3.3.2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抓住讲话者的主旨,即所讲的主要观点 学会做简单的记录,并批注上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抓住讲话者支持主要观点的主要证据 3.3.3.3回应
即对别人所讲的观点应作可与否的答复。可以是:没有问题的回应;肯定的表态;用沉默来回应。
3.3.3.4为讨论规定发言时间。
教师指导和控制每个参与讨论的人的发言时间十分重要,它能保证每个人都有阐发自己观点的机会。
3.3.3.5教师要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为了使讨论更为激烈,能持续的进行下去,一个好的教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鼓励,什么时候应该阻止某讨论者的发言,正确的控制讨论的进度和方向。3.3.3.6总结讨论的全过程,形成大家一致的观点。3.3.3.7评价。
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现场进行评价: 发言的次数和引起反响的情况 讨论中表现的态度
提问的次数和引起反响的情况等 3.4讲授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对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在新课标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很多人把讲授型课堂教学批判的体无完肤,普遍认为讲授型课堂教学是过时的、落后的、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不合时宜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人把这种模式看成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所谓“填鸭式”、“满堂灌”的一种学习模式。情况真是这样的吗?讲授型课堂难道真的完全被完全取代了吗?一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有些时候必须进行讲授,而且要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的、完完全全的讲授。美教育心里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一个“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就是指在学习任务开始之前的引导性材料。其具体操作步骤大致如下:
3.4.1准备阶段(目标分析阶段)。
包括准确的陈述目标,确定评价标准,预测达标度。3.4.2选取先行组织者
所选取的先行组织者最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带有某种情绪的体验材料;所选取的先行组织者必须要与你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体系有紧密联系的;先行组织者必须语言精炼、清楚明了,成为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成为“智力支撑点”;先行组织者要围绕学生学习领域的主要概念和原理而建立。
3.4.3提出学习任务,讲授学习材料
教师首先应选择呈现学习任务(材料或内容)的最佳方式;然后由教师选择讲授材料的最佳方式,通过讲授课文材料、阐述科学事实、讨论、观看影像资料、实验或阅读学习材料等不同的形式使信息传递到学生大脑之中,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讲授,使学生明确和理解学习材料中的各概念、各现象、各科学事实之间逻辑关系和顺序。总之,教师讲解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与先行组织者之间的关系,并在自己的认知地图上定位后,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3.4.4强化认知系统
采用的主要方式有:复习学习过的知识点;指导学生总结新学习材料的主要特征;重复进行精确定义;辨别出所学内容中各种概念间的区别;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所学内容的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说明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检验新学内容;改变学生的学法;要求学生找出类似知识的学习方法并加以试用;将新学的内容与已学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清界线(比较法);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作出的假设或推理,去判断和挑战这些假设或推理,发现其中的冲突,并努力寻找原因(批判性学习)等。3.4.5评价
建议采用形成性测验法进行。4.总述
其实,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模式还有很多,如STS教学模式的设计等,无论哪种课堂教学模式各有其利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模式,力争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为最佳,使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到极点。使我们每上一节课,或者开展一个实验,或探究一个问题都有新的体会,都有新的提高。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与我们的学生共同进步,一同成长。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景,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理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比较有的以下几点突出转变:(1)从知识定向到三维目标的多元定向。(2)从教学内容定向到教学活动定向。(3)从教学结果定向到问题、过程定向。(4)从教师定向到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5)从学术定向到实际问题定向。(6)从单一课时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7)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内外结合的设计。(8)从教案完成到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明确知识对深化、发展学生认识的作用。2 .关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3 .注重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层次性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标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教学内容分析:
(1)研读《课标》。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
(2)分析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标》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 ①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学科间的综合。③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④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1)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
化学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
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2)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三.教学目标设计 1 . 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4)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2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1 .教学过程设计
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
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 —— 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 教学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视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六.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
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 ? 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 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经验才得到提炼与升华。经过反思,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其教学实践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二.教学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标》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 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包括加水稀释的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 《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 3,第一课时内容。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是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4)内容特色:
本课知识的得出与 “ 前概念 ” 有一定相似之处,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2 .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还知道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质量;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还会确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不会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2)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本节课从学生的好动欲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用身边常见又特别喜欢喝的糖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从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来看: 学生在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式,已经初步认识到解化学计算题,从已知入手找可知,通过所求找需求的解题思路。本节课突出在溶液的知识范围内找对关系量。
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还必须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目的不在意知识本身,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思考问题、习题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 及其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 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的“前概念”策略: 在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学生对已知量、未知量关系的分析已有一定经验,具备了一定的 “ 前概念 ” 基础。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层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总结方法。2 .由感性到理性的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糖水的甜度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本节课用 “ 制糖水,品尝甜度 ” 创设情境,用 “ 真心英雄 ” 等激励的评价语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放飞思维、快乐学习。六.教学流程: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习了探究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原理,并能用科学原理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体现和提高。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1 .谈谈本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2 .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课前与课后的对比。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同组成员的作用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作用。教师评价: 1 .习题检测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针对三维教学目标后两维目标的学生访谈。3 .学生后续学习情况观察。教学流程图
一、教学案例的涵义和特点
案例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真实性。无论是事件、事故的报道,还是生活中的情境,案例都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靠想象捏造出来的。
二、代表性。代表了一类问题或是情况,可以引发争论或思考。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所谓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4] 郑金洲 教授则认为“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的区别
案例教学(case methods of instruction)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是将案例引入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 [6]。这里的案例包括有多种形式,有医学中所用的典型病例,法学中所涉及到真实的案件,工商管理中涉及到具体管理的例子等。目前也有人将这种“用于教学的案例”统称为 “教学案例”,但它与本研究所指的教学案例是不相同的,本研究中的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教学过程。通常应用在教师教育、培训以及教师研究中。、教学案例的特点
(1)教学案例是教师经验性知识的外化
(2)教学案例是教学决策的结晶
(3)教学案例是专业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桥梁
二、教学案例研究的特点和意义、教学案例研究的涵义
目前教学案例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集中培训中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来教授教学知识以及教育学理论等,另一类是中学教师作研究。、教学案例研究的特点
(1)情境性与过程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就必须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强调根据特定的时空情境解释某一件事,而不是抽象的考虑问题、做出结论。而这个特定的情境就要求教学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发生的,不是经过教师反复操练、学生练习得到的表演课。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是真实的、鲜活的、丝毫没有水分的。情境性就要求我们关注整个过程的发展,而不是专注于一个点,静止的、孤立的看待问题,而是要注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把握整个过程。只有将情境性与过程性统一起来,我们的教学案例研究才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才能算作是一个完整的研究。
(2)合作性。在教学案例研究中,光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多方面进行协调,互相交流,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使教学案例研究走向新的水平。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料是进行教学案例研究的最翔实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资料,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可能就得不到供研究所用的教学相关资料,更谈不上 5
在其他学生资料的收集。其次,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是不容置疑的。一个人的思路、想法是有限的,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将问题剖析的更加透彻,集思广益,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更好。最后,高校专家和教研员的参与对教学案例研究水平的提升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校专家具有比中学教师更宽广的视野,谙熟教育教学理论、理解更加透彻,这恰巧能弥补中学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而教研员的参与,使高校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的沟通更加高质量、高效率,同时也有力于教学案例研究成果在推广,使其意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
教学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是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等特征,其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喜爱的原因至少有如下几方面:
(1)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
案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维度解读和共同研究,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给教学行为赋予崭新理念,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2)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得失,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
(3)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看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用性。
教学案例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常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在教学案列研究中,教师围绕选定的课题,积极扎实开展对某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空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和多纬度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三、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 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教学思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方法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或集体研讨等,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探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完整的教学案例研究一般要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前期准备
教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改革的大方向,并要通过有关的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理论准备,然后确定教学案例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任务、体例、类型、结构等。根据所确定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材料
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
(1)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观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可以是教师自己对课堂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由其他教师来实施观察。课堂观察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可以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以便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翔实的原始材料。
(2)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序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通过课堂观察无法实现的,需要通过与执教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再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不难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再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研究
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可以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也可以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这里的分析研究,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不要过分地集中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而应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要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否则会失去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1)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一般指学校或学科教研组的集体教研活动,这样可以发挥教研组的集体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一般是大家共同看视频文件(如果有教师当堂听课次步骤可以省略);然后授课教师介绍前期的工作,包括设计本节课的思路,以及课前和课堂中的学生情况;最后就是大家集体集思广益,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挖掘教学中的教育思想,解决其中的问题。
(2)文献调研
案例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与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案例分析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
(3)专家点评
专家深厚的理论基础及其对现实教学情况的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一线教师在集体讨论与文献查阅中的不足,开阔视野,进一步提升研究的高度和深广度。
以上三部分在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教学案例研究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有的学校没有条件并不是就意味着就不可以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只要有了课前准备和资料的收集,几个教师坐到一起也可以进行讨论和文献的查阅,深入分析,找到教育精髓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形成教学案例,是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的最直接的体现。
四、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研究报告的撰写、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呈现形式
关于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可以根据研究的范围,研究问题的大小等,主要分为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两种形式等。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报告一般是针对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是针对教学中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分析,以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无论哪种案例研究形式一般都要有研究的重点和主题,这个主题常与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事件相关,具体可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确定研究的主题,如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确定主题-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中的提问行为、教学媒 7
体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课堂教学调控行为等;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确定主题-如问题解决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另外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角度都可以确定研究主题。确定主题要注意典型性和时代感。确定主题后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和结构来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本研究的教学案例采取的是综合式的呈现方式。、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结构
案例的结构多种多样,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大致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教学案例总是有标题的,总是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的。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即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二是用主题定标题,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引言。主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主题。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也可起一个“先行组织”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3)背景。案例中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的,是依托一定的背景的。一些教师善于描述事件,但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背景的描述,因为他们注意的焦点主要在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上。实际上,背景的描述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不同背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案例写就以后,读者在分析案例时,也需要参照背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论。
(4)问题。教学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来展开的。在论述中,需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那些。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展示问题。尤其是用于教师培训中的案例,要能够给被培训教师一种问题的现场感,就更需要错综复杂情景的真实再现。
(5)问题的解决。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一环。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的描述,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会涉及问题解决初步成效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教学案例的主体,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当然,教育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把这样的问题形成案例时,虽然真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未出现,但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和打算罗列出来,以供读者参考、评论。
(6)反思与讨论。教育教学案例是由工作生活在第一线的教师自己完成的,撰写案例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梳理自己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因而,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教育智慧、形成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艺术等都至关重要。反思与讨论主要涉及的问题有: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发生存在哪些新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启示等等。
(7)附录。并不是每一个案例都有“附录”部分,是否安排“附录”,要视案例的具体情形而定。“附录”中的内容,是对正文中的主题有补充说明作用的材料,若放在正文中,会因篇幅过长等问题影响正文的叙述。例如,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案例中,可以选取一节典型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置于文后作为附录。
上述教学案例包含的内容不是案例的固定结构,也就是说,不见得每篇教学案例各组成部分的题目都按上述几部分确定,只要在案例相关内容的叙述上,考虑到以上几方面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组合就可以了。、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撰写案例要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选取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生动。撰写课堂教学案例一般要经过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要反对“空话”与“套话”的泛滥,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
(1)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工作实际。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这样,案例才具有客观真实性、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
(2)情景要完整。教学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从提出问题到设计解决方案到课上实施情况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个完整的过程。
(3)叙述要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直白地表述观点,流露出感情的褒贬。
(4)要注意更新。形势的变化,实践的发展,新理论的出现以及新的教学理念的注入要求教学案例内容要不断推陈出新,编写补充一些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案例,淘汰一些过时的案例,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5)要有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有的反映经验,可供学习;有的反应问题,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分析;有的反应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学习,以不断完善教学……因此,教学案例一定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总之,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开展新教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案例的研究以及案例的撰写,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更好地认识案例本身,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共同努力、齐心协力编写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教学案例,并进一步形成案例库,改变目前教师师资培训领域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第五篇:教学活动过程反思
教学活动过程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改革,其根本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强调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双方积极主动、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反思性教学还有助于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解放”的思想,认为教师实现自身解放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通过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职业行为,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在批判以往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究和解
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有助于教师长为一名真正的学者型教师。
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是教学实践合理性在课堂中的具体化。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下,任务教学法通常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而新课改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进行反思性授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既让较好的学生吃得饱,也让普通的学生吃的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课讲得如何,学生吸收的情况如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该如何改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反思调整授课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上穿插一些趣味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呆板的书本内容中走出来,去感受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神奇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中引进反思性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帮助教师向
“教育研究者”方向发展,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最后愿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当今的课改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