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心里问题

时间:2019-05-15 14:3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的心里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的心里问题》。

第一篇:中学生的心里问题

当前高中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方法

(2010-12-17 22:08:50)

一、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大多数人现在已经明确了健康的含义,那就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不体弱,更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所以,高中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还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近几年以来,各种调查研究都发现,青少年中的心理问题正在呈上升趋势,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当前而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我校一直以来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十分关注。开设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印刷心理咨询报,有专门的老师来负责心理咨询工作,已经编写好了我校的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一书,同时在校园网上也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对高三学生有专门的心理调节影片。在开展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有以下表现:

问题一:学习困难

高中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主动性,但在目前情况下,高中生中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主要问题有:

1、高中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其精神上的负担过重,从而导致吃饭少、锻炼少、失眠多、神经衰弱多、记忆效果下降、思维反应迟缓等一系列影响学习的问题。

2、厌学、逃学也是目前高中生学习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就连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在目前的高中教育中,学生厌学可能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了。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学生焦虑和恐惧感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恐惧流行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与学校教育构成、学校教育方向、学校教育方法紧密相关的。我国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一系列知识都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他们升入大学的压力越来越大,对那些学困生来说,他们在学校中所感到的就是升学无望,人生没有目标。学校的不快乐和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牢牢的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

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为学校加大教学内容和难度,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方向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方向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学习时间多但无效果,大量的学生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直接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发生了,焦虑产生了,逃学出现了,上网习惯了,说谎自然了。

在我校,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也是比较大的,考试焦虑,厌学症,是高中生经常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学校学生基本上都有QQ号,多数男同学打过游戏,逃过学,说过谎。有部分学生极端的迷恋网络,甚至出现在网络上做一些违法的事情。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学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寻求不正当的刺激。

4、我们就一些情况作了调查,发现了在校园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在初中时是拔尖的学生,可是到了高中,学习成绩就是赶不上,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认为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以及个体的一些特殊情况所导致的,其实,多数是由于他们养成了不良的行为所致。而且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可怕的现象——那就是部分农村来的学生,和城市里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一但接成一伙的时候,不管他们以前学习是多么的出色,也会变的令人难以理解。

问题二:交往困惑

同学交往问题是心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

一、高

二、高三的交往问题的对比,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心理的不断成熟,对与他人、对于环境有了更积极的认识,更有益于通过相互的接触与交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高三面临高考压力,习题,考试,变成每日必备,这样容易使学生忽略身边的人和事,陷入一个人封闭的误区,致使交际困难的产生。当问到能否和家长良好的沟通时。有高达87%的同学,回答“否”。可见,随着逐渐步入成年,人的独立意识不成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情绪变化投射到他人身上。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来认识和评价他人。

交往问题是高中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交往问题。以往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而在我校教师队伍不断的更新换代,老师的平均年龄趋于年轻,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毕竟年龄的代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同学间的交往问题。人和人的交往是一个双方相互接触的过程,要达到交往和谐,要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而且还要能够认识和了解他人,在学生当中,他们特别注重同学间的交往,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和有种种其他困难的学生,良好的同学交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交往一但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的时候,对整个班级体的促进将是十分巨大的。一但走向负面,那也将是非常可怕的。

3、与父母的交往问题。良好的家庭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很难正常的沟通,容易造成学生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

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一切不幸的所在。

问题三:情感困扰

1.闭锁自我。其主要表现是关闭的自我外在与日益丰富、复杂的自我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自我个体身上,可以说封闭自我是高中学生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一些中学生跳楼,扼腕自杀,其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这点!如果能给这些同学们再一次生存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怎么样将自己的心思说给外界人听。那他们就会活着,外界的人会给他们很好的建议,让他们有勇气来面对问题,也不会走上无希望的路了!

2.情绪情感波动不定。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动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应该把这么现象适宜的守在自己的日记本里,或是流传在知己的口中。当心理有了中无形的寄托后再努力的完美自己,使自己会更自信,更光彩耀人,当然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最健康的心理!

问题四:挫折困顿

高中生面对的挫折是多方面的,学习、同学交往、自我兴趣、自我愿望以及自我尊重等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只有23%的同学对挫折有着积极的反应,77%的同学则会采取消极的态度。许多人知道自己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当他们遇到时,有不知道该如何去战胜。大部分的同学会对挫折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是积极的去面对问题,又或是从此一蹶不振。这些都是消极反应的表现。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此外,由于大多数的同学缺乏对挫折的承受力,他们为了避免遭受到挫折,往往小心翼翼做事,这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倘若压力无法得到缓解,就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问题。

二、解决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我校的措施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健康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2、设立心理信箱

实践证明,心理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3、成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有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

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咨询情况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我们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第二篇:中学生心里

中学生心理学(三)

七、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⑴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⑵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⑶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⑷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⑸正常健康的交往。⑹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

八、教师职业的主要特征,教师角色心理的基本特征,教师角色心理冲突与调查

1、职业特征:⑴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根据某一社会抽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培养人才,其本质特征是“教书育人”⑵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在班集体中学习和发展的学生,这使教师工作表现得复杂多样而又富有变化。⑶教师的工作途径既有言传,又有身教,教师举止言谈本身对学生就具有教育的结果。⑷教师的工作成果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立足长远目标。(另一简单特征: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2、教师角色心理的基本特征:⑴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⑵行为规范的示范者⑶心理辅导⑷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⑸教育科研人员

3、冲突与调查:

⑴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

⑵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

⑶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的矛盾,⑷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性的矛盾。

九、教师威信的作用,教师个人威信的形成与变化

教师威信:指教师表现出的优秀心理品质,对学生产生了心理影响,博得了学生的尊敬与依赖。

1、教师威信的作用:第一,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其教诲的前提,第二,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因而加大了教育的效果,第三,有威信的教师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榜样。

2、教师威信的形成的主要条件有:⑴思想品质,思想好,对自己要求严格,有修养,讲文明,生活正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⑵知识水平。有真才实学,知识丰富,不仅对所教的学科有较广博的知识,一专多长。⑶教学能力。教学 方法好,教学效果好。⑷教育热情。⑸工作态度。⑹教育作风。

在威信的形成过程中,以下内个主观因素起极为重要作用。⑴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 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⑵教师的仪表,作用和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⑶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

第三篇: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问题

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力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属于发展过度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集中表现就是叛逆和不成熟,心智的发展还不完善,自身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青春期的中学生,是生理、心理发展冲突加剧,处于“风暴期”、“精神饥饿期”的敏感期、迅速发展期。也是心理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这就需要我们发现中学生的存在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找出其根本原因,从而采取相对于的措施,来解除心理障碍,塑造健康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大,心态变化。

中学阶段有着繁重的课业要求。学生在大量的作业、考试、检查的冲击下容易变得灰心丧气,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表现出惧怕考试、惧怕老师甚至惧怕学校的行为,严重的还会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极度低下而跳楼自杀,这些都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们的花季,感情渐渐开始在心中发芽。

但是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上还不够成熟,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情感问题。而且,中学生生理已经开始发育,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从而导致走进误区心理冲突加剧。

三、人际关系复杂,难以处理。

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它只是没有真正社会的开放程度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会成为学生在学习之外沉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导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从而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责任。

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环境污染。

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撒谎、欺骗、偷窃、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场所,如游戏厅网吧等对中学生的毒害使得中学生走进心理误区。

中学阶段是学生青春期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现如今,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巨大,学业压力往往让更多的中学生承载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所以,需要学校和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一方面,学校应该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让学生定期接受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专业小组,为学生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地方可以缓解,有人可以倾诉,有人可以理解。

从家庭层面来说,家庭中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好的家庭环境。首先,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争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动向,保持持续的关注。经常带孩子去参加文化娱乐活动,为孩子释放学习压力。家长还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一些极端的发生,加强

与孩子的联系。

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应给予中学生更多的包容。因为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很多事情上的想法和处理方式还不够成熟。再加上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成年人,难以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弄不好会令其走向极端,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因此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所以,必须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

我们坚信,依据全面发展理念和素质教育精神而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中学生心里现状分析

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学生心理问题之双重性格 双重性格是多重性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具体指一个人具有两种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当孩子的生活、学习压力过大,或内心强烈的自卑和脆弱,或家庭暴力,没有满足感、安全感时,容易造成儿童性格障碍,严重的导致多重人格症。案例介绍:

陆某,15岁,初中二年级成绩一般,家中还有个小8岁的弟弟。在学校,陆某是个懂事的孩子,性格内向,话不多,做事中规中矩;上课遵守课堂纪律,和同学也能够友好相处,尽管成绩一般,但还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在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自私懒惰,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性格暴躁,妈妈批评不听,甚至顶撞;有时妈妈出手打他,他就把怨气转嫁到小弟弟身上。总是拿弟弟和自己比,弟弟吃什么、玩什么、穿什么,自己也想要。

解决或控制办法

1、减轻或缓解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压力,改善生存条件。本质上,多重人格是一种对于环境压力的防御。身为人师的我们,应携手家庭,改善学生的生活空间。

2、多重人格的背后,是强烈的自卑和脆弱。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培养自身的自信感和自强感。从小事做起逐步获得成功的感觉。

3、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不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爱被分割甚至被抛弃的感觉。要让他觉得尽管有了小弟弟,父母对他的爱仍然没有减少,自己还是被关注的。

4、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其与友善的人建立友谊,及早发现学生性格发展上的异常表现,辅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禁止家庭暴力。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很容易造成儿童的性格障碍,严重的导致多重人格症。

二、学生心理问题之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孩子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的心理。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信这个,我非信那个。逆反心理的存在对青少年学生的的健康成长有着严重的危害。如果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这一心理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就很有可能对他们以后的性格、为人处事、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都产生不利影响。上了初中以后,特别是初二这一学期,是孩子逆反心理最为旺盛的时期。初二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开始出现萌芽,家长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过于关注,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武断。案例介绍: 杨某,15岁,初中二年级,独生子女,妈妈是老师,对他的教育比较严格,父母亲关系不好。初一进来,还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成绩算不上拔尖,但也过得去。但是初二下来,成绩节节倒退不说,上课迟到、不听讲,下课不做作业,总是跟那个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孩子混在一起。

解决或控制办法

1.理解孩子,尽量与他产生同感,这是交流的基础。学会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2.用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而不是用命令的方式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3.要信任孩子,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相信您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心理问题之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 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 % , 其中初二最高, 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感到学习没劲, 丧失上进的信心, 学习欲望低下, 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上课懒得开课本,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 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 终日浑浑噩噩, 看到课本就头痛, 坐进教室就犯愁,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对老师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我现在所任教的初二年级,有两个班。一个班级还好,另外一个班级80%都存在厌学心理,上课提不上劲,下课也不完成作业,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聊天和吃零食上。

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以及就业的难度和不公平性,导致很多孩子认为读书没有意义;学校教育方面,有些学校为了抓安全问题而忽略了学习风气的培养,导致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不正,加上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跟不上,都容易造成学生厌学;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往往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而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实际问题,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往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自身方面,没有学习目标,怕吃苦,基础差,跟不上教学步奏,学习方法不恰当等造成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解决或控制办法:

1.社会应该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给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读书无用论”变为“读书有用轮”

2.学校在抓好安全工作的同时,要抓紧学风建设,营造一个和谐有利的学习氛围。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及能力,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地喜悦,从而渐渐培养学兴趣;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受挫折能力。

4.学生自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

四、学生问题心理之闭锁心理

案例:苏某,女,16岁。这个女生在学校里没有朋友,都是独来独往的。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也不集中,都是看窗户外的花草树木。老师提问了,要旁边的同学叫几次才能回过神。要么就那本日记本,在那边抄抄写写。据了解,这个女生小学的时候也是个很开朗爱笑的女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得沉默寡言了,脸上的笑容也少见了。

闭锁心理也叫含羞草心理。一方面渴望与别人沟通了解,一方面把自己封闭起来。表现为沟通时紧张、拘谨的心理状态。闭锁心理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一种阶段性的心理现象。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把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从不外露,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闭锁心理的危害:

1.不利于新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交往是双向性的。如果我们渴望获得理解,就要袒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如果我们渴望人际交往中的温暖,就要献出自己的信任。

2.不利于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会导致悲观厌世和轻生的念头。

3.会发展成自闭心理。般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闭锁心理与其内倾的气质联系起来,变得抑郁、忧虑、苦闷和不安,那就可能产生闭锁心理障碍,从而走向自闭。克服闭锁心理的方法

1.选择开朗性格。试着与人见面时,展露你的微笑,给别人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

2.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青少年要多交挚友,相信老师,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应向知心人倾诉。

3.对老师、同学态度友好,与人交往主动、豁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置身于社会的大圈子中,而不要久陷于个人的小圈子里。

第五篇:常见心里问题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作者:韦志军 心理辅导来源:下秦中心小学 点击数:1410 更新时间:2011-12-15 张掖市甘州区上秦镇下秦中心小学

韦志军

内容摘要:本文以农村小学学生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方法,主要从入学适应、学习、厌学与逃学、人际交往、意志障碍、问题行为、人格障碍及情绪情感、依赖心理、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等九个方面列举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探讨分析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 对策与措施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困惑、烦恼、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1.2 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1.3 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我校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处于明显的分心状态;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1.4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1.5 意志障碍

1.5.1 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敢单独接受任务;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

1.5.2 以自我为中心。

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

1.5.3 自制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等。

1.5.4 抗挫折能力较低。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1.6 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说谎、攻击、退缩等。

1.6.1 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1.6.2 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

1.6.3 退缩行为。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1.7 人格障碍及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1.7.1 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1.7.2 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1.7.3 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

1.7.4 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1.8 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1.9 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其中,生理因素如遗传、发育、疾病等是能否实现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其成熟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因此,对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一般来说,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几个方面来分析。

2.1 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2.1.1 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1.2 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2.1.3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2 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2.2.1 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3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过分溺爱孩子,天长日久,子女便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2.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2.2.3 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2.3 来自学校的因素

2.3.1 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3.2 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2.3.3 人际关系不良

研究表明,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小学生若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悦纳、肯定和尊重,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伴的情谊,他在学校集体里就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身心便会得到健康发展。反之,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排斥或否定的学生,会形成自卑感或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3.4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2.4 来自社会的因素

2.4.1 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4.2 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3.1 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3.1.1 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3.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2 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3.2.1 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 — 4 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3.2.2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2.3 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3.3 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3.3.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3.3.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3.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下载中学生的心里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的心里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课教案 第一课时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从而做好心理准备,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

    中学生心里辅导课程教案设计范文

    培育“诚信之花” 【活动目的】 1.在活动中深刻理解“诚信”,认识到诚信是青少年必备的良好心理品质。 2.主动培养自己具有诚信的良好品质,并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成为自己良好心理......

    中学生心里健康6课时教案

    第1课时教案 课题: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信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2.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

    青少年心里问题表现总结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一、适应不良 学校学习适应不良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他们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跟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

    就业心里问题(最终定稿)

    谈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同时从组织管理、实践管理、活动管理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好的建议。 关......

    现代普遍80后心里问题

    心理问题一:恋爱受挫——分手却不懂失恋80后的年纪,到2008年,最大的28岁,最小的18岁。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学说,18-30岁,正值“练习爱”的人生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矛......

    中学生早恋问题

    中学生暗恋和早恋问题 中学生暗恋问题 暗恋,即对另一个人心存爱意或好感,因为种种原因这种爱意没法告白。通常所爱的对象并没有这样的爱意或好感,很少出现双方互相暗恋的场合。......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