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开花了,结果了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开花了,结果了》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学起来不容易记牢,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如在讲解花的结构“时,让学生解剖菜心花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图片,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按新课标要求,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我注意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具体操作是,上课开始时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动态过程,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 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最后让小老师轮流上台讲解,让听众们修改补充并作出评价,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同学们学会了倾听,还增强了自评和互评意识。
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学生活动多,一节课上完觉得比较紧张,因此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否则学生就容易散了,收不回来,容易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开花了,结果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6.开花了,结果了
【教材分析】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2页,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段文字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任务,观察风仙花花朵和果实的生长变化,研究花与果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是交流活动,交流的重点是有关花与果的生长变化。第二个是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学生进行的是动态观察,因此他们获得的关于植物开花结果的信息是零散的。在上面交流的基础上,整理风仙花开花结果的过程,日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开花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别忘了为它们涂上颜色!”对话框,提示学生注意花朵颜色的变化。
第二部分: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当风仙花植株进人成熟期时,植株上花与果并存,这时可以将动态观察转变为静态观察。这里对花的解剖活动主要目的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对花的结构的认识,这个学习任务将在四年级“新的生命”教学内容中完成。这一活动是基于学生对花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研究而展开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了解风仙花结构的需要,同时为四年级花的共同特征的认识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观察风仙花的果实。观察的重点是果实的生长变化。引领学生观察风仙花果实的特征、果实颜色的变化,以及果实中的种子。
第四部分:提示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学生分析】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看到风仙花鲜花盛开了。对于小小“园丁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精心栽培的植物开花结果更令人兴奋的了。植物开花前有什么征兆?植物开花后又将发生什么变化?花总是凋谢了才结出果实,花与果实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学生观察到花开花谢过程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对刚接触的科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比较活泼,好动。自身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较强的求知欲望,但对很多的知识的理解不够清晰、正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2.花包括花兽、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3.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果实中有种子。过程和方法: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2.理解花朵和果实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
3.能简要的画出花朵的各个结构组成,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探究植物组织和生长的热情,激发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和探索。
【重点难点】
重点:
凤仙花开花结果的过程描述,认识花朵的不同结构。难点:
凤仙花开花结果的过程描述,认识花朵的不同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能简要的画出花朵的各个结构组成,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课前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朵风仙花,一个成熟的风仙花果实。为每组学生准备: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各一朵,一株风仙花。学生准备:用于交流的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人:
我们的风仙花已经是鲜花盛开,并且开始结果了,先来交流一下这一段时间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吧!活动指导:(1)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变化现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如当学生发现花谢结果,果实生长在风仙花枯萎的花瓣中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等等。
(2)指导学生画风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一定要强调基于前期的观察,呈现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真实的认识水平。这样,我们就要允许学生展示出不完整的过程。每个学生都画出开花结果的过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发学生看法上的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二)学习新课: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1.活动引人: 从刚才交流的情况看,我们对花变成果实的现象观察的还不够仔细。看我们的风仙花植株,上面的花样子都不相同,仔细观察后,选择几朵具有代表性的花,将它们采摘下来,按照它们生长变化的顺序进行排列。
2.活动指导:(1)观察活动最好在学生具有内在需要的情景中展开。采摘前,教师要提醒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先在植株上找好日标并得到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再采摘,要告诉学生我们是为了研究问题才采摘花朵的,不能盲日乱摘,防止造成一节课后植株花果全无的局面。
(2)要引导学生将已经枯萎了的风仙花花瓣轻轻的去掉,观察里面花蕊的变化,尤其要注意雌蕊的下部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组织学生将各生长阶段的花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最好能引领他们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来的。
(3)解剖风仙花时,要指导学生学习使用镊子,指导学生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各部分。提醒学生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每一部分的名称。
(三)学习新课: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活动引人: 我们刚才重点研究了花变果的过程。那么,风仙花的果实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活动指导:(1)组织学生观察成熟了的风仙花果实和尚未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对两种果实进行比较观察;要引导学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提升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果实中的种子,观察不成熟的果实与成熟的果实里面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完全成熟的果实,观察它们是否有开裂的现象,如果开裂了,里面的种子会发生了什么事情,启发学生思考这对植物有什么意义?盆栽的风仙花因为天天浇水,大部分种子成熟了并不开裂,可以启发学生课后观察花池中的风仙花果实开裂情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讨论:经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2.教师小结。
3.布置作业:坚持测量并记录凤仙花植株的高度,继续观察植株的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6.开花了 结果了
萼片
花瓣
花朵的结构
雌蕊
雄蕊
果实:
纺锤体
绿色——黄褐色
种子:
米粒状
棕色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温度和温度计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温度和温度计
在教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课前我看教科书、教学用书感觉挺简单得,只要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会认读温度计以及零下温度就行。可是一堂课下来,时间感觉还很紧,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读还是有些困难,也就是说我上了一节失败的课。失败的原因在哪,我反复深思。从两个方面查找原因。
一、在教学结构方面:
1.在比较水的冷热活动,设计意图是学生分两次感知四杯不同温度的水,但由于顺序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最后让他们感觉到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体会的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这是一大败笔。
2.在观察温度计时,没有给足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3.在摄氏度的读和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的教学时机,最后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
二、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1.教师语言啰嗦,不精练,逻辑性不强。
2.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和学生一起探究的激情,没有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
3.对教学时机的把握不够。
以后我在教学时一定要吸取这方面教训。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结冰了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水结冰了
结冰了,我正如水一样,上完这一课自己也快结冰了。这一课的难度可想而知,上完四个班总结如下:
第一:冰的观察。
通过学生的观察冰的特点:很滑、白色、透明、有固定的形状、无味、不会流动等。其中白色是错误的观察结论,可是学生手上拿的冰中间的确是白色的,只有周围一圈是无色的,这又怎么解释呢?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到这个小问题。我只能这么说:“小朋友们看到中间是白色的原因是它这个地方的温度最低,周围的一圈是无色透明的,其实这一圈的温度稍高一点,已经开始融化了。如果过一段时间来看这块冰,中间的白色还会有吗?同学们可以下课后再继续观察。”我无法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学生冰就是无色的,可我又担心学生学完这一课后知识得不到巩固,也不能掌握扎实的知识,(期末可是要统考的啊!)
查找资料显示:冰中间有白色出现的原因是正常温度下水中溶解有空气,当水到零度以下时,空气便不再溶解在水分子中,看起来是白色,实际上是很微小的空气泡。
因为备课时,自己没有拿出一块冰来仔细观察,想当然的认为学生会正确观察出冰是无色的,结果课堂上出现这样的一幕。如果我自己预先观察一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突发问题了。所以,在做实验之前,不论是观察也好,实验也好,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教师一定要做一遍,并对不同的情况做不同合理的解释。
第二:冰和水的混合物是多少摄氏度?
这一个问题是在配套的作业本里有,所以也只能让学生来完成这一个小实验,冰和水的混合物,学生测出来是-4℃,也有-5℃,也有是-2℃。而我自己非常的清楚冰和水的混合物应该是零摄氏度,后来分析原因,原来学生在测量的时候玻璃泡很容易碰到冰块的地方,而冰和水的混合物一般情况是要将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的地方,而不能碰到冰块的地方,这一个微小的变化,学生真的难以做到,当然让学生有这样的误差还是可以的,但是我想,这样的误差是不是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科学概念呢。矛盾中……
第三:对书本上49页的一句话有疑问:“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这句话的本意是让学生得出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是0℃,如果按照书本上这样示范的来操作,试管里的水何时结冰,你用眼睛能判断吗?如果用眼睛看到试管里水结冰了,温度计上的温度也就到了零下3或者是零下4摄氏度了,这样的观察能反映正确的科学概念吗?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不断地用温度计轻轻搅拌试管里的水,既可让水均匀受冷,还可以及时感知到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的生命周期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我们的生命周期
终于教完了《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难在师生都没有养蚕的具体经历,难在学生对生命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听大人说过”的表面。特别是教最后的《我们的生命周期》,学生对人也会经历生、老、病、死大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是小孩,根本没有经历过人生旅程的挫折。倒是我在备案时查找资料时,深深地感触:每个人都应该善待生命!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人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0~35岁,为人生的最活跃期,身体的组织器官从开始发育至完善,其各方面功能总的趋势是积极上升的,所以称健康期。36~45岁,人的生理功能从峰顶开始下滑,部分器官开始衰退,比如动脉硬化开始形成,糖尿病症状开始显现等,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疾病的形成期。46~55岁为生命的高危期,大多数疾病在此阶段暴发,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多在此期高发。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多发生在46~55岁这个年龄段,故有专家称之为人生旅途中的“沼泽地”。56~65岁为安全过渡期。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
注意:46~55岁。一般来说,46~55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年龄段。处在这个时期的人大都年富力强,事业有成,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个阶段也是生命的高危期,许多疾病在这时暴发或显现。46~55岁是人一生中特殊的年龄段。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是工作担子重,事业上不甘落后,二是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少,子女升学就业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大。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健康处于长期透支的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况。这个时期人际关系交往频繁,社会应酬多,烟薰酒煎,膏粱厚味,体内环境渐被“污染”,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许多“富贵病”也接踵而至。很多人自恃年富力强,忽视了自我保健,也未能及时做健康检查,所以有些疾病一经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善待46~55岁这一生命的高危期,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自我保健,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二是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悦,三是加强体育锻炼,四是定期做体格检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一些器质性疾病。
请老教师们一定要定期体检,给自己减负,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和社会交流活动,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不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