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护理学基础范文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一、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衔接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课程,本科阶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中首先立足吃透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然后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加工和提炼,重点讲解一般护理、辨证施护。讲授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1)问题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精讲难点,解析疑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引出新的知识。在教学中,由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病例,并对病例进行设问(针对病例提出若干个问题),围绕病例和设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如饮食护理的教学,教师先从病例导入,围绕病例和设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包括相关网站、杂志、书籍、报纸等),评估患者,制作PPT、教案,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带着PPT发言,讨论,由于导入病例及设置问题,使学生如同面对患者,评估患者病因、病机,确定护理诊断,辨证施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方案,使学生们由只听、只看,变成为问题去寻、去学、去钻,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夯实了基础。
(2)讨论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强化学生与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在授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在讨论中开阔了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
(3)案例教学法
根据讲授内容,在教学中,由教师精心设计病例,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一般护理、危重证的辨证施护、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章节,教师均引人病例教学法,营造临床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4)角色扮演
由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护士,设计好脚本,模拟医院场景,重点训练学生评估患者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如在病情观察中,让一个学生扮演患者,模拟疾病的表现,一个学生扮演护士,运用望、闻、问、切评估患者。
(5)学生小讲课
让学生参与授课,在学生授课前,任课教师需与学生多次沟通,就上课内容、授课技巧、幻灯制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保证授课效果。学生通过备课、授课提高了对课程的理解、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等。此种方式与问题教学法紧密结合。
(6)双语教学法
课程组正在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在危重症的辨证施护中拿出两个学时进行摸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护理的日益国际化。
2、实训教学
利用实训中心,在中医护理实训室进行中医护理技能训练,结合具体病案,锻炼学生中医护理技能应用的能力,如感冒患者的刮痧法、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拔罐法、痛经患者的灸法、失眠患者的耳针法、哮证患者的穴位敷贴法等。严格按照实训设计进行环境准备、用物准备,参照流程图进行指导。选派讲师以上职称的实训指导老师作为主带教,助教协助主带教老师完成带教工作。带教前主讲老师组织集体备课。课堂上教师认真示教,学生互相操作,练后老师抽查,巩固所学操作技能。学生在学完相应的护理课程后,可以进入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固定时间派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实训教学建立了多维评价方式,学生在平时训练时可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抽评,课程结束后综合考评。这样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提高护理技能,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中医护理技能的学习兴趣。
3、见习教学
在医院选择典型病例,带学生到临床,接触真实患者,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的框架,从采集病史、护理体检等方面进行护理评估,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评价,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理论与实际,课堂与临床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更增加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手段
1、中医护理学基础全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程组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全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与适量板书结合,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易于接受,也解决了难以在黑板上表达清楚的一些问题,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显著。
2、直观教具教学。购置和研制了教学设备,如模拟人、舌苔图谱、脉象仪等。通过舌苔图谱、脉象仪反复练习学生病情观察能力。实训中心已全部运用现代针灸人模型、护理人模型、录像、VCD、挂图、幻灯片(教师自制)等电化教学,操作示范运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护理模型设备以及教师自制的多种实物教具进行教学。
3、信息课堂
(1)网络课程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通中医护理学基础网络课程,将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等内容呈现于网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和学生宿舍中的计算机终端,延伸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通网络答疑系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建立教学互动机制。
(2)文献资料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把最新进展作为补充内容,还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扩大信息量,拓展科研思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篇: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
二、名词解释
1、异病同护 :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样的证候。而不同疾病只要出现证候相同,便可选用同一护理措施。称为异病同护。入静、:就是通过意守,把胡思乱想的杂念改变为静思专想,从而进入无思无想。
3、厥证 :是由于气机突然逆乱,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而引起,临床上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和暑厥之分。
4、色彩康复法 以五色配五脏情志的理论为指导,利用自然界有关颜色,让病人用眼观望,从而产生影响,以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
5、包煎 :绒毛类、粉末类药物(旋覆花、车前子、青黛、滑石等)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混浊,对消化道、咽喉产生不良刺激,应先用纱布包好,再加入同煎。
6、寒因寒用
:只用寒性药物及寒凉法治疗和护理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7、意守
:就是把意念、思维、想法集中到身体的某一部位。
8、热熨法 :是将药物或其他物品加热后,在患病部位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湿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问答题
1、叙述晕针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预防。
表现:病人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现象。
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令病人平卧,清醒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如已发生晕厥,可用指甲掐或针刺人中、素髎、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一般即可苏醒,若症状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其他抢救措施。
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或精神过度紧张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对饥饿、出大汗后、疲劳病人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针刺。同时对这些病人采取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在针刺和留针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神色,有头晕心慌时应停止操作或起针,让病人卧床休息以预防晕针。
2、叙述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⑴拔罐前应先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⑵根据所拔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体位应舒适并能持久。冬季要注意保暖,留罐时盖好衣被。⑶拔罐时要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不适宜拔罐。皮肤有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腹部及乳头部不宜拔罐。⑷拔罐时应根据所拔部位的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并应注意罐口是否平滑,无裂纹。⑸用火罐或水罐时应注意避免烧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后皮肤起泡时,小的水泡可敷以消毒纱布保护,防止擦破感染。水泡大时应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液体吸出,再用消毒纱布外敷预防感染。⑹高热抽搐的病人不宜应用拔火罐法。
3、叙述滞针原因、护理及预防。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而引起肌肉痉挛、收缩使针不易拔出。
(2)行针时捻转提插幅度太大或向一个方向捻针,使肌肉纤维组织缠绕针身而滞针。(3)留针时间太长也会滞针。护理:(1)解除紧张情绪,嘱咐病人放松肌肉、按摩穴位四周,放松痉挛的肌肉。
(2)叩弹针柄,将针退出。
(3)在滞针穴位附近再刺一针,以解除痉挛,将针起出。因肌肉纤维缠绕针身之滞针,可轻轻将针向反方向捻转,待针松动后再出针。
预防(1)对精神紧张的病人,应先做好解释,解除思想顾虑。
(2)操作方法要正确,防止针身缠绕肌肉纤维而滞针。
4、叙述灸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施灸的壮数,应先灸少而后灸多。
先灸艾炷小者,后灸艾炷大者。
灸法的补泻应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艾灸的补泻,即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2)施灸的禁忌: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禁灸。
颜面部、五官、大血管等处,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
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
5、叙述针刺的注意事项。
答:
1、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用强刺激。孕妇尽量不采用针刺法。
2、针刺时应尽量取卧位,进针后立即盖好衣被,以防感冒。
3、针刺时应严格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一个穴位使用一个针,防止交叉感染。
4、针刺时应避开皮肤瘢痕部位,皮肤有感染、溃疡、肿瘤或有自发出血倾向者都不宜针刺。
5、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全身状态有无不良反应。
6、叙述汗法的概念与护理措施。
概念: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泻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微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措施:
1、服药后卧床盖被并进热饮,以助药力,要因季节、年龄、体质等区别对待,常以遍身微汗为宜。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若经上述处理仍无汗出,纵然体温不退,切不可冷敷与给冷饮,以致热邪不能外达而闭门留邪。可按医嘱再服发汗解表药一剂,再服热饮。但应防止汗出过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大汗不止,易致伤阴亡阳,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2、大汗不止时,暂时不要掀被更衣,注意避风寒,可用干毛巾铺垫于胸前背后,待汗出停止后再更衣换被,注意室内温度宜偏高,防止复发。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酸性和生冷食物。
4、服用解表发汗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的西药,如复方阿司匹林等,以防汗出过多而伤阴。
7、叙述刮痧法的注意事项。
1、体位要舒适,坚持时间长,并注意预防感冒。
2、俯伏坐位及坐位:多用于头部、颈部、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外侧部。仰靠坐位:胸、腹、下肢内侧、前侧部。
3、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及刮拭结果:出现痧痕,皮下微红色或紫红色充血瘀点。本次刮痧与前次刮痧间隔3—6天,以皮肤痧退为准,3-5次一个疗程。
4、刮后饮一杯温开水,休息15-20分钟。
5、如在刮痧的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刮痧,平卧或头低脚高位,给一杯糖水,重刮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用棱角轻刮人中。
6、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饮食上禁食生冷。
7、病情重、病灶深、体质好或疼痛性疾病,选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病情轻、病灶浅、体质差、的病人宜选用补法;冬季或天气寒冷时刮痧时间宜稍长;夏季或天热时刮痧时间宜稍短。
8、叙述吐法的概念和护理。
概念: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措施:①药物采取二次分服,服第一次已吐者,需与医生联系,决定是否继续服第二次。②服药后仍不吐者,可用压舌板,手指刺激咽喉部,助其呕吐。③呕吐不止者,根据催吐药的种类可分别用下列方法处理:服巴豆吐泻不止者,用冷粥解之,服藜芦呕吐者,用葱白汤解之,误服其它有毒物质呕吐不止者,用甘草,贯众,绿豆汤解之。④严重呕吐者,应观察病人脉象,血压,神志,呕吐物的量,性质等,并做记录。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输液以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⑤此类药对幼儿,年老体弱,心脏病,高血压,孕妇均慎用或忌用。⑥呕吐后暂不进食或给清淡素食,少食多餐,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9、叙述针刺时造成弯针的原因、护理及预防措施。
原因 1 留针过程中病人移动体位或意外碰撞、压迫而引起。
2操作者进针时用力过猛过快或选穴不准确,针下碰到坚硬组织。3滞针处理不当造成弯针。
护理 1出现弯针后,不要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2注意弯曲的方向,并顺着期方向将针退出。
3将病人移动的体位恢复原位,然后顺着针弯曲的方向将针退出,切忌用力捻转或抽拔,以免断针。
预防针刺前,1选择舒适的体位,留针期间不要随意变换体位。
2术者手法要熟练,指力邀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3针刺部位和针柄避免外物碰压。
10、叙述中医康复护理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中医康复护理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措施,使身体功能和精神情志能尽量地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
原则: 总原则是调理阴阳平衡,尽量促进形神功能活动规复正常。(1)养生护理原则(2)综合护理原则(3)整体护理原则
(4)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的原则。
第三篇: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 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
算出该方的需水量 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 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 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5)观察病情变化,并做记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7)做好一般护理
3、针刺的注意事项
1)孕妇腰骶部、腹部及能引起宫缩的部位不宜针刺
2)对重要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3)针刺眼区、颈部、小腹部以及脊椎部的腧穴时,要掌握进针角度、深度、幅度和留针时
间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4、针刺意外的原因,护理和预防措施
1)晕针
2)滞针
三、填空题或选择题
1.伊尹创造汤药,标志着方剂的诞生
2.《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
医学理论的基础。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4.东汉末年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首创猪胆汁灌肠法
5.三国时期 华佗 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麻醉剂 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模仿“虎、鹿、熊、猿、鸟”创造了“五禽戏”用于养生保健
6.葛洪 《肘后备急方》
7.《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
8.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9.唐 孙思邈 《千金方》 首创葱管导尿术
10.唐 王焘 《外台秘要》
11.李杲 《脾胃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12.朱丹溪 《格致余论|》 创立了滋阴学说
13.齐德之 《外科精义》 首创护理专论
14.忽思慧 《饮膳正要》 营养学专书
15.李时珍 《本草纲目》
16.钱襄 中医护理专著 《侍疾要语》
17.叶天士 《温热论》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盛也”
18.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19.中医护理的原则:扶正祛邪、护病求本、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预防保健
20.扶正法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邪者;祛邪法用于单纯又邪而正虚不足者;先扶正后祛邪
法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者;先祛邪后扶正法用于邪盛而正虚不甚者;扶正祛邪并举用于正虚邪实
21.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22.患者喜动多属阳证,喜静多属阴证;患者卧时蜷缩成团,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属
阴证、虚证,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患者卧时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喜热者,多属寒证;患者坐而俯首,气短懒食,则属肺气虚或肾不纳气证
23.舌色鲜红,属邪热甚或阴虚火旺;舌尖红属心肺热盛;舌尖红属肝胆热盛;舌色绛而
润的为热入心包
24.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躁动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属虚证、寒证;
初起声音突然嘶哑,是感受风寒外邪,肺气不宣所致,属实证;就病逝引则多为精气内伤,肺燥津枯所致
25.咳嗽声重浊,鼻塞流涕是外感风寒;咳声不扬,痰稠色黄,咽干红痛是外感风热;干
咳无痰,咳声无力是肺燥伤阴或虚劳证;咳嗽顿作、呛吐,多见小儿百日咳
26.闻呃逆声高有力,暴发顿作,多是肝胃气火上逆,属实热之症;若闻呃逆低怯无力,断续不接,多属胃气虚弱且胃气不和;久病、重病阶段出现呃逆现象,属胃气将败之恶候
27.四时气候护理的基本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8.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诚挚体贴、一视同仁、因人施护
29.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饮食宜有节、饮食宜随和、饮食宜卫生、饮食宜清淡、合理烹
饪、三因制宜、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加强食后护理
30.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和陶瓷罐为佳 忌用铁、铜、锡、铝等容器
31.一般用井水、自来水、蒸馏水或纯净水 另外煎药须用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
32.煎药火候 “先武后文”为原则
33.先煎(海蛤壳、牡蛎、珍珠母、水牛角、龟板、鳖甲、穿山甲、鹿角、生石膏、寒水
石、磁石、代赭石、附子、乌头、半夏、商陆、灶心土、糯稻根)
后下(薄荷、藿香、砂仁、豆蔻、沉香)
包煎(旋覆花、滑石、车前子、青黛、赤石脂)
另炖(人参、西洋参、鹿茸、犀角)
烊化(阿胶、龟板胶、鹿角胶)
磨汁(犀角、羚羊角)
冲服(三
七、琥珀、犀角、珍珠、羚羊角)
泡服(番泻叶、胖大海、菊花)
34.中药用药“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35.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或上午服用;发汗透表要宜于午前服用;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
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
36.饭前服药:补益药、制酸药及部分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
饭后服药:消导药、抗风湿药
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
定时服:平喘药、截疟药、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
温服:多数采用温服
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
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
37.熏洗时药液温度为50-70,浸浸泡时温度是38-43
第四篇: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3629)学习参考资料
1、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护基本原则的医家是张仲景。
2、最早记载伤口冲洗和消毒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3、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4、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5、中医护理学诊断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护。
6、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7、哪些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9、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10、整体观念:即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十分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有机联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14、辨证施护: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候,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15、同病异护: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个体或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几种不同的证候,证候不同,疾病的本质特点就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16、异病同护:不同的疾病在某一过程中也可以表现出相同的证候,证候相同则疾病的本质特点也基本类似,因而可以采用相似的护理方法。
17、为什么说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情况下,人体通过内部的调节机能,以适应外界的变化,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就会发生疾病。由于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因时、因地、因人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原则。
18、简述辨证与施护的关系。辨证就是辨别疾病的证候,施护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实施护理措施。因此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辨证和施护是诊断和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
19、中医护理如何理解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护理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将全身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有机整体性还表现在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诊治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就是根据这些有机的联系来指导疾病的防治及护理,即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从官窍、形体、色脉、神情等外在表现,来了解内脏病变。同样是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进行护理评估,从而提出护理诊断/健康问题,制定护理计划,采用护理措施,有利于疾病痊愈,身心健康。
第一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1、能够说明阴阳之间协调平衡关系的是:阴平阳秘。
2、能用阴阳的相互依存来解释的是:阴损及阳。
3、在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中,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为: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4、可用阴阳的对立关系解释的是:寒者热之。
5、按照阴阳学说理论,描述属阳的是无形的。
6、按照阴阳学说理论,描述中属阴的是减退的。
7、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不准确的是:背为阴,腹为阳。
8、关于“阴阳转化”,说法不准确的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9、“阳胜则阴病”是指:阳偏胜的病变,必伤阴液。
10、“阴胜则阳病”是指:阴盛的病变,必须损伤人体的阳气。
11、按五行配属关系,肝胃属于木。
12、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13、根据五行的理论,“肝脾不和”属于木乘土。
14、“子盗母气”是指:子脏不足,导致母脏亦虚。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理传变是:木乘土。
16、肝病及肺属于相侮。
17、属相侮关系的是:脾病及肝。
18、引火发元不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19、古代医学家采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不属于金的是:五色之黑。20、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错误的是:火克木。
21、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2、阴阳偏盛的治法包括: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3、对中医学影响最为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五行学说,阴阳学说。
24、属“母子关系”的是:木和火、水和木、水和金。
25、根据五行归类,哪些征象可作为心病的辨证依据:面见赤色,舌尖红赤。
26、根据五行归类,哪些征象可作为肾病的辨证依据:耳鸣耳聋、牙龄枯槁。
27、应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的是: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28、能用阴阳转化的理论来解释的变化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
29、用五行的乘侮规律来说明病理影响的是:脾病及肝、肾病及心、肝病及肺。30、五行相侮关系中描述正确的有:金不中则木侮之;水不足则火侮之。
31、属阴的特性有:抑制;减退;晦暗。
32、属阳的特性有:温热、兴奋、推动。
33、阴阳: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4、阳损及阴:阳损及阴指阳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阳气不足,无力化生阴液,进一步出现阴液亦虚的现象。
35、阴损及阳:阴损及阳指阴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滋养阳气,进一步导致阳气亦虚。
36、阴盛则寒:阴盛,多指阴邪致病,或阴邪滞留体内导致功能障碍,表现出一派寒象,故日“阴盛则寒”。
37、阳盛则热:阳盛,多指阳邪致病,或机体功能亢奋,表现出一一派热象,故日“阳盛则热”。
38、阴虚则热:阴虚则热是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可出现虚热征象。
39、阳虚则寒:阳虚则寒是由于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液,可出现虚寒征象。
40、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41、相生: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42、相克:相克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制止、约束、削弱等作用。
43、相乘: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44、相侮:相侮指反克而为病。
45、阴和阳的特征是什么? 阴和阳的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46、简述阴阳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相关基础上的,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阴阳的可分性,指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47、简述五行生克的规律和次序。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8、五行的相克与相乘有何异同? 相克和相乘的共同点:两者都是相克关系。其不同点:前者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即相克太过。中医学用前者说明生理现象而后者讲的是病理关系。
49、简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阴阳的相互对立;②阴
阳的相互依存;③阴阳的相互消长;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50、举例说明五行学说中的生克规律。按五行生克规律:如肝(木)之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度克制脾(土),而使脾(土)之气偏衰,土衰不能抑制肾(水)则水气偏胜而加剧克制心(火),火气受制而减弱克制肺(金)之力,于是金气旺盛起来,把太过的肝(木)之气克制下去,使其恢复正常。反之,若木气不足,则将受到金的过度克制,同时又因木衰不能制土而引起土气偏亢,土气偏亢则加强抑水而水气偏衰,水衰无以制火而火偏亢,火偏亢则导致金偏衰而不能制木,从而使不及的木气复归于平,以维持其正常调节状态。
第二章 藏象
1、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致溢于脉外,是由脾脏所主。
2、各脏腑中,胆是奇恒之腑。
3、各脏腑中,三焦不是奇恒之腑。
4、心在液为汗。
5、肺在液为涕。
6、脾在液为涎。
7、藏血为肝所主。
8、脾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喜燥恶湿。
9、元气运行的通道是三焦。
10、与发育、生殖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
11、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气是宗气。
12、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机制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13、调节呼吸的脏腑为:肺肾。
14、肺在体为皮毛。
15、具有通调水道功能的脏腑是:肺。
16、脑为髓海。
17、血之余为发。
18、骨之余为齿。
19、脾脏其华在唇。
20、血液的运行与肾脏关系不密切。
21、人体水液代谢与胆脏腑无关。
22、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
23、具有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作用的脏腑是:三焦。
24、为全身阳气之本的是肾阳。
25、肾脏“开窍于耳”。
26、能主二便有脏腑是肾。
27、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胆。
28、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主要指的是胃。
29、小儿因门迟闭、骨软无力,主要与肾脏有关。30、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肺、脾、肾。
31、“气不足便是寒”是气的温煦作用失常。
32、与宗气运行最密切的脏是心、肺、脾、肝。
33、对津液输布起主宰作用的脏是肾。
34、营卫之气的共同点为来源相同。
35、“见痰休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基本是气能行津。
36、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为滋润和濡养作用。
37、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脾。
38、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肺与脾。
39、“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津血同源。40、三焦通利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条件。
41、营气通过何途径循行于全身十四经脉。
42、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
43、呕吐物不属于津液正常排泄途径。
44、肺脏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
45、汗液、唾液、肠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46、水湿不属于津范畴。
47、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
48、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血。
49、与血液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腑是肾。50、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心气。
51、与气的生成关系不密切的脏是心。
52、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现象,是气的推动作用功能失常。
53、“气有余便是火”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54、水谷精气与清气相结合关系到宗气的生成。
55、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气是宗气。
56、营气的生理功能为:构成血液。
57、具有司腠理开合等功能的气是卫气。
58、元气依赖于肾精物质而化生。
59、宗气的生成与肺、脾脏有关。60、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三焦。
6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是:元气。62、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指:宗气。
63、能使血不溢出脉外而在脉中流动的功能是气的固摄作用。64、易患外感生疾病,是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所致。65、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为:脾、肾、肺。
66、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为:气、血、精、津液、髓。
67、肝主疏池的生理作用是: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
68、属于五志范围:喜、怒、恐、忧。
69、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脏腑的哪种功能有关:胃之通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封藏。
70、六腑主传化物,主要对食物起何种作用:消化、吸收、输送、排泄。71、五脏主要储藏:气血、津液、精气。
72、血液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条件是:血液充盈、脉道滑利、心阳气充沛。73、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主脉、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74、肺主人一身之气主要体现在:参与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75、肺主行不,是通过何种功能来实现的:肺气宣发、肺主肃降。
76、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呼出浊气、输布津液精微、宣发卫气。77、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吸入清气、输布津液精微、清肃洁净呼吸道。
78、肺气失于宣发,可出现的症状有:呼吸不利、咳嗽、胸闷、鼻塞。79、肺气失于肃降可出现的症状有:呼吸短促、喘促、咳痰。
80、关于心的正确叙述是:开挖于舌;在液为汗;心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81、与尿液排泄障碍有关的脏腑有:肾、膀胱。
82、心与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血液生成。83、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可见:尿少、水肿、尿频、小便失禁。84、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全赖:肾的固摄、肾的气化。
85、脾主运化水谷是指脾对水谷的吸收水谷精微、转输精微、化生气血。86、脾主运化水液,主要是指脾对不液的:吸收、布散、转输、调节。
87、肝主疏泄在消化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协调脾之运化、协调胃之受纳、分泌胆汁。
88、血液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是:营养、滋润。89、肝肾之间生理上的关系又称为:精血同源、肝肾同源。90、哪项不是心的功能所主:神志活动、血液运行、舌的味觉、面部色泽。91、哪项是肺的功能所主:呼吸运动、宗气的生成、皮毛的润泽、鼻的嗅觉。92、脏腑互为表里,正确的是:肾与膀胱、肝与胆。93、心的生理功能有:主血脉、主神志。
94、宗气来源于:肺吸入清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95、脾主升清的功能包括:上升和输布精微物质;维持内脏位置恒定。
96、通过肺主肃除的作用,能向内向下布散的有:清气、津液、水谷精微。97、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水液代谢。98、肺肾关系又称之为:金水相生、肺肾相生。
99、肺肾之间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
100、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与肾之间存在着标与本的关系,其肺为标、肾为本。101、肝与脾的关系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消化、血液循行。
102、肝与肾的藏泄互用关系主要表现在:月经生理、男子排精功能。
103、肝疏泄功能失常,在情绪方面可表现为:心情抑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104、肺与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不足、水液代谢失常。
105、在重理状态下,心与肾之间的动态平衡也称为: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106、心与肝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心肝血虚、心肝火旺。107、六腑总的生理特点是:通、降。
108、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与哪些脏腑关系不密切:心、肾。
109、脾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纳运失调、升降反常、燥湿不济。
110、胆的重理功能有:储存胆汁、排泄胆汁、主决断。111、有关五脏外华,错误的是:肺在华之皮、肝之华在筋。112、胃的生理功能有:主受纳、腐熟水谷。
113、骨的心理功能有:储藏骨髓、支持形体、主管运动。
114、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颤。115、大肠的生理功能有:传化糟粕;排泄糟粕。116、小肠的生理功能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117、膀胱的生理功能有:储存尿液、排泄尿液。
118、髓的心理功能有: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119、奇恒之腑包括:脑、脉、胆。
120、下面关于奇恒之腑的说法,错误的是:均无表里配合和五行配属关系;内藏糟粕。
121、三焦的生理功能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谷。122、参与知液形成的脏主要有:心、肺、脾、肾。
123、临床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大用补气之品,其道理是:气能摄血、气能生血。124、构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津液、营气。
125、营气分布全身,主要通过的途径为:十二正经、任督二脉。126、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推动作用。
127、气的含义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128、气的生成来源有: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气、先天之精气。129、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肾、脾、肺。
130、气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促进津液的生成;推动水液代谢;促进血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脏腑的功能活动。131、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固摄汗液;固摄血液;固摄尿液;固摄精液;固摄唾液。
132、气的分类依据是:分布部位、功能特点、组成成分。
133、宗气的盛衰关系到:津液的布散、血液的运行、呼吸的强弱。134、参与血液运行的脏腑组织有:心、脾、肺、脉、肝。135、与血液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肝、肾、脾、胃。
136、各项属于津液功能的为: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化生血液;滋润和濡养作用。
137、津液的输布主要由何脏腑来完成:三焦、肝、脾、肾、肺。138、参与津液生成的脏腑是:大肠、小肠、胃、脾。139、生成血液的物质主要有:营气、津液、精。140、津液包括:唾液、肠液、胃液、泪液。
141、脏象:脏象又作藏象。藏指隐于体内的脏腑。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一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因此可将其概念定为:是人体内在脏腑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
142、脏腑:脏腑是人体人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4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奇恒之腑,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奇恒之腑”。
144、精: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储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145、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肾本脏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146、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生化并灌溉五脏六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147、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
148、元气:元气指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根源于肾,是机体活动的原动力。149、卫气:具有保卫机体作用的气。其行于脉外,具有剽疾滑利的特性。150、宗气:由水谷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合而积于胸中的气称为宗气。
151、脏腑之气:脏腑之气是构成脏腑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52、津血同源:津液与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化生,故称津血同源。153、血为气之母:说明血对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血能养气和载气。
154、气为血之帅:说明气对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气能生血、行血及摄血。155、津液: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156、气化: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157、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58、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指脾胃,因脾胃产生水谷精微,进而化生气血,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159、简述心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②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160、简述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是:①肺主气,既主呼吸之气,亦主一身之气;②肺朝百脉,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③肺主行水,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④肺主治节,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⑤肺主宣肃,指肺气的向上升宣、向外布散和清肃、下降的功能,为肺气机升降出人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161、简述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有:①脾主运化,使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②脾主生血统血;③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162、简述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如: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调节性与生殖等。②肝藏血,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163、简述肾的生理功能。答:肾的生理功能是:①肾藏精,具有储存和封藏人体精气的作用;②肾主水液,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③肾主纳气,摄纳吸人之气而调节呼吸;④肾主人体一身之阴阳。164、何谓气机?气的运动方式如何?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方式为升、降、出、人。
165、简述气和津液的关系。①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②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③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④津液是气的载体,津液又可化为气而布散于脏腑。166、何谓津液?简述其生理功能如何。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如胃液、肠液、泪、涕等。其功能有:①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②具有滋润和濡养全身的作用;③可化生血液,调节机体阴阳平衡;④有排泄代谢产物的作用。
167、何谓元气?其生成、分布与功能如何? 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肾精化生,并得脾胃之资助,通过三焦布达周身;具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激发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
168、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有哪些?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其二,主宰生命活动。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正常的生命活动。169、“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气的生成方面。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聚于胸中,称为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行血气而布散全身,以濡养各脏腑组织和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肺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方面。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主一身之气功能正常则各脏腑之气旺盛,反之则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出气虚之候。170、怎样理解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①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饮食人胃,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其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而布散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②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通过心肺而运送至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主运化水湿和运化水谷的作用是紧密相联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171、为何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血的物质基础;而饮食水谷的吸收和运化由脾所主,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脾失健运,则气血亏乏。故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72、为何说“肾主生殖”? 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肾精的充盛,而精气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肾藏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促进胚胎的形成,并维系着胚胎的正常发育。人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相互滋养,肾的精气逐渐充盛,至青年时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
殖功能成熟的物质即天癸,此时男子能产生精液,女子则月经来潮,具备了生殖能力。以后随年龄从中年进入老年,肾精也由充盛而逐渐趋向亏虚,天癸的生成亦随之减少,甚至耗竭,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这充分说明肾精对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生殖繁衍之本,因此说:肾主生殖。
173、为何说“肾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布散于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反复,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还有脾、肺、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参与,但这些脏腑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只有肾的气化功能正常,这些脏腑才能各自发挥其生理作用,其中以肺为标,以肾为本。由于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故日:肾主水。174、肾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肾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在人整个生命过程中,由于肾精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死的不同生理状态;肾精又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能促进生殖功能的成熟,对人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故有肾主生殖之说。②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通过肾中精气所含的肾阴和肾阳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代谢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③参与血液生成。肾藏精,精能生血,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转化的关系。
175、试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两者来源不同,但却同归于。肾,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依赖后天之精的补充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两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所藏的精气。176、如何理解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其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食物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资吸收,把食物残渣糟粕下输大肠的过程。177、为何说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是由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决定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发达丰满,因此人体肌肉壮实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如脾气虚弱,营养亏乏,必致肌肉消瘦,软弱无力,甚至萎废不用。
178、试述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与血的关系。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血脉,肺主气。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积于肺部的宗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散布全身,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在病理上,肺的宣降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证候等。
179、试述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①血液方面: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储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脏腑。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运行。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才能发挥其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而肝所藏的阴血,具有濡养肝体、制约肝阳作用。肝血充足,肝体得养,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疏通,血液不致瘀滞,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进行。②精神神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然主要由心主宰,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精神愉快。在病理上,主要反映在阴血不足和神志不安两个方面,表现为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之证候。
180、试述肺与肾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①呼吸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人体的呼吸运动,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均匀。肺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②水液代谢方面: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有气化调节水液的功能,又主开合,肺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的调节。肺肾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和阴液亏损等方面,出现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等肺肾两虚之证候。
181、试述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消化和血液两个方面。①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帮助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才能得以发挥正常的作用。②血液方面: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肝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主要表现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
182、试述肝与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方面。①精血互生:肝藏血,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②阴液互养:肾阴能滋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的再生。在肝阴与肾阴之间,肾阴是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阴与肝阳之间的动态平衡。③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之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也可助其疏泄不及,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面。肝与肾之间的病理影响,主要体现在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等方面。
183、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与哪些脏器有关?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关系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是脾、胃、小肠、大肠、肝、胆等脏腑功能相互配合而进行的,其中与脾、小肠、胃的关系尤为密切。脾主运化,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下送小肠以分清别浊。浊的部分再传大肠转变为废物排出体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运送全身,发挥营养作用。
184、脾与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有何关系?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来源有三个方面,其中,脾胃产生水谷精微进而生成人体之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若脾胃失健,则水谷不充,气生无源。另脾胃居于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皿富含营养,全身各处,无处不在。血以脾胃为化源,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化源不足,往往导致血虚。同时脾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维持正常血行。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与脾关系亦很密切。津液是脾、胃、小肠、大肠等综合作用而生成,其中脾起主导作用。生成后,又经脾的输送,或上至肺而贯于全身,或直接向四周布散全身。
185、试述气和血的生理关系及病理影响。①气能生血: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二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指营气。所以,临床上气虚生血无能,可致血虚。②气能行血:一是气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二是气有促进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进而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推动血行。总之气行则血行,若气虚、气滞推动障碍或无力,可致血疲;气逆可致出血。③气能摄血:气可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若气不摄血,可见出血之象。④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提供水谷精微。因此,血少可致气虚。⑤血能载气:血为气之载体,血载气以行。所以,临床上大出血病人可见气脱之候。
186、气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如何? ①推动作用:指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二是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等活动;三是推动血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当此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或障碍,皿及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等。②温煦作用:指阳气温煦机体的作用。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二二是温养脏腑等;三是温通血脉和温运血及津液。此功能异常,有余便生火热,不足则为虚寒,并可致脏腑等功能低下及血行瘀滞,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等。③防御作用:指气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防邪入侵;二是驱邪外出。此功能异常,可出现易于感邪或患病难愈等。④同摄作用:指气有固护人体液态物质,使其不无故丢失的作用。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固摄血液;二是固摄汗、尿、唾液等;三是固摄精液。此功能异常,可导致出血、自汗、多尿、流涎及遗精等。⑤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其功能异常,可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汗、尿等的排泄。187、试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详述血液的运行与哪些脏相关?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运行于周身的作用,是血行的最重要动力,其中心环节为心气。若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致瘀血。肺朝百脉,指肺有助心行血,促进和调节血液运行的作用。若肺气不足,助心无力,可使血行迟缓。脾主统血,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固摄无力,则会出血。肝主疏泄,气机阻滞,可致疲血。肝主藏血,能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若肝不藏血,可见出血。总之,心、肺及肝的疏泄作用体现为推动机制,脾及肝的藏血功能体现为固摄机制。推动与固摄力量协调平衡,维持正常血行。
第三章 经络
1、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是:十二正经。
2、十二经脉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手足、阴阳、脏腑。
3、十三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头面部。
4、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上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5、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是:阴跷与阳跷脉。
6、手厥阴经联系的脏腑是:心包。
7、手太阳经联系的脏是小肠。
8、十四正经是指十二经脉加:任脉、督脉。
9、足少阳经联系的腑腑是:胆。
10、阳气最旺盛的经脉是:太阳。
11、与手太阴经相表里的是:手阳明。
12、与手太阳经相表里的是:手厥阴。
13、与足少阴经相表里的是:足太阳。
14、与足少阳经相表里的是:足厥阴。
15、“阴脉之海”指的是:任脉。
16、“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冲脉。
17、经络系统的组成是: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18、手三阴经的走向为:胸走手。
19、足三阳经的走向为:头走足。20、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为:手走头。
21、经络系统的构成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别络、经筋、皮部。
22、经脉包括: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24、经脉的组成有: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25、奇经与正经的区别有:没有与脏腑络属关系;彼此无交往、流注关系;没有表里配合;奇经无手足之分。
26、与女子的经、孕功能关系密切的是:任脉、冲脉、带脉。
27、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8、十五别络:从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路,共十五条,称十五别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29、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些:经络循行全身、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具有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肢体,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其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
30、试述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31、试述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阐释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保健中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指导临床各科的基础理论之一。(1)阐释病理变化: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具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功能。其一,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达里,或由里达表;其二,脏腑所生的病证可沿着经络的通路反应到体表。五官九窍与内脏的关系以经络为媒介,一旦经络受病,则该经络所过或所主的器官也必然会发生病变。四肢筋骨皮肉皆必须依靠经气为养,所以经络受病的结果,其所过的四肢部位的筋、骨、皮、肉也必然出现病变。(2)指导病症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可用于疾病的诊断。(3)指导临床治疗:经络学说还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穴位,激发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4)指导预防保健:可以用调整经络的方法来预防疾病,如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治病之术,古今把足三里作为防病治病的保健强壮穴等。
第四章 病因病机
1、六淫中最易伤人阳气的是:寒湿。
2、瘀血疼痛和特点:刺痛。
3、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邪正盛衰。
4、具有“善行”特点的病邪是:风。
5、燥邪最易伤肺。
6、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为:气陷。
7、哪种病邪致病易引起病程长或反复发作:湿。
8、导致“疏泄功能失常,胆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情是怒。
9、符合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是:刺痛。
10、阴盛格阳表现为:假热。
11、病因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病因阴阳失调。
12、你认为痰与饮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哪一川:浓度较大较黏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正气不足,邪易侵犯人体。
14、先阴虚内热继而畏寒肢冷便溏属于:阴损及阳。
15、六淫是指: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6、风邪的特点:其性开泄。
17、寒气收引是指: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挛急。
18、久卧和劳力过度都会损伤:气。
19、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生风动血。
20、症见发热,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者为何邪致病:暑湿之邪。
21、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影响脾。
22、外感何种病邪,可引起干咳少痰,或痰液难咯,或痰中带血:燥邪。
23、造成着痹的主要邪气是:湿邪。
24、劳神过度主要损伤:心脾。
25、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正气的强弱。
26、“实”的病机概念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27、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易耗伤津液。
28、哪项属于火毒为患:水火烫伤。
29、气滞病机,主要是指:气机不畅,流通受阻,脏腑经络功能障碍。30、“邪气盛则实”中的“实”是指:邪气亢盛而致的实证。
31、“精气夺则虚”中的“虚”是指:指正气不足而出现的虚证。
32、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六腑。
33、阴阳失调的概念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
34、真寒假热证产生的机制为:阴盛格阳。
35、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36、病人因生气后,觉胸胁痞满,恶心呕吐,暖气不舒,其证属:肝气犯胃。
37、眩晕,面色白,唇白不华,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劳累即发,舌质淡,脉细弱,辨证为:气血不足。
38、气闭病机,主要是指:气出入异常,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9、心血瘀阻所致心悸的临床表现是:心悸不安,阵发心痛,唇甲青紫。40、关于形成血虚的原因,不确切的是劳倦内伤。
41、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指:咳嗽,气喘。
42、狂症的原因是:痰火。
43、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四证的共同临床表现是:心悸。
44、热极生风的病理表现,主要是:痉厥,抽搐,鼻翼扇动,目睛上吊等。
45、邪正盛衰何种情况,致使病势迅速恶化:邪盛正虚。
46、气血虚的临床表现有: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崩漏,舌淡脉细弱。
47、发热、胸痛、咳喘,痰稠而黄,鼻煽气促,病机是: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48、胁胀痛,善太息易怒,是由于肝郁。
49、症见恶寒、头身疼痛,肢体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多由于感受寒邪。50、有关饮食所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过食辛燥可损伤脾胃阳气。
51、湿性凝滞主要表现在:症状黏滞;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52、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有哪些:阴阳偏胜;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53、气机升降失调包括哪几种:气逆、气滞、气闭、气脱。
54、暑湿夹杂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烦渴。
55、易损伤脾胃的主要致病因素有:过饱、寒邪、湿邪。
56、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多暑病;冬多寒病;长夏多湿病。
57、七情对气机的影响正确的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
58、形成瘀血的原则有:气滞致瘀;气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59、燥邪耗伤津液可致:口鼻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60、痰饮的形成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肺;脾;肾。61、饮溢肌肤可见:肌肤水肿;多汗;身痛而重。
62、引起疾病的常见病因是:六淫;七情;饮食劳倦。63、以下属外感病历的是:六淫;疠气。
64、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其他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65、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发为情志病;病情变化与情志有关。
66、过度安逸可致:化生气血减少;气血运行不畅;血液运行缓慢。67、哪种不属情志变化:志;意;自愿。
68、六淫致病有哪些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69、寒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寒凉、凝滞、收引的基本特性;易伤阳气;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70、瘀血的病证特点:肿块;发绀;出血;脉涩或结代。71、痰饮和瘀血属于:病理性产物;致病因素。
72、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疫气不同,发病各异;有一定的发生与流行条件。
73、水湿痰饮致病的临床常见症状是:咳吐痰涎;水肿胀满;肠鸣矢气。74、既属于病理产物,又属于致病因素的是:水湿痰饮;瘀血。75、与痹证有关的外邪是:风邪;寒邪;湿邪。
76、阴阳格拒: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极盛,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阴盛格阳或阳盛格阴的病理变化。77、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冲逆于上的病理状态。
78、亡阴:是指机体内阴液突然大量地丧失,从而导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79、气机失调: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的干扰,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升降出人运动失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可以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五个方面。
80、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
81、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82、简述痰饮的形成,致病特点。痰饮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劳逸、七情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痰饮的致病特点:(1)与湿邪类似,易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停留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见症。(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4)易扰乱神明:可见心悸、神昏、癫狂等。(5)多见滑腻舌苔。
83、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长者,首领的意思,是指风邪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余五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致病,即风常为外感致病的先导。84、何为病机?疾病发生的病理机制有哪些?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临床上疾病种类繁多,表现错综复杂,虽各自有其病理机制,但整体来说,离不开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和气机失常等基本规律。
85、何谓疠气?其致病特点如何?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传染性的病邪,其致病特点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剧,病情危重,一气一病,症状相似。86、简述七情与五脏的关系。肝主怒,过怒则伤肝;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主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恐主惊,过惊过恐则伤肾。87、如何理解“怒则气上”? 气上指肝气上逆或肝阳上亢。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大怒伤肝,则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出现胸胁胀满,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甚则肝血失藏,血随气升而出现昏厥、呕血等症。
88、何谓亡阴、亡阳?试述其病机主症和治法。亡阴、亡阳的概念:是指机体内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丧失,从而导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1)亡阴症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身热肢暖、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舌质红干,脉急数无力,系阴液将竭所致,治以救阴固脱。(2)亡阳症见:大汗淋漓、冷而清稀、身凉、畏寒、四肢厥冷、神疲倦卧、口淡不渴、舌质淡润、脉微欲绝,系阳气欲脱所致,治以回阳救逆。89、七情内伤对脏腑气机有何影响?请具体阐述。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1)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上常见头痛头胀,面红耳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2)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平静、舒畅。但暴喜过度,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症状。(3)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消耗,意志消沉抑郁,从而出现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委靡不振等症。(4)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上出现二便失禁,甚至昏厥、遗精等症状。(5)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吓,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临床出现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6)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从而出现脘腹胀满,纳呆、大便溏泻等症状。90、案例分析。某病人,女,30岁,于2天前因夏日贪凉引起感冒。现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周身疼痛,头重如裹,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黏,心烦,口渴不多饮,胸闷,恶心欲呕,饮食不振,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中医诊断为感冒,暑湿证。试从病因病机对该病人的证候进行分析。本病起因为外感暑湿。因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挟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黏,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暑湿中阻,则见恶心欲呕吐、食欲不振;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挟湿之证。
第五章 四诊
1、气味不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
2、望神重点观察的内容不包括:皮肤。
3、痿软舌的成因多为:气血惧败。
4、面色青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寒凝。
5、热极生风能导致舌体颤动。
6、小儿指纹紫红多见于里热证。
7、舌质淡白震颤多见于:血虚生风。
8、肝气郁结不会出现裂纹舌。
9、舌边红赤多见:肝胆热盛。
10、苔质的润燥反映的是:津液之存亡。
11、舌淡胖嫩,苔滑多为:阳虚寒湿。
12、滑脉有脉象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
13、肝郁化火多见:弦数脉。
14、两颧潮红者多属于:阴虚火旺。
15、营分热盛可见:舌红绛。
16、心火上炎多见:舌尖红赤。
17、淡白舌主病多为:虚证寒证。
18、舌苔光剥,舌面光滑如镜属于镜面舌。
19、舌苔厚腻而黄者,多主湿热内蕴。20、寒湿内停不属于燥苔的主病。
21、黄苔主病多为里证热证。
22、与脉象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心:
23、小儿头形过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肾精不足。
24、痿软属于观察舌态的内容。
25、阴虚便秘的特征是: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26、实脉可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27、腻苔的特征是: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
28、吐舌的特征为舌伸出,久不回缩。
29、舌苔由厚变薄为:正气渐复,病情好转。
30、患者咳嗽日久,气短而喘,动则更甚,痰多稀白,纳少腹胀便溏,舌淡,脉细弱,证属肺脾气虚。
31、脾胃在舌上分属部位是:舌中。
32、咳嗽阵发,连声不绝,咳嗽终止时有一声深吸气声,如鹭鸶叫,这是百日咳。
33、病人咳嗽痰黄稠,口干咽痛,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应诊为:风热犯肺。
34、少气懒言不是神乱的临床表现。
35、肝胆病、痛证、痰饮证常见的脉象是:弦脉。
36、疹的临床表现不包括:颜色青紫。
37、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38、望舌不属于望五官的范畴。
39、芒刺不属病理舌态。
40、入睡时出汗,醒后则汗止为盗汗。
41、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为:促脉。
42、神气衰败之象:失神。
43、灰苔主里热甚,里寒甚。
44、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为郑声。
45、迟脉主寒证。
46、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为:滑脉。
47、望动态的要点应除外头颈外形。
48、肾的病变部们理:舌根。
49、舌面卷缩不是望舌的注意事项。
50、舌色淡红、舌体柔软、舌苔薄白均可见于正常人。
51、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52、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53、突见片状脱发多见于:血虚生风、痰瘀阻滞;气血不荣。
54、腐苔常见于食滞、痰浊。
55、黑苔主:里热极;里寒极。
56、不在经行期间,不规则阴道流血,无痛无块常见于:中气下陷、冲任虚损、脾不统血。
57、脉来迟缓力弱,时发歇止,止有定数,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仆损伤。
58、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
59、小儿指纹色青的主病有:疼痛;惊风。
60、病理苔色有哪几种:白苔;黄苔;灰苔;黑苔。
61、小儿指纹观察主要包括:浮沉、色泽、部位、淡滞。
62、青紫舌的形成原因多为:阴寒内盛,阳气不宣;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63、淡白舌的主病: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阳虚寒证。64、形成红绛舌的主要因素有:邪热亢盛,气血沸涌;热入营血,耗伤营阴;阴虚火旺,虚火上炎。
65、腻苔的主病为:痰饮、湿浊内蕴、湿温。
66、可使舌苔染成黄色、黑色的因素多是:橄榄、乌梅、黄连、枇杷。
67、失神的表现有:神昏谵语,循衣摸床;座倒神昏,手撒遗尿;言语不清,瞳神呆滞。
68、少神的临床表现有:动作迟缓;精神倦怠。
69、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者,多属:胃有积热;胃腑血癖;肝火犯胃。70、咯血多见于:肺阴亏虚;热毒蕴肺;肝火犯肺。
71、郑声:指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脱之证。7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73、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见于阴虚证。
74、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博在60次以下):主寒证。75、诊法: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76、促、结、代脉有何异同:促、结、代脉都是属于节律不整而有歇止的脉象,这是三者的共同之处。但结脉、促脉都是不规则的问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则是有规律的间歇,歇止时间较长,这是促、结脉与代脉的不同之处。结脉与促脉虽然都有不规则的间歇,但结脉是迟而歇止,促脉则数而歇止,这又是结、促脉的异同点。
77、试述斑与疹的区别?有何临床意义? 斑疹多系血分受邪而致的皮肤改变。斑与疹不同,“斑“形如锦纹,点大成片,散见于皮肤下,色红或暗紫;“疹”形小如粟粒,高出皮肤,抚之碍手,色红或淡红。斑疹可见于温热病和内伤杂病。温热病见之,系因邪热郁于肺胃不得外泄,内迫营血,外发肌肤所致,内伤发斑,或为脏腑蕴热,迫血妄行,或因气虚不摄,血溢肌肤。一般而言,斑较疹为重,若斑疹同见,则系邪盛病重之征。
78、何谓望小儿示(食)指脉络?有何临床意义?(1)望小儿示(食)指络脉:是通过观察小儿示指内侧络脉的形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古称“望小儿指纹”,此法适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2)小儿正常示指络脉,隐隐显露,色淡红略紫。病变时应根据其出现部位、颜色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察知病邪的性质和深浅,判断气血阴阳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轻重吉凶等。79、简述正常舌象的特征。正常舌象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
80、简述淡白舌的特征及意义。淡白舌为舌色红少白多,色泽浅淡,多为阳气衰弱或气血不足,使血不盈舌,舌失所养而致。
81、红舌、绛舌各有何特点? 红舌色鲜红或正红,主热证,多由热邪炽盛,迫动血行,舌之血脉充盈所致;绛舌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邪热炽盛,主瘀。82、形成脉象的原理及诊脉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脉象与心脏活动密切相关,因心主血脉,心脏将血液排入血管,形成脉搏。而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统血,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血等,故脉象的形成与各脏腑有密切关系。所以,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83、试述五色丰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①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②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③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④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⑤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和寒证,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饮停留所致。
84、病案分析。某病人,女,2l岁。因突发腹痛1小时就诊。为搜集病史资料,应如何对该病人进行问诊? 1.采集现病史要询问。(1)发病的诱因,有无饮食不慎,有无寒热不调等情况。(2)腹痛的性质,如冷痛、灼痛、胀痛、刺痛、隐痛,疼痛喜按或拒按,是否有放射痛,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有无规律,疼痛加重或缓解的情况。(3)是否有恶寒身蜷、手足不温、烦渴引饮、便结尿赤、神疲气短、形寒肢冷、嗳腐吞酸、厌食、痛窜两胁、痛引少腹、尿血有块等伴随症状。(4)有无呕吐、腹泻、排便改变等情况。
2、采集相关病史要询问。(1)月经情况,是否能排除妇科疾病。(2)有无阑尾炎、尿路结石等外科疾病史。(3)有无排赤白脓血便、上吐下泻、腹部包块等情况。(4)既往有无类似病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史,有无腹部手术史。是否到医院做过腹部B超、肠镜、钡餐等检查?结果如何?用过什么止痛药物治疗?使用方法如何?是否有效?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第六章 辨证与护理
1、脉服不属于少阳病的症状。
2、亡阴病人出汗,多为热汗。
3、辨证总纲是指:八纲辨证。
4、患者眩晕,耳鸣,头痛目胀,面红目赤,赤躁易怒,脉弦数,证属:肝阳上亢证。
5、干咳无痰,痰少而黏,唇舌口鼻咽干燥,证属:燥邪犯肺。
6、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腹胀便溏,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脉缓弱,证属脾气虚。
7、眩晕欲仆,头痛而摇,项强肢麻,肢体震颤,其证属:肝阳化风。
8、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眼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辨证为:肾阴虚。
9、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阳痿,辨证为:肾阳虚。
10、胸痛,潮热,咳痰带血,盗汗者,属:肺阴亏虚。
11、手足震颤,肌肉润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证属:血虚生风。
12、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口鼻咽干燥,或身热恶寒头痛或胸痛咯血,舌红少苔,脉服数或细数,其辨证属于:燥邪犯肺。
13、口舌生疮不是痰迷心窍证的表现。
14、心气虚和心阳虚的共有症状是:心悸气短,活动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
15、汗出耐黏,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证属:亡阴证。
16、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
17、胸中烦热,频频呕吐,腹痛喜暖喜按,大便衡溏为:寒热错杂。
18、腹痛,泄泻秽浊,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其辨证应属大肠湿热。
19、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均可见到的症状是:脘腹痞闷。
20、胁肋胀闷疼痛,善太息,精志抑郁,食欲不佳,可见于何证:肝脾不和。
21、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区别是:有汗与无汗。
22、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阵发,喜温喜按,口不渴,证属:太阴病。
23、病人纳少,腹胀、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脉缓弱,证属:脾气虚证。
24、属于阳气虚的辨证要点是:形寒肢冷。
25、心悸气短,动则尤甚,或有自汗面白,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证属:心气虚证。
26、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
27、大汗淋淳,面色苍白,精神淡漠,手足厥冷,舌淡,脉微欲绝,证属亡阳证。
28、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证属心血瘀阻。
29、咳喘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白无华,舌淡,脉虚弱,证属:肺气虚。30、风热犯肺与痰热壅肺共同的症状是:咳痰黄稠。
31、哪些叙述是正确的:辨证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诊断疾病的过程;辨病必须与辨证相结合。
32、哪些描述是正确的: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
33、哪些描述准确:表证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里证可由邪气直接侵入脏腑所致;里证以脏腑证候为主;表证常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
34、关于热证辨证要点的正确说法是:身热、烦躁;口渴、咽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面红目赤。
35、虚证形成的常见原因是:疾病耗损;后天失调;先天不足;精气不足。
36、哪些描述符合热证:面色红赤;四肢热;口喝喜冷饮;便秘或泄泻热臭。
37、哪项是心血瘀阻证的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脉细涩或结代;舌质紫;面唇紫暗。
38、肺阴虚、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诸证临床共同表现是:阴虚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39、哪几项属于少阴寒化证:畏寒蜷卧;脉沉微;四肢厥冷。40、耳鸣耳聋可见于:肾阳虚;肾阴虚;肾气不固;肾精不足。
41、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42、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43、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44、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45、亡阳: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46、什么是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
47、什么是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人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48、简述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基本表现。亡阳证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阴证者汗热而黏,手足温热,呼吸短促,面色潮红,脉细数疾。
49、阳虚证的临床表现的特点如何?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是: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50、脾气虚证与脾不统血证、脾气下陷证如何区别? 三者在临床上均有脾气虚证的表现,即脾失健运及气虚证的表现,如食少腹胀、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致使血溢脉外所表现的证候,除脾气虚证的表现外,还应有气不摄血导致的各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崩漏下血、月经量多等。脾虚气陷证是因脾气虚弱,升举功能减弱,脾气不升反降所致,因此除脾气虚证的表现外,还应有脘腹重坠作胀,肛门重坠,甚或脱肛、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的表现。
51、案例分析题。某病人,女,1 4岁。5天前不慎受凉后起病,感咽部疼痛,伴恶寒、发热、口干,自服“氨苄青霉素”“维C银翘片”后发热渐退,咽痛减轻。2天前晨起出现眼睑浮肿,水肿来势迅速,1天前逐渐双下肢也出现浮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恢复较易,腰部酸胀疼痛,咽痛,食欲不佳,小便量也减少,大便尚调,发热,微恶寒,遂来就诊。查: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浮滑数。结合实验室检查,该患者诊断为水肿。
52、请结合病史为该病人辨证分型。阳水——风水相搏证。
53、简述护理要点。(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有无胸腔、腹腔、心包积液的表现;有无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有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至神志不清、抽搐等高血压脑病的表现。出现上述异常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监测尿量的变化,如经治疗尿量没有恢复正常,反而进一步减少,甚至出现无尿,提示严重的肾实质损害。同时密切监测尿常规、肾小球滤过率、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浆蛋白、血清电解质等变化。(2)避免着紧身的衣服,卧床休息时宜抬高下肢,增加静脉回流,以减轻水肿。嘱病人经常变换体位,用软垫支撑受压部位,并适当予以按摩。协助病人做好全身皮肤黏膜的清洁,嘱患者注意保护好水肿的皮肤,如清洗时勿过分甩力,避免损伤皮肤,避免撞伤、跌伤等。严重水肿时应避免肌内注射,可采用静脉途径保证药物准确及时的输入。(3)病室宜偏温,保暖防寒,预防外邪侵袭而加重水肿。急性期卧床休息。不要用物理降温,以免寒性收引,闭塞毛孔,使外邪不能从腠理而出。(4)应严格限制水、钠的摄人。饮食宜清淡,外感症状未改善时给予半流质。(5)中药汤剂不宜久煎,宜热服,药后可给热饮料,或盖被安卧,以助汗出解表。长期使用利尿药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氯血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6)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倾听其对疾病的态度,向病人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转归、预后等情况,使其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7)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亲属出现水肿的原因,如何观察水肿的变化,以及如何保护水肿部位的皮肤等,解释限制水钠对水肿消退的重要性,与病人一起讨论制订符合病人治疗要求、而又能为病人接受的饮食计划。
第七章 防治与护理原则
1、脾虚不适合用下法。
2、汗法又称为解表法。
3、治病求本是指: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4、邪实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适用于:单纯祛邪。
5、外感病中的往来热之少阳证适用于和法。
6、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的病证的治法是:汗法。
7、通因通用属于反治法。
8、外感热病,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用于清法。
9、未病先防的准确准义是:在发病前做好预防,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10、同病异治法不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11、误食毒物病人适用于吐法。
12、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是:补法。
13、和法不属于祛邪。
14、扶正的正确含义不包括: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
15、临床运用标本治则时须遵循的原则不包括补益法。
16、和法不适应于邪已入里而阴阳热盛者。
17、虚证出现虚象的治法是:补法。
18、真热假寒证的治疗药物是:寒性药。
19、因病不属于三因制宜。
20、润下不属于清热法治疗作用。
21、三因制宜是指:因地、因时、因人。
22、损其偏盛的方法是:寒因寒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
23、哪些证适合用温法:中诊断虚寒;阳衰阴盛;寒凝经脉;亡阳欲脱。
24、属于反治法的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5、属于逆治法的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6、运用标本治则应遵循的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
27、清热法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脏腑热。
28、治护原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相因制宜。
29、未病先防必须从哪些方面入手:增加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30、吐法主要适用于:误食毒物尚在胃中;宿食停留胃腕不化;痰涎壅盛,阻塞气道。
31、正治:是指在疾病临床表现的性质和其本质相一致时,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则,又称“逆治法”。
32、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33、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开泄腠理,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34、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5、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泻下通便,以攻逐实邪,排除积滞而治疗里实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36、中医的基本治疗方法中八法是哪八法?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
37、中医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中医的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相因制宜等。
38、怎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必须通过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人手。
39、试述正治和反治的区别和联系。正治,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相一致时,采取逆其病势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又称“逆治法”。常用的正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反治,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不一致,表现出一些假象时,采用顺从其假象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又称“从治法”。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正治法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变化,实质仍是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方法,因此正治和反治均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40、案例分析题。病人甲,男,35岁。病人于2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左腹疼痛,以左下腹为主。近1月来腹痛绵绵,肠鸣活跃,便溏有黏液,无脓血便,饮冷受凉后明显,无泛酸,无呕吐,神疲乏力,纳差,喜热饮,寐欠安。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病人乙,男,32岁。病人于1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进行手术治疗,近1年来常感腹部刺痛,以夜间为甚,痛处固定。以右下腹为主。曾服多种止痛药无效。痛苦面容,腹部轻压痛,肠鸣音稍弱。查: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涩。两位病人的中医诊断均为:腹痛。请问在护理上述两位病人时,措施相同吗?为什么?并简述护理要点。不同。因为两位病人的证型不同。病人甲为中脏虚寒证,而病人乙为气滞血瘀证。病人甲护理要点为:(1)病室温度应偏高,避免风寒。(2)饮食宜温热、易消化、营养丰富,应少量多餐。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牛奶、鸡蛋、龙眼肉、大枣等。忌生冷、寒凉及肥腻之品。(3)中药汤剂宜温热服,药后宜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4)遵医嘱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病人乙的护理要点为:(1)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有无出血等。若出现急腹症的临床表现,应立即联系医生,积极救护。并随时注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的变化,做好详细的记录。(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
第八章 方药基础知识
1、四气是如何总结出来的: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2、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寒、凉。
3、五味是指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4、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阳的一组是:辛、甘、淡。
5、辛味药物的药用是:行气、活血。
6、甘味药的作用:缓急止痛。
7、与涩味药物作用相似的药物是:酸味。
8、苦味药的作用:通泄、降泄。
9、性味苦寒的药物大多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
10、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11、作用趋向沉降的药物气味多是酸、苦、寒。
12、归经的依据是:脏腑、经络理论。
13、某种药物有安神功效,能治神昏、心悸等病症,该药:归心经。
14、中药配伍七情中,临床用药时宜充分利用的是:相须、相使。
15、中药配伍七情中,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时必须考虑选用的是:相畏、相杀。
16、大黄与芒硝的配伍关系是:相须。
17、配伍关系属相恶的药物是:人参与莱菔子。
18、配伍中属于“十九畏”的药物是:人参与五灵脂。
19、配伍中属于“十八反”的是:芜花与甘草。20、反乌头的药物是:白蔹。
21、中药用量,5岁以上的儿童,一般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
22、呕吐病人服药的方法应是:小量频服。
23、辛湿解表药最主要的功效是:发散风寒。
24、桂枝的功效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经通阳。
25、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理气安胎的药物是:紫苏。
26、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药物是:生姜。
27、既有疏散风寒之功,炒炭又有止血之效的药物是:荆芥。
28、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的药物是:防风。
29、治疗热毒泻痢,宜选用:白头翁。
30、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共同点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1、功能为疏肝解郁的药物是:紫胡。
32、功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挖的药是:牛黄。
33、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的药物是:威灵仙。
34、活血均是厚朴的功效。
35、茯苓、薏苡仁的功效共同点是:利水渗湿,健脾。
36、功能为温脾止泻的药物是:砂仁。
37、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的药物是:附子
38、善治尿血的药是:小蓟。
39、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的药物是:牛膝。40、跌打损伤均是化痰药的主治病证。
41、北京参与麦冬都具有的功效是:养肺胃之阴。
42、功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药物是:白茅根。
43、醋制能增强止痛作用的药物是:延胡索。
44、善治湿痰的药是:半夏。
45、治疗心肝阴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宜首选:酸枣仁。
46、入汤剂宜烊化冲服的药物是:阿胶。
47、治疗脘腹或四脚挛急疼痛,常选用:白芍。
48、益母草尤其善治:妇科瘀血证。
49、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药组是:桑白皮、葶苈子。50、磁石具有的功效是:镇惊安神。
51、杜仲、续断都具有的功效是:补肝肾,安胎。
52、白术与苍术的功效共同点是:燥湿健脾。
53、桑叶具有而菊花不具有的功效是:润肺。
54、紫胡与升麻共同的功效是:升阳举陷。
55、既能祛风止痉,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56、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清肺润燥的药物是:天花粉。
57、牲丹皮和赤芍的共同功效是:清热凉血。
58、具有软坚泻下作用的药物是:芒硝。
59、长于治疗下半身风湿痹痛的药物是:独活。60、治疗鱼骨梗喉,可选用:威灵仙。
61、治疗湿阻中焦,呕吐腹泻宜选用:木瓜。
62、佩兰气味芳香,其化湿和中之功与下列哪味药物相似藿香。63、止痛不是白豆蔻的功效。64、治疗黄疸应首选菌陈。
65、在补气血的方药中,常加入何药,能鼓舞气血、增强补益肉桂。66、香附的功效是:疏肝理气,调经止痛。67、具有纳气平喘作用的药物是:藿香。
68、妇女断乳时伤食,胸胁脘腹胀痛,用麦芽是因为它能:消食回乳。69、传统认为不能与白及同用的是:乌头。70、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宜首选:地榆。71、治疗外伤出血、癌肿疼痛,宜首选三七。72、虚寒崩漏下血,月经不调,宜道选:艾叶。73、具有消肿生肌作用的药物是:乳香、没药。74、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安神药是:柏子仁。
75、治疗急慢惊风均适宜的平肝熄风药是:羚羊角。76、只入丸散,不入煎剂的药物是:牛黄。77、既能固表止汗,又能安胎的药物是:黄芪。78、既能补肾阳,又能祛风湿的药物是续断。
79、既能杀虫止痒,又能益火助阳的药物是:硫黄。80、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君药。
81、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属于臣药的含义。8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臣药。83、君臣佐使变化不属于方剂的组成变化。
84、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是属于:卧药的含义。
85、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功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
86、散剂的特点是:节省药材。87、便于随证加减不是丸剂。
88、丸剂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病证。
89、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即散剂。90、汤剂的特点不包括不受消化系统影响。
91、中药炮制的目的是:消除药物的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纯净药材;便于服务;便于储藏。
92、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93、临床应当避免的七情配伍关系是:相畏;相反。
94、生姜具有的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止咳、温肺止哎。95、治疗热痢,可选用:黄苓、黄连、黄柏、金银花、白头翁。96、具有清肝热功效的药物是:夏枯草;龙胆草。97、橘皮主治:脾胃气滞;湿痰咳嗽。
98、莱菔子具有的功效是: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99、炒炭能止血的药物有:栀子、大黄、荆芥、黄芩。100、甘味药具有的作用是:缓急、补益、和中。
101、葛根的功效是:发表解肮、透发麻疹、生津止渴。102、生地黄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103、苍术的功效是:燥湿健脾;祛风湿。104、附子可治:亡阳证;寒湿痹痛。
105、功能为化瘀止血的药物有:三
七、蒲黄。
106、功能清泻肺热的药物是:黄芩、地骨皮、石膏。
107、具有润肠通例功效的药物有:火麻仁;苦杏仁;郁李仁;桃仁。108、既可平肝阳,又可息肝风的药物是:羚羊角;天麻;钩藤。
109、中药配伍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性;扩大治疗范围;适合复杂病情。
110、七情配伍中表示减毒的配伍关系是:相杀、相畏。111、麻黄可用治:风寒表实证;肺气不宣的咳喘;水肿兼有表证。112、栀子具有功效是: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心除烦。113、独活主治:风寒湿痹;外感风寒。
114、茯苓具有的功效是:健脾;安神;利水。
115、鸡内金功能:固精止遗、化坚消石、消食化积。116、川芎具有的功效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17、属于佐药含义的有: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消除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118、属于药味加减的变化是:臣药的加减;佐使病的加减。
119、臣药的含义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
120、关于方剂组方原则的正确叙述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引经药是使药。
121、关于君药的正确叙述有:针对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用;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药力居中之首;是一个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122、关于佐药的正确叙述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作用小于君、臣药。123、关于方剂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有:药味增减变化不包括君药的增减;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药物的配伍变化。
124、既可外用又可内服的剂型有:汤剂;散剂;膏剂;酒剂。
125、四气五味:四气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126、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把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配伍。
127、解表药:凡能发散表邪,以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128、清热解毒药:凡能清热解毒,以治疗热毒诸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
129、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130、剂型: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需要与药物特点制成一定形态,称为剂型。131、四气有何临床意义? 四气是中药主要性能之一,掌握了药物的四气,就可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用于临床。如性温热的药物,多具有温阳、祛寒等作用,一般用于阴证、寒证;寒凉性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一般用于阳证、热证。132、清热药根据其主要性能可分几类?各写出两味代表药物。根据清热药的主要性能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退虚热药五类。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玄参;退虚热药如:银柴胡、地骨皮。133、简答理气药的临床应用范围。理气药适用于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等症。气滞者常见闷、胀、痛等症;气逆者常见呕恶,呃逆或喘息等症。此外,又可用于肝气乘脾,肝脾或肝胃不和,以及脾肺气滞,咳喘纳少等症。
134、止血药分几类?有何适应证?每类各举两味药物。止血药共分四类:(1)凉血止血药,用于血热出血证,如小蓟、地榆;(2)收敛止血药,用于多种出血证而无外邪及血瘀表现者,如仙鹤草、白及;(3)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用于血瘀出血,如三
七、蒲黄;(4)温经止血药,用于虚寒性出血,如艾叶、伏龙肝。135、简答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应用化痰止咳平喘药时需注意下列情况,①咳嗽兼咯血者,不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免促进出血;②麻疹初期的咳嗽,一般以清宣肺气为主,不宜止咳,尤不宜用温性或带有收敛性质的化痰止咳药,以免助热或影响麻疹的透发。
136、试简答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有何异同。重镇安神药是指金石类药、介壳类质重而具有镇静、安定神志,治疗心火肝阳偏亢之心神不宁的药物。养心安神药是指植物类药为主,具有滋养心肝安神之功,治疗心肝阴血不足,心悸、失眠等的药物。两者皆能安定神志,不同的是,重镇安神药多为治标之品,多用于实证;养心安神药则多兼有补养作用,多用于虚证。
137、夕卜用药使用时其具体的用药形式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外用药具体的用药方法主要有敷贴、涂、熏洗、吹喉、滴鼻、点眼等。
138、什么是君药?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药或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139、佐药的含义有几种,各是什么?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一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140、汤剂的优缺点有哪些? 汤剂优点:吸收快,能迅连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病人。缺点: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大量生产,亦不便于携带。141、在使用止血药时熟悉药物归经有哪些好处?举例说明。使用止血药应熟悉药物归经,以便针对病位,选择恰当的药物。若肺经损伤咯血、咳血者,则应选用人肺经的止血药,如白及、藕节、白茅根、侧柏叶等;若胃经胃络损伤之吐血、呕血,则应选人胃经的止血药,如三
七、白茅根、血余炭等;若由心、膀胱经疾患引起的尿血,则应选归心、膀胱经的止血药,如白茅根、小蓟、蒲黄等;若大肠经损伤之便血,则应选用归大肠经的止血药,如槐花、地榆、灶心土等;若肝火犯肺的咳血或咯血,则选用归肝经的凉血止血药,如茜草、大蓟、小蓟、槐花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药物才能事半功倍。
142、开窍药适用于神志昏迷之证,此话对吗?试述其理。开窍药适用于神志昏迷之证之说是不完善的,因此不对。因为神昏有虚、实之分别。实证即闭证,多见口噤,握拳,脉来有力。闭证又有寒闭、热闭之分。寒闭多见面青,肢凉,苔白,脉迟;热闭多见面赤,身热,苔黄,脉数。虚证即脱证,多见冷汗、肢凉、脉微欲绝。因而在治疗中,脱证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不宜用开窍药;闭证则可用开窍之品,寒闭者当温开,热闭者当凉开。此外,尚须根据病证的不同,予以适当配伍。如凉开者,宜配伍清热解毒之品;温开者,宜配伍祛寒行气之药。143、案例分析题。某病人,女,45岁。因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1个月前来就诊。中医诊断为头痛,肝阳头痛。治法为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请写出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并分析该方中各药的作用。天麻钩藤饮的组成是: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益母草。其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性味咸平,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功;牛膝引血下行;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第九章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1、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忧伤肺,应采用:以喜胜之。
2、薰洗疗法时药液的温度宜为:40℃-50℃。
3、煎者砂仁时,应后下。
4、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
5、脾病患者应忌食:酸味食物。
6、进补的最好时机是:冬至。
7、健脾益胃药宜何时服用:餐前。
8、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恐伤肾,应采用:以思胜之。
9、夏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晚卧早起。
10、“天人相应”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
1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
12、祛风湿药宜用什么送服:黄酒。
13、病室适宜的温度是:18℃-20℃。
14、使住院病人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指:怡情快志。
15、具有发散,行气,通经脉,健胃等作用的食物是:辛味食物。
16、蜂蜜,饴糖,山药,大寒属于:甘味食物。
17、某病人泄痢反复发作当采用:酸味食物。
18、鲫鱼属于:甘味食物。
19、沉香宜冲服。
20、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
21、温补主要适用于:阳虚。
22、饮食宜疏利,消导,一般不宜施补的是:实证。
23、因时施食时春季饮食宜清润平淡。
24、冬季气候严寒进食宜:温补。
25、热病后期,患者口苦咽干,慎用禁用的是:温补类食物。
26、病人平素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当用:温热助阳类食物。
27、适用于各类病症,尤其是恢复期的食物是:平补类食物。
28、能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的食物是:虾。
29、春季适宜进食的食物是:百合。
30、病人身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咽痛,宜食:芦根。
31、适用于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病证的方法是:汗法。
32、病人脘腹胀满,暖腐吞酸当采用:消食法。
33、指用温热食物振奋阳气,祛除里寒的方法是:温法。
34、病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当采用:清法。
35、鸭肉食物属于清补的。
36、石膏在煎煮时应先煎。
37、蜂蜜的煎煮时应烊化。
38、琥珀粉在服用时需:冲服。
39、病人突然四肢厥冷,小腹剧痛,服药时间需多次频服。40、消食导滞药宜:餐后服。
41、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42、哪种环境比较适宜居住:空气新鲜、通风整洁、居室光线充足、居室安静。
43、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精神内守;情绪平和;豁达乐观。
44、情志的自我调护包括:清净养神;养性修身;怡情快志;平和七情。
45、食物按性质可分为: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
46、常用的饮食调护方法有:消食法、汗法、清法。
47、属于热性食物是:白酒、葱、辣椒、羊肉。
48、冬季适宜的食物是:羊肉;狗肉;胡桃;龙眼肉。
49、平素口苦咽干,易发溃疡,大便秘结,宜进食:苦瓜;莴笋;茶叶;绿豆。50、属于凉性食物是:李子、芒果、柠檬、梨。
51、术后创口久溃不愈不宜进食:猪头、鸡头、蘑菇、芫荽。
52、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是: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53、痔疮患者禁忌的事物是:白酒、葱、大蒜、花椒、烧烤类食物。
54、因人施食中肥胖之人宜食:清淡之食、化痰之物。
55、平和七情包括:思虑有度,以静制动,以宣解郁,慎避惊恐。
56、起居有常: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合乎自然界以及人体生理的正常规律,以使机体阴阳两方面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57、顺应自然: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从顺应自然的角度制定出不同的护理和养生方法。
58、慎避外邪:指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和生活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59、情志:是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60、运动养生:是指用传统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国传统的运动锻炼强调练形、练气和练意的协调统一,是具有“形神合一”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61、气功:是我国特有的养生健身术和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疲劳、疾病、衰老进行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保健方法。
62、顺应四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1)气候:外感六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气候变化对病人的影响。(2)季节:季节的交替变换也使人体的生理活动随之变化,所以要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3)昼夜:对于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也必须与之适应。
63、简要回答环境适宜包括哪些方面。(1)自然环境:气候适宜,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景色秀美。(2)居室环境:保持安静,避免噪音;通风整洁,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适度。
64、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关心体贴;言语开导;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解郁。65、什么是移情易性? 移情,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点转移它处,在护理工作中,主要使指将病人精神的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方面。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消除或改变病人的某些不良情绪、习惯或错误意识,使其能恢复正常心态或习惯,以有利于疾病的康复。66、简述饮食调护的定义及意义。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意义:合理的饮食调护,十分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对正常人而言,正确和科学的饮食是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67、简述饮食宜忌的原则。①辨证施食;②辨药施食;③因人施食;④因时施食;⑤特殊忌口。68、什么是补法? 补法,即补益法,是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以补气养血,滋阴助阳,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亦称为食补,分为温补(主要适用于阳虚证),清补(主要适用于阴虚证),平补(主要适用于气虚证、血虚证,也通用于其他各类虚证以及正常人养生保健进补)。
69、简述气功的作用原理。气功能起到培养正气,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活跃气机的作用,是一种以改善人体整体功能为目的的自我身心锻炼法。通过调身,调息,调神等方法使机体的“精,气,神”达到和谐统一。
70、什么是形神共养? 人身有“形"有“神”。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形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养形,主要是指对人们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应以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提供良好的医疗、物质条件等来实现;所谓养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调养,应以各种方式调节人情志活动,在精神上为其提供愉快的氛围,以达到怡情快志、心平气和的境地,从而使其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健康的维持。人不仅应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应重视精神的呵护,两者不可偏废。要做到形神共养,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形体强健、精神充沛、形神兼备的境地。
71、请比较安神类药与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的区别。答:(1)补益类药:应于餐前空腹服用,以利于药物的吸收;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以消导药;外感期间不宜食用此类药;服药期间忌油腻、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食品。(2)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小时服用,病人的病室应保持安静;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做好精神护理,保持平常心态;饮食宜清淡平和,忌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还应注意服药时,晚饭不宜过饱。
72、案例分析题。病人,女,32岁。因呕吐、胃脘部胀满不适2天就诊。自诉于2天前因赴宴饮食过量,之后感觉胃脘部胀满疼痛,嗳气,呕吐,呕出物为酸腐食物,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溏薄,酸腐秽臭。舌苔厚腻,脉滑实。诊断为呕吐。(1)请结合病史为该病人辨证分型。饮食停滞证。(2)如何从饮食方面对该病人进行辨证施护:呕吐时不宜止吐,应鼓励病人尽量将胃中积滞之食吐出。吐后不宜立即进食,待胃中感觉舒适,可让其先进流质,食后不吐,再逐渐改进半流质、软食。忌硬固、不易消化之食物。即使病人食欲好也应限制食量,食物以偏温热为宜。可给消导之品,如山植、卜等,以达到消食化滞的目的。
第十章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
1、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2、现有经穴数目是:361个。
3、经穴是指:归属于十四经上的穴位。
4、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属于十四经系统。
5、“以痛为穴”指的是:阿是穴。
6、手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胸部疾病。
7、手三阳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疾病。
8、足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
9、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穴,属于:固定标志定位法。
10、横指同身寸法中,以病人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中指中节。
11、在骨度分寸法中,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是:5寸。
12、掌侧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太渊。
13、四神聪属于:经外奇穴。
14、胸骨上窝正中的穴位是:天突。
15、取头、面、胸、腹部、上下肢部分腧穴宜采取:仰卧位。
16、取头项、指、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有腧穴应选择的体位是:俯卧位。
17、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平刺的角度应为:15度左右。
18、治疗时可以适当增加留针时间:顽固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痉挛性疾病。
19、关于行针辅助手法正确的一组是: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20、行针的基本手法是:刮柄法;弹针法;摇针法。
21、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毫针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
22、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
23、温和灸属于艾条灸。
24、有关灸法的注意事项,叙述不正确的是:先灸胸腹部,后灸背腰部。
25、不宜用灸疗的病证是:阴虚发热。
26、毫针刺法的针前准备包括:选择针具;选择合适体应;消毒;针前教育。
27、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是:病人舒适、便于医者操作。
28、造成断针的原因有:针身锈蚀;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用力过猛;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
29、晕针的主要原因有:病人虚弱;精神紧张;大汗;大出血;施术手法过重。30、灸法的作用正确的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回阳固脱;保健康复。
31、能用艾灸法治疗的有:寒哮;胃痛;脱肛;遗尿。
32、关于艾灸顺序的陈述正确的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身,后灸躯干;壮数是先少后多。
33、拔罐疗法的适应证有:风寒湿痹;外感头痛;胃痛;毒蛇咬伤。
34、拔罐疗法的禁忌证有:皮肤过敏者;严重心脏病者;孕妇腹痛;长有毛发部位;大血管走行位置。
35、推拿时常用的介质有:红花油;滑石粉;麻油;葱姜水;冬青膏。
36、推拿法操作后护理评价主要有:所选的部位及手法与病证是否对应;体位选择是否合理;按摩皮肤情况;病人的感受。
37、可做日常刮痧工具的有:瓷汤勺;硬币;铜钱;小贝壳。
38、辞痧的正确方向是:由上至下;由内至外。
3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40、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41、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4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撑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示两指之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4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4、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示两指持捏消毒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5、平刺:即横刺,也称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进针。
46、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针刺人腧穴得气留针后,将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或将艾绒捏于针尾上点燃后施灸。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于艾灸的病证。
47、腧穴的主治作用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的两经病,邻近经穴配合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其主要表现:①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指能够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器官的病症,如眼区各穴均能主治眼科疾病,耳周疾病可以选用耳旁各穴;②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一切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③特殊作用,指针刺某些腧穴时,由于机体的状态和针刺手法不同,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节作用。此外,有些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48、什么是奇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为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印堂穴治疗惊风,四缝穴治疗小儿绪疾,所以称为奇穴。又因为这些腧穴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被人发现的,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所以又称为经外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有明确的位置和固定的名称。
49、试述肺俞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俯伏,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气喘,咳嗽,痰
多,骨蒸,胃脘痛,吐泻,荨麻疹,腰背痛。操作:斜刺0.5寸,可灸。
50、试述外关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疼痛,上肢痹痛。操作:直刺O.5~1寸。
51、为什么大椎穴可以退热? 大椎穴属于督脉,而督脉主要行于头项背部,从阴阳的角度看,背属阳,所以督脉属阳主表,大椎穴又为全身诸阳经之会,故督脉能统帅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说。外感热病,其病均在阳经,针刺大椎穴可以激发诸阳经气,通阳解表而退热。
52、合谷穴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合谷穴对头面部的疾病比较擅长? 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从手走头。其中有一分支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加上大肠经的络脉和经筋的分布,其联系范围更广。故合谷穴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很擅长。
53、风池穴的定位与主治病证是什么? 定位:位于项后,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治疗病证有:①发热、头痛、鼻塞、颈项强痛等外感表证;②中风、眩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等肝火上亢证;③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故可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疟疾;④瘿气。
54、为什么少泽穴能通乳?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手太阳小肠之经脉、经别及络脉皆入于心,手少阴经“伏乳里”,心主血,乳为血化,心血不足或气血郁滞,则可引起乳汁不通。少泽为小肠经之井穴,可通达气血而通乳汁。
55、水沟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 定位:位于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主治:昏迷,口眼歪斜,小儿惊风,腰脊强痛,癫狂痛。操作:向上斜刺O.3~O.5寸,可灸。
56、命门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 定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阳疾,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7、针灸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针灸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针具的选择,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二是病人体位的选择,病人在针刺时体位否得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应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三是消毒,针刺前必须进行消毒,以防感染,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术者手指的消毒。
58、如何选择针刺时病人的体位? 针刺时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及病重者,均应采取卧位。其中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上肢、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59、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哪些? 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60、在针刺时,我们根据什么来掌握进针的深度? 针刺时,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人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一腧穴针刺的深浅度需遵循下列原则:在体质方面,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在年龄方面,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61、常用的行针手法都有哪些? 有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震颤法。
62、灸法包括哪些内容? 灸法的内容有:①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②艾条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③温针灸。
63、什么是晕针?说明晕针的原因、处置。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其发生常因病人体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出血,或施术手法过重等所致。其处置是:应立即停止施术,使病人平卧休息,用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关元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若病情急重,也可考虑配合现代急救措施。
64、案例分析题。某病人,女,40岁。因受凉后头痛发作。医嘱予推拿治疗。(1)请问应取哪些穴位,能运用哪些手法? 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头部穴位;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穴位。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拿法。(2)请简述操作方法。(1)病人坐位。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再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最后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遍。时间5分钟左右。(2)病人坐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再拿两侧风池,沿项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4~5遍。时间5分钟左右。
第五篇:护理中医护理学基础考试题目
护理中医护理学基础考试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周礼·天官》所记载医事制度中,除医师外还兼有护理职能的专职人员是()
A.士
B.府
C.史
D.徒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是()
A.《皇帝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3.我国医学史上,开创临床辨证施护先河的著作是()
A.《皇帝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4.创造“五禽戏”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葛洪
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是()
A.《肘后备急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千金方》
D.《外台秘要》
6.关于古代医家说法错误的是()
A.“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文章的作者是孙思邈。
B.扁鹊首创了用细葱管进行导尿,这一方法比1860年法国人发明的橡皮管导尿术要早1200多年。
C.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是一部综合性的巨著,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对传染病的论述。D.李杲的《脾胃论》,提出了“安养心神,调治脾胃”的学术见解。
7.《瘟病条辨》的作者是()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士
D.陈耕道
8.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成立于()
A.1979年
B.1984年
C.1993年
D.1995年
9.首次举行全国范围内的护士职业考试是在()
A.1994年
B.1995年
C.1996年
D.1997年
10.“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出自()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养生延命录》
D.《饮膳正要》
11.情绪刺激或情致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失调,气机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过喜”会出现()
A.气上
B.气缓
C.气消
D.气乱
12.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葛洪
13.阐述病源学的专著是()
A.《皇帝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14.《皇帝内经》成书于()
A.夏至春秋时期
B.战国至东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五代时期
15.《诸病源候论》成书于()
A.夏至春秋时期B.战国至东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五代时期
16.关于《脾胃论》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A.患者当保持清静,精神愉快
B.宜常服淡渗利尿之方药 C.不宜吃酸、咸、苦、辛等食物 D.切忌大喜大悲等情志剧烈变化
17.《瘟疫论》的作者是()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士
D.陈耕道
18.《温热论》的作者是()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士
D.陈耕道
19.吴尚先于1870年刊行的外治法专书是()
A.《外科精义》
B.《外科正宗》
C.《理瀹骈文》
D.《医药卫生录》
20.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是在()
A.1994年
B.1995年
C.1996年
D.1997年
21.“在患者面对死亡时给予安慰和支持,使其坦然地走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最符合护理服务的()
A.健康维护阶段
B.危险渐增阶段
C.早期检测阶段
D.临床治疗阶段
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
,其次治,其次治,其次治,其次治
。”
A.肌肤,皮毛,筋脉,五脏,六腑
B.肌肤,皮毛,筋脉,六腑,五脏 C.皮毛,肌肤,筋脉,五脏,六腑
D.皮毛,肌肤,筋脉,六腑,五脏
23.中医护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各种疾病
B.医院的病人
C.社会化的人
D.生物人
24.中医护理学的实践范畴不包括()
A.中医社区护理
B.中医护理管理 C.中医护理教育
D.中医护理心理
25.著名的胸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大夫,来自()
A.印度
B.德国
C.加拿大
D.俄罗斯
26.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不包括()
A.谨慎认真
B.忠于事业
C.慎独精神
D.作风正派
27.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结果来推论其对人体的影响,最符合中医学思维特点中的()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探讨
E.以表知里
28.患者耳聋耳鸣,应用补药后,该症状得愈或减轻,表明耳聋耳鸣是肾虚所致,此法运用了中医学思维特点中的()
A.由果析因 B.以表知里 C.演绎
D.类比 E.探讨
二、多项选择题
1.情绪刺激或情致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失调,气机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说法正确的有()A.怒则气上
B.喜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思则气结
2.“五禽戏”所模仿的五种动物是()
A.虎
B.鹿
C.猴
D.猿
E.鸟
3.出自宋金元时期的著作有()
A.《太平圣惠方》
B.《睥胃论》
C.《饮膳正要》
D.《瘟疫论》
E.《温热论》
4.钱襄著有我国最早的中医护理专著《侍疾要语》,其被收入()
A.《外科正宗》B.《证治准绳》 C.《养生三要》 D.《棣香斋丛书》
E.《娄东杂著木集》
5.中医护理学的任务包括()
A.预防疾病、维护健康
B.疾病防变、控制疾病 C.病后调护、促进健康
D.积极养护、以防复法 E.适度锻炼、养生防病
6.中医护理学的实践范畴包括()
A.中医临床护理 B.中医社区护理 C.中医护理管理
D.中医护理教育 E.中医护理科研
7.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包括()
A.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B.仁爱救人,普同一等
C.廉洁正直,忠于事业
D.虚心学习,尊重同道 E.仪表端庄,作风正派 8.属于护士综合素质的的内容的是()
A.思想道德素质 B.科学文化素质 C.业务素质
D.心理素质
E.体态素质
9.有关孙思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孙思邈是三国时东汉人。B.孙思邈被后世称为“药王”。
C.孙思邈是“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的作者。D.孙思邈有“外科鼻祖”之称 E.孙思邈认为“认命至重,有贵千金”,并将自己的两部著作冠以《千金》之名。
三、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2.护理道德
四、简答题
1.简述护理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中医护理管理史上较为重要的事件。
4.中医护理学的任务
5.中医护理学的理论范畴 6.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