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时间:2019-05-15 14:4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第一篇: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作者:任天坤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3期

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大批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托创新教育。在技术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现行教育中一切不利于学生成才的因素进行调整和变革,采取创新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

一、创新教学体系,提高基本素质

现行技术院校的教学体系,在原则上是根据专业要求来设置的,但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后不能尽快“顶岗”;二是理论教学过分强调使用统编教材,一些已经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不能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导致教学内容老化甚至过时。

技术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应突出技能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在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的同时,针对大多数技术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入门容易,提高难”问题,笔者建议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即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应知、应会”,将本专业要传授的技能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如焊工操作技能可分为“平焊模块”、“横焊模块”、“立焊模块”、“仰焊模块”等,规定每一模块的学习时间为一个月,学完之后进行总结测验,合格者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操作技能训练要采用现场教学,教师应先将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演示、讲解清楚,再由学生动手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针对每位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地指正,保证学生做到“知其然”。为了避免单一枯燥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在练习过程中穿插一些简单工件的生产加工,让学生感到所学技能有用武之地,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还可以在几个基本技能模块之间插入一个复合技能模块,将前面所学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可以起到巩固复习之效,又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来设置课程和精选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的“各学科知识必须系统、完整”观念的束缚,着重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新取舍教学内容,将相关专业知识合理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实现“技能理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同时,还要提倡和鼓励教师随时编写反映行业最新技术的补充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总之,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目前,技术院校的课堂基本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粉笔、黑板也仍是主要的教学工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单

一、落后的教学手段,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教学方法创新,首先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变灌输为诱导,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克制“自我中心意识”,对学生的主动意识热情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其次,课堂上要恰当采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法、探究法、讨论法、尝试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勤学善思、大胆提问、敢于质疑;教育学生不盲从课本,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脑分析、提出问题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堂作业项目化,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搜索、咨询有关专家、个案分析等,锻炼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工具,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加大课内信息量;利用网络技术,跨越时空限制,共享技术资源和优秀师资,进行知识交流和技能模拟训练,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轻松学习。具有创新因素的教学方法,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获取者,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学模式,发展创新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如今许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习大多仍是在校内完成,只是在毕业之前,全部课程学完之后才安排一次真正进入企业的校外实习,导致学生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不够了解,就业后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技术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化、市场化需求的新型技术人才,就应当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首先,工学结合模式遵循技术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使学生将学校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顺利跨越学用界限,边学边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实现“零距离”上岗。其次,技术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更有利于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甚至是缓解学校实习条件不足的困难。第三,技术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必然促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教师走出校门到对口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为企业提供理论技术服务,参与企业科研及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工作,在科技研发推广和技术服务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而企业技术人员也可被聘请到学校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弥补学校教师缺乏经验技术的不足。学校的理论技术和企业的经验技术相互渗透,必然会带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学生也必然会参与到以企业创新为主线,以人才培养、科学成果转化、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重点的教、科研工作中来,培养创新能力。

四、创新教学体制,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大部分技术院校仍秉承传统教学体制,即同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完全一样,学习的课程完全相同。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体制,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学体制创新,一要实行学分制,结合“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体系,学生在修满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通过自主选择选修模块、辅修专业来修满(或超过)规定的总学分;二要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要与学分制相结合,在修满规定的总学分的基础上,学校可放宽学习年限限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修业年限。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能有效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与优势,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技术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技术院校保持活力的需要。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第二篇:培养技术人才

培养技术型人才

社会在日新月异中繁华,企业在竞争中方显长远发展的实力,在发展中创新技术,这就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知识技能结构已难以满足工作的要求。为此,无论是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是企业长远发展,大力培养技能型员工都应作为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

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创新,新设备的投入,却缺乏技能型人才。单从焊机的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焊条电弧焊(酸性、碱性焊条),发展到管道自动焊、半自动焊工艺。焊条电弧焊也由结507焊条单一品种全位置施焊发展为纤维素焊条立向下焊等高效焊接施工工艺。改变了普通焊条立向上焊的传统工艺方法,将原水平固定管状对接全位置运条操作法,改变为类似平焊运条法的下向焊,即由12点位置起弧焊至管口下部6点位置结束,提高熔数效率1~3倍,如此高效的工艺方法得需要我们用知识技术驾驭它,懂得焊接技术却不懂得焊材需要匹配的焊机或者工作的中出现断弧,熄弧,粘连情况的原因,因此公司必须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由传统的简单操作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型转变,打造一个技术高、适应性强、个性化、专业化的劳动技术机组,来应对竞争社会的残酷淘汰。生活方式的演变和处世态度的起落,刺激着我们做出过激的行为,这对对员工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与时俱进,迅速跟上形势,实现由一般的劳动操作向知识型技能型的操作转变。企业不但是良好的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组织。这种学习型组织不应搞针对性的培训而应建设普遍学习型和培养大批量知识型技能型员工为目的,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创业、解决问题和自我创新的技能。当前,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企业发展,企业大量引进先进设备,使员工的工作性质从以体力操作劳动为主转向以知识、信息处理及脑力劳动为主;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专业间业务交叉,人员间的多方面的协作,也更需要员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劳动组织的变革,要求员工必须学习过度到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领域。在技能人才领域中击溃民营建设企业,他们虽然竞争实力不

行,但是竞争手段灵活,由于竞争,项目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给我们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提升效益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新的挑战总是让我们应接不暇,员工的待遇问题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忠诚事业的念头,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员工消极对待工作,有的选择在家创业,有的干脆转到分包的队伍,同种工作条件下,谈钱不伤感情,希望能制定定有效的经济责任制挽留精英。

培养员工,吸收人才,留住骨干,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能力,一般表现为实际的操作技术。技能是实践训练的结果。企业一般把熟练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人员统称为技能型人才,把掌握一定技术能力或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熟练工人称为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在基层班组中占有很大比例,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工人相比,除了具备更丰富的生产操作经验和事故处理能力,能独立解决有一定难度的生产技术问题,还要能够组织或作为骨干积极开展班组技术革新活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机组管理人员注重挖掘和培养特殊人才,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给他们填补知识的空缺。

首先强化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员工技能培训中最基础又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理论上首先弄懂,才有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因此,搞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技能型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对员工在今后实际生产活动中运用理论,对实际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培养技能型员工要结合不同机组所担负的公司生产任务及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杜绝形式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有序推进,把着力点放在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抓好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是员工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这是一项既需要细心耐心,又必须严密组织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公司培训部门应对所有技能性岗位展开培训需求调查,认真分析分类,力争做到技能岗位员工的操作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较清楚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员工系统的培训计划。充分

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机组里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充分利用导师带徒这一机制,为进入班组的新员工选配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技术骨干做师傅。通过一对一培训,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为了使新员工尽快掌握工作技术。

加强班组内部员工之间及班组之间的学习交流。班组每个人经历不一样,技能熟练程度也不一样,生产技能的提高需要借助于互相交流学习。同时,机组与机组之间,由于具体负责的工作内容不同,但往往又互有关联,因此在抓好日常生产的同时,可以在机组间开展同创共建活动。首先,要抓好同类机组的互动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同类机组的先进经验,邀请别人挑毛病,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其次,也要抓好不同类型的班组互相学习活动,通过组织员工到这些机组的学习,了解相关技术知识,掌握不同类型机组的需求,激励大家不断提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员工对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学习改善,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生产作业现场和设备改善创新是机组的重要工作,哪个工艺环节和操作流程可以改进?哪个设备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予以改造?哪些方法可以节省材料和能源?怎么做才可以提高功效更好地保证生产?这些应成为机组每个成员在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员工们围绕自己的岗位、作业现场开展改善活动,在探讨中获得技术的升级。对外招收技术型人才,对内安抚经验丰富的骨干。如今社会的极速发展,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在不停改善的师资和先进实验设备中茁壮成长,对于一些数自化和和精密的仪器他们接触过,敢想敢干,善于结合各科知识分析问题,在钻研中力求创新,在创新中得到升华;把他们纳入旗下无形之中消弱了竞争对手的实力,为自己在竞争的环境下多了份胜算,胜算的同时更有把握才会有优势,对于骨干人才久经百战已不愿意背进离乡,疏远着应该和谐的的家庭生活,如果我们可以对生活条件做稍微的改善,保证他们可以有十分之一的时间陪在家人旁边,因为社会在变,观念在变,人不得不变,百变离不了追求幸福的初衷,虽然不能达到十全十美,也应该让他们有享受的权利,站在他们的立场适当的在工程上设立专门的探访制度,探访期间的吃住公司和个人均分,达到报销百分比,这样也不至于让我们更多技术型人才越走越远。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你有资本公司就是你绽放光彩的舞台,每个人做到争先创优的带头,他们的一小步就是企业的一大步,企业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学习改善活动的深入开展,技能型员工必将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技能型机组的建设,也必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企业对技能型员工的呼唤,一定能变成现实。企业的长远发展就有了竞争的砝码,因为我们拥有一支忠诚管道、素质优良、作风顽强的员工队伍,成为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第三篇:如何培养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如何培养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探究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软件工程涵盖了包括计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集成、交付、维护等在内的软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作为软件技术人员,要掌握软件基本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独立开发软件的方法,掌握并了解软件度量和管理的方法,要了解如何去安排项目的组织和进度,如何保证项目的质量,从而进行有效的项目策划和软件开发.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在教学课程及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与改革,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不断调整与组织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1.1 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一直都主导以“学科”为主线,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间联系的逻辑性及严密性,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实践应用,而学校往往在课程设置方面却与之相背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合理安排课程比例,设置综合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大块作为必修课,另外设置多个知识相互独立、内容完整的专业方向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构建起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内在相关性和完整性的综合课程体系。

1.2 整合并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学科间的融合目前学校软件工程教学课程的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是意识所设课程门类繁多且课程教材,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更新慢,无法跟上如今软件工程的技术发展步伐,无法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平台网络化,系统构建化、方法对象化等的最新发展成果及态势。

因此,必须对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一是要把相邻的教学科目加以整合,把一些小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进一门课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整体学科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二是以项目为单位,综合相关的软件专业知识,构建起综合项目开发、项目设计的应用型教材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的渗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中去。第三,要在教学内容中及时融入教师的最新可以成果和科研经验,介绍最新的科研发展态势及最新技术的应用。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

2.1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1世纪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软件工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时间比例分配,让学生在理解原始理论的基础上,切实地强化练习,主动动手上机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软件工程技术水平,充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可考虑将企业实际开发的项目引入教学中,开发以项目为背景设置的课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并在不断地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与巩固。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入新技术,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比较广的知识,以跟上社会的整体技术发展趋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合课内外的实践教学,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在课内外的实践教学中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一步一步 地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体系,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2.2 聘请企业专家,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

软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最终是面对企业需求的,一直以来,我国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教学都鼓励于社会,不能够很好地与企业需求接上轨,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学业结束后无法胜任实际的企业项目开展职务。这一切都源于学生不了解

企业,单纯地为学而学,而非为用而学。为此,学校教学必须将教学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另外,还可聘请IT技术顾问作专题讲座,及时传达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态势及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加深对业内发展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用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应对社会需求。

2.3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深入到企业内部实地参与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一方面,企业面临软件技术人才的短期及人才输入的不对称,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对接,面对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寻求与一些知名的IT企业如摩托罗拉、中兴、华为、AMD、旺宏等的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教学与实习基地,系统拟定学生的实习计划。首先,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软件工程人员的职务架构,企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开发工具、软件平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态势,使得学生在了解业内需求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及职务定位。第三,安排学生在企业中的毕业实习,使其参与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锻炼其独立设计与开发项目的能力。安排教师常驻企业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

第四篇:新闻院校如何培养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院校如何培养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

——由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谈话引发的思考

■蔡 雯 罗雪蕾

在第26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于9月9日下午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并且在新闻学院的网真演播室里观摩了一堂电视新闻直播节目采访课的教学片断。课堂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们扮作嘉宾、主持人,在老师指导下模拟采访过程,学习现场采访、演播室访谈、演播室连线的方法和技巧。总书记听完学生们的模拟采访之后和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简短交流,他说:“各种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给新闻工作带来许多新变化新挑战。同学们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努力掌握新闻工作新知识新本领,还要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总书记的一席谈话在新闻学院的师生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如何应对新型传播手段带来的新闻工作的变化和挑战?如何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些早已在学院的各类会议上多次讨论的话题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学院立即组织了教师座谈会,结合学院的具体工作讨论和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划与策略。

一、新技术如何影响新闻教育?

新技术的运用使传播媒体与传播手段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融合成为媒介变局的主旋律。我们不妨将新闻传播实务按照“采集—编制—发布”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源结构、新闻生产流程和媒介终端呈现方式这三个领域都受到了媒介融合变局的深刻影响。

在信源结构上,大量的非新闻工作者涌入了信息提供者的队伍,他们中,有一部分成为了新闻媒体的新的信息提供者,另一部分,甚至自己掌控了一定的发布渠道比如博客、微博等个人化媒体,直接面对受众,影响了整个传播格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职业新闻记者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使命和职责?新闻学院应该教给未来的记者们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新闻生产流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使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体化的数字内容生产平台的建构、一个采编团队同时面对多种媒体终端的内容整合,要求新闻组织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能胜任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任务。在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三个方面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一是传统媒体如何“旧貌换新颜”,或者说,如何让传统媒体在保持自身严肃性和特性的前提下,更容易被新的受众所接受,能更好更长久地生存下去?二是如何将现有的部分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和穿插利用,比如报和网、台和网的融合,需要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思路。三是要考虑,未来是否会有一种全新的媒体出现,它能否超越现在各大媒介存在的桎梏,成为未来的媒体主流?这一问题的思考,是需要充分顾及到技术、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综合作用,是一个更有难度、更难把握的问题,也可能是关系到未来谁能成为媒体领跑者的重大话题。

显然,新闻院校需要把握上述变化带来的挑战,认真研究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对于媒介融合更为敏锐,对媒介趋势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理解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体单位和受众关系的变化。

二、培养“技术全才”还是培养“专家型记者”?

在人大新闻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若干次研讨中,坚持要将专业理论和多学科知识放在重要位置上的观点和强调全面的媒介技能培养的观点一直旗鼓相当。我们认为,在教学规划和管理中,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如何在这两个方面找到平衡。

在世界范围内,媒介融合对新闻院校培养全媒体人才的要求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因为随着新闻生产流程的进一步改变,将诸多类型的新闻作品在同一数字生产平台上进行制作、策划、组合,已经成为一种较为主流的趋势。这就要求记者编辑能够对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类型的新闻都有所了解,理解它们在呈现理念上的差异,并学会这些新闻的最基本制作技巧。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以传统媒体人才需要为基础的新闻学专业设置的整体框架不尽相同。传统的新闻学专业主要为报刊、通讯社培养记者编辑,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要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人才,这样的设置并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也不能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活动的变化。因此,我们看到在媒介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国家,已经有一批新闻传播学院开始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掌握最新的传播技术,不具备媒介融合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何谈将深度调查、新闻解析、舆论引导等等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新闻作品中?纵使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好的知识素养,也会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我们不能指望媒体有耐心对新闻院校的毕业生进行基本技能的从头培训,更难以想象不懂技术的学生能在数字化采编平台上展现他对新闻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重新整合。虽然,技术是变化最快的,也是相对容易掌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为应用性学科的新闻教育可以淡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更何况,新闻业务教学并不只是技能的培训,新闻的专业理念和职业规范在业务教学中本身就是技能训练所要围绕的核心和重点。但同样不可忽略的是,媒介融合也对培养“专家型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普通民众介入新闻传播可能性渐高,单纯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已不足以让新闻媒体立足,全面的视角、独到的观点、鞭辟入里的解读,使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并不断通过裂变与聚合,形成新的内容产品,从而促成媒介集团中产品链和价值链的生成,才是媒介新的生存之道。针对这一需求,在相关领域拥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甚至是在某一领域拥有一定权威的专家型记者,也是新闻院校的培养重点。这些记者,有部分可能是在其他专业领域有一定工作经历,之后再通过职业培训进入新闻领域的人;更多的较大规模的新闻人才输送,仍需要依靠新闻院校。正如有业界人士提出的,“媒体的多元化、信息的广泛性和技术的交互性导致的传播小众化、专业化,在这一趋势下,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广播与窄播并存不悖,分众传播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一个新的选择。服务对象的专业化必将导致服务内容的精细化、个性化,这既是传媒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业界竞争的选择。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是深度、独特和贴近,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是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这样,媒体才能为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提供贴近性的精细化信息服务。因此,媒体融合时代表面上看来需要的是人才的技术适应性,实际上更需要的是人才的内容适应性,需要的是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才。”①

现在对于新闻院校来说,最大困难是如何在有限的教育时段中同时平衡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本科四年的培养方案如何确定才能兼顾技术全能与专业深度?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新闻教育实践中的探索和思考

实际上,各新闻院校对于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探索业已展开,并处于不断深化与完善之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尝试,2009年,教改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建设”获得了全国教育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成果一等奖。这一教改项目作为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开设“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作为拓展新闻学专业培养方向的实验平台,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建设国内一流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为培养“全媒体”型新闻人才提供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学生媒体集团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创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建设成全国第一个“新闻传播学案例库”,为在新闻学教育中推广案例教学、实现新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支撑。

作为在新闻学教育方面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学院,我们一直把新闻传播实验中心的建设当作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实验中心一直是建设重点,1999年以来用于实验中心设备建设的国家专项资金超过1000万元。2006年和2007年,实验中心在1999年启动与北大方正集团的合作的基础上,又两次扩大合作范围。方正集团提供的报社采编系统、网络信息发布系统、多媒体数字报纸出版系统等多种软件,使实验中心具备了从报社到网站的完整的新闻生产环境。2007年,实验中心与美国思科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建成中国首个“思科网真演播室”,使实验中心的建设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实验中心开设的实验项目均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许多实验作品直接为媒体采用,社会效益明显。2006年,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获得“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08年,该中心获得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10年9月9日下午,新闻学院的师生们就是在现代化的网真演播室中亲耳聆听了总书记的谈话,感觉是对自己的巨大鼓励和鞭策。

在建设实验中心的同时,学院将新闻传播业务课程的教学与学生媒体建设相结合,形成课堂教学和业务实践相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学院在已有的学生媒体《新闻周刊》基础上,近几年又创办了学生网络电视台、网络电台和网站,形成“接力传媒集团”,吸纳全院本科生阶段性地进行业务实验。从2006年开始,新开设了一门专业课程“跨媒体传播实验”,将学生媒体的运行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指派专业教师具体承担教学和指导工作。近期,在迎接学院55周年院庆前夕,评选出了一批学生自己制作的“跨媒体作品”优秀成果,对学院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次检验。

2009年,新一届学院领导班子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治理结构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了四系(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传播系)一部(基础史论教研部)的建制,任命了一批年轻的系部负责人,并对2010年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在这一轮改革中,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由新闻系移至传播系,同时,将这个方向最早探索的全媒体技能培养的路子全面扩展到学院的所有专业。

在学院的改革进程中,大家思考和讨论最多的问题还是技术和理念、专攻与通识的关系问题。由于技术教学是立竿见影能看到成果的,也较容易考量和评价,而新闻理念则更为抽象和多元,在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中,难免出现重视技术学习、欠缺理念思考的问题。他们更迫切地想要学习更高难度的电视剪辑、平面设计技巧等,将学习重心放在这一部分,而忽视了对于人文社会知识、新闻理念、新闻原则的学习和思考。这是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予以疏导和避免的,一个能够把电视片段剪辑得非常花俏,却不懂得最基本的新闻规律和采编规范的学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专业的学生。

同时,也有一些师生对全技能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担心学生疲于学习各类新闻技巧,而最终导致学生“会而不精”、“缺乏专长”。对于这一点,我们也需要在改进培养方案时进行深入谨慎的思考,在课程设置上保持一定的弹性,来保护同学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让那些在某一类新闻领域有着极强兴趣或是过人之处的同学,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施展。

更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通过跨院系、跨专业的合作,探索出培养具有复合型的专业背景的新型新闻人才。人大新闻学院在这一方面也对学生有所倡导。我们在学生一进入大学后,就告诉他们现在媒介所面临的变局,鼓励他们充分倚靠人大在法律、政治、经济等学科上的优势,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自己有兴趣的其他专业。对于申请“第二学位”、“第二专业”学习的同学,学院都给予支持和帮助。近两年,已经有多位毕业生在完成本学院的学业的同时,还在人大商学院、经济学院等获得了第二学士学位或完成了第二专业的学业。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有计划、成规模地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人才,还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设计双学位的培养方案,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和尝试,而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总书记所要求的,让学生“努力掌握新闻工作新知识新本领”,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教师、博士研究生)

注释:

第五篇:批量培养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女包批发 http://ba

52012年6月15-16日,在风景秀丽的青岛栈桥景区,举办了制造型企业人才管理高峰论坛,著名精益运营管理专家、人才精益复制管理理论奠基人姜上泉导师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人才精益复制模式》(亦称“人才快速培养技术”)的培训演讲。

可口可乐、青岛啤酒、陕汽集团、宇通集团、力诺集团、新华制药、华仁制药、临工集团、京博集团等近100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企业大学负责人参加了这次论坛。

会议第一天上午,姜上泉导师分享了人才的价值观与人才的人品如何培养,人才的价值观与人才的人品如何培养一直是个国际级难题,姜上泉导师综合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运用“人才核心价值观培养四步骤法、企业核心价值观落地的五种表现形式、企业核心价值观打造六个一工程、敬业团队建立的12级阶梯、员工忠诚力塑造八步法”等具体可操作的工具,快速培养出与企业价值观保持一致的人才,并培养出具有优良敬业精神与忠诚度的优秀人才。

会议第一天下午,姜上泉导师分享了中国企业传统人才培养方法的误区与解决方法,并详细诠释了如何将精益JIT的思想与工具融入人才的能力培养,加快人才能力培养的速度。

会议第一天晚上,针对当今企业界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姜上泉导师回答了众多学员的提问,并介绍了丰田技能道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麦当劳岗位训练(操作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GE与HP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

会议第二天,针对当今企业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姜上泉导师详细分享了企业如何批量复制人才,通过运用“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打造六步法、S-OJT训练体系、人才精益复制六定法、学习地图”等工具,实施人才的批量培养。其中,“批量培养人才的本质是复制,复制就要标准化”、“标准化系统是人才复制的输入,训练系统是人才复制的输出”、“培训是让你知道,训练是让你做到”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录使与会学员倍感受益。

2012年6月15-16日,在風景秀麗的青島棧橋景區,舉辦瞭制造型企業人才管理高峰論壇,著名精益運營管理專傢、人才精益復制管理理論奠基人薑上泉導師進行瞭為期兩天的《人才精益復制模式》(亦稱“人才快速培養技術”)的培訓演講。

可口可樂、青島啤酒、陜汽集團、宇通集團、力諾集團、新華制藥、華仁制藥、臨工集團、京博集團等近100傢大型企業的總經理、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企業大學負責人參加瞭這次論壇。

會議第一天上午,薑上泉導師分享瞭人才的價值觀與人才的人品如何培養,人才的價值觀與人才的人品如何培養一直是個國際級難題,薑上泉導師綜合多年的研究與實踐,運用“人才核心價值觀培養四步驟法、企業核心價值觀落地的五種表現形式、企業核心價值觀打造六個一工程、敬業團隊建立的12級階梯、員工忠誠力塑造八步法”等具體可操作的工具,快速培養出與企業價值觀保持一致的人才,並培養出具有優良敬業精神與忠誠度的優秀人才。

會議第一天下午,薑上泉導師分享瞭中國企業傳統人才培養方法的誤區與解決方法,並詳細詮釋瞭如何將精益JIT的思想與工具融入人才的能力培養,加快人才能力培養的速度。

女包批发 http://ba

5會議第一天晚上,針對當今企業界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薑上泉導師回答瞭眾多學員的提問,並介紹瞭豐田技能道場(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成功案例)、麥當勞崗位訓練(操作型人才培養的成功案例)、GE與HP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方案。

會議第二天,針對當今企業人才流失率高的問題,薑上泉導師詳細分享瞭企業如何批量復制人才,通過運用“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打造六步法、S-OJT訓練體系、人才精益復制六定法、學習地圖”等工具,實施人才的批量培養。其中,“批量培養人才的本質是復制,復制就要標準化”、“標準化系統是人才復制的輸入,訓練系統是人才復制的輸出”、“培訓是讓你知道,訓練是讓你做到”等膾炙人口的經典語錄使與會學員倍感受益。

下载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传感器技术

    前 言 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分类: 物理传感器应用的是物理效应 化学传感器包括那些以化学吸附、电化学反应等现象 以其输出信号为标准可将传感器分为: 模拟传感器——将被测量的......

    新型杀菌技术

    新型食品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沈子明 20110806144 (徐州工程学院 食品(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2210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各种食品的总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食......

    夏邑县多形式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夏邑县注重多形式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夏邑县是个农业大县。为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夏邑县大力实施了“人才兴县”战略,把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作为关键措施来抓,依托......

    论高技能数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论高技能数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钟 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对高技能数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出了独特的看法,概括、总结了高技能数控应用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

    如何加快青年技术人才工作培养力度

    为了把培养青年技术人才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确立科技兴司,人才兴司的发展思路,建立一种尊重知识人才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强和改进对青年专业技术干部的管理,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

    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高级研修班

    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高级研修班 大会交流会议记录 北京 李祥臣 3个收获: 1、创新是有规律的,TRIZ揭示了技术的进化,掌握了这种理论能使工程技术的创新从自发到自觉。 2、......

    预备党员培养措施

    预备党员培养措施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预备党员培养的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 预备党员自吸收之日起,经过一......

    骨干教师培养措施

    骨干教师培养措施1、试行校骨干教师制,培养学区、县、市级骨干教师后备队伍,激励骨干教师成才。 2、加大学校内部培养的力度,发挥校外导师、专家的指导作用,促进骨干教师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