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导入(范文)
导入是指在新课题的开始阶段,教师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把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很快的进入学习的准备阶段。因此,我认为好的导入应该在原则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语言上求“精”。巧妙的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为其学习新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教学境界,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直接导入
也叫开门见山导入,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的要求,说明新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简洁、明了,不浪费时间很快进入正题。如,在《少年闰土》一文就可采用直接导入法:“同学们,这节课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学生回答:“想。”接着老师出示闰土的图像,朗读(深情地: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学生鼓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能够把孩子们带入一个认识新朋友、体会新朋友特点的意境,可谓独具匠心。教学的切入点是孩子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的实际基础,是他们的需求基础。
但这种方法使用也是有限的,和其他的导入法相比,它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人法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可能造成“导而不入”的情况,效果不尽人意。
二、讲述式
教师适当介绍作家或作品的情况,比如,自、号、作家出生年代、国籍、生平、作品产 生的时代背景,然后亮出课题,明确目标,使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一定的故事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
三、激发式
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或制造悬念,或营造氛围或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著名教 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如果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就可以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圈套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 要。”对于“提问”这个词,学生可能多少会有些厌烦,所以有时我们可以变换一下导入的形式,通过其他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走入我们设下的“圈套”,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从而主动钻研下去。有一次,我准备让学生写一篇《妈妈(或爸爸),请让我给您洗次脚》为题的作文,头天,我先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晚上,每个同学回家都要给妈妈(或爸爸)洗一次脚,然后上作文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谈谈从老师把作业布置下去后,自己心里怎么想,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做时妈妈或爸爸的语言、表情、动作怎样,自己的心里什么感受等等。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一堂作文课就有了一个较好地效果,一篇作文也就不会是无米之炊了。
2、悬念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悬念是语文教师抓住了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以问题的形式揭示矛盾,让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挂念,期待着答案,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夏感》一课,我这样导入:历代文人墨客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是当代一位叫梁衡的作家独辟蹊径,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而且出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想知道他的文章有着怎样的新意吗?不如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夏感》去找寻答案吧。这个导语在设计上用设悬念的方法制造了一个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潜心学习文本。
3、情境激发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如:我在讲《愚公移山》时,如此导入: 滴水穿石,枯木逢春,大自然的现象告诉我们:成功源于坚持,执着创造奇迹。只要有了执着精神夸父能追上太阳,精卫能填平大海。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关于执着的不老故事和执着传说。这样导入,会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4、用旧知识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重用的最多,前后知识联系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可从古联系到今;从社会现实联系到课文内容,从学生实际联系到新课的教学目的上;最多的是从旧课的知识联系到新课的知识。在教 《藤野先生》时我领着学生回顾了鲁迅的散文多选自《朝花夕拾》,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社戏》和《故乡》,都选自《呐喊》。那么鲁迅一生经历了许多老师,为什么对一位日本留学时的老师念念不忘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领同学们走进新知。一个成功的导语,可以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方法和实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等特点以及班情学情等情况确定采用灵活多变的导语,把学生的心抓住,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起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5、设疑导入
是指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东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通过问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引入新课的很好办法。
总而言之,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开场白的精巧与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有较多时间才能找到它。”可见“上好弦”“定好调”“第一锤就敲中心灵”是颇难的教学艺术。我们教师只有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导入艺术,打探尝试、积极探索,才能持久地拨动学生求知心灵的乐弦,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可以说,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而我们的努力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懈地追求,一定会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参考文献
[1] 胡淑珍 等编著.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版社
[2] 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 毕养赛 主编.中学语文基本教学技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5] 陶本一 王光龙 主编.语文学科教育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课前导入
一年级语文课前导入设计
长龙小学 刘红杰 内容:拼音教学《aoe》 谈话激趣:
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了,在拼音王国里你们将认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你们高兴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学习普通话,读注音读物,是我们学习的好助手。你们想不想学好它呀?要想学好汉语拼音,你们上课就要积极动脑筋,专心听讲才行呢!请你们跟读读这首小儿歌:“学习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这节课我们先认识3个朋友“a o e”。
一年级语文板书设计
长龙小学 刘红杰 内容:拼音教学《aoe》
ā á ǎ à ō ó ǒ ò ē ã ě â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长龙小学 刘红杰 内容:拼音教学《aoe》
aoe的教学,是汉语拼音单韵母教学的第一课。在aoe的教学中,我是借助形象让学生记忆拼音形状的:
首先,从图入手,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医生给小女孩看嗓子,小女孩发出的声音就是字母“a”的音。张大嘴发“a”要响亮。这样初入学的儿童易于接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女孩的头,以配合字母“a”的字形记忆。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书写的指导,为学生写好字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我还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式记忆字形。如顺口溜记忆(张大嘴巴aaa),用动作表演记忆(表演口型猜字母),使学习富于情趣,让学生愉快学习。汉语拼音教学,我注重的是先摆口形再发音,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o”的发音是难点,我强调先摆口形再发音,舌头不动,发音才准。
练习四声重点放在二声、三声。通过手势的帮助使四声发音更加准确。最重要的是: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在准确的教学后要坚持反复有序的练习以及循序渐进的复习。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长龙小学 刘红杰 内容:拼音教学《aoe》
一、谈话激趣:
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了,在拼音王国里你们将认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你们高兴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学习普通话,读注音读物,是我们学习的好助手。你们想不想学好它呀?要想学好汉语拼音,你们上课就要积极动脑筋,专心听讲才行呢!请你们跟读读这首小儿歌:“学习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这节课我们先认识3个朋友“a o e”。
板书:aoe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利用智慧老人的话,引出汉语拼音并介绍汉语拼音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汉语拼音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
(一)学习“o”
1、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季节?(夏季)从哪看出来的?(树绿、草绿、小河水哗哗的流着)你能按一定顺序说说吗?
2、教师演示(粘贴一只大公鸡慢慢走出来,站在石头
上打鸣)
师:这是什么时候呢?(早晨)你从哪看出来的? 3、大公鸡怎样打鸣?自己学一学。指名学一学。师:公鸡发出的喔喔声短一些,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字母“o”的发音。
音:出示卡片,讲解范读,学生齐读后指名读,并用“o”说话。
形:这个“o”像什么?怎样记住它的形?(四人一组讨论)[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字母的发音,记住字形]
写:①介绍四线格②讲解“o”的位置③讲笔顺序并范写,生跟着书空④先描写再独立写。
过渡:(出示小女孩慢慢走出来的图画,并出示音符)小女孩听到大公鸡的叫声,马上起床,走出家门来到草地上,小女孩在干什么呢?)
师:小女孩这么早起来练发音,她学习多么刻苦哇(师指着小女孩的发“a”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拼音字母“a”)
(二)学习“a”
音:师讲解:①学习试着发音②师正音,范读③自由读④指名读⑤用“a”说句话。
[设计意图:在于巩固“a”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形:①学生观察小女孩,看她哪部分与“a”的形状有关系?②出示卡片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记住“a”?(讨论)
写:①观察在四线格上的位置②师讲解笔顺并范写,生书空③生指导后独立写。
过渡:小女孩悦耳的歌声引来了许多小动物(出示大白鹅在水中游戏的图)问:这只动物是什么呀?
(三)学习“e”
音:①由鹅引出“e”的音,师讲解“e”的读音。②生试读——师正音、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形:①观察“e”在四线格中的位置②讲笔顺并板演,生书空③生独立写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字母的发音,为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字母的发音记住字母的形。]
三、趣味游戏,巩固新知。
1、我会读,看析书练读(巩固音)2、摘果子(巩固形)3、猜一猜。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归纳总结:扩展练习
1、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有兴趣的同学把书上的画用上今天所学的字母讲给你的好朋友听。板书设计:
第三篇:语文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下面介绍十种导入方法,以供参考。
一、猜谜激趣法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
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
一天,我校办公室,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了老师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后说:“ 李老师,我来看您了。” 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间,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下他,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 “ 还用说,他就是 „„” 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李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呢?
学生各把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会答 “ 最可爱的人 ”。对,李老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 “ 新时人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二、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况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设问引入法
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 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浏阳可以叫花炮城,上海可叫不夜城,广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 “ 园林 ” 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四、对联揭示法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五、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观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六、穿插吸引法
在教学中,空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最爱欢迎,结果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学生情绪立即高涨,产生了急于学新课的强烈欲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诗中的意境。
七、简笔图形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生活中,为人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 ”;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八、诗歌朗诵法
诗歌朗诵很具感染力,尤其是带有抒情性的诗歌、能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因素,增强学习兴趣。我校一个老师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时采用诗歌朗诵导入。首先,幻灯打入诗词,接着教师用充满感情、略显磁性的声音朗诵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歌朗诵把学生带入那种美丽的境界后,提问让学生辨别诗中所写的季节?接着讲述:我们今天也学习一篇写夏天的文章《夏天也是好天气》,作者素素。文章选自她的作品《走过四季夏》。
九、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象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 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十、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我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简介背景法,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释题导入法等。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第四篇: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教师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可能。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怎样有效导入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真正由过去的接受者变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者,就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力量源泉,是学习好功课的催化剂。兴趣更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由此可见,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每节课的“导入”设计是关键。导入设计得巧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它要求教师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到最佳学习情境,激其情,引其思。
二、语文课堂中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意境式导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共鸣,渲染课堂气氛,有“画龙点睛”之妙。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引述性导入语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二)背景式导入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即“知人论世”。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以表达作家特定的感情。因此,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就必须使他们了解作家及特定的创作背景。对一些反映一定时代内容的文章进行背景式导入显得十分必要。
(三)直观式导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响、幻灯片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的目的。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触其物。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播放《月光曲》的录音带,再配以柔和、舒缓而又清新的朗诵,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从而为逐步体会文章中柔和而略带惨淡的月光洒在荷塘之上的朦胧之美,及蕴含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情感式导入
情感性导入语是教师以充满激情和感情色彩,并与文章的思想情感相一致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情感性导入语起到了“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情感性导入语,要求讲课者“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夫?托尔斯泰语)。设计情感性导入语的关键在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脉搏,再依此设计出与作者感情一致的导入语。在实际导入课文时,教师需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等感染因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渗透和滋润学生的心田,以绘声绘色的描述迅速创造艺术性的氛围,把一幅幅画面推到学生的眼前,就能拨动学生的琴弦,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特别是在一堂课的开始,如能调动学生情感,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五)生活化导入
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生活。”生活是美的源泉,“凡是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文的具体语境,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熟悉的生活,将生活的美与课文的美联系起来,发掘语文学习潜力。这样学生学习语文就有物可玩、有形可赏、有情可感、有理可悟,而不会觉得语文课空洞乏味。
如我在讲解巴金的《灯》时曾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如果是在一个没有月光的黝黑黝黑的夜晚,因为某个原因,你不得不独自步行在幽静的乡间小道上去某处,这时你的内心肯定有一些恐惧。请问此时你最想看到什么?”“灯。”通过这样联系自身实际的描绘,创设与课文情调一致的情境,自然地导入了课文,使学生对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把握。
(六)问题式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如果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从一开始就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就能引导其努力解疑,使未知转为已知,导入顺理成章。
三、语文课堂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该注意导入要合情合理,既要满足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又要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教学。此外,导入要因文制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比如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于导之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力量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
总之,语文老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能将学生带入多彩多姿的语文天地,采撷鲜艳的花朵。我们应注重课堂导入艺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语文教案导入语 (800字)
导入语
《鸟的天堂》导入语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七根火柴》导入语
导语:在我们的城市里,很少用火柴了,我们只要拧一下旋钮,煤气燃起来了;摁一下键,打火机出火苗了。火柴,成了少见的稀罕物,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可是,在1934年到1936年间的长征途中,它是个与生命相关的重要东西。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七根火柴》。
《谁是最可爱的人》导入语
教师自编一段导语,深情地引导学生回忆1998年的特大洪灾发生后,人民解放军战士是如何奋不顾身投入抗洪救灾的情景,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了多少舍己救人的英雄,具体可举高建成式的典型例子。教师深情地赞颂:“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愧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那么,老一代最可爱的人是谁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这样导入课文以后,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有条件的学校可放映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的有关部分,将视听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描述变为直观生动的画面,从而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情动于中。看完录像后,教师还可指出本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因为文中所写的志愿军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也因为作者怀着对志愿军战士无比崇敬爱戴的感情写作此文。从此,我国人民就以“最可爱的人”誉称人民解放军战士。《爱莲说》导入语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爱莲说》,顾名思义是一篇与莲花有关的课文,觉得莲花美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能够感受到花美的人,心一定也是很美的,下面就请大家带着你们美丽的心先来观赏几幅莲花图。(欣赏多媒体)莲花美吗?其实莲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文人墨客,还写下过许多颂莲的名句,大家能回想起来吗?我觉得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最后一课》导入语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
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