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心得体会
如今《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了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修改后的标准,既增加了部分内容,也删减了一些内容,对知识的学习要求也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我们开展教学的主线。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在大量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评价时,主要看结果,即分数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单纯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2、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参与活动的时间尽量多些,参与活动的效率尽量高些,教师
应多考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画面,有利于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气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3、教师必须重视对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释疑,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疑难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辨错,即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防错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可恰到好处,有意的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这样,可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
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
首先,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
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千方百计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和认识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写写帮整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心得体会
如今《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了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修改后的标准,既增加了部分内容,也删减了一些内容,对知识的学习要求也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我们开展教学的主线。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在大量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评价时,主要看结果,即分数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单纯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2、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参与活动的时间尽量多些,参与活动的效率尽量高些,教师应多考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画面,有利于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气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3、教师必须重视对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释疑,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疑难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辨错,即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防错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可恰到好处,有意的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这样,可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
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
首先,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千方百计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和认识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学习心得体会
这一学,按学校校本培训要求,我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一书,感觉受益匪浅,现将我自学的一点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把握书本内容,理清结构脉络
2011年版《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一书共分为六章,同时附有学习内容要点。第一章为“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核心概念解读”,阐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核心概念及解读,对于广大教师从整体上、根本上理解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至第五章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展现与案例解读,最后的一些课堂教学案例用于解读《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的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议题。第六章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最后附有学习要点并给出细致解读。
二、案例式解读呈现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是本书的亮点
案例解读,呈现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对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在每一章的内容展现之后都专门安排了“案例解析”,给出一些案例用于解读《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案例式”,即将新修订课标的解读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将新课标解读与一线教师的实际经验、操作程式、教学思路相融合,也就是真正做到让教师即学即用、容易上手。案例基本分为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分析、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特别是教学条件分析这一项,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应用。在教学条件分析这一项里,教师会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我的思考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设计的教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第二章中的案例4“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学生分析,设置了两个题目做了调研,题目一:小明有6个苹果,小立的苹果个数是小明的2/3,小立有几个苹果?题目二:如果列式为6×2/3,你认为对吗?为什么?调研后教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对统计结果及时进行统计,根据数据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紧接着教师作出思考。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教材及课标要求,备学生(进行一些调研及数据分析)、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把它们融入到课件制作中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更加有效。
三、几点较为深刻的感悟
1、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仅要获得必备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和运用学习经验,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实践活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的原因,则是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发展中尤为重要。
2、作为教师,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许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都需要教师在心里扎下根:比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不能只靠课本,而是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不断营造师生平等的班级氛围;倡导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等。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潜心阅读,静心涵泳,用心体会。用我们新的视界和才识赋予学生新的环境与“装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我对《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上就是我自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心得体会,一篇篇鲜活的案例分析让我们一线教师觉得亲切,此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一书的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一书的学习心得
按校本培训学习要求,我利用空余时间自学了《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语文)一书,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把握整体结构,理清脉络。
本书共分有十个章节,同时附有学习内容要点。第一章为“语文新课程总述”,阐述了本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社会所需要的关注。将“课程基本性质的确认”、“课程基本理念的坚持”、“课程设计的调整与完善”进行了解读,在解读的同时并附有案例说明。第二~六章分别以“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进行解读与案例分析,所给出的一些案例用于解读《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第七章为“教学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再次重申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其要求是:
一、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能力发展和情意导向的融洽,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八章为“评价建议”明确指出了评价目的要科学、全面。导读中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评价的多种功能,二、评价方式的多样,三、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第九章为“教材编写建议”,说明了语文教材的科学特性,具有引领学生的作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第十章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最后附有学习要点并作出具体解释。
二、案例式解都是亮点,呈现对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
在每一章的每一节中,都安排了“案例”,这些案例都是用来解读《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案例式”,即将新修订课标的解读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将课标解读与教师一些的工作习惯、话语习惯、思维习惯融会贯通,也就是真正做到让教师喜闻乐见、即学即用。理论与案例,呈现了一幅幅对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案例基本分为教学背景分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特别是教学背景分析这一项,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应用。在教学背景分析这一项里,教者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我的思考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设计的教案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第四章中的“继承‘以说促写’、‘读写结合’的传统经验”案例“写话课《我喜爱的苹果》”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本次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分块观察→分块说话→整体连贯说话→写一段话。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做到言之有序,达到文之成理。在儿童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口头语言是“敲门砖”,是通向书面语言的一条快捷通道。只有通过说写结合的训练,才是更有效的教学。
三、撷取一些片断,与大家分享
1、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仅要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和运用,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实践活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的原因,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
2、作为教师,要学会等待学生、善待学生、期待学生。等待学生,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环境,创设合适的情境,留足探索的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待学生,对于学生可能看起来有些稚嫩甚至可能是“胡思乱想”的念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捕捉其中的价值。期待学生,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不断地激励学生,必要时指引进一步思考的方向。总之,教师要学会“留白”,教师有时要学会变得“拙”一些,教师的“拙”换来的可能是学生的精彩。
3、《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又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我对《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篇篇鲜活的案例分析让我们一线教师觉得亲切,此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理科教研活动材料
《初中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胡婷婷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理念,新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改革目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
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二、重知识联系实际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