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范文
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河南省商城县双椿铺镇第二中学陈礼东
关键词:思想政治思想品德道德教育法律常识道德水平思想活动青少年 道德品质德育阵地
内容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努力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我个人几年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
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献爱心学雷锋小组”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献爱心学雷锋小组”,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论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初中生虽然涉世不深,但对生活已有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意义重大,作为德育一支中坚力量的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第二篇:如何在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我个人几年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利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思品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思品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我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 诚信是金》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撒谎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三、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学生自身的长期努力和教师不断的督促引导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 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爱心助学会”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爱心助学会”,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论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初中生虽然涉世不深,但对生活已有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意义重大,作为德育一支中坚力量的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
第四篇: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学习和思考,结合个人的见解,笔者认为:
一、加强多元性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样,涉及内容较广,我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自我教育作用。如:《关心父母》,我们就请同学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孩子们进行评价,将自评与家长评结合起来。在各种评价主体中,我们要充分培养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中,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2.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我注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更加灵活多样。
二、注重发展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把发展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起末,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在讲授《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我设置了以下情景,你遇到下列情况该怎么办?(1)父母只我我好好学习,我该怎么办?(2)父母不让我做家务我该怎么办?(3)外出时应对父母说些什么?(4)父母生病了,我该怎么办?(5)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
(6)当父母遇到烦恼时,我该怎么办?(7)自己成绩没考好时,该如何面对父母?(7)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我该怎么做?通过这些情景问题的回答,教师可判定学生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履行家庭道德规范情况。
三、重视形成性评价
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中,我就成功地运用了一次形成性评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讨论消费者遇到欺诈或质量问题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问题时,班上有许多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找商店理赔,有的主张向消费者协会申诉,还有的认为价值不是很大,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讨说法,不行就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我,想从我这里找到唯一的答案。这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我没有将我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回去征求父母的意见。并要求将收集到的观点记录下来,并请同学们再熟读一遍课文。
下一节思想品德课我仍旧把这个问题抛了出来,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将准备好的资料在全班作了一个汇报
四、关注全程性评价
成长记录评价是指通过对成长足迹和最终结果的记录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 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这样,学生们通过记录、反思自己成长历程,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品德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
总之,评价在教学中作用是非常大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同时,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而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那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时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朗诵课文、听故事、写作的过程中,时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无形中得到美的熏陶。
一、抓契机,重引导。
语文课中品德的教育,不应在是呆板的说教,而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不必拘泥于一个某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找准机会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的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只知向别人索取,而不知向他人奉献,他们心里只装着自己,从不知关心别人,更谈不上去理解别人了。他们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些固然是他们的弱点,但是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思想是单纯的,如同一张白纸,只要你抓住机会随时的点拨,一篇文章、一段名言、一首小诗都能给学生以启迪、以教育。因此教师不必拘泥于何时何地何机会,只要允许就可以适时点拨。例如有一篇文章题为《中彩那天》,文章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城实守信。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从而明白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这种方法比天天时时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更适用。天天时时的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失去了新鲜感与神秘感,教育的效果也就差了许多。所以说,抓住机会,适时点拨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很适用的。
二、设情境,重熏陶。
爱国主义能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激发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强大动力。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决不是唯一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对祖国尊严的维护、对祖国山水的热爱等。所以我利用升旗仪式、清明节扫墓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中优美的记叙、抒情、游记散文与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文章最能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所以我及时的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来陶冶性情。教育向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处理明白的,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经过日积月累。而爱国主义教育又不是短期的事情,也必须要长期坚持。语文课上的渗透就更是如此了。散文教学中设置导语是重中之重,而诗歌教学中设置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先富有感情的来诵读,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课文中的意境,插上想象的翅膀,了解祖国山水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设情境、重熏陶,是语文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好方法,同时这也正是语言魅力的体现。
三、找全面,善诱导。
找全面,善诱导,这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武器,更是教师应经常采取的教育方法。语文课堂上的教育更离不开这一形式。这种方法,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限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课文的讲解中应随时穿插,灵活应用。中国自古便有文明古都、礼仪之邦的美誉。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哪个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这些传统美德决不能丢。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现在的学生,他们花钱如流水,不懂的珍惜。如学《孔子拜师》一课,让学生明白尊师重教,学无止境。由这一点,让学生联想到许多相类似的情形,带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面,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让学生为中国悠久的文明而骄傲自豪。由此可见,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课堂上决不可面面俱到的去讲,那么就得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教师更应依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时时渗透德育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