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4:3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第一篇: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学习是什么?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界定,我的理解的学习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体验和探究中主动的建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建构知识的过程。“我没想要教,而他们却学会了。”很多老师都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没想教不等于不教。什么是好的学习,我们一直把老师教的好放在首位,怎么样才算教的好呢?好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而作为自然课,这种建构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探究中的。

鱼就是鱼描述了一只青蛙给鱼讲外面的世界,而在鱼的头脑中印象出的各种物体都跟鱼差不多,牛是四条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鱼终究是鱼,这也提醒我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参与探究学习,这样建构的知识是深刻的,能长期影响学生。如果我们把那条鱼带离河流,让它去亲眼看看牛、鸟,去听听他们怎么叫的,也许鱼的头脑中的鸟等就是正确的印象了。但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教学,在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在教学上的合理引申,就是教师需要注意学习者原有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对所学科目的影响。

自然教学更多的强调学生对知识和内容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关于建构主义,很多老师认为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任何事情,应该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建构不是任由学生自由自在的去进行,教师应该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梳理知识并重新建立新的概念和认识。如在《四季》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光线造成各地温度的差异已经有基本的生活理解,而对于为什么会造成各地光线不一样,学生的认识各不相同,有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等,这个时候需要教师通过活动,模

拟实验,让学生一个个去排除干扰的因素,最后能得出影响四季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果在这过程中,教师不闻不问,任由学生探究,那学生的掌握程度可想而知。

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多特点需要我们去关注和重视。首先是儿童有主动了解他们世界的兴趣和偏爱;儿童是无知,但并不愚;儿童缺乏知识,但他们具有利用理解的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儿童是问题的解决者,因好奇产生疑惑和问题;儿童试图解决面临的问题,也寻求新的挑战。他们坚持不懈,因为成功和理解是自我激励的;儿童很早就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元认知;儿童天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加以引导。这些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重视。

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很多学者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主张,支架式教学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儿童对任务感兴趣;同时简化任务方法,减少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样儿童便能处理加工成分,并确认达到任务所要求的时间;激发儿童的动机和确定活动的方向,维持儿童对目标的追求;标示出儿童所采用的与理想的解决方法之间差异的关键特征;控制好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挫折和风险;展示所要从事的行为的理想模式。只有做到这些,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才能深入。不管是什么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体验和探究中建构新的知识,不断的学习。

第二篇: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崮山中心学校郑苗苗

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是一个老问题,读完《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位盲人一样,颤颤巍巍的走在教学的路上,看不清方向,找不到目标,只是茫然的走着。虽然很累也很尽心,但是距离目标很是很遥远。

作为我们教师,一是自己学会学习,二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学习是什么呢?学习就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体验和探究中主动的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建构知识的过程。好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

接下来我着重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习需要正确的方法,孩子们有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他们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应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面,教会孩子们学会学习。教会他们学会学习,比教会他们学到某一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应该找到影响学习成绩提高的因素。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些因素包括:

一.学习无计划。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的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性,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

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去做什么”。这种被动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是这样来做的:首先是机械性的为学生制定课上的学习计划,通过一系列的课上活动,使学生轻松的完成学习计划。在经常性的训练当中,学生对学习计划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让全班学生制定自己喜欢的学习计划,并且把所有学生的学习计划都公开,评比谁的计划最合理,效率最高,最后我们在课上就采取他的学习计划来学习。通过这样的竞选活动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告诉学生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制定出属于自己的计划来学习,看谁通过计划的完成,学习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大部分的学生尝到了甜头,从而学习计划开始成为学生学习的必备因素。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孩子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容、稳妥。而有的孩子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孩子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孩子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种现象都是不会利用时间的反映。因为了解了学生的这一弱点,我经常教育孩子们做事要有效率,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不能成为一个明日复明日的学生,那样成功永远与你擦肩而过。在课上,我通过一系列紧凑的教学活动来锻炼学生做事的速度,从而来提高学习效率。长期的训练逐步的培养孩子们做事的效

率。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指不假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讲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孩子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习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依赖这种方法的孩子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这种现象在我们学生中是常有的,也可见我们教学中的漏洞所在。死记硬背是一种最不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是迫于无奈才去做这件事情的,所以即使应付的考试,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也经常要求学生背英语对话,但是必须是在情境中记忆,而非死记硬背。在大的情境中记忆,使孩子更加感兴趣,记得更加牢固。

四.不会听课。

这主要表现在课前不预习,对上课内容完全陌生,无法带着疑问去学,听课时开小差不记笔记,或充当录音机的角色,把老师所讲的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只让自己的记录与老师的讲述保持同步,而不让自己的思路与老师保持同步,课后不及时复习,听完课就万事大吉,等等。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成绩可想而知了。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我所执教的六年级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课上做好笔记。我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以确保他们是否在认真的听讲。听讲

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条件。

上述表现是孩子们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找到了学生的不足之处,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尽早的改掉孩子们的坏毛病,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沂源县荆山路小学牛继芳

人是如何学习的呢?这似乎十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仔细读完《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和自以为是。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位盲人一样,颤颤巍巍的走在教学的路上,看不清方向,找不到目标,只是茫然的走着。虽然很累也很尽心,但是距离目标很是很遥远。

作为我们教师,一是自己学会学习,二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学习是什么呢?学习就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体验和探究中主动的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建构知识的过程。好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

教师要学会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环境的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目标提出了一些新的需要,对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学习理论虽然并不能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配方,但它对有效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习环境设计有四个观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以评价为中心的环境和以团体为中心的环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试图帮助学生在以往知识和现有学科任务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知道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和要做什么,也就是要熟悉每个学生特殊的兴趣和内在的力量。

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有效的教学还必须有知识最为基础。仅仅教授一般问题的解决和思考的技能是不充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虽然可以在适当的情境中获得,但还需要具有良好组织的知识体系。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通过各种指向理解和下一步迁移途径的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帮助学生变得富有知识的需要。

对学习来说,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的关键原则是,必须要给学习者提供反馈和修正的机会。但在我们的课堂中却常常缺乏这种机会。虽然学生们在最后的测验中获得的分数,但这些是发生在期终考试的时的总结性评价。我们还需要一些形成性评价来为学习者提供修正和促进他们思考和学习质量的机会。评价必须

反映多种环境的学习目标,如果目标是为了推动理解,那么仅仅提供主要集中于事实和公式记忆的评价是不够的。

以团体为中心的环境:学习科学的新发展认为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团体为中心对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即对团体感形成的关注程度。这里的团体有多个方面,包括教室团体、学校团体和学校与更大的团体,包括家庭的联系。理想的状态是,学生、教师和其他有兴趣的参与者共同分享学习和高标准的规范,这样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互动,接受反馈和学习的机会。

二、有效的教学

任何一种专业知识都包含不止一组解决问题的一般技能,它还包括经过良好组织的概念知识和研究步骤。各种学科都是以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并具有各自的研究方法。

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是相互作用的。但对学科知识结构的了解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师进行引导。这样就纠正了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即认为一个教师只要了解了所有学科是具体知识,他们就能教好任何一门课。

三、教师的学习

在学校中,教师是提高学习的关键。为了能以新的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师需要有广泛的学习机会。对教师而言,有效的学习需要把职前教育、早期教学实践以及作为职业的终生发展的有机环境协调起来,使其具有连续性。

四、支持学习的技术

技术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极有可能成为提高知道的普及性和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展了我们的团体。

在教学中要依据科学的学习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适合学习学习需求的新方法:

一、迁移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灵活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即迁移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几个重要特征影响学生在新情境下对原有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初始学习的种类和数量是专长发展和知识迁移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学习的情境对提

高迁移也很重要,在单一情境中被传授的知识与在复合情境中被传授的知识相比不利于产生灵活迁移。在复合情境中,学生更有可能去概括概念的相关特征,形成对知识更灵活的表征。

二、充分利用新技术。

由于新技术是相互影响的,所以现在给学生创造从做中学、能接受反馈、不断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环境比较容易;

技术能帮助人们把难于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够使用具体的和仿真的软件来提高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提高从学校环境向非学校环境迁移的概率;

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搜集信息的途径,其中包括数字化图书馆,与提供资料的人联系等,所有这些都促进了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学习

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高水平的教师需要掌握“有关教学法的知识”──即如何教授某一特定学科内容的知识,这与一般教学方法的知识不同;

专家型教师应了解他们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这可以为他们提供认知地图,以引导他们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解决在课堂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篇:《人是谁》读后感

12级中医学第一小组阅读作业

《人是谁》读后小思考哲学里有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要往何方而去?有人说永远不要问这个问题,因为你永远都找不到答案。解决第一个问题最通常的办法就是从起源来解决,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了,当然也可以从人存在的意义来解决,那这就是第三个问题了。当然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可以分别从第一或第三个问题出发,同理,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也是一样。如此循环往复,不着终尾——这也就是之所以说永远不要去问三个问题,永远不要试图去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原因。然而,解决不了这三个问题是不是等同于不需要去思考这三个问题?任这三个问题存在,不去理会?当然不是,说这三个问题没有答案,只是没有标准答案而已,哲学问题的思考结果当然不会像美国的通用标准一样被每个人所接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索并试图接近真理的步伐。

尽管历来部分人都号称这三个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赫舍尔仍以一位存在主义神学伦理学家的身份在本书中给出了他对人的生存及地位的问题的回答。虽然全书很大一部分在讲人是谁而非我是谁,但思考上述问题的主体却是“我”,回答这个问题的也是“我”,所有的答案都是从以“我”来看人,以人来看人,所以回答人是谁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回答我是谁。欲对此命题做出解答,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我是谁”这个问题包含着的两个方面——作为整体的“人”的概念和作为个体的“我”的概念。

让我们追溯至宇宙起源那令人感动的一刻。

伴随着最初宇宙大爆炸时的巨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生命体。数百亿年的生物进化成就了一个生生不息、满目葱茏的星球。在这群生灵中,一支灵长类动物的队伍从解放双手到直立行走,再到创造工具,依靠劳动将自己慢慢推向食物链顶端,终使自我群体的生命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看来,灵长目的人类首先是大自然的产物,认识人的存在必然要从大自然出发。人作为依靠大自然的馈赠与庇护巧夺进化先机、繁衍至今的一族动物,无疑保有其兽性——凶狠、好斗、残忍等兽类本性的表现与其他动物并无不同,温柔、母性、护子的本能也与其他兽类无异。而人类进化最伟大的成果——人性,正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最重要标志。人是依附于社会而存在的,社会即将个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包含在内的众多联系。如上所述,当各个人聚拢而组成社会时,兽性阴戾的一面就难免会引发具有毁灭性的争斗和残杀,但现实并非如此——人性挽救了这一局面。人性是兽性与社会博弈的产物,兽性的利益点即“人不犯我,我亦犯人”,而社会的形成则至少要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甚至,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人提出了更高一层的准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斗争着的人性是矛盾而充满冲突的。当社会生成的契机来临时,众生之中恰恰只有人类在自身漫长的发展史中完成了这一兽性的人性与社会的人性的结合,习得处理人与周围世界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技巧,成功实现自身属性质变 的人类其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体现在社会的人性占主导,而这也最终成就了人类社会。

以上只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解释人的存在,若是从个体的人来解释人的存在,那就必须要提到自我。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人与非人的万事万物区分开来,更在于人与人有显著的不同,人与人能完全区分开来。人有其独特性,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不是说仅仅从外形来看,没有完全长的一样的两个人,而是从每个人的思想自由决定了人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自我才是“我的存在”的表现,才是“我”——也就是赫舍尔在此书中论述的中心点——“从人本身出发来解释人的存在。”

作为一个社会运动家及哲学家,赫舍尔此书中的众多论述恰当中肯,深刻精辟,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强调“与理性主义分离”的存在主义论者,赫舍尔反复提及的“从人自身来解释人的存在”难免有唯心主义的偏颇。要解释人的存在问题,必须把人与周围的世界,即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联系起来,而关于这一方面,赫舍尔的论调并非经得起推敲。

首先,赫舍尔在人的存在的定义——“认识自我与成为自我”中提及了两个名词“思想力”与“内心世界”。作者认为思想力是人区别于非人的重要因素,是思想力使人成为之人,而内心世界则是人真正的位置。此观点明确肯定了意识活动的重要地位,但却暴露了唯心主义在物质与意识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回答上的错误倾向。

其次,人的存在是极为复杂的问题。如果仅仅从物质的角度来说,人的存在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到生命终结的那一秒结束,没有灵魂也没有前世来生。此阶段中人的存在状态仅依靠众多生理指标来体现,但满足这些指标是否就意味着满足了所谓人的指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要怎样来看待实验室里满足这些指标的实验品的存在?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恐怕赫舍尔的答案就难服民心了。另一方面,从精神世界来看,“以内心世界的位置决定人的位置”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人对自己的完全的自信上来说的,哲学这一研究人的学科自始至终强调人的独一无二性,而动物生命活动则被定义为本能,蜘蛛织网,蚂蚁搬家,蜜蜂筑巢,无论其成果是多么精巧,其作品是多么惊人,一切都只是本能。历来哲学对动物本能的定义都指向同一个含义——动物不学而能的行为。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也单方面地由人类进行的庞杂的实验研究成果来表达。这些以精神世界来作为区分人与非人的论调都来源于一个观点:动物是没有意识的,意识是为人所特有的能使人进行言语交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事务的能力。然而人的认识总是无限进步的,以现阶段的认识能力无法感知到的动物之间微妙行为这一现实并不等同于动物没有意识,不会思考。武断地将动物所做的一切定义为本能,依此而言,人发明火也是本

能?“人的生存是创造,而动物的创造是生存”,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得出的观点又如何经得起考验?

上述所言物质的角度和内心意识的角度是从一种实存的角度来看待人,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的仍有另外一个衡量人的标准存在——精神,此处精神并非指人大脑的思考活动,而是一种品质,一种感染力。正如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里所言:“有的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早已死去。”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不乏已逝之人以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例子。此处的人的存在又该被怎样定义?或许有人会说,已逝之人失其依附,不能算作是存在。但其一,人的存在不是因为存在而存在,而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既然存在的意义还在,为什么定义已逝之人为不存在?其二,人还存在,却没有任何思想意识,如行尸走肉般存在,仅仅为了存在而存在,这样的存在还能被定义为存在吗?

言辞甚多也仅仅是关于“人能否从自身出发认识人的存在”这个问题的中心语的困惑,不可否认的是此书仍有很多精辟的思考值得借鉴。其一,作者提出“做人像一件必需品一样是人的存在所固有的”,由此引发出对“做人”这一行为要求的准则探讨,并将“不断把做人从混沌和灭亡中拯救出来”提上哲学社会学科发展的议程,于此体现了赫舍尔作为社会伦理家及社会解放运动先驱的人类使命感;其二,面对着“上帝已死”的争论,生活在纳粹重压下的作者致力于从人出发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抛弃旧神学从自然出发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一原则的赫舍尔以对神性的崇奉,强化了人性的重要。并在奥斯威辛事件和广岛事件之后,提出了“哲学不仅应该在学术报告厅里,而且应该在看到死亡集中营的囚徒时,在看到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时,考虑到人的问题”这一观点。时至今日,赫舍尔的形象仍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人不是一块白板,人和其它对象不一样,渴望了解自身是人的存在的一部分.”,“人是一个难题”,而若想成就人,这些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是必要且有极大意义的。

我亦坚信,“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注释:

小组成员:刘蒙蒙 董陈颖 唐梦杰 杨海龙 赵赫 罗慧 庄恒纯 史鸣飞 李豪君蒋文君

第五篇:《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范文模版)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成都市站东小学 刘玉红

花了很长的时间很不容易的把《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本书看完了。要说本书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科学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学习者与学习,第三部分是教师与教学,而重点则在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学习科学的发展既包括:学习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包括新的学习科学的特点。学习科学的发展首先受到威廉·冯特的影响,他和他的同事们试图通过内省法要求知觉主体反思他们的思维过程,来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其次,进入20世纪,行为主义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一个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连结的过程。学习的动力被认为主要由内驱力和外部力量来驱使的;再次从1950年代末随着认知科学的诞生,人们从许多科学的视角来研究学习,涉及到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发展心理学等。新的实验工具、方法论和假定理论的方法使科学家能够开始对心理功能进行严肃的研究。严格的质性研究方法开阔了人们研究学习的视野,补充和丰富了研究传统。新的学习科学的特点主要包括:理解性学习、对已有知识的应用、主动的学习等。

学习者与学习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专家与新手在各方面的差异、学习和迁移的特征及影响迁移的因素、婴儿的能力、儿童的智力观和学习观及如何指导儿童学习、心理与大脑对学习的影响以及经验与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

教师和教学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教育目标的变化、有效学习环境的设计、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及其质量、行动研究和职前教育、新技术对学习的帮助等等。

在这些众多、丰富的内容和观点之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两点。

1、时代在发展,受教育的对象也在发展。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旧有的教育方式、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者,无论是各级教育部门、学校、教师,还是孩子的父母,都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

在新形势下,学生不再被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学习者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机能、概念、信仰和习惯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观点,和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课程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比美国和中国的两种提法,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无一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都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都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本书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它指出,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对课文的记忆和掌握,然而,对发展专业知识的研究表明,要达到深层理解仅凭普通的问题解决技能和大量的事实记忆是远远不够的。这中观点又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那种“满堂灌、填鸭式”式的教育方法。过去,我们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题地位,教学也多为了应付考试,所以教学模式变得机械化、工厂化,一切为了分数,分数就是一切。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本书指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为灵活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做好准备。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是判断学习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我们要多进行学习的“迁移”,而且应当是“正迁移”,而不是“负迁移”。在正迁移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融入课堂,对老师所教知识变得乐于学习,并且乐于探究,乐于参与到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虽然只是说法的变化,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变化确是革命性的,足以让学生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快乐的发展的。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旧有的观念;其次,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当前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学生才会参与进来。

以上就是我读过《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后我个人的感受和收获。

下载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是谁(读后感)(五篇材料)

    公共事业管理101徐林军2010011722 《人是谁》读后感 内容摘要:人不仅是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

    研究学习科学 促进有效学习——《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研究学习科学,促进有效学习——《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从广义上讲,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但是学习效果却千差万别。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事实上,人类对于......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心得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心得 《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主要内容,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科学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学习者与学习,第三部分是教师与教学,而重点则在......

    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

    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 北博山学校 郑海峰 一直崇尚这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静下心来去翻阅一些书籍,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阅......

    关于学习营销人的读后感(汇编)

    关于学习营销人的读后感 根据集团精神我们自觉主动的学习了营销人周刊,营销人周刊是我们碧桂园营销人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我们靖江碧桂园这次组织人员统一学习了有关花溪碧......

    人是如何学习的 doc[精选五篇]

    《人是如何学习的----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我拿到此书后,爱不释手。仔细阅读后,得知它集合了美国当代学习科学顶尖研究人员的智慧,对人类学习的科学基础知识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第八章:教师的学习——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 熊猫路小学秦梅 一、内容概括 教师的学习由“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学习机会的质量、行动研究、职前教育”等板块有机构成,其中我......

    人件读后感

    实际上,我国最缺的就是具有10年以上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是在不断地学习新的开发工具,钻研程序代码,而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视野、思维和经验? 加班并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