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

时间:2019-05-15 14:3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

第一篇: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

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

北海中学洪文锋

内容简介: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学校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应对,德育工作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一、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把课程改革理念运用到德育工作中。

二、家校结合,形成德育网络,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三、重视社团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开展。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德育学校学生社团

在2007年的最后时刻,教育部的几个重要会议相继在北京召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改革创新。可以相信,“改革创新”这四个字,不仅是与会代表的热议话题,也必然会成为新一年中国教育发展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音符。

“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党在各方面建设的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2007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在会见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代表上的重要讲话,点燃了代表心中的激情。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凸现出了一些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传统的教育手段失去效力;学生的自主、平等、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以及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被要求尊重;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已被打破„„那么,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学校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应对,德育工作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很值得我们深入 1

思考和探究。

一、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把课程改革理念运用到德育工作中。课程改革要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德育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因为德育教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新课程改革下德育教育工作的现实处境。

其一,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青年教师教育独生子女的时代。一方面,学生群体是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主体,他们不仅是在接受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而且还以自身的认识判断、改变和创造着社会新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学生和青年教师尽管在年龄上有差距,但却表现出很多的共同点,有利因素的一面就在于道德代沟较小,师生间易于理解和沟通。不利因素表现为:都具有以“我”为中心、为尊的意识;自我责任认识欠缺;群体意识、社会意识淡薄,有时个人奋斗的功利性明显;心理承受力、受挫力弱;接受新潮时尚文化力强,传承传统文化弱等。因此,要实施德育工作,不仅要研究培养对象情况的变化,同时也要明白教育者自身的变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其二,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为学生获得学习的经验服务。因此,一切德育活动的开展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和实践”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一是把德育工作之中的“训话”改为“对话”,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

中来,并充当活动的主角,这是新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二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

其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引起诸多质疑和不满,其中教学与德育工作脱节则是根本的症结。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并强调课程中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所以只有增强课程意识,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整合课程、创建课程,才能让德育工作真正有了落脚点,深化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家校结合,形成德育网络,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要求我们对德育资源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我们培养的对象——学生,是一个将来的社会人,周围的一切都是育人资源:校风、校训、校园是学校资源,教风、师德是教师资源,学风、优生是学生资源,社区环境以及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社区资源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开发、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从基础德育入手,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为形成“全社会育人”的局面,我们坚持班主任是学生的成长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导师,家长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智者的声音和名著是学生的思想导师,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德育作业是自我教育的导师,品学兼优的学长学姐是同伴的导师,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精神的导师。

例如现在很多学生把父母的爱看作一种无条件的给予,从不言谢。对别人的关心更是无动于衷,毫无回报的意识。他们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而青少年时期是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风气,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关爱,唤醒青少年感恩的意识,激发和增强青少年“报答父母、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之才。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革命,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坚持多维联合,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努力寻求一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效德育”之路。新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只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会生生不息。

三、重视社团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开展。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应当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

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学生社团作为学生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道德践行、人格培养和创新能力体现的文化载体。要想在校园中对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只能是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为学校的教育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社团发展的基础。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同时,社团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社团活动的主题一定要健康向上,不能违背国家法律和学校的校纪校规,也不能违反社会公德。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和校园广播系统,定期播出一些优秀的革命歌曲或革命先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可以在记者团和文学社的社刊上定期刊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学生的优秀作文,交流着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我们还可以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各项技能,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课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营造了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又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以更加顺利的开展。

一言以蔽之,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

效,让社团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开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课程改革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从学生长远发展着眼,对学生一生负责,构筑富有生机活力的学校新德育,是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奋斗的最终目标。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将使德育落到实处,为学生成功做人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少先队德育工作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少先队德育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我们学生稚嫩的心灵承受着从未有过的重荷,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把“德育”的地位及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新课标指出: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那么,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强化学校少先队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健全完善工作网络,强化德育建设管理。

实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学校少先队德育必须实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1、管理人员要树立“育人”为己任的观念,不能一谈育人,就认为是教师的事,与己无关。从学校领导到一般管理人员,在制订各种管理方案和措施时,从决策、实施、执行、监督到评估整个过程中,都要把育人放在首位,注意其育人的作用、功能和效果。要专门召开讨论动员会,落实措施,明确职责,灵活指挥,步调一致,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负责。

2、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三风”建设是学校少先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育人”的战略性措施。“三风”提法言简意赅,具体深刻,容易记忆,便于实施,有着极大的鼓舞、激励作用和良好的育人效果。

3、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可以使学生的行为文明规范。要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派专人负责专题调查研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步骤。

二、坚持抓好学科德育,认真落实育人责任。

学科教学是实施少先队德育的重要途径。不仅思想品德课要认真教好,要贴近学生实际,讲究实效,而且其它学科也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德育功能,自觉地、主动地承担起教书育人责任,使学科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又是实施少先队德育的育人过程。要把在各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少先队德育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根据各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开展少先队德育。在教研组活动中,要将此项内容作为重要的内容,开展经验交流,探讨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并把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学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将学科教学与少先队德育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相结合,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少先队德育教育,比其他途径具有优势。

1、各科教材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材自身的规律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者具有一致性。

2、各科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小学生要学习好几门功课。各科教材具有着丰富的内容,教材的知识性与思想性是统一的,各科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3、各科教材的反复性和渐进性。有些教材内容多次反复出现,每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向更高层次的升华和发展。天长日久,循序渐进,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就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4、教学活动的长期性,它占据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通过各科教学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长期性。

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时,要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不能牵强附会;要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想实际出发;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自己高尚的思想情操模范的行为给学生以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的教育。

三、强化全员示范作用,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学校是育人的阵地,这个本质特征要求学校所有的人都具有教育的职能和责任,都是教育者。因此,不管是总务人员、后勤人员、图书、阅览、实验室工作人员,还是炊事人员,都应该理所当然地为人师表,义不容辞地进行育人的工作。

学校要经常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学习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增强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认真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以主动、热情、耐心、诚恳的服务态度,优质服务的行动做学生的表率,在工作中要时时、事事想到育人做到育人。如教师自己带头打扫卫生,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自己首先把本子上、黑板上的字写端正;自己主动拾起地上的废弃物,丢进垃圾筒;阅览室的工作人员,主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籍,给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之抵制社会不健康书刊音像的毒害;炊事人员使学生懂得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门卫教育学生出入下车,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全员齐努力,整体育人水平和育人效果才会有提高。

四、加强少先队活动建设,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

活动是少先队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广阔课堂。少先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有着严格的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活动程序。通过少先队组织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它是少先队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愿意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寓少先队德育于活动之中,这是对教学中德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少先队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少先队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组织形式划分,有学校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各学科小组活动等。按活动的内容划分,有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发展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发现每个人尤其是差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唤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育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影响的活动。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做活动的主人,组织活动要注意其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时代性。

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良育人氛围。

(一)注意环境的育人作用。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1、要注意环境的教育性。所有学校环境绘成了春意盎然的画卷,具有无穷的魅力,都在无形地教育、引导、影响着学生,有的甚至会成为学生终生的记忆。如醒目的校风、教风、学风、公共用语、“名人名言”挂图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使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以提醒学生从小要树立崇高理想,规范学生的言行。

2、要注意环境的美观性、整洁性。学校整个校园都要做到美化、净化、绿化,室内室外都做到清洁、美丽、典雅,使学生赏心悦目,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并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情操。

学校只有形成优雅的教育环境,教育因素像清新的空气一样弥漫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耳濡目染,陶冶高尚的情操,环境育人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办好每周的小星星广播台,定期更换宣传橱窗,每两周出好黑板报和学习专栏,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小学生古诗文朗诵、作文、绘画、歌咏、讲故事等竞赛活动,各班经常开展自导自演的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确实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发挥着一般制度和管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长期有效地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实行师生轮值制,定好内容,如佩戴红领巾、礼貌、两操、守纪、卫生等,到校上学、课间、食堂用餐、放学等都要有专人负责。天天一评,及时公示;一周大评,集体晨会公布;一学期总评,在全校大会上大力表扬,颁发奖状。在比、学、赶、帮、超的竞争中,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校优良校风的形成。

六、加强少先队德育基地建设,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学生在道德感知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使学生的道德体验深入到心灵世界,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有实效。为此,开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社会服务基地等十分重要。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参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高尚情操,增强劳动意识。

七、坚持学校教育为主导,努力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

家长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功能不可小觑。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宠惯孩子,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一时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因而在对孩子的科学教育问题上有些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制定家访制度,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和指导,努力增强家教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影响的问题上,许多学校多采用堵和禁的办法,努力将各种腐朽思想和行为拒之校外,以保持学校教育环境的纯净和统一。其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将越来越丰富,光靠“净化”不仅是徒劳的,有时还会有反作用,越禁越想看,越禁越想实践。因此,在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的同时,一方面可依托法制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还可聘请法制辅导员定期来校开展法制讲座。让学生在具体案件分析中增强识别能力,抵御能力和自律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少先队德育的能动性。

八、关注弱势学生群体,促进其健康发展。

儿童的思想是单纯的、幼稚的,由于认识能力和识别水平不高,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面对新形势下,进镇打工子女、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增多等情况,加上困难家庭子女,我们要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不让一个掉队”的指导思想。每学期要对全校特殊生进行调查摸底,根据思想素质、行为习惯、知识基础等方面进行分类登记,并建立教育档案,要明确重点培养目标,并针对学生情况进行认真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成长进步。要积极开展了全校教师爱心大行动,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位后进生,力求改进其落后面貌,使每位小学生都能获得健康快乐的成长。

九、不断分析总结,提升工作实效。

面对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挑战,面对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真抓实干也要善于总结。少先队德育科研是少先队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少先队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少先队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每一位教师要结合教育工作,做科研型教师,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科研促德育,提高工作实效。

新的形势给学校少先队德育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进一步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积极改进工作方法,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德育工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安全、健康成长的动态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新课标下,教师的学科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围绕德育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德育确确实实看得见摸的着,能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服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德育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体现,当我们的德育学科正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生活情景时,在“原生态”下的校园生活中,我们的德育又在怎么做呢?

一、德育工作制度,是否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能否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为了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校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安全、礼仪等各项行为规范,为提高规范教育的可操作性,再将各条规范具体化,并将各班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和“三好学生”等主要依据。在规范评比过程中,各班又建立了班级考评制度,这些做法,是不少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并为自己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沾沾自喜。

早读时间,你会看到校园的每个卫生区都站着一个学生,他们看着周围的同学们在搞卫生,自己却不参与其中,连地方都不挪动一下,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劳动委员”,监督班级包干区的卫生情况。当我们看到课堂上的学生正襟危坐,腰杆挺直时;看到全校几百名学生排队时鱼贯而出,毫无声响时,老师们是否想到:我们在为自己规范管理的成果沾沾自喜时,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过学生生命的真正需要呢?德育制度到底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是学校和教师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

退一步说,这样的规范教育,真的是有效吗?我觉得不是,如果说“有效”,也是短期的。因为这种“有效”是学生在各种规范“高压政策”下的被动表现,而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主动需要与表现。一旦这种“高压”政策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解脱、发泄。我校初三学生临近毕业时,怎么总是出现乱摔乱砸,纵情发泄的怪现象?那是一种心理的解脱。只有当这些公德礼仪、道德规范成为学生自我生命成长的需要,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否则,只能是“掩耳盗铃”。在外国人眼中,我们现在真是有负“礼仪之邦”了。给别人的印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垃圾。即使是大学生,随地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的,也不在少数。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堂堂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从小就是“劳动委员”,后来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都没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都做了些什么?那些习惯、修养,到底是我们规范管理的需要,还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规章制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才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行为规范是源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健康、安全、积极、愉快地生活,如果过分强调从规范出发,结果只能是强制与顺从,又怎能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角度来思考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评价模式,是否需要改革一下?

二、德育工作内容与手段,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时代特点?

长期以来,我们不可谓不重视德育。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制定详细的德育计划,并按计划开展德育活动,可谓“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如果是重大的德育活动,我们还要制定专题活动方案,加强落实。表面上看来,针对性很强,实际上大而空,缺乏实效性。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月,是个传统教育月,学校照例组织学生学习几篇“雷锋日记”,号召每个学生为班级或社会做几件好事,几乎成为模式化。雷锋同志生活的年代相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很陌生,更不用说革命传统教育中红军长征吃野菜的艰苦,不是仅仅读几篇文章就能理解的。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不是有意识地做几件好事就能领会的。不是有学生说“野菜比白米饭好吃多了”吗?是啊,现在的都市人不都是拿火腿肠喂宠物狗,自己到处吃野菜杂粮吗?时代变了,德育如果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只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空洞地说教。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内容、惯用的德育手段与途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号召力,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有效的德育工作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研究传统道德和时代特点的衔接问题,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思想教育落在实处。

三、德育工作方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共青团员的入团誓言和升国旗时的宣誓,沿用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仍然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现阶段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说教式的。将某种道德、信仰与价值观直接灌注给学生,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大学》里有云“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说明了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的成长过程,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先。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吃饭穿衣尚且需要父母的照顾,何以能论“治国平天下”?

从更小处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了,行为习惯差了,而且屡教屡范,教师感到棘手,恨铁不成钢,很多情况下会选择向家长“告状”,言明利害,并富有经验地对家长说“只要能改正他的坏习惯,什么方法奏效就用什么方法。”言外之意,不听话,可以打,使劲地打,因为事实说明,打是最奏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性强,重视教育的结果,而对于教育的过程,则相对忽视。整个教育过程,学生在心理上只能消极地接受。

新课程理念下,德育更应关注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是他们进行思想与道德认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的教育过程本身也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水平,充满“童真”和“童趣”,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我们不能超越今天去预设明天,逾越过程而追求结果。关注教育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理上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如果学生感觉到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有个性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德育目标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层次都应不同,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改进教育方法,关注教育的过程,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应引导学生从“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开始,另外还要注重引领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愉悦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克服其他缺点。

四、德育环境,能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校园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校园“围墙经济”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各色廉价的垃圾食品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小摊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今年五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定》,特别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净化、美化、亮化校园,充分利用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治理周边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2、师德垂范,潜移默化

德育不只是从课堂开展,更不只是班主任与德育教师的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只是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影响着学生。而且日常生活的德育可能会比课堂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因为日常举止这种自然没有经过装饰的行为更容易为学生去效仿。有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又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卫生工作一直是一项令人头疼的工作,很多老师常常抱怨“今天早晨临时有事没进教室,卫生检查就扣了2分„„”我在一个网站看到一则内容是:某校的一位男性班主任,言语不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细致,但他带过的每一个班级,卫生一直是“优”,比那些眼睛常看,嘴巴常说的班主任工作效果好的多。问学生原因,几乎异口同声“因为只要班主任看到教室内有纸,他就会把纸捡起来,后来同学们都这样了。”这就是行为教育,教师潜移默化影响的效果,好的习惯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深入脊髓。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如果老师都对废纸视而不见或者只要学生捡,自己从不动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精彩的说教或光面堂皇的理由是否都显得太苍白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在整体水平上在某一方面存在认识或道德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怎样去教育和管理学生。

3、家、校、社会一体,构建育人网络

德育是在整个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特别针对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学校德育工作常常出现5<2的情况,也就是5天的在校教育,抵不上周末两天的在家生活的不良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其道德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家庭影响。学生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每天看到、听到的各种信息都在冲击他们的大脑,影响他们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对于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小学生缺乏分辨认知的能力。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都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也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学校应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利用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推广家教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与社区联系,建立革命传统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定期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举办知识讲座,共同探讨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优秀品质与生活能力的形成,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总之,以新课程理念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服务,将是我们现在及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

第四篇:努力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新局面

努力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新局面

自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开设综合实践课、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并对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和实践的同时,从树立德育工作新理念和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入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工作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的做法是:

一、确立德育工作新思路

反思过去的德育工作,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存在三个脱节:一是学校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脱节;二是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三是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脱节。

(二)德育工作课程资源匮乏,大多依托于政治课本。

(三)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是上政治课、找学生谈话,参观德育基地、听报告、看电影,不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必须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县确立了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整合德育工作力量。注重全员育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注重学科、环境、生活、活动等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注重全程育人,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非常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创新管理机制。我县成立了党政一把手负责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乡、村两级也成立相应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指定了专人负责。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明确了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

与此同时,我县制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健全了督查考评制度,将考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免和中小学校长选聘的重要依据;聘请了中小学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督查员。

三级管理机制的建成,强化了党政部门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意识,使我县的德育工作责任明确,层次清楚,信息畅通,组织协调,从而确保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评价机制。纵观和反思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之所以实效性较差,其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一种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为此,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改革德育工作评价机制。

一是实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也称为学生成长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状况。这些材料主要是学生的作品,但同时也包括教师、同伴和家长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或记录。记录袋收集和选择的材料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 1

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就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二是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今年上半年,我们结合“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制度改革”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在全县初中毕业生中推行了综合素质评价。所谓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纬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既是学生初中毕业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只有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为B等(含B等)以上方能报考重点高中,综合素质评定等级为C等(含C等)以上方能毕业和报考普通高中。

为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公正,我县成立了以县教文局局长为组长、县纪委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为副组长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学校的评定工作,监控评定过程,接受投诉和举报,纠正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处评价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各初中学校相应成立了学校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其成员由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务处和政教处主任、教师及家长代表组成。评定委员会负责落实评定方案,制定实施细则,任免班级评定小组成员,组织、监督评定工作,认定评定结果,接受和处理投诉、举报。

因时间关系,对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在这里就不作介绍。

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是从六个维度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直接与学生升学挂钩,而且是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内容,使德育工作融入于学生成长、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有利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进而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师的生关系和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实现评价的德育功能。

(三)创新工作机制。我们在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整合任课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工作力量,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和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一是明确了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目标。我们制定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时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德育工作目标。二是加强了对家庭德育工作的指导。我县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城区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函授学校”。通过这一平台,我们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长进课堂、家长访谈、亲子活动和《赏识》教育宣传等活动,开通了家长热线电话,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主动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家长教育能力。三是积极整合社会的德育工作力量。我们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加入德育工作行列,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如老干局和关工委组织“五老”干部在学校开展了革命传统故事巡回报告会,司法局组织法制副校长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等活动,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等部门开展了“赣源杯”百部爱国影片展演活动,县交警大队在全县中学开展了“中学生交通安全”征文活动等等,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丰富德育工作新资源

课程改革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认为,德育课程的资源是广泛的,校园环境、校刊校报、学校周边环境、电影电视、报刊杂志、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都是德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求学校打破德育工作传统化、模式化、简单化的格局,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延伸到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延伸到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开发学科教学德育资源。我们根据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三者有机整合,使德育工作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自然渗透。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注重培养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开发校园环境德育资源。我们在全面创设花园式、园林式、生态式校园的同时,要求学校按照“五个结合”(即校园管理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诚信教育相结合,与法纪教育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着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力创建学校德育工作特色,使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明校园建设更加科学化、人文化和规范化,处处体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如在校园的绿地上树上一块“爱护花草,人人有责”标语牌,在走廊上挂上一块“轻步慢行,悄声勿语”的标语牌,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了熏陶学生、教育学生的阵地。

(三)开发本课程德育资源。学校德育工作要有个性、有特色、有实效,校本化是必由之路。我们要求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校本课程的同时,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本地的文化背景、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校传统、教育、教学优势来思考和规划学校的德育工作,充分利用大余的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从而使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走进了课堂,形成了很多富有我县特色的德育课程。如新余中心小学、水城小学充分发掘梅岭、革命烈士纪念墓、牡丹亭遗址等本地资源,编写出了《梅之恋》和《梅之韵》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东门小学还开发了《电影课》这一校本课程,通过播放爱国主义电影,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不但开发和完善了学校德育课程,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开辟德育工作新途径

新课改理念要求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我们按照生活化、人本化、人性化的要求,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一)从德育生活化人手,实施“活动育人”工程。强调活动的体验性,德育的生活化,避免形式化。一是积极开展好创建“平安校园、诚信校园”、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文明、反对邪教活动”等主题教育。二是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开展读书活动是加强文科建设的需要,是提升学生文化、科技素养的需要,更是做人教育的需要。我们要求学校要通过举办“读后感评比”、“故事会”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推动读书活动,开启学生大脑,丰富学生阅历,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三是开展“手拉手”、“志愿者”、“扶残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深入开展县情教育,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学校、节约型社会。

(二)从基础文明人手,实施“以德养身”工程。结合我县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建设,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倡导文明举止、文明教室、文明餐饮、文明宿舍、文明交通等,营造一种良好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使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群众性、主体性、长效性。

(三)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实施“阳光教育”工程。我们在对特殊学生(如家境贫困

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离异家庭学生、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学生”、外商子女、迷恋网络学生、性情孤僻等学生)学生进行校外调查,建立信息记载卡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生心理驿站”,开通了“学生心理热线”,并通过专家辅导讲座等形式各级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特殊学生的沟通、教育、引导和研究。

(四)从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入手,实施“体验育人”工程。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关心他人,注重自身修养等良好品质。根据这一理念,我们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摒弃了过去简单、陈旧、不贴近学生实际,不注重学生感受的做法,围绕学生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和线索,精心设计和开展了涉及学生与社区、交通、自我、环境、科技、经济、他人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向生活。如通过开展“章江河水的调查和研究”小课题研究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和感触环境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锻造了坚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研究力度,力求使德育工作与新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第五篇: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基本功是什么?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教师的语言和板书是教师经常锻炼的基本功,要求教师语言生动简练,板书工整规范。教师的语言和板书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基本功赋予新的内容。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经常锻炼的是组织数学活动的能力。把教材进行再创造转化为教学,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把数学活动组织得有序有效是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中教师的基本功。对教师语言的要求,不是偏重于讲解的清楚,而是要求通过教师的语言精心组织,有效引导数学活动。

下载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课堂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来,我们的教学关键是课堂,课堂教学应怎么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课程、新课程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课程就是学科的总和。2、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 。新课程的实施......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马兰庄初级中学吴建杰听了王教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这一报告,使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新的认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教学中更深刻的体会的......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

    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节物理课

    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节物理课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上好物理课,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课题。其实,静心研究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一节好课之......

    工作总结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精选五篇)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中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新东方俞敏洪曾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就业讲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