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赵本中学
韩 春 明
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提出问题是探索实验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发明创造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审视传统的教学,我认为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关系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我们以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竭尽全力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我们的学生如果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能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下面我将本学期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谈几点策略。
一、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民主氛围要体现“教学相长”
我国古代思想家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始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主体,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师生间要保持零距离接触,而不应当凌驾课堂和学生之上。在教师的三尺讲台上应当时刻体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教学相长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课堂上的主人就会勇敢的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民主氛围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由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很多,诸如: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学;更多的是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让人笑话;还有是确实不能发现问题,无从谈起;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即使发现了问题,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遇到以上情况,教师不能着急,不能埋怨,更不要讥讽,要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更应当有针对性的点拨、诱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对学生反复强调:在课堂上我们每位成员都要学会倾听,在教师讲课时,每位学生都要倾听教师的言语;在同学发言时,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要倾听发言者的意见。这时尊重他人的规则,也是受他人尊重的前提。我称之为“君子协定”,如在将初中绪论一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提到了病毒,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下面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有的窃窃私语:“就他瞎问”,见此情形我说到:“不要忘记我们的君子协定”。在课堂安静后,我没有正面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对大家说:“这个同学问得很好,请大家利用我们刚学完的知识,自己判断一下刚才这个同学的说法,并说明理由。”通过大家的讨
论,大家用充分的理由达成一致意见,计算机病毒不是生物。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新思维的灵感往往是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驰状态下才会出现。总的来看,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适宜于创新能力生长。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忍甚至鼓励多样性、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独特性和个性。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才敢于甚至乐于想象、批判和创新。也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生物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要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那就先让学生认识鼠妇以及它的生活习性,观察鼠妇的生活习性,让学生熟知鼠妇的一些现象。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很多问题了。如鼠妇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光对鼠妇有影响吗?等等。
教师的师范提问,特别是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例如,学生想表述光对鼠妇有影响,而往往在做实验是有一部分鼠妇的反映对光不明显,所以这时候学生就产生质疑。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三、时刻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位专家说过:“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自然产生着无穷无尽的“问题”。生物学是自然学科,它的原理、规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象,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很多自然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记录,去发问。每周我都抽出一节课,在课前问问同学在上周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然后同学们共同分享问题,诸如:“树叶为什么颜色不同?”,“为什么冬天路边的草都死去,而路边的树木还活着?”等,染后同学们再共同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当同学解释有错误时,教师在出面“调解”,我们都解决不了时,师生的共同作业就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2.启迪学生,勤思考才能进步
思考是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又一个前提条件。在阅读和观察中发现问题,这是一个动脑想的过程。
①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联想和想象是对现实生活中暂不存在的事物的的一种超前的预测或推理,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实现能力上的飞跃。如能从学生想象空间的广阔程度来评价问题的价值,则更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更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如对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深入了解后,科学家们提出了在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动物的身体上取下一部分或者一个细胞,来培育成一个同样的新的动物呢?于是科学家们着手试验,经过努力,震惊世界的克隆羊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克隆技术。还有人们对鸟的飞行羡慕,有类“人类能否飞上天?”的大胆想象,于是有了飞机的产生。所以教学中应当调动一切感观,用学生的想象力来发现问题。
②调动思维的扩展性,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去发现问题,所发现和提出的常常是新颖的、独特的问题,常是有价值的问题。如我们看到树叶时绿色的,可以想:树叶有没有红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呢?讲到植物的根有向地性,可以想:根在什么情况下是背地生长的?如果运用发散思维去发现问题,则会使某一主体更加鲜明,如树叶时绿色的这个主题,我们发散开来,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绿色对植物体有什么用途?什么因素将影响植物叶子的绿色?树叶总是绿色的吗 ?等等,只有让思维的机器发动起来,学生才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3.激励学生,质疑才会有创新
创新思维的滋生往往从怀疑开始,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李时珍如果对以往的《本草》不产生怀疑,就不会有《本草纲目》的巨著,如果达尔文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是个忠实的神教教徒,也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论是在生活实践、课堂教学以及课本阅读,还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看到一些现象,一些疑问,一些困惑,都要及时的与同学、老师交流。因为“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要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要留住“困惑”,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把困惑“记”下来、“说”出来。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日积月累,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成长。
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困惑,但这种疑问、困惑未必非常明确。而提出问题则是指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困惑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的升华,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开端。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由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四、积极引导,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
1、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如“针对学校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回忆一下自己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的,它们是否回污染环境?”等。
2、到实验中找问题。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均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所以每一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了,也比“不想”更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
3、到想象中找问题。世人误以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想象,事实上科学家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能一下子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生物史告诉我们,假说方法为各种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缜密组织语言,提出自己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语言表达明确
要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长期的磨练,比如有的同学对植物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感到好奇,就问:“植物的叶肉细胞为什么有叶绿体呢?”问得就不够具体,可以答“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或“叶绿体具有光合作用”等。如果问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是怎么形成的?或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什么作用?或叶绿体中都发生什么生化反应?或叶绿体为什么是绿色的?等等,问题就明确了,可见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2.提出问题要分类表达
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会千差万别,如在对植物吸水和失水的知识点上同学们提出了如下问题: “植物细胞为什么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对植物体产生什么影响?”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因此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所有的问题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等方面进行分类,使学生懂得对生物的研究一般从形态,结构,生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当然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将问题分类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这样不仅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而且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
3.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价值的问题即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的问题,当然这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但不能因为是困难,就因噎废食,只有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说明学生在思维上有了质的进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突破,有创新。
就学习过程来说,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更好的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
六、多角度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评价:首先审视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问题;其次是看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具体;第三是看问题的探究价值高不高。但不论哪种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进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遗余力的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多角度的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精神,经老师的精心点拨,将来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并且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作出创造性的反应。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社会。
第二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
黑山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我校承担了科研课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后,经过一阶段的研究与实践,按照课题实验方案,对照实验计划,已经较好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加强学习,加强课题研究意识
由于广泛宣传,我校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达成了共识。随着我校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科研处主任为副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校长组织召开课题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课题实施阶段性计划,及时总结研究经验,领导小组成员还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对实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尽快掌握和提高科研能力。
1、校领导把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经研究决定,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要由闫树彪主任全面负责实施。
2、校领导把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沈政副校长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何华琼主任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思品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教学各年段的具体任务。
3、课题组全体成员再次学习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召集学校骨干教师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业务学习等机会让教师们了解今期的课题主研内容,参与课题,实践课题,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和本学期的研究计划,使全体教师增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二、重视骨干,加强领头示范作用。
我校首先从青年骨干教师抓起,着力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并对全校的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发挥示范作用。为了让教师们开眼界、长见识,我们还派骨干教师到巴彦地学习培训,并要求回到学校开展系列汇报活动,将学习经验向全体教师传达,真正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1、县级骨干教师王国军、王春英教师老师上了语文、数学示范课。
2、我校县级骨干教师孙海燕举办了《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的讲座,老师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改革下的评课标准、要求;听课、评课的方法,应注意的事项。县级骨干教师姚慧举办了《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讲座。
3、我校县级骨干教师、课题主研教师徐占龙在学校会议室里举办 “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专题理论讲座。
4、县级骨干教师举办了专题讲座“谈小学古诗教学”。几位骨干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感悟,深刻地分析、阐述了教与学的因果关系,给在座的每位教师上了一堂堂深刻地“教学”反思课,引起了全场的共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对照计划,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1、2013年3月10日课题组成员王国军、王春英、程秀杰、李岩四位教师举行了观摩课教学汇报活动,上了习作和口语交际示范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四位老师都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在“习作教学中能让学生不居形势的自由表达”,在口语交际课上创造了许多适合的生活情景,利用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辩论,辩论会上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口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而培养了学生面对各种情况的应对能力,给全校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4月7日到4月25日,我校组织开展了本学期的赛课推优活动,教师们一共上课31节,优质课有16节,占全部课的42.1%;一共听课382节,平均每节课有10名教师参加听课。各学科教师听课积极,多数教师带着虚心学习,认真参与的态度调课参加听课,使每节课都有较多人参与听课。教师们在听课中有所感受,课后听者教者积极交流,畅谈改进意见,达到相互提高目的。3、5月15日课题组成员杨军副校长作了低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指导专题讲座,参会教师听后受益非浅。通过学习,我校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增强了课题研究的自信心。
四、反思总结,深化课题研究工作
为了增加研究实效,需要不断反思总结。2013年6月17日,我们在学校会议室召开了“怎样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经验交流会;6月24日召开了“课题研究总结表彰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成败,使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工作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教学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的研究意识不断加强,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两年来,我校教师获县级名次奖15人次;教师经验文章发表5篇,参与教学论文评比及各项获奖共40人次,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回顾总结过去的研究过程,我们基本感到满意。为了获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我们正信心百倍,投入更大的智慧和汗水。
五、研究效果: 在学习研究中,我们逐步认识到:
1、有效课堂教学首先要深入解读教材,有效的教学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既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又要在细节上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只有“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得心应手。
2、认真把握学生的学情。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把握学生主要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认知风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解。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以“教学日记”“师生对话”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明确树立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还必须树立良好的目标意识,教师只有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才能做到教学前心中有数。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教师对每节课的目标有了自己独特的把握与准确的理解,才能不断引导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
4、细化练习设计。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习题训练的机械、简单、重复与随意性。为此,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留足五分钟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堂作业,决不允许拖到课后;精心设计练习题,备课中必须写清楚当天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内容和题型;练习方式也作了调整,变集中大量的训练为“小剂量多循环”的作业,巩固加深了练习效果。
5、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时我们注意到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采用个人分单元负责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自己的强项,主备的某单元或章节,并在组内先说课,分析自己的备课思路,讲明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再由全组共同探讨,使教案渐趋完善。然后,在统一基本思路的情况下,全组教师均以此教案为蓝本,进行教学活动,并及时进行教学后的反馈交流,对此教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典型课例,对其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讨,形成精品课,我们将这些优质典型的精品课例设计上传至学校网站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四、反思总结,全面推进,深化课题研究工作
为了增加研究实效,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我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课题实验计划、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全体实验教师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了初有成效的实践工作。在这一研究阶段中,有关课题研究的教研课活动,开展了十多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成败,使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高的研究工作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学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的研究意识不断加强,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多位老师的论文在县、市、省、全国论文评比中获奖,姚会、李善锦市县竞教大赛中获奖。
回顾总结过去的研究过程,我们基本感到满意。为了获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我们正信心百倍,投入更大的智慧和汗水。
六、存在的问题
我们教师文化底蕴不够,领悟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投入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
第三篇:导学课堂教学实验阶段总结
有效课堂教学实验阶段总结
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校作为县教育局实验学校,学校领导对该项课改实验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周密安排,确保了实验的有序进行。如今,八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有效课堂教学实验进入到了深入推广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实验班级的精神面貌、课堂模式都有了一定的变化,课堂实在“活”起来了。下面,对我校的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总结:
一、学习培训,加深认识,转变观念
该课题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跟以往的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使老师们更好地认识到有效教学的意义,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校组织了多次培训活动。参加实验的老师多次到实验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并多次到南京、淮安等地参观学习。
上学期,我们学校就已经制定好课题实验方案,可是大家在此次课改实验中,感到困难重重,虽然也建立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之中,都感觉到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突破。外出学习,让我们享受了一顿课改经验大餐,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课堂改革的步伐。使我们认识到学案是根据新课标,针对学生学情,为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辅助学习方案。在编写学案时,教师立场要发生改变,要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主,每一个环节的措辞要具体,目标要明确,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达到预设的目标。大家知道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而不是流于形式的。
得益于以上这些培训,我校教师加深了对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了传统课堂低效、负效的弊端。而要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教师要转变身份,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才由课堂主宰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和育人者,学生才能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制定制度,强化措施,保障实施
为了保障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首先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及组织机构,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其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全体教师深入讨论,实验老师再根据学科方案制定个人实验方案。为了确保实验地有效实施,学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教研、评价考核等学校管理制度,把实验教师的工作与考核评价联系起来。
三、课堂评比,检测成效,促进提高 为了更好地掌握我教学实验开展情况,课题组开展了高效教学课堂评比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我校的有效教学课堂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及几个方面:
1、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精心编写了导学案,并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大部分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做到“先学后教”。
2、小组合作学习初见成效。每一位老师都能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小对子合作的方式得到突破。当老师发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你会发现小组成员自动站立起来,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展开讨论,或是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各施其职。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学生展示方式多样。学生的展示既有个人展示,又有小组展示,既有组内展示,又有全班展示。学生在展示中,基本上能做到声音响亮,表情自然。
4、评价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将老师的评价有机结合于两种评价过程之中,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激励机制,使学生反馈过程真实全面,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5、学习目标的展示与检测。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简单的解读。课后基本上能回归目标,进行检测、总结。
有效课堂实验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差生的表现机会太少,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老师还不能放手让学生表现,导致学生活动时间相对较少。三是课堂出现乱而不活、深入不够的现象,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困惑得不到必要的点拨与纠正。四是老师们的目标意识还不够强,检测环节没能围绕目标进行。
针对这次活动出现的问题,课题组召开全体实验老师专题会议,对每一位老师的课堂进行具体的评价与分析。
四、编导学案,用导学案,确保有效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也就是说“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到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之成败,所以,学校对“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非常重视,要求每一位实验老师都要认真编写和使用。希望“导学案”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校课堂的功效。为了巩固导学案的编写,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上交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参与全校评比。每一位实验老师不仅编写,还要用于课堂教学,编写好的导学案要发送到学校博客,与老师们研讨交流,其他老师可以阅读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使用过的导学案,老师要注意回收并保存,期末要上交教导处。
五、实验研究的收获和体会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实验,实验班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1、以前的单人单桌布局变成了六至八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个性组名、口号,组长和每一位组员都有具体的分工。课堂上,你会发现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老师的指令合作完成一个又一个指令。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是那么激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不仅参加小组讨论,还争着展示,胆子大了,口头表达能力比以前强多了,汉字书写也比以前规范了许多。
2、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先教后学”逐渐向“先学后教”转变。每一位实验老师基本上都做到课前发导学案,学生在导学案目标的引领下先是预习,然后才到课堂上集中反馈、交流、讨论、探究,实现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先教后学”逐渐向“先学后教”转变。
3、多元的评价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课堂上,老师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将老师的评价有机结合于两种评价过程之中,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激励机制,老师不仅从语言方面给予评价,还不失时机地给予加分,奖励星星、小红花等,使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各班级每周一次的 “先进小组” 评选,促进了小组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实验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由于试验时间短、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配合不够默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校的实验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有:
1、导学案的编写主要由个人完成,还没有充分发挥科组集体备课的优势,导学案的质量有时难以保证。
2、学生的课前预习很难落到实处,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上课效果。
3、老师授课时间难把握,主要原因是课前有些学生不预习,课堂中合作时间和展示时间没控制好,导致教学任务有时无法按时完成。
4、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参与意识还不够强,主要体现在展示环节。
5、教师年龄结构新老两级分化,给实验全面铺开带来难度。
6、留守儿童占百分之九十,家庭对实验不理解。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们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下学期,要加强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的研讨活动,并制定相关措施,让高质量导学案走进课堂。实验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实验心得。实验教师要和家长加强联系,让家长督促孩子在家完成预习,同时老师要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四篇: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总结体会
曾几何时,高效课堂的呼声风靡全区,各种讲座、培训、研讨活动接二连三,各种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自我感觉,“高效”呼声太高,难以触摸,而今“有效教学”的说法应该更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通过学习了解到: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对于这个概念,从中不难得出:有效的教学应是灵活多样、巧妙自然、事半功倍的。这样的教学正是我们所期望实现的。然而仔细分析自身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确实离自己还比较远。
我们要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一是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二是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三是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四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五是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媒体介入的有效性;六是锤炼教学语言,提高语言信息交流的有效性;七是精心设计问题,提高主体问题探究的有效性;八是适时进行多元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以上八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是教师“教”的有效性,正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致使我们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必须全面地去把握教学的每个细节。对于以上方面,我也进行过相应的探索和研究,比如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听过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通过同样45分钟的时间,他们却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学的扎实,学的轻松。自己也曾尝试着运用他们的教学设计去展现教学过程,但收效总不理想。往往出现容量和效率相悖的局面。我想,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方方面面的努力才能实现整体效果,尤其是自身素质在其中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我决定从提高自身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入手,不断完善各个教学细节,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学法指导与研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一是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并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二是强化策略训练,使科学学习策略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推进器;三是强化心理调节,使学生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四是强化成功激励,体验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取得新的进步;五是强化习惯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深入剖析了教学中“学”的有效性的实施策略。教学的落脚点最终应该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没有学生的“学”,再多的“教”都毫无意义。开学几周来,我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时时刻刻注意加强每一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今后我仍将继续引导学生养成以下良好习惯:预习课文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在课本上做记号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相信每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都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其他几个方面自己的探索与
实践相对就比较薄弱了,“动机培养、策略训练、心理调节”这些词语听来都有些抽象,自己在教学中真的没有细细去品味,更谈不上潜心研究了。通过读这个文件,我了解到了“有效学习”的更多层面,这都将成为我学习和研究的重点,相信有行动必有收获,自己一定会努力去做的。
三要指导教师落实练习巩固的有效性。一是加强练习、作业内容的研究与设计,提高练习、作业内容的有效性,尤其要加强重点知识板块和常见错误题型的研究;二是加强作业、练习方式的研究,提高训练方式的有效性,尤其要注重学习成效的及时巩固;三是加强作业、练习量的分层控制,提高各层次作业量的合理有效性,尤其要注重通过量的浓缩实现质的提升的有效性;四是强化作业、练习的批改与辅导,确保作业、练习反馈的有效性。
练习和作业作为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关注着,然而结合以上几方面的要求,我们不难体会到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练习、作业内容在课本、达标作业中到处都有,平时我们可以任意布置,或者在下课时才去考虑内容的选择,这势必缺乏了内容的研究与设计过程,造成知识性作业突出,实践性、探究性作业缺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当然其他几个方面的研究也只是浮在水平上,不能细细深入下去。我想,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应该做到精心布置作业,有布置必有批改,有批改必有反馈,有反馈必有辅导,有辅导必定有实效。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拉近自己与有效教学的距离。
最后补充一句:有距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迈出追求的脚步!
分享到:
阅读(25
第五篇:实验阶段总结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教学模式的探究》阶段性总结
(实验阶段)
指导学生阅读课学习方法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抓好小学阶段的教师阅读教学指导方法,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的训练,因此我校确立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教学模式的探究》实验课题,并结合上级部门教研工作的安排,组织教师应用到实际工作,根据上级科研工作要求,开展实验研究,一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思路,达成共识
我校提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教学模式的探究》,以此促进教师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为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技能奠定坚实基础。做好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学法指导工作真正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领导和教师迅速转变观念,成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亲自布置此项工作的开展,全力提供人力和财力保障;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具体负责实施;教务处负责组织人员培训;政教处、大队部负责相关活动宣传,制定相关考核细则;科研负责人确定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跟踪活动开展,及时总结科研经验,服务于教学;各教研组长主抓相关年级的工作落实。明确工作职责,做到层层有人抓,班班有人管,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保障研究工作不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顺利推进。
二、细化措施,确保实效 为保障课题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研究了一整套保障措施,确保科研工作能取得实效:
1.开展专项培训工作。
利用集中培训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鼓励教师开展研究交流。确定每周一作为集中培训时间,每周二、周四为集体研讨时间,主要利用集体备课,交流教师在利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最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梳理。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我校此项工作得到市科研所的大力支持,两次邀请是进修学校对我校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校高度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发了多媒体设备,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目前我校教师都能够熟练应用,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做好准备,营造了学校浓郁的教学氛围,也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
3.设立实验班,跟踪问效。
学校一至五年级由实验教师设立实验班级,由班主任作为实验教师,促进教师与学生在课题实验教学探索中的共同成长。学校要求不能脱离学科教学,应该把课题任务融入教学中,4.各科教学的配合训练。
在课题实验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都要齐抓共管。要求各学科教师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必须应用多媒体设备,我校将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也列入任课教师考核系列,有效地强化了实施效果。
三、活动促进,彰显成果。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评比,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每次活动的开展为师生颁发奖状和奖品,并作为一项考核的依据,营造有利于科研课题应用与推广工作的浓厚氛围,同时丰富和深化了校园文化底蕴,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开展教师赛教课活动。每个学期学校都要根据教研计划安排开展几次教师优质课课堂教学大赛,由实验班的教师引领把此项工作推向全校,利用以赛代训的形式把课题实验工作全面铺开。我校确立了五个实验班并逐步扩大,学校也涌现出一批以许丽微、张千等教师为代表的优秀实验教师。目前我校已拥有国家级科研工作先进1人,省级教学先进3人。
在近一年的实验中,作为实施者我真正感受到了课题实验教学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实验班级师生取得的成果,更加速了学生对学习技能的掌握,选择先进的学习方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很有利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做好准备,设计符合课文要求的内容,引领学生的学习,不但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一次挑战,对学生也是一次次审美情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