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4:2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第一篇: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琼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论文(调查报告)

题目:浅谈小学的美术教育

作者:

院别:艺术学院

班级:

指导老师:

201109平面设计班8月14日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09平面设计

摘要: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对低年级学生的生长发育有很大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陶冶人的素养,提高人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关键词:绘画兴趣探索体验

这学期又结束了,假期又来了!以前的我在这个时候肯定是十分高兴的,因为假期的来临通常都意味着我们摆脱了枯燥的课程,有了自由而且轻松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我,心情似乎并没有那么高兴啦。

不经意间,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走过了二分之一,我不得不感叹时间的速度之快,再过两年,我就会正式的迈入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摸爬滚打,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更好的发展。回首自己,自己缺失似的东西真的很多。我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寻找一个好的方式来充实自己。

于是我找了一份工作,希望在工作中,我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众所周知,小学生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对于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的我来说,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认为走进童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小学生美术教育活动,才能摆脱将转变的教育观念转化到美术活动的实践这一问题的苦恼。

首先,以新激趣。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兴趣也应该跟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人们也在不断的运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的特有优势,利用电脑教学将教师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情感深深地倾注于美术作品之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才能进一步让小学生产生爱画、喜欢画的动力,并为学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在平时绘画教学中可以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去观察低年级小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的信息,并关于发现他们的喜好,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比如在上《熊妈妈学校》时候,我用图片、音乐等视听资料在课堂上用幻灯片形式播放,并让根据他们平时比较喜欢的卡通片人物画在纸上交上来,同学们反应都很活跃,这样的教学尝试,也能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其次,以情激趣。从心理策略上,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小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学生绘画兴趣,激发的方法,我选择努力去拨咯学生学生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老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方面,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感知美。在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同时,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观察力,通过不同角度使之学会灵活多样生动表达客观事物。在教《过个有意义的生日》一课时,先问学生“每年谁为你过生日”。“是怎么过的”。然后宣布“今天,老师要为大家过一次集体生日”。同学们一下兴奋了起来。我拿出买来的两块大蛋糕,为全班每位同学插上一根蜡烛。在点燃蜡烛的同时放生日快乐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唱完歌,大家一起许愿,一起吹灭蜡烛,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相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不仅得到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而且从他们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成为有意义的一堂美术课,情与画达到完善结合。

另一方面,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有利于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例如,在《画一顶帽子》一课时,我绘声绘色的为大家描述《熊妈妈学校》这篇童话。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入了故事情节,故事讲完了,他们一动也不动,还没有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我稍停片刻后宣布:今天,人们来做故事中小动物的帽子,做完后,我们来表演刚才的故事情节。接下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让学生观察外颜色等,然后戴到头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学生的情绪一下沸腾了,都忙着精心设计自己的角色,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创作热情。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帽子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像力制作出雨伞帽、飞行帽等新品种。接下来的情境表演,更是声情并茂,成为本课的又一个亮点。我想,同学们在这节课里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精美帽子的绘制方法,而是对真、善、美最深切的体验。

最后,以玩激趣。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对于学生色感的培养,我认为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

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这样的游戏,学生可以得到动手合作能力的机会,又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离不开教师在游戏结束时,给予适当地肯定和鼓励的评价。对于低年级的美术教学,教师即要激趣,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习惯,在绘画时要时时提醒,注意有序作业,用完的废纸、笔及其它美术工具要放入适当的位置,不要乱扔乱放。

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对低年级学生的生长发育有很大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陶冶人的素养,提高人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他们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其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课堂的美术教育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生课堂的美术教育

华安实验小学

张雪琼

众所周知,小学生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对于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的我来说,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认为走进童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小学生美术教育活动,才能摆脱将转变的教育观念转化到美术活动的实践这一问题的苦恼。

首先,以新激趣。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兴趣也应该跟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人们也在不断的运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的特有优势,利用电脑教学将教师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情感深深地倾注于美术作品之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才能进一步让小学生产生爱画、喜欢画的动力,并为学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在平时绘画教学中可以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去观察低年级小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的信息,并关于发现他们的喜好,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比如在上《熊妈妈学校》时候,我用图片、音乐等视听资料在课堂上用幻灯片形式播放,并让根据他们平时比较喜欢的卡通片人物画在纸上交上来,同学们反应都很活跃,这样的教学尝试,也能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其次,以情激趣。从心理策略上,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小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学生绘画兴趣,激发的方法,我选择努力去拨咯学生学生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老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一方面,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感知美。在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同时,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观察力,通过不同角度使之学会灵活多样生动表达客观事物。在教《过个有意义的生日》一课时,先问学生“每年谁为你过生日”。“是怎么过的”。然后宣布“今天,老师要为大家过一次集体生日”。同学们一下兴奋了起来。我拿出买来的两块大蛋糕,为全班每位同学插上一根蜡烛。在点燃蜡烛的同时放生日快乐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唱完歌,大家一起许愿,一起吹灭蜡烛,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相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不仅得到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而且从他们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成为有意义的一堂美术课,情与画达到完善结合。

另一方面,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有利于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例如,在《画一顶帽子》一课时,我绘声绘色的为大家描述《熊妈妈学校》这篇童话。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入了故事情节,故事讲完了,他们一动也不动,还没有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我稍停片刻后宣布:今天,人们来做故事中小动物的帽子,做完后,我们来表演刚才的故事情节。接下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让学生观察外颜色等,然后戴到头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学生的情绪一下沸腾了,都忙着精心设计自己的角色,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创作热情。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帽子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像力制作出雨伞帽、飞行帽等新品种。接下来的情境表演,更是声情并茂,成为本课的又一个亮点。我想,同学们在这节课里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精美帽子的绘制方法,而是对真、善、美最深切的体验。

最后,以玩激趣。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对于学生色感的培养,我认为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这样的游戏,学生可以得到动手合作能力的机会,又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离不开教师在游戏结束时,给予适当地肯定和鼓励的评价。对于低年级的美术教学,教师即要激趣,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习惯,在绘画时要时时提醒,注意有序作业,用完的废纸、笔及其它美术工具要放入适当的位置,不要乱扔乱放。

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对低年级学生的生长发育有很大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陶冶人的素养,提高人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他们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其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第三篇:小学生的美术教育[范文模版]

琼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论文(调查报告)

题 目:浅谈小学的美术教育

作 者:院 别:艺术学院

班 级:

指导老师:2011

09平面设计班

月 14 日

年琼州学院艺术学院2011年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09平面设计

摘 要: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对低年级学生的生长发育有很大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陶冶人的素养,提高人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关键词:绘画 兴趣 探索 体验

这学期又结束了,假期又来了!以前的我在这个时候肯定是十分高兴的,因为假期的来临通常都意味着我们摆脱了枯燥的课程,有了自由而且轻松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我,心情似乎并没有那么高兴啦。

不经意间,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走过了二分之一,我不得不感叹时间的速度之快,再过两年,我就会正式的迈入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摸爬滚打,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更好的发展。回首自己,自己缺失似的东西真的很多。我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寻找一个好的方式来充实自己。

于是我找了一份工作,希望在工作中,我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众所周知,小学生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对于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的我来说,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认为走进童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小学生美术教育活动,才能摆脱将转变的教育观念转化到美术活动的实践这一问题的苦恼。

首先,以新激趣。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兴趣也应该跟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人们也在不断的运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的特有优势,利用电脑教学将教师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情感深深地倾注于美术作品之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才能进一步让小学生产生爱画、喜欢画的动力,并为学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在平时绘画教学中可以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去观察低年级小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的信息,并关于发现他们的喜好,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比如在上《熊妈妈学校》时候,我用图片、音乐等视听资料在课堂上用幻灯片形式播放,并让根据他们平时比较喜欢的卡通片人物画在纸上交上来,同学们反应都很活跃,这样的教学尝试,也能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2011年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其次,以情激趣。从心理策略上,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小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学生绘画兴趣,激发的方法,我选择努力去拨咯学生学生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老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方面,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感知美。在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同时,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观察力,通过不同角度使之学会灵活多样生动表达客观事物。在教《过个有意义的生日》一课时,先问学生“每年谁为你过生日”。“是怎么过的”。然后宣布“今天,老师要为大家过一次集体生日”。同学们一下兴奋了起来。我拿出买来的两块大蛋糕,为全班每位同学插上一根蜡烛。在点燃蜡烛的同时放生日快乐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唱完歌,大家一起许愿,一起吹灭蜡烛,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相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不仅得到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而且从他们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成为有意义的一堂美术课,情与画达到完善结合。

另一方面,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有利于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例如,在《画一顶帽子》一课时,我绘声绘色的为大家描述《熊妈妈学校》这篇童话。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入了故事情节,故事讲完了,他们一动也不动,还没有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我稍停片刻后宣布:今天,人们来做故事中小动物的帽子,做完后,我们来表演刚才的故事情节。接下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让学生观察外颜色等,然后戴到头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学生的情绪一下沸腾了,都忙着精心设计自己的角色,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创作热情。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帽子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像力制作出雨伞帽、飞行帽等新品种。接下来的情境表演,更是声情并茂,成为本课的又一个亮点。我想,同学们在这节课里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精美帽子的绘制方法,而是对真、善、美最深切的体验。

最后,以玩激趣。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对于学生色感的培养,我认为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 2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2011年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这样的游戏,学生可以得到动手合作能力的机会,又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离不开教师在游戏结束时,给予适当地肯定和鼓励的评价。对于低年级的美术教学,教师即要激趣,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习惯,在绘画时要时时提醒,注意有序作业,用完的废纸、笔及其它美术工具要放入适当的位置,不要乱扔乱放。

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对低年级学生的生长发育有很大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陶冶人的素养,提高人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他们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其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第四篇:美术教育

自 荐 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的关注,今毛遂自荐,诚待您的指导。我叫罗海霞,是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值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教育工作的执着追求,真诚向您推荐我自己。希望我的到来能给您带来惊喜,给我带来希望。

大学四年,我本着“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的原则,一直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在校期间,主修了油画、版画、国画、水彩画、设计、中小学美术教育、教育心理学等一系列专业学科。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和大量的专业的培训,对绘画的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和理性的思想。通过教材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养成了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在中学进行美术教学的能力。在工作方面,热情、上进、不屈不挠的性格和办事有条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四年的工作经验锻炼了我,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

在教学技能方面,我苦练教师基本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师“三字一话”考核,普通话水平达到了国家级二级乙等标准。能熟练操作word、excel等办公技能及课件制作和CAD、3D等软件;教育实习期间,我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实习工作,得到了实习学校老师的好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与学生的交流,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并在教育实习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优秀的素质。如果您把信任和希望给我,那么我的自信,我的能力,我的执着将是您最满意的答案。

诚祝贵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本人签名:罗海霞2012年2月20日

第五篇:美术教育

(一)工具论的教育思想基础: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基础。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工具主义”或“实验主义”。在杜威看来,无论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而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且能促进个人生长,因此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经验改造的正当途径,因而要把学校变成一种有控制的特殊社会情境,把课堂变为儿童活动的乐园,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和指导儿童参加诸如手工作业、现场参观、表演节目、盖房子、测画图等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由观察、接触、操作、实习而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获得有用经验,即“从做中学”。杜威摒弃了分科教材,反对传授各科知识,认为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杜威的教育观中,儿童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强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杜威曾经指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就是理想教育之所在。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知识都只处于从属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所以服务于生长的各种要素,不是知识和传闻的知识,而是儿童的自我实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思想基调。工具论者把美术教育当作儿童自然发展的工具,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儿童自然发展;美术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本性,教师不应有过多的参与或指导,在美术课堂上,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美术活动;在教学计划中,美术可以与别的科目相结合,很多情况下成了服务于其他科目的附庸。工具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维克多·罗恩菲德(ViktorLowenfeld)。

(二)里德的美术教育观: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赫伯特·里德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他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并有不同表现类型(依思考、感情、感觉、直觉,将儿童分为八种表现类型),美术教学应该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

里德对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看得很高,把艺术看成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自然的生长受到阻挠。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摆脱这种状况,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地成长。

里德认为人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类型是高度相关的。依据容格的观点,他把人类心理分为思考型、感情型、感觉型、直觉型,而每个类型有内向、外向之分。这样,人类心理共有八种基本类型。里德认为,这八种基本心理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美的表现形式。以现代艺术为例:思考型——写实派;感情型——超写实派;感觉型——表现派;直觉型——构成派。心理型中有内向与外向之分,相当于艺术型中的主观与客观之分。具体到儿童艺术,里德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表现类型。它们是:有组织的、拟情的、节奏的模式、构造的形式、列举的、表现派的、装饰的和想象的,共八种。这八种儿童艺术表现类型受到儿童特定的人格类型影响,相当于儿童不同的心理倾向:外向思考型——列举的,内向思考型——有组织的;外向感情型——装饰的,内向感情型——想象的;外向感觉型——拟情的,内向感觉型——表现派的(触觉的);外向直觉型——拟情的,内向直觉型——构成的形式。由于艺术类型与心理倾向之间这种依存关系的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具有型的态度(typeattitudes)而立于承认各种类型的地位,依照儿童天赋的气质予以鼓励和指导。

儿童美术不仅受儿童特定人格类型的影响,也受“由潜意识而来”的一系列原生印象或原型的影响。根据里德的观点,儿童美术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作为残迹遗留在人类意识中的一种原形功能。原型最常显现的是魔环主题(MandalaTheme),包括一切同心圆、有一个中心的圆型或方型以及所有辐射状或球状的排列,如花、十字、轮状、曼陀罗等。这些符号自然

反复地出现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儿童画中,从而为人类的共同人性提供了佐证。

仿效进步主义的观点,里德提出美术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法建议。他指出,“课程不应视为各科的总汇。在中学阶段一如在小学阶段一样,应该是创造性活动的场所,而教学只是为了达到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不可免时或有助力时才实施。如果在幼儿阶段,这些活动可称为游戏活动,在小学阶段称为设计(Project),然后在中学阶段合而为建设性课业。”〔1〕艺术应成为学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课程应采用统整模式。学校是实习工场,符合美学标准。而教师,则应该是将个体引入环境的中介,他应该了解“涵容”学生。里德的这些看法,与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三)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维克多·罗恩菲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他综合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一套颇有影响的美术教育观,成为进步主义美术教育的运动的核心和领导人物。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而创造性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为使这种潜能得以实现,教师或家长应该为孩子排除干扰,避免让儿童使用着色画本,也不要从成人角度评价儿童作品,这样,每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作欲望,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这就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涂鸦阶段(2—4岁)是儿童自我表现的第一阶段;样式化前阶段(4—7岁),儿童作首次的表现尝试;样式化阶段(7—9岁),有形体概念的形式;党群年龄(9—11)是理智萌芽的阶段;推理阶段(11—13)是拟写实的阶段;青春危机期(13—)是儿童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罗恩菲德认为,这些阶段是来自遗传的知觉程序自然展开的结果。一个个阶段的发展,就象一个个遗传程式的展开一样。虽然各个儿童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速度,但整体的形式和步骤却是相似的。儿童需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既然这些阶段是自然发展的,因而教师对儿童美术的学习就不该予以干涉。不要试图教儿童怎样绘画,而应该只是提供材料和刺激,让儿童自我表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

罗恩菲德把儿童的创作看作是他们感情、智慧、生理、知觉、社会性、美感及创造性的反映。从儿童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成长情况。如,当儿童喜爱某人(物)时,就会在作品中作特别的强调和夸张;当他们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发展到一定阶段,作品中就会有表现群体的活动出现。儿童的发展是生理的、感情的、社会的等多个领域的整体发展,而创作过程对儿童整体发展最为重要,因而,罗恩菲德强调创作过程,忽视创作结果,明确指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制作过程而非完成品。”

在说明儿童美术的特征时,罗恩菲德特别提出了知觉的视觉模式和触觉模式这组概念。罗恩菲德认为,知觉有两种反应模式——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是一种客观类型。视觉型的个人喜爱环境,是世界的旁观者。他们在画面中咨询自然,其绘画倾向于具象的写实。而触觉型是一种主观类型。触觉型的个人是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他们专注于主观经验的阐释,其绘画倾向于高度主观的表现。当儿童成长时,大部分人(约70%)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去面对世界(约47%的人倾向于视觉型,23%的人倾向于触觉型)。〔2〕

罗恩菲德认为知觉特征的不同是由遗传而来的,因此,不要指望视觉型的儿童画出触觉型特征的画,触觉型的儿童画出高度写实的作品。由于儿童中有两种创造类型——视觉型和触觉型存在,因而对美术教师的教学指导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刺激中更加注意这两种经验。假如我们用主观经验、感情性质或者身体的经验来刺激他,我们将会挫折一位‘视觉型’的人。同样地,假如我们只用视觉经验来刺激主观的人,我们也会妨碍他。既然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只是基于视觉刺激,儿童的一大部分不但受到忽略,而且还会受到挫折。许多艺术教育者在中等学校里使用视觉刺激,却未曾认识到:现代的表现艺术也是今日生活中非视觉性的一种刺激。”〔3〕所以,写实的表现方式不应该作为唯一的批评标准。教师应

把经验世界的态度与视觉型视觉接触的方式一视同仁。艺术刺激应同时包括触觉感应和视觉经验,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

里德和罗恩菲德都是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主张“EducationthroughArt”。里德的贡献在于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哲学的建树,而罗恩菲德则在美术发展心理及教材教法的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两者相辅相成,联珠合璧。从他们关于艺术教育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杜威及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甚而,还有卢梭的影子。(事实上,杜威的教育理论与卢梭的理论关系密切,虽然杜威本人不予承认。)工具论使美术教育课堂发生了重大变化,儿童成为美术课的中心。

杜威重视感性经验,关注儿童兴趣,使教育领域开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时代。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杜威牌的教育学,大概不可能在学校里广泛地被使用——到现在还是如此。”〔4〕杜威式的教育使得美国学校中暴露出“纪律松懈、书写无能,以及初等数学和科学知识严重不足”的缺点,引起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不满。而在美术教育界,工具论的实践使得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处于一种儿童自发的,无教师干预和评价的,无所谓最后作品的严重放任状态。艺术没有被视为一门学习的课程,而是被当成了儿童自我表现的工具。学校中视觉艺术的主要功能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创造力,渲泻情绪的机会。严格地说,这种状态是“非教育”的。到了6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变化的主要契机是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升天。

二、本质论

1957年10月7日,前苏联人把第一颗人造卫星“普斯特尼克”送上了天,显示出苏联领先一步的科学教育水平。争霸世界的需要使得美国在6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由布鲁纳(J.S.Bruner)倡导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结构主义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术教育界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本质论。这次教改兴起了学科运动。在自然科学、数学、外语(即“新三艺”)这些结构清楚、易于教学和检测的科目得到特别青睐时,美术教育为求在学校中生存,也开始逐渐向科目转化。这一转化中,巴肯(M.Barken)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认为美术有权成为科目,作为科目的美术教育包括画室学习、美术批评和美术史,这一观点影响了以后作为本质论代表人物的艾斯纳(W.D.Eisner)和格内尔(W.D.Greer)。本质论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

(一)本质论的教育思想基础: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是本质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基础。布鲁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结构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任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认知研究中心主任。他把20世纪5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jet)创立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应用于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颇有创见的教育主张。1960年,他的《教育过程》一书出版,该书阐述了教改的四个中心思想:①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②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③重视直觉思维力的发展;④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该书出版后备受推崇,被西方教育界人士称为“划时代著作”,很快,美国掀起了以此书思想为指导,以课程革新为中心的教改运动。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与杜威大相径庭,这主要基于他们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差异。杜威是地道的主观唯心主义,其思想核心是“经验”,而布鲁纳恰恰相反,他强调知识领域是独立存在的,可以认识的,“经验”或“事物”所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才是人们追求知识的根由。教材应该由记录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构成;结构不是在材料内部发现的,而是“外加”进去的,是人所塑造的;知识可以由各学科的专家和学者来构成一个连贯的模式,并可以此构筑儿童应得的知识。在这种认识论指导下,他指出:(1)要以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为教育的目的;(2)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教育内容;(3)以动机、结构、程序、强化为教学四原则;(4)以发现法为教学方法。

在布鲁纳的思想影响下,学科运动开始兴起。当别人根据布鲁纳理论把外语、物理、化学、数学等变成结构清楚的科目时,艺术教育研究者们也开始注意美术的结构,艺术教育从重视“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转向帮助学生独立从事艺术学科结构的探讨,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艺术,从而使本质主义美术教育观有所发展。然而,这些思想当时除了在杂志上有所宣传外,并没有站稳脚跟。1982年,保罗·盖蒂信托公司出资成立盖蒂艺术教育中心。这个中心推行正规系统的美术教育,帮助学校在实践中发展充实本质论思想,逐渐地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开始形成并流行开来。

(二)本质主义美术教育观:本质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本质主义者认为,美术教学应具有学科性、顺序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并且以学科的标准来评量儿童的学习成果。

本质论的代表人物是艾斯纳和格内尔。艾斯纳强调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他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和实践极其特殊的一面,而且美术能为人类实践作出的最可贵的贡献是直接与其特性相关系的。美术能为人类教育作的贡献恰恰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作的。因而,任何一项将艺术首先作为为其他目的服务工具的教育计划会冲淡美术的意义。美术不应屈尊服务于其他目的。”〔5〕美术教育不是服务于其他目的的工具,它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从而,美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重视和提高。

与工具论者相反,艾斯纳提出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美术学习不是随儿童成长成熟的自然结果,美术学习可以通过教育指导得到促进。”〔6〕既然如此,可教的内容有哪些呢?艾斯纳认为美术教学的领域应包括三方面: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要使这三方面教学卓有成效,则需要有系统化的连续性课程设计,而不是那种感恩节画火鸡、圣诞节做节目装饰的以日历为中心的教学。而且,对教学要尽量评估,因为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评估,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Th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它实际上来源于60年代出现的教育观念,但却揉进了巴肯、艾斯纳在60年代提出的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教学思想。格内尔认为,DBAE可以“培养出有教养的人,具有美术和制作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对美术品和其他物体中的美有所反应。”

DBAE有三个主要特征:

1.学习领域涵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四个方面。

2.教学内容由简至繁作螺旋式递进。

3.严格的书面课程设计,实施系统化教学。

DBAE具有严谨的课程中心导向。它不仅重视形象的制作,更重视对形象的理解。它要求把创作、欣赏、理解和评价几方面统合于同一教学单元,体现在总课程中,进行系统化、连贯性的教学。

在DBAE的学习领域中,美术创作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制作,学习技巧和组织等;美术批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发展他们对形象的分析、演绎及判断能力;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作者、时间、空间背景的认识,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美学则是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经验、美术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等探讨,加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建立理论学习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美术创作和美术史较容易为人理解,而美学和美术批评却较难理解,下面,我们试对美学和批评简单作一阐释。

关于美学,积极支持DBAE的艾斯纳曾这样解释:“美学方面的专门知识是把一整套久已存在、见识颇深的思想介绍给儿童和成年人,一些从未得到解答的问题。”〔7〕例如:艺术品必须是美的吗?伟大的艺术品一定寓有力量、高贵等主要思想吗?评价艺术家的作品要了

解他的创作意图吗?这些问题旨在为孩子们打开一个艺术世界,让他们加入到这种千古对话中去,作一些美学上的思考,这正是形象创作无法做到的。批评如何介入呢?其实批评就是谈论艺术,利用孩子爱讲话爱争论的特点,可以使批评很顺利地引入课堂。一般可以把批评分为四个阶段:

1.简单描述阶段:看到了什么?包括物象、形状、色彩、线条等等。

2.形式分析阶段:作品如何组织?如:画面是否对称?线条间如何联系?运用了什么技法、材料?等等。

3.意义解释阶段:作者要说明什么?如:作品的意义是什么?社会经济文化、作者思想个性与该作品的关系是什么?作品中传达出什么氛围、观念、思想?

4.价值评定阶段:你的印象怎样?如:你受到感染吗?你对这件作品有什么感觉?等等。前两个阶段的问题重心在于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你印象如何,要防止学生过早轻易地下结论。解说阶段,教师可以运用恰当的语言解释作品,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在前三阶段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评论作品价值。

DBAE的课程设计是统合的,即把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学、美术史统合在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中同时教授,由简入繁,系统展开。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艺术知识面,了解种种文化涵义,并通过视觉艺术进行思想交流。因此,DBAE要求有一系列设计严格的、反映出四方面修养的特殊教学主题。例如:以风景为主题的教学可以有:讨论大自然的景物,可否称为艺术品(美学);学习从形式与分析开始评审一幅荷兰派的风景画是狂暴或是孤凉(艺术批评);认明荷兰、法国、中国的写实派与想象派风景画的典型风格,并研究大自然如何可以理想化和抽象化(美术史);使用粉笔和海绵绘画的技巧创造空间的幻觉和自然景物(艺术创作)。〔8〕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善于从简单的美术行为,如常见的风景写生,进行意义重大的扩展。虽然DBAE四方面内容无需分而教之,但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其中的每个方面,将它们有机地溶合在一起。

DBAE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和课程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不仅学习如何制作艺术品,还学习如何欣赏艺术品,了解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作品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由于盖蒂艺术教育中心的研究、实验和大力推广,这一理论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期望,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他们了解文化与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艺术品,具有更丰富的艺术知能。

由于DBAE以严格的课程中心为导向,有严谨的课程设计,明文规定学生在创作、批评、美术史及美学四个领域内进行螺旋递进式的学习。因此,有人提出疑问,艺术教育接近于行为科学或物理科学的教育吗?象DBAE这样的教育是否会过于貌似其他学科而丧失艺术课的独特性?是否会过于严格而导致僵化和枯燥?以结构课程论为教育思想基础的DBAE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对自发性表现的启发,对美感经验及创造性发展的强调亦显不足。在艺术教育中,注重结构性的同时必须加强灵活性。

工具论和本质论各自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它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工具论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发展土壤,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它重视儿童兴趣,强调儿童自发性和创造性培养,但忽视系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传授。因此,这种美术教育不可能培养儿童具有丰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有限的美术知能又限制了儿童高层次美术创造力发展,因为高水平的创造必须以丰富的知能为基石。本质论以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渊源,要求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它重视艺术的创作、欣赏、理解和评价等审美力的全面培养,但对自发性表现的启发显得不足。此外,严格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亦容易走向形式化和乏味枯燥。

比较一下这两种理论,可以发现,它们瑕瑜互见,各有扬抑。所以,单独套用任何一种于我们的美术教育,显然有失妥当。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美术教育的现状,对它

们予以合理吸收和改造,洋为中用,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发展。

注释:

〔1〕引自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第242页,湖南美术出版社。

〔2〕本段文字参考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第259页,湖南美术出版社。〔3〕同〔1〕,第214页。

〔4〕引自J.R.布尔内特《杜威和美国教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评论》,1979年第81卷,第二期。

〔5〕同〔1〕第11页

〔6〕同〔1〕第58页

〔7〕引自《论以修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艾斯纳教授访谈录》,《中国美术教育》1991年第6期。

〔8〕本段文字参考卓以玉《“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国美术教育》1994年第3期。

下载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教育

    美术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专业知识(分) 一、填充题:分 、《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划分为(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综合探......

    浅谈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模版)

    浅谈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摘要】:美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职业影响人的一生,而艺术教育则带给人宽松的心境和态度。美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演讲稿

    美术教育演讲稿 美术教育演讲稿 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如何给教育一点“闲暇”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

    美术教育简历

    美术教育简历 姓名:XX国籍:中国个人照片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内蒙身材:178 cm78 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52岁培训认证:诚信徽章: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普通求职应聘......

    美术教育调查报告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颗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灵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的途径可能是多方......

    美术教育教案

    学本一班 朱薇雯 10090510140 打喷嚏(大班) 一、活动设计背景: 1、 让幼儿在环环相克的故事情境当中,培养幼儿对动物组合造型的观察; 2、 通过环环相克的故事情境以及活动之后的......

    美术教育随笔

    美术教育随笔 美术教育随笔1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教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

    美术教育论文

    浅谈新课改小学美术课堂现状及对策 小学美术课是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小学生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对学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