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红花铺小学吕乃侠
现代远程教育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为我们教师的教研、教改以及教学效益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为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及提升现代教育教学架设了平台。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课堂生动有情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远程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例如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课,引入新课时,教师适时运用教学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播放远程教育资源“小乌龟比年龄”的“flash”动画,让学生边观看动画边听老师讲小乌龟比年龄的故事,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比年龄”的活动,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识,巧妙地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
到了知识,真正达到趣味横生的效果。
二、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还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过程与方法”是第一列入课程改革目标的。可见,数学的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由直观到抽象,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不仅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然后从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着这个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观察后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角的概念。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播放“大角和小角”的“flash”动画,学生边观看边听“大角”和“小角”的对话,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道理,通过这样动态显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再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重点要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分桃子的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演示,让学生体验计算过程,明白其算理。
三、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都在于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解决
教学难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也不例外。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要求学生完全到现实中学习数学,课堂上只能提供相对真实和模拟出的现实生活情景。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的关系时,学生比较难,因此,可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动画展现,加深学生的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四、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解上,用在板书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粉笔+黑板+教材+嘴巴”的传统教学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以训
练为主线”的特点,适时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较快地展示演算过程,展示练习题,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然后教师按小组汇报一一用课件演示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这就比口述或板书要优越。
再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苹果”一课,重点是让学生在分苹果过程中体验除法竖式的抽象过程。教师课件出示“小猴分桃”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自主探索分法,然后,教师按小组汇报一一用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并且声、像结合,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容易接受。
总之,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事在必行,只要我们迎刃而上,不断探索、努力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深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有效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各种能力。
第二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实验小学
易凤英
摘要: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代信息技术因其直观、多变、省时的优势,可加大课堂容量,利于教师控制授课进程,非常适合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激发兴趣、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教师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提高效率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静止的、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成活动的、形象直观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尤其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容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分析、综合、想像、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悬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从教学生被动学会数学转向让学生自主做数学。这里的‚教‛是指简单的传授和以讲为主的灌输,而‚做‛是指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选择和亲身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无限生机。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已改这些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中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无须课上损失课下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事实表明,许多好课使学生久久不忘,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采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在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不易理解,因此,在设计时运用课件展示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平均分,说明分数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2的理解;之后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把分数表示出来。在认识1/2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再认识其他分数,教学中,以‚放‛为主,让学生主动活动、集中展示、汇报交流,收集学生的不同折法,展开对1/4本质意义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数学课上得更生动、更活泼,学生在轻轻松松之中迈进数学王国的大门。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良好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最
好的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去学习,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因此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从而引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运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看了一场动画片,注意力被吸引,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数学中的某些概念、理论既抽象有脱离实际,教师的讲解只能使学生达到机械掌握,而简单操作演示,又往往达不到效果,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化繁为简,变模糊为清晰。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考虑到实验过程的复杂和难以具体操作,学生也难以掌握和应用。
单凭教师对文字的解释以及板画的讲解都很难突破这一难点。唯有计算机的演示,才能将此难点化解。于是,教师引入计算机技术充分运用CAI演示:用紫色线段表示圆的半径,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表示圆的面积,并将圆多层次地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64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并领悟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此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想象和分析并让学生运用CAI去动手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下,同学们的答案有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把圆剪拼成梯形等各种图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所拼成的图形与圆的内在关系,都能概括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直观的演示,难点自然迎刃而解了。无需教师的过多讲解,学生通过观察,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才将学生引向了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前台,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能有效地展示新知识的发现、思维和形成的过程,不仅能优化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索。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采用了实验教学与电脑辅助教学的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并结合软件中的图形与色彩的搭配,引导学生回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理思路,温习了‚形变而面不变‛的原理。然后让学生动手割剪圆形拼成长方形。最后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一个图形
用不同颜色二等分成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各分成八个相同小扇形,通过移动、翻滚、重组排成上下两行,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接着,依次依次把圆进行16、32等分的同样割拼,外加近似长方形虚线框的闪动显示,学生很直观地看清,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那么学生再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就易如反掌了。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与形象观察的有机组合,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将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展现出来,突破了教学难点,不仅是学生掌握了公式推导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路,减缓了学生思辨、推理的难度,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桥梁,使学生在脑中展开发散性思维,建立了空间观念,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掌握了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促进思维品质的升华。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既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丰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及时的反馈与矫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融为了一体。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实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它对于夯实学生的基本功,牢固树立他们的数学思维,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与一般的课程相比,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科教育开始一步步走出局限,探索创新教学的新途径,并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学的科学运用能够摆脱教学的局限性,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锻炼他们的逻辑和思维能力。当然,要进一步落实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就必须明确以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实施授课,让课堂变得更加富有趣味。
【关键词】科学教学;信息化;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139-02
众所周知,衡量教学水平的指标之一就是课堂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枯燥,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课堂互动性不强,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数学作为学生公认最难学习的科目之一,抽象性较强、课程难点较多,许多学生表示即便掌握了相关的公式定理,也无法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是完善教学的必经之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发挥网络资源的巨大优势,整合相关信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学习途径。科学的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构建信息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化教学也要与学生的学习诉求、学习特点相适应,走出原来教学模式的单一特征,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实施授课。所谓的教学情境主要是指通过营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具体,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课程内容多样,对学生的能力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不能采用与学生学习特点相同的方法,很容易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甚至影响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每一道例题都会配一个情境图,通过这样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将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安排课程,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今,我国数学教学已经开始推广使用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也能自己借助互联网搜索信息,给他们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另外,科学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和有趣。例如,教师通过课件将一些漂亮的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滴嗒滴嗒……”声中感受着这些物体,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自然引出这节课的主题,随即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开展“找时间(拨钟表)游戏活动”[2]。再比如,教师在讲解重量这一课程内容的时候,也可以借助科学的设备将常见的苹果、桃子、梨、猕猴桃等水果的重量展示出来,将日常生活结合到情境之中,并在情境下开展授课。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被激发,也能够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再现日常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所谓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选择的课程,不同的内容起到的教学效果不同,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自然不同。因此,在信息化教学的运用中必须以生活场景的再现为目标,通过丰富的日常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化教学可以推动传统教学方法的更新,把所学的内容变得更具生活气息,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架构灵活课堂。
例如:在进行“长方形面积”的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一个“装修招标”的数学活动课,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一个需要装修的三维房间情境,主题就是“定出合理的预算和设计方案,打动客户”。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不自觉地应用了很多数学中的有关数据,通过对长、宽、高进行测量,计算出房间的面积,还进行了价格计算,设计出了多种方案。然后,竞标评标、展示效果,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表现形式多样,能够将声、形、色等感官系统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和组织课堂活动,体现教学的多元化特点[3]。强化重点和难点,提升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虽然是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课本教材的变动以及课程难度的加大,使得课本中还存在很多难点,学生学习起来特别困难,不太容易掌握课程的精髓。科学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要将教学赋予情境化的特征,关键的一点还是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抓住课本重点和难点,深入的对课程进行剖析和解读,走出教学单一模式,真正发挥出科学教学的优势。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课程最难的地方就是应用题,题目的题型各种各样,不同的问法也会对学生解题带来难点,唯有强化重点教学,抓住最难的部分,才能让教学更具趣味性。
例如,某中学学生军训,沿着与笔直的铁路并列的公路匀速前进,每小时走4500米,一列火车以每小时120千米的速度迎面开来,测得火车头与队首学生相遇,到车尾与队末学生相遇,共经过60秒,如果队伍长500米,那么火车长多少米[4]?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经常忽略队首与队尾的衔接从本质上就是火车与队伍的长度之和,找不到这一切入点,造成答题没有思路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科学的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将题内容用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并加深他们的印象。同时,在题目的讲解中还可以举一反三,通过利润、行车、工程等应用题的教学启迪学生数学思维,让他们在解答难题过后增强自信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它通过声、形、色等多?N感官形式给予学生数学知识的呈现,能够使得原本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生动化,采用动静相结合的多种途径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们随时可以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再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数学问题的解释和讲解,配以高效的实战操作来增加课堂教学成效。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科学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在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峰丽.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课件[N].发展导报,2017(041).[2]臧晓梅,李后振.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8).[3]张莹莹.“必集大成,方得成功”――浅谈“互联网+”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4]王建芳.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及反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
第四篇: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
益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采取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历经几年课题研究工作基本结束,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为教学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实践环节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落实;适宜于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对每一位教师的个人素质、业务能力以及心理感受都会带来巨大冲击,利用学习、培训等途径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加强必然会带来学习方法、过程、手段等学习策略的转变,这对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介入教育领域,必将会成为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手段。它传递信息便捷、灵活,处理信息具有交互性、参与性,整合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必将在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生能力上有明显功效,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培养能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研究教师如何整合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育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三、本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书籍,如《教育科学论坛》、《四川信息技术教育》,利用互连网查阅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及技术保障。
2、行动研究法: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3、聘请县内外专家指导研究,例如聘请县教研室专家周晓莉、县电教站龚站长,师培中心饶老师等专家进行指导。
四、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
2、教学资源的科学整理,是把远程教育资源充分整合于课堂的条件。
我们在卫星接收室对中央电教馆卫星教学资源进行下载整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的科学整理能为师生构建互动平台。有了合理科学畅通的校园网络及硬件的保障还不够,授课教师要得心应手地把
浩翰的资源有效地整合于短暂的课堂,还得对已下载的资源进行二次整理。这种整理不是简单粗糙的分门别类,而是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多种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查找、选择、组合、加工、创新,特别是要根据我们乡村中学的学生实际进行适当处理。树立“动态、开放”的观念,按着“学科分类、积件化”的思路,然后把它们分别按学科、年级存放到指定的学科文件夹,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快捷、高效地使用这些资源。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课题自开题至今,进展不很顺利,通过近四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的。
1.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科研素质。课题初期对我校教师进行了硬件基本操作和大量的应用软件使用进行系统培训。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的使用,常用的几何画板和MS OFFICE2003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平时教育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软件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校多数教师由原来不知道多媒体,不知道课件到现在接近80%的教师能够熟练地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辅助教育教学工作。
2. 确立了研究方案,确立了操作、检查、评价体系和阶段研究的工作重点。对研究方案进行了明确,校长带领课题组成员对一些操作进行了细化,把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事明确下来,保证了课题的进行。
3. 开展了远程教育切入数学教学结构模式和实验研究,当时主研人员有两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所以在数学课堂实施相对较多。对
于PPT、几何画板、FLASH的运用相对较多,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也相对突出一些。期间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课件,其中一些得过不少奖项。
远程教育教学系统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教学系统。本课题重点研究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如何整合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育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方法。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收集了大量的实验数据,积累了很多经验体会。
五、取得的研究成果
1. 大大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远程网络的意识和能力。极大地改变了全校教师运用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意识淡泊的状况。我校地处农村,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总把一本教案,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作为主要教学工具,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即使在电教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只是摆设,更谈不上运用远程和网络进行教学。通过实验以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了,教学手段也逐步转向到远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来。能正确使用远程教育、手段和课件制作的教师仅占10%,到现在已增至80%以上。
2. 初步建构整合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论和实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3、建设畅通的校园网络,把远程教育资源充分整合于课堂。学校把网络教室、多媒体教育等都与互联网联通,而且也把通过“大耳朵”软件接收的教学资源,共享出来。学校的教师只要打开学校的电
脑就能看到共享的资源。使多种远程教学资源与学校自有资源有机的结合,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在“中央远程教育资源”接收设备的安装、维护与资源的接收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花了大力气,在积累这些资源的同时学校动员广大教师互相学习自己动手制作与积累教学素材,又利用节假日、下班后建设校园网站并与“因特网”有效链接,把积累的所有资源共享出来供教师使用。
4、提高教师的资源应用意识,是把远程教育资源充分整合于课堂的途径。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运用远程教学资源及多种信息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和上课,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无异于思想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提高教师的资源应用意识,是把远程教育资源充分整合于课堂的途径。
5、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达到学生有兴趣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肩负伟大祖国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实验的最终目的和主要成果依据在于学生。促进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随着课题实验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学习水平大有提高,自主学习行为习惯与新课程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增强,并能创造简单的信息。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罗良芬校长通过课题研究的思考,撰写了《》、《》在XXX发表,唐仁国老师撰写的论文《》《》,课件制作《》《》获县一等奖,说课比赛《》获县一等奖,县教学技能比赛《》获XXX奖,刘春梅老师课件制作比
赛《》《》《》获县XX等奖,张海彬老师《》《》在XXX发表《》《》获XXXX,课件制作比赛《》《》获。。。研究主要对象XX班成绩和XX其他平行班级比较成绩一直XXXX.周忠平、罗伦坤、刘夜明„„老师的公开课也获得好评。
六、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 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严重制约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着极大偏差,难以接受在远程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互动。需要整个教育大环境的配合,全面更新教育观念。
2. 设备、设施仍显落后。
由于地区条件限制,经济瓶颈制约,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设备、设施难以跟上,造成实验工作难以进一步推进。
3. 课堂教学实验设计以及评价检测体系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改进,达到客观实用的目的。
第五篇:有效运用教材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运用教材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川省大竹县周家中学 孙享印
【摘 要】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是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的。然而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课堂教学时往往会把精力更多地倾注在对课文内容即语言文字的研究上,而忽略了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从而导致课堂上师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胜于直观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插图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插图 资源 能力 效率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它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实验研究表明:学习兴趣越强,学生的学习越主动积极,成绩越理想,智力发展越快。课文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富有极大的吸引力,经常看到学生拿到新书之后首先翻看的就是课文的插图。教师可利用这一契机从插图入手,去诱导、去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之心、期待之情。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这篇课文时,芦苇是生长在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的地方,多形成苇塘,我国主要以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形成大面积的苇区。由于地理的气候环境的原因,我们这儿的学生没有见过芦苇,更不用说苇塘了。因此,讲课文的时候,我首先就叫学生看到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认识芦苇,从图中观看苇塘壮观的景象,然后结合课文讲解了芦苇的生长特征,从而使学生增长了新的知识。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紫藤萝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它的花又是什么样,同学们都不知道,当我叫他们看了课文前面的插图时,同学们顿时茅塞顿开,“哇,原来紫藤萝花这么美丽!”同学们洋溢着获得收获的喜悦。因此,合理的运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插图,丰富学生想象
想象就是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在叙述中作者省去了屠夫在杀狼的过程中的心理描写,但是书中有一幅插图,图中屠夫用屠刀把钻进柴垛里的狼劈成了两半,在屠夫脑袋的左上方,画了几个代表想象的圈儿,最大的圈儿里面画了“假寐”的那只狼,屠夫摸着脑袋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屠夫这时的心里在想什么呢?我于是喊同学们围绕故事情节,观察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语文教学论文)这时,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有的同学说:“屠夫在想:这狼还真狡猾,差点把我给骗了。”有的同学说“屠夫想:明天我可以挂猪肉卖狼肉了。”„„这样,借助插图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三、运用插图,帮助理解重点难点
教材中许多精美的插图都是配合课文内容创作的,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可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把图与文结合起来对照读,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课文中描写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同时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图中有五个人,五个人的肖像、动作、服饰都不尽相同,那么到底谁是谁呢?我叫同学们看到插图:“请问图中哪位是福楼拜?哪位是屠格涅夫?哪位是都德?哪位是左拉?” 同学们看了一会,面面相觑,于是我叫同学们边快速阅读边找出图画中人物。几分钟过去了,“老师,我知道那是福楼拜了。”“请讲。”“画面中站着,手向两边伸着,作拥抱状的这个人就是福楼拜。”“理由呢?”“因为课文中有‘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他的衣裤鼓起来,象一条渔船上的风帆’,我觉得很适合这个人的特征。”“嗯,很好,你真会观察。”接着,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将插图中的人物分别找了出来。就这样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探究,轻松地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的插图,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去挖掘和有效地利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