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导师制计划
广兴洲中学“学生成长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
针对当前社会单亲家庭学生、困难家庭学生、尤其是近几年由于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急剧增多,学生逐渐增多,生源组成比较复杂的情况,本学期我校决定开展特殊家庭的“学生成长导师制”方面的研究。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开展好此项工作,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1、发挥学校的优势,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寻找发现特殊家庭学生的发展潜能,使他们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这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以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4、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努力使特殊家庭的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的探究,独立地生活,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5、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贯彻课改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探索一条“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教育管理之路,努力培养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心理自强的新时代学生。
6以特殊家庭的学生为重点和试点,逐步延伸到面向全校全体学生,做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工作,落实“双休日”、“节假日”自主学习方案的探索与实施工作。
二、实施办法
(一)工作流程
1、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学校通过全体教师会、校园网宣传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性,让学校教师充分了解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
2、第二阶段:选聘导师,确定受导学生
根据我校教师实际情况,七年级每位语文、数学、英语任课教师指导2-3名学生,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每位任课教师指导
2名学生,音、体、美、信息等学科每位任课教师指导1名学生。各任课教师将受导学生名单上报教导处备案。
3、第三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
(1)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制订长期与近期学习成长目标。
(2)深入特殊家庭的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程,为其有效学习提供可行性策略。
(3)做好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工作,落实“一日活动计划”,“双休日”、“节假日”自主学习方案的探索与实施工作。
(4)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
(5)做好特殊家庭的学生的个别辅导与教育工作。
(6)采用家访、家长来访、电话访谈、家长日志等有效形式做好跟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8)关注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
4、第四阶段:考核评估
1、建立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机制。
(1)成立导师领制工作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行政成员任组员的“学生成长导师制”领导小组,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对导师工作检查、督促、评估。
(2)建立量化考核的长效机制
建立导师考核激励机制,设立导师考核档案,将导师制工作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方面,每学年评出优秀导师。对导师工作绩效从日常工作运行记载,受导学生的发展表现,查看学生成长档案袋材料,学生、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几个方面来进行检查和评价。
每学期末由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其中量化考核包括:导师自评(10%)+导师领导小组评分(30%)+受导学生家长评分(30%)+日常工作评分(30%)。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教师工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2、建立对“受导学生”的跟踪评价机制。
(1)自身评价。每学期结束由受导学生从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每学期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便于今后改正。
(2)小组评价。主要是由班级小组对其实施评价,评价情况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评价表上。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一天的作业、纪律、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3)家长评价。首先由学生根据“我成长〃我自主”学生自主发展评价表上各个评价指标对一周各个方面的情况完成评价,由家长进行监督执行。家长每周总评一次,写出监督意见和建议,每周向班主任反馈一次。班级每周综合表彰一次,学校每学期末在全校表彰。
(4)导师评价。由导师对受导学生从思想、学习、行为、特长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确立导师的工作原则、方法与职责
1、导师工作原则
(1)个性化原则。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
(2)亲情化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和学生交朋友,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导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发现学生成功、成就,鼓励学生的进步。
(3)渐进性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
(4)实效性原则。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工作实效。
2、导师的工作方法
(1)“身教”育人、人格熏陶。
导师要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
一是导师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特殊家庭的与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二是导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运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健全人格。三是利用学校网站、电子信箱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分担烦恼和忧愁。
(3)科学引导、自我教育。
导师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加强研究、教研结合。
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确定为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3、导师工作职责
总体归纳为“思想引导、行为训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具体为: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
(3)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5)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三、制定导师工作制度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
对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好的作业、优秀作品;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荣誉等等。对“受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作出合理评价。并设立适当奖项,对进步显著的“受导学生”进行奖励。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
每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面谈、书信、周记、电子信箱等)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3、建立家校联络交流制度。
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导师每月至少安排二次电话访问或用飞信与家长及时进行联系,每学期至少进行二次家访,同时学校安排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每周安排一次“家长日志”的传阅与撰写。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
学校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学生成长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建立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2、及时总结,不断改进。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因此,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借鉴、整合已往成功经验,使导师制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年级特色的操作办法。
3、坚持不懈,长远发展。
富有亲情化、个性化的增学生成长导师制度是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校今后探索教育教学工作新途径的有力尝试,为此,各年级要在认真抓好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不断推广,努力做到“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最终使“学生成长导师制”成为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亮点。
广兴洲中学政教处
2012年9月1日
第二篇: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惠阳区第三中学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探索新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构建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水平,现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实施“德育导师制”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德育导师制的含义
德育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科任教师身上,导师将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新模式。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1、它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人民教师的育人新理念。学校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德育教师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让所有的教师(包括职员工)都自觉承担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2、它是中学德育创新的重要手段
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和谐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我国新课程提出的三大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单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完成是有困难的。因此,探索新模式下的学生学业、生活、品行指导方式和策略,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德育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四、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2)个性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人本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和个性差异,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德育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5)保密性原则。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施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五、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方法和步骤
1、成立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组织机构
为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召开教职员工会议,阐明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意义和方法,成立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小组,明确德育导师制工作小组成员职责。领导小组: 组 长:钟伟国 副组长:刘伟平成员:周运恒 钟浩恒
职
责:主要负责对实施德育导师制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审定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及德育导师名单。工作小组: 组
长:叶谷秀 副组长:钟广梅 绍强辉
成员:七、八、九三个年级的所有班主任教师及相关的任课任教师
职
责:主要负责制定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落实德育导师的报名、资格预审工作,确定德育导师的聘请名单并上报领导小组副组长审核;具体负责《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的落实,确定受导学生的名单,并负责对德育导师队伍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工作。
2、摸底调查
(1)调查并确定能够胜任德育导师的教师。
(2)调查需要受导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体育、艺术等);(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并填写受导学生情况登记表。主要是问题生、学困生、家庭特殊的学生等。)
3、德育导师的确定及使用
(1)担任德育导师的对象:全体教职员工。
(2)德育导师的确定: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以年级段为单位,采取个人自愿和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由学校德育导师制工作小组初步确定人选,报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审定。
具体步骤为:先由有意担当德育导师的教师填写申请表,并递交政教处,再由政教处根据德育工作情况统一汇总确定初步人选写出意见,报分管副校长审核,最后由校长签字颁发聘书。原则上班主任不再担任德育导师。
(3)使用办法:领导小组在确定德育导师的人选后,向师生张榜公布,并在各班提交受导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最后确定。每学年选择一次,原则上一名德育导师指导3—5名学生。
(4)德育导师与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签订目标责任书。
六、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制度
1、德育导师主要职责
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是:
(1)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3)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受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4)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他科任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2、建立德育导师制工作制度
(1)档案制度。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一周期的表现及每次考试后的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行为等变化曲线。建立受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受导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2)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德育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求教育方法。
(3)谈心与汇报制度
“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4)建立小组活动制度
每个德育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与小组之间将由德育导师组织定期(每月一次)进行交流。本小组内:德育导师定期与本小组学生集体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上一周期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如实讲出来,导师与其他小组成员均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浓厚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心沟通氛围。
小组之间:德育导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将同类型的小组成员(如同属于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某一方面寻求指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观点碰撞,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5)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及案例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工作水平及研究水平。
(6)导师考核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工作小组根据下列四种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一是每位导师的工作手册记录情况;二是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三是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品德和学习情况);四是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的评价。(7)导师奖励制度
A、德育导师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及各类推优的评选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
B、学校每年对德育导师进行考核,被认为合格的(在任职期间所结对的学生起到预期效果和目的的,在德育上未发生违法乱纪行为),以对结对学生家访和教育的次数作为依据来计算该教师的工作量,并在年终师德量化加一分,每学年评出若干名“校级优秀德育导师”,给予适当的鼓励。C、学校根据对德育导师的考核等级进行奖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七、实施德育导师制应注意的事项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又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德育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本身也是德育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建立行政班主任制与教学班指导师制并存,班主任制与德育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指导师承担对教学班的管理,德育导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班主任协调德育导师、任课教师、教学班指导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
3、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德育导师应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德育导师应尊重家长,讲究与家长联络的方法,关注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与家长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惠阳区第三中学
第三篇: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树立全员德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本着加强德育师资力量,强化教师育人功能,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在深入研究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实效性差等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创新工作方法,从本学期开始实行德育导师制。
二、目的意义
1、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2、实施亲情化和个性化的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一对一”指导,重在过程,动态把握学生的发展轨迹。
三、实施步骤:
1、成立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王桂东
副组长:崔凤成郑瑞祥
组 员:刘威
汪峰
张贵虎
肖向军 姜文波
2、调查需要导师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1)考虑到此项工作刚刚起步,宜小步慢进,故要求各班被辅导学生在5人左右。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主要是家庭特殊的学生(单亲、重组等)、家庭贫困的学生、30%的学生等。(2)班主任先从本班中挑出5名辅导对象上报年级组长,再由年级组长班主任集中任课教师进行挑选,采用“摘牌制”。(3)班主任调查并填写被辅导学生的基本情况表。(4)政教处汇总全校结对情况,公布结对名单。
四、德育导师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1、明确职责:德育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是把学生造就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
2、建立德育导师制工作制度(1)档案制度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生跟踪档案,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2)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3)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活动手册,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4)“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评估。
五、工作要求
1、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德育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将建立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2、及时总结经验。“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因此,在试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大家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借鉴、整合以往成功经验,使导师制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鼓励年级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年级特色的操作办法。
六、本学期“德育导师制”工作重点(1)制订方案,组建档案。(10月底)(2)11月中旬,导师家访辅导对象一次。(3)期末考试前的心理疏导。(12月中下旬)(4)寒假“心连心”家访。(1月份)(5)及时做好资料、台帐的整理,成果搜集。本学期进行一次专题总结。
附: 德育导师职责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2、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讲文明、有礼貌、尊师爱友的优秀品德。
3、鼓励学生刻苦学习、锤炼不怕困难的毅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全面成才的信心。
5、指导学生做好新学期成长目标的制订实施。
6、指导学生做好成长档案的建设,在学生的有关材料(如试卷、成长目标与检查表、家校联系手册等)上面,留下激励的评语。
7、推荐或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交友。
8、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情况,时常保持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9、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其他教师随机交流情况与工作经验。
10、认真学习有关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辅导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导”的素养,利用谈心、班团活动、家访等形式履行好各项应尽职责。
第四篇:德育导师制方案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
成长导师制是我省中职学校选择性课改背景下,学生德育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重要抓手,是新时期中职教育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为落实我区《关于全面推进鄞州区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课改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全面推进鄞州区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浙教职成〔2014〕126号)为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思想发展、学业发展、心理成长发展全面的指导和辅导,做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让学生有倾诉的老师,让老师有牵挂的学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意识,养成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发展目标、实现自我完善。
2、尊重信任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
3、全面关爱原则。关心学生在专业、生活、品行、心理、职业发展等方面情况,拓宽渠道、创新方式,努力成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师益友。
三、工作机制
1、团队协作机制。成长导师制以现行班级建制的首席导师和导师组成,首席导师由教学部选派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导师由所在年级任课教师担任。首席导师负责对导师团队的协调指导工作。
2、交流沟通机制。导师与学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谈话交流。采用面谈、书信、电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各方面成长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导师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本人及家庭情况,注重家庭教育指导,协调家长与学生关系。
3、协助教育机制。首席导师与导师、任课教师应加强联系与沟通。学生发展中心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讨论会、联谊会、经验交流会与案例分析会等。
4、工作档案机制。导师的工作应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每项活动都要有时间、地点、主题、内容纪要、工作后记等,认真填写导师工作表册、案例分析等有关记录。
四、实施内容
1、导师职责 导师共同职责
成长导师制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均能得到教师的具体、细致和专业的指引,导师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业发展的辅导员,是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导师的基本职责为:
(1)思想上引导。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专业上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职业观,正确认识产业发展走向,提升专业核心能力。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学业水平、家族背景,较好完成选择性课改专业、课程、方向的选择。指导学生制订高中阶段个人发展规划,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3)心理上疏导。研究与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健全个性,引导学生人格发展。
(4)学业上辅导。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解决学业上的困难,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促进全面发展。(5)生活上倡导。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指导学生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6)品行上督导。以校纪校规为要求,加强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以企业从业规范为要求,加强学生7S意识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为要求,加强学生美德品行培育。
首导必须职责
首席导师在履行导师基本职责基础上,同时要履行行政班班集体建设与所在班导师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
(1)首席导师是导师团队的核心,负责统筹安排行政班级的学生和导师结对,牵头制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班级公约、班级常规等规章制度,统筹安排班级大型活动等综合性事务;
(2)负责召集本行政班导师团队定期召开思想分析会、经验交流会等,及时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分析班级存在问题,落实班级管理的各项举措;
(3)凝聚好整个导师团队,指导和帮助其他导师开展好班务工作,尤其要引领年轻导师快速成长。
(4)负责落实班集体总体常规事务工作(学籍、学分、保险、助学、收费、评优、档案等)副导必须职责
(1)各副导要履行导师基本职责基础上,同时要协助首席导师,在首席导师的行政班管理框架下,积极参与班集体和导师团队建设。
(2)协助首席导师共同组织学生集会、卫生、社会实践、公益事项等大型活动的管理。
(3)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积极的补位意识,当首席导师临时缺位时,副导要积极履行首席导师职责。
2、实施时间
2015年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开始实施,逐年向各年级推行。2015学年一年级全面实施,2017年所有班级全面推行。
3、导师确定
学校遵循“尊重意愿、统筹安排、各经所能、优势互补、男女搭配、老少搭配、学科搭配、性格搭配”为原则。首席导师初定人选于每年7月10日前确定,报学生发展中心审核备案。因个人原因当年不能胜任首席导师工作的教师须于6月20日前向所在教学部提交书面申请,并经校务会议讨论通过。考虑到我校教师人数等实际情况,暂定每个班级的首席导师和副导的比例为1:1。
其他导师确定:其他导师第一轮由任课教师和首席导师双向自愿选择,完成自愿选择后到教学部报备即可。剩余的副导在第二轮由教学部根据副导个人及任课班级情况进行统筹安排指定。副导所带学生主要是以学困生为主,同时辅助首导做好各类活动的组织工作。首导原则上承担班级2/3人数,副导承担班级1/3人数。
学生选报导师工作在开学二周内完成,选报学生情况汇总后报学生发展中心审核。每一学生选报1名成长导师,1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结束后可在所在年级导师中另报导师。学期中,受导学生对导师工作有异议,可在家长同意情况下向首席导师提交另选导师书面申请,教学部受理,学生发展中心审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建立成人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楼梦红
副组长:钟庚宪、陆苏荣
刘平
娄海滨
组员: 童燕波、叶碧琼、俞伟宏、张敏敏、杨峥莹 德育副校长刘平负责具体工作。
2、制度保障
学生发展中心牵头制订相关工作制度,制度规定应包含以下内容
(1)工作内容规定: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内容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中心工作相适合,与促进受导学生健康成长相吻合。
(2)工作时间节点:导师对受导学生要开始形式多样,与学生特点特长相对应的教育指导工作,同时,也应对始业教育、选择性课改的“选择”、进企业见习、重要考试等关键时间节点,受导学生表彰或惩处、心理波动期、参与活动等时期等关键环节,落实相应工作内容。建立工作交流平台,定期推动班内导师研讨会、部内导师交流会、校内导师展示会。(3)考核制度:建立以受导学生评议和档案材料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估制度。编制相应工作手册,深入推进师生、家校、校企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待遇保障
四、德育导师的待遇和保障
(1.)担任首席导师工作的教师享受常规班主任津贴,担任导师工作的教师享受该班首席导师 1/2津贴标准。
(2.)首席导师按实际工作时间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其他导师按实际工作时间 1/2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
(3).学校对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在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小等级晋升中应予以适当倾斜。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2015年8月
第五篇:德育导师制
盛泽实验小学“德育导师制”工作暨考评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按照“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和创建“全员参与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工作体系的要求。本着加强德育师资力量,强化教师育人功能,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全体教师都应当肩负起育人使命,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真心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导师,为此,特制订我校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对学生实施人本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德育导师制”是“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任课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对学习上、品行上、生活上、心理上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学生提供具体帮助,对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具体指导。
三、工作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二是个性化原则。导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
三是人本化原则。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导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真诚关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是渐进性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五是整体性原则。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德育导师组,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展指导工作。
四、指导小组
为了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有效进行,由校长室、德育处、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团支部和学校工会的有关同志组成指导小组,对全校的德育导师制工作进行详细,有效的指导。
组 长:薛法根
副组长:张觉、王晓奕、徐国荣、曹忠、沈建忠
组 员:周菊芬、黄妹芳、周锦、戴燕妮、杨建英、谭瑜萍 指导小组成员:每一位在职教师
五、实施办法 1.调查摸底
(1)调查并确定能够胜任德育导师的教师。
(2)调查需要受导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体育、艺术等);(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并填写受导学生情况登记表。主要是问题生、学困生、家庭特殊的学生等。)2.选配导师 ①由教师提出申请;
②由年段(班级)根据教师的学科特长、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个人风格、工作能力等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推荐优秀教师担任德育导师; ③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受导学生。由学校向德育导师颁发德育导师聘任书。
3.明确导师工作职责
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力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是:
①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②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的辅导。
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⑤及时与学生家长、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4.确立受导关系
学校公布选配的导师名单、简介和指导特长,向导师提供相关学生的材料,进行师生双向选择,学校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导师关系确定后,学校记入教师业务档案。班主任要向导师提供受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弱势、同伴关系、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材料,作为导师选择学生的依据和导师开展工作的基础。
六、建立工作制度
①建立学生德育导师制档案。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②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1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受导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③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父母长期不在加的更要作为重点)。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并做好记录。
④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可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⑤让每们导师每学期写出一至两篇个案分析材料。⑥建立受导学生评价机制,对受导学生作出合理评价。
七、考核评估
1.建立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检查导师工作记录、受导学生的反馈和发展表现、班主任、年级组教师情况反映、受导学生家长情况反映等评价导师工作成效。学校将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学校应建立导师考核档案,将导师工作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方面,每年评选优秀导师和合格导师。对于优秀导师学校将给予适当奖励。
2.德育导师每年的考核成绩作为评先、评优、评职的重要条件。在外出学习、培训、研修以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享有优先权利。
3.德育导师考评表彰方式:
每学年进行3次德育导师的校级评比,通过学生评比、教师自评、教师互评、科教处日常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6月、9月、1月,借助“六一”“教师节”“人物”的平台,表彰校级优秀德育导师。
① “庆六一”:科教处结合日常评比,推荐校区优秀德育导师名单,所有教师进行投票,在此基础上产生校级“双十佳”优秀德育导师。
② 教师节表彰:通过教师自我推荐、年级组推荐、科教处推荐的方式,全体教师投票,表彰校级优秀德育导师。
③ 人物表彰:通过各班学生投票,评比出年级优秀德育导师,在此基础上全体教师投票评比出校区十佳“德育导师”,最终在全辅导区评比出十位“校级优秀德育导师”。
八、实施要求
1.要正确处理好德育导师与班主任关系。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德育导师则重点放在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行的教育引导,学业和特长的培养与指导,心理与情感的培育与疏导,关注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关注到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细微变化,并以学生的朋友、顾问身份作为其成长的指导者,架起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德育导师与班主任工作要各有侧重,形成合力。
2.要处理好工作与待遇的问题。发挥教师的奉献精神,建立“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在全校教师中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3.要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德育导师制”要切忌“假、大、空”,要以各种形式为载体,强调知与行的一致,强调师生的实践与体验,让教师通过体验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受导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求效果。
4.要切实加强领导。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认真抓好“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工作,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