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思考
对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认识与思考 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背景 1.1时代背景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新时期需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而新课程以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强调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显然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德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2 班主任工作现状分析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承担着学生的教育管理任务。班主任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完成班级事务性工作,挤占了其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时间。反观这些工作:从受惠对象看,面向全体的多;从内容上看,制度层面管理的多;从方法上看,说教灌输成分多。真正面向个体的沟通、关怀、疏导少,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学生主体参与的道德实践少,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1.3 学生需求现状分析
当前许多高中学生由于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学习等各方面压力而产生了行为习惯不良、纪律观念不强、自信心不足、责任心缺失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传统的班主任与政教处相结合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忽视个体,强调共性忽视个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德育导师制及其操作策略 2.1 德育导师制的的内涵
德育导师制是“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导师制”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德育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依据师生双方的个性、兴趣、特长、爱好,尊重师生双方意愿,确定导师与受导学生,导师在任教班级导学、导育数名学生,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心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的班级教师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德育导师制是学校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的有效途径。
德育导师制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即导师定义和受导对象定位。现阶段由于班级和教师数量等客观原因,导师制只能是班主任与政教处相结合的传统德育模式的有效补充,并不能替代而成为学校德育模式的主体。在导师工作实践中,德育导师一般导育5~10名学生,是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烦恼甚至是挫折,实施德育导师制就是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要坚定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初衷,避免使其变为“导差转潜”工作。2.2 德育导师的任务及工作目标
德育导师的任务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他们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因此,德育导师必须是教学水平高、师德好、有爱心、乐于奉献、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并有丰富的育人经验的教师。导师可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的引导者,可以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多方面发展的辅导者。
德育导师的工作目标:
(1)培养受导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人的个性道德除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外,主要是个体在共同生活及合乎人性的教育环境下生成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创造契机、情境和氛围。德育导师制试图通过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关怀、激励、鞭策、辅导、期望、规范,从而唤起、激活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2)提升受导学生的需要层次。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发展性、丰富性、积极性以及能动性的特点。德育导师制试图通过导师正视、尊重、珍视和满足学生个体的现实需要,再通过德育引导提升学生的更高层次需要,促进受导学生的人格完善。
(3)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德育导师试图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他们处理学习生活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发展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能力。2.3 德育导师的工作内容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它通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以便使作为个体的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学校教育应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的监护、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发展学生的人格(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等)。为此,结合导师工作的实际我们确定导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对受导学生开展学习辅导、人格培养、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
(1)学习辅导。导师应着重对学生学习情绪、动机、意志和技能进行训练和辅导。许多学生都有过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经历,有的学生能正确对待,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有的学生却因此而产生焦虑和自卑。这种消极情绪还会带来不做作业、旷课甚至逃学等退避行为。而对学生进行注意力、记忆力、学习策略的辅导也是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的。斯普瑞克说:“没有比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学习、成长和成功更为重要的事情,当我们就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束手无策时,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学!”这句话道明了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给予反馈和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很重要。例如针对学习积极主动意识不够的学生,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制订学习目标。当学生付出大量的努力实现了这个学习目标时,他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就会得到强化。
(2)人格培养。导师应着重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及青春期心理进行辅导。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帮助和指导学生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冲突;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调,更好地适应环境;帮助学生学会与同伴、老师、父母沟通。导师在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受导学生当前的情绪发展水平及情绪缺陷,并且通过加强自己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训练和促进学生情绪的健康发展。在导育时切忌说教,而应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实现道德判断进而得到发展。例如,针对自我意识低的学生(消极、错误的自我认识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我不会做”、“我做不到”),我们应设计一些活动,如可以任命他担任同伴学习的辅导者,给他回答难度不大的题目,写信鼓励他„„通过活动来激励他的自信心。
(3)生活指导。导师应着重关心受导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生活情况,及时了解、检查、帮助受导学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我们关注孩子的生活行为,但没有注意到在孩子的行为背后起支持作用的思想观念。这说明孩子(同学)的生活细节背后往往有需要我们导育的内容。指导关心受导学生的生活是我们导师体现亲情化,实现师生零距离接触的最有效的方法。老师的爱是阳光,她能包容一切,温暖一切,改变一切。导师导育工作是心育,贵在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的疾苦,贵在心的感动与感悟,情的体验共鸣。导师用慈母般的爱心无微不至地关爱受导学生是最有效的教育,因为爱是教育的根本。
(4)心理辅导。导师如在导育工作中遇到心理困惑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学生,应请学校心理辅导室专职心理辅导员协助导育。2.4 德育导师的主要工作策略
(1)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联系的最主要形式,沟通是人的生存方式。导师应与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理解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架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启封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真诚合作的关系才能够形成,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的情绪和创造的精神才会得到有效地激发。良好的沟通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民主平等;理解与关心学生。同时还要与受导学生的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
(2)谈话。谈话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导师与受导学生要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放矢进行谈话,并且在谈话时讲究艺术,使谈话能有所收效。
第一,充分准备。在谈话前应对谈话内容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弄清事情,找出根源,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针对受导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谈话方案。
第二选择时地。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学生情绪激动时要冷处理,待平静后再谈;学生有困难时导师要主动地去谈话。谈话的地方也应讲究,选择寝室、家中、教室、操场„„这些都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有所选择。
第三,学会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关键,只有倾听才能获取重要的信息,才有利于解决问题。导师应该关注受导学生的倾诉,不急于回答与评价。
第四,学会批评。受导学生在导育期间会出现问题,导师应少批多评。评论要重在方法上的指导、情绪上引导与心理上的疏导。
(3)价值澄清。价值澄清法是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斯(L.Raths)等人提出。价值澄清是通过导师与学生间的讨论来澄清学生的价值混乱,从而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进的目的。它是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导师在开展导育活动中也值得借鉴与使用,因为受导学生行为偏差的背后都有他自以为合理的价值观在支撑。导师运用价值澄清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①界定需要价值澄清的事件(如学生异性间亲密行为)。②采用讨论、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深入的价值辨析,辨析主要围绕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后果、体会等方面展开。③导师归纳澄清事件的社会公德和符合现实的价值趋向,并说明应承担的责任和后果,从而让受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领悟。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学校可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成效及改进措施
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充分整合德育资源,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新局面,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成果。
首先,提高了德育导师的德育工作能力,有效促进了全员育人格局的形成,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只由少数人在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扩大了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加强了德育工作力量,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导师制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师”和“范”的结合,使课任教师能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德育时机,利用德育资源,使德育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由于导师与受导学生是一对一的个性化、亲情化教育,因此德育变得更深入、更细致,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具人文关怀,可以说德育导师制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改变了过去德育工作者居高临下进行说教的形象,所以教育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好了。
其次,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受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德育导师制由于师、生双方比较熟悉,导师也往往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进行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引导,导师会因人而异,对受导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尊重受导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避免过去班主任一人无法“因材施教”的局限,同时因德育导师有定期的家长接待和不定期的家访联络制度,所以学校与学生家长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双方的整合优势会发挥的更为淋漓尽致,学校的形象也会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分担烦恼与忧愁;导师的指导、辅助,帮助同学解决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导师的尊重与关爱,改善了同学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健全的人格。通过导师设计的具体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第三,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促成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使关爱每一位学生由口号转变为积极的实践。改变了过去班级只由班主任一人来管,学生只跟班主任熟悉的局面,充分调动了课任教师的积极性,许多任课老师转变了过去“重教学、轻德育”的观念,使他们的目光从课堂教学扩大到课堂管理、学生工作上,而且提升了课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无论是哪一位受导学生有任何的事情,那么他找到的第一位教师很大可能就是他的德育导师,这无形之中提高了德育导师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在学生当中的亲和力。由于受导学生的情况复杂多变,迫使德育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许多导师为了提高导育质量纷纷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导师成功的完成了角色转换,教育的方法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得到落实和确立。实施德育导师制为所有教师都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
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成效虽然明显,但由于德育导师制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目前还有许多不规范、值得思考、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1)导师培训。如德育导师的素质问题(包括数量与质量),从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导师工作深浅不一,导师工作艺术参差不齐,导师责任心强弱有别。如何让导师都能提高自己导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开展导师工作校本培训是当务之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2)制度建设。要使德育导师制深入、持久的开展,健全的制度建设就非常必要。如德育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因德育工作的长效性,有些目标无法评估),当前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侧重在定量评价且缺乏有力的依据、合理的标准、办法等;如导师工作的待遇制度、奖励机制,当前学校对导师的工作待遇也仅停留在精神鼓励的层面,在物质补助和年度评先、评优、评职等政策上都没有很好地落实。
(3)组织建设。学校在推行德育导师制过程中虽有组织领导体制,但是由于机构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结果反而是过程管理职责不明确。我们认为,学校在德育导师制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由校长亲自挂帅,并由一名分管校长具体落实此项工作。
同时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若干关系: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也可以担任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
(3)正确处理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基本规范与因地(校)制宜的关系。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我省普通高中开展德育导师制试点工作已有几年,各试点地区和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德育导师制运作的基本规范。在全面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学校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既要坚持并不断完善这些规范,防止随意性,又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不断创新、发展、丰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操作模式、运行机制,要大胆实践,重点开展研究如何构建既切合本校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运行机制,发挥德育导师制的育人功能。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教学月刊,2005.1
第二篇:后枣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后枣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一.认识到位 建立组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
德育导师制,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更多的老师关心理健康和学习,形成了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思想工作新模式。
德育导师制,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是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通过实施德育导师制,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助。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召开全校教师大会,校长传达了教育局德育导师制的有关要求,强并对德育导师制的开展进行部署。德育组制定了齐家中心小学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学校建长任组长,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总部人员任组员,并进行了责任分解。
二、明确职责 全面实施
我们对导师的定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倾诉对象,不是训导是引导,不能把受导学生
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参与管理”,引领学生健康成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全面提高素质,为学生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奠定基
导师通过参与管理、活动协助受导学生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为受导境。
(一)、导师的具体职责:
1、思想引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步。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要促进品质的形成。
2、学业辅导:
(1)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按照学生的个性、经历与基础制订学习与发展计划,介绍地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定期了解该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3)每次测试以后要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4)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生活指导:
(1)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2)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帮助学生
4、心理疏导:
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引导题、烦恼、挫折。对受导学生反映的问题要与各相关部门、教师、家长联系,及时为指导对
(二)、导师与受导学生的确定
1、导师确定
教师自愿和学校推荐相结合2、学生确定:
(1)面向全体学生。各层次都要确定有代表性的学生(特别关注学业困难、品德偏常生),以后逐步推广,力争每位学生都有导师。
(2)原则:本学期受导学生由导师确定。以后学生自愿报名。
3、受导学生主要要求
(1)尊敬师长,听从师长教导,在约见的时间应当按时到。要尊重导师,要主动跟导
(2)要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3)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德育导师根据相应制度开展工作
1、档案制度。对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表现、考试成绩等逐一记录,分析对照。
2、学生成长记录(册)袋制度。
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行为有偏差的受导庭有困难的受导生、单亲的受导生,有了长足的进步,问题学生得以明显改观。下一步我校功经验和不足,使更多的学生配有德育导师,下学期力争有40%-50%的学生配有导师。
后枣小学 2009-5-5
第三篇:德育导师制的尝试与思考
德育导师制的尝试与思考
小佳河镇中学
丁慎成
“德育导师制”具体说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仍然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导师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要助手,是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具体操作者按上面的叙述,在目前施行德育导师的学校中,德育导师更多的作为班主任的助手开展工作,其工作内容存在着过于宽泛的问题,难以更好地发挥德育导师的特殊作用。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的总体要求,在符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备高尚的品德素养、博学广识、身心健康”的素质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将德育导师的类别予以细化,在不同的场所或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类别的德育导师,分别进行考核,使各类导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等方面的优势,以自身优秀的素质和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观念、人格意志、个性发展等产生积极影响,实现“导”的内容各有侧重,“导”的技巧也各显神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育人的效果。
一、德育导师的类型
德育导师制,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是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根据上述要求,以及目前学校的实际,我们认为,德育导师可以暂时粗分为学生个别德育导师、班级导师、社区德育导师等几类。
(一)学生个别德育导师:
此类导师最好由该班级的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担任。根据所指导的学生的具有情况,还可以细分为党员对子型、科目薄弱型、后进生自律管理型、问题学生转化型等不同的类别,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学科知识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一个老师可以兼任几种导师身份,如衢州市柯城区兴华中学在每个班级配备2名固定非班主任德育导师,这2位非班主任德育导师一方面分块承担相应班级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承担个别学生导师职责.其中一名承担班级卫生工作,一名负责生活指导工作。目前人们常说的德育导师大多数是指学生个别德育导师,此类导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制度在相关资料上披露较多,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上大同小异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
(二)班级导师:
由校中层干部担任,与具体的一个班级取得联系。这项制度与目前一些学校的领导与班级的挂联制度相类似。一些学校为班级导师制定的具体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①主要职责
a.指导、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及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b.指导、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②工作要求
a. 及时掌握班级思想动态,积极指导、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b.每月不少于一次参加班级班会活动或给全班学生讲话。c. 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
d.每周不少于二次与班主任交流班级管理情况。e.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谈心。
f.协助班主任解决偶发事件及流生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g.指导、协助班主任完成其他与班级有关的工作。
(三)社区德育导师:
为了更好地完善导师制,有必要拓宽导师的选聘范围。现代教育不再是封闭式的教育,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因而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些资源有时候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街道和行知中学联手成立社区德育导师委员会,导师们将通过了解、关注学校放学后和节假日学生在社区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的苗头,采取有效措施将恶性事件消灭在萌芽阶段;通过进家庭、入校园等方式与学生沟通,每月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掌握受导学生家庭结构和本人近况;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实现“一对一的互动、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成为学生倾心交流的益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特聘周宁芝、裴逸平、唐飞云等来自服务、机械行业的3名全国劳模和另外7名省、市级劳动模范为“德育导师”,这些都给我们在拓宽导师的选聘范围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各校都聘任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这正好可以与德育导师制整合起来,除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以外,我们还可以聘请一些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教育能力的专家,来担任我们的德育导师,利用他们的专长,辅导并矫治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心理问题,也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职责具体化。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为关键,家庭教育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但是从学生家庭情况来看,家庭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家庭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一部分的家庭采用放任式的教育,似乎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学校中留守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如在江山市石门初中,就有近一半学生是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所以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管理作用,聘请部分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成效的的家长担任德育导师,发挥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特长,既有益于学生,又培训了家长,同时也有助于家长学校的建设,实在是一举多得。
通过学生个别德育导师、班级导师和社区导师等组成的导师网络,遍布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尽量杜绝了德育工作的盲区,真正实现了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提高了导师制的工作效率。
二、德育导师工作的评估与考核:
许多开展德育导师活动的学校,都将德育导师每年的考核成绩作为评先、评优、评职的重要条件。在外出学习、培训、研修以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享有优先权利,并且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贴,所以根据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对德育导师工作的评估与考核,对于德育导师工作的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学生个别德育导师的评估与考核
与学生个别德育导师的《工作制度》与《主要职责》一样,对学生个别德育导师工作的评估与考核也目前人们研究的比较多的,有一些评估考核办法值得我们借鉴。实行德育导师制的学校,都建立了“档案制度、家访联络制度、谈心汇报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导师每周至少安排一次交流或辅导活动,每月至少一次与受导学生家长沟通,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受导学生个案分析,一学期中家访不少于一次等,并做好相关纪录,使学校检查有依据。
相关的检查还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以使检查更具客观真实性;可以通过对受导学生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导师在辅导过程中的方法和成效;可以通过对受导学生思想、行为以及学习成绩的变化的跟踪,从侧面来了解导师工作的成果;还可以通过向家长调查和访谈来了解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将上述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最后形成对导师的评价。
有些学校,还通过具体的量化的办法,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如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将工作档案考核进行量分,规定每个德育导师的评价对象3名,每份材料满分2分,每位导师满分为6分;具体一个指导对象的量分,按德育导师工作对象表、学生基本情况表、谈心情况记载表、家校联系情况记载表、学生每周成长情况记录表、学生成长情况阶段性总结表、“德育导师”工作总结表、转化效果、字迹清楚端正等几项按不同的分值进行评分,使得评估显得严肃认真,要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对班级导师评估与考核
班级导师的工作考核除硬性规定以外,与班级考核挂钩,班主任考核的奖级即为班级导师的奖级,如导师未能完成导师任务,则按任务完成情况由考核组决定当月奖金额。校级领导全面管理指导并分管年段为主,班主任仍担任班级各方面工作的主要责任。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思考
由于探索的时间短,认识还较肤浅,在研究过程中觉得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引起今后的注意。
1、德育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评价是一个难题。目前对导师工作的评价还缺乏有力的依据,许多活生生的工作实例,难以量化评价,条文式的评价细则缺乏生气而显得有些呆板,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缺乏理论指导,工作大多停留在操作层面,对理论的研究缺乏深度。因此,除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外,需要横向交流,向兄弟学校取经学习,取长补短。
4、其他问题:比如学生课程多,导师时间紧,如何提高导师制的工作效果,扩大导师范围,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以及充分利用和发掘学生现有资源,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扩展导师的外延,创造更优越的育人环境,都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目标。
第四篇: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范文
头道营子实验小学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全面构建“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的学校德育体系,构建和谐校园。经研究,决定试行“德育导师制”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目标,以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为根本,坚持德育为首,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逐步实现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化、目标化、课程化、格式化、活动化。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兼顾个体,既管又导的工作方式,整体推进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1、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对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2、寻找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3、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使每位教师在教书、育人两方面水平不断共同提高,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三、具体任务
1、建立班级德育工作小组,班主任为小组长,任课教师为组员,实施本班级的“德育工作导师小组制”工作。
2、一、二年级德育工作基本任务:通过对学生的教育使一、二学生达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卫生、纪律、就餐等);加强学生的爱心教育(爱校、爱家、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形成基本的班级文化,开发低年级德育工作校本课程。
3、三、四年级德育工作基本任务:重点抓好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劳动习惯教育、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培养,开发中年级德育工作校本课程。
4、五、六年级德育工作基本任务:巩固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形成的德育教育基础上,重点抓好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了解基本法律法规、爱国主义教育。
四、工作原则:
(1)发展性原则。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3)人本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德育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5)保密性原则。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施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漏、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五、德育导师制的组织
1、成立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评估。
组 长:高延安 副组长:姜治豹
组 员:丛培玉 韩富英 陈雪艳 付国军(各位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方法和步骤
1、“身教”育人、人格熏陶。导师只有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导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导师通过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可以通过周记、书信等方式和学生进行“笔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健全人格。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导师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记好“德育导师”记录,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六、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制度(一)、导师的基本条件:
1、导师的基本条件:(1)关心、热爱学生,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感;
(2)要热心于学生工作,要有耐心的态度,有细心的工作作风;(3)受学生欢迎并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
(4)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的知识,学会倾听,重在引导,不包办代替。
(5)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全面了解学生商定发展目标。(6)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帮教。
(7)导师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8)导师要遵循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二)、导师的基本职责:
(1)充分了解学生性格、兴趣、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情况。
2(2)帮助学生制定品德发展、行为养成、学习及个人发展计划,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3)经常与学生进行座谈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困难。(4)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5)直接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机的联系,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个别教育。(6)学生出现适应欠佳、行为偏差或其他特殊事件时,可约请有关人员实施辅导,并与其家长及时联系,必要时由政教处协助辅导。
(7)因实施辅导所获得的学生个人或家庭资料,非依法律规定或辅导需要,不得对外公开或泄露。
(三)、导师的产生途径: 根据各年级教师情况,采取教师自荐与年级组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学生德育导师。
年级组将学生德育导师向同学公布,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导师;或导师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所要指导的学生;或由学校、年级组推荐。每位导师指导学生1—2人。
七、工作要求
1、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德育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将建立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2、要及时总结经验。“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因此,在试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学校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借鉴、整合以往成功经验,使导师制更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鼓励年级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年级特色的操作办法。
3、要不断扩大推广面。富有亲情化、个性化的导师制度是德育工作增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校今后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的有力尝试。为此,各年级要在认真抓好试行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不断推广,努力做到“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最终使“德育导师制”成为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具有头小特色的德育工作新亮点。
第五篇:德育导师制方案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
成长导师制是我省中职学校选择性课改背景下,学生德育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重要抓手,是新时期中职教育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为落实我区《关于全面推进鄞州区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课改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全面推进鄞州区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浙教职成〔2014〕126号)为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思想发展、学业发展、心理成长发展全面的指导和辅导,做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让学生有倾诉的老师,让老师有牵挂的学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意识,养成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发展目标、实现自我完善。
2、尊重信任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
3、全面关爱原则。关心学生在专业、生活、品行、心理、职业发展等方面情况,拓宽渠道、创新方式,努力成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师益友。
三、工作机制
1、团队协作机制。成长导师制以现行班级建制的首席导师和导师组成,首席导师由教学部选派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导师由所在年级任课教师担任。首席导师负责对导师团队的协调指导工作。
2、交流沟通机制。导师与学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谈话交流。采用面谈、书信、电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各方面成长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导师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本人及家庭情况,注重家庭教育指导,协调家长与学生关系。
3、协助教育机制。首席导师与导师、任课教师应加强联系与沟通。学生发展中心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讨论会、联谊会、经验交流会与案例分析会等。
4、工作档案机制。导师的工作应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每项活动都要有时间、地点、主题、内容纪要、工作后记等,认真填写导师工作表册、案例分析等有关记录。
四、实施内容
1、导师职责 导师共同职责
成长导师制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均能得到教师的具体、细致和专业的指引,导师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业发展的辅导员,是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导师的基本职责为:
(1)思想上引导。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专业上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职业观,正确认识产业发展走向,提升专业核心能力。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学业水平、家族背景,较好完成选择性课改专业、课程、方向的选择。指导学生制订高中阶段个人发展规划,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3)心理上疏导。研究与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健全个性,引导学生人格发展。
(4)学业上辅导。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解决学业上的困难,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促进全面发展。(5)生活上倡导。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指导学生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6)品行上督导。以校纪校规为要求,加强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以企业从业规范为要求,加强学生7S意识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为要求,加强学生美德品行培育。
首导必须职责
首席导师在履行导师基本职责基础上,同时要履行行政班班集体建设与所在班导师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
(1)首席导师是导师团队的核心,负责统筹安排行政班级的学生和导师结对,牵头制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班级公约、班级常规等规章制度,统筹安排班级大型活动等综合性事务;
(2)负责召集本行政班导师团队定期召开思想分析会、经验交流会等,及时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分析班级存在问题,落实班级管理的各项举措;
(3)凝聚好整个导师团队,指导和帮助其他导师开展好班务工作,尤其要引领年轻导师快速成长。
(4)负责落实班集体总体常规事务工作(学籍、学分、保险、助学、收费、评优、档案等)副导必须职责
(1)各副导要履行导师基本职责基础上,同时要协助首席导师,在首席导师的行政班管理框架下,积极参与班集体和导师团队建设。
(2)协助首席导师共同组织学生集会、卫生、社会实践、公益事项等大型活动的管理。
(3)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积极的补位意识,当首席导师临时缺位时,副导要积极履行首席导师职责。
2、实施时间
2015年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开始实施,逐年向各年级推行。2015学年一年级全面实施,2017年所有班级全面推行。
3、导师确定
学校遵循“尊重意愿、统筹安排、各经所能、优势互补、男女搭配、老少搭配、学科搭配、性格搭配”为原则。首席导师初定人选于每年7月10日前确定,报学生发展中心审核备案。因个人原因当年不能胜任首席导师工作的教师须于6月20日前向所在教学部提交书面申请,并经校务会议讨论通过。考虑到我校教师人数等实际情况,暂定每个班级的首席导师和副导的比例为1:1。
其他导师确定:其他导师第一轮由任课教师和首席导师双向自愿选择,完成自愿选择后到教学部报备即可。剩余的副导在第二轮由教学部根据副导个人及任课班级情况进行统筹安排指定。副导所带学生主要是以学困生为主,同时辅助首导做好各类活动的组织工作。首导原则上承担班级2/3人数,副导承担班级1/3人数。
学生选报导师工作在开学二周内完成,选报学生情况汇总后报学生发展中心审核。每一学生选报1名成长导师,1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结束后可在所在年级导师中另报导师。学期中,受导学生对导师工作有异议,可在家长同意情况下向首席导师提交另选导师书面申请,教学部受理,学生发展中心审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建立成人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楼梦红
副组长:钟庚宪、陆苏荣
刘平
娄海滨
组员: 童燕波、叶碧琼、俞伟宏、张敏敏、杨峥莹 德育副校长刘平负责具体工作。
2、制度保障
学生发展中心牵头制订相关工作制度,制度规定应包含以下内容
(1)工作内容规定: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内容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中心工作相适合,与促进受导学生健康成长相吻合。
(2)工作时间节点:导师对受导学生要开始形式多样,与学生特点特长相对应的教育指导工作,同时,也应对始业教育、选择性课改的“选择”、进企业见习、重要考试等关键时间节点,受导学生表彰或惩处、心理波动期、参与活动等时期等关键环节,落实相应工作内容。建立工作交流平台,定期推动班内导师研讨会、部内导师交流会、校内导师展示会。(3)考核制度:建立以受导学生评议和档案材料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估制度。编制相应工作手册,深入推进师生、家校、校企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待遇保障
四、德育导师的待遇和保障
(1.)担任首席导师工作的教师享受常规班主任津贴,担任导师工作的教师享受该班首席导师 1/2津贴标准。
(2.)首席导师按实际工作时间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其他导师按实际工作时间 1/2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
(3).学校对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在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小等级晋升中应予以适当倾斜。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