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个细节(共5篇)

时间:2019-05-15 14:1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几个细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几个细节》。

第一篇:说几个细节

说几个细节―― 看杜郎口学生的自觉

肥城市查庄矿学校张保宏

十月,我们学校一行老师参观了杜郎口中学,在一天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该校学生的高度的自觉性。下面我就说说几个细节,看看杜郎口学生的自觉。

早晨七点过,已经吃了饭的孩子蹲在教室前空地上,他们手握着粉笔在地上写着英语单词或古诗词,没有人强迫他们,完全是自觉,带着这种学习自觉性,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上午八点过,快上第一节课了,可全校老师还在教学楼过道上站着开会,我一看时间,上课时间不是到了吗?老师都不去教室,学生不乱套吗?于是我悄悄离开教师们,来到一间间教室外,看到每一个班的孩子都在学习。这是自律精神和行为。

我看了几堂课――之所不说“听课”而说“看课”,是因为杜郎口中学的课,只能看而无法听,来时带的听课记录在那个环境中丝毫没有用上,一个字也没有写,只是用相机拍摄了一些镜头。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参与,没有任何老师督促和强迫,可每个孩子都那么主动,毫不胆怯,这是自信和乐观。

每一个学生在小黑板前讲述的时候,落落大方,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思维清晰,还拿着小教鞭比比划划,哪像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俨然就是小老师!这样优秀的口才,令我赞叹。

课堂上,小组讨论是每节课必须的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十分投入,遇到困难了,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或某一个同学拿出工具书,几个同学的小脑袋便碰到一起研究,没有互相埋怨,只有互相欣赏,这种合作精神,这种尊重意识,这种平等观念,是小组合作学习必备的素质。

教室外面的墙壁上全是黑板,都是学生们展示学科知识的地方。一下课,我便看到一个矮个子男孩拿着抹布在吃力地擦着,过了一会儿,另一个高个子男孩子过来说:“我来擦吧!”矮个子男孩子继续擦着,头也不抬地说:“你去玩吧,我擦就行了!”可高个子男孩依然和他争:“还是我擦吧!”这普通而温馨的一幕感动了我:关心集体,热爱劳动,主动奉献,关心同学。

吃午饭了,我看到学生们的菜非常简单,后来听说学生们每周的生活费仅仅五元钱!可是,我从孩子们脸上看不到苦难的表情,看到的只有乐观的笑容,这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难道不是素质?

课间,上厕所、上操场、宿舍等的路上,看不到学生追逐打闹的身影,三人以上的学生,都是自觉排队前行,在我们看来,这种行为不知道是经过多少约束才能形成这样的自觉性,但当学生变成自觉行为以后,又不觉得这是约束。

……

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什么?对此可能有很多种答案。但是至少这个说法可能是大家都没有分歧的,那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对于这个学校的做法,有些也不敢苟同,如:学生课间没有了自由活泼的气氛,全是学习为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堂展示的知识面不够宽;学生展示了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是否也如此熟练;等等。

杜郎口中学的孩子当然会学了做人,他们纯朴、善良、勤奋、坚韧、乐观、自信,这些都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质。他们当然也学会了学习,可以这样说,他们每一个人(而不是个别尖子生)在每一堂课上展示的学习能力,在中国所有的学生中,绝对是一流的!

第二篇:作文细节说简案

作文细节描写简案

教师:韩玉侠

一、教材分析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在中考中更是重中之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虽然近几年来,中考作文一般对作文的文体没有具体的限制。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习惯写记叙文。我们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记叙文专项训练。

二、【学情】

通过两次写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文通字顺。能关注生活,能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搜集典型的人或事。

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时候,或者是三言两语骨瘦如柴,又或者是废话连篇臃肿拖沓,通篇没有一处亮点。

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的心灵体验。二是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写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学情,我设计了一节《人物细节描写》的写作指导课。

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明确细节描写的内涵。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互动、探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引发学生情感冲动,激起参与兴趣,产生表达冲动,诱发成就动机,从而自觉投入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四、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我主要采用“比较----品悟----总结----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细节描写的内涵与作用;在品悟中感受细节描写对彰显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总结中归纳细节描写写作技巧,在练习中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实现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2、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开头以学生参与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中间部分细节的内涵作用、写作技巧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既直观生动,又方便快捷,让学生一目了然。而写作训练中视频短篇的播放,更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悟如何捕捉生活细节。从而成功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完成三维目标。

(二)学法

1、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2、读悟总结法: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并总结出细节描写的方法。

3、情景写作法:让学生在创设情景中进行写作训练,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学以致用。

五、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1图文引入、激发兴趣2感知细节3回味经典4方法探究5学以致用 6实践应用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做法:1游戏导入猜字谜

2出示李逵和王熙凤细节描写的段落猜猜他们是谁

设计说明: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喜欢热闹但是简单的事物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打消学生写作文难的顾虑,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游戏中让学生初步感受细节对彰显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二环节:感知细节

做法:师生共同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师生共同总结出细节描写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说明:这样做是为了降低难度。学生的层次不同,而理解细节描写的内涵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重点,也是总结方法并学以致用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降低难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这一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提问中,在这一环节也来提问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落实教学目标一。为下一环节总结细节写作技巧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品读经典

做法:这一环节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背影》选段。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对教学重点地第一次突破。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选段的时候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含义与作用,初步总结细节描写的技巧,进一步激发学生“我也要写“的欲望。但是九年级的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结合已学的知识总结出写作技巧,同时也是对课内重点课文的再次复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环节:方法探究

做法:1回顾已学教材中的片段

2总结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3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口头扩写。学生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如果学生思路打不开教师可以示范,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评价。最后用一分钟的时间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再找两个同学来读修改后的作品。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深深地感到主动运用写作技巧的文章更生动。

设计说明:因为考虑到在方法总结后如果直接进行细节描写的片段训练,学生可能会出现方法和写作无法衔接的思维问题,在方法总结出来以后,安排了一句口头扩写训练,这一环节恰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是对教学难点的第一次突破。进一步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写作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进一步激发“我要写”的欲望。为下一环节写作训练做好铺垫。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

在扩写扩写训练中,老师感到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的时候,给做示范,让学生捕捉精彩瞬间,仔细观察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学生的妙笔生出“细节”之花。将最令自己感动的瞬间写下来。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对本课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阶段,教师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悟如何捕捉生活细节。让学生充分的利用我们学习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更好的对本节课时的重难点进行训练。完成了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第六环节:实践应用

作业是根据材料运用细节描写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这一作业是对写作技巧的进一步训练。

第三篇:说课的细节及注意事项

中学数学说课问题探索。(关于说课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说课”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其对以上诸项所作的分析。“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属于课前准备的一部分,这与课后的反思总结有所不同。

“说课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重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重在分析:“说课”不仅要摆过程,还要说道理,要对教案作出分析,首先要分析大纲、教材,明确所讲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来龙去脉,然后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出能说清道理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的分析上下一番功夫。

二、关于“说课”的功能

1、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

2、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3、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关于如何“说课”:

1、把握要求、容量适当:把握好程度份量,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之一。要处理好提高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的要求、容量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堂上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步子应该迈实,对所讲的内容应能基本落住。实际上,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速成”。教师的素养体现在对课堂教学中程度、分量的“度”的准确把握上。

2、立足于“课”,寓技于“课”:“说课”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上。“说课”不同于教学基本功比赛,不同于教学技能表演,它必须立足于“课”本身。

3、掌握详略,突出重点:“说课”时,应在全面介绍情况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那些教师较为关心、渴望了解的重点问题,展示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办法,以充分发挥“说课”的交流作用。

4、避免空乏,力求实在:既要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又要有落实的措施,使人看得清,抓得住,发挥好“说课”的交流作用。说课的内容及模式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说课的模式通常可采用如下的提纲式: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媒体的运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能力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新知识的学习

检测训练

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程序性

概括性

指导性

艺术性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关于说课

说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方式,经过理论与实践双方面的论证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各地区基本上都有一个非常成形、可操作性强的纲目。但我本人并不是很懂,在我这个简短而肤浅的汇报之中,不免要夹杂很多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选择性地吸收和批判性地借鉴。人们通常把说课定义为:“在一定的场合下,教师依据教育理论、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分析教学任务,陈述教学目标,讲说教学方案,然后让听者评说,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的教学研究形式。”

我个人对说课的理解和上面的诠释有些不同。目前,由于素质教育和减负的提出,大家都在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快节奏、多活动、大训练量,安排得密不透风,不敢耽搁一秒钟,而评价者多以深入课堂听课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但深入分析一下,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否的背后关键是台下功夫。大家知道,台下功夫主要指备课,但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无法全面而直接地体现思维过程。另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备课多是一种个体行为,我们备完课就去上课?quot;备讲两层皮“的现象在所难免。而说课主要是体现备课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备课与上课这两个环节之间,重点不仅要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有什么理论说明和实践依据,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完成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和突破。说课是为了上好课,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对上课的总结、归纳、提炼和升华,具有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价值。那么说课过程中,究竟要说些什么?怎么说?

对于说课的内容,目前有”四说“(说大纲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五说“(大纲、教材、教法、学法、练习)等。我们宁波地区的说课要求和评价标准有五个方面:教材分析、目的分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评价分析。下面我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对这五个方面的要求进行一下说明。

教材分析:说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编写的意图;教材的前后联系;教材的重、难点及关键;学习类型的分析;前次概念与新知的联系;自己的个性见解等。

目的分析:说教材应达到的终点目标。结合实际制定教材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德育、情感目标;列出切实可行又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同时阐明目标间的相互渗透以及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点。

过程分析:说明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的总体指导思想;说明教与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结合的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说明典型教学环节的价值取向及其理论依据;说明教学程序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说明教学媒体的选择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因素与情境因素,如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分析心理特征及对学习该内容的可接受性,分析学生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对该内容的适应性,分析可能产生的差异。这是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剖析的过程,主要考查我们对学法的关注和探索。

教法分析:说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而选择设计的教学方法。这一方面是说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主要考查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选择。如果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讲练结合法等以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程序教学法(斯金纳)、自学辅导法(卢仲衡)、青浦经验(顾泠沅)、启研法、单元教学法、六课型教学法等都有一定的理解,并清楚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制约因素、特点、选择标准等,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个人教学观念之下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结合。

评价分析:说出教学评价、反馈与调节的措施及构想。这一点,是以反馈调控为手段,力求反馈全面(兼顾优、中、差生)、及时,并且要有多种应变的调控措施。

说课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防止说课变质,既不能把说课变成”试教“或”压缩式上课",也不要把说课变成宣读教案或简述讲课要点。

2、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或较成熟的个人观点。

3、在讲说教法和学法的同时,要针对这堂特定的内容充分说明所选择的教法及对学生传授这种学法的理由,对相关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十分熟悉。

所谓“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

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一、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二)、说教法

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

(三)、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四)、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二、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1、说“准”教材;

2、说“明”教法;

3、说“会”学法;

4、说“清”教学意图;

5、说“清”练习层次。

三、说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说课稿不宣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

第二,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第三,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

四、说课的类型

1、研究性说课

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 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位 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种说课可以 一星期搞一次,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以轮流说课,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示范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上,先向听课教师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课的内容付之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 途径。

3、评比性说课

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台演讲,最后同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有效途径。

五、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

2、理论性与科学性。

3、交流性与示范性。

六、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相同点: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

(1)概念内涵不同。

(2)对象不同。

(3)目的不同。

(4)活动形式不同。

(5)基本要求不同。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

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3、说课与上课的评价标准不同。

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有很大差异。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之后,向同 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意 图)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 磋的一种教研形式。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是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生动、经济有效的方式。

一、说课的主要内容

1.说教材

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

2.说教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3.说学法

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4.说教学程序

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

说本课不仅要回答“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明“为什么要这样教。”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说课活动有说又有评,特别是课后的说评结合,围绕这课的教学怎样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怎样提高深堂教学效益,各抒已见,相互交流,不仅锻炼了参与者说与评的能力,而且促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提高。说课一定要抓住、难点,突出教法的特点,说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新意,这就是说课的艺术。

二、说课的类型

l.研究性说课

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 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 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 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种说课可以 一星期搞一次,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 以轮流说课,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示范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上,先向听课教师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课的内容付之一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及课堂教学 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 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 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 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 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 途径。

3.评比性说课

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参演讲,最后同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有效途径。

三、说 目 标

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大纲》提出的总目标、年级教学的分目标、单元及课文教学的小目标。说目标,要紧扣总目标,掌握分目标,说清课文教学的小目标,如知识目.标、智能目标、情感目标、学法目标等。如说《直线、线段》的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并能区别直线和线段。

2.技能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整厘米数的线段。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 力,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直线与线段的认识和 区别。教学难点是正确量一段长度和画线段。说好教学目标,一是要科学地制定教学 目标,使目标体现《大纲》的要求,反映教 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倩;二是要阐述清 楚制定目标的依据,做到言之有理。现以第 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这篇课文的精髓所在。在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这 种崇高的精神、高贵的品质。

二说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写和积累有关词语,能用“过”、欢腾”造句,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好课文必备的“硬件”,而词句的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主要是依据课后的有关训练题设计的。用词达意的训练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积累和运用,句子的训练是抓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2、搜集数学教育类资料的认识和体会。谈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

编者按:这篇报告是大庆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同志们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紧张工作整理而得。现在我们将这篇报告登出,以供各校数学教师之间交流。在此,我们对大庆教科所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宝贵的资料。在座的各位可能在你们学校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了,你们教小学数学课已经驾轻就熟,可能你在学校,在市里,甚至在全省已经是优秀教师了,但是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面前,你却发现自己的很多观念遇到了挑战。时至今日,我们的思想仍然更多的关注于教师尽心尽职去教和学生刻苦勤奋地学(这当然很重要),一句话,让教师、学生适应数学。然而,如果人们发现教师教的数学与学生所学的数学有些可能是教师不必教甚至不应该教,或者学生不必学甚至不应该学的内容,我们该作何感想?!如果有人说小学数学中的某些教学难点本不存在,是由于我们的指导思想在于教师要把一切讲得明明白白,才使事情变得扑朔迷离、纷繁复杂。你相信吗?我们认为,这样的事情不仅存在,而且非常普遍。也可能你曾经作为优秀课代表你的学校、代表大庆市到全省、全国参加过竞赛课,今天却发现,过去的优秀可能有些地方是不对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他所属的成员国做了一个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影响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教育外部,而妨碍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阻力更多的是来自教育内部。我们每一个在座的(包括我自身)都是教育工作者,都是教育内部的一员,我们是成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阻力呢?还是一个积极的促进者或是积极的参与者,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挑战,在一个新挑战面前你能够正视它,能够认清它,你可能就会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最优秀最杰出的典型,否则你就有可能被这个变革的社会所淘汰。

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重心

1997年,我曾面临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关数学方面的内容请我写一个材料,我谈了两条,今天中国的数学教育最大的悲剧有二:

第一,学生的学习生涯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关注。

第二,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

这是数学教育的两大“悲剧”。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描绘它。第一是我们学生的情感。情感主要有:对数学的积极感受和自信。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地学习数学,这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第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单纯的教师灌输、学生的模仿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第三是学生的知识形态。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我自己体会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过程的知识,关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不是结论;二是策略的知识,方法论的知识,因为方法比知识来的更重要;三是有应用价值的知识,终身有用的知识。

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情感上讲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的;从知识形态上讲更多是结论的知识,更多是技能技巧的,更多是缺乏应用价值的。我们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包括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实施过程、课程评价,所有方方面面都是为了改善我们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得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获得过程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用价值、终身有用的知识。

二、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 1.教育重心的根本变化 成人社会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我们儿童的发展,人的发展。儿童的发展究竟是什么呢?人的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当然首先肯定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这是人的发展的一个维度,这仅仅是一个维度。人的发展是多维的,我想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表达。第一是关于知识的问题,刚才我说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是人发展的基本标志;第二是智力、思维,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认知的发展;第三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当我们的教育学回忆本世纪一百年教育发展历程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从本世纪初期,人们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知识是第一位的。思想家培根讲了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本世纪初期创办现代学校,我们国家全面引进西方洋学堂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向下一代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下一代,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角色就是向下一代传授知识。本世纪初期,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对学校的看法集中于知识。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单纯只具有知识是不够的,人开始关注能力的发展。这个时期发生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发生在70年代末。到了本世纪末,国际教育学界普遍看到人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当面对一个复杂纷繁变化的社会,人如何形成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价值观,跟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相一致,这是关于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必需加以重视。因此到了本世纪末,人们在回顾教育发展的时候,找到了发展中间最重要的问题——情感的问题,态度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

当教育学家在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的发展思考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时候,人们发现,教育的重心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从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在阐述课程目标的时候,我们发现,关于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然后是能力问题,第三位才是知识问题。

1996年、1997年为期一年半关于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最关注的、谈论最多的是知识问题,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问题,是如何解题及解题技巧问题,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这并不是教师本身自己造成的,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制度,我们的考试评价制度,我们社会的价值观迫使我们教师不得不这么做。当我们调查教师什么是最重要的时候,教师首先讲到,对一个学科而言,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具体实施时,课堂中更多关注的是知识,是具体的技能。今天,我们在反省教育的时候,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2.这是对基础教育的一次革新

大家不要认为我们这次改革就是换一次教材。我想如果这样,这个实验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这次课程改革是对基础教育的一次革新。数学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革新的一个先锋队,绝对不能简单理解成用一个新教材。这次课程改革绝对不是只将内容做点调整、表达方式做点变化,而是一场发生在教育观念的革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是一场发生在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领域的革新。你必须时时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来思考我怎样用好这套教材。当你使用过程中遇到困惑的时候,你更多的想到所肩负的使命。

三、对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应有清醒的认识 1.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调查

我想谈几个例子。先说小学的,小学最具有说服力是1993~199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做了一项调查,这项调查对我国初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做了检测: 所有小学二年级学生(五年制)都做这样一道题: 小明的体重约20(克、千克)。

所有小学三年级学生(五年制)都做这样一道题: 课桌面积约50(厘米、分米、米)。所有小学五年级学生(五年制)都做这样一道题:

昨天18∶30乘火车去北京,途中经过15时,问何时抵京? 全国大样本的调查结果是这样,二年级的正答率是50.14%,约1/2的学生做对了;第二题三年级的正答率是37.68%,约1/3的学生做出来了;最后一道题五年级的正答率25.52%,约1/4的学生做出来了。

数学是干什么的?是发现模式,找关系,发现规律,用数学把它表示出来。我们从这里也发现这样的模式:二年级二分之一,三年级三分之一,五年级四分之一,到了初

一、初二五分之一,到了高中,会不会剩下六分之一?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我们现实状态能说明这样的问题。

当然老师很奇怪:这题目并不难,一个人体重20克总不可能吧,即使用排除法也应选到20千克,为什么只有一半人做对,而让我们的学生做这样的题目,3千克=()克。当做单位换算时,我们二年级学生正答率可以达到95%以上,同样三年级如果做单位换算正答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为什么遇到带有现实背景的题我们的学生就出问题?而遇到纸上谈兵,单位换算的题我们的学生就做对了,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学“量与测量”时首先关注的是单位换算、进率,元角分是单位换算,时分秒也是单位换算,千克、克也是单位换算,面积,体积都是单位换算,我们的主要着眼点落在了单位换算上,而不是单位的实际意义。

学了测量之后,咱们首要关注的是单位的实际意义,学了千克之后,手一掂就知道这个杯子重一斤多点,一拿这个东西就知道多少斤,否则学了重量单位,我们只会纸上谈兵,会做单位换算,拿了具体东西你问他这是多少,他不知道,或者估计的相差很大,学生对我们的计量单位没有实际体验、了解。

(2)小学算术应用题难倒中科院院士

关于小学算术应用题不知难为了多少学生,愁白了多少少年头。我毕业留校时,我邻居的孩子找我,那时他上小学四年级,问一道应用题怎么做,我一时不知怎么列算式来解,怎么办?我没有这个胆量说,对不起,你的题目我不会做,或者你让我用方程来做。我把学生支到一边去,你的作业还挺多的,你去做别的作业吧!我赶快设一个未知数,根据题目的条件写出一个x-2,根据算术应用题,我列出方程,(x-2)×3+5=2×6把它解出来,解的过程中间每一步是不敢合并的,因为一合并我就不知道那数具体是什么意思,所以我都要保留。x=(2×6-5)÷3+2。到了这个时候,我把这个学生叫了过来。为什么先用2×6,为什么减去5,除以3是什么意思,最后要加上2,要小心别丢了,我还跟学生交待半天。学生一听,“你真聪明,真厉害,那么快就做了出来,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实际上我是用代数方法去解的。当我说我感受的时候,我发现数学系的许多数学教授也这么想,我们的小学算术应用题,难倒中学老师,难倒大学教授,而且难倒了我们中科院院士。

1999年6月下旬,我们开了一个数学家座谈会,座谈会上中科院院士,搞计算数学的专家周毓麟先生的外孙女做的算术应用题要求综合列式,他一直觉得非常不可理解,我们小学算术应用题经常有这样的题目,一道应用题(用综合列式解)。谁规定一道应用题非得用综合列式解?但我们小学就这么规定的,我们的课本、我们的考试就这么要求的,要求我们小学生做院士不会做的题,那你说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大家更要注意的是如果这样的问题将来有用,姑且罢了,我们学生苦点就苦点吧!我们现在的应用题是根本用不上,许许多多应用题都是人为编造的。如:甲乙两个工程队,干一项工程,甲队完成1/3剩下乙队做,乙队做了2天,剩下两队一块做,做了3天把它做完了,问甲队、乙队分别做,各要几天?什么工程这么去做。

(3)所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们就是利用这样的事情折腾十岁左右的儿童!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很多问题成为所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于小学高年级带分数的运算,让我们学生做一道二道是可以的,做三五道可以忍受,让学生做更多的,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关于带分数,我经常讲这个事情,16/3+9/4这样的题目,我们新教材把这个统统取消。因为我们小学如果要求计算结果是7/3的话,必须写成2 1/3。到了中学,老师会建议我们的同学将最后的结果写成假分数73,不要写成带分数,那我们的教育不是自己跟自己浪费时间吗?小学要你这么做,中学要你那么做,为了说明带分数有用,我们还编了应用题,小明走了513千米,又走了214千米,问小明一共走了多少千米?什么时候人在测量距离的时候,测量路程的时候用这样的办法计量的,没有这样的时候,一辈子也用不上这样的事情,结果让小学四、五年级花大量的时间学这样的内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外加小括号、中括号,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小学生升初中时,也许因这样烦恼的题目让好学生丢一分、两分,与所谓好的中学失之交臂。这种状况就是人为制造难点。

(4)“乘数、被乘法”,几十年的故事

再往下说的是关于乘数、被乘数。在乘数、被乘数的问题上,大家都知道,说有2个人,每个人3块钱,问总共有多少钱?刚上学的孩子都能做这样的题目,我们的学生马上能说出结果,但很多学生会把它写错。因为我们小学规定,必须写成3×2,不能写成2×3,说这个(3×2)是对的,那个数(2×3)是错的,因为乘数和被乘数的问题,谁必须放在前面,谁必须放在后面,小学三年级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记住。在这中间学生遇到许多困惑,我认为没有必要。1948年,清华大学副校长、数学家熊庆来在他的孙子上小学数学的时候就提出来不要分乘数、被乘数,当时赶上解放,谁也顾不上,这样的小事情就过去了,照样分乘数、被乘数。1987年中科院院士张景中在《小学数学教师》上连续写了两篇文章,从现代数学角度论证,不需要区分乘数、被乘数。西方国家里也都没有乘数、被乘数的概念。什么地方有呢?马来西亚有乘数、被乘数的概念,人家的乘数和被乘数,跟我们的正相反。乘数和被乘数谁放在前面,谁放在后面人为规定有什么必要(2×3既可以表示2个3,也可以表示3个2,一个算式有两种不同意义,具体到某个题上只有一个意义,非常好的表明了数学的一种抽象性)。因此,我们新的教材把这取消了。

据说,1997年7月李岚清副总理也为遇到同样问题感到大惑不解。

大家要知道,像这样一个极为不合理的、恰又如此简单的事情存在了几十年,这件事很值得我们思考。

(5)将简单的问题变复杂

我认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我们教材的许多重点、难点,被人为地把它规定出来。张景中院士在写文章的时候,他的标题是:让数学变得更容易些。小学数学本来很简单,2+3=5,为什么?在低年级学习数的分解与组成,要记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为1和4,5可以分……新教材现在把它砍掉了。我不理解为什么学习数的分解与组成,研究小学教学法的人告诉我,这样是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因为2和3组成5,所以2+3等于5。”这有先后逻辑关系吗?2+3=5是怎么来的?人类实践经验总结的,没有形成数学符号的时候,祖先就知道2+3=5。一个没有上学的儿童,面对2个苹果加3个苹果,问等于几个苹果?当然等于5个。怎么算的?2个加3个总共是5个,给你数出来的。小孩没上学都会做,上了学反而不会做了,成了“学问”了。在教师的培训材料里,类似的“学问”讲了许多。“5-2=?”是怎么算的?(5分成2和3,减去其中一部分等于另外一部分)本来是一数就出来的事情,数多了慢慢成了习惯,自己也就记住了,我们非得让学生讲清所谓的“算理”。(6)大量人为规定的法则

当你打开我们编写的小学课本时,会发现计算法则少之又少,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没有长远价值的法则,尽可能取消,如确有必要,也不以法则的形式出现。只适合这一节课的法则不要让学生记。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了大量人为规定的法则,学数学就是按照这一套法则去做,你能把这套法则掌握了,记住了,流畅地表达,你就是一个所谓的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个性,当然就不存在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性了。学生原本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可一到了学校课堂上,一切都要按照成人的规定去做:两个手要放在后面;说话要先举手;不叫你不能起来。曾发现过这样的课,老师在黑板上写:机场上有15架飞机,又飞来8架……学生一听马上接下去:“机场上一共有多少架飞机?”因为学生知道这种题型就是这种样子,老师转过身来,说:“谁让你说的,我叫你发言了吗?你举手了的吗?”然后把学生训一顿,接着转过身写:“机场上一共有多少架飞机?”那个学生嘟囔了一句:“本来吗!”然后老师接着问这道题目怎么做?15+8=23,然后问为什么?这道题目有几个已知条件?求什么?虽然全班学生都知道15+8=23,都会做,可老师却要从头来,已知两个条件,在下面该划线就划线,该划波浪线就画波浪线,然后求什么,要清楚,……许多学生早就不耐烦了,早就坐不住了,他不小心就说话,老师就来气:“这帮学生不好好听讲,老师明明在那讲,为了让你们掌握得好,结果你们不愿听。”真是学生不愿听吗?因为学生早就明白了,会做了,你老师非得讲这件事干什么?结果是好学生,聪明的学生,会做的学生成为调皮捣鬼的学生,老师还要在家长的留言簿上写:今天你的孩子上课又说话了。回家家长一问,孩子却说:“老师讲的我都会了。”家长还得把孩子好好批评一顿,第二天不让他说话。从此之后,孩子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也不说,逐渐逐渐自我封闭起来,失去自我,失去个性,失去好奇心、求知欲。2.金牌背后的思考

大家都说中国数学教学是好的,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评估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少老师认为,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好的,我也同样认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错,但是我们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出现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第一个是我们中学生总体水平如何?第二个是我们的优秀学生总体水平如何?(1)发展不均衡

我能得到的资料只有1990年的,1990年中国参加第二届国际教育进步成就协会的数学与科学比较测验。这是对13岁学生做的,因为他们刚从小学进中学,所以他们的状况实际也反映了我们小学生的状况。新闻报到的结果,我们数学是第一名。但是我们学生总成绩发展不均衡,试卷包含五个方面:(1)数与计算;(2)代数;(3)几何;(4)测量;(5)统计。我们学生在数、式、几何三方面确确实实得分第一,但是我们的学生在测量方面是5项中失分最多的,统计方面,在十几个国家里排倒数第五。

我们学生总成绩是第一名,但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维度;另一个维度是我们学生在认知发展方面。认知发展分三个水平:运算、概念的理解、问题的解决。我们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失分是最多的。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组数据。(2)用时间做代价换来的

我们得到的第二组数据是,这次测验,除了一张试卷还有一个调查,这个调查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用于学习数学的时间,第二个是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关于学习数学时间的调查分为:课内学习时间,课外学习时间。课内学习时间

我们学生用于学习数学的课内时间的计量单位是每周多少分钟?调查结果是每周307分钟,6节课多一点。国际的平均时间是217分钟,也就是我们同龄人每周比国外同龄人坐在数学课堂要整整多90分钟。课外学习时间

课外学习时间有5个分支:1时以下,1~2时,2~3时,3~4时,4时以上。

调查结果:中国学生37%以上选择的是4时以上,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同龄人选择的是1时以下。我国选择4时的高达37%,何况3时、2时的呢。现在的调查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我们这十年来,倡导素质教育,我用一句话评估,不知道老师能否接受,我们是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多,素质教育的书和文章写得很多,但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状况越来越严重。把这两个事情联系起来,我们得到这样一种结论:①我们的数学总成绩是第一名,但发展不均衡。我们的学生在测量、统计以及解决问题方面不很规则。②我们学生的好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靠时间,是用时间做代价换取的,说得极端一点,是用学生生命的代价换取了一个所谓的数学好成绩。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在整个12年时间有17%的时间用于数学学习,何况我们不算不正常情况。(3)对数学的积极态度远远不够 在这个调查中,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问题分4个分支来分析的:你是否愿意上数学课?你是否愿意接触数学老师?你是否愿意读与数学有关的书?你是否愿意和同学交流与数学有关的话题? 通过这四个问题了解学生对数学积极态度,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学生虽然数学成绩第一,但跟西方国家相比,正好出现一个剪刀差,成绩是好的,但积极态度不如西方国家。我们也对大量老师做过调查,他们也希望孩子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认为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最近《北京青年报》登了一个长篇报告文学,汇文中学一名教师,他从初一教到高三,带了一个班。高考时全班只有一个学生,考的是普通高校,剩下的学生考的都是重点高校。记者问他对教学的看法,他谈了两条:第一,学生们是有差异的,要承认他们的差异,他初中差并不一定高中差,他语文差并不一定数学差,他总有自己好的地方。(学生是有差异的,他是有机会发生变化的,他总处在变化过程中,你不要把他看死了,给他套上一个帽子,叫所谓的“差生”,这样的词最好不要说。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代表他一定就是最差,他只是暂时有困难。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不一样,他在数学计算上困难,可能在几何上不困难,在测量上困难,可能在统计上不困难;不同的学生是有区别的。小学有困难,可能他中学不困难。不同学生思维方式不一样,背景不一样,发展潜能不一样,发展速度不一样,所以不要一锤定音。)第二,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我刚才讲叫积极态度)。记者先后采访他两次,他都讲过这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什么是青山,青山就是热情,就是人对所学知识的热情,没有比失去热情更可怕的了。据我们的调查,数学成绩很好,但明确表示不喜欢数学的中国学生大有人在。关于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中国学生成绩是好的,但对数学的积极态度不如西方国家。

3.我们的优秀学生总体水平? 我们的数学优秀人才(包括其他学科的人才)究竟怎么样,我介绍份材料:

1992年11月我们开了一个数学家座谈会。座谈会上讲了这样一件事:在1992年9月份,北大数学系成立了一个数学实验班,这个实验班总共有20名学生,其中有4名是1992年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剩下的16名是各省市高中数学联赛的前3名。这样组成的实验班,在同龄人的中间绝对是佼佼者,是国内最优秀的尖子生。刚刚过去了二个月,四个奥赛选手怎么样呢?一个学生神经失常,第二个学生表示坚决要转系,他不能从事任何与数学有关的学习和工作,看到数学符号就头痛,坚决要求转系。剩下的一个同学在班上一般,剩下的另一个在班上还可以。刚刚过去才两个月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奥林匹克的学生要花多少心血,从小学开始参加课外学习小组,经过几次选拔,再进华罗庚数学学校,然后在初中进行培训,进高中冬令营、夏令营再进行培训,最后参加国家集训队。请数学家给他们辅导,做了成千上万道题,费了千辛万苦,结果是这个走向,我们应怎样思考这样的事情。

去年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在冰岛举行的。比赛之后,科学家们与获奖选手一起开了个座谈会。在座谈会上科学家们对获奖选手说:做了物理竞赛题了,竞赛组委会的专家在这,你们可以提问题。结果只有中国的学生没有问题,不少其他国家的选手都能提出了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的问题,被当时组委会的科学家称之为如果问题得以解决,将预示着物理学的一个突破。数学家创造发明的最具生命力的年龄阶段是25岁到30岁左右,是数学家创造最高峰的时候,也就是数学家主要成果是在25岁至30岁产生的。

我国是七八年开始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当时的优胜者如果是十八岁,现在应该是38岁到40岁,早已过了数学创造的高峰阶段。可是我们到今天还没有看到优胜者们在他的创造高峰期作出数学方面最具创造性的成果,并没有看到这样的事情。显然当我们说培养优秀学生的时候,要打个问号。我们优秀的学生在十七、十八岁以下,我们十八岁以上的不行,可对于一个社会什么样的人群最重要。当他走向成熟的时候,当社会需要他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时候,他能有所建树吗? 人的创造性充分自由的发展,要从基础教育做起,到了大学、研究生再进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这时一个人生理、心理各方面属于发展阶段,九年或十二年的学习,在这期间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样子,思维方式是什么样子,制约着将来。

四、中西方数学教育比较

1.重新思考数学课程设置的深与浅

西方的课程里面,小学数学阶段所遇到的数学问题跟我们差别很大,通常像15+8这样的问题,在他们的小学三、四年级已经是相当深的问题了。他们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用搭积木的方式:这有15块积木,还有8块积木,怎么把它们合并,得出23,这在他们小学三、四年级很具有挑战性。

今年上半年,有一个初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去,在美国的中学上课。因为刚出去,他的外语水平低,语言表达、交流都很困难。在别的课堂上他的表现一直很一般,没有被关注,可在数学课上却不一样。课上数学老师非常郑重地出了一个问题,说这个问题非常难,要认真思考。写到黑板上的是什么呢?是“5×7=?”。找了两个学生上去做了大半天也没做出来,后来叫到这个中国学生。中国的学生从容不迫地上去很随意在上面把35写了出来,别的学生都用非常惊讶的目光看着中国的学生。下课之后各个数学活动小组在做作业的时候,都纷纷希望他去参加,说他太厉害了,像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就做出来了。

去年我们跟西欧的同行座谈,他们在1988年以前就规定:中小学学生不要求笔算1/2+1/3,不要求通分母(虽然到今天,这在他们的学校里还有争议,可这个规定仍然执行),不考学生这样的事情。那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呢?用计算器!北京理工大学叶其孝教授受邀请到美国的大学数学系给研究生讲数学建模课。有一个学生算的最后结果是49,放到那没管,老师把这个学生叫过来:“你把这个结果算一算。”这个学生说:“老师你等着。”飞快跑回到自己的座位,从书包里拿出计算器:“老师有了,等于7。”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中国的中学生都知道,他们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竟然不知道。他们跟我们的学生相比,类似这样的计算技能,实在相差太大。2.由一个故事引起的思考

1998年2月26日《参考消息》报道,当记者采访英国分管教育的大臣:“大臣先生,7乘以8等于多少?”这个大臣哼哈一声:“我想想,7×8大概等于54吧。”

英国人(包括美国人)现在强调要加强基础,他们说他们的国民基本读写算能力太差了,分管教育的英国国务大臣说:“把7×8说成等于54,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教训,明天我要用1个小时来背诵并记住乘法口诀表。”英国首相布莱尔下令对英国学校的课程进行全面改革,要求每天至少要有2个小时用于基础教育的三要素,读、写、算的练习。英国首相呼吁要加强基础教育,加强基础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每天用于读、写、算的时间为两个小时,(再看看我们的学生每天有多少个小时用在读写算上?)下令让教师保证学生能够记住乘法的口诀表。

为什么像记住乘法口诀表这样的事情,在西方国家这样困难呢?这有它的文化背景,我们的1,2,3,4,5,6,7,8,9,0,这10个阿拉伯数字,都是一种单音节的发音。而到英文里面,从0到9之间,有若干个英文字母,都是多音节发音的,多音节跟单音节是有区别的。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七八岁的时候记住7×8=56,是很容易的。而到英文里面7×8=56,就相当复杂。到了俄罗斯,要记住这个口诀,必须要编一首打油诗。每一个口诀要一首打油诗,才能把乘法口诀表记住。西方人在学记基本的九九表,20以内的加减的时候要比我们难很多。

我们看到,国际上这些发达的国家,他们的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在五、六年级掌握九九表。而我们的学生跟他们相比,完全不一样,因此这个材料在被介绍到中国大陆的时候,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人家英国人、美国人都在加强基础了,我们中国的优势就在基础教育上,中国的基础教育的优势不能放松,这是一种观点。还有另外一种角度让我们思考:第一,像英国一个分管教育的国务大臣7×8算出54来,但并没有影响他作为一个西方七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分管教育的国务大臣,而每一个中国老百姓7×8=56都会学得滚瓜烂熟的,但中国有多少高级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这事情值得我们思考。第二,我们要思考的:美国人、英国人所强调的加强基础是什么呢?是加强九九表。而类似九九表事情对中国来说,某种程度讲根本不是基础,是基础中间很有限的一部分。中国学生在这些基本计算上,算得远远比他们复杂得多,要难得多。我们的学生论计算,无论是加减乘除运算顺序,无论是(到了初中高中)恒等变换代数式,做这样的运算比西方的国家远远要复杂得多。而另外一方面,可能人家会做的问题,我们不一定会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西方课程中间,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北京教育学院有一个老师,到美国去当访问学者,我们中国的留学生就跟这位老师讲,美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是非常糟糕的,你到美国来学数学教育没什么好学的,一年对于你来说是个浪费。美国如此糟糕的基础教育,它是怎么支撑这么发达的经济、科技、文化、现代管理制度的,基础教育很糟糕,国家很发达,这是什么原因?有两种答案:一种答案,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这么设想的,美国靠着天然的经济条件,用那巨额资金,大量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学生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然后支撑着美国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基础教育不行,就用钱从国外引进人。确实相当一批人才(包括中国)留在美国为美国工作。但美国国家统计报告表明,真正支持美国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的人是美国本土所培养的人,美国的高精尖技术领域、航空航天领域,绝对不允许普通的华人去工作。你可以在他的数学、物理领域,一般的大学里面工作,但美国真正高精尖技术里面支撑美国最前沿研究的人,都不是中国或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人。还有一个数据,美国获诺贝尔奖的80%都是美国自己本土培养的。我们说美国基础教育很差,但支撑发达的美国经济、科技的人才又都是美国自己本土培养的。要反思,从这个背景上看要反思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我们基础教育很好,但实际上并不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后备人才。

3.在美国中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发现了什么? 这位北京教育学院的老师,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深入地去看美国基础教育,美国的初一数学课学生们在学什么?有节数学课老师出了一组题目: 第一组题目让学生计算: 5×5= 5×5 8×8= 4×6= 5×4 7×9=

第二组题目: 25×25= 24×26=

第三组题目:如果38×38=1444,(给了结果)那么37×39=?你能不计算就得出结果吗? 从上面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给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你能用一般公式表示吗?你能对你的发现加以证明吗?(允许用计算器)通过这样题目,学生发现的是什么呢?n×n=n2,(n-1)×(n+1)=n2-1,也就是两个自然数的平方与比它少1与比它多1的自然数的乘积的结果相差1,就是这样的关系。学生可能5×7笔算不会算,但这个过程中,注重的是归纳,猜想寻找规律,寻求证明,形成一般表达式,这是数学研究基本过程。我们的学生每道题都可以算得很好,但我们的教材没有引导学生去尝试从中间发现规律,发现模式。我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找规律,找关系,找模式,形成表达式,并加以证明。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小学有小学的,中学有中学的,逐层次逐层次往上发展,而这个基本过程是数学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美国数学教师重视过程,关注的是策略,关注的是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不仅仅要结论。同样是计算,他们的重心不是在计算本身的技巧上,而是具体在通过归纳、发现规律,要这个规律表达出来,并能对发现的规律进行证明。我再说另外一节课,这节课是1989年被美国数学教师杂志向全美的中小学数学老师推荐的,声称代表了90年代美国数学教育的典范。这节课是这么展开的:

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我们都有跑步体验,为什么有的人跑得快,有的人跑得慢?有的学生说:“老师,谁个高谁就跑得快,谁个矮谁跑得慢。”在这个时候老师没做任何判断,做了一个停留时间——等待。

这个“等待”非常重要,我们的教师要会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我们老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没有必要的。

随着教师的推延,马上就会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不对,我们班××个子不高,但他跑得很快。”

学生举了一个例子,你不要小看这句话,实际上这句话经历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过程。前面是一个猜想,这是一个什么过程?这是对猜想推翻的过程,要想证明一个事情,举一百个例子不行,要想推翻一个事情,举一个例子就行了。可能这中间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但这一两分钟,学生经历了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

随后学生又提出问题:“我们班有两个学生,他们的个子一般高,结果一个人跑得快,一个人跑得慢。”

这样的问题确实提得好,这就跟我们都是26的自行车,同样大小为什么有的骑得快,有的人骑得慢?频率有高有低。单位时间内我比你的步子要多,所以我比你跑得快。这里面高矮的问题,步频的问题。

老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干什么呢?让他们看1984年洛杉矶奥林匹克竞赛100米实况。有句题外话,为什么他们看1984年的,当时是1989年。为什么他不找1988年,因为1984年是美国人刘易斯拿得冠军,美国人这种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是我们老师在政治课上讲的,他们是在教学中间始终贯穿的,这跟日本人在进行他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样。日本人怎么教育?日本人把他的学生拉到中国的天安门广场,在天安门广场统计一个小时之内经过的小汽车中间有多少辆是日本人自己制造的。在中国的土地上,在黄金地段,在代表中国主权特征的天安门广场,统计通过的汽车有多少辆是日本人制造的。他们没有空头的爱国主义情绪,说教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西方包括美国这个国家,它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间贯穿,是非常好的。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看百米录像,在这个中间能看到什么呢? 利用各种各样的设备,因为在美国,在西方,许多教室是功能教室,功能教室有大量参考书,大量器材,学生可以利用的。

学生首先把六名运动员每个人100米跑的时间从t1到t6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放慢镜头把每个运动员100米用了多少步记下,每个人的步数假设从m1一直到m6。有了这两个数据,学生们做什么呢? 过程一,学生先算每个人的步距,用100米除以步数,就能得到每个运动员的步距。

每个人跨1步多大,这跟什么有关呢?这跟身高有关,所谓个高的人跑得快,因为身高就腿长,腿长步距就大。每个人的步距有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跑得最快的是刘易斯,但并不是步距最大的,就像刚才那位学生举的反例,个最高的人不一定跑得最快,在这场比赛中,个最高的人并没有拿第一名,而刘易斯拿了第一名。

过程二,用100米跑的步数m1,…,m6与时间t1,…,t6的比可以算出每个人的步频。步频,每个人1秒钟跨了多少步。如果跨了150步,总共用9秒8,两数一除,我就知道1秒钟跨了多少步。有了步数,有了时间就可以算出步频。

于是有的学生猜测步频越大,跑得越快,结果发现,总体的状况是这样,步频比较高的人,他跑的成绩是比较好的。

一个人跑得快,都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是由2个因素影响的,步距与步频。这里出现是所谓的二元函数问题,这就是美国小学六年级讨论的问题。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怎么想,我们的学生在五、六年级在做什么?他们美国的学生在做什么?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重心和他们的重心不完全一样。第一,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现实生活。如一个人跑得快慢最主要的因素是步距和步频,像这样的问题应该谁来研究?在我们国家应该是田径教练来研究,但它是美国小学数学六年级研究的题目。第二,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探索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建立模型,总结出规律。(二元函数就是一种模型,它有效地描述了现实生活中两个因素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一个探索的过程,有了这一过程,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4.走的不是一条道(看看他们的试卷)在探索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情感价值观自然形成。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这有一个材料,这个材料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七月份寄给我的,他负责纽约州四年级和八年级的测验,曾参加过全美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他寄的是四年级和八年级的测验材料,这是人家的试卷,他们的卷面有什么呢? 第一道题是计算题227+14,让你选择,有五个答案供你选择;第二道题是4×116也给你五个选择答案。

在此之后剩下的几十道题中你再也找不到计算题了。

我们再看这道题:投标,扔到中间就得100分,扔到周围的圈里是10分,扔到外围的就是1分。有个小孩扔了12次,12次的情况都打在靶子上,扔到中间有3次,扔到周围圈的是4次,扔到外围的是5次,加起来是?选择答案(345分)。这次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之中作答。像这样的题已经找不到我们常规计算题的影子了。

我们再看这道题;在这个罐子里面大概有40个小球,让学生去估算下面另一个罐子里的玻璃球,下面的高度相当于上面的3倍。上面是40个,下面相应的就是120个,是上面的3倍。

还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一个盘子,里面堆了许多爆米花,有32个,看盘子中爆米花分布的样子也就占1/4,问如果把这个盘子装满的话,大概可以装多少爆米花?(32×4)(给一个题材,让学生去估算。)像这样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的体验中做的题目还有许许多多,如这样的题材:一个小朋友有6种不同颜色的彩笔,他用了其中1支彩笔给某个图形涂颜色,他用了哪支彩笔呢?这里有三个条件:第一,它的字母至少在3个以上,6个以下;第二,这个彩笔不在red旁边;第三,这支彩笔不是最后一个。请你猜出是哪一个。它们的颜色有yellow,red,blue,tan,pink,green,6支彩笔都有名称,并且都画在彩笔上。

这支彩笔字母至少在3个以上,6个以下,这样就把red,tan排除,把yellow排除了。然后又说这只笔不在red旁边,所以把blue也排除,第三个条件说这支彩笔不是最后一个,所以最后找到了pink。

猜出后又问:他用的是哪支彩笔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推理的训练。这样的问题后面还有好几道,他们不是不要求推理,只是这种推理用的是对于现实问题的推理。

像这样的试卷题目是很容易引出问题来的,这里面就有发现规律,发现模式的问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你能把它做出来,有合理的解释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大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5.谁优谁劣

从这里面可以发现,我们数学所评估的内容,跟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发生很大的差别,大家不在同一个轨道上进行数学教育,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简单地比较谁好谁不好,这是很难下结论的。最后简单做一个归结。(1)我们的优势与不足

在这个比较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数学教育各有它的优势,我们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我们几十年的数学教育一直强调的是双基。第二,我们的学生对数学有一种勤奋和刻苦精神,这是我们学生所独有的,这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优势。一分辛勤一分收获。中国学生在数学上的勤奋与刻苦,这是西方的同龄人不可比的,这就是我们的两个优势。

但在有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比较弱。

第二,我们学生将书本知识加以应用的能力比较弱。第三,我们学生的创造性比较缺乏。

再有,我们学生的自尊心还没有得到保证,自信心得不到发展,没有形成足够的自主精神。(2)做一个比较

我们的学生优势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勤奋和刻苦,跟西方做比较,我们的优势正好是他们所不具备的,而我们不具备的正好是他们的优势,如果从文化背景比较来看,我们东西方的差异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

①从未来社会发展来看我们学生优势的价值在下降

从未来的社会发展来看,随着计算机、计算器的出现,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信息时代,我们学生所具备的优势,它的地位、价值在下降。我们学生基础知识很优秀,掌握得非常好,但是你再好,也没有计算机里贮存的信息量来得大,你算得再快,在现代的高科技领域也不需要,因为计算机比你算得更快。复杂的事情交给电脑去做,电脑是人脑的延伸,电脑做的是人脑不擅长的,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比较枯燥的工作是电脑可以做的,而人脑应该腾出来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所以从计算机出现之后,我们基础教育所具有的优势越来越失去它的价值,而我们不足的方面正好是未来社会对公民最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②西方人所具备的优势正好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社会对公民的修养需求越来越集中在:人的实践能力,人的应用能力,人的创造性,特别是人的自尊自信、自主精神。这些事情比什么都重要,这是计算机所不能比拟的、替代的事情,这才是我们基础教育要着力培养的东西。而反过来,我们看西方的基础教育,西方基础教育的不足,正好是计算机可以帮助的,5×7不会,计算机可以帮他算,8×7=54,计算可以帮他矫正,49是多少不知道,他按计算器就可以算出来,虽然他的基本技能很差,但有计算机帮他,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人不足的方面,他们的问题严重性,可能不像所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他们所具备的优势,正好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从未来的信息时代对公民修养的基本需求这个角度上讲,中国人的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大。因此要加速我们基础教育的改革,包括我们的数学教育,这是我做的一个简单的小结。

五、与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有关的一些问题 1.人的基本计算技能还需要保留

不是说计算机出现了我们的基本功就不要了。我想计算机再发达,人的基本计算技能还需要保留。什么是最基本的计算技能呢?我想是在100以内的加减乘除都应保留。你再发展,你能说49不知道等于多少?5×7=?等于多少不知道?社会再发达,计算机再发达,7×8等于54,这样的现象在中国这个文化背景下不应该让它产生。最基本的运算还让它保留,就跟我们经常打的比方一样:我们的交通工具再发达,但是人还要具备一个从自己的家能够走到车库的步行能力。我们不能因为交通工具发达,我们步行的基本技能都不要了,就等着车停到床旁边了。大概这样发展不是人有理智的发展。计算机再发展,说7×8都不会,应该说是个问题。应该有个度。

100以内的加减乘除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在这基础上应该让学生尽快地摆脱基本计算,做一些更有意义的、更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以往的小学数学只停留在20以内的循环圈、100以内循环圈、1 000以内循环圈、10 000以内循环圈、1亿以内循环圈,然后小数循环圈、分数循环圈,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100以内加减乘除掌握以后应该进行更有价值的数学学习。

2.进行更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所谓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很多,我想看过我们教材的老师都知道,我们的教材把数学分为几个领域:数、量、几何、统计、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我们把小学的数学分为几个方面,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贯穿,从小学一年级就有统计、图形与空间、量与测量、数与计算,一年级就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把传统的应用题统统取消,不按传统那样分成一步应用题,二步应用题,三步应用题,也不分成加乘应用题,也不分减除应用题。我们就按现实问题的发展,学生的基本运算学到哪一步,相应的运用到哪一步,不把数与应用分开。让我们的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能力之后,应该尽快地引导他研究更多的、更复杂的、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是我们的一个思路。3.多元、多维和注重过程的评价标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质量标准,绝对不能单纯依靠最后的试卷,要鼓励老师进行多元的、多维的评价。

评价当中有三个词:多元、多维、过程——评价目标的多元,评价角度的多维,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当中很主要的是看你的多元、多维和过程,而不是仅仅看最后一张试卷。最后一张试卷是一元的。如果我既关注知识,又关注他的能力、关注他的情感,这就是多元的。如果我不只关心他的计算,还关心他的统计,同时关心他解决问题,这就是多维的。而且我从不同的角度(从作业、发言、讨论等方面),进行多维的、多角度的评估,并且我更关注他平时的发展。我们要倡导这样的评估标准,把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从最后一张试卷中解脱出来。4.有关课程标准的几个问题

我们受教育部的委托做全国的课程标准。这个课程标准的时间表大家可能知道了。今年四月份的《小学数学教师》杂志全文刊登了这个材料,包括时间表,包括我们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发表意见,使得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做得更好。在这个初步设想里面,一些对数学理念的看法,对学生的看法,对评价的看法以及对九年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的基本内容的看法,都已在杂志上有所说明。

在各省市召开过座谈会,在座谈会的基础上召开过数学家座谈会、心理学家座谈会,十月份再开一个大规模的研讨会。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具体起草课程标准,取代过去教学大纲。新的中小学数学标准写出来后,我们要把新的课程标准向全社会再一次发布。

我们今年年底做完初稿,明年年底向社会征求意见,2000年6月至8月进行修订,明年下半年就要讨论通过,争取明年年底,向全国发布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实验方案。从初稿到修订稿,最后叫实验稿。这个实验稿在各省市开展课程改革实验,鼓励大家都来编教材,然后开展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这是一个大致的时间表,关于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我想大致就谈这么多。

六、革新我们的教学 1.老师的困惑

什么样的教学是一个好的数学教学,要有一个教学标准。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教得好坏,由我们的学校、教导主任、教研员来裁定的。究竟什么是个好的数学教学?这件事情很值得思考。我们老师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当我们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自己有些想法,教研员不同意,学校校长不同意,你不能这样,你要把道理讲清楚,就像我们举的若干例子。可能想做一个改革,但是我们遇到来自学校或者来自教研部门的一些不同意见时怎么办? 我们国家在教学上形成一些基本固定的看法。一堂课由这几个部分组:第一步复习旧课,第二步引入新课。教案在教参里面写得很清楚。我们老师给我提了一个问题,将来的教案怎么写?我们希望我们教案不要这样写,那种形式主义的教案少写。我们现在的教案:有教学目的,目的里面又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有基本的教学过程。教参上都写得清清楚楚。很多地方都是形式主义,课堂教学是否活生生的,在课堂里面会遇到什么事情,很多情况是我们老师无法事先想到的。我们教师应把重心首先关注在课堂上,而不是关注我那个教案写的是什么。2.我们的数学教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是什么,首先是复习,第二步是引入新课,第三步是重点、难点的讲解,然后进行巩固,最后小结,加上布置作业。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导致什么?我也遇到这样的课,老师上课了,最后这节课快要讲完了,准备小结了,一看表还剩5分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班上一个同学举了手。

这个时候,老师通常不希望学生举手的,特别是有人听课。因为学生一回答问题,这节课就讲不完了,小结、作业就没时间做了。所以这个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就装作看不见。恰巧那个学生坐在中间,举着的手特别碍眼,往哪边转都能看见,很多人在听课,这事不管,也不是那么回事,然后老师一边小结,一边走过去,把那个同学的手给按下去。按完之后,老师转身一看,这个学生的手又举起来了。然后老师下课之后就埋怨,今天这个学生尽找茬,这么不“配合”。老师一生气,什么词都用。老师用“配合”!学生是配合老师上课的。我们课堂教学,应该谁是中心,谁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老师到了关键的时候顾不上了。3.“老病根”

我们从解放开始,课堂模式就从苏联学了完整的五环节教学法,而且有的地方前面还加了一个组织教学,在上课之前还有两三分钟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时老师把书一放,眼睛巡视四周,学生一看老师扫视过来,马上把手放在后面。什么东西放在左上角,什么东西放在右上角,那是清清楚楚的。两手放在后面,端端正正坐好,当所有人目光都集中到老师这儿时,组织教学结束了。“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这个时候才算完。这是我们盛行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老师是非常有幸的,手上有手表,可以在课堂上看时间,看5分钟差不多了,就赶快过去,讨论下一个问题。刚解放那个时候很多老师没有手表的,怎么办?为了学苏联,竟形式主义到这种程度,全校统一打铃。第一次打铃,开始上课,组织教学开始,虽然老师组织好了,同学们已经坐好,但是不行,学校没打下一个铃,还得等啊。然后又一打铃,组织上课结束,引入新课开始,因此就开始复习旧课。再一打铃,引入新课,……我们老师在有人听课时最期盼什么呢?最期盼我这儿一说下课,那边就打铃,心里那舒服,你看我这课多好,我多有教学经验,下课铃声一打响,我正好宣布下课,备课备得多好。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课有不同的内容,不同学生有不同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求所有学生,同一个时间段,做同一个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间,只有教师中心,只有课堂中心,只有教材中心,唯独没有学生。什么事情都重要,唯独学生不重要。4.不再看老师的表演 我们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建议我们的课堂,什么样是不好的,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好的。我们要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发挥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摒弃那种形式主义做法。我们的形式主义盛行,特别是评优课。为一节评优课,这个老师可能一个月、两个月不上课,甚至是一年、半年不上课,准备一节课,参加全省评优。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集体作假,有人来听课了,我事先备好课,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了,还要告诉学生,你们要在某些地方出点错儿,有的地方你别一下子都回答上来,然后老师针对错误进行纠正。读课文时有些地方要让学生假装读得磕磕巴巴。虽然我们的学生课文都能背下来,还要求学生那么去做。这样的课,实在太多。

我们希望,我们用这个教材搞实验,要踏踏实实按教育规律办事,我们的老师不要有任何的顾虑。我们共同研究,什么样的课堂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我们本着这么一种精神来研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遇到问题的实实在在的反映,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是怎样调整与处理的。我们就要这样真实的体验。我们不需要你做过多少次,准备好给别人看,看我这堂课做得多好,从头到尾,天衣无缝。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看到是老师的表演,我们看不到学生的活动,看不到学生的发展。

七、关于我们的新教材 1.新数学教材产生的背景 希望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从新的教材开始能有个新的气象。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来什么样的教材符合我们的要求:教材编写要注意哪些问题?什么教材才是好的教材?适合人发展的教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化,指导思想必需达到课程标准所达到的这种指导思想。我们老师使用的教材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将来鼓励大学都来编教材,鼓励编多样化的教材。但是必须符合新的课程发展的教材,符合新的基本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共同发展,为我们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当然围绕我们的课程改革或者围绕我们将要使用的教材,有一些基本的问题还要使我们的老师了解。我们1989年开始组织项目的合作组,1992年这个项目正式立为国家社会科学青年课题,l995年这个项目通过了专家鉴定。当时主要做了理论研究,在做理论研究过程当中,从1994年开始,我们编了一套教材,叫新世纪教科书《数学》,是我们这套教材的前身,是它的第一版,现在是第二版。第一版新世纪教科书《数学》,当时在部分小学实验。因为我们这个实验跨度很大,刚开始我们的实验是非常保守的,在很小的范围之内,最早只有1 500人,3 000人,最后到7 000人。1998年,我们开始在原来基础上,把这个教材的修订版在吉林省近两万学生中使用,1999年包括大庆、福州、厦门、天津,也有一些学校参加实验,这是这个教材的背景。2.新数学教材的特点

本套教材的基本特点有三个: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3.要树立对新教材的自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年初,大概在四五月份,《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教育》都报道了这件事情,教育部的高等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第二届优秀成果奖,我们这个项目获一等奖,是所有一等奖中的第一名。我为什么要谈这事情呢?就是我们的学生学习需要足够的自信,我们的教师同样需要自信。我们的教师必须对新教材有一个足够的自信。因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力度很大。在改革力度很大的情况下,如果老师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如果你经常以一种怀疑的目光来看这个教材,那这个教材的实验效果不会是很理想的。你必须有足够的自信。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有十年的时间,有理论的探讨,有实验的检验,然后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大家可能更多地关注一个问题,就是人家都学,你不学怎么办?马上就会遇到我们家长的压力,家长他是不管你搞不搞实验的。他的邻居的孩子的题目拿回来让自己的孩子去做,孩子做不出来,他就找到老师了:“老师,你们这个实验怎么回事?怎么人家一年级孩子会做的,怎么我的孩子不会做了。”你作为一个老师怎么办?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自信,能顶住周围的舆论。因为我知道,我们搞实验的三十多所学校,不是一个完全区域性的实验。你周围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学校用的是统编教材或其他实验教材。那大家学习的进度不一样,我们可能不要求了,人家还要求,我们要求的,人家可能不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教师可能遇到很多问题,因为毕竟是实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老师必须有足够自信心,是我们能否搞好这个教材实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今天上午提到一条,我们这个实验是一项革命,绝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换教材,而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的转变,一个大的教育改革的一项工作。

八、要重新认识数学

1.重新估价未来社会对公民数学修养的需求

信息时代,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学会: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做出判断、进行决策。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这么一种基本能力:收集、加工、处理数字、图形信息,做出判断,进行决策。这是我们数学教育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这个事情我们原来忽视了。像前面我谈到的美国人所做的测试题中大量是这个事情:给你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间你自己要搜集那些跟解决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在题目中间哪些是相关信息,一个人投标,在投标时有几发中了靶的中心,有几发打在了中间环,有几发是打在外环上,这就是收集信息,这些信息哪些是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关?后我看打在中间环的,每打一个是多少分,打在外环,每打一个多少分,这就是收集信息。然后做处理,然后解决问题,整个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对学生从小进行这么一种能力的熏陶。这种能力是你终身有用的,可以叫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不是过去一般意义上的数学三大能力。2.数学是丰富多彩的

今天的数学发生什么变化?这个话题当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由于时间关系,我把它简化一点来谈这个问题。我们的数学绝对不仅仅是数与计算。我们对老师做过调查,我们的老师对数学想象的是什么呢?大家可以看看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对两百名中小学数学教师以及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进行调查,问题是:当你看到“数学”这一个词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调查的结果是:76%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公式、法则、证明;20%的人想到的是烦、枯燥、没意思、成绩不及格;4%的人回答数学使人聪明、有趣、有用。

调查的不是普通公众,而是中学教师和大学数学系学生,调查的结果是这么一个分布状况。不同的人,不同的数学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数学教学行动。如果我的观念是数学是计算、公式、法则、证明,我的课堂就是讲计算、讲公式、讲法则、讲证明;如果我的头脑是数学很烦、很枯燥,我的情感就会自然流露,就会影响到我的学生;我们头脑里边是数学有趣、有用,我的课堂就会尽可能地把数学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建立联系。不同的观念将会直接影响教师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

那我们如何认识数学?数学是丰富多彩的,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有计算的问题,有图形的问题,有许许多多很丰富的内容。而我们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中间有75%~85%,都是计算以及传统的算术应用题。有不到20%的内容是几何,那几何还是计算长、周长、面积和体积。有5%的内容是统计,统计还是计算。统计的基本思想在我们教材中间难以体现,学生没有统计过程,没有统计思想,还是计算。所以我们小学数学基本围绕计算做文章,这样我们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重新认识数学,数学有它很丰富的背景。信息时代的产品是个性化的,是更适合每个人的带个性色彩的产品。无论是自行车,还是汽车、飞机。原理虽不像我说得这样简单,但道理都一样,都是利用数学表示客观世界,然后进行数值模拟,建立模型。收集客观的资料、根据信息做分析,抓住影响这个事情的主要因素,最后建立成一个数学模型,模型当然有线性的和非线性的。以后在实践的过程中间进行调整,修改,这是现代人在计算机基础上运用数学一种非常有效的,非常有利的一种手段。现代数学家、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就是这么运用数学的。因此,现代人生产一批产品,所需时间,投放的人力物力的缩减,是因为计算机的使用,是因为借助了数学模型的建立这么一个基本工程,用数字、图形来表示、刻画客观世界,找关系,建模式。

现代数学有这么一种特征,它跟我们传统的计算、公式、证明、法则不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观察问题做一个猜想,建立一个模型,然后修改、调整这个模型,然后一般化,成为现代数学家以及现代应用数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运用数学一个最基本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跟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一样的,跟现代人基本思维方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去观察,去猜想,去建立模型,把建立的模型一般化,然后再进行修整。如果有可能,让学生把一般化的公式加以证明,不是过去那种给一个公式然后计算。

我们希望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多地出现这样一个基本过程,学生自己去观察,学生自己去发问、去思考,集体去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个猜想,大家共同来修改,最后形成一个一般的法则,形成一个一般的公式,找到一个一般的关系,一般的模式。我们鼓励课堂更多的是这样的一种数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跟我们谈的,举的那两个例子,是相一致的,找到一个二元函数,这就是一个数学模型。用数学来刻画现实世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生活,理解数学,而且体会数学的一个基本过程。3.数学应面向每一个人 数学应面向每一个人,即所谓的大众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的基本思路有三句话:第一,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数学内容。第二,这样的内容应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应大众化、生活化,要让我们的学生看到有趣的、很现实的数学。这是教材编写的原则。等三,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这实际上也是我们课堂上的教学原则。我们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应该把握:一个核心两条线索。新一轮课程的核心是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数学。在这个基础上两条线索:一条是现实化、生活化,另一条是儿童的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我们要创造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数学,这种数学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活动的,是操作的,是儿童可以做的。目的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获得自信,获得成功,具有成就感。

九、重新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 1.学习过程的主要形态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探索与他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态的一种学习过程。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把我们人类的一生分在三大段,一个是在6岁以前,一个是6~18岁,一个是18岁以后。人从生下来到6岁,儿童是怎么认识世界的呢?他都是一种自主、探索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你说这个水“烫”,他不知道;摸了之后“热”,跟你说的那个“烫”联系起来,他才明白,原来“烫”是这么回事。我没有体验,你说“烫”那是没用,跟没有说一样,所以需要让他体验。孩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是天生的。他是以这种方式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这是6岁以前。18岁以后,我们是一个成年人,成年人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是一种自主探索的,需要自己独立去思考,需要你自己去探索,需要你自己跟周围世界合作。我刚才已经举过大量的这样的例子,即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间,例如说暑假结束的时候学校发奖金,给你发了三百块钱,你说你想买一套衣服。买衣服一定要货比三家,这个过程就是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搜集信息的过程。从几处不同的商场去选择同类型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间,经过价格、式样方方面面的比较,最后做出决策,我决定买这套衣服。这个过程是自主的,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自己进行判断的,最后做出决策。成人走向社会,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是用自主的、探索的、与周围世界合作的这么一种方式,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但是唯独在学校教育阶段,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没有给学生建立这么一种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没有机会。

2.学习方式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我们在1996年、1997年曾经做了一个调查,在这个调查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问学生:你有没有经历这样的事情,老师给了你这样一道问题,让你自己到街上查资料,让你自己到农村去考查,然后让你写一个调查报告,回到班上介绍。调查结果:90%的学生不但没有经历过,而且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说学习居然还可以这么做,给了一个问题,老师不讲,让我自己去调查,去报告。

学生在学校9年、12年的学习期间,从来没有体会过自主的、探索的、合作的这么一种学习方式。因此讲,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与学习方式相比,学习方式更重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决定着你对人类知识不同的看法。如果你从小是接受、模仿、死记硬背,那么你的行为、你对知识的判定就是唯一的,书上写的就是对的;如果你从小是自主的、探索的、批判性的学习,就可能对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做出自己个人的判断。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看法,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他将来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因此学习方式比知识本身来得更重要。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自主的、探索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一种终身发展的能力。3.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

大家知道心理学100年发展有几个阶段,首先是本世纪初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然后本世纪中叶,50年代,认知主义学派,再到本世纪80年代叫建构主义心理学。各有各自的代表人物,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心理学派,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人有不同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这就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人的知识背景不同,人的生活经验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角度也就不一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有老师的因素,有课程的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其中学习者自身因素中三个最主要的方面有: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因为这些方面的不同,所以学生学习产生差异是很自然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理解他的差异,要知道他这种差异是由什么样的背景造成的。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背景,然后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1.美国小学教育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篇文章《我所见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发表在《读者》1996年第6期上。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我的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4年级的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阵哀伤。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3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到如此也只能听天由命。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微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我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家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不久,儿子的另一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气力,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地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做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能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子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类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的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什么是教学?教学就是教师尽快摆脱学生的过程,反过来讲就是学生尽快增强独立性的过程。课堂教学从哪里出发?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好的课堂教学要擅于抓住现实问题,抓住儿童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数学活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我们新的课程,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框架,创造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数学,旨在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通过现实化、生活化的数学,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使得他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体验成功,获得自信,获得对数学的兴趣,这是关于数学课程一个基本概貌。当我们老师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疑问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思路,用这个思路来武装你,来思考遇到的疑问。2.拿几节课作比较(1)画苹果

这儿有一间教室,一分两半,那边是美国的教师和学生,这边是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任务都是画苹果。

美国的老师第一个反应是赶快找辆车,把学生拉到苹果园中,让学生到苹果园去尽情地玩耍,一节课大概有25分钟是在苹果园里,大家玩尽兴了,再开车把学生拉回来。然后老师布置作业:现在你们把手上的苹果画出来。画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彼此交流,是怎么画的,然后再画一次,这是美国老师在课堂上做的事情。中国的老师拿实物,拿图片,让学生看老师怎么画,有若干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照着老师的方法去画。最后,拿这两个班画的苹果一比较,结果,中国的学生画得最好。但是谁的收获大呢?(2)学做蛋糕

在一个厨房里面教学生做一些点心,中国老师开始上课。老师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做蛋糕,注意看图片,蛋糕是什么样子?先拿一个面包,然后在上面铺一层奶油,奶油上面再加一些水果,再加一些奶油,上面又是一块面包,这么垒起来,最后做成一块蛋糕。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到厨房里面做蛋糕。厨房里面还挂若干个条幅,上面把每一步注意事项写得很清楚。老师还要不停地叮嘱。

德国老师开始上课,先问:“小朋友,喜欢过生日吗?”同学们回答:“喜欢!”“为什么?” “可以吃蛋糕。”“你们想做蛋糕吗?”“想!”“好了,你们出去吧,每个人都去调查,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也可以到街面上面包房去看,可以回家问父母,学生们之间还可交流。通过这些,学生可以认识蛋糕的各种品种,并要求学生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蛋糕。我刚才讲了,谁的收获大,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画苹果的事,我们中国的老师教得很清楚,中国的学生画得很像,美国的学生从画苹果开始,或者从写1,2,3开始,老师就没告诉他怎么写的,都是靠自己去看,自己去查资料,他们的学生都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谁是学习的主人?当然是学生了,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吗?根本就不是!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时问,到学习方式,到学习结果,一切都不是学生自己定的,每节课学什么,是老师定的,是教材定的。学生从没有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西方的教育可以充分使学生体验这样的事情。(3)学习牛顿第二定律 我再举一个中学的例子,大家都学过牛顿第二定律。中国老师怎么教呢?今天我们学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怎么表示呢?除了讲,还是讲。西方人怎么上这样的课呢?老师会用5分钟时间做这么几件事:第一,介绍牛顿其人;第二,牛顿所诞生的时代,物理学的状况是什么?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查参考资料,第二天拿出报告,并回答:①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②牛顿第二定律适用的范围是什么?③物理学发展到今天,牛顿第二定律受到的挑战是什么?这样的方式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大家可以充分感受到这种方式是真正培养人才的方式,真正能使我们的学生走向独立学习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说这种学习方式很重要。我希望我们的老师读一读《读者》中的那篇文章,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案例,而是还包含着现代的最基本的,最朴实的教育观念。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最具有说服力的东西,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有所体现,如果我们能体验到这样一种现代教育观念,我们在运用这套新教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找到答案。

附录:答大庆数学教师问

问: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新教师,我们如何尽快地认识这套教材?

答:一个教师在运用这套教材的时候,有转变观念等问题,但我更多地希望大家确定基本理念。基本理念要跟这个教材基本一致。我想我今天已经把这套教材基本理念,基本价值观讲清楚了。我们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是能力,最后是知识。数学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数学教师”这几个字中的哪个词是重心?至少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重心绝对是数学,我们教师角色很分明,我是教数学的,所以对学生的数学负责任,课堂要给学生传授的是大量的信息,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教师身上。但是大家要知道,这几个字中教师是重心。你是教师,是借助数学进行教育的,所以你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的。我为什么一直强调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今年1月份在北京开科学会,中国教育部的副部长在这个会上讲了一个事情:中国的留学生在国际上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说假话,从他的文凭、学历到他的考试成绩,甚至假到编造科学数据。搞实验得不到数据,编一个数据。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基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连基本的客观事实、客观数据都不能尊重,这样的人,我们培养他干什么!我刚才讲到,我们老师去违心地做了一些假课,让别人去看,也很害人。《南方周末》上个礼拜登了一个题目叫作《作弊》,写的是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语文教师,到了中学做教师,让他做监考,在监考的时候,他班里有的学生在抄,对此他警告学生。结果旁边的学生给他写了一个纸条说:老师你不要太认真了,隔壁班比这还严重。当这个班考试结束封卷时,这个老师不想签字,因为班上作弊现象太严重。结果这个老师被教导处主任叫走了,说:“如果你不签字,下次就失去做监考的机会。”教导主任明知有作弊现象,逼着老师签字。我们最文明的教育被这些不文明的、违背科学精神的现象充斥着,在教育领域这样的事情非常可怕。我们培养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基本的理性。做正直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说不是知识不重要,而是态度、情感、价值观更重要。日本的小学有手工作业,做船的模型,做完之后,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展示自己的作品,只要有一个学生找到一个问题的话,老师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当场把它砸烂,不合格产品不能走出教室,流向社会。他的对学生从小进行这种质量意识的教育。为什么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的原料,不同的工人,产出的产品就不同,这就有基础教育的问题在里面,基础教育重要就重要在这里。这关系到人的未来。这是我要讲的这套教材的基本观念、本质问题,这也是我的第一个建议。第二个建议,你要研究活生生的课堂。教师没有经验没关系。经验是逐渐积累的。你的活生生的课堂,是你教育研究的最前沿。一个教育家写的书再多,也不一定能解决你在课堂中所遇到的问题,教育有着非常奇特的学问,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可能讲出一句让教育家大吃一惊、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的话;一个非常出名的教育家,他可能著作很多,但是他可能面对一个具体学生可能束手无策。教育研究的最前沿在什么地方?就在你活生生的课堂里。你的学生是你最值得给予关注的。这也是你作为教师最要关注的问题。第三个建议,作为新教师提倡广泛地学习。现行的教学法你要有分析地学。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具有主见的大脑面对你活生生的课堂。“抛掉背不动的背包,用你能带得走的能力走向社会。”这是中国台湾教育改革中教育部长的一句话,我想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什么叫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当你忘掉了在学校学到的是知识的时候,所能剩下的东西是学校教育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而扔掉书包里的东西,剩下是什么呢?是你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你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你独立的人格、兴趣、爱好、情感,这些是书包里没有的,而是人所特有的,教育所特有的。你如此,你的学生也应如此。

问:现在只有数学启用新教材,但是每天只有三十几分钟的课堂,即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训练,也会被其他学科老师教学所覆盖。该怎么办? 答:当然有这样一个因素,双方面的影响都会有,如果你的教学是成功的,我们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的需求,学生他有他的判断能力,他如果意识到在数学课堂中能体现他的个性,体现他的情感,他的这种情绪会影响别的学科的教学,可能更多地是辐散作用,而不是被消弱。大家知道五四新文化是从学校产生,学校是宣传新文化的地方,我们从数学开始宣传新文化,宣传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宣传新的教育理念,追求新的国民素质中间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做得好,会起扩散作用,我们要用我们的理念会影响其他学科。问:第一,本套教材应该有相应的挂图,第二,本套教材课程安排不清楚。

答:关于挂图,挂图我们最早是要设计的,但我们发现,既然课本那么漂亮,学生喜欢看,干嘛要挂图呢?我们老师要挂图就是要控制课堂,大家都在翻书,谁知他看哪一页,如果你讲29页,他看50页。退一步讲那又有什么不好呢?学的是数学书,他可能29页已经明白了,学生主动看后面的,也可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看书,你第一节课完全可以不讲第一页,可以从学生喜欢看的一页开始。给他们十分钟,充分地翻,翻完之后问他们喜欢哪几页,你看到什么了,你会做哪些东西。一定要给教师充分灵活的课时,一个新的教材要传达新的观念,这个新的理念就是发挥我们的教师的创造性

第四篇:细节

细节 , 成功的点金石 ——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

一、资料助学:

1、细节描写

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2、细节描写的分类:

(1)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心理(2)景物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动物、静物(3)生活细节描写:情节、事件的细节描写

3、作用:

细节描写往往会使记叙文更具有可读性与真实性,会让你的作文别开生面,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在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范文引路:

1、我扯过试卷,把它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 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2、.忽然只觉得耳膜一阵振动,一串细细的脚步声,那么碎,那么轻,生怕打搅了我。这声音再熟悉不过了,它承载了数不尽的爱,奔走在两扇门之间。“吱,”门轻轻地开了,母亲走到我旁边,轻轻地说:“不早了,睡吧,别累坏了。”“要睡你去睡,没看我正忙着么?”我没好气地喊道,似乎这一声能把所有在心里的气都发泄。母亲无语。随后又是一阵脚步声,还是那么轻,那么碎,不同的是,声音越来越远……

这时,又响起了一阵脚步声,只是比刚才更轻,更碎…… 这回,母亲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进来放到书桌上说:“孩子,喝茶吧,提提神,别累坏了身体……”

3、我走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抱住我,头搁在我的肩膀上,轻轻的抽泣起来,我能感受到她身体的颤动。

“妈,你怎么了?”我着急的问。

许久,妈妈抬起头,两眼通红的看着我,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母亲那么深情的目光,心里一阵感动。她粗糙的手紧紧的握住我的手,似乎想要对我说什么,但动了动嘴唇,却什么也没说,目光转向了电视

母亲的泪一直在流,她的声音有些发颤,她把我搂的很紧,“要是我们这儿地震了,你就躲到妈妈的身下,放心妈妈撑的住,一定撑的住!妈妈不会让你受到伤害!”妈妈把我搂的很紧很紧,好像怕我从她身边飞了似的。

—— 《温暖的时刻》

4、妈妈越骑越慢,我却担心上学迟到,妈妈知道我的心思,就猛蹬几下,到了离学校还有差不多一百米的地方,我让妈妈停下,妈妈先撑开伞,递给我,又从我身上扒下雨衣,催促我赶快迈到高一点的地方,怕我湿了鞋,上课时被水泡着脚。我打着伞走到学校门口时,回头看了一眼,只见穿着雨衣的妈妈还站在雨中,还在望着我。她的脚站在雨水里,朝我挥挥手,意思是叫我赶快进学校,我看见妈妈的头发已经湿得贴在脸上,我的心里一酸,赶紧扭过头进了学校。我仿佛也看到妈妈掉转车子,那个小蓝点消失在茫茫雨幕中。

------《下雨天,真好》

5、老师,您是否记得那次午休?同学们都伏在课桌上睡觉,后来外面下起了雨,阵阵凉凉的风吹进教室,吹乱了您的头发,也吹乱了同学们的衣裳。你正想起身做点什么,突然您又好像想起 了什么,坐了下来——噢!只见您脱下了您的高跟鞋,轻轻地,轻轻地走到窗户边,悄悄地把每扇窗户关上了。啊!老师,您是怕吵醒了那些可爱的熟睡的孩子们呀!老师,您知道吗?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孩子,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那一刻,我觉得您就像一阵春风,悄悄从我们身边吹过。任务一

请在例文中勾画出细节描写生动的词语或者句子。并对勾画词句进行赏析。

三、方法导航: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

⑴写出连贯的动作

(例文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⑵准确用词

(例文2)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例文3)老师讲课极有个性,别是一番模样,每当讲到得意之处,眼睛便会眯起来,眼角都向上折起,一副享受课堂的样子。有时还会手舞足蹈起来,左手随着语调的升降一上一下的飞动,右手捏着粉笔的拇指食指有节奏的搓动那不短不长的粉笔——老师不爱用整根的粉笔,凡是新粉笔他就把头儿掰掉一截,一旦用短了,也会毫不犹豫地换下一根——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又一个粉笔点,以强调重点之用。

2、运用修辞,画其神韵(例文4)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任务二

请根据不同方法提示在例文1中勾画出连贯的动作的词,在例文

2、例文3中勾画准确的动词,在例文4中勾画运用修辞发的句子。

小试牛刀1:运用细化动作、延长过程的方法写作文片段

课代表收作业

小试牛刀2:运用修辞,完成作文片段

生病时,睁开眼睛看见亲人

3、步步追问,细写外貌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①“小”到什么程度?②怎么个“瘦法”?③穿得有多“差”?

示例: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小试牛刀3运用步步追问法写作文片段

我看见一个老爷爷,年纪很大,穿得很脏,坐上了4路公交车。

4、合理扩充,巧妙修饰

她骂他懦夫。

添加“语言描写”: 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懦夫!”

添加“动作描写”: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

添加“肖像描写”: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

添加“心理描写”: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

小试牛刀4运用多种描写扩充片段

妈妈说我让她失望

任务四

根据你平时测验时的观察(或体验),把下面一段话改成具体描写的文段,100字左右。(在原文上修改)

昨天测验古诗词,我几次想拿出书来看,由于老师看得紧,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第五篇:例说中考作文之细节描写[最终版]

例说中考作文之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细节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貌、环境、心理的细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的空间很广,因此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常常因为某一个精彩的细节片段而让人感同身受,过目不忘。如《散步》中对南方初春田野的细节描写(环境细节),虽着墨不多却透露出春的气息和不可遏制的生机;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让人刻骨铭心,是因为其中父亲买橘的背影(外貌细节)被刻画得感人至深;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到咸亨酒店里买酒喝时,“排出九文大钱”,就这么一个动作细节描写就把孔乙己明明穷困潦倒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能够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也就随着这些细节刻画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反观许多考生的作文,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考生都能明确文章主题,也有一些写作素材,可是写出的文章就是描写不具体、抒情不细腻,显得空洞抽象、平淡单薄,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不能打动人心。细推究之,缺乏细致的观察、没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是造成这种作文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中考作文的写作中,细节的精心选择和恰当运用往往会促就一篇感动人心的高分作文的诞生。

我们不妨以2007年各地一些中考作文为例,来探寻成功的细节描写。

一、多个角度,塑造人物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大多虽说文体不限,但命题设计意图仍较多偏向记叙文方向,毕竟写人记事是培养初中生写作的重点文体。因此,如何把生动而典型的细节描写融入写人记事中,让文章的情感顺着细节描写流淌而出,应成为考生着重关注的问题。

“榜样,就在我身边”是2007年广东茂名市的中考作文题。命题者的意图明显在于要考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来刻画出一位在自己身边的人物形象,并对人物的美好品质进行赞颂。一考生作文片段如下:

那位老头黑黝黝的体肤,瘦得如皮包骨。看着他拉着后面的“超级重型三轮车”,骨头似乎全要被拆散了,单薄的躯体在风中摇摇欲坠。我有点同情,他该怎样对付他身后的大怪物啊?

突然,有一个穿着时髦的小妇人向桥头走去,我却在想:这会与电影中的一样吗?一个美貌女子在经过一个乞丐面前时,那位女子轻视地瞥了他一眼,并对他大吼一声:“嘿,乞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全给我吧!”我想不下去了,那不过是一个有钱的小妇人啊!

当小妇人逐渐地靠近那个老伯,出乎我意料的是,那位小妇人悄悄地在后面帮着那位老人推车!我看到:那位老伯的衣衫湿透了,但是那位小妇人的衣衫也湿透了,她的小白裙在破车后面挂了一个小口,还有些地方被弄脏了。可是,她全然不顾,一步步帮着老伯推车,形成一道很美的风景线。

此文段从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角度对人物进行特征化的细节刻画,把拉车老头的瘦弱无助、小妇人的善良形象鲜明地凸现出来,中间一段“我”的猜想,又与“我”之后所见的情景大相径庭,对比中更能突出小妇人人美心更美。

二、感觉叠加,多重体验

漫步在这条小巷之中,一排排灰黑色的砖墙错落,乌黑而泛黄的瓦片中有一种不温不火的温柔,墙根还有几簇新生之草。没有精心的雕琢,只有时间留下的沧桑。巷弄里的胡琴正在如《倾城之恋》中那样“咿咿呀呀”地响。那已脱落油漆的门后,竟是一簇簇繁茂的花草,那油亮的绿啊,你又在惜叹什么?是一种怀念吧。门后的老者拿着蒲扇安静地坐着,这安详,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温州市2007年中考满分作文《惜》片段)

在这一片段中,考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出了老巷的沧桑与安详,对老巷的怜惜之情溢于言表,使人读时也不觉随之叹惋。

不难体察,文章中对景物的描绘若能从不同感官入手,来牵动读者的层层体验,“写景如同身临其境”,无形中就已成就了文章思想情感的挥发。

三、角度互补,动静相宜

湖北省2007年江油市中考满分作文《人间何处无风景》片段:

海水轻轻地拍打着礁石,溅起一层水花,水花再次跃入海中,“滴答”,泛起一圈淡淡的涟漪。海的胸怀是巨大的,也是那般深邃。海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海蓝似湖水,却比湖水蓝得纯正。这一片恬静的蓝,与天相接,似乎永远都没有它的尽头。海在守望„„

她也如海般守望,只不过她守望的父亲永远都不会再回来,永远„„

她一袭白衣,静静地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海风吹着她飘逸的长发。她深邃的目光掩饰不住忧伤„„

幽蓝深海,隐不住无限的伤,听,轻轻的,幽幽的,那是海哭的声音„„

她坐在礁石上,陷入了回忆之中:她的父亲是一名海上搜救人员,常常要出海营救遇险的船只。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父亲接到一个电话后,马上披上衣,摸了摸她的头,笑了笑,出了门。她知道,有船只遇难了,父亲又要出海了„„

想到这儿,她的眼睛湿润了,一滴泪、两滴泪,轻轻划过她苍白的面容。

这是一段情景交融,颇具文采的文字。无论是对海水形态的描绘,或是对女孩形象的塑造,动静细节都结合得相得益彰:海水恬静的蓝与激荡的水花;女孩静坐的神态和海风吹拂的长发,读来仿若一幅灵动的油画。从文段中对女孩父亲的正面介绍中,我们能读懂女孩在海边的守望,而那海哭的声音又何尝不是女孩的低泣呢?

正侧两面角度互补,动静两态各显其能,考生们不妨在写作中抓住这些细节设置的技巧来带给读者心灵的震颤吧。

四、合理联想,修辞添色

汨罗边上,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太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春的生命的枝节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思念。

屈原留下他的味道——旷达,不畏生死。

这是2007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一篇题为《诗人的味道》的满分作文片段。考生由汨罗江联想到了万民崇敬的屈原,并巧妙地对涟漪和芦苇做细致的刻画,把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融入其中,使山水草木皆有情,烘托了对屈原的敬仰与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多种多样,也是考生们比较能把握的写作手法。根据细节描写的具体需要,融入相对应的修辞手法,必能为文章添彩加色。

但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细节描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

一、细不同于繁,细节描写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或独具特色之处进行细腻的雕琢,且点到为止,不是冗杂的介绍解释,更应避免如同“一个孤身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这样的重复累赘。

二、细不等于全。对细节描写的对象选择也要有的放矢。不是文中所出现的所有人、事、物都要有细节描写。应抓住最能体现文章情感思想的典型人事物来进行细致的刻画,这样文章的情感中心才能得以突出。

而对于细节描写技巧的锤炼并非朝夕可就。首先,关键在于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细节描写本是要求要符合生活实际,是真实具体的。细节来源于细心,细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对外界始终保持着敏感,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细节描写之泉。二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收集一些优秀作品中相关细节描写的好词好句,揣摩它们所描写的角度、层次和手法,也试着仿写一些句段。三是展开多种主题的细节描写训练,为中考作文“备案”。如设想一些不同场面如“闹市中”、“运动会上”等来进行描述;或是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做一些练笔,如分别做一做人的“喜、怒、哀、乐”的片段刻画等。

一篇优秀的中考作文,应该是由一个个感人、鲜活的生动细节建构起来的。血肉丰满的形象、真实可感的叙述,远远胜过你绞尽脑汁虚构得来的惊险离奇。须明确的是,真情为本源,细节是技术,于细微处流露真情实感,更需要的是保有一颗感悟真情的心。作文如此,为人亦如此。

下载说几个细节(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几个细节(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婚礼流程细节(共5篇)

    婚礼流程细节 婚礼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 婚礼必备物品:大小红包、大小喜字、大红纸、火柴、糖包、请柬、手帕若干、路线图、大小卷透明胶、桌签、钢管礼花、木制小斧头、红包裹......

    细节作文集锦[共5篇]

    【精选】细节作文集锦九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细节......

    细节成败作文(共五篇)

    【精选】细节成败作文10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

    细节作文集合(共5篇)

    精选细节作文集合7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怎么写作文才......

    细节作文集合[共五篇]

    【精选】细节作文集合5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

    细节作文600字(共五篇)

    【精选】细节作文600字汇编7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

    细节作文300字(共五篇)

    【精选】细节作文300字汇编10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细节暖人心(共五篇)

    细节暖人心 有天在病房大楼发材料的时候,看到心胸外科护士站体重计的旁边挂着两个蕾丝制成的做工细致的小袋子,旁边写着:便民袋。我稍微翻看了一下,里面有尺子、胶水、针线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