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家说
1. 法国心理学家帕特里克·艾斯塔特(Patrick Estrade)认为:因为无意识是我们觉察不到的,是被束缚的,所以记忆才如此强烈,梦想才如此发达。
2. 法国心理师、作家海伦娜·维克雅迪(Hélène Vecchiali)在多年的诊断经验中发现,绝
大多数人会在心中保留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些甚至是他们虚构的。她说:“这种现象比我想象的还要普遍。我们从来都不是一身清白地来到一段新的恋爱中。我曾有过一些病人,她们完全活在对爱情的想象中,以前几乎算不上认识的一个人或者学生时代的初恋对象都是理想化情人的蓝本。” 3.每个人的第一个家都在他们身体里,每当你真的需要回家,你的身体值得信任,你可以聆听,可以和它做朋友。
——美国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
4.对此,斯蒂芬•吉利根说,头脑里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5.心理学家荣格因而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40岁以前,在这个阶段你是活给别人的,第二个阶段是40岁以后,在这个阶段你要活出你自己。
6.心理学教会我们既不相信一切也不否定一切,不对自己或他人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特别是上个世纪的种种教训教会了我们要脚踏实地、审慎行事。
7.就像炒洋葱的味道在我们空腹时会觉得非常美妙,而酒足饭饱之后就变得有些让人恶心。
8.显著的分离焦虑、边缘性人格障碍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
9.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吗?他在自己最著名的著作《无从选择》中,提出一个相当惊世骇俗的观点:“更多选择不一定是好事”。他认为,过多的选择可能产生两种效果,一是可能导致决策瘫痪——面对那么多的选项,根本无法作出选择,比如说给你100种不同的投资方案,你会举棋不定,最后决定还是不要存养老钱为好;即使克服决策障碍作出选择,你也可能后悔,觉得错失了其他机会,使决策带来的满足感降低——因为过多的选项会提高你的期望度,以至于期望高于实际。而根据具体情况,这两者可能都是破坏性的。
10.为什么说《圣经》里的安息日非常好?就是人需要空间。不信你试试看,哪一天你什么都不做,会发现那一天非常的漫长,脑子里会冒出很多不同的想法。为什么我喜欢这种松弛的状态,就是要给自己空间。工作是为了生活,不是生活为了工作。这样我们对工作的厌恶会减少,也总会有新鲜的东西进来。——连岳
11.我原来是个很没有耐心的人,30岁前,我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完整地读完的耐心都没有,经常是读一半就跑到另一本上面去了,书永远都是读一半。后来发现,耐心其实非常非常重要。很多东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得到它、学会它,没有耐心就一事无成。这个世界上,大家智商都差不多,最大的差距可能就是有的人坚持了。很多东西坚持三年五年,就完全不一样。这是我这几年来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12.“活给自己看,往往不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往往是舒服的事情。”
不做,也许没有人过多谴责我,但是会有另一个人,另一个自己跳出来笑话我。人做很多事情是对自己有个交待,自己跟自己较劲。大家都是活给自己看的。当我们慢慢成熟,慢慢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往往就是活给自己看的一个过程。这往往不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往往是舒服的事情,是利己的事情。
13.但是,随着在人生中遭受种种挫折和打击,我们内心那种对于“不存在”的恐惧被激发起来,渐渐会为了取悦别人去做一些并非出于自我的事情,并且希望通过这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陷阱就在这里:即便被成千上万的人羡慕,只要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人只有在发展自我的时候,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这也是自尊的基础。
14.法国精神科医生,他在《不完美、自由和幸福自我评价实践》一书中,给出了大量使信心重建的见证、科学报告和实用建议。
15.任何情绪都是一种能量疏导远比压抑要有效。
16.不妨向身边的孩子学习——小孩子天生懂得,应该允许自己在一个时空里无条件地接纳各种情感体验。而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也证明,拒绝坏情绪只会使它增强,最终把我们吞噬。为证明这一点,他建议大家当场做一个小试验:“在接下来的10秒钟内,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一定不要想。”——相信此刻正在阅读这段话的朋友,一定和我们当天一样,无论如何也无法把那只调皮的粉红色大象甩出大脑。
17.当我们同时处理多重任务,就难以集中精力在正在完成的事情上,这是资讯时代人们经常感到焦躁不安的元凶。新近有研究证明:在工作中频繁查邮箱,会让你的IQ降低整整10分——相当于熬夜一宿的恶果,比吸食大麻还糟糕。
简单生活,一次只做一件事。如果我们每天只用固定的时间查信箱,其他时间不看;或者把电话关闭2小时,全神贯注地和家人在一起,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幸福和光彩夺目”。
18.反思和练习才会让你真正获益。习惯的力量简直太大了,而形成一个习惯需要30天。如果你中途放弃了,就会又回到以前的生活状态中去。19.然而日出是美丽的,沿墙的玫瑰今晨开了,开成了一个奇迹。
20.我们总是不能活在当下,我们习惯于将好好地活着推向遥远的、不可知的未来。如果现在这一刻不能好好地活,那么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不曾好好地活过。
因此,生活的技巧如果我们不得不提及“技巧”这个词儿的话就是:活在当下;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活在此时此地;人可以好好地活着的唯一一刻就是当下这一刻。
21.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大同,是统一思想,而非特立独行。
22.
第二篇:心理学家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心理学家罗伯特在地铁车站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一动不动地躺在台阶中间,而赶地铁的人们都像没有看见他一样,匆匆走过,个别人甚至从男子身上跨过。罗伯特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在他停下来之后,耐人寻味的转变出现了:一些人也陆续停了下来。很快,这个男子身旁聚集了一小圈关心他的人,有人给他买了食物,有人给他送来了水,有人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
为什么人们对这个男子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呢?罗伯特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致使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个人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跟着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可能会跟着改变;很多人改变了,世界就可能会改变。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选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导引:(1)审题指导:
从“一个人改变了”到“一些人就可能会跟着改变”,再到“世界就可能会改变”,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然,不能因为文字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对)而将主题仅仅局限于好人好事和社会风气的改变,无论个人的努力,国家的变革,还是人类历史的进步,都是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相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南美洲一只蝴蝶闪动翅膀,就可以引发太平洋上的一场飓风。一个名人成功是几十年的坚持;相反,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也是因为他在几十年间将时间一点一点地浪费了。
这样理解,就抓住了材料的“本质”。审题过程中,谨防抓住“改变”“关注”两个词语和材料的特殊性(道德品质、人性人情)来理解,这样就偏离了材料的“本意”。特别提醒:审题就是阅读材料、话题或者命题,领会其“本质”。一般而言,所有的材料,无论文字材料、话题、命题,还是图画材料,都要注意题目和材料在哲学层次上的象征意义,也就是题目和材料的一般性、普遍性,这样才能抓住题目和材料的“本质”,防止脱题、偏题、离题。(2)立意构思启迪
现在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自主选择一个角度来行文。本题抓住材料本质之后,就应该发散思维,由此及彼,多方联系。比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联想到“中国革命和建设”(文科生的特长)、科学的进步、社会风气的好 转、整个世界的联系等等;从小的方面来看,可以联想到个人的成长,如学习进步、身体强床、友谊加深、道德操守的进步等等。至于主题,可以就在选定的角度内确定。比如写“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以确定主题为“没有一次次思想革新,就没有革命和建设的不断进步”,可以简练表述为“革新思想,前途光明”;其余兹不赘述。
但是行文过程中,无论选择任何文体,都必须紧紧扣住材料含意,而不应该写成所选择的某个角度,这样的话就势必偏题。【例文展示】
滴水成海,星火燎原
陈翠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当读到这些句子,一种景象就会闪现于眼前——滴水成海,汪洋恣肆;星火燎原,如火如荼。大家都知道“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也都知道“一屋不扫,何扫天下”的故事。这其中蕴含着一个哲理: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一个乞丐躺在路边,前行的人谁也没有注意,即使有人看见了,也没有激发“恻隐之心”而继续前行;而当一个人好奇或者关怀地去看乞丐时,奇迹就发生了,周围的人就都会慢慢地围上来,由一个人变成十几个、几十个、百十来个,以至于无数;人们的行为也就逐渐由原来的好奇、关怀演变成一种大范围内的良好社会风气,于是量变引起了质变。
“大行不顾,大礼不辞小让。”是的,在刘邦想法设法逃离项羽军营的哪一刻,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但是这句话所阐释的原则放到事物发展演变规律方面来看,就错了。我们不可能设想,为了干大事而不顾小节,而且是错误乃至危害社会的小节。假如小孩从小就养成一些坏习惯,而大人却不去管教,他可能会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以 致于由“小恶”发展成“大恶”,最终陷于违法犯罪的泥潭。由此看来,人的成长,社会风气的养成,“细谨”还是要“顾”的,“小让”也还是要“辞”的。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小改变会成为大转变。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这个道理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位同学学习成绩一般,他也不在意,但当老师谆谆教导之后,他痛定思痛,决定振作精神,改弦更张。于是乎,每天学到12点,把当天所学的知识一字不漏地弄通弄懂弄透。就这样一天天地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他由班上的40名渐渐升至29名,最后一跃而为第五名,老师、同学、家长都对他刮目相看。直至在高考中,他居然考上了重点院校,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令人为之感叹!这不就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发生质变的典型事例吗?如果没有这位同学一天天的努力,没有他不断的改变自己,怎么会有高考中取得的“大转变”呢? 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一块块砖石垒砌,怎会有“高楼入云端”的壮丽景象?无垠 荒漠,如果离开了一粒粒沙子,又怎能绵延无尽?大海浩渺无边,如果没有一颗颗水滴,又怎会永不干涸?……让我们重视“细小”吧,没有一个个“细小”的累积,又怎么会有“宏大”产生?
让我们永远牢记:滴水能成海,星火可燎原!(959字)【作文点评】
最可称道的是,本文审题立意十分准确,这为构思行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那些在月考中屡次在审题过程中出现脱题、偏题现象的同学来说,本文是一个极好的典范!其次,本文能够紧紧围绕立意“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小可成为大”行文,文体规范纯洁,分析问题能够时时抓住“中心”,论证中规中矩而有力;除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之外,结尾处用一组排比句进行比喻论证,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和可读性。唯语言表达尚存小小不足,故打分59分。传递爱心,改变世界
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就因为你一个细微的善举,你身边的人便跟着你重复同样的善举,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一善举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专利,而是一种大众行为,于是乎整个社会风气因之而改变,“小善”成了“大善”。这正应了刘备的哪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传递“小爱”吧,她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
曾几何时,“斗蟋蟀”成了宫中乃至流行民间的一种游戏。于是乎,大量的蟋蟀供奉到皇宫,社会上也纷纷仿效,久而久之,有的人忘记了人生追求,有的人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的人甚至因此葬送了幸福美满的家。小小的游戏不断传递,变成了危害社会的恶习,葬送了一个偌大的王朝,个中隐喻不言自明!
瞩目当世,大街小巷,林阴道上,不分男女老少,麻将声声入耳,手捻麻将牌,心想 人民币,潇洒自如,乐哉悠哉!偶尔游戏一把,无可厚非,人民生活提高了,提笼架鸟,有何不可?何况乎小小麻将游戏!然君不见,眼见的“麻”倒了这家,“麻”翻了那家,直“麻”得鸡飞蛋打遛桌下,鼻息微弱,口吐白沫,小命差点被剥夺。单位里你麻我麻大家麻,直“麻”得工作一塌糊涂,乌纱帽想保保不住。
人人都盼社会好。但是人人又都说:风气好坏,与我何干?于是你这样我这样,大家都这样,风气不变,恶习不改,到头来怨这怨那怨政府。如此传递,这般改变,可能灾难正在袭来,风暴正在慢慢靠近。这些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想要的是正义的传递,爱心的传递,温暖的传递。
一个人伸出一双手,或许无法帮助一个落难者,但只要这个美好的行动延续下去,并且不断传递,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心人。你把爱心传递,他把爱心传递,爱心传遍大街小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和谐社会的蓝图就会更加灿烂。在国家危难之际,你捐出一块钱,也许只够一个人吃一块面包,但当爱心不断传递时,你会看到全国人民都在伸出援助之手,用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支撑起灾区人民希望的蓝天,为他们鼓舞加油。一个人改变自己的举止谈吐,就会改变对方的举止谈吐,并进而改变更多人的举止谈吐。一个小小的改变和进步,你可能没有感到什么,但只要这种小小的改变每天都在发生和进行,终有一天,你一早醒来,就会看见陌生人对你微笑,还会道上一声:“早上好!”既然如此,我们还会害怕社会风气不好转?我们还会担心人类不和平? 别再犹豫了,赶快伸出你的双手,让眼睛里流露出温馨和友好的光芒,从今天做起,从身边做起,把“小爱”传递给,汇成“大爱”的海洋,因为你的一举一动会影响世界,更可能改变世界!(1029字)【作文点评】
本文审题立意也很准确,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将材料中蕴含的哲理“量变引起质变”包裹在“爱心改变世界”这个具体的“框架”(主题)里,这种把材料含意具体起来的功夫,正是大多数同学所缺乏的能力,也是一种审题立意的技巧——聚焦材料(或者话题)。这一步做好了,行文就容易多了。但愿大家能在这片范文的引导下,明白审题立意之“三昧”!
文体方面,作者深知议论文“说理论证分析”的最大特点,或者说“理论思维”的特点。总体看来,作者主要采用了两种论证方式,先驳论,后立论,且两者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整个论述的过程中,又很注意时时紧扣中心以及材料含意行文,分析说理到位,令人信服。
时有语言表达还不够过关的现象,论证稍欠集中,故打分50分。
量变引起质变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心心相通,认识改变,社会改变,世界改变。
千百年来,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不断进步。而认识的改变和进步,都是因为先行者提出疑问,大胆假设,于是很多人聚目光于此,殚精竭虑,深入研究,从而新观点产生,新学说形成。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物体从高处坠落,重者快,轻者慢。千余年来无人怀疑,也不敢怀疑。然而伽利略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重量不同的两个物体下落速度相同。有人认为他狂妄自大,有人认为他是疯子,更有人同他一样对亚里士多德持怀疑态度。比萨斜塔抛双球,新思想终于得到验证。由“地心说”到“日心说”,布鲁诺为之献身,哥白尼横遭幽禁,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日新说”终于战胜了“地心说”,教皇只好释放哥白尼,宣布哥白尼无罪。正因为一次次大胆怀疑,千百回追寻,人类才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开拓。丝路迢遥,关山苍苍,张骞仗节,跋山涉水,九死一生,西域诸国方才与大汉通好。多少次驼铃叮当,多少回商队往来,世界方才认识中国。郑和下西洋,多少次风浪袭击,多少回海盗阻隔,一次次勇往直前,一回回真诚交往,巍巍华夏才赢得番邦理解,结成友谊。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宣传主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如雨后春笋,最终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打土豪,分田地,闹工潮,多少先烈抛头颅;反围剿,走长征,抗日寇,多少英雄洒热血;三大战役,历史活剧,巍巍共和东方立。
邓小平,拨航向,改革开放国运昌。30年探索,30年风雨;30年改革开放,30年生活小康。破除迷信,经济建设为中心;联产承包,红红火火看农村;姓资姓社,又一次思想革新;社会主义市场建立,改革开放走向纵深;“三个代表”建设党,旗帜更红,未来更美。承前启后,小康乐曲正动人,亚 运连五洲,奥运播华音;一国两制,港澳归心,国共再握手,兄弟情谊深,东方古国气象新。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党成立,继而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进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那一次不需要思想解放,认识更新?正因为如此,古老而年轻华夏才光芒四射,风骚独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虽说一盏灯不能照亮黑夜,但是千万盏灯共同照耀,世界就会光明辉煌;虽说一个微小的声音不能改变人们的认识,可千万个微小的声音就会形成改革前行的巨大声浪;虽说捡拾一块纸屑改变不了脏乱差的环境,然而千万块纸屑被人捡起,美好整洁的环境就在我们的身旁……(1040字)【作文点评】
此生审题能够准确把握题意,文章直接以材料中心“量变引起质变”为
题,就是明证。组材方面,能以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和共和国创立、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为表现主题的载体,聚合材料的能力可见一斑。论证分析比较有力,以叙述代替议论,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是本文论证分析的最大特征。
语言表达上虽有佳句出现,但整体上还欠火候,加之材料当中有一小处(当今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与整体材料格调不合,故打分50分。
附:点评指导感想
审题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临考之前,结合具体题目对学生做扎扎实实的审题指导和训练。本次月考,1000余名学生,几乎有90%的学生审题偏离材料含意,只抓住材料表面的词语“改变”和“关注”,兹可痛也!
其次,关于议论文写作,是所有学生的弱项,而高考作文都是强调“思辨”和“理论思维”的题型,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议论文训练不放,训练学生写规范的议论文,使学生能够熟练把握其结构,尤其是要教给学生打开思路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构思行文。
第三篇:心理学家名言
心理学家名言
1、赞扬,肯定和亲切的态度,提高孩子的自我感知;批评,指责和冷漠的态度,降低孩子的自我感知。
2、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有喜、怒、哀、惧,但是我们只要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我们的所有的喜、怒、哀、惧都要为了我们所面对着的学生。
3、夫妻之间,情人之间,亲子之间必须睁一眼,闭一眼。
4、人生经历不一定都是财富,只有如何认识你的人生经历,才有可能成为你的财富。
5、人人都需要赞美,需要被认可;大人如此,何况孩子。只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还不够,还要毫无吝惜地把你的赞美表达出来。调动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他们赞美,告诉孩子——他是最棒的!
6、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你自己不敢走的路。
7、所有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必须建立在广博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
8、人的心理障碍给一个人一生的困难,远远大于一般的身体缺陷带给人的困难。
9、认识自己,才能帮助别人。
10、做好老师的第一要素,眼睛永远看着学生;第二要素是对学生一视同仁。
11、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只有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它才可能成为你的财富。
12、不要当众批评孩子,这种方式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当众表扬,背后批评。
13、迁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害。如果您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地去“放纵”他,“迁就“他;如果您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你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
1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大人的话能造就人,也能毁掉人。如果父母管教的目的是造就人,那么就不要打骂孩子。
15、爱是无条件的,非功利性的。健康,完美和人道的爱,不能因为孩子有出息,给自己增光而爱。
16、西方人爱子哲学:我最幸福的时光就是我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我的孩子给我力量,使我渡过难关。有了孩子后才真正知道什么是爱,孩子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
17、人生道路总有艰难曲折、悲欢离合,不管发生什么事,永远不伤害自己,永远不伤害别人。
18、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你伤害了他,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你伤害了全班同学。
19、如果有健康的心态,一个坐轮椅的人能生活得快乐幸福;可一个四肢健全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损伤的人,却只能痛苦地苟延残喘。
20、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说:父母让孩子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1、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影响别人。
22、永远不要伤害自己,永远不要伤害他人。
23、父母不爱,不表现爱,或不表现足够的爱,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和缺陷。
24、人活在世界上为了什么?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25、心中有爱,才能发现爱,才能发现“棒”的孩子,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
26、学心理学首先要改变自己。
27、孩子需要做人的尊严。孩子是情感上最脆弱,最经不起打击的人……孩子比大人能忍,并不是他们不气愤,而是他们深知自己的无能为力。
28、青少年学生没有早恋,只有初恋。初恋是人类最美好的、最纯洁的、最浪漫的……是最值得人类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表达的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29、没有问题的孩子才是最大的问题,没有问题的班级是问题最多的班级。
30、一切都不会发生,除非你先有梦想。卡尔——散勃格
31、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学习爱自己的旅程。只有先学会了爱自己,才能把爱延伸给旅程中遇到的每一位。
32、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干嘛跟自己过不去。
33、法国教育家卢骏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34、人生最先应当接受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35、把好的感觉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方法是在不强迫的情况下,改变人行为的最有效的方法。
36、学生说的都是真话,但不一定是真实的话。
37、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名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的积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38、经过调查:父母100次管教中,孩子获益的不到5次。
第四篇:心理学家为什么喜欢狄更斯
20世纪30年代以降,文学家的传记,尽管还没有失去普通读者的青睐,但在批评家那儿,却身价一落千丈。韦勒克、沃伦在他们的《文学理论》(1948)中宣布:“任何传记上的材料都不可能改变和影响文学批评中对作品的评价。”这话当然是对的。可是,幸好并非所有人都担负着对文学作品做出评价的任务,而我们也并不指望改变什么。说到底,我们常常只是想了解一个人,而他碰巧是一位作家。
或许可以这么说,作为一个人,狄更斯不是“非常之人”,而是平凡人。而在我读过的五六本狄更斯传记中,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Ackroyd)的《狄更斯传》尤其能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狄更斯作为一个人而非一位文学巨匠的存在;然而,正因为他这个人的平凡,他更加伟大了。
一 童年
心理学家们一定会喜欢狄更斯,因为狄更斯的动机、希望、欲念,简直称得上心理学课本的经典案例。
狄更斯的童年在困穷中度过,这为他的一生投下阴影。小时候,有一次狄更斯与父亲路过查塔姆的盖茨山庄,据第一部狄更斯传记的作者约翰·福斯特说,“他艳羡地仰头望着那幢房子,父亲告诉他,只要他努力,长大成人后他也有望住在这里或类似的宅邸里”。阿克罗伊德在《狄更斯传》中写道:“多年后,他买下了这幢房子。任何不相信童年对查尔斯·狄更斯之后的种种嗜好和痴迷有影响的人都无法自圆其说,因为毫无疑问,只有一个极其在乎父亲称赞的人才会花之后三十年的人生去争取获得它。或许盖茨山庄只是他父亲随手挑的一幢房子,但它一直在狄更斯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曾被贫穷追着屁股咬的人,总不忘在其事业成功后占有某种东西,作为他摆脱贫穷、拥有财富的一个象征物。顺便说一句,盖茨山庄不过是狄更斯名下的不动产之一,其象征意义大于真实用途。
12岁、处于人格形成期的狄更斯在生产黑鞋油的作坊里打工。这段生活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屈辱,正因为是屈辱,烙印也格外深。阿克罗伊德写道:“黑鞋油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出现后,又在之后的每一部小说里出现,直到最后一部小说《艾德温·德鲁德疑案》。黑鞋油瓶、黑鞋油刷、擦鞋工箱子上的广告、甚至连黑鞋油作坊都在狄更斯的小说中露过面,像他小说和私人生活之间的某种秘密交流;给人的感觉是他反复提起这段人生插曲,是在借此表明自己的一个力量源泉。”
青年狄更斯成了采访议会新闻的记者,但20岁时,他还考虑过当戏剧演员。切斯特顿(G.K.Chesterton)在一篇谈狄更斯的文章里说过:“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演员;事实上,他就是一个让人佩服的业余演员,是那种真诚、可靠的老派演员,会为自己多才多艺、能一人分饰多角而骄傲。”在现实生活中,狄更斯极擅长模仿别人的口吻和动作,自然,他笔下人物活灵活现,也多亏了他身体里住着的那个演员。不过,狄更斯终究没有选择舞台生涯,而是选择了写作。阿克罗伊德说得很妙:“在伟大的艺术家身体里都有一种秘密的势头总是拉着他们向前进,这样他们就能在不知不觉间克服种种困难,避免走上岔路。”
二 写作
《狄更斯传》中最激动人心的段落,也许要数1841年6月狄更斯初抵爱丁堡,参加公开晚宴的时刻。狄更斯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有人记述说:“他进门时响起的雷鸣般的欢呼声像是要把他淹没了似的。”狄更斯在台子上的高桌用餐,比其他桌都高出一截,那么多年长的、花白头发的人环绕在这个棕发小伙子的周围。阿克罗伊德写道:“这就是那个创作出了《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退斯特》和《老古玩店》的人,而他还不到而立之年。”
这在今天的确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个不满30岁的青年,已写出多部名垂史册的巨著。一个多少有些接近的例子是张爱玲:1950年,张爱玲出席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作为《传奇》、《流言》、《十八春》的作者,张爱玲前期创作已告一段落,而她还不满30岁。
十九世纪的诗人、批评家们是不忌讳使用“天才”一词的。如今,我们不用这个词,除了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恐怕也因为我们不好意思对哪位到了四五十岁才确立文坛声名的作家说,你是个天才。如果说创作的秘密是一个配方的话,那么其中最关键的一味药,只能是天才而不会是别的。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天才似乎少见了,除了我们寿命变长了这个因素,也因为这个世界从根本上说是敌视天才的。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谁要是没点儿团队精神简直无法在这世上混下去;纵有天才,也注定在长时间的东推西撞中磨灭委顿了。当然,保持在天才的高度飞行,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847年,狄更斯出版《董贝父子》。阿克罗伊德写道:“这一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作为小说家的实际才能首次遭到质疑。我们不能忘了,1847年诞生了《简爱》、《呼啸山庄》,当然还有《名利场》,这三部小说都被认为是伟大的作品,或者至少也是十分重要的作品„„他声名鹊起的辉煌已经褪去,他再也不是年轻时那个独一无
二、近乎神秘难解的非凡人物了。他现在就是众多小说家中的一位。”
阿克罗伊德的断语相当残酷。从神坛上骤然跌落或者徐徐降下,分别是不大的,因为最终的结果一样:你已泯然众人。1857年,《小杜丽》问世,“大多数评论家认为这本书非常失败,是一本差劲的小说,标志着狄更斯文学才华的衰退;这种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益斗争的成分,一定程度上是‘知识分子圈’对一个通俗作家的反应,一定程度上也是摧毁一个偶像的需要。”
到了1865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出版。一位将来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亚于狄更斯、甚至高过狄更斯的文坛后辈捅出了最凶狠的一刀。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在评论中说,《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先生作品中最差的一部;而且它差就差在持续的枯竭,而非一时的窘迫”。亨利·詹姆斯说,《荒凉山庄》是逼出来的,《小杜丽》是挤出来的,《我们共同的朋友》则很像是用铁锹和鹤嘴锄掘出来的。尽管晚近的文学评论家总是前仆后继地在狄更斯的中晚期作品里发掘闪光点,但亨利·詹姆斯的评语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正确的。我们得承认,狄更斯的水源渐渐枯竭了。
然而,人生最有意思也最有意义的地方,不就在于,你明明意识到枯竭,还是执意打更深的井?狄更斯的人生苦斗是老圣地亚哥式的。他在迟暮之年,还坚持写《艾德温·德鲁德疑案》,得用“壮烈”来形容。至于硬撑着衰弱的身体出席作品朗读会,就得说是心理学上的“死亡冲动”了。可比死亡更强的,是你在死神君临前,抽空做了点了不起的事情。
三 女人
在女人这个问题上,狄更斯作为心理学案例,未免过于标准。狄更斯早年追求银行主的女儿玛利亚·彼得奈尔受挫,阿克罗伊德评论说:“我们绝对有理由认为遭女性拒绝的经历对他感情生活的影响很大。”婚后,妻子凯瑟琳几乎不间断地处于孕期,而从今天的医学眼光来看,她无疑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狄更斯与妻子的感情,越来越坏,最终分居。1837年5月,年仅17岁的小姨子玛丽·贺加斯去世,给26岁的狄更斯带来沉重打击。没有证据说明两人的关系亲密到何种程度,但我们几乎有把握说,狄更斯迷恋着玛丽·贺加斯所体现的那种美丽少女的形象。
在狄更斯的生命中,不乏一些一闪而过的女性,尽管她们扮演的角色并非不重要。在热那亚,狄更斯为一位德拉茹夫人实施催眠“治疗”,妻子凯瑟琳显然看不下去了,向他抱怨。据阿克罗伊德说,狄更斯跟德拉茹夫人“没有明显的性关系,但肯定有肢体上的亲密关系”。
在狄更斯与妻子协议分居前,贺加斯一家也曾怀疑狄更斯与他的另一位小姨子乔治娜有不正当的行为,因为乔治娜长期住在狄更斯家,与狄更斯也的确相处融洽。不过,幸好一位医生给乔治娜做了检查,证明她守身如玉。贺加斯一家放弃了将狄更斯告上离婚法庭的念头。
任何一位狄更斯传记的作者都不得不小心处理一个女人———爱伦·特楠,狄更斯的情妇。在这一点上,阿克罗伊德的手法无懈可击。在事实方面,他不能提供比斯莱特(MichaelSlater)在《狄更斯与女性》(麻益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中记述过的更多的东西。他只是并无偏袒地讲出来而已。当然,假若我们的态度更凶狠一点,大可以这样来描述这段关系:一个糟老头迷上了一位年轻的女演员,他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手腕,将这个女人包养在秘密的处所,像吸血鬼一样吸取她身上的青春气息,直到生命的终结,分给她一笔不算太可观的遗产。
事实上,我们很难说,狄更斯从爱伦·特楠那儿获得了多少逸乐,由于爱伦·特楠似乎一直对狄更斯缺乏热情,狄更斯在探访特楠母女藏身之所后往往变得相当幽怨。这种压榨关系,在本质上,是让人讨厌的,哪怕当事者并没真正压榨到什么。当然,我们不知道,在维多利亚时代,有多少女性真正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快乐之中。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多少呢? 最能体现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人,你首先想到的是谁?狄士累利?哈斯廷斯?南丁格尔?„„恐怕还是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反映的是维多利亚时代,他这个人同样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与缩影。他崛起于瓮牖绳枢之家,一辈子苦熬苦斗,金钱和女人是他头上的紧箍咒,伤感主义是他常常染上的病症„„他有那个时代的局限,也有那个时代的力量。尽管卡莱尔总揶揄狄更斯,有点看不起他,可是狄更斯无疑属于卡莱尔所谓的“文人英雄”,这位英雄诞生于维多利亚时代,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开创了维多利亚时代。
再伟大的事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创造出来的,这是伟人传记带给平凡的人的最大慰藉,哪怕是虚幻的慰藉。
阿克罗伊德的传记艺术
彼得·阿克罗伊德是英国当代第一流的传记作家,他写的《莎士比亚传》、《狄更斯传》、《爱伦坡传》、《艾略特传》都获好评。他对文学家传记的写法有深入的研究。我特别赞成,他在为《斯特莱奇传》写书评时提出的一个观点:
“传记作家是因为传主的成就才去写他的。除非将写传记当成一次揭露扒皮的单纯演练,否则传主的价值所在,就应该是任何传记书写的主要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家传记具备好故事的全部要素:作家声望与事业的升降起伏成为其中的主线,其它的一切不过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引自氏著TheCollection,P264)事实上,这段话不无“夫子自道”的意味,阿克罗伊德的《狄更斯传》也是围绕狄更斯的文学成就这一核心展开的。《狄更斯传》中,对文人交游的记述很少,我猜传记作者就是怕此类枝节干扰了主线,才有意芟夷的。
《狄更斯传》笔调典重,然而沉稳中又蕴含激情。阿克罗伊德自承:“在我写那部狄更斯传记时,我希望在体现小说家个人的精神的同时,也能体现一点维多利亚时代的时代精神,因此我特意采用了一种狄更斯式的文风。”(同前引,P366)阿克罗伊德这种刻意为之的“狄更斯式的文风”,也被评论家注意到了。赫尔迈厄尼·李(HermioneLee)在她专门谈文学家传记写作艺术的书中就指出,阿克罗伊德《狄更斯传》采用的这种模仿传主笔调的方式在当代已相当稀见。通常说来,传记这类作品,都是后来居上的,因为后来者在史料的占有和观点的把握上往往处于优势。可是,在狄更斯的传记上,这条规律似乎被打破了。2009年,狄更斯研究权威、学者斯莱特写的狄更斯新传问世,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在书评中就提出,这部厚厚的新传并没有超越阿克罗伊德的《狄更斯传》。希钦斯不无调侃地写道:“斯莱特自始至终对阿克罗伊德的传记恭维备至,可他似乎本可以向阿克罗伊德的沛然文气偷师一二的。”(引自氏著Arguably,P177)说到底,笔调、文风还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写传记的人理解不理解人。理解人,既是对传记作者提出的起码要求,又是评判传记优劣的最高标准。我们读《狄更斯传》,在掩卷的那一刻,如果能说“他是懂他的”,那就是对阿克罗伊德的最大褒扬了。(文/乔纳森)
第五篇:一位心理学家的教育理想
一位心理学家的教育理想——罗杰斯人本教育观释析
【 论文 关键词】 教育 理念 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 同感理解 非指导性
【论文摘要】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该理论以培养机能充分发挥的人为教育目标。提倡运用非指导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了解自己的直接经验,并要求教师秉持真诚、信任、接受和同感理解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此主张使教育的立足点重新回归以人为本的立场,对我国现时的教育改革与未来的教育 发展
都有很大借鉴意义。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 哲学 家和心 理学 家在美国发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即人本主义教育思潮。(illr}o.}a-a}>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的思想,也在此思潮中占据重要位置。虽然他主要凭借“以人为中心”思想享誉心理 治疗 界,而且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也都是以临床治疗为中心的。但随着他后期兴趣的逐渐广泛,其强调人性、人的价值的观
点,也日益明显地体现在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中。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始于他运用自己人本主义价值观审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他看来,传统教育以教师和书本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偏重学生智能培养,废弃全能开发,受教育主体的好奇心受到限制;官僚化的教育体制利用各种规章制度直接控制着学校内部的运作和教师的行为;这种沉闷的气氛不仅扼杀了教师和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也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失去处理复杂环境、进行适当决策的能力;对民主精神和价值的忽视还导致师生间互相不信任。那么怎样才算真正培养人才的教育体制?罗杰斯是将其“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念扩展到
教育领域而形成的全人教育观来加以说明的。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罗杰斯一贯主张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中心。他认为学生是学校、教师存在的前提,学校和教师理应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指学生作为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应依据自己的情况独自或在别人的协助下,确定并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可以自主地接受课程内容,选择
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他们有教学实践的自由选择权和支配权。这种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机能充分发挥的人”为教学目标,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批判的学习者。他们应能够灵活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以开放的心态,真实、全面地接受任何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信息,因而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他们能完全遵循自身的社会化目标做出行动。此目标指导下的教学不再刻惫追求学生学习的结果.也不要求学生有整齐划
一的表现,而是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
罗杰斯认为,只有个人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有效激发学习行为。既然教学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取向,那么教学内容就要遵循“适切性”原则,即学习内容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联,这是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他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两类。无意义学习的内容枯操、乏味、对个体无关紧要,既不容易学会,又容易遗忘,毫无生机可言。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就进行许多这种无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增长,而且是一种
直接经验获取的过程,会使个体在行为、态度、个性等很多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学习不仅充满了生机,而且由于学习内容与经验相结合,使学习结果非常牢固。因而学习应该“意义学习”,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
可见,注重认知对行为及态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态度与人格,使学生自动内化教学内容也很重要。学习应是自我发起的、对自己有用的、由经验同化产生且不直接传授给别人的。罗杰斯曾说:“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极少或竟根本没有影响”,“惟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fal(r})0因此,教学既不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也不是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
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
由于学习行为是个人兴趣的自发产物,所以纪律便也包括学习者为达到自身学习目标而确定的自律体系。一方面,学习成果的考核评鉴可由外控转为内控,学生负贵 总结 评价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和学校不再具有这方面的权威。这不仅保证了个别化学习,提高了学习成效,而且可以促成学生的自我成长。另一方面,转变通过学生对外部标准的遵从程度来评价其行为好坏的传统,消除学生的防御戒备心理和僵化态度,鼓励参与和自我表现。教学中应让学生“自由表达同个人有关的任何问题—感情的和思想的”。这样班级也就“变成一种个人的、关心的、信赖的学习团体”。[,]学生在心理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自然 更努力去理解和感受他人,从而使秩序性的团体结构和学习氛围得以形成。
二、非指导性的教学方法
可见,只有当个体需求、身心发展状态和个人学习风格与其学习内容、目标相一致时,学习才会有效。“非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就是放弃传统教育忽视个体要求、替代学生思考的作风,追求一种自我发起、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全人投入的有意义学习。罗杰斯用自身的教学实践
向世人展示了“非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
罗杰斯提倡丰富全面的教学资源。他把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及有助于教学实践的各种因素都看作教学资源,认为人力资源(如专家学者、伙伴、家长、教师等)也可为教学所用。罗杰斯尤其重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特别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以及他本人的学识、经验、专长、态度,甚至教师的情绪反应都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应为学生提供充分选择利用的自由。对于物质资源,则应着力于思考和设计提供各种学习资料的方式,以优化或者方便学生对这些材料的消化和运用。他还提出重视和利用丰富的校外资源(如社区环境及校外的专家、学者等)。例如,可以聘请专家或社会实践人士介绍他所接触了解的某个社会问题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利用社会进行实践性学习。此观念突破了单
纯校内物质资源的局限,丰富扩大了教师,‟教”的视野。
非指导性教学方法是无结构的,教师上课时的首要任务应是先专心倾听学生们无主题限制的闲聊,并鼓励他们思考。通过交谈,教师与学生逐渐融合,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紧密结合的整体。教师应适时强调交谈中“接受”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只有被完全地接受,才会放弃戒备,敢于显露并面对真实的自己,学生之间才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最后,当大家专心于表达的内容,每个人都希望展示自己时,学生组成的集体就取代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者角色,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体会到一种集体感,大家畅所欲言,谈的都是自己的想法、感觉,每个人都感到振奋,且乐于倾听新思想。这时的学习效果才有可能达到最好。
罗杰斯十分推崇由学生自己评价学习效果的学习促进机制,反对 考试 与测评形式的外部评价。他认为,教学评价的目的既然在于为课程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反馈意见,那么就应该让其真正发挥这样的作用。传统的课程评价只将眼光局限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分等,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范围也只限于智育水平,(6)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罗杰斯提出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多种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同自己以往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而不是与别人做无谓的横向对比。由于是自己确定评分标准,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所以他们的学习更加主动、有效而持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以及学业的进步,而且可以减轻他们受外部不客观、不恰当评价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三、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关系
非指导性教学并非完全放弃教育者的作用,而是强调个体的主体地位,主张“教”“学”平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民主教学关系。罗杰斯认为,教学活动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达到对经验意义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影响行为的动态过程。[6]0而体验的获得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教学关系中,学生的情绪、思维处于压抑状态,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能,对学习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热情。在充满温情与友爱的促进型教学关系中,由于人与人是平等的,学生心理没有压力,其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都有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于是他们便更愿意学习,学习效果也更好。而有效教
学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
(一)教师方面,应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良好人
际关系
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况且,教师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启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领会和理解,提高自身水平。[1]民主的教学关系,使教师在促进学生 发展 的同时,获致自身进步,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真正该做的是“促进学习”(Facilitatinglearning),是提供丰富而广泛的学习资料,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以利于学生自由地发挥自身的认知、情感潜能。尤其是自由学习气氛的营造,不但要求教师茸重学生的独立性,而且要求教师具有积极的自我观、真诚的意愿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动机。与罗杰斯心理 治疗 理论的治疗关系类似,作为“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的教师也应努力建立一种以真实、信任、接受、同感理解为特征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
有赖于三种基本态度的形成与保持。
第一,真实(iealneas),即在师生关系中做一个活生生的个人,而不是扮演教师的角色。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彼此坦诚相待,思想感情表里一致。教师应能及时发现自我,接受自己的感受,并忠实表达情绪、情感和想法。但自己的感受又不强加于人,对事物的看法绝不影响对人的态度。真实性是其他两种态度的基础。因为只有真诚地接受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在学生面前保持真实自我,取得学生信任,同时信任学生,才能建立动力性“关系”,促使学生开发自己的能力,并与学生共同汲取有意义的知识。
第二,信任(faith)与接受(acceptance),即老师信任学生,在尊重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不要理由的珍爱和关怀。[,](代卿教师相信学生不仅有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既能接受学生的优点与积极情绪,也能包容学生的缺点与消
极情绪、行为。教师必须无条件地接纳海一个学生,真诚地关心他.并且薄重他的独立人格。第三,同感理解(empathic mden3tanding),就是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来体验 教育 内容的惫义,能对学生的情绪想法感同身受。他可以先暂时把自己的身份、角色、价值观搁置在一边,进到学生的内心去‟„感受”事件,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与学生做深人的沟通。这种“移情理解”的能力相当重要。因为学生会下意识地疏远作为权威传授者的教师,导致彼此沟通困难。而做到同感理解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实现了学生的期待,学生 自然 而然地会满足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表现在每个学生有某种必要的成就取向、学习态度、发展需要以及相应行为方式),从而也实现教师对自我的期待(该怎么做,怎么从教育教学中获得快乐),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和教学中的和谐”。(8]0当然同感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同学生观点,它只是帮助学生清楚意识他
们自己暂时还无法正确了解的那些问题的一种途径。
教学关系既指师生关系,也包括同伴关系。因而罗杰斯还非常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提出并提倡分组学习、同伴教学、交朋友小组等自主学习形式,还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这是
良好教学气氛、和谐教学关系作用的体现。
(二)学生方面,则应了解并切实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由于这种学习的学习内容是真正有着个人意义或个人价值的间题(凡引起学习者自我结构改变的学习,可能会遭到抵制),与学生本人有切身关系,所以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类生而就有的学习动机—即学习兴趣。这种“体验性学习”不仅“对个人有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不易忘记”,而
且“能发挥高效率”,促使学生自己去追求、去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7](P101)
四、简短评价
罗杰斯以人为本教育观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些主张使教育的立足点重新回归以人为本的立场。其主要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有关教育和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促使教育思想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向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从重知识到重人格,从重视客观外显行为向重视内在世界,从单纯看重知识经验到同时重视经验对个人的意义的转变”。[,](.,)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者如何理解教育目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建立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教学行为等等,是以“育人”为目标的教育成功的最重要因
素。实践表明,对学生诚挚的爱、理解、关心、信任和尊重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根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实践,会发现很多欠妥之处。比如教学内容上,教师、家长过于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社会实践,有些书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不能及时反映时代及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学资源上,忽视对人力资源和校外资源的利用。师生关系上,教师仍是教学的权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教学只局限于单纯知识的传授,学生普遍还是接受式学习。教学评价上,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给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虽然该理论在现实应用价值方面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但其中的某些理念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至于那些过分理想化或不适合我国现实的地方,我们只
需在应用中注意加以鉴别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