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在过去的教学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讲授的。而学生也渐渐地习惯了由教师提供的半成品,然后只需按照教师交代的步骤做下去就行了。像这样“先讲知识后学应用”的教学模式,人为地把知识与应用截然分开,使得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或其他人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再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下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精神会被抑制。在教学中,我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选取有趣、有用、可探索、可操作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
第二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创新意识实质就是一种灵感思维和发现精神,或者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数学理论和方法产生的思考再现。表现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能不能不这样”“那样做是不是更好些”等认知的不断冲突和平衡。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和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问题意识。教师从学生的视角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直观的提出问题,在解疑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注重合情推理。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观察、类比、归纳、抽象、概括中学会推理思考。
3.发展自己的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反思数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方法,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思维。
第三篇: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常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新的思维火花,产生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又因为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老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去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这就已属于是创造性思维的范畴了。那么,究竟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情景中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而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契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动机有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就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险故事(板课题),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有一次他乘船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浪,同伴们死了,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后来,他居然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贴出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的挂图)。那么,鲁滨逊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篇课文的导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利用挂图,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去,提出一个他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们一上课就深深被吸引住了,起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在情境中营造创新氛围。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创设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让他们尽情尽兴地“玩”,在“玩”中求知,在玩中感悟,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情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强化情境的互动性是营造创新氛围的重要手段。情境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互动,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创新状态。例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蛇、田鼠、庄稼三者间的关系,在课堂中,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分别扮演蛇、田鼠、庄稼、老农等角色,然后,我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蛇”与“庄稼”之间的故事,一边让学生按情节表演,并鼓励他们喜欢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通过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轻易地融入情境之中,同时,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使得学生们在富有创新意味的表演中理解了课文。在课堂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就会使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陈 均(新疆和丰县农十师煤矿中学)
汪广仁说:“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建树,去开创教育的未来,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并为之做出努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的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才得以保证。
二、实现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l.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做法如下 :
1.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
3.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4.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吧。
【作者简介:陈均,男,1979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2002年6月毕业于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2006年毕业于湖北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本科。2002年8月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教到新疆和丰县农十师煤矿中学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带了2届毕业生,第一届升学率达到76%;第二届升学率达到75.5%。在每年的数学竞赛中所带学生都取得很好的名次。邮编:834407;电话:0990-6728065(家),0990-6728284(办),手机***;信箱:chenjun790713@sohu.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7-8期,http://)
第五篇: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LOGO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常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新的思维火花,产生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又因为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老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去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这就已属于是创造性思维的范畴了。那么,究竟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情景中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而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契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动机有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就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险故事(板课题),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有一次他乘船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浪,同伴们死了,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后来,他居然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贴出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的挂图)。那么,鲁滨逊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篇课文的导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利用挂图,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去,提出一个他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们一上课就深深被吸引住了,起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二、在情境中营造创新氛围。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创设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让他们尽情尽兴地“玩”,在“玩”中求知,在玩中感悟,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情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强化情境的互动性是营造创新氛围的重要手段。情境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互动,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创新状态。例如在教学《蛇与庄稼》
一课,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蛇、田鼠、庄稼三者间的关系,在课堂中,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分别扮演蛇、田鼠、庄稼、老农等角色,然后,我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蛇”与“庄稼”之间的故事,一边让学生按情节表演,并鼓励他们喜欢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
通过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轻易地融入情境之中,同时,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使得学生们在富有创新意味的表演中理解了课文。在课堂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就会使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