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的作用》教学反思
《法律的作用》教学反思
成都市机投中学易传珍
【教学反思】
从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看,本堂课有效地达成了预设教学目标,总体感觉流畅自然,学生积极主动,《法律的作用》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前准备充分。在备课时,一方面认真分析了学情,七年级学生受知识、阅历等限制对法律相关的知识了解较少,法律意识尚未形成,认为法律离他们太远;另外一方面,教材的内容简单却又过于理论化,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与探究的兴趣。基于这两点分析,我依据课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设计,既不脱离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从最终的教学效果看,教学设计的思路清楚,与教学目标紧紧相扣,避免了空洞地说教。
2、课中教学顺畅高效。表现在,①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教学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重难点突破水到渠成;②案例选择得当,设问过渡简洁清楚,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③课堂氛围开放民主,学生发言踊跃,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教师引导自然,让空洞的法律变得“平易近人”,教学反思《《法律的作用》教学反思》。例如:学生自学“法律的分类”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共同解答。又例如:在情景模拟环节中,一位学生认为“判得过重”,另一位则反驳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该如此”,虽然观点有所偏差,但是说明学生真正在思考问题,闪现了思想的火花。在学生发言与辩论中,逐步理解了法律的基本作用,体会到了法律的尊严与平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多处适时地依据学生的发言采用了“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使学生能自我对法律的态度和认识进行反思,我认为这是有益的。这堂课使我更加坚定了这样的认识——教学不是让学生去掌握已有的经验或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与思考问题,掌握学习思考方法,学会怎样学习与思考问题,而教师重在创造这样的环境,并要善于“把控”与引导。
课后,我对本课的教学得失作了一些思考和梳理,教研组其他老师也提出了建议。其他老师的建议是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比如,教材知识点的勾画。这个问题在课前其实我是有思考的,但是在本课教学中,由于知识点少,一目了然,并且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法律意识上,因此本课教学中我没有在这方面安排时间,如果日常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落实的重要知识点,我会注意这个建议。我个人对这节课的反思主要有,在“案例导入”环节上,有没有更好、更合适的导入方式?感觉导入时间有些偏长。在教学过程中,除自学环节和落实环节外是否需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以打开学生思路,避免学生害怕错误“照本宣科”?我觉得这些课堂细节的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篇:法律的作用 教学设计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教案
【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图片
:
社会保险法)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10月28日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这是一部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关乎每个公民的权益保障的法律。该法历时3年经过四次审议终获通过。由此可见,我国正在不断加强立法,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讲授新课】
师: 情境活动一: 案例分析(多)
1995年12月,俞某与妻子在喻宅村完婚,1997年11月,俞妻产下一女,取名阿萍。2000年2月,俞某因故与妻子离婚,俞某将阿萍交给自己的父亲抚养,随后赴云南打工一直未回。2004年6月,俞某的父亲去世,俞某未回家奔丧,并且明知女儿将无人抚养也未对女儿的抚养问题作出妥善安排,长期不履行对女儿的抚养义务。村委会成员多次督促俞某抚养女儿,俞某均以各种理由推托,致使阿萍多年生活无着,流离失所。2008年10月30日,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法院以遗弃罪判处俞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议一议:(1)法庭判决的依据是什么?
师:父亲应该履行什么义务? 女儿享有什么权利?父亲为什么受到制裁?
情景活动二
:案例分析(多)
2010年 国庆节期间,张某乘坐出租车,不慎将价值4000余元的笔记本电脑落在了车上,被出租车司机李某拿回家。第二天,张某几经周折找到了李某,要求归还电脑,但李某谎称没有看见,拒绝归还······
你认为李某该不该归还?为什么?
师:为什么该归还?谁规定的? 对
我国民法规定:拾到遗失物品,应当归还失主。对此,我国物权法也作了规定:拾到遗失物品,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因此,李某应该归还电脑,这是法律规定应该这样做的。
情景活动三
请看图片
(多两个)
思考:图片中的公民正在享受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 法律通过怎样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师:这些合法权利都是我国法律规定并且予以保护的,任何公民都不许侵犯,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义务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我国法律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由此可见,法律通过怎样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多)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法律的重要内容,法律正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女士是如何维权的?(多)情景活动 四
案例一
家住临沂市罗庄区的李女士遇到一件烦心事:在某超市购买的皮鞋,因时间匆忙只看鞋号没试穿,回家穿上后却发生了“一高一矮”的现象。原来,两只鞋跟不一样高。李女士非常懊悔,在找经销商多次协商退货无果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市工商局,于是拨打了12315,工商执法人员立即进行了联系,并现场进行调解,李女士对此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案例二
高要市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监督二科原科长梁志杰玩忽职守案(多)
梁志杰不认真履行食品卫生监督执法职责,给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银城肉类加工场颁发卫生许可证,导致银城肉类加工场加工、销售死猪肉达600多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2010年3月,法院以玩忽职守罪判处梁志杰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多)小组讨论:两则案例体现了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什么作用?
结论:法律正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走进生活】(多)
师:在现实生活中,你的合法权益受到过侵害吗?
想一想 :自己或者家人与他人发生过权益纠纷吗?当时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师点拨:(多)
• 法律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侵犯他人权利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作用一)
•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法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国现行的法律数量很多,内容广泛,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下面,请你来了解一下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多媒体展示出谋划策:(多)出谋划策(多)
小刚的爸爸与小明的爸爸两人合伙做生意,小刚的爸爸出资10万元,但不参与经营,小明的爸爸负责经营,但不出资。一年后,赢利两万元。但是,在如何分配利润的问题上,两人发生了矛盾。
双方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调解来解决上述纠纷?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 师生归纳总结:法律的作用:(多)
1、法律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侵犯他人权利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2、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3、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并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学以致用:】(多)
家住青岛市四方区的章老太有5个子女,其中4个分散在青岛各区居住,小女儿则在十多年前搬到老人家照顾老人。2005年12月,老人去世,留有市区的住房一套,价值不菲。几个兄弟姐妹都想要一份继承权,三女儿还派自己的儿子住了进去。小女儿无奈之下,将哥哥姐姐等告上了法庭。2006年2月,法院做出了判决,小女儿获得5成财产的继承权,剩下的财产由其它4个子女平分。法官解释说,这是因为继承法规定,对老人尽赡养义务较多的子女应该得到较多遗产,与老人共同生活的子女因平时照顾老人多,理应得到照顾。这则材料说明了法律的什么作用?对你有什么启示? 【收获平台】(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呢?说出来与大家共享.(思考一会)
(过渡
看来同学们收获不浅。)
【教师寄语】(多)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公民的生活中,法律就是规矩,它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我们既享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又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义务。因此,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要遵守法律,履行义务,又要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21世纪的今天,能否树立法律意识,学会依法维权,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倡议书: “做守法小公民”
第三篇:法律的作用教学设计
《法律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第六课规则与秩序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比如哪些?
生:道德、纪律、章程、法律、等等,期中(幻灯片出示)
师:法律不同于道德、纪律、章程、宗教戒律,它是一种 的社会规则 生:特殊的社会规则
师:为什么特殊?我们讲了法律具有 个特征
⑴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本质特征)(注:我国人民是国家主人,法律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⑵ 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⑶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⑷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⑸ 巩固练习(4个判断题)
现在我们对法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有的同学认为,法律太抽象,我们还只是一个学生,法律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那么法律是否真的与我们无关呢?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教师通过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剥夺调皮学生的受教育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通过视频和国家法律条文规定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接下来,法律大家谈,说说你认为与我们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有哪些?为什么?学生阅读教材自由发言 学生总结,教师启发。
过渡:了解了与我们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主要法律法规的分类,看看与我们学习或生活相关的法律是属于哪一类?了解即可
我国的法律种类很多,内容广泛,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国家制定这么多法律,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合作探究,一起解决今天的学习重点-------法律的作用
三、法律的作用
材料一: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家长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否则将要受到法律制裁。
材料二:2012年11月,郑先生家中马桶堵塞花钱找人疏通,不慎将马桶下水管捅破。造成楼下金先生的照相馆粪水满池,一台彩扩机损坏,金先生找到郑先生协商要求其赔偿损失,但是郑先生以疏通师父不是故意为由对金先生的要求不予理睬,金先生只好找到居委会,但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解决,最后金先生只好将楼上郑先生告上法庭。目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郑先生应赔偿金先生彩扩机修复费8760元,并补偿金先生营业损失3000元。
材料三:2010年2月10日,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孙善武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孙善武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法律的作用:
(1)法律具有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P60 规定作用)法律规定权利,义务,制裁、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法律的第一个作用:
法律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利,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予以制裁 侵犯他人权利------案例
案例中我们明白什么道理或者给我们什么启示 侵犯他人权利---受到---法律制裁 材料
二、教师:主人公:郑先生和金先生---发生了矛盾纠纷---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得到法律作用二: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作用
教师提问:材料中金先生与郑先生发生矛盾,金先生是不是直接就把金先生告诉法庭?不
是
协商----居委会-----法庭 从这里得到什么信息?
生活中有的矛盾和纠纷可以通过双方协商、他人或组织调解的方式
但什么纠纷和矛盾必须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涉及个人和他人重要利益,涉嫌违法的纠纷 判决、、、、、(3)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作用(P61)制裁作用
我们认识到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有如此重要作用,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三则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有何启示?(1)我们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
(2)我们既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又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3)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要遵守法律,履行义务,又要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知识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自主检测 结课语: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我们现在只是一名中学生,但是我们要与法律同行——了解法律、懂得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让法助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名言警句与学生共勉
学法、懂法坦荡人生
守法、护法锦绣前程。从小要学法,法律威力大。生活大世界,处处不离它。护己要学法,保护你我它。法前人平等,用法闯天下。齐心来学法,歪风都能杀。弘扬正气好,利民利国家。
第四篇: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所授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及评价作用。教育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法律,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法律意识,积极的学法、用法、护法。整节课结构清楚,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完整;注重对学生读写理解能力的培养;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情境,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讲练结合,升华思想。本框内容从课件形式、教学素材、教学环节等方面来看较完整,结合课堂演示、课堂评价,基本上达到有效课堂的条件。但是,这节课所暴露的问题也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讲课语速过快,课堂互动环节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兼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缺乏鼓励性的语言。
2、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的讲解没有详细展开,而是忽略而过,如:讲述法律三个特征的时候。课件在相关内容中链接了相关案例,但是没有对这些案例展开并详细地讲解。还有讲述法律作用的时候,也显得过于简单,并且这一环节还主要是教师的教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环节可以把时间赋以学生,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学习的感受。
3、从整节课堂各环节来看,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及材料,我选取的素材过于丰富,也较为复杂,使学生有些无所适从,同时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就显得时间不够,今后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比如说:今后尽量选取一个主要的事例贯穿始终,使得整节课能够把知识和事例有机结合地起来,形成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的主线。
4、计划得再周详,教案写得再完善,课堂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那样各种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我们不能完整地实现>教学计划,这就存在一个“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上总是怕出现磕磕碰碰,力求一节课学生没有问题,一切按照自己设想的完成,即使教学中有生成出现,也想把学生的回答极力拉回到“标准答案”上来。这就使得生成性的火花太少了,一切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教学,可能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得不到重视,那就会失去提问的兴趣,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以后学生只会变成装知识的容器而已,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说我们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动口、动手,更要学会动脑。
5、中学生好动,情感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很不成熟,还要进一步塑造,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可是由于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急躁,包办代替过多,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机会。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逐步修正的地方。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二)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层:首先让学生意识规则的重要性,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层通过对比突出法律的特征,让学生明确法律是什么?第三层重在阐述法律的两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生活离不开法律。在这三层内容中,教学的难点是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基于这样的分析,教学过程中我先是通过药家鑫的材料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比较图片,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规则,在比较分析中意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接着通过寻找规则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老师的启发初步认知规则的种类。之后过渡到法律的特征。法律的特征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其实是一个难点,因为要深刻的理解需要很多知识作为铺垫,例如:要明确有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一特征,其实需要人大制度,全国人大职权等方面的知识作铺垫。鉴于此,教师用书上也建议:对于这一知识点。采用典型材料说明即可,不要过多的展开深入。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对于这一知识知识提出了“了解”这一能力要求。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是用了《反分裂国家法》和药家鑫的材料来说明。
明确法律的特征之后再通过合作填写 P88 表格进一步来了区分法律、纪律和道德的不同。在小组合作中自我解决疑问,产生思维的碰撞,促进了生生互动。
明确了法律是什么之后,通过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我不违法,就不要与法打交道,而且我是未成年人,即使违法也不会处罚我。”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生活离不开法律”。后部分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范作用,我在导学案中提供了四个情境让学生去找相关的法律依据,其实在布置学生查找依据的过程中已经让学生感受法律的规范作用了,知道哪些可以做、必须做、不可以做是法律中有规定的,然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出规范作用。对于保护作用,我是通过学生就近期的问题食品问题排练成小品,让学生在欣赏小品的过程中,思考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靠什么维护。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法律武器。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通过制裁违法犯罪分子,规范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国家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强化了法律不仅有规范约束的作用,更重要的通过规范实现保护的作用。
最后,让学生自己反思和小结>收获,自然引出对待法律的态度,实现情感较直观的升华。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教学设计突出新课改理念,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的全过程,教学中实施情境体验教学法,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实现 “ 以学定教 ”。
在教学设计中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通过播放录像、案例、图片、学生排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加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并创设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 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并感悟知行,实践应用,从而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三)本节课所授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教育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法律,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意识,积极的学法、爱法。整节课结构清楚,精心设计过渡语言和设问,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完整;注重对学生读写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问,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选取一个主要典型案例贯穿始终,充分挖掘案例的有效信息,精心设问,使得整节课能够把知识和案例有机结合地起来,形成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的主线。让学生结合案例和学案资料思考讨论,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讲练结合,升华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思想价值观。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三方面。在教学时间把握上,对于法律的三大特点,用时过多,删除其中重复的环节,比如看教材插图的环节就可省略。相对,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这一环节用时少了些,应该让学生多交流发表他们的见解看法,或让他们再举其他案例来说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语态方面,我对学生的鼓励语言过多,在学生思考阅读时,启发语言也过多。这些失误启示我在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快﹑慢﹑动﹑静”的节奏,辨证处理好教学中“动”与“静”的关系。在教学设计方面,其中辩论式发言有欠妥当。辩题的设置是个很科学严谨的问题,辩论本身是个很缜密的过程,短短时间内不可能让学生完成一个很精密的过程。今后教学中,类似的辩论发言一定慎用。
总之,自从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以来,收获是很大的,在同伴的帮助下,思考问题的方向也更加多样化。接受这节“同课异构”公开课的任务之后,我便积极准备上课的各种资料,力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喜欢思品课。通过这次亲身参与“同课异构”,感慨最深的是:接触东西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得很多,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乘着“同课异构”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同伴互助,相互学习,接受专业引领,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五篇:走近法律教学反思
本堂课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从教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足,再加上准备不够充分,本堂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学生展示的声音洪亮,姿态自然。可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2.学生能及时给予小组评价,是每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3.教师能对重点内容及时进行考查、追问。在讲完第五题法律的三个特征后,能出示两个材料,判断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
4.及时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点清晰,一目了然。
但同时,更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1.教师讲课没有激情,语调平淡。
2.板书由于着急,写得有点乱。
3.学生在举例子时,有不恰当的(吃饺子),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指导。
4.在讲第三个问题“身边的规则”时,说得少,应多启发学生多讲一些。
5.另外,学生的评价,应制定一个详细的评分标准。
6.没有形成书写副板书的习惯,其实在课堂中把学生的一些回答记载下来。然后用于后面的教学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是最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体现。如在给规则分类时,让学生从大家所感受到的规则中来提炼出道德、纪律、法律三类规则。
7.对于法律的强制性,应予以讲解,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正确把握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在重难点知识突破上应再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