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之我见

时间:2019-05-15 14:5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平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平之我见》。

第一篇:公平之我见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怎么如此吸引人们的眼球?

带着好奇,我拜读了这本书,真切领教了此书的魅力。它是从全国许许多多优秀教师的材料中,精选的40多位杰出教师的精彩个案,分为“师德篇”、“教学篇”、“育人篇”和“修养篇”四个部分,向广大教师介绍了他们优秀而感人的事迹,展示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风采。在这些优秀教师的精彩个案中,无不闪耀着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的风采和光芒!

书中《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一节,尤其打动我。“后进生”转化始终是摆在教师工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所谓的“后进生”,是指智力正常、学习水平偏低,经教育转化后会有极大进步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是正常的。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他们由于碰到各方面的困难或问题不能获得及时的帮助,经一段时间后导致其在思想道德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与其他学生拉开了差距。他们对学习没有了兴趣,课堂上开始不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贪玩、不诚实、懒惰等不良习惯,渐渐成了班级或学校的“后进生”,有的甚至成为流生。有的孤僻、自私、不合群,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有的为了躲避同学的歧视逃学旷课、心中充满了仇恨,有的甚至偷东西、破坏公物等。

其实,他们并不想总是落后于别人,也不想自己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也想去改正缺点,但是由于他们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较差,无法控制并严格要求自己按规范做事情,也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于学习成绩差,缺点多,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后进学生早在学生中失去了信任的基础,因此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大多“后进生”总觉得周围老师同学都在背后讥笑自己的“差”、“卑微”,连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别有意味”的轻视;对周围的一切都表示出不一般的多疑敏感。为掩饰自己的“后进”,他们常常隐瞒事实,学会撒谎,甚至用不法手段去满足其膨胀的虚荣心。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后进生”也渴望自己在老师面前得到更多表扬。当这些都无法得到满足时,有时开始怨恨自己的出生、怨恨父母、怨恨家庭,进而发展到嫉妒他人,怨恨他人,甚至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如果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引导和转化这些学生,必定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也将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

所以,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善于捕捉和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不吝啬对他们的赞美之词,培养其自信心,使其逐步由后进变为先进。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构思、与众不同的见解、违反常识的提问、超乎常规的答案、别出心裁的想法、新颖独特的思路,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点燃创新的火花。通过赞美与表扬,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不要忽视我们的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这些可以强化“后进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后进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我们教师对学生热爱、相信、尊重、关心、爱护,是我们自身的人格魅力,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那些学习、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和出身门第的问题而厚此薄彼,无论是哪位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都应让学生体面的坐下。在工作中,我时时把这些话记在心里。

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必然会得到爱的反馈,从而受到学生的爱戴。这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对转化后进生也是如此,后进生一般的心理特点是自身素质差,缺点、毛病多,个性也比较强,表现为自尊而又得不到尊重,好胜而又不能取胜,不求上进而又意志薄弱,他们对周围的反应极为敏感,他们总认为比别人矮一截,低一头等,总认为老师厌恶、嫌弃他们,于是他们对学校对老师逐渐产生疏远与潜在的对立情绪,这种心态一经形成后,就会迸发出一种强烈的自暴自弃的情绪。针对后进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做他们的转化工作必须从“爱”字入手,首先,要用爱去征服他们的心理误区,用诚挚的爱去感化他们,教育他们。平时,我们要格外的亲近他们,经常和他们接触,让他们感到老师同样喜欢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诚心诚意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了感情问题就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你,变被动为主动,变疏远为亲近。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以愉悦的,积极的心态陶冶自己,感染学生,必须以家长的身份育人,从学生的角度教书,让快乐陪伴着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

就让我们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第二篇: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都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这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所带动的社会全面性结构变革,其总体趋势被概括为: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封闭一源性社会向开放多元性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A。在我们为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的理论中所提到的一种社会“失范”的可能:在原有集体意识被逐渐消解的情况下,新的集体意识并没有建构出来,并获得足够的道德效力。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失范问题,而且由于教育和社会结构潜在的相对应关系,这种失范也必然会在教育的领域显现出来。作为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高等学府的我们,以为可靠的选拔制度能够带给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和别人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并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教育的成功。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轻而易举地忽略掉这个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然而,数据显示,有50.8%的人认为教育体制改革所损害的利益,远高于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教育公平的问题已经成为关乎社会公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关键词:教育公平、对策、高等教育、教育机会。

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范畴,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1】。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有法律上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均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公平的情况,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因教育的不公平因素导致的教育问题屡见不鲜,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不公平也直接影响社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研究教育公平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1、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分析

社会公平问题的探索为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期研究认为,教育公平是与社会公平的观念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一种理想,它与社会现实之间就有着差距【2】。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摆在我国面前的实际情况是,在社会分层的条件下,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存在着不平等因素,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几乎不存在。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社会公平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除了传统的平均公平观之外,还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差距适宜的公平观、按劳分配的公平观及与效率一致的公平观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伦理。国以人立,业以人兴。邓小平提出“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纵观国内外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可谓是各国的共识,其上升到伦理角度,就是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制度伦理研究【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实现获得了提高,可不能直接带来公平程度的提高。在总体上教育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的同时,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等差距问题凸显,这就使人们产生了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足感;再者,因人们对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规则和标准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继而产生不公平感。究其根源,主要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伦理性不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坚持教育的公平性,保障公民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促进教育公平,在教

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

2、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

社会对公平的关注可谓源远流长。《辞海》里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从学科领域讲,公平的概念引自于法学领域,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整个物质世界没有纯粹绝对的公平。它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等多以追求公平为己任。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界定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公共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公平观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关联。我们在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时,不能过份强调绝对平等,把教育公平理解为人人都接受一样的的教育,也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教育现实水平来谈教育机会均等,应把它与分析社会结构及阶级阶层差别结合起来,既看到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又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尽量从各阶层在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待遇和前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才能科学地理解教育公平的问题【4】。

我认为,教育公平应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存在,绝对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教育公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变化。

3、引起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3.1教育环境的公平问题——区域经济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3.1.1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距悬殊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没有经济做支撑,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还为教育创造了客观条件。对社会而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在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投资方面差距悬殊。

3.1.2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能招多少人进学校学习,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要是看这个国家能给教育提供多少的物质条件。

3.1.3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择校”热

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引发高中择校热。在我国,能不能接受到好的高中教育,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高中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距大,导致区域内高中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和办学质量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高中“择校”愈演愈烈,人民群众为了能使自己的子女将来有更好的机会进入优质高等学校就读,都异常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到优质高中上学,但优质高中数量又有限【5】。优质高中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除了招收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外,往往人为的设置一些诸如交赞助费、择校费等政策来提高择校的门槛,这无形中加重了适学人员就读高中的成本,对于城乡大多数适学人口来说,因经济原因,上好高中难。

3.1.4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动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孔雀东南飞”、“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现象突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导致了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西部学校尤其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地区经济差异所导致的西部地区人才数量的不足反过来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力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与东部差距日益拉大。

3.2教育社会基础的公平问题——社会群落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影响适学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在我国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条件以及地域地位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及其潜力的正常发挥。据相关统计,在重点中学里,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人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弱势群体求学难。据调查,即使是在上个世纪末每生每年1干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学生。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显而易见,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3.3教育的政策资源公平问题——社会政策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政府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教育经费紧张。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筹措、合理利用和有效使用,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实际的投入水平和现实需要来看,总体水平偏低。其中,政府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

在高校,由于教育经费长期的不足,部分地区普通高校出现住宿拥挤,师资缺乏,采用100人上课的现象习以为常。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党和国家一定会也有能力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消息,国家相关部委已做了承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能够实现【6】。

3.4教育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资源配置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均衡,致使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在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政府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者。政府能否把公平原则作为教育资源取向的基本原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公平性程度。建国初期,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由于经济整体上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加之国家的经济发展又极需各级各类的人才,此时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实行“精英教育”,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7】。在此背景下,政府教育政策的取向,符合当时的国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最大化。

总之,制度问题是引发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家庭经济发展不均所引致的教育公平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核心问题是制度问题,制度本身并没有能构成实现公平的机制,例如如何采取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措施,促使教育资源向不发达地区投入、使学校资源分配均衡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修改制度,完善制度。

4、教育不平等性的体现

4.1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首先前提。在我国所制定的教育制度中,高校的收费制度往往导致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其不平等主要表现如下:(1)高校收费统一标准,忽视了城乡差别。(2)均值收费标准不符合国情特点。(3)高校收费制度较大程度的超出弱势群体的承受力。(4)高校收费制度影响入学机会的公平【8】。

4.2享受资源的不均等

“从制度伦理的角度看,正义原则应该成为我国分配公共教育资源的首要原则。”我国的教育制度中重点中学政策使学生享受的受教育的资源不平等。尽管修订后的《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并无保障该条文的相关内容。重点中学政策违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里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规定。

5、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教育公平的策略及建议【9】

5.1政府方面

对于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性,政府应明确职能,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尽快的建立公平、公正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不仅要

加大在财政方面对整个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且要加大对弱势区域及农村的扶助力度,以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基础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政府应有效的约束东部发达地区,发达城市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其制定教育经费投入上限;而对于中西部和农村制定相应的教育经费投入的最低限度。只有政府承担起了对教育的责任,时刻坚持三大原则,才能确保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这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5.2学校方面

首先应当取消所谓的“重点中学”制度,取消区分等级学校的简单做法,把力量转移到建立和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上来,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应加强投入,努力增强薄弱学校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实现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均衡发展。在硬件方面,应对教舍进行改建,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在安全、幽静的环境中成才。另外,学校应当购买必要的教师教用设备,保证教师授课的基本需求。在软件方面,学校应当适时的培训在职教师,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建立起优良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校长和教师之间,应适时的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优秀教学资源,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同时,全日制公办学校应积极主动的吸收流动儿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流动儿童教育机制,避免出现流动儿童就学困难等教育不公平现象。

5.3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全体现在学生这个教学主体上。对于学生,教师应当排除差异,公平对待。由于学生存在家庭背景、经济及个体差异,难免会出现小部分弱势学生。对待这种学生,应当积极给予关注和关怀,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使基础教育在各学习主体之间得以均衡发展。此外,要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得考虑生源均衡的问题。由于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给予殷切希望,想方设法让孩子到最好的学校去学习,这就使得某些学校出现“人满为患”,而其他一些学校则出现“门可罗雀”的现象,这样不仅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巨大差距,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教育机构应当制定相关积极的政策,比如:就近入学、划区域入学等,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增进教育的公平性。总结:

我认为,消除考试可能带来的不平等,首先是思考考试内容的向度,提高考试的认知性、技能性,降低其学术含量,使考试结果能够产生较高的区分度,与此同时进一步健全合理的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规模,使每个人都能在教育分流中找到恰当的位置。政府也应该逐步综合贯通各类学校之间的通道,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另外,在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接轨问题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更多有利于接受职业培训教育学生的政策,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就业市场上帮助他们最快地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将他们获得社会成功的机会概率提高到和高等教育相似甚至是相同的高度,给接受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学生相同的社会期望值。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学生、老师、家长和整个社会确立科学的学业观念,淡化职业学校学生低素质的自我感觉和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负面期望,使他们生活、学习在积极的氛围中。

在我看来,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适合他们的位置上。但是最终前途的平等则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公平,而现在这还具有一定的理想性。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点中学政策影响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二是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缺陷;三是高校收费制度导致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四是民族教育政策广而不实用;五是民办院校政策“虚位”;六是就业制度保障不力。因此要推进我国教育公平工作,必须取缔重点中学设置、改善高考制度、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健全民办教育政策、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树山.中国教育年鉴1998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邹强.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6(4):113.

[3] 杨东平.教育公平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EB /OL].2002-10-09

[4]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J].教育发展研究, 2000,(8).[5]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1)

[6]教育部, 财政部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 N].中国教育报, 2008-12-1.[7]韩飞舟.高等教育学费与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06(1)

[8]陈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审视及对策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29.

[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三篇: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

最近观看了“七个怎么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促发了我对当前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教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很重要。所以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是我们却会看见以下现象: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名车、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吃咸菜啃馒头,并且穿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拼命努力;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以上的种种现象不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呢?虽然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我觉得以下几个会是主要的因素。

城乡的教育资金差距大,基本上城市的教育经费都比农村高上几倍。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都落后与城市。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或中学都是如此。而且,政府为了保持名校资金的投入和高质量的设施,把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都拨给了这些名校。

地区的经费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众所周知,东部的资金支持是比中部、西部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西部经费投入虽然也有所增加,但是东西部的资金数目差距还是在加大,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高校的数目、硬件软件设施的质量远远大于西部地区的一般城市的高校。

人才流动封闭,阻碍教育的均衡。在这个问题上,主要问题是政府没有促进各个地区的师资人才的流动。各地区师资的不相对均衡,就会导致各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会有很大差距。

政府的经费配置公平缺失。这个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政府提出和实施的如“211”、“985”等工程,对于这些学校资金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给我们湛师的经费实在是少得可怜。

针对上述原因,我觉得中央政府或者各个地方政府都应该考虑和实施一下的。

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除了免交学杂费外,还应加强它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比如增加体育设施和购买电脑等

加强师资人才的流动,使得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差距不要太大。最好是让大城市的名校时常与城乡的相应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培训。尽可能提高城乡教育的水平。

总的来说,要保持教育公平,除了政府的努力,国家的发展才是根本的问题。只有国家经济发展了,才有资金来投入教育,所以,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我们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这样才尽可能的达到教育公平。

第四篇:游戏公平

游戏公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学会可能性大小念来判断游戏是否公平。它的学习将为学生下一阶段进一步进行一些简单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打下基础。本课的教学内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可能性问题,抓住“可能性相等”这一重要概容是通过掷骰子、转转盘、掷硬币等游戏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材79页——8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在活动中,能正确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3、在游戏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建立“等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的理解。

2、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活动记录卡、骰子、转盘、硬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贴“游戏”二字 师:是什么?

师: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做游戏。

师:老师想请大家来玩一个扳手腕游戏,分为男生、女生两个代表队。师:你们看这么比行吗? 师:为什么不公平?

师:在生活中,只有公平的事情才能令大家满意,游戏也要有公平的规则才能进行,怎样的游戏规则才公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游戏公平问题。(板书: 贴“公平”)

二、游戏体验,提出问题

◆活动一:摸球

师生一起玩摸球游戏,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问题。老师盒子里装有一些球,想不想进行一次摸球比赛?

1、交代游戏规则: 盒子里有黄球和白球(黄8白2),我和你们依次摸球,摸到球后再放回去,摇一摇,继续摸,摸到黄球老师赢,摸到白球你们赢。请一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记录老师赢的次数和同学赢的次数。

2、组织学生游戏:(老师拿着盒子走进学生中间,师生轮流各摸10次球)

3、观察游戏结果: 问:最后谁赢了?你有什么想法吗?(想看看盒子里黄球和白球的个数是不是一样多?)

4、展示球的个数: 问: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不公平:因为黄球个数多,白球个数少。)那怎样才公平呢?(公平:黄球和白球的个数相等)

三、层层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二:掷骰子

判断简单的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经历过程 体验多次实验的规律性)

1、根据经验、解决问题

师:喜羊羊和美羊羊准备下围棋,在决定谁先走棋时,他们都很谦让:你先来,你先来。你能替他们想个办法,决定谁先走棋吗? 预测学生会出现:石头剪刀布(猜拳)、抛硬币、转掷骰子等办法

2、讨论掷骰子游戏规则

(1)小组讨论

懒羊羊认为的“掷骰子”的办法是最公平的。游戏规则任意掷出骰子后,如果点数大于3,则小喜羊羊先走;如果点数小于3,则美羊羊先走。这个方法公平吗?为什么?

(2)学生辩论

(3)小组实验活动,掷骰验证

第一步:交代操作须知

(A)前后4人为一组,轮流掷,轮流记录,每组掷出骰子的次数不少于15次

(B)第几次掷出骰子得到的数字,就在相应的位置打对

第二步:学生动手试验,记录数据。第三步: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数据 第四步: 师生合作,汇总记录

朝上数字 1 2 3 4 5 6 出现次数

第五步:观察分析汇总表,你发现了什么?(大于3的有3种可能;小于3的有2种可能)师:既然游戏规则对双方的可能性不同,导致了游戏规则不公平。那么,怎样才能使规则公平呢?(可能性相同。)

3、根据结论,修改规则

既然懒羊羊的规则不公平,那么就请大家开动脑筋,帮它把这个游戏规则修改一下,使它对双方都公平。

①:单数小明先走 双数小华先走

②:谁掷的点数大,谁先走

③:掷到点数为1、2、3喜羊羊走,点数为4、5、6美羊羊先走。

小结:由此可见,要判断游戏是否公平,关键是看他们的可能性。可能性大,赢的机会就多;可能性小,输的机会就多;只有当可能性相等,输赢的机会一样时,游戏才是公平的。◆ 活动三

◆ 村长也帮着想了一个掷硬币的办法,他是这样说的:“正面朝上,喜羊羊先走;反面朝上,美羊羊先走。”他的这个办法公平吗?为什么?我们大家来试一试吧!

师:如果实验次数太少,可能会出现正面都朝上,或者正面都朝下的偶然现象。如果能多做几次实验,受偶然性的影响会小一些。可是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实验太多次。这样吧,我建议每个小组都做10次,并做好实验记录。然后我们再把全班的情况汇总起来,就有几十次,你们说这样行吗?

(游戏:分小组掷硬币10次,把投掷结果记录出来。做统计表)

试验结束,统计结果。

国外有很多科学家也通过试验研究过这个问题,咱们摸的次数与他们相比显得太少了,想不想看看他们试验的结果?(出示国外科学家试验数据)实验者 实验次数正 面次数 反面次数

2048 2048 4979 12012 39699

2044 1992 5021 11988 40941 德.摩根 4092 莆 丰 费勒 4040 10000 皮尔逊 24000 80640 罗曼诺夫斯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如果数据大,不好比较,请把他们近似到千位。师:硬币无论抛多少次,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随着次数的不断增加,不同可能性出现的结果就越来越接近趋向相等。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这句话,同学们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仅仅靠几次十几次的实践,很多时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甚至要经过成百上千甚至更多次的实践才可以检验真理的正确性。下面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太所运用今天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师:看起来,用投硬币的方法还是比较公平的,因为: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正面朝上、反面朝上),这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因此,这个方法(公平)。

你知道吗?在许多国际性的赛事中,有时候也用到游戏公平的原则。(1)足球比赛前,双方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开球或场地的选择权。

这些做法体现了什么原则?(游戏公平)

师:国际体育比赛中都用到了游戏公平的原则,可见它的用途非常广。师:那你能再帮小明和小华想一个办法,来决定谁先走吗? 生:(石头、剪刀、布)

师:这种方法公平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方出“石头”时,如果对方出“剪子”,则赢,对方出“布”则输(即对方赢),对方也出“石头”,则平。其他依次类推,双方输赢的机会各半。这样,出石头、剪子、布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能公平、公正。)

那么你能根据可能性相等的规则判断一种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吗?

四、设计公平的游戏并玩游戏

1、转盘游戏:

师:三名同学玩跳棋, 每人选一种颜色,指针停在谁选的颜色上谁就先走。小丽选择了红色。你认为这样的方案公平吗?为什么不公平?(红色区域的面积大,指针停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停到黄色和蓝色区域的可能性小,可能性不相等,所以不公平)那么,你能根据可能性相等的原则,修改一下转盘,使游戏公平吗?

2、根据手中的工具设计公平游戏的规则

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游戏,知道一种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就是看结果的可能性相等不相等,那么你能根据这种规则,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设计一种游戏公平的规则吗?(分小组游戏)(展示规则)

五、智勇大闯关:(应用所学、拓展应用)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公平。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你能用到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吗?(练习一)生活实践

师:今天我们上了游戏公平一课,知道人人都乐于接受公平的事,但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会碰到不公平的事情。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思考一下这种规则是否公平。

1.五一期间老师去逛了商场,那里的“转转转 转出好运气”的活动很吸引我:原来啊凡是在商场消费的人都有转动转盘的机会,规则是:转到小于4的人就可以抽现金。可当天我转到是数字是6,你们帮老师看看,是老师当天的运气差呢还是商家做了什么手脚? 师:先观察转盘 引导发现有1.2.3.4.5.6.7.8.9 九个数字 师:你们也来试试

师:为什么可以抽现金的机会少呢

师:哎呀,老师当时要是带你们任何一个去 也不会上这个当啊!师:咱们修改一下游戏规则吧 让它公平免得更多的人上当。

2、张奶奶碰到一个小贩搞了个摸球抽奖活动:10个球,摸到红球时,他奖给张奶奶10元,摸到白球时,张奶奶给他5元。张奶奶一合计,这个活动可行,结果张奶奶输了一大笔钱?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预设:活到老学到老。奶奶年龄比我们大。但是因为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我们要吸取教训好好学习。)(要用学到的知识去惩罚这些可恶的骗子。)

3、师:在生活中用到可能性知识的地方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如买彩票、保险等。研究可能性充满趣味,四、全课总结,点明主旨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有趣的数学内容,它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一些事情的规则是不公平的,那我们就不要报存侥幸心理,但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的规则是公平的,那我们就要作好准备,去迎接挑战!做人要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游戏的规则

第五篇:教育公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弱势群体

引 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执政理念充满了人文关爱,让人不禁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难题,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各个角落,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然而,当前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新名词。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入学的费用,在心理上更缺乏融入城市文化的足够准备。目前,在某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有3万多人,在市区60多所小学中,绝大多数或多或少地接收了在当地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从统计情况来看,农民工子女入学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以及市内新建小

区附近,这些区域的学校基本上是校校生源爆满,班班拥挤不堪。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1.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 

目前,我国将近2000万流动儿童,某市3万义务教育年龄段的流动儿童93%的孩子处于辍学阶段。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但真正要到公办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据了解,现在某市16所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小学,都是根据地域特点、农民工人数分布科学建设的。但某些区域的农民工仍然有“高学费”的困扰。据调查发现,长期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全家一起流入城市,家庭计划生育情况较差,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凭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过日子都相当困难,怎么能支付起孩子的学习费用呢?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环境大有改善,生源日趋上升。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不因经济贫困而失学。但是,在城市上学所需的必需生活费用相对农村高出许多,这对于经济能力不强的农民工来说,是一定的考验。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这一切在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都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

2.生源质量的差异化考验学校的教学工作

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来城市读书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首先,部分农民工的居住点经常变动,这给他们的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频发生,大量的学籍变动打乱了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另外,接收学校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如:接收学校在不明确学生真实去向的情况下无法确定该生是转学、退学还是其他。其次,教学老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此类学生的素质差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更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难以融入同学之中;有些学生在家乡读书时没学英语,老师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给他们来练听力,默写单词。学生整体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异也是一个普遍问题。每个学期班主任要走访无数个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及学生以前的学习状况。这些差异,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更多教育、训练,才能使他们和城里孩子走到同一水平线上,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会导致城里孩子趋向于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农民工子女进入一个新环境读书,心理上也会有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多关心、多帮助,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3.自卑的心理压力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进校门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都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积极的引导和良好的监督,他们的价值观就有可能错位,甚至造成人格缺陷。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要让他们正常成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经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首先就让孩子们的心里筑上了一道城市堡垒。将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社会来讲也会是极大的隐患。因此,不管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都需要各方面的帮

助和关爱。城乡两地孩子之间是存在隔膜的,这种隔膜也不容忽视。然而,这种隔膜和孩子无关。但是,农民工子女已深刻感受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长期在边缘状态生长,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固有的权利。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

1.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且较低,生存状况极为不易。

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小商品买卖,有的工作较稳定,如农贸市场的业主、小吃店店主等;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如三轮车夫、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占 1/4。这样低的收入,维持温饱问题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

2.许多地方原来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和规划社会教育发展事业计划时,基本上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但是农民工带子女大量涌入城市。这无疑就增加了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城市人对农民工进城数量的担忧。城市人已经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从事险、脏、累的活,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力,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城里人不必担心他们留在城内和城里人分享城市的公共福利与资源,也不用害怕城里出现大量的贫民窟.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定居,无形中给城市的教育资源带来压力,造成城市人在情感上无法融合农民工子女教育。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贫困让许多农民工子弟不得不提前品尝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本来就崎岖不平的求学路更加艰难。我们应该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少年儿童一样,共同沐浴阳光雨露,共同茁壮成长。

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中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其中80%在农村。中国已经提出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要认识到农民工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有权得到与自己劳动相符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应有任何外来不公正的歧视、限制与束缚。我们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让农民工与农民工的家庭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

2.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根据各区域人口的变化,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合理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繁琐的入学手续,让每一个农民工孩子都能够顺利入学。同时农民工自己也要克服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思维,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方面尽量避免集中某所学校就学,适当分流生源,防止学生入学扎堆现象的发生。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对学校进行新建、兼并、功能转化等,增加和扩大达标的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和

规定。我们必须全方位地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教育的秩序内。

3.大力扶持重视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

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支持农民工子弟教育。因此,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在每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对农民工子弟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定点学校的硬件改造和日常教学办公支出;选派一批品学兼优的年轻教师到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教学;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创新农民工子弟教育的办学方式,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办学,改变目前办学体制的单一性;平时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农民工子弟教育工作的宣传,使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4.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关心农民工子女,多与农民工子女沟通。

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有些农民工送子女入学不积极,这些农民工送子女上学时对学校采取消极应对的措施,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保证基层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另外我们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必须对他们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茜.广州外来工子弟学校调查 [N].南方日报,2004-04-30.2.侯靖方 方展画.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 [N].浙江日报, 2002-5-16.3.云依水.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8.题目: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工作单位:上栗县第二中学

作者:阳欣

联系电话:***

下载公平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平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平教案

    课题: 我们向往公平教学目标 情感: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 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己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 知识:懂得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 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立90年、执政超过60年的政党,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

    教育公平

    怎么看教育公平安徽铜陵,一个以盛产铜矿而得名的城市,近年来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广受关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铜陵市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一个“学......

    课堂教学公平

    课堂教学公平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公平的概念 公平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文本意义,即“不偏不倚”;一种是解释意义,通常指社会公平。所谓公平,是表示人与人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

    教育公平演讲稿

    演讲稿 12电商1班 第五小组 Hello,大家好,我是第五小组的组长。在我们中国,就曾经有人对我们国家的小孩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在世界排第一,但创造能力却是排......

    教育公平制度

    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保障教育公平制度 第一条 为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

    浅谈教育公平

    浅谈教育公平【摘要】 教育公平的内涵 《辞海》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 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 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 序合理地待人处......

    游戏公平教案

    游戏公平1、教学内容:游戏公平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动手体验,验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公平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