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质课听后感(之四《拿来主义》)
学案是把双刃剑
——2011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听后感(之四《拿来主义》)
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 贾会彬
(2011年9月26-28日,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开封赛区的比赛在开封举行,我有幸聆听19位高手的授课,受益匪浅。如果让我讲这些课,我一定不如这些老师。所提缺点也是我自己课堂上常有的,提出来也是为了警醒自己。著名语文教师程少堂先生说:“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且让我愚蠢地谈一些零乱的感受吧,也希望能引来授课者和听课者的指点和讨论。以下只是个人感受,与评委分数无关。)
第四节课:《拿来主义》
执教者:开封25中刘影
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作者为何提出“拿来主义”?请调查小组展示报告。
学生展示《社会状况调查报告》,其调研课题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学生的展示很精彩。
【感受:
1、学生预习到位,活动充分。】
2、请在文中找出与“拿来”有关的句子。
①生分组,接力读课文。
②学生答,师点拨。
③教师展示四句话,并分类:第一句为观点,后几句为方法。
【感受:
2、公开课上齐读全文,有胆量,有实效。
3、找关键句子,然后分类为“观点”和“方法”,以此来感
知全文,四两拨千斤。】
3、怎么论证“拿来”?
①两个学生上台演板。
②与此同时,其他学生思考:不正确的态度是什么?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应拿来什么?舍弃什么?——生答师点拨。
③教师点评学生的演板:先破后立。
【感受:
4、学生演板的同时,教师给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所有同学都有
事情干。我当学习这种统筹方法。】
三、咬文嚼字:
请找出一两处句子,说说语言方面的特点,说说你品出了什么?
学生讨论1分多钟。
学生发言,太精彩了,尤其是学生对“捧”和“挂”的品味,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
【感受:
5、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
四、鲁迅作品过时了吗?请用拿来主义的观点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的回答依然精彩。
【感受:
6、学生的发言依然精彩,但似乎没有结合“拿来主义”,教师也没有必要的点拨与提升,遗憾。】
五、教师总结:
教师依照“拿”字,结合本文内容,进行拆字总结。
【感受:
7、以题目中的某个字来尽心拆字解读,这种精巧的设计让人惊叹,我当学习。】
评委平均分数:84.056分。
贾会彬个人评价:„„。这是本次大赛中最精彩的一节课。听完课后,我曾对同事说:“这是一节难以打分的课。”教师运用了学案教学的方式,这无可非议,当然,也可以用得更彻底一些,就像山东衮州循环大课堂上的学案教学(详见《李平老师讲语文》)一样。但是,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评委、听课老师,都显然没有达到衮州一中语文组的高度。于是,我们在赞叹学生的精彩表现的同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节课是不是有点假?
学案是把双刃剑。本次大赛中,几乎所有的选手都使用了详细的学案,学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精神。但我认为,详细的学案让课堂看起来像讲评课而非新授课。如果学生对学案做得非常好,而我们又一定要上新授课,那么这节课就会显得很假——比如,学生在短短的思考或讨论后能说出很长而又很有文采的一段话吗?我认为不能,这段话显然是早已写到学案上的,那么,所谓的思考是不是在走形式?除此之外,详细的学案还有预设有余、生成不足的缺点。(详见拙作《这样使用学案要不得》,发表于2011年6月17日《中国教育报》。)
我主张使用小容量的“预习学案”。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中,学生的课外时间非常少,大容量的学案不符合实际的。有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必不可少,它们
是课堂重点问题解决的铺垫,但若放在课堂上思考阅读又影响了品析重点的时间。我们不妨把这些问题作为预习题,放到学案上,题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这样一来,我们利用了学案,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让课堂有了不可预知的生成的空间,为师生能力的锻炼和展示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
第二篇:优质课听后感
读思合一,学做相长
——听《草船借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有感
教师:郝雅静
听了两位听老师的精彩授课,我收获颇深,我认为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大的语文观着手,以“阅读为主题”的课堂,应把文章内容及有关的课外拓展理解深刻,掌握透彻,针对本课应做到知识渊博。如:在陈晓丽老师的《草船借箭》中,她让学生展示和《三国演义》有关的课外知识,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有的积累的是成语,还说出了成语的出处和相关三国的故事;有的积累的是古诗;还有的积累的是有关三国的谚语等,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交流,教师精彩的点评和补充,不仅体现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盎然,还体现了教师的知识渊博、指导有方整节课气氛活跃,激情飞扬。以“习作”为主题的课堂,应把习作的方法按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引导,最后水落石出,清楚明了。如:在武文巧老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老师先让学生选择绘制《踏花归来马蹄香》的马蹄香,让孩子们一目了然衬托手法的含义;接着又通过找出《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精彩片段中体现衬托手法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衬托手法的含义;最后运用锦上添花一环节明示衬托手法的用法。整节课看似无声胜有声,孩子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受益无穷。
2、针对学生对课文的读
平时总觉得学生的读书水平差,其实不然。学生读的情感体现水平是老师引导能力的体现。只有老师正确、恰当、到位的引导,学生才能读到位,读出感情。作为教师应着重于对作者文本感情的剖析,准确掌握引导的方法,对学生一步一步引导,课堂上才能自然呈现感情饱满,激情飞扬的读。
3、只有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高效课堂的教师
一节人人爱听,听的轻松,甚至让听者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的课。这需要老师有渊博的语文知识、雄厚的语文涵养、有高度的敬业、献身教育的精神,也许只有具备这些,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第三篇:体育优质课听后感
体育优质课听课反思
2017年5月11日,在角美第二中心小学这所美丽的学校,有幸和其他体育老师一起观摩了区2017年小学体育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今天这5节课相当精彩,各位授课老师讲课风趣,执教手段多样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掌握了基本技能,基本部分学习衔接很巧妙,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效率。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既要符合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体育水平,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堂课的标准,只有明确目标,师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协调一致,取得最佳效果。本课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技能为主线,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材分析中,描写细致,体现了运球突破的技术动作特点,技术环节清楚。体现了引导学生有方法的“学”的意识。
《行进间胸前传接球》这节课,对于篮球动作技术而言,各位教师对目标掌握到什么程度比较明确,“初步体验”是这节课的技能定位,比较恰当。过程与方法的描述中,自练、互练、互动等非并列关系的词语还应再进行科学性筛选。《双手前掷实心球》教学技能目标主要是通过双手前抛实心球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双手前抛实心球的动作方法,并积极开展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过程力争体现课题研究
由于新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也是直指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在强调学生在培养体育兴趣,学会健康方式,正确锻炼行为,养成锻炼习惯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会”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应该掌握的部分,包括技能技巧、知识等方面的收获。通过以下手段,逐步达成: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辅助,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正确的运用。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最终学会技能技巧、知识,完成课堂目标。
郭端端老师执教的《行进间胸前传接球》这课,有意识地将体验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为学生搭设学习的平台,体验的场所,引导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最终初步掌握技能。努力让学生与篮球“亲密接触”,从起始部分的球操、原地运球到最后的行进间运球。学生在长时间的持球过程中,熟悉球性,主动参与,随时练习,为真正的“体验”篮球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秀凤老师执教的《双手前掷实心球》这课,开始采取慢跑来进行热身练习,接下来的徒手操设计合理,即起到了舒展身体各个关节、韧带的作用,又通过教师良好的展示给了学生直观的动作体验,使他们对本课的实心球学习充满好奇和决心。接下来陈教师采用了讲解、示范教学方法,清晰的把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动作展示给学生,学生练习的队形组织合理,最后环节运输球接力比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运球接力跑,在跑中发展身体素质,在跑中体验小组合作,增进小组合作意识,在跑中将本课推向高潮。
三、建议:
1.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是需要有幽默感的,语言要抑扬顿挫,贴近学生的生理特点。教师应讲解后可以应立即采取示范,那样学生就很容易的明白练习的方法了,不要只做了讲解。
2.运动强度负荷和密度小,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学生多练,要以突出学生为主体地位,一堂课教师手段再多形式再多样,但是学生的练习密度达不到,教学效果就不突出。
3.哨声太少,教师的声音也偏弱,体育课应该提高哨声的利用率,让学生能够及时知道教师的指令。
第四篇:《8.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1.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是后半部分,即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于丹,因在百家讲坛里解读《论语》、《庄子》而暴得大名,被称为2006年的“超级女声”,一面是好评如潮,一面被炮轰的声音也是十分强烈,有人在博客上撰文《孔子真要被于丹弄哭了》、《中国进入文化奶妈时代》来质疑于丹。并称他们的行为不是“醋意大发”,而是出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因为他们的初衷都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孔子,一部真实的《论语》。面对《论语》、面对文化遗产,谁是对的,我们应该相信谁?《拿来主义》将给我们答案。(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思考:
什么是拿来主义?除了拿来主义,作者还写了哪些主义?
三、初步探究
本文核心写“拿来主义”,作者为什么花将近一半的篇幅写其它“主义” ?(多媒体展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实质及危害)(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要点)
【①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②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③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引出下一问题(对拿来主义的解读)】
【(选讲)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提问:(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这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鸦片战争洋人的枪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府“送去”了什么: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今河北、内蒙古、辽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送”古董到巴黎,“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提问:(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
8、拿来主义
..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多媒体展示板书)】
提问:(3)我们奉行“送去主义”的同时,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什么政策?
【讨论,明确: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送来主义”,“送来”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是“抛给”、“侵略”的同义词。(多媒体展示)】
四、重点研读:(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朗读8、9段,思考:“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这是在作者批判了哪些态度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
【讨论,明确:(多媒体展示)“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多媒体展示)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五、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明确:(多媒体展示)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多媒体11展示)】
六、延伸拓展: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多媒体列举类似现象,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作分析。
七、板书设计(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错误态度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正确态度(占有、挑选)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破 立 破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立
第五篇:市优质课评选听后感
淄博市优质课评选听后感
4月11日我和以为同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淄博市市直第二幼儿园,观摩了《淄博市优质课评选活动》,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非常感谢领导安排让我前往学习。活动当天共开设八节课,可以说每听一堂课都会有所收获,对自己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午的一节语言课,由市直三幼的白黎明老师授课。上课由授课老师将孩子带到活动室,这节课也不例外,等孩子们做好第一排后,出乎全场所有人意料,后面跟进来第二排竟然不是孩子,清一色的男人,等孩子们欢呼的叫出爸爸时我们才意识到原来白老师偷偷把孩子爸爸叫到课堂,来配合上课,每隔爸爸对应坐在孩子后面,在爸爸的陪伴下,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这节课学习漫画书《父与子》片段,《醒来后的惊醒》。白老师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她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和爸爸们争相回答,不甘落后,本节课采用看看,猜猜,想想,讲讲,演演的思路,先让孩子和爸爸们看图片,猜想图片发生了什么,讲述出来,锻炼孩子语言思维,然后给漫画起名字,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发挥想象不拘一格,最后让爸爸和孩子一起上台表演,在下边老师和孩子的讲述中完成表演。最后的情感教育重点针对爸爸,漫画中父亲布劳恩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运用自己的智慧给了孩子惊喜,那么,在场的爸爸给过孩子惊喜么?让在场的爸爸们有所反思。在这节课中,白老师用她的机智幽默创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能踊跃发言,自始至终精神极度集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目标。
取其之长,避其之短。我这次听课后的最大感想是: 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就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认真钻研,全方位充实自己,才能在幼教行业中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