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课堂开出廉洁文化之花(谢青春)
让语文课堂开出廉洁文化之花
把廉洁教育引进课堂,对引导小学生树立尊廉崇洁、积极向上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有着积极的意义。语文学科在渗透廉洁文化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践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廉洁教育完全可以以文化积淀来滋养,以道德情感来熏陶,以多样形式为载体,在给学生打好文化基础的同时,建立精神底子。
“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中的廉洁思想的渗透要做到使学生如沐春风,化有形为无形,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以空洞的说教来代替渗透,要艺术化地展现语文课的情感性和意境美。当学生通过涵咏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课文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廉洁文化呢?以下是本人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在设计导语中渗透。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一句句发人深省的格言,都可以放入语文课堂。例如,上《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课时,可先讲述《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一则关于北宋著名宰相吕蒙正“不好玩物”的故事,请学生讨论:你认为吕蒙正是否
1该收下这些小玩意?为什么?让学生明白吕蒙正之所以能廉洁自好,正是因为有了“防微杜渐”的思想,“防微杜渐”是保持廉洁的最有效的方法。由此引出反腐败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进入课文学习:鲁国大臣公仪休,为了保护自己的清正廉洁,拒绝收了别人送他礼物的故事。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如果都像公仪休一样清正廉明、以身作则,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美好,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强大!
二、在品读重点词句中渗透。
教学中扎实的抓好重点词句,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如《孔子游春》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孔子论水”一段是课文的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用心灵去感悟,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一个个妙语连珠,他们说孔子没有空洞的说教,借水喻人,由水育人,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让弟子们明白了做人就要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可见,他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明白了修身立志的重要性。
三、在分析关键语段中渗透。
教学中要通过教材的语言因素的剖析,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来进行思想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如教学《钱学森》一文时,我抓住了钱学森的两段话,首先让学生了解钱学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了这两句话,然后让学生反复品味,并提出“假如你是钱学森,说这番话时应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表情?”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钱学森当时的慷慨激昂、满腔热血、激动不已。然后再指导朗读,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倾诉出来,通过这样的换位体验,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和钱学森的心就贴得越来越近,不仅熏陶了学生人文情怀,而且与人物产生共鸣,感受到了人物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四、在辩论表演过程中渗透。
如教学《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可紧紧把握“廉洁诚信”的教育契机,把廉洁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课前不仅布置学生搜集并介绍我国历史上清正廉明的人物故事,而且引导学生围绕“刘备该不该第三次到隆中去”、“祁黄羊该不该举荐解狐和祁午”、“公仪休该不该拒鱼”等问题展开辩论,最后还在活动课上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自己制作道具,表演话剧。同学们都争着表演,而祁黄羊“大公无私”的廉洁之举、公仪休“清正廉明、聪明机智”的品质都已深深印入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此外,还可抓住语文教学的其它活动来进行“渗透”,如在介绍时代背景时,在说话、作文训练时,在开展有益的语文课外活动时,抓住契机渗透廉洁教育。只要我们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语文学科特殊的德育功能,切切实实把廉洁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切实将人文精神贯彻到语文课中去,让廉洁文化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给学生奠定一生的“精神底色”,为使我们拥有一个公平、公正、充满正气的社会而努力!
(高邮市临泽镇川青小学语文谢青春)
第二篇:让廉洁文化走进大学校园
让廉洁文化走进大学校园
中青法律一班
大学校园是一个供较高一级的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在这里汇集了全社会各方面的人才、专业知识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各种文化在这里汇集,蓬勃发展,青年学生在此学习专业知识,健全各方面的品质,放飞梦想,步入社会。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主要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因而大学生所崇尚的价值观、所追求的价值理念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为了让大学校园更好的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而服务,有必要让廉洁文化进入大学校园。
文化从大的角度讲,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物质生产和政治经济活动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廉洁文化是以廉洁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洁的特殊性与文化的普遍性的有机统一,是廉洁内容与文化形式的巧妙结合。廉洁建设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文化建设应当包括廉洁内容,廉洁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其内涵可分三个方面:一是精神层,包括廉洁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对廉洁的认知程度等;二是制度层,包括廉洁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三是物质层,包括廉洁教育场所、廉洁文化遗产、廉洁主题景观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保留了大量宝贵的廉洁文化,自古就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说法,这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崇高品质。关于廉洁从政,中国历史上也出了不少清官,如魏征、杜甫、包拯、岳飞、于谦、海瑞等,这些人千百年来至今仍为人传诵,他们因品德高尚而成为社会的楷模,这种廉洁的品质也成为民族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一代代后世子孙将其薪火相传。新时期,在不同战线上也涌现出了不少清正廉洁的官员,如孔繁森、焦裕禄、牛玉儒、任长霞、郑培民等,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严格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然中国也不乏贪官,各级机关都出现过腐败分子,由于监管体制不健全,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所以腐败问题成为困扰党和政府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成为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今在大学生眼中,腐败问题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当一个人对一种不好的现象不再强烈反对时,这就会降低对不好现象的警惕性,从而增加了接受坏的现象并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当代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思想也非常活跃,所以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也呈现多样化,那么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建设廉洁文化,让廉洁文化走进大学校园,用廉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洗礼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品德,引导大学生追求积极高尚的价值取向,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
为了引导大学生追求清正廉洁的人生理念,促使社会形成讲廉洁的风气,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项举措,以校园为平台,以文化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育,更能够取得成效。
让廉洁文化走进大学校园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国家公务员的有效监督机制,完善预防腐败、惩治腐败的体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形成一种清正廉洁的政治空气。其次全社会不管是团体组织如公司,还是个人都应自觉抵制腐败行为,营造出一种崇尚廉洁的社会风气。至于学校,因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抓住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各种活动,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途径营造出一种崇尚廉洁的校园风气:一要健全组织机构。在自觉发挥党组织和共青团的政治优势的同时,应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二要加强制度建设。要把廉洁文化纳入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教学工作一起考核。三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促进校园文化向纵深发展,引导青年学生关注时政,自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应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崇高的价值观念,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学习中兢兢业业,在作风上清正廉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堂堂正正的人。
清正廉洁,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品质的问题,它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当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能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那么这个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政府廉洁,则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企业廉洁,则效益提高、税收增加;个人廉洁,则奉公守法、品德高尚。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其在将来的工作中不管是从政还是从事其他行业,都能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勤于公务,做一个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人。
岳飞说:“文臣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可大治矣。”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呼唤廉洁文化走进大学校园。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一般地看廉洁文化,不能以老眼光看廉洁文化,不能以个人好恶看廉洁文化。要站在新的制高点,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从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和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逻辑联系上来思考,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力度看待和推进廉洁文化进入大学校园。
第三篇:让周记开出灿烂之花
让周记开出灿烂之花
华一寄宿任萍
随着学生生理上、心理上的成长,接触到的新事物形式、的变化多端,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日趋丰富、复杂起来,本来天真幼稚的童心变得日益成熟复杂,开始不太轻易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在言语上表露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大多数的青春期学生(尤其是女生)会拿起手中的笔和精致的日记本,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不顺心之事,受到的委屈,甚或是同学复杂关系,师生关系,家庭等写进自己的日记,收藏自己的喜怒哀乐。知识的日益丰富和思想的不断成熟使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以自己的尚未成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审视身边的人事世界。但是,学生还只是停留于所学的书本知识,缺少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在看待身边的事物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没有进行理智的,进而作出不甚、不甚全面的判断,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因此学校教育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是班主任老师,因为班主任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因材施教的第一手信息。在此我认为正确地利用学生周记,并发挥周记评语的教育作用,是班主任与学生间建立起感情,沟通思想的一种良好手段。下面就本人在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期间,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周记,并通过详尽、温馨评语来管理班级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周记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心灵的一个窗口。
布置学生的周记,我的要求是让学生像对待自己的私人日记一样,写出自己所看、所感的事和情,不讲求形式内容,对篇幅长短不作严格的规定,放下包袱,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就写什么情感,追求个性的充分舒展,性情的充分张扬。这样,班主任便可借此了解学生近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翻阅周记及时发现学生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并随时通过评语和他们作情感上的沟通,开启学生心灵之门。起初不少学生对此心存顾虑,生怕班主任看后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看法或偏见,但见周记中班主任善意的批评,积极的肯定、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式的点拨时,对班主任的信任便随之而生,心灵之窗向班主任敞开。比如:在我班中有位女生在一次期中之后,心情郁闷,独来独往,郁郁寡欢,甚至茶饭不思。她在周记中写道:“自从这次测试之后,我那颗想学好知识、努力上进的心被打倒了,因为我不管多么努力,到后来却还是考得不好。这个学期以来,我每天复习功课,花的时间比同班同学多几倍甚至多几十倍。可这次的成绩使我那颗热心又冷了。老师,我该怎
样才能恢复我的自信心?我该怎样取得我应该取得的收获?我该怎样提高我的学习成绩?”面对这位学生的求救,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先应冷静下来,然后再找找原因。在学习生活中,本学期来你其他各方面都挺优秀,成绩不尽人意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在遵守纪律方面,你是班级同学的模范;在卫生打扫方面,你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佼佼者;在学习方面,你的学习态度在班里无人能及,只是收获与你擦肩而过……但是只要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定能不断地提高。我和同学们相信你会成功的一天。”经过这段评语的精心指导和鼓励,同学的帮助和家庭的配合,最终使这颗冷却的心重新燃起了继续拼搏的斗志。
班主任可以利用“周记”这个窗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并及时发现和排解他们心中的情感困惑,解答他们在学习生活上产生的疑问和难题,或分享他们在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与欢乐。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并得到积极的回应,排解了紧张学习的各种压力,另一方面,班主任在管理上可以因势利导,尽可能地缓解了管理中的隐性困难因素。
二、周记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本是相互平等的朋友关系,而非古代所谓的片面的师徒关系。班主任可充分利用周记这一书面媒介,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互通感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亲切的学习生活氛围。
班中有位性格开朗,无话不谈的女同学,她在一次周记中这样写道:“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喜欢看老师所给的评语,包括周记、日记、作文中对我的批评与表扬等。小学时经常写日记,日记本一发下来,我就急着看老师有没有给我打上五角星,还有写了什么评语。初中,就开始写周记,同样,发下来的第一件事还是看评语……看老师批改我周记的评语经常是我的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她的评语一般较多,而我的经常只有一句话,唉,真不过瘾。”我认为,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人人平等对老师而言并非易事(虽然口头上常说对每位学生要一视同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包括写周记评语在内)都逃不过他们那一双双雪亮的眼睛。如果稍微处理不慎或不公正,就会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就大打折扣。因此我在她的周记评语中写道:“作文水平已不错,又何必在乎评语的多少呢;只要自己尽力,又何必在乎别人的评价。”在下周的周记中她马上写下了:“不错不错,还对偶呢。上周的评语不错,但是您的评语内容和我的看法多少有些偏差,再好好品味品味吧。嘻,小丫头不懂事,说话冒犯了……”字里行间透露出师生间其乐融融之感。
无穷乐趣,学生们也有此同感。班中有位姓熊学生,因家庭的关系较为冷漠,父母经常
吵架,这种局面造成她性格内向,同学之间交流甚少,但内心世界极为丰富,情感的矛盾也比较激烈。她常把内心的想法倾注于笔端,与我进行思想交流,她说:“每周的本子上我都会写上满满的三页,我把自己所有的不快乐、不开心之事全都告诉您,因为您不仅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最信赖的朋友。”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语。
师生间应注重情感交流,班主任可充分发挥周记评语的功能,沟通师生情感,并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评语去鼓励、带动学生。这种方式便于老师最深程度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通过老师的评语了解老师对他们的看法,也乐于接受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情回报老师,这使周记俨然成了学生与教师间心与心对话的桥梁。作为班主任,心中时时装着学生那一份份沉重或欢快的情感,对优等生进行正面表扬,让他们在班中树立起榜样的示范作用,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后进生则进行侧面鼓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通过细心观察,积极去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我想:只要人人都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真情,学校将会变成师生们美好的乐园。
三、周记是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加强班级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集体教育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等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生周记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不可轻视。由于碍于学生自己的面子和同学关系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直接向班主任反映班级状况,而乐意通过周记的形式间接地为班级集体建设和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或反映班级中新近发生的事情。作为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周记这一媒介与学生共同探讨治理班级的人性化的“政策”,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意见或建议,并鼓励他们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又起到了了解学生、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作用。比如班中的劳动委员在一次周记中向我反映:“最近几天,同学们吃零食,有个别同学吃完后把话梅核随意地吐在地上,特别是吃泡泡糖的,吐在地上扫也扫不起来,时间久了粘在地上并且发黑,造成一块块的污迹,这严重影响了我班卫生情况。尽管我会及时制止同学们乱扔垃圾这一不文明现象,但希望班主任能让同学们不吃口香糖或泡泡糖。”他及时的反映得到了我的高度重视,随后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充分调动了他作为劳动委员的积极性,认真地和他探讨整改的措施,并且大多数地采用他所提出的方法,不出两天,这个问题便得到了全面、较为彻底的根治。同时以点带面,使得班级其他方面的卫生工作蒸蒸日上。
又如我班的班长在管理班级上有这么一种想法,他在周记中这样写道:“一个班级综合实力的强弱、学习风气的好坏并不是靠班主任或几个同学的努力就够的,而是靠全班同学为
一个共同目标,并一起朝这个目标不断迈进才行的。只有大家团结,才能把本班的成绩赶上去,我真希望我们班同学能做到这一点,真正提升我们班的形象。”我在评语中充分肯定了这位班长的工作思路,赞成并支持他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给他充分的班级管理权力,结果在他的影响下,班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井井有条,整个班级呈现出齐心协力、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这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们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好局面。
四、周记是班主任在教学教育中自我比照的一面镜子。
教学中,学生好比是《皇帝的新装》中天真无邪的小孩,是最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他们对每一位老师有什么样的想法或看法,即使不当面提出,也会在笔端得到如实地反映,且态度鲜明、毫不客气。如我班有一位姓陈的学生在一次周记中写道:“做为学生,对老师的看法是不同的。老师授于我们无穷的知识,为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师,但老师也应该照顾学生,不可以打骂学生。平时,老师教我们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对于老师而言,有时会做出不太相称的事情来,难道这就符合教师的本份吗?”比照鲜明、直言不讳。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反思,自我检测。我认为,这些学生的周记,好比是一面面的镜子,折射出我们在学生心中所树立的形象,真实而鲜明,并时刻提醒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努力完善自己的工作,鞭笞着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
新的世纪,新的目标。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应当告别旧的教学模式,从“心”开始,充分发挥学生周记和教师评语的功能,让周记开出更灿烂的花朵。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智慧课堂教学建构心得体会
龙门中学
白远勤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空气的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我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古典小说《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郑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鲁提侠为什么要打郑关西?它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大打出手......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错误》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我选取了“达达的马蹄”五个字组成的意象进行了这样设问:达达的马蹄声是什么声?江南女子听到马蹄声会怎样?当她发现是个错误时是什么心理?两次马蹄声在女子听来有没有区别?若干年后马蹄声再次响起,女子会怎样?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关键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⑵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大难度,坐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别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不行。⑶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要是优秀的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从细节入手。“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困难:文言字词的教学任务加重,文言句式的讲解繁琐,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师往往一味的赶进度,学生疲于听课应付,课堂自然较为沉闷,课堂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即使有些师生互动,也只囿于简单的问句翻译疏通,教师的讲解也大多照本宣科.千人一面,了无新意。总之,缺失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意味上的咀嚼品味,史学意味上的思辨剖析,这样的语文课只会是乏味的。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设计了以细节的再现.体验.品味为切入口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⑴找出文中对韩信神态描写的句子。
①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⑵让学生结合课文,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主要人物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析结果如下:
①从韩信的喜怒等诸多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容易流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也可看出他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
②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中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生历程:少年落魄——青年得志——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缩影。
③④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长于用兵,但对于对手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生的讨论成果之丰富不仅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也超出笔者的预料。这就是细节切入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
6.从质疑权威入手。笔者在教学小说《药》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鲁迅的小说思想深邃﹑写作技巧高超,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鉴于这种状况,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对文学大家的喜爱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记大量的笔记,增加作者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深入阅读文本,以点带面,逐渐走入作家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小说世界。
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我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我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就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我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安徽铜陵县一中 茆诗磊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空气的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古典小说《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郑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鲁提侠为什么要打郑关西?它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大打出手......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错误》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我选取了“达达的马蹄”五个字组成的意象进行了这样设问:达达的马蹄声是什么声?江南女子听到马蹄声会怎样?当她发现是个错误时是什么心理?两次马蹄声在女子听来有没有区别?若干年后马蹄声再次响起,女子会怎样?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关键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⑵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大难度,坐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别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不行。⑶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要是优秀的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从细节入手。“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困难:文言字词的教学任务加重,文言句式的讲解繁琐,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师往往一味的赶进度,学生疲于听课应付,课堂自然较为沉闷,课堂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即使有些师生互动,也只囿于简单的问句翻译疏通,教师的讲解也大多照本宣科.千人一面,了无新意。总之,缺失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意味上的咀嚼品味,史学意味上的思辨剖析,这样的语文课只会是乏味的。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设计了以细节的再现.体验.品味为切入口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⑴找出文中对韩信神态描写的句子。
①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⑵让学生结合课文,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主要人物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析结果如下:
①从韩信的喜怒等诸多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容易流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也可看出他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
②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中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生历程:少年落魄——青年得志——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缩影。
③④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长于用兵,但对于对手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生的讨论成果之丰富不仅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也超出笔者的预料。这就是细节切入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
6.从质疑权威入手。笔者在教学小说《药》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鲁迅的小说思想深邃﹑写作技巧高超,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鉴于这种状况,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对文学大家的喜爱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记大量的笔记,增加作者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深入阅读文本,以点带面,逐渐走入作家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小说世界。
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我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我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就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我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