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的认识》作品创作说明
《圆的认识》作品创作说明
一、作者简介
杨利民 女 1982年8月出生,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瑞金市八一小学。
二、创作思路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问题引入,初步感知。在课伊始,师创设了站队套圈的游戏,让学生思索怎样站队?有几种方法?在比较后,学生初步感知站成圆更公平,由此引入课题。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概念。在这一环节中,师设计了摸图形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感知圆这种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区别,并介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对圆的赞美,使学生体会到圆是最美的图形。
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圆的特征。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先尝试画圆,展示不成功的作品,让学生猜测失败的原因,而后由师示范画圆,再让学生再次画圆并说说画圆的心得,总结方法。最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的活动,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征,而后电脑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体验。
4.渗透数学历史文化,了解圆的历史内涵。在这一环节中,师通过课件介绍古人“一中同长”的说法及演示切割圆的方法。
5.巩固应用,拓展延伸。首先师通过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对圆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巩固,而后出示内切圆及古代阴阳太极图,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出示篮球场,让学生思考:这么大的圆是怎样画出来的?
6.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圆。师出示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圆的美。
《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参与到概念特征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思考、比较、操作,深刻体验圆的本质内涵。
三、素材选用
1.音乐。
2.参阅《小学教师用书》上的文字描述。
四、技术应用
本课件使用了《高山流水》,《献给爱丽丝》的背景音乐。把这些素材综合起来,制作成课件。
第二篇:创作说明
《审视战争
呼唤和平》的创作说明
本刊名称:《审视战争
呼唤和平》 主题::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创作思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人类的历史也就成了一部战争史。战争使人类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多少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失去了亲人悲痛欲绝,多少儿童成了孤儿,多少老人失去了天伦之乐。如今,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四面烽烟再起,整个世界弥漫着躁动与不安,火药味日渐升高,人民再次感到恐惧。在伊拉克,美英联军的进攻还在进行,连续一个月的轰炸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无辜的儿童被炸死、大面积的油田被毁、17万件珍贵的文物被抢劫、断水断电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极端的困难、环境的破坏使伊拉克人民面临着一场严重的生存危机。在其他的一些国家,战争正在以各种形式轰轰烈烈的进行着,但结果只会是使人民受到创伤,给国家带来灾难。所以,我们期望世界人民相亲相爱,和睦共处,让世界不再有战争、杀伐,不再有流血和流泪,我们用一颗幼稚的心在此呼唤:Stop war,No war!!!为了表现好这个主题,特意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和照片,从关于战争的各个方面来对其审视,用触目惊心事实来打动读者,增加作品的真实程度,增强作品的说服力。
技术应用:
一,使用工具:本刊主要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成,其中个别图片使用Adobe Photoshop辅助处理。在版面中大量运用了超级链接,使整个刊物读起来更灵活随意。
二,美工特点:页面中大量运用了红、黑、白等一些视觉效果强烈、寓意深刻的大色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红色代表了鲜血、和生命,黑色代表了死亡和沉寂,白色代表生存、光明、希望等等。色彩的单纯化使整个作品显得简约、统一。作者将大量的具有说服力的、优秀的战争图片和文字配合在一起,为读者诠释着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对和平的憧憬与向往。本刊的图片素材大多收集自网络素材库,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
三,音乐背景:在选用音乐的时候,特意选用了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明天会更好》来做背景音乐,这首歌由群星合唱,更能体现大众化,而且歌的内容和本刊的思想很吻合,迎合了当前世界人们对战争的反感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在制作过程中还特意简化了一些其他的音效,以完美作品的整体效果。
第三篇:电脑绘画《哭泣的小鸟》作品创作说明:
电脑绘画《哭泣的小鸟》作品创作说明:
“环保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学校的主题教育也时常以此为主题,我校经常通过绘画等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环保之花开遍校园,画中通过无数的树桩、无助的小孩和哭泣小鸟来表达环境被破坏后的惨状,让人回味无穷。
第四篇:《图形认识》的微课创作说明
《认识图形》的微课创作说明
作品名称:《认识图形》微课
学习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起始课36页 适用对象:小学一年级数学
主讲:太平镇贺家小学
王玉玲
教学设计
适用对象分析:本微课适合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和教师观看。一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的自主性上,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还处于低级,所以课堂的形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图形概念,所以本节课的认识认识图形不是问题,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确是弱项,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引导者。一年级学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天马行空,他们还没有被思维固化,所以他们有着无尽的想象力,而这些想象力就可能创造出奇迹 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初步辨别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体会“面”在“体”上。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了空间观念,对后续的学习有着一定的铺垫作用,并且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
重点: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学习难点: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学习过程:
1.复习导入,从口袋里摸出学过的立体图形 2.活动:画手印,通过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 3.游戏:图形蹲
4.练习巩固:找一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我要考考你(认一认图形)
学习指导
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在游戏练习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制作技术介绍
本作品主要通过ppt的课件制作,录屏软件的录制,最后通过狸窝软件进行视频剪辑。
第五篇:摄影作品创作感受
摄影作品创作感受
班级:姓名:06教专班 卫 静
摄影作品创作感受
“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自1839年以来,它已有了160多年的历史。短短一个半世纪多,摄影作为现代文化的视觉媒介,已渗入到天文、气象、地质、探矿、医学、考古、新闻、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以其纪实功能,成像的快捷以及操作技术的简便易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尤其是各大学院校,他们已把“摄影”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来教学。
2007-2008学期,我们也学习了摄影。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使我对摄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摄影”,它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二维空间的平面造型艺术。“摄影”一词的原意就是“光画”,最早的摄影派是“绘画派”,20世纪20年代摄影在中国则被称为|“美术照相”。今天,以“画意”为主体的创意摄影与纪实摄影仍为摄影艺术的两大支柱。纪实摄影体现着摄影的本性特性是摄影的主导。摄影爱好者从拍纪念照到从事摄影艺术创作,必须经过一个控制光影,把摇画面结构的学习过程。当然,学习过程中的习作难免会有不少模仿之作,但即便如此,也是无可后非的。有才能的摄影家正是在这模仿中掌握了摄影艺术创作的要领,才创作出了不少佳作,最终能够跳出“沙龙”,自成一家。下面我就自己拍摄的三张作品具体地谈一下“摄影心得” :
照片一:“环保”,本画面所呈现的内容十分简单:主体是一只手,手里拿着一张废纸;背景是一个垃圾桶。该相片采用了“顺光”→“侧拍” →“特写”的拍摄技巧,很自然地巧抓拍了一幅“往垃圾桶扔废纸” 的画面,它揭示了“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寓意。从侧面也可反映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明天!
照片二:“室中花”,本画面的主体是几盆“争艳”的花,采用了“侧面” → “俯拍”的拍摄技巧,勾勒出了一幅“室中的花儿在阳光的照射下竞相开放”的画面。它揭示了:同一片蓝天下,同样的耕耘,同样的收获。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为什么在我们学生中间有优生和差生之分呢?这值得我们反思„„
照片三:“阳光”,本画面采用了“正面” →“仰拍”的拍摄的技巧,形象地描述了一幅“透过树枝阳光普撒大地”的画面。该相片是早晨拍摄的,也许由于光线不强的原因吧,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模糊感,看起来有虚化的艺术效果,不过这也是我想要的。忽然间我明白了:原来大自然是那样的奇妙,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到处都存在着美„„
上述三张相片是我通过一学期的拍摄练习精选出来的,自我感觉还不错,望老师再为我指点一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