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学110有感
读《教学110》有感
广元市朝天区朝天二小李燕禄
去年在南充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师时,老师发给我们一本《教学110》。当我第一眼看到封面上的“小学数学主流话题,疑难问题透析”几个字时,就不由得对这本书有了兴趣,在培训期间,我粗略的翻阅了一下,回到学校后,再一次拿起这本书仔细品味了一番,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我们一线教师的书籍。
我认为本书的两大主流话题“名师引领,理性深刻”和“疑难问题,以理说理,深入浅出”也正是这本书的两大亮点。
亮点之一:“名师引领,理性深刻”。包含了引领理念解读,引领教学研究,引领学情研究。三大热点是名师们结合教学研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分享他们的理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张兴华对于教学中怎样防止出现两极分化,体现实效的阐述,使我感同身受。张老师说教学不是缩小乃至消灭差异,将不同学生在同一模式同一目标塑造成同一规格,同一类型的产品,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就造就成了对某些个体学生的不公平和不工正,教学要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学生都在“向前走”,但不是“齐步走”,都在以自己的节奏与速度在原有的起点向前走。“优生”往往走得快一些,而“差生”则会走得慢一些,教师要做的是“下促底”,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发展目标。“上不封顶”,让学生可以并且应该获得各自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使我明白了平时教学中对“差生”光抱怨没有任何作用,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制定目标时,既要有基本目标,又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性目标,为学生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书中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夏青峰关于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观点也使我受益匪浅。他认为我们必须
关注到每个人,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了解差异,运用差异。教育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到同样的层次,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发展,要促进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要从四个方面去做:
第一、我们要真正的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尊重差异,我们应该不断追问,学生究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怎样想的?要真正的深入了解学生,教师光凭课堂上的一点功夫与技巧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功夫在课外。课始围绕:“关于这一知识你已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太清楚的地方”等问题了解学生,还通过布置尝试性家庭作业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及学生的整体情况,在课外与学生的了解与密切交往中,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心灵互动中真正了解学生。
第二、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有表达的心理安全感,自由、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他在课堂上倡导“三个允许”:即允许学生“答非所问”,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坚持“三个鼓励”,即: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思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己“爬坡”,在困难时再适当地给一个“拐杖”。一方面可设计弹性练习,如:设计选择性的练习,让学生随便选择一组进行练习,一组做完了可做另一组,但每个人至少要完成一组练习。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提示卡,提示卡一种是帮助性的,设计这种卡时,教师要清楚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会在哪里出现“认知卡壳”。另一种是发散性的,这种卡片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这种练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能。
第四、注重纵向评价,鼓励纵向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淡化功利色彩,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他常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淡化群体的纵向比较,关注个体的纵向发展,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成功的鼓励。
读了这一部分,我也在不断反思,每次在上新课之前,对于学生究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是怎样想的,作为教师的我心里也没有多少底,而要想知道答案,则需要教师在课前与学生有密切的交流,或通过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这么多年来总是感叹低年级的课堂,学生的发言积极踊跃,越是到高年级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状况的呢?我想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也能像夏青峰老师那样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使学生想说、敢说、愿意说。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思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对于他们的回答多给予鼓励、。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我们的课堂一定不会是越来越沉默的吧.夏老师的那句“教师越是吝啬成功的激励,学生越不会成功”。也提醒我今后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做一个自信但不自满的人。其中还有夏青峰老师的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钱金铎老师的“怎样才能有效的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关系,低、中、高年级的情境设计”,“如何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刘松老师的“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预设与生成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生成性教学的误区及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等理论,都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使我知道了名师的引领是我们教学上的一盏明灯。
亮点之二:疑难问题,以理说理,深入浅出。
书中呈现的疑难问题覆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皆是以题说理,以理服人,对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和思考价值。
疑难问题的思考解答,反应了一线教师在理解、认知及实践方面的困惑,突出强调
以理说理,深入讨论问题前后深层的东西,内含知识的体系,学生心理观念转变等内容。最为吸引我的莫过于每个问题后面的“解答概述”,这些概述既探讨典型观点背后的原因,又结合对教材的分析给出指导实践的建议。比如:对一年级掰手指学生的引导中分析了学生掰手指的原因是“数感差”,要让学生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以强化学生对数的整体感知能力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指导。第一步结合实际了解情况,第二步优化掰手指的方法,第三步沟通掰手指的方法与凑十法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对我今年刚接手的一年级学生中掰手指的学生有了很好的指导。再如:“把直观当客观”一文,让我明白利用直观图形组织教学时,教师要辩证的认识直观判断,在教学中应注意呈现丰富的直观材料,追求判断依据,并注重验证。还有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有争议性的内容,书中都作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如:21.0是小数一例,从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结构两方面加以说明。又如:对于“左右的确定”,今年我接的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当学到“左右”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我不由得又拿起这本书,找到这一内容,仔细研读了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说明,使我们明确了当你确定一幅照片的左右时,关键是看站在自己的角度还是以图中的人为参照来确定,以什么为中心。书中强调,当谈论某物的左右时,通常是站在说话者的角度,以谈论的某物为中心。当谈论照片中的某人左右时,是以照片中的人为中心,但是站在谁的角度观察要视谈论的内容而定。书中还附有照片图加以判断说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当然还有很多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如:0是自然数吗? 0/3 是真分数吗?X=1是方程吗?最小的一位数是“1”还是“0”等内容,书中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说明,甚至还举例证明,有些名师还进一步阐述了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理解,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实施。
读完这本书,使我深知,我们一线教师更要关注课改理念,关注教学思想,更要立
足 数学教学实践。从身边的话题,问题研究起,仰望星空,让我们找到前行的方向,获得精神的力量。但方向唯有融入实践才能指引我们前行,力量唯有根植大地才能源源不绝。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从书中获得自己的共鸣,每个人都会从书中汲取自己的养料,实践永远是教师事业价值体现的最丰富的沃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将会使我们不断成长。
第二篇:读《从0到1》有感
读《从0到1》有感——别了,“宜宾燃面”
《从0到1》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难读的读物,但这本书其实不算厚,260多页,若是耐着性子看的话大概2-4个小时应该就可以看完,我在看《鞋狗》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商业类的书有太多确定的性的观点,甚至颠覆性,作者执意想要将这个本来没有的概念非要强加到你的身上,是极其不好受的,特别是对我这个点外卖永远都是“宜宾燃面”的人来说更加身心俱疲,外卖一般来说就难吃,万一因为尝试新的菜品而后又觉难吃,那不要悔断肠啊!但毫无疑问,读完本书后,就像尝试了一次新的外卖点餐一般,体验也相当不错。
看这本书前因是因为读到徐小平的一句人物评论:如果你发现路上所有的车都在违规逆行,那大概就是你自己开反了。而有一个人,他不仅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地逆向而行,还让路上所有其他车都困惑和怀疑是不是自己开反了,这个人就是:彼得·蒂尔。
我自己不是这种人,生来就是最听话的,正所谓“叛逆”这样“高大上”的冠名词是完全和我搭不上界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我才极其欣羡诸如彼得这类人(我生活中也有这么一位)。正如彼得自己所说:两个阶级并不是因为差异而斗争,相反却是因为相似。正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开篇便谈到:“两家人,同样的尊贵体面”。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在班上第一名和第二名永远是敌人,但倒数第一名和第一名绝对可以畅聊一天。马克思说,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是因为观点和目标截然不同才发生冲突。马克思和历史学家一样会过分的强调差异,认为是观点不同,政治理念不同,才会导致两个阶级的冲突,然而,真正引起冲突不是差异过大,而是太过于相似,对比实力悬殊的双方是不可能擦除战火的,只有力量均衡的彼此才是战争的导火索。倘使你还是不信的话,看看你的父亲和母亲就可以了,假如还没有离婚的话。
《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他被誉为硅谷的天使,投资界的思想家。1998年创办PayPal并担任CEO,把电子商务带向一个全新的纪元。而“中国的”PayPal——马云支付宝的创办还要在此之后等上6年。当然中国的支付宝无疑也是C2C的产物:COPY TO CHINA。
2004年做了首笔在Facebook的外部投资,并担任董事。当时直接以50万美元的注入,几年以后,这个回报数字变成了11亿美元。为此我打算一睹获三项奥斯卡大奖的《社交网络》这部影片。
同年成立软件公司Palantir,服务于国防安全与全球金融领域的数据分析。蒂尔联合创办了Founders Fund基金。与其一起创业的同事离开PayPal分别创办LinkedIn、SpaceX、Yelp,特斯拉等几家尤为出色的科技新创公司,每个公司市值都超过10亿美元。这些人在硅谷,互相融通资金,谋划硅谷的投资,建立起似“兄弟会”的“PayPal黑帮”。其实一个初创公司“更黑帮”会更易获得成功,因为黑帮有几大优势:1.人数不多的决策层;2.对老大绝对忠诚的处事;3.对现有收入并不在乎,更多的关注未来(如果你看魔鬼经济学——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你就能找到原因。)一个初创企业创始人必然是要有黑帮头目的那种魅力,并且在现金流和未来预期估值的问题上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这也是为什么PayPal黑帮能够把PayPal做到这么好的原因。
他成立了蒂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鼓励年轻人在校园之外学习和创业。他还成立了蒂尔基金(Thiel Foundation)——20 under 20项目,即给在20个年龄低于20岁在校大学生10万美金去实现自己的创业项目。但这个项目极具争议,哈佛大学前任校长萨默斯认为这一行为是“10年来导向性最错误的慈善项目,它旨在贿赂学生抛弃教育”。无可否认,美国出一个比尔盖茨就已经了不起了,再出一个扎克伯格这样的少年天才这种概率几乎是万分之一。
什么是“从0到1”?
我觉得彼得用很好的开始切入了这样的一主题。彼得每次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看到这个问题时自己也怀着好奇想回答一下,看是否自己能够答对。于是:“通常在人生价值和生活哲学问题上总是少有惺惺相惜者。” 看着自己的答案,满意的点点头继续,发现其他人也不外如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亟待改革。”
“美国是非凡的。”
“世界上不存在上帝。”
…
彼得给出自己的答案:“大多数人相信X,但事实却是X的对立面。” 我试着把自己的答案套进这样的一个模式里,问题和答案一下变得非常清晰。我觉得至少可以从这样的回答看出几点。
(1)创业者该有的——颠覆式创新
这是以前我在看《对话》栏目的时候听到的词,当然我相信这个概念并不是他们率先提出。里面一直探讨什么是颠覆式的创新?我认为是:违背大多数人所认为,站在真理之上,却被少有之人掌握的。大家所熟知的微信、QQ是不是颠覆式创新,毫无疑问:是的。【当然这个是就中国国内而言,不谈及对外国相同产品从1到N的复制】。就在社交这一方面而言完全可以做到代替传统电信,所以,QQ和微信是实现了从0到1的。我其实一直好奇,作为苹果公司这样一家以创新著称的品牌。APPLE WATCH是否实现了从0到1的颠覆?在我看来,还远远没有。当然相当一个程度是因为我买不起APPLE WATCH。但不可否认得是它想代替手表,可是大家都知道手表现在是一个“奢侈品”,是身份的象征,作为读取时间的功能已经基本没有关系了,但APPLE WATCH就目前功能和市场效应来看并没有占据精英市场,不过确实成为了一个奢侈品,却没取代手表。APPLE WATCH也想颠覆手机,但是它还是不能脱离手机的绑定而存在。它甚至想把医学测生命体征的功能加入进去,但是并没有实现较大的突破。这种四不象似的杂糅我可以相当程度的认为这是一个“创新”,但是绝对不是“颠覆式”的。所以,做到从0到1,你可以在两方面去考虑:1.技术革新。即用户在用完你的产品之后,可以完全不需要依靠你所颠覆的传统产品,这个可以说是技术上的突破。2.商业模式。诸如360采用免费占领电脑网络安全这个市场,然后再以另外一种形式向消费者收费;包括现在的ONLINE,OFFLINE商业模式、大象模式等等。我不去排除还有其他的途径,但这是一个企业家所应该去探索的。
(2)创业者该有的——迎风而行,独立思考
最反主流的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可以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思考。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雄心勃勃的探索秘密之前,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可能发现事物,难道全球人才库中更加聪明的、更具有创造的人没有发现?无疑这样的疑问扼杀了一个又一个的鲜嫩的思想。你可能会觉得叹息,但是在学术界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
在《难以忽视的真相》纪录片的一开头,戈尔说了一件相当令人感叹的事。他说他六年级时候的一位同学,曾经在课堂上面对世界地图当场指出南美洲大陆似乎曾经跟非洲大陆是一体的。这其实就是大陆漂移学说,现在已经成了科学常识。然而戈尔上小学的那个年代这个学说还没有被“主流科学”接受,以至于他的老师立即告诉学生这纯属无稽之谈 — 根据戈尔说的戏剧性结局,后来这位具有非凡眼光的学生成了一事无成的毒瘾者,而老师却成了布什政府的科学顾问。
你可能会说就这样扼杀了一位天才,但是主流的学术界就是如此,他们不会对没有根据的事情进行鼓励和支持,他们必须在正确与错误之间严格的进行审查。这让我想起几天前,我导师因为我的论文题目过于新颖而让我改一下,我本来想解释我这么写的理由,但当时只问了我一句话:这样的说法,在知网上有吗?我说:没有。然后就挂了。科学界渐进式的创新是因为学术界是不容许有太大的失误存在,这才是为什么“专家”能够保持一如既往权威的原因所在。
郭德纲说:以前我只是想给主流相声界当一条狗,他们不要我,把我硬生生的逼成了一条龙。
哈哈哈....听着解气。
我想创业的过程中,包括那些商业巨头们可能完全看不懂你在做什么,甚至予以诋毁,保持独立的思考,继续探索你的发现,说不定你就是一条龙。
怎样做到从0到1?
我记得一个大学的舍友给我讲过一个数学上的悖论,他问我:“你能跨出一米的距离吗?”。我下意识的觉得他是在讥讽我的“身高”。我瞪着他说:“你说呢?必须的可以啊”。他说:“不可能”。又接着说:“你跨过一米的距离是不是要先通过1/2米这个距离,然后继续跨你1/2米距离,但是你在通过这1/2距离之前你又是不是得先通过1/4米,而后1/8...以此循环,你永远不能跨出1米。”当下,我从椅子上起身,单腿一跨,两片地砖过了,正好1米....当然这只是在一个很具体的动作上解决了一个很抽象的问题,而我想说的是从0到1也许像数学悖论一样复杂,也许就是你迈出那一步这么简单。
(1)尽可能的找到你的利基市场
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条律,结果就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将自己困在竞争之中。所以,唯一摆脱竞争的方式就是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去获得你的垄断地位,因为大部分企业失败的原因无非就是被过于激烈的竞争给吞噬。
因为市场手机除了像三星这样贵的要命地手机之外,就是土的不行的山寨手机。而小米发现利基市场于是做“性价比”最好的手机,最终雷军这头猪才可以迎风而起。支付宝也发现网上支付是银行、传统金融所没有涉及的领地,从而率先抢占了制高点,以致险些撼动银行的超级地位。
(2)清楚你所要开创的未来
记得当雅虎公司打算出价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时,可以说这样的价格对于一个初创公司而言无疑是具有巨大的诱惑力的。但是扎克伯格在会议上宣布:“好吧,伙计们,这个会议不过是走一个程序而已,10分钟也用不到,我们显然不会将FACEBOOK卖掉”。因为扎克伯格知道他所开创的公司的未来是在哪里,而其实雅虎不清楚。一个知道自己公司将来会走向什么地方的公司,必然不会在0到1的路上夭折。
最后,我想就自己看《从0到1》得出的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观点,对于初创企业更是如是:
(1)不要让别人抓住自己的DD 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四流企业做服务。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甚至在中国的学术上,更是以外国为世界中心。从1到N你也许搭了别人技术发展的顺风车,但如果我们都是只考虑为了赚取眼前的利益而不思进取直接山寨的话,对人类来说,我们科技的创新就只会停滞不前;对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就只能是被别人抓着DD,裹足难前。真正的企业应该是要做到去创新,去颠覆,去制造你们这个行业的标准,去做一个国家可以做的事,而不是做一个企业可以做的事。
(2)创业前思考这几个问题
1.工程问题。你是否有相对别人不同的技术,别人达不到的壁垒。2.实际问题。现在这个时候是否适合开创你自己的事业。3.垄断问题。开创之初,你是否已经觉得可以以一个晓得市场占领大的份额。4.人员问题。你是否有和你具有出价值观以外的能力有较大差异的团队成员。5.销售问题。除了对产品本身注重之外你还需要注重你的销售。6.持久问题。你能保证巨头不会进入你所在的利基市场,10年,20年依然保持盈利。7.秘密问题。你是否有你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机遇。
就在写这段文字中途,我点了一份“港式铁板烧饭”,加鸡排,还加了黑胡椒酱!!不错,终于可以告别“宜宾燃面”!
第三篇:《孝经》有感 0
读《孝经》有感
顺着鼠标,思绪慢慢滑动,走过礼乐分崩离析的朝代,观过繁华锦簇的岁月,屏幕上寥寥数字却勾勒出战火纷飞中那永恒不变的话语,在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中,在精神文明匮乏的今天,我们重新拾起,写上民族的印记:孝。
这5000多年的文明,孝历经浸染,在一代代的子民嘴中娓娓道来,有着王祥卧冰求鲤的感动,董孝子卖身葬父的喟叹。诚然,历史吹散了无数英雄的壮志豪情,却始终镌刻着令人动容的孝道。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问及:“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孝经》为至德要道做了最好的诠释,那就是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百善之先,是德之根本,是一切美德善念的始端,是维系家庭,诸侯,国家的纽带。孝始于侍奉母亲,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君主以孝治天下,施德于百姓,天下皆归之;诸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故能保其社稷,亲和百姓;卿大夫衣饰、语言、行为遵先王之准则,方能守其香火;黎民百姓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然后养其父母。孝串联于芸芸众生,是德行的法则,调系着君臣纲常,三从四德,使天下教化,百姓受益。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看到此段不由想起那一段段流传至今的孝子故事,他们用一个个平常却不平淡的故事讲述着为人子女的责任与爱,这是华夏民族的孝道的源远流长,也是孝道历经时代沧桑不灭,不断的体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我们呱呱坠地后,父母便将我们捧在手里,放在心间。他们的爱也许藏而不露,也许无声无息,可是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期盼,同样的心愿,在他们眼里,孩子便是他们的世界。岁月爬过他们的脸上,走过他们的额头,曾经宽大的手渐渐枯槁,可依旧温暖,曾经挺直的脊梁被岁月压弯了腰,可依旧承载着无尽的担忧。我们懵懵懂懂,忙着为事业,为家庭奔波,却始终忽视着他们正慢慢变老,慢慢变得虚弱。他们生病时,我们无法静侍床前,为他们排解病痛;居住时,我们忽略他们的感受,只想用物质的满足来弥补他们对爱的渴求;等到去世时,才悔恨没有好好地服侍,悉心地照料。
古有郭巨埋儿,只为养活老母,有黄香温床,为父母驱走严寒,而时代发展,我们是否能汲取这优秀的精神食粮,将孝道经久不息地流传?不由地想起我的父母,他们有着农村人民的勤劳与朴素,传承了中国古老的思想,在姐姐的问世后,坚持生下我,保留了传宗接代的希望。他们虽然没有给予我物质的丰厚,却给了我同样分量的爱。他们勤劳耕作,只为家庭温饱,他们省吃俭用,只为换取我们外出生活的费用,时间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他们慢慢变老。我知道他们不奢望我们将来的回报,只希望我们可以好好的生活,活得美好一点。我想也许我现在没能力回报他们,可是,我可以在他们生病时细心陪伴,在他们操劳后为他们按摩,为他们做做饭,洗洗碗,在寒冷时为他们洗洗脚。我想孝道不仅仅是丰富的物质回报,而是出自内心对父母的爱与敬,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为孝为德。
记得《朱子家训》里说道: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祭祀不可不诚。孝在于对父母爱与敬,对兄弟友爱,对祖宗诚恳。想想现在,不少人为了名利,兄弟之间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屡见不鲜,甚至遗弃,杀害父母也偶尔发生。每每在报纸上看到这些案例,都不由一惊,物欲横流,蒙蔽了多少人的眼,他们在无休无止地追逐中放弃了孝道,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对为人尽孝不闻不问。我不想说这是时代的悲哀,只是倘若连孝都没有,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吗?现在各种老人补品,补酒大行其道,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只想靠这些物质尽孝不免让人心寒。浮华的物质充其量只能为孝道锦上添花,怎可取而代之?
蓦然想起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乌鸦尚知反哺之义,羊亦有跪乳之恩,而我们是否也应重新品读《孝经》,在孔子的谆谆教导中,汲取孝之精髓,重新拾起,真正做到敬爱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姊妹,爱戴祖国家园。
赡养慰藉莫等闲,亲如红日已西山。门前流水依然在,日向西山不再还。仅以这首《劝孝》希望所有的父母可以不在日薄西山时孤苦伶仃,所有的子女可以在父母健在时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意与敬意。希望孝道可以,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第四篇:有感招聘0
有感“招聘”
随着新年的到来,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都开始了本的招兵买马,人才储备,扩大经营。而此时很多员工的心也开始躁动起来了,不论离职的还是在岗的,都会有不同的想法,离职的当然是希望再找个条件待遇更好的工作;而在岗的也会去人才招聘会试聘一下,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以后在与老板加薪谈判中,加重自己的砝码。所以,年后的人才招聘会,也成为了一场人才盛宴,来自各地各行的英雄豪杰,群聚于此,就像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
我以前也参加过很多场招聘会,面试会,而且在很多企业也工作过,非常了解求职者找工作时的痛楚,虽然找工作也信奉“挑鸡蛋的原则”那个好选那个,但是对于求职者来说,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挺难的,不是不适合自己发展,就是工资待遇低,所以我个人认为求职者有了合适的工作,还是不要轻易跳糟。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以来,有幸参与了很多场人才招聘会,也和很多求职者聊过找工作当中的一些话题,很多求职者认为,招聘单位都是相当牛的,想招谁招谁,想辞谁就辞谁,其实不然,作为招聘单位也有很多的无奈,招个合适的人才太难了,不是招下了不能马上上手,就是不愿意从零开始,应聘者都自我感觉良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太大了,现在企业是“招人难,留人更难”,很多企业培养了多年的员工,一旦掌握了核心技术,都跳槽了,和企业只能共繁荣,不能同甘
苦。作为求职者,我认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次成功的面试、谈判,在背后支撑我们的往往是多个方面的因素。步入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意味着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时下,社会对各类型人才的需求是逐步提高,但是就业形势却越发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很多企业却是急需马上能上手的的员工,很多企业没有耐心去培训新人,所以才会出现人才市场这种“招人难,找工作更难”的局面。
作为企业,招聘是注重的是真才实学,现在的企业在招聘要求中很多都提到学历、资质等要求,平时通过与招聘单位的交流,我认为企业主要注重的是真实能力,其实,那些条件是仅供参考的依据,很多业务骨干的学历也不是很高,资质也不是很全,但是业务工作能力确实是出类拔萃的。现在的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学历,还注重的是当今人才各方面的能力,招聘过程中,一些单位都问及在校工作经验的相关问题,毋庸置疑,工作能力在现在的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些好的公司上面没有写明是否必须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只要具备其相应能力就可以择优录取。所以我认为,求职者还是应该摆正心态,实事求是,不必抱怨学校的优劣,自己的真实能力永远是制胜的法宝。
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的就业形势,应
该了解所学专业领域里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有什么样的岗位以及以后发展的路线,这些都需要在校期间就做好了解,设计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力,我们都可以把自己磨砺成一个有用的人才,如此我们才不忌讳招聘会的人才危机。
在当今社会,人才紧缺、就业严峻的形势下,如果我们还用过去的工作方法,那我们已经落伍了,我们应该创新,应该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人才,用我们特有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去留住人才。而对于求职者,我们应该马上行动起来,时间是不会站在原地等我们的,应该从我们自身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生日有感0
生日有感
每个人都有生日,每个灵魂都有依恋,每个心都有脆弱一面。
我独自行走于世界。我感谢你的关切,让我永远在温暖中前行,在感动中凝记: 你的心永远陪伴着我,也让我随你而行,随你徜徉天际。
超脱于玫瑰的浓情,凌驾于礼物的意义,我沉醉于你的心灵,所赋予我的恩泽。那是一束光,给夜里前行的人,以力量,以希望,以所有一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