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中的数学[范文模版]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确,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就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与生活中。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法,修建房屋用到做平面图等,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从众多条件、众多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道题目讲了很久学生还弄不懂。如果老师将这道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马上就能解决。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1:
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时,我布置作业就编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去完成:“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每人预收50元,结果乘车费每人16元,门票费每人28元,盒饭每盒5元,预收的钱够了吗?”学生解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其兴趣是不言而喻的。
案例2:
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的子女,而且大多数的家庭是在学校附近做生意的。开学初,我与一家长闲聊中了解到,今年政府给他们减负了,免交工商管理费、卫生费等费用近5000元。这几天我们正好在学习加法结合律,于是我又编了这样一道题:今年党的惠民政策好,给小红家免了工商管理费2284元,免了卫生费1200元,免了个人所得税费1116元,学校也免了借读费200元,请你算一算,小红家今年共免了多少元?学生能很快地利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3:
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西太华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华润万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
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到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案例4:
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9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时,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的一箱九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八八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这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有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的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三、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摘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给中国学生讲同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进行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里的,不能灵活应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应用、掌握数学知识。
案例5:
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次数学测验,我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3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10人,60--69分的5人,60分以下的2人。根据以上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
(1)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
(2)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及格率是多少?
(4)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
(5)90--99分的人从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6:
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5.17”是电信日,兰州移动公司推出几项优惠方式,让大家选用。
(1)推出包月的“88--588元套餐”(打出和接听在250分钟内,按88元计费;打出和接听在250--600分钟,按188元计费;„„),且话费给予优惠20%。
(2)月租费30元,打出每分钟0.20元,接听每分钟0.06元。
(3)免收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0.30元。
如果李叔叔的手机每月接听和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李叔叔选择一项最省钱的优惠方式。请你展示出必要的计算。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手机计费的习题,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均能进行认真的思考,经过合作讨论,最后求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较为合理地使用手机,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四、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案例7: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几种方案的计算,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同时携带要方便,外观要美。从而进一步使学生熟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案例8:
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自来水公司规定:凡用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1.8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小明家十月份交纳水费46.8元,问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
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因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每吨收水费1.8元,这样小明家只要交纳水费:1.8×20=36(元);而小明家十月份实际交纳水费46.8元,多交纳了:46.8-36=10.8(元),因为用水量超过20吨的,每吨要增收50%,即每吨要交纳:1.8×(1+50%)=2.7(元),10.8÷2.7=4(吨),因此可得,小明家十月份用水为:20+4=24(吨)。
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懂得解应用题的时候,要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不断努力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生活中数学 教案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小趣事,让孩子们认识到数学的用处,提高孩子们对
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认为,数学嘛,这么难学,出来在学校和书本上,在生活中还用不到,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是这样觉得吧?
学:是,不是……(回答是的,举手回答,有什么用,举例子说故事都行……)(三分钟)
师:其实啊,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大了呢。用得好的,还可以帮我们多赚钱哦。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需要运用到数学的小故事。题目叫《少了一元钱》,听好了哦。
少了一元钱
楠楠的妈妈下岗后,在市场卖茶叶蛋,生意还不错。双休日到了,楠楠帮妈妈卖蛋,她把蛋分成两份:大茶叶蛋30个,一元两个;小的也是30个,因为小些,所以一元三个。很快,茶叶蛋卖光了,同学们,帮楠楠算算,赚了多少钱呀?算出来了的同学,举手,让大家看看你是怎么算的。(叫举手的同学回答、讲解)很好,xx同学很聪明,对的,一共是1*(30/2)+1*(30/3)=25元。这是楠楠上午赚的钱。
下午到了,楠楠又去市场卖茶叶蛋,还是60只。她想,分蛋很麻烦,干脆我把蛋放在一起搭配着卖算了。大的一元两个,小的一元三个,合起来就是两元五个,两个大的三个小的,价格和上午的是一样的。很快,茶叶蛋又卖完了。可是,楠楠一点钱,发现下午只卖了24元钱。同学们算算,是不是24元呢?是的,是只卖了24元。
那么,同样是60只茶叶蛋,价格不变,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卖,为什么下午会少卖1元钱呢?这把楠楠难住了,回到家,楠楠仔细思索,又拿出笔在纸上画画算算,终于弄明白了。同学知道为什么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五分钟,看谁能不能为大家解释解释。
是的,xx同学太聪明了
原来啊,按上午的卖法,大小茶叶蛋各有30只,我们刚刚算出的,可以买25元。但是如果以下午的卖法去卖,卖出5个为一批,那么当自己卖出十批后,已卖出20只大茶叶蛋,30只小茶叶蛋,也就是这时一元三只的蛋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元两只的蛋。这十个蛋按上午的卖法,应该卖到5元,但自己还是以两元钱五个的搭配方式卖出,只卖了4元,所以搭配的这60个蛋比分开卖的要少1元钱。同学们看,小小的茶叶蛋生意,也包含了很多数学学问吧。我们按上午的卖法,是不是就比下午的多赚了一元钱呀。所以呀,学好数学,好好运用,它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如果还有时间,就给大家再讲一个平均数的故事)
骗人的“平均数”
刘木头开了一家小工厂,生产一种儿童玩具。
工厂里的管理人员由刘木头、他的弟弟及其他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得很顺利,现在需要一个新工人。
现在,刘木头来到了人才市场,正与一个叫小齐的年青人谈工作问题。
刘木头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你在学徒期间每周得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
小齐上了几天班以后,要求和厂长刘木头谈谈。
小齐说:“你骗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
刘木头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小齐,不要激动嘛。平均工资确实是300元,不信你可以自己算一算。”
刘木头拿出了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周付出的酬金。我得2400元,我弟弟得1000元,我的六个亲戚每人得250元,五个领工每人得200元,10个工人每人100元。总共是每周6900元,付给23个人,对吧?”
“对,对,对!你是对的,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可你还是骗了我。”小齐生气地说。
刘木头说:“这我可不同意!你自己算的结果也表明我没骗你呀。”
接着,刘木头得意洋洋地拍着小齐的肩膀说:“小兄弟,你的问题是出在你根本不懂平均数的含义。怪不得别人呦。”
小齐气得说不出话来,最后,他一跺脚,说:“好,现在我可懂了,我不干了!”
在这个故事里,狡猾的刘木头利用小齐对统计数字的误解,骗了他。小齐产生误解的根源在于,他不了解平均数的确切含义。
“平均”这个词往往是“算术平均值”的简称。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统计学的度量指标。但是,如果有少数几个很大的数,如刘木头的工厂中有了少数高薪者,“平均”工资就会给人错误的印象。
类似的会引起误解的例子有很多。譬如,报纸上报道有个人在一条河中淹死了,这条河的平均深度只有2尺。这不使人吃惊吗?不!你要知道,这个人是在一个10多尺深的陷坑处沉下去的。
所以,同学们,你们仔细去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平均数给大家留下的错误印象还有很多很多呢。
总结:
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关于数学的故事,人类靠着劳动的双手创造了财富,数学也和其他科学一样产生于实践。可以说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数学。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会发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
课后作业: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就给你们讲到这里,现在,老师给大家留个家庭作业,同学们,去找找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你们去翻书也好,问爸爸妈妈也好,自己去找也好,每个同学准备好一个小故事,下节课每个同学都要上讲台来讲一个关于数学的小小故事哦。
第三篇: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同心县第一小学六年级(2)班宋亚楠 指导老师:杨东波
数学家笛卡儿曾这样说过:“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变成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下过这样的结论。的确,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脚步无处不在。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当我们买火腿肠时,你是否想过买零售的呢,还是买成箱的呢?其实,如果细心算一算,买10根零售,每根5角,十根就是10×5=50(角),也就等于5元,而成包的十根只要4.7元,比零售的便宜了3角呢!这样算来,一年就是3×365=1095(角),也就是说一年就可能节省109.5元钱。
水龙头一小时要滴3600滴水,那么一天下来就是3600×24=86400(滴),一年就是86400×365=3153600(滴)。哇!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地球上水资源逐渐缺乏,难道我们能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变成人类的眼泪吗?不,我们要节约用水!
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身上也有“数学”,比如我们的手,“一拃”是10厘米,量一量裤子是6拃,就是6×10=60(厘米);我们的脚步是50厘米,那么从家到学校有多少步,就能求出家到学校的距离了。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数学,在等着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学习数学不能死背公式,得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数学总是那么神奇,它就像我的好朋友,让我在学习中得到了许多快乐。
第四篇:生活中的数学论文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我在第一单元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尔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教授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整节
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我在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时,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只铅笔„„”等等。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
三、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 “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四、培养孩子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上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只能机械的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如3个人,1枝铅笔,5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结实的基础。
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我的教学工作也变很顺利,学生中没有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五篇: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实际上,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与数学有关系,如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眼光去欣赏树枝的生长规律,也可从国徽的设计中看到黄金分割的运用,从统计和概率的角度去看一场球赛,等等。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有言:“数学很好玩”。如果学生觉得数学很好玩就会对数学产生无限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
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
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 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无非是两人相向、同向而行,一旦将其他一些要素引入这类问题,比如加入一只狗,这样的问题将另有妙趣。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千米的两个地方同时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相向骑行。在他们起步的那一瞬间,一只狗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从一辆自行车跑向另一辆自行车,在到达另一辆自行车主人的腿边后立即往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回跑。问这只狗如此往返,直到两辆车相遇为止共跑了多少千米。
竞赛后,许多学生家长试图用无穷级数求和的方法求解这道题,这恐怕是学习了高等数学的本科生才可解出,小学生很难理解。我将这道题带到四年级课堂,告诉大家我们学过的数学方法一定可以解出。实际上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二者将在1小时后相遇,而狗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那么在一个小时中它总共跑了15千米,即此题的解。
如在一寿联中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你可否通过这副对联得知这位老寿星究竟多大年纪了吗.我们可以用两道混合计算题来解决。上联中的“花甲”指60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60,三七岁月是21岁,即:60×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70,“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即:70×2+1=141。
对联对得妙,而且用上了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如果用这样的例子作为讲授四则运算知识一课的结尾,肯定使学生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生活化的数学:设计自己的房间
很多学生都梦想着设计自己的理想房间。在高年级同学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以后可以安排这样的作业:在既定的预算和面积、空间体积下设计自己的房间。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要考虑家具的尺寸、摆放位臵,还要选择地板遮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们兴趣盎然,在设计好图纸后到建材市场咨询各种价格,在网上搜寻各种家具的样式、尺寸、价格,考虑性价比、美观、实用等问题,将已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又要结合实际生活中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的各种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罗巴切夫斯基
把数学带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例如:“多少个人拉起手来长度大约是10米?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比你高的人是谁?比你矮的人是谁?和你差不多的人是谁?他们分别有多高?”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小明:妈妈,为什么我们使用的人民币面额中的数字,只有1、2、5、10、50、100呢?
妈妈:“喔—,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国现行流通的人民币共有13种面额,这就是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而没有3、4、6、7、8、9这些数的面额。这是因为在1~10这十个自然数里,有“重要数”和“非重要数”两种,1、2、5、10就是重要数,用这些数就能以最少的相加、减组成另外一些数,如1+2=3、2+2=4、1+5=6、2+5=7、10-2=8、10-9=1。如果将这四个“重要数”中任何一个数用“非重要数”代替,那就出现有的数要两次以上相加、减,才能组成的烦琐现象。
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小明:噢—,我明白了,原来这1~10数还有“重要数”和“非重要数”的科学分类,真有趣!
总结,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有趣事物。了解为什么。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生活是数学的归宿,也就是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惟有这样,才能将数学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
数学与哲学的关系。,就像物理学,逻辑学,天体学,心理学等一样数学是哲学中所诞生的一门学科。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数形合的数本源论建立起了以数学方式的哲学思考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数学是一切的本源及结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文艺复兴后机械论者们和精细科学支持者们逐步建立了近代数学体系。今天,数学在向一切学科渗透,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抽象结构——所有可能的关系与形式。
模糊的哲学与精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生活知识融入数学,更好地学习
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融入生活知识
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了解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了解生活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数学知识去了解生活,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呆板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在今天,有必要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体验生活,强化数学知识的运用。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我们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去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学习和强化。
数学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