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由退休教师王晓春写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王老师所写,自己曾经翻看过,所以拿到这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就显得觉得格外的亲切,便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细细品读之后,了解到王老师主要从学习、纪律、道德三大问题入手,剖析了问题学生的种种表现并道出应采取的策略。书中既没有单纯地提供案例讲解,也不是纯粹的从理论上进行剖析,而是把所有的问题进行有机分类,然后从问题学生的表现入手,透过问题的现象,引导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这样读起来,就好像亲身面对问题学生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己的收获也就显而易见了。
读完这本凝聚着王老师经验和心血的经典书籍,我从中收获一些启发。如:教育不能没有爱,但是仅仅依靠爱又是万万不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口号你也许不陌生,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是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爱心,没有用心去感化学生。“教育之没有爱,正如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其为池塘,同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新一代,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他们更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需要老师的爱。我们的老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用爱心唤醒他们懵懂的心灵。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对那些问题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爱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爱来迁就学生,“哄”学生。
王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十种见解,其中有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即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四: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王老师主张教师遇到问题生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心理健康大有好处。校园里经常有年轻的老师“讨教”某个问题或某个问题学生的处理办法。也有的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是感到困惑、震惊,急于知道解决办法,没有独立地思考问题的原因。一个问题的研究应该有三步: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而现实中往往有人连“是什么”都表述不清、不全,不想问“为什么”,只望高人指点 “怎么办”。遗憾的是这样的高人不曾见。
如何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呢?遇到问题要先稳住事态,有些时候可能只是为了一点面子问题,或者是老师带着一点偏见,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冲动,导致教师更加激动,教师需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搭台阶,找退路,但这不是说
不教育,而是让自己在冷静的状况下进行教育工作。在了解学生的情况时,学会观察,但不能迷信自己的眼睛,教师和学生的接触都是在正式场合,而学生性格的最真实的表现,往往都是在非正式场合看的更清楚。对这一点也有感触,一些学生会搞点小聪明,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好,私下里又是另外一种状况,所以平时很难看到他们出现的问题,但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对这个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找出问题的根源,当我们对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指导、教育工作。看了书中的例子,能认识到教师的不恰当的做法,有可能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这本书还有很多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有一些内容也主要是供我们参考,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书中的内容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二篇:《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深深感到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师,这里的智慧不仅仅指专业知识扎实,还指在处理一些问题(例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时,能够冷静地分析原因,用较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而不是每天陈词滥调,实施“道德教育”,听得进去的学生,已经听进去了,听不进去的还是听不进去。用王老师说的一句话概括:“想用千篇一律的爱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显然是不行的。对爱不能迷信。没有爱不行,光有爱也不行。”
虽然我还不是一名教师,但就我接受的12年中小学教育而言,我想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就王老师提出的智慧型教育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作为学生,读王老师的书,我经常对书中的一些话表示赞同。因为王老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科学地考虑问题!用王老师的原话“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是的,当发生问题时,老师应该多问问学生这么做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记得我小时候,曾听说有人说“隔壁班的某某老师被某某学生气哭了!”那时的我一直觉得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真是可恶,把老师都气哭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转念一想,其实就算心里有再多的委屈,老师也不应该在学生面前哭。若想用哭,用“爱”来教育这些学生,未免有些太脆弱、太天真。并且在学生面前哭就给这些“问题学生”心中留下印象“这老师好欺负,我才说几句话她就哭了,我才不怕她呢!”。这样做,老师不仅失了威严,也解决不了问题,还影响了正常的上课。
换一种做法,如果老师不在课堂上和冒犯他的学生相持下去,给彼此冷静的时间,等到下课时,找学生聊聊,彼此了解情况,说不定那时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我记得那时我们小学的做法是请老师先回办公室,然后让另外一位老师给那位“冒犯老师”的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你怎么就能说那位哭的女老师一定没有错?说不定,那位女老师在与学生争论的时候,头脑一发热,也说了冒犯学生的话。虽然我们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尊重老师”,但是一味地批评学生,只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也绝对是不科学的做法。
同样道理,当学生成绩上出了问题,首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去分析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从自己当家教的经验来说,我现在在教的一位学生,每次给她讲解完题目的时候,她都说自己明白了,只是懒得在纸上写一遍。给她教了几节课后,我发现其实这个学生挺聪明的,许多问题她一点就通,只是太懒了。这个懒惰有时也反映在思维上。例如有些有点难度的题目,只是要转一个弯,但是她就不转。是她不会吗?不是的。我觉得是她懒得转,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想:“反正老师会讲的,不懂的还可以问我的家教”于是在平时的练习中思维就没有得到很多的训练,应付有点难度的题目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对于难题自然就感冒了!因此我就准备以后每次上课引导她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直接把解题过程告诉他。这样几节课后,我发现她的解题能力提高了。
一位优秀的老师,首先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务必要用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知识,作为师范生,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三篇: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假期读书心得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营口分校
美术 李卓
如何在问题学生处理上取得成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读完《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王晓春老师对学生那种负责的态度,深切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衷。如若不然,我想王晓春老师,不会这么细节的来区分问题学生,并且在问题学生的诊疗方面有这么深刻的见地。举个例子,比如他对问题学生的定义,在王晓春老师眼中,问题学生是指“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眼中的问题的学生”,而不是“单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第一遍,我读的比较粗略,大致浏览了下全文,发现对待问题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相当复杂且严肃的事情。因为你对问题学生的方式和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你可能会使他更有学习兴趣,也可能让他厌学。这个时候,老师怎么对待问题学生,就显得非常关键。
当我第二次来阅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我采用了“移情”的方式来阅读。首先,当我看到王晓春老师提出的一种问题学生类型的时候,我先把自己设想成那个遇到这种问题学生的老师,思考我如何来面对这种问题学生。然后我把自己当做问题学生,来感受王晓春老师的诊疗手法。最后,我再思考下,如果用王晓春老师这种方法和我自己的方法差距在哪里,我应该学习王晓春老师什么。
总的来说,我感受到,在问题学生教育方面,老师的态度和对细节的把握是相当重要而且关键的。
一、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
(一)耐心
在王晓春的老师对问题学生和一般老师的错误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一般老师在处理问题学生缺乏一种耐心。在《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这一节中,王老师归纳了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在其中,第一条(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第二条(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和第四条(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都透出老师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缺乏耐心。而在问题学生的处理上,需要老师相当多的耐心。当学生有问题出现的时候,老师应该先稳住事态,不要着急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老师需要来观察研究(行为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问题学生,来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然后根据观察研究来提出假设,去验证学生的问题真正原因,进而采取合理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问题。最后,根据治疗的效果及时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对其修正。
在书中《不完成作业》一节(p94-103)中,就可以很好的看出,老师在对待问题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比如,不完成作业中的第二种类型“懒惰,靠小聪明学习”。老师不能要这种学生一下就转变过来,能使他们进步就好,而这种进步,是需要老师的耐心教导和等待的。我在初一就是这样类型的问题学生,我经常不写作业,喜欢耍点小聪明。那时我的老师就很耐心的教导我,引导我一步步慢慢的改变。这种改变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初三了,我才改正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学生有耐心,就能仔细观察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这样,老师对问题学生的判断才更加准确。如果没有耐心,学生的问题行为只会变得更加的糟糕,并且这也不是老师希望看到的,这可能会导致老师的耐心进一步减少。反过来,如果老师对学生有耐心,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思路也会变得更清晰,这将促进学生的问题行为的解决。而这结果是老师希望看到的,以后老师对学生也会更有耐心。结合我的经验来看,我觉得,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
(二)积极
在对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和采用的方法都很积极。积极的方式,无疑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并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在“动觉学习者”(p61-63)这类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就很积极。王晓春老师并没有要求这类学生要像正常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上课,而是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尽量少影响别人。这样的处理,就不会对影响学生的学习,但这样的处理需要老师有相当积极的心态。这让我联想到了网易公开课《幸福课》(又名积极心理学)。积极的心态是可以传递的,而且积极的处理方式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当一个教师的心态积极的时候,他会无形之中影响学生。个人认为,王晓春老师的积极心态在学生问题行为的解决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王晓春老师的处理方法也很积极。
积极是一个有感染力的上升螺旋。当你用积极的方法带动学生改变的时候,学生也将变得更加积极。举例来说,我们该如何处理学生的“品德型”偷窃行为(p152-155),正如王晓春老师说,对待这种事情,品德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当发现这样的学生时,必要的批评处分是必须的。但是关键的是,批评处理后的善后工作。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吗?但经验告诉我们,道德教育不管用。这个暑假,我在四川的一个针对当地儿童的义工组织做了20天的义工,在那里,碰到类似的问题。
当地的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他经常和其他学生打架,他的老师对他批评、道德教育,但他的打架行为一点也没有减少。有一次,这个学生打架被一位义工看到了,这个义工没有直接批评这个学生,他先向别的学生了解了情况。然后,他把那个打架的学生叫了过来,并叫了一群学生,把他围在了中间。他并不没有进行批评,他对那个问题学生说:“XX,你是个好孩子。”接着,他让其余的学生一起和他喊“XX,你是个好孩子。”最后,那个打架的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哭了,并向义工保证,他以后再也不欺负别的学生了。从此之后,在义工的帮助下,他真的就不和别的孩子打架了。
后来我了解到,在这之前,大家都没有说过他是好孩子,他缺乏被其他孩子的认同,他渴望被其他孩子认同和注意。而这时,老师对他的批评并不会让他改正行为,可能会进一步加深他的认同感缺乏。这位义工的做法,其实是让这个学生得到了认同感,让他在这方面得到了满足。再者,他对学生说“你是个好孩子”,这对那个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刺激。“好孩子”对于那个打架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积极的目标。他朝着这个“好孩子”的目标追求的时候,他就积极的做“好孩子”该做的事,比如乐于助人。而这样的行为,会让他再次得到“好孩子”的评价,他的行为就会再次得到强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上升的螺旋。
然后,我把这个案例运用到“品德型”偷窃的问题学生上来。对待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在批评教育之后,对学生说“你以后不要偷窃,不要做一个坏学生”之类的话,其实这是一个消极的刺激。学生会注意着我怎么做会不是一个坏学生,那样,他就缺少了向上的追求。我认为,老师应该关注那个学生其他之外的品德,让那个学生认识到除去了“偷窃”行为,其实他是一个好学生,然后告诉他,你可以是一个好学生,鼓励他去做一个好学生,积极的带动学生。
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中,应该使用积极的方式,尤其是在处理学生的道德问题上。
(三)爱
王晓春老师在总结“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时,提出迷信“爱”是错误的(p14)。但在问题学生教育上,老师是需要爱——对学生的爱。王晓春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诊疗方式就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当然,这种爱不能是溺爱,而应该是适当的爱。在问题学生教育上成功的老师,他们会对问题学生有耐心,理解问题学生,宽容对待问题学生……而,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爱他们的学生。比如说,不是基于对学生的爱,而是一些功利目的,如涨工资之类的话,老师对学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持久的。
如果,说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那么爱就是问题学生教育上的不竭动力。
二、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细节:
在全书中,可以发现,王晓春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上进行了很详细的分类。而这种分类,是需要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细致研究,并对问题行为的细节进行把握的。比如说,王老师归纳总结了12种“顶撞老师”类型(p39-51),这12种类型,是王老师根据“顶撞老师”这一行为的细节,归纳总结出来的。再比如说,王老师提出,老师应该通过观察学生表情这一细节来区别“临时顶撞”和“蓄谋顶撞”。临时的顶撞是突然的愤怒造成的,学生可能涨红着脸,一副不满、委屈的样子,还夹杂一些恐惧(小学生尤其如此),说话甚至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这是一种类似失控的状态。蓄谋的顶撞则不然,因为学生早有准备,可以看出他的表情相当镇定。
而这些根据细节的分类,是为了让老师确定面对的问题学生是哪类问题学生,这样有利于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上,老师诊断问题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和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及时改变自己的诊疗手段,这都是需要注意细节的。所以,老师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就需要注意问题学生的细节。
而在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接触中,学生的问题细节通过老师自己的观察往往是不够 的。老师往往要通过和其他学生甚至其他老师的交流来了解该学生的细节。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个打架学生的例子,那个义工如果单单通过观察的话,对于那个打架学生的了解肯定是片面的。但他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掌握了更多细节。进而判断出,这个学生缺乏了认同感,他渴望被其他孩子接受和关注。这样的判断,让他更准确的做出了处理,并成功解决了问题。
总而言之,态度 + 细节 = 问题学生教育的成功。
第四篇:《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
因为读过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打开了我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又一扇窗户,书中的许多观点于我而言犹如醍醐灌顶,有了这本书中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淀,所以在此共读王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的时候,很容易理解,很有共鸣,也更容易上手操作。下面我重点就几个最有感触的地方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
一直以来,提到“问题生”三个字,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那些成绩不好还一个劲儿的给老师惹麻烦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不遵守纪律成天惹是生非的孩子。你说成绩不好吧,不要紧,智力多元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走读书这条道路,可是最基本的校纪班规都不能遵守,我就不能容忍了,这不是智力因素,这是态度问题。所以长期以来我容易跟这种类型的学生较劲,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彼此滋长着“看不惯你,但又干不掉你”的无力感。其实这叫“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第二个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刚刚这些孩子是问题生,这点没错,可是他们不是问题生的全部,是狭义上的问题生。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有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也有可能是问题生。王老师在书中对问题生下了个定义,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并将问题生概括为五大类,即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以及“好学生”型问题生。对于问题生的确定需要、很强的经验性、情境性,如何引导其改正不足则更加需要教育智慧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种类型的问题生我们采取的手段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五种问题生里面,比较适合采用惩罚的办法只有行为习惯型和品德型的问题生,比如教育厌学型问题生就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罚抄作业、罚背书等方式。再比如有些厌学型问题生,其实他们除了学习不太好之外,其他方面可都没有大的问题,有的甚至在纪律、班级管理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这让我联想到《个案诊疗》中的科学归因,这需要教育智慧,也是我另一个比较深的感悟。
用教育之利刃科学归因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这样评价这本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本书有分析,但不是抽象的谈理论;有案例;但不是单纯的讲故事。他用教育科学之利刃,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作为班主任,尤其是小学班主任,我们经常被学生那些层出不穷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跟他们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是却没有说到理论上该有的效果,为什么呢?明明在班级管理中没有不尽心的地方,怎么事态的发展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因为缺少教育“智慧”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缺少科学归因与反思。
回想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有时候为了尽快解决问题,粗暴地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将犯错误的学生或者先犯错的训一顿,学生当时可能表现出后悔到痛哭流涕的神色,又是道歉又是保证,他真的认识到错在哪里了吗?我们自己心里其实明镜一般,大多数时候未必如此,认错的孩子有可能只是害怕或者出于对老师的畏惧。问题生出了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响太重要了,它决定着我们后来行动的方向。当我们想要“快到斩乱麻”的时候,其实我们真正在意的只是“快”,而一件事情一旦我们注重速度,那么势必就不再计较质量和效果。于处理学生问题而言,我们就关注不到细节。
更有甚者,因为当事的孩子给你的既往印象实在太差,血气一上头,将事态严重化。事后想起,假设当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将问题前后分析清楚,将学生的状况搞清楚,,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再犯错,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只能像王老师所讲的——这样的“教育永远不会走向科学,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阶段,而且会越来越行不通。”这一点上我非常信服王老师的关电脑见解,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
路,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在实践中运用、反思
虽然说《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给了我们应对学生问题的有效武器,王晓春老师也在书中多次提到,虽然给问题学生分了类,但也只能提供参考,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如果我们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中的问题学生分类和机械应对上,大概率不可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可能在实践中运用书中的方法,提升自己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问题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在实践中检验所得,才能内化、发扬。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2
初次阅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我觉得写的还挺通俗易懂的,也比较切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于是我就认真地读了起来。细细品读之后,了解到王老师从学习、纪律、道德三大问题入手,剖析了问题学生的种种表现及对应采取的策略。书中既不是单纯地提供案例讲解,也不是纯粹的理论剖析,而是把所有的问题进行有机分类,然后从问题学生的表现入手,透过问题的现象,引导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也亲身在面对问题学生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看了王老师的高明策略,也会激发我们思维的火花。
读完这本凝聚着经典书籍,我从中收获一些启发。如:教育不能没有爱,教育又不能仅仅依靠爱。曾几何时,我们的一些专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爱心,没有用心去感化学生。是呀,正如著名教育家丏尊所说:“教育之没有爱,正如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其为池塘,同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新一代,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他们更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需要老师的爱。我们的老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用爱心唤醒他们懵懂的心灵。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对那些问题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爱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爱来迁就学生,“哄”学生。
从见到韩博的第一眼,就讨厌他眼睛里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屑。可是,当他一个人静悄悄的坐在教室的最后一个角落时,我的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的。毕竟他只是个10 岁的孩子。我想帮助这个孩子。
只是没有想到自己的爱心行动施展起来会如此困难,他的个性就算是捧个火盆也会被他浇灭的`,因为他从不领情。他是孤僻的,学习又是班里最差的,我有时候真是想放弃他,因为他总是让我有种挫败感。当然,不仅仅是我,班里其他学生也不能理解:他会扔掉别人递过来的笔记;会拒绝别人伸出的友谊之手;会在某人最伤心的时候,幸灾乐祸的偷笑……
一个月过去了,我也很无奈,没有其他办法了,我无法得知他心里的真正想法,因为他从不愿意多说一句话。那么就这么放任自流吗?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他还是一如既往,不愿意搭理任何人。虽然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和生活,但是大家却形同陌路,同学们也不怎么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他是个被遗忘的人。
那天我有事耽搁了回家的时间,在离校前习惯性的又走到教室,看看学生是不是都按时回家了。可是我见到了让我吃惊的一幕:他一个人在教室里为已经回家的学生摆桌子,放凳子,最后还把讲桌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他的那种认真虔诚的态度,让我落泪。我注意到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面露微笑,他很快乐,不忍心打破这份宁静,悄悄离开。一直都觉得他是个旻顽不化的孩子,现在看看是我错了,是我的看法太为狭窄。以后的日子,我上课总是多看他几眼,不管他察觉到没有,我都要把这样的鼓励送给他,在我的暗示下,其他孩子也渐渐地愿意和他接近了。时不时的还可以看见他脸上天真的笑容。
直到现在,他的学习还不怎么好,但他已经愿意来背书了,作业也能够按时完成,他在竭尽全力的努力着。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这点我一点也不好奇,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越来越好。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摸索着,感动着。今年的教师节,我刚走进教室就看见讲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卡片、鲜花、小礼品……我知道,这是学生对我节日的祝福。我的心被幸福装得满满的。
正当我满心欢喜地要打开这些礼物时,又一张漂亮的音乐贺卡出现在我面前,抬头一看,是郭旺。这个去年我一味斥责,从来没给过好脸色的孩子。今年竟然有心送我一张贺卡,我真是既感动又惭愧。
郭旺是一个出了名的问题学生。每年的升班都是所在年级班主任在恐惧的事情。打架、欺负低年级小同学、扰乱课堂秩序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只不过,老师惨了。天天跟在后面处理他的“丰功伟绩”,真是烦不胜烦。只可惜,避之不及,去年还是进了我们班。这孩子长得很白净,眼睛大大的,看上去真招人喜欢。谁曾想,从他进班,我就在也没安生过:家长亲自来告状的、学生跑着来哭诉的、其他老师来找的……,有时候我真是恨得咬牙切齿。批评、谈心、讲道理都是白费唇舌,最后干脆不再多搭理他,放任自流。只要他不妨碍我正常的教学,我也不跟他说话。就这样在我及其漠然的态度中,一年过去了,他也升入了新的班级。新学期里,我又投入了忙碌的教学生活,校园里的偶尔碰面会让我记起这个让我头痛不已的学生,没想到,他会在教师节里细心地给我带来一份祝福。
看着贺卡,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将是今后我教育生涯上的一个警示——不要放弃任何一个问题学生。对待他们,我们需要细心、有耐心和有爱心。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对犯错误的学生,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决心。不要怕反复,因为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的。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就应该反复抓,抓反复。只要我们注意遵循教育的规律,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遇到问题学生该如何处理呢?要先稳住事态,有些时候可能只是为了一点面子问题,或者是老师带着一点偏见,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冲动,导致教师更加激动,教师需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搭台阶,找退路,但这不是说不教育,而是让自己在冷静的状况下进行教育工作。在了解学生的情况时,学会观察,但不能迷信自己的眼睛,教师和学生的接触都是在正式场合,而学生性格的最真实的表现,往往都是在非正式场合看的更清楚。对这一点也有感触,一些学生会搞点小聪明,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好,私下里又是另外一种状况,所以平时很难看到她出现的问题,但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对这个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找出问题的根源,当我们对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指导、教育工作。看了书中的例子,能认识到教师的不恰当的做法,有可能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这本书还有很多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有一些内容也主要是供我们参考,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书中的内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3
一般说来,虽然我是名老师,但是不大愿意看教师专业相关的书籍。一来很多“专家”沽名钓誉,空谈理论,不懂一线教师的“苦”。二来每个老师碰到的学生都不一样,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难借用专家们的方法。
但最近忽觉自己的确缺乏理论学习,买了几本书,关于教学的,德育的,班级管理的,还有这本“问题学生诊疗”的。这本书是北京王晓春老师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浅,顿觉自己见识浅薄,看问题太简单粗暴。倒不是说王老师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触动很大。
1、学会研究学生,尤其是对问题生的研究和诊疗。
什么是“问题生”?王老师认为,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而是指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当然,王老师不主张在定义上过分较真。
通常,在我看来,学生的分类很简单,一种看成绩:成绩好,中等和成绩差。另一种是看性格:内向(安静老实默默无闻)和外向(开朗活泼或者吵闹型)。遇到个别“刺头”或者“出问题”的学生,来一个解决一个,工作很被动,从未去想过问题学生大概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以及有哪些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
①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懒”。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
习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②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习,一谈学习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习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习。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习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习,不喜欢被动听讲)。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习成就感。
③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
④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赌博,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公安等机构。
⑤“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
以上是王老师的研究分类,不仅仅说内容予人启发,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学会思考和研究。
2、遇到问题,多种假设,找到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举个例子,老师总会遇到不写作业,不交作业的学生。那么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懒,不学,只顾眼前玩乐。而在王老师的书里,他给我们分析了学生不做作业背后可能隐含的六七种原因。
还有学生顶撞老师,早恋,迷恋网络,不听课等十几个专案研究,每个专案(问题)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n条缘由。教师要做的不是凭主观意愿下判断,而是去调查分析,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怎么克服问题或减弱问题严重程度。
在我看到一个专案问题背后竟然能分析出十几条原因时,我的内心是有受到冲击的。王老师的分析有实际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学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这种“琢磨”精神的确值得我去学习。
3、教师是人非神,不对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决问题。
从问题生的分类和严重程度来看,有些问题已经不是教师一人之力能够解决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问题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心理很难很难,这个时候,我觉得王老师说的话太对了。教师应该以“稳住大局”,“维持得住”“消极防守”等策略为主,不要对学生甚至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失败感”和“反效果”。
在本书中,另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大意是: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我们老师通常都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大量精力在管理问题学生身上,而没有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数学生身上。
说来真心惭愧,我就是这类教师和班主任,总感觉“管理”占据我太多时间,和问题学生的“较劲”太多,教育教学呢?自身专业素质呢?应该改过来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其他学生身上,也许反而能促进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减少问题生问题呐。
4、为人师,勿计较太多,“事实第一,态度第二”。
在“顶撞老师”这块专案上,王晓春老师说教师应该坚持“事实第一,态度第二”。不要抓住学生一时气愤下的不当言语和不礼貌态度不放,而是要重点关注事实,理清事实,就事论事,让学生“心服口服”。
这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闷气,觉得“寒心”,就因为学生态度不好。如果说,当我们怀着“研究”的目光看待学生,去思考分析为什么他们态度不好,背后的事实才是需要我们冷静去核对的重点,克服了背后的困难,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做错了才能真诚道歉,态度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4
这几天读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书中对问题生的种类,教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语言幽默,浅显易懂。
在“问题生教育在教师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中,王老师说:据他多年的观察,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
他提到了四个倒挂。一是教师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二是教师的经历相当一部分用在了脱离教学的教育方面。即使在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精力也常常并非用在真正提高备课水平和讲课艺术上,而是用在了教学管理方面,比如催逼作业、分数排队等等。第三个倒挂是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本该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许多教师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问题生身上了。第四个倒挂是老师面对问题生常常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碰了钉子也不琢磨是怎么回事,只会继续和学生较劲,给家长打电话,这就正好把主要精力放在次要方面了。
通观这四个倒挂,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工作科技含量很低,效率很低,是粗放型的。而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真正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时间应该反而更少。每天和问题生对着干的老师,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专业水平比较低的,精力倒挂的。王老师说,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对问题生教育绝不是越重视越好,教师也不该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更多的精力。非常值得思考!
在“问题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实施”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这样一点: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王老师说,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
他的建议和主张是:教师遇到问题生出问题,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好处。
当我们冷静的把问题生当作一个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反感和厌恶立刻就会减轻,因为你不大可能讨厌你希望了解的东西,好奇心能冲淡厌恶,甚至欲望越强烈,态度就越冷静,科学家都是这样的。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遇到问题生时常常都是考虑怎么办,而不是先问为什么,不去研究这种现象。所以常常是义愤填膺,用管理主义的怎么办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的思路就不对头了,因此也常常出现问题处理不当的情况。
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多研究,不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处理,也不能急于去下结论。凡事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加思考,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此书不但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但有激情,更有策略。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5
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夏书系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王晓春也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教师。看了他写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的真实,没有多少专业的术语、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却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教学中的实例阐述了种种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读着读着我不自觉地似乎看到了班级里面一些同学的影子,也为曾经的我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所采取的简单不科学的对策而感到非常地惭愧。
在中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拖班级后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们成了教师的“心病”。这是一些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和特殊指导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需要老师有更专门的知识,需要会诊断,会治疗。可是,多数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他们往往碰钉子,甚至束手无策。其实,反思一下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的做法当中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的`分析。
比如说学生顶撞老师,这种现象也许都会在师生之间发生过,做为教师当然会认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的这种无礼简直是太过分了,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在班级大发雷霆,也许会用自己强有力的吼声从气势上去压倒学生,甚至还为自己暂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这不是一种民主的作风,学生虽然表面上认错,但思想上有没有做通工作还值得教师认真考究。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顶撞的呢?是老师冤枉了学生吗?是老师不公平吗?是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吗?是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进行报复?是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顶撞?是学生缺乏教养?还是他想引起老师注意的一种错误表现?……我认为,课堂上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问题时,作为老师更应该在课后冷静地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积极主动地和学生沟通了解他顶撞的真正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下课之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6
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王晓春老师的这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正是一本为教师提供教育智慧的书。读完《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王晓春老师对学生那种负责的态度,深切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衷。如若不然,我想王晓春老师,不会这么细节的来区分问题学生,并且在问题学生的诊疗方面有这么深刻的见地。在王晓春老师的眼中,问题学生是指“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学生”,而不是“单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他在书中所列举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学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忍不住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与之对照,并进行思考和分析,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在问题学生教育方面,老师的态度和对细节的把握是相当重要而且关键的。
首先,对待问题学生要有耐心。在王晓春老师对问题学生和一般老师的错误分析中,可以发现,一般老师在处理问题学生时缺乏一种耐心。在《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这一节中,王老师归纳了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在其中,第一条(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第二条(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和第四条(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都透出老师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缺乏耐心。而在问题学生的处理上,需要老师相当多的耐心。当学生有问题出现的时候,老师应该先稳住事态,不要着急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老师需要观察研究(行为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问题学生,来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然后根据观察研究来提出假设,去验证学生的问题真正原因,进而采取合理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问题。最后,根据治疗的效果及时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对其修正。
在对问题学生的诊疗上,还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的方式,无疑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并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早就会了”这类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就很积极。王晓春老师并没有要求这类学生要像正常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上课,而是给这类学生开辟“特区”,允许他在课上不听老师讲课,去学习更深的东西,或看课外书。这样他的小说小动就可以减少很多了。当然这样的处理需要老师有相当积极的心态,而且要有洞察学生的能力。随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如果发现给他开辟了“特区”之后,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了,要及时与他沟通,交流,让他自己做出选择。积极的心态是可以传递的,而且积极的处理方式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当一个教师的心态积极的时候,他会无形之中影响学生。个人认为,王晓春老师的积极心态在学生问题行为的.解决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王晓春老师的处理方法也很积极。积极是一个有感染力的上升螺旋。当你用积极的方法带动学生改变的时候,学生也将变得更加积极。
如果说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那么爱就是问题学生教育上的不竭动力。王晓春老师在总结“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时,提出迷信“爱”是错误的。但在问题学生教育上,老师是需要爱——对学生的爱。王晓春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诊疗方式就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当然,这种爱不能是溺爱,而应该是适当的爱。在问题学生教育上成功的老师,他们会对问题学生有耐心,理解问题学生,宽容对待问题学生……,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爱他们的学生。
在全书中,还可以发现,王晓春老师非常注重细节。王晓春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上进行了很详细的分类。而这种分类,是需要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细致研究,并对问题行为的细节进行把握的。比如说,王老师归纳总结了12种“顶撞老师”类型,这12种类型,是王老师根据“顶撞老师”这一行为的细节,归纳总结出来的。再比如说,王老师提出,老师应该通过观察学生表情这一细节来区别“临时顶撞”和“蓄谋顶撞”。临时的顶撞是突然的愤怒造成的,学生可能涨红着脸,一副不满、委屈的样子,还夹杂一些恐惧(小学生尤其如此),说话甚至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这是一种类似失控的状态。蓄谋的顶撞则不然,因为学生早有准备,可以看出他的表情相当镇定。而且回答教师的问题会比较从容,脸上有时还会写着挑衅和得意。而这些根据细节的分类,是为了让老师确定面对的问题学生是哪类问题学生,这样有利于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上,老师诊断问题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和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及时改变自己的诊疗手段,这都是需要注意细节的。所以,老师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就需要注意问题学生的细节。
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持之以恒的态度,用爱心来浇灌那畸形生长的花儿。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7
看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后,我领悟到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多看、多思考、多问一问为什么,贴近学生的心灵:
一、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学生有耐心,就能仔细观察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这样,老师对问题学生的判断才更加准确。如果没有耐心,学生的问题行为只会变得更加的糟糕,并且这也不是老师希望看到的,这可能会导致老师的耐心进一步减少。反过来,如果老师对学生有耐心,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思路也会变得更清晰,这将促进学生的问题行为的解决。而这结果是老师希望看到的,以后老师对学生也会更有耐心。结合我的经验来看,我觉得,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经验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
二、遇到事情多想为什么。
平时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碰到问题,比如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按时完成等等问题时,老是抱怨,怎么办呢?却未曾去思考学生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为什么作业不按时完成,就象王老师分析的,不知道不听讲的原因和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怎么能知道对策?好好的反思了下,我想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所以,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先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三、“只会责备别人,不会反思自己”。
学生的学习问题是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总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不注意听讲,上课走神,或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玩些小动作,我们会责备学生不认真听讲,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等等。或向班主任或向家长汇报这种状况,但我们没有很好的去想想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种种问题呢?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在上课中的课程设计出了问题呢?学生发生状况,教师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反思自己,而不是埋怨学生,埋怨家长,否则,教师本人的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高,工作还会继续碰钉子。
所以在我的意识里面他们就是没有认真听我讲课,我上课的时候也仔细观察了他们,有时候也突然问他我讲了什么,他也能回答出来。原来这些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其实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否在注意听讲,这就需要我们帮助他去分析一下自己的听讲姿态,让他们作一些小的调整。
我想,教育是门科学,所以教育出了问题,我们还是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解决。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和科学的发展观,要冷静思考客观的处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8
当老师,总会遇到“不懂事”“不听话”“屡教不改”的让人头大头疼的学生。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给了我们应对的有效武器。但如果学习这本书仅停留在表面机械的问题分类和应对分类上,是不可能在实践中运用书中的方法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起因、发展、特点。如何抓住书中的要义和精神,让我们的教育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呢?一要转变观点。王晓春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很多老师存在理念、情绪、能力方面的不足,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问题,甚至就是学生问题的源头。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教育者的.身份并不能让我们自然拥有必要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受教育的是和教育者一样的有自己独立思想意识的人,他们身上的所谓问题都有因果,都能解释,并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然后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才能用科学思想和研究者心态,去分析、去思考、去诊断。二要培养科学思想。遇到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上纲上线:老师家长都是为你好;道理讲了这么多,怎么听不进去;这孩子就是品行有问题,没救了……而是要冷静分析:我听到看到的是不是全部的真相?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问题的缘由是什么?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问题可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有了科学思想做基础,能力提升才有可能。
三要多学习,多反思。王晓春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虽然给问题学生分了类,但也只能提供参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一方面我们要向包括王老师在内的专家学习,增加自己的理论储备。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反思,向自己学习。能运用于实践的知识,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知识。
另外,当我们把王晓春老师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后,除了提高教育技能,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职业焦虑下降,幸福感增加。通过学习加实践,对常见的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龙泉中学的问题学生毕竟较少)能做到心中有数,真遇到了也能心平气和地应对。处理一段时间后一般都会有一定效果,能收获学生和家长的肯定,颇能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感。
二、与学生关系升华。一方面,遇到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不会反应过激,能平等、平和地对待,学生是能感受到,并作出积极回应的。另一方面,能真正帮学生解决问题,也能给自己在学生心中形象加分。理想的情况是学生信任、佩服、尊重、亲近老师。
总之,《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不仅仅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技能,还让我们真正享受到作为教育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教师心得与启发范文五这个月读书会指定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收益良多。以前在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一种忽然开朗的感觉。这也印证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用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这些年一直潜心帮助问题学生,但未进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
①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懒”。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
习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②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习,一谈学习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习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习。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习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习,不喜欢被动听讲)。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习成就感。
③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 ④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钱财,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公安等机构。
⑤“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
以上是王老师的研究分类,不仅仅说内容予人启发,更重要的是能让我更清晰的看清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才有可能对症治疗。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
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专业素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看书。现在的书非常多,看书就要选择好书来看,作为教师要多看教育类专著。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又一本好书《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直接把“问题学生”进行了分类,逐一进行研究、分析,所以对我这样一个刚到工作岗位的老师来说是十分受益的。
初次拿到这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就随手翻了一下,写的还挺通俗易懂的,就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这本书主要是针对我们教育过程中一些做法提出建议,并结合例子加以说明。似乎觉得有些例子在自身的学生时代也出现过,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一些问题。多亏我的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教育过程中,对我不埋怨,没有太多的生气,静下心来,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把问题解决。
如今我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但要继承我的老师他们的优良教育方式,而且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尤其要关注“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一直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大难题。王老师从教育的大前提出发,分析了当前教育的大环境。提出了教育的三种类型:权利型教育、道德型教育、聪明型教育。指出了当前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出发由权利型和道德型向聪明型转变。既为了教师更好的保护自己,又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的问题教育。
也许在许多老师看来,学生上课不听,就是“不想学”;不好好写作业,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守纪律,就是“成心捣乱”;成绩一下降,就是因为“松劲”了。总之,他们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地、习惯地归结为觉悟问题、道德问题、认识问题、是非问题,好象只要“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其实许多学生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这样而已。假如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是足够的,而成绩一样没有办法提高,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观念。假如学生上课不听讲,而教师有只知道一味的训斥却不站在学生的立场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和家庭情况,那么面对教师的训斥只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教师教育的反感。假如学生的不守纪律教师只能是批评、呵斥,而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心是否会受到伤害,不考虑学生不守纪律的实际情况,那么,这样的教育也只是苍白无力的。
学生的情况千千万,想用千篇一律的爱,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显然是不行的。有些问题需要有恒心,需要长时间的跟踪指导,会有多次反复,你只有付出智慧和艰辛的努力,才有希望达到理想效果,因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有时还需转变家长的观念和习惯做法,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诊断,尽快转变不良情况。
教育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王老师就这样从教育的背景出发、从学生出发,为教师做参谋、为教师做领航,为我们的教育指出了一条阳光大道。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受益匪浅,并将继续关注各类教育书籍。同时我也将在我的教育岗位尝试并运用聪明型的教育方式,为更好的开展工作而努力。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0
在我6年的教书生涯里,我思考的问题无非就是怎样把每个知识点讲的很清楚透彻,怎样尽量让每个孩子在我的课堂上不讲小话不睡觉诸如此类的比较基本的问题。我还从来没有思考过作为一个科任老师的我在遇到问题学生的时候需要我做什么。在阅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时,我有所启发。作为科任老师在遇到问题学生时,更侧重的应该是维持。一个优秀的科任老师可能会因为课讲得好,吸引学生,许多问题就会消解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问题,结合王老师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简单谈下我的心得。
我们班上就有个学生,经常喜欢在我上课的时候公开跟我对话提出质疑而且有的时候态度还很强硬,之前我会占用大家的时间来解决他一个人的问题,后来发现这样做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后来我就直接无视他,继续讲课,我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他课堂上公开跟我对话的毛病没有改掉。后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解决办法,课上我跟他说“你的问题,课下再说。现在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讲课,不能只跟你一个人理论”,开始他还是会嘀咕两句,后来我课后会去找他解决他课上提的问题。这样反复几次之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好多了,有的时候还是会偶尔质疑一下但是会被我一个眼神给压下去。
还有一件事情我还有点自责的,当时我如果懂得更多会不会给他提供一些帮助,事情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去年我的一个学生跟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师发生一些冲突,我疑惑的是在我眼里为什么他跟别人口中的不一样,我眼中的他是一个很可爱就是有点淘气的小孩子。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情况,这个孩子当时发大脾气是因为班主任看到他晚自习讲话,他跟我说就是在借资料,如果当时老师先询问,而不是审问,多听他讲下原因,稍加训诫应该可以解决问题。当时老师可能有些激动没有控制好,动了手,也因此激怒了他,事情才向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学习了王老师在问题学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实施,我想以后如果我遇到类似事情我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先问问“为什么”,情况了解清楚了之后再做诊断。后来,虽然换了班主任,但还是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了冲突转学了。后来他有跟我短信联系,说新的老师都挺喜欢他的,成绩也有所提高。书中说道学生是否属于问题生,与老师的个性和能力也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问题生,要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是比较困难的`。
不完成作业的问题,我也很头疼,哪怕是高三了依然有这样的学生存在。王老师的书中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进行了一个分类。分门别类的给了解决方案,我觉得还蛮有用的。我分析了下我班上一个从来不交作业的学生,他就是成绩还可以,嫌作业太小儿科。可能就是我的教学不适应他的知识结构,我发现他虽然不交作业,但是自己有买资料在学习,平时也会问我问题,上课也有听讲。我以后不再对他较真了,不能片面的要求学生适应我的教学。
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我们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1
结束了忙碌的20xx年,1个月的假期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些自己想做又没时间去做的事。期间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对于我来说,学校里的各种刺儿头确实是非常的难缠。尤其是体育课又是在操场这样开放的环境,对学生的管理又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怎样能保持对学生的控制而又保证学生得到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一直是我脑袋犯愁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
通过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我清楚的认识到,往往我对学生的认识,其实并不是客观的,而更多的带有主观化、情绪化。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更多的反应是指责,想用强硬的手段制止学生。但这样的管教往往都治标不治本,学生的坏毛病还会不断的出现。一些学生,我对他其实并不了解,却自以为是觉得很了解他,导致了对他们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教育,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一年级孩子,首先应该先充分的了解他,包括家庭,习惯,喜好等等,尤其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找出他们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通过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的学生。这就促使我要在新的学期要对我的学生更有耐心才能充分摸透他们。课下多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一些日常情况,生活习惯,从而找出一些可能会导致其出现问题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我总结了3个不要与3个要,就是不要急于定论,不要急于指责,不要以暴制暴;要先了解情况,要对症下药,要讲清道理。
根据学科特点,我主要对学生顶撞老师,严重的小说小动,不注意听讲进行了仔细的阅读。我发现,不同的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其原因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就比如学生上课不老实,总乱动来说吧,这又分好几种情况。有由于听不懂的.,有早就会了的,有没有规则意识的,有自控能力差的,还有一种叫动觉学习的。对于他们的教育方式就必须要有不同。对于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首要目的是要让其了解规则遵守规则,而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他们了解应该怎样去做,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教育他们的首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对于两种孩子的教育方式互换,就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了。
新学期即将开始,我已做好准备与那几个小滑头打持久战,对于问题要静下心,仔细分析找出解决方法。冲动与永远都是最可怕的魔鬼。只有耐心才能磨平尖锐的棱角。
员工手册读后感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读后感朗读手册读后感人体使用手册读后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2
本学期,以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纪念日、我国第一个“儿童阅读日”、第40个国际儿童读书节为契机,在全县开展了“好书漂起来·书香满校园”的漂书活动。
很久没有认真的去看一本书了,当拿到《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就随手翻了一下,写的还挺通俗易懂的,就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深入读进去,书中的内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完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不由地感慨,这也正是我所曾犯过的错误呀。
王老师在书中罗列了十种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这留给我的启示很多。
一、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这叫作“管理压倒教育”或者“管理代替教育”.
自我反思,年轻气盛的自己的确存在这样的毛病,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闹腾,我有的只是气,只是责骂,很少会心平气和地去想为什么会这样?
二、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
事实的确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碰到两个孩子发生了小摩擦,或者是孩子作业没做好,课本忘记带了的时候,办公室里常常传出的是严厉的训斥声:“你说怎么办?”因为每天面对哪儿繁琐的事情,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冷静思考,去详细询问为什么,想的只是赶紧把事情处理掉。
三、把任何问题都道德化,不承认学生的许多问题属于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
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化地归结为觉悟问题、道德问题、认识问题、是非问题,好像只要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实际上学生许多问题常常是心理问题或者能力问题。这两类问题光靠一般的'思想教育方式是解决不了的。
四、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
每天的工作量加上每天层出不穷的突发情况,我们面对问题孩子的时候只希望他能够认认真真地上好课,别惹什么乱子。而事情总是在担心中发生,所以每当问题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总是简单地归因:诸如思想上不重视了,诸如上课开小差了等等。就像程咬金的三斧子,对谁都是一样的砍法。如果教师不学会遇事提出多种假设的科学思维方式,他们的工作方法就会永远是简单化、一般化的。当然,说说容易做着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因为我给不同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很少花心思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
五、思维缺乏逻辑性:
六、工作方法主观化、情绪化。情绪上来了,只强调态度,连是非和前因后果都不分。
七、只会责怪别人,不想反思自我。
八、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多数教师在谈教育时是爱字为主,但在实施时却更相信权力、批评和惩罚。他们的办法是万金油,几乎用在什么人身上什么病症上都可以。
九、惩罚不见成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对于教育,爱只是一个必要和重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爱不行,光有爱也不行。
十、学校管不好,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家长。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似乎觉得有些例子在自身的学生时代也出现过,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一些问题。记得我刚上高一时对读书真是厌倦到了极点,每天上课就是昏睡,老师问我听不听得懂,我就说他不会讲课,我不会的不讲,会的又在罗里罗嗦。多亏我的班主任彭老师,他在教育过程中,对我不埋怨,不指责,不管我说什么都不但不生气,还表扬我心直、老实,并想方设法激发我的学习兴趣,最终把问题解决。
如今的我也成为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我不但要继承我的老师他们的优良教育方式,而且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尤其要关注“问题学生”. 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这就是王老师《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与思维洗礼。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3
两个礼拜的时间,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编著的教师专业发展读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并把从中学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去,的确收效颇丰。一直以来,想要写一写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和大家做个分享。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了问题生的界定和分类,并具体阐述了问题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指明了问题生诊疗的正确思路。例如: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不搞态度挂帅;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和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确诊时,一定要是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其间穿插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小案例,事情虽小,方法得当,令人信服。第二章分对所谓的问题生进行专题研究。诸如:纪律方面的顶撞老师、严重小说小动、经常性迟到、同学间的冲突;学习中的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马虎、偏科等问题;还有早恋、偷拿财物、迷恋网络、暴力倾向、离家出走、自杀倾向等心理和品德方面的问题。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问题,都是先概述现象,从老师或家长常用的对策进行分析,找出这样做不见效果的症结所在;再具体到每一类学生的自身和外在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第三章针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培养校园专家的重要性。
阅读本书,我也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所以,针对书中的某些章节的内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心得,颇有同感。例如:对于学生顶撞老师这件事,纵观书中所分析原因:1、老师冤枉学生2、老师不公平3、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4、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自尊5、老师要请家长6、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以为是顶撞7、学生心情不好,迁怒于老师8、学生想压住老师,还为所欲为9、学生想表现自我10、和老师套近乎11、学生对老师的业务水平有看法12、学生缺乏教养……其中我所遇到的,多属于1、7类型的。记得在一次外教课上,我看到学生a在玩魔方,就走过去给他收了。没想到孩子瞪着大眼睛说:“老师让玩的。”原来,外教老师说谁完成了学习任务就可以玩了,可惜咱们作为配班老师听不懂外教老师的话,冤枉学生就难免了。还有一次课间活动的时候,我正在教室后面批改作业,前面的学生b“嗷”的叫了一声,好刺耳呀!接着又是一声。我走过去,拉着他到我批作业的地方,想要和他谈一谈。没想到那孩子气呼呼地攥着拳头,好像跟我有多大仇恨似的。我笑了:“老师批评你了?”“没有!”他还是气呼呼的样子。“那你这是……”“她们都抢我的纸飞机……”没等我说完,他仿佛苦大仇深的农民要斗地主似的,哗哗啦啦说了一大堆,最后还不忘一句“你不批评他们,拉我干什么?”哈哈,还真是把不好的心情迁怒于老师了。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工作中时时都会发生。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观察,注意了解学生,并及时采取合理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或疏导。最有效的还可以教学生学会忍耐,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于把即将发生的错事消灭在萌芽状态。像我们经常说的“生气时不说话,可以在心里数数,一般数到十再说,特别生气时可以数到一百再发言,这样可以避免许多可能发生的错误。”
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放学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刚到楼下,学生c说自己的作业忘了拿。我就给了他钥匙,让他回教室去拿。他刚走,另一个学生也忘了拿东西。我就和他一起赶回到教室。推开门只见学生c正在别人的桌子前拿着一个大面包往自己书包里塞。看我进来,他止住了动作,赶快走到门口。另一个学生急着拿自己的东西,早就跑了。我在后面跟学生c一边谈话,一边走,告诉他喜欢吃可以和老师家长说,咱们不去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事过去了,现在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分析这孩子不是习惯不好,也不是品质不好,更不是被迫型的,而是“贪吃型”的,看到别人吃,自己没有,就要想办法了。所以,我就从正面进行引导,不去和别人比吃穿,而要比学习,因为这孩子学习还是很好的`;同时,在学校,午餐也好,吃零食也好,只要有可能,我就给他创造大吃的机会,以避免给他留下羡慕别人的机会。
还有学习方面的。学生d因为作文不会写,每次周一交作业的时候,或是写得不到一页,或者干脆就没写。我可是很有耐心呀!没耐心也不行,那人家不会你能咋的。教呗!在学校和她聊天,找素材。再找时间让她写。这可真应了那句话——牵着蜗牛去散步。偶然的一次机会,那孩子写了一篇关于小狗的作文,还是不到一页。我在后面批语是:写得不错,但好像没写完,还有好故事呢。运用上人物的对话会更好。没想到,这一发不可收拾了,这孩子写了《小狗欢欢的故事》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都快成小说了。尤其是在她写了故事之二的时候,我在作文讲评时谈到了她的进步,并让她读了自己的作文给大家听。她越发喜爱写作了。有一次,他问我:“老师,你在这里教到什么时候呀。我以后毕业了,会经常来看你的。”多好的孩子呀!找到了学习的好方法,更找到了自信。正像王老师在书中所说:“他为什么不会呢?有可能是智力问题,有可能是基础问题,还有可能是暂时还没有入门。”这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批评、谴责、惩罚、一定要认真观察和询问。”“只要老师和家长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进步,他很快就会转变精神状态,作业完成状况也会转好。”
总之,王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是一本教给老师诊治问题学生,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书。本书最后关于校园专家的的培养的提出,很有必要。其实,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潜心工作,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独当一方的“校园专家”.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4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让学校、老师还有家长头痛的对象,如何去认定问题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也是大家在不断思考和寻找的。近日,到同事那里借阅到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二版。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5部。读后又给我一种新的体会,让我获得别样的收获。
一、教育需要智慧:
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列举了四个倒挂:其中第一倒挂是教师的精力应该放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实上教师用在管理方面(比如应付各种评比)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这是第一个倒挂。教师面对一班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实际上教师把多数精力放在少数“问题生”身上。这是第二个倒挂。具体到一个问题生,真想解决他的问题,应该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先观察、诊断、分析,看应该从哪儿切入。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面对问题学生,常常是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简单化处理。这是第三个倒挂。
李镇西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就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需要智慧。与其说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就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
教育问题生,生怕简单化,在转化问题生思维方式方面,应是在一个“网”里面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不是在一条线上简单的,你犯错了——我给你讲道理——你认错了——于是你就改了。一个人改错也好,犯错也好,都是网上的一个点,这个网上有很多变量,互相影响,非常复杂。任何一个问题,只要一展开,就是一张网,所谓一沙一世界。
二、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确定问题生有很强的经验性、情境性。
问题生的类型有五种: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教育厌学型问题生,特别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不可以用学习来惩罚,比如罚抄作业、罚背书等等。在这五种问题生里面,比较适合采用惩罚的办法只有行为习惯型和品德型的问题生。
厌学型问题生,除了讨厌学习外,其他方面都无大问题,关心集体、爱劳动、人缘不错、对老师也有礼貌;就是因为不学习、不听讲、不写作业、一上课就蔫了,严重偏科。
对厌学型的看法如果只是一个字“懒”,归结为学习态度,简单化了。要认真分析,是智力比较特殊,还是知识背景问题。比如,早期学习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的学生,就要适当鼓励,减轻难度让他得点好分数,增加信心。
结合书中王老师介绍的问题学生,对照班中的孩子列举出了一些问题学生。
1、厌学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迷恋网络,有的干脆缀学,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不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2、纪律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严重小说小动,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多大问题。
3、品德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小偷小摸,离家出走等。他们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他们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
4、心理障碍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忧郁,退缩,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们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不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仔细分析不是。
5、“好学生”型
在学校一般式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的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极差。这种孩子会突然惹出大事。
三、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
对于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我甚是有感触,没有经过科学智慧的教育,我们老师往往大都是采取了理所当然的错误做法。那么应该怎么使用正确的思路,来对付问题学生呢?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
四、学生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网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网童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的心病,网络游戏已经被人称为“电子毒”。有个别孩子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下降,精神萎靡,亲子矛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结合本书,分析了个别学生的网络归因:
1、家庭和学校充满了批评、训斥,网上很少批评,多得是鼓励安慰和安慰。
2、在家、在学校,他躲不开家长、教师的唠叨,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
3、家庭和学校不允许失败,网络允许失败重来。
4、家长和孩子居高临下,而网上是平等的。
5、在家庭和学校说话不自由,在网上可以胡说。
6、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
7、在家庭、学校,身份已经被“定格”,到网上可以“重新做人”。
8、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
9、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
10任性、意志薄弱、无能,这些毛病在现实生活中会让人出丑,在网络中却比较容易掩盖。
11、学校和家庭教育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学历,而网络则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五、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
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老师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主张我们老师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而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老师就急着把措施和惩罚拿出来,这样也是表面上解决了,但学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还让师生关系变得很对立,以后的相处会更加困难重重。老师一定要学习怎样去了解学生的问题。书中说到王老师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分析,我觉得分析得特别精彩。“很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认为是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想学习。教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习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真的会就像这样很武断,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就是只会造成学生继续不听讲,一点作用都没有。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能力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对学习失去信心的。
2、基础太差,听不懂。
3、习惯性懒惰。
4、智力类型与众不同。
分析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就是以上类型,如杜同学就是由于基础太差,听不懂,对学习失去信心,徐同学就是习惯性懒惰,对于书中写到,重点是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评,多表扬和鼓励,不该“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应该“哪壶开了提哪壶”。
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一章总论部分:明白了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问题,学生治疗时要注意些什么?相信这是许多老师都很头疼的事。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要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
问题上有哪些类型呢?一行为习惯型问题生。顾名思义,就是行为习惯方面有问题,对班级的纪律有破坏性,学习不认真,总是出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屡教不改型的。二厌学心理问题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就是表现为厌倦学习,除了学习习惯之外,其他方面的行为习惯也还可以,只是死活不学习。三心理性问题生,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言行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四品德性问题上,这种学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品德方面,总是冒坏水,让人感觉及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显偏理,他的行为习惯,多数步伐不好,表面上问题不大,多数厌学,学也有学习不错的。五好学习问题上。这种好学新问题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会出突然出状况,一出就是大事,他们多数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这种问题生很少,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增加的趋势,要值得注意。
问你医生治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凡属习惯都有稳定性,因为习惯是无数次重复同样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就要特别需要耐心。如今学校的评价体制往往违反教学规律,追求立竿见影的业绩逼的教师,急于求成和学生较劲,学生力不从心,结果信心丧失,破罐破摔。所以,学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评估。不要轻易把学生今天的表现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周的表现和意向一周相比,一个月的表现和上个月相比,有进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复,反复可能是常态;不反复,那是极少的,行为习惯问题生尤其是这样,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任何习惯都相当于一种影,改变起来是不容易的,孩子因为年龄特征比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长的时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要站在对立面去指责他。
第五篇: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转变思维,做“侦探型”教师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读后感
无意间看到这本书,就随意的翻看了下,发现对新手的我有非常大的作用。这本书把问题学生分为不同种类,根据种类来对症下药,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精力,而且往往会事半功倍。既是教育问题学生的一本“医书”,是教师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训教材。像侦探一样找准问题病因的同时,也找到治病的药方。读完后,真的有此书获得的赞誉一般“打开这本书,我们便打开了教育智慧的百宝箱”。本书共三章,第一章对问题学生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问题学生常见的类型,在对问题学生开展教育时常见的错误,并给出了如上所述的问题学生诊疗的思路。第二章是本书的重点和精华,通过专题研究,剖析了问题学生三大类18个问题,包括“纪律”大类中的顶撞教师、严重“多动”、经常性迟到、同学冲突等4个问题;“学习”大类中的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马虎、偏科等4个问题,以及“心理和品德”大类中的早恋、偷拿钱物、迷恋网络、暴力倾向、离家出走、自杀倾向等6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详细的分类,每一类都有具体的治疗措施,一线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分类和治疗措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一些微调,开出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个人药方。第三章提供了典型案例。下面是读后的重要摘录。
一、什么是问题学生
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一般都不只在一个方面有问题。单纯因为智力造成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不能认为是问题生。问题生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但成绩不好一般不是他们问题的起始原因。
二、问题学生的常见类型及治疗注意事项 1.行为习惯型
这种问题生的毛病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对班级纪律有破坏性。他们品德不差,也不算厌学,心理也健康,但是就是不听地出状况,而且屡教不改。一个字概括就是:赖。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教师特别需要耐心。书中提到学校要有一种意识:学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评估。这类问题生往往有一大堆坏习惯,简直让人看了不顺眼,教育他们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好把他们的毛病列个清单,然后选择一两个重点问题首先纠正。一般来说,不要把重点放在学习习惯的纠正上,因为这最难,容易失败。因为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的毛病往往“屡教不改”,他需要的还有帮助和鼓励。2.厌学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没问题,只是死活不学习,一个字概括就是:怠。年级越高,比例越大。对待这类学生,特别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不可以用学习来惩罚,这是最坏的做法,因为这只能使他们更加厌恶学习。厌学型学生中也分为很多种类,不如智商高和智商低的,那么还需要因材施教。但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提高成绩,而是帮他们找到一条未来适合走的路。对厌学型问题生,可以说“你学习尽力就可以了,成绩好坏,学历高低,并不能决定一切。只要你有志气,你将来必定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照样可以获得幸福快乐。” 3.心理型学生
此类学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其言行大大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他们也会有行为习惯问题,但那习惯与其说让人讨厌,不如说让人吃惊。一个字:怪。教育此类学生,首要问题是减少周围学生对他们的歧视,耐心劝导学生,不要把他们看成怪物,你可以少和他们打交道,但不要做出刻意回避的样子,教育他们,没有这种起码的人文生态环境是不行的。其次是少干涉他们。再次是变换方式与他们沟通。总体来说,面对这类学生,工作最好不要太积极,还是消极防守为好,难度太大,没有高经验者还是少主动。4.品德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小偷小摸,离家出走等。他们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他们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一个字:坏。教育品德型问题生,首先要搞清他“坏”到了什么程度。有些学生虽然坏,但是还有善良和通情达理的一面,教师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有一部分是“坏”的厉害的,他们有一大套歪道理,教师给他们讲正确的道理,他们很蔑视。对于这种学生,除非能力特别强,否则主张和他们“和平共处”。要注意的是,这类学生不适合“招安”,不能轻易安排做干部,否则很可能用权力做坏事。总之,期望值不要太高。5.好学生型问题生
他们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问题有:双重人格,自我“消 失”,自我中心,虚荣心过强,抗挫折能力极差。一个字:骇。教育的关键是发现苗头,预防其奔溃。如果终于奔溃,首先不是讲道理,而是让他休息,对他们而言,面子极其重要。
总体来说,教育不同种类的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时,教师要像个耐心的长辈;教育厌学型问题生时,教师要像个科研人员、学习问题专家;教育心理型问题生,教师要像心理医生;教育品德型问题生,教师要像足智多谋的战士;教育好学生型的问题生,教师要像高明的侦探。
三、教育问题学生的上、中、下策
对于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我甚是有感触,没有经过科学智慧的教育,我们老师往往大都是采取了理所当然的错误做法。那么应该怎么使用正确的思路,来对付问题学生呢?
1.上策:把问题生晾在一边,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不去可以关注和教育问题生。
2.中策:个案诊疗,开药方直达病灶。药方包括如下: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 3.下策:维持。这比上中策操作起来稍微容易一些。
四、结合班级情况印象深刻的个案解决-----学生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网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网童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的心病,网络游戏已经被人称为“电子海洛因”。本班就有个别孩子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下降,精神萎靡,亲子矛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结合本书,我结合了班上个别同学的示例进行了分析。
1.上网原因分析:
1).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2).在学校为了合群,和同学们一起去上网
3).在家、学校,他躲不开家长、教师的唠叨,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4).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5).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6).为了显示自己没有落伍。2.教师可以怎么做: 1).教师联合家长
有鉴于学生痴迷网络的成因,我联合家长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些机会,让孩子眼前也活得快乐一些。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为了将来的幸福完全牺牲眼前的快乐,而要适当兼顾眼前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第二件是想办法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提高他们的忍耐力。因为我们无论怎样给他们创造快乐的机会,学习也永远不会变成纯粹快乐的事情,他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
2).个案治疗 有些可能是孤僻内向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快乐的他,把目标转向了网络。有些可能就是因为呆在学校无所事事,有些也许在网络寻找生活寄托,对这些学生要结合不同类型的问题生进行分别对待。
五、阅读思考和期待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是越来越喜欢上这本书了。不仅在书中看到了班中学生的影子,也为他们找到了良方,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对于班中学生出现的“暴力问题”、“偷拿钱物”、“不完成作业”等,具体到一个问题生,真想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分析、诊断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多研究,多思考,潜心研究。其实,正如王晓春老师所说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直接用在问题省教育上的时间反而应该更少,而每天和问题生对着干的老师,几乎可以肯定是专业水平比较低的、精力倒挂的。与其说是解决问题学生,不如说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问题生时病人,要给病人看病,前提是医生要合格,要有专业技术,否则会越来越被动,精疲力竭。当然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且长线的工作,必须要经过实践以及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优秀教师的标准。这也让我越来越注意班级里学生的细节,不是一味的就罚抄写,让上课安静,该“冷敷”还是“热敷”对一个学生的转变可谓十分重要。“革命还很长,同志还需努力。”这是我要对自己说的,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成为一位“名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