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案例分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汇总
(附答案)
作者:文亮教招 来源:文亮教师招聘 时间:2011-03-13 文亮教师招聘网
[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案例5]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6] “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案例7]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8] “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参考答案]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案例9] “老师,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案例10]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参考答案]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11] “坐下”三例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第三种方式最好。
[案例12] 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
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案例13]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
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参考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案例14] 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案例15] 老师,让我们自己来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作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案例16] 某校几名同学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小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课外活动时,课题小
组的成员兴高采烈的去采访那位相当有成就的诗人主编。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而归,非常委屈的说:“白跑了一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
问题: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呢?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面对学生们的“碰壁”,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碰壁”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加信心;其次指导学生重新修改采访计划。
第二篇:教育学案例分析
一、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二、材料分析题
1.当非洲南部狮的数量还很多并容易加以观察的时候,人们已发现,非洲南部狮通过一种有意识的体操动作进行自我训练,把树桩当作猎物练习猛扑。一头狮子由于距离判断得不准致使一匹斑马逃脱,或者不能正确地跃到悬岩顶部,从那里轻易地扑向猎物,此后,这头狮子便多次重新开始仅仅是独自的练习。接着,在这头狮子练习时会有两头狮子突然来到,这头狮子先引着到来的两头狮子围着悬岩转,使后者了解困难所在;当两头狮子被领回起点时,这头狮子便跃向悬岩以结束其演习。目睹这种情景的本地人曾指出,在这种奇怪的情景的全过程中,狮子不断地吼叫,不断地‚交谈‛。多亏了这种自我教育,才使那些会从事技巧活动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能干。
这则故事说明动物界中的教育与人的教育其本质是一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2.古代印度的教育:
全社会分为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只有第一、二种姓的人可以接受教育。《吠陀》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请结合材料,谈谈对古代教育的认识。
三、材料分析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对比教材里《教育法》中的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 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有何重要意义? 2.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臵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学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他班的同学捡到的。数年后,学生们毕业了,有一天这位老师受到一封信,里面夹着11元钱。信里,这名学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衷心地感谢老师对她的爱护。……
请用教育目的理论的有关知识,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
四、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句话。
2.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1: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
材料2: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
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材料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融合中不失其相对独立,在对峙中体现超越。因此,不难看出,教育既可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樊篱,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归根结蒂要看教育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但不管怎样,教育地位的合法性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2: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说它独特,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活动像教育这样以明确的目的、精选的内容、系统的方法去培养人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规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品德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必须遵从认识活动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就是探讨教育活动的内外规律性特征的。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把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来看待,它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因此,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几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要让经济规律来取代教育规律,让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自生自灭,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有预谋地残害教育,也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
材料3: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他们依靠对学生知识、思想的影响,主导着社会的智力状况和思想走向,是一股特殊的不客忽视的力量;学生是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群层,并有着独特的文化;教育设施是标志教育存在状态的一类独特存在;教育活动是一类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学校中的课程虽来源于社会文化,但自有内在规律,并自成体系。
上述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六、材料分析题
1.‚科学因人的生活需要而登上教育的舞台,并获得发展,甚至使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都失 去了往昔的辉煌。但科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也潜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性。这既有科学自身的局限,也有科学教育的不当。瓦托夫斯基曾指出过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对立。他说,科学与常识、科学活动与人类基本活动、科学理解和平常理解的连续性被打破了。胡塞尔认为科学对生活世界的客观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生活世界的过程。科学世界一旦诞生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就隐含着对生活世界这一母体遗忘的可能。胡塞尔说:‚自伽利略起,理念化了的自然就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在胡塞尔看来,伽利略及其后继者以理念世界代替了人的生活世界。所以当他说,伽利略既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时,就道出了生活世界被遗忘的现实。针对科学丧失生活世界的意义危机,胡塞尔提出要把原初的直观的生活世界提到首位的观点。应该说胡塞尔的观点对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有启示的。〃〃〃〃〃〃‛
摘引自集美大学刘德华的《科学教育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的超越与回归》(河南教育科研网)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关系。
2.沈从文在自传中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 ‛(他经常偷偷下河洗澡)、‚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就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要看这本弄虚作假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摘引自《沈从文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尽管沈从文所受的教育跟当今的教育大不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仍然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应用教育与生活的理论试做分析。
七、分析题
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八、材料分析题
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
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九、材料分析题
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2.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
十、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 材料1: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材料分析题2 材料2: 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
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臵‚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十一、材料分析题
新课程推进中的教育评价及其案例
1.你用你心爱的小手工作品表达了对数学和老师的热爱。谢谢你!你的语言清晰、简洁。你的剪贴拼图做得那么漂亮,可以看出你对图形的理解很深,操作能力很强。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你能认真和勇敢地克服暂时的困难,重新找回自信,祝贺你,亲爱的小女孩,这比100分更值得骄傲!
你经常看书,表演课文时也非常出色。认字表上330个字全会认,查字表上186个字会认182上,很不错。你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阅读课上,你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并能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讲的故事很吸引人。这是一位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你以为他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评价观念? 2.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大家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这时,刘佳欣站起来说:‚我有一个记‘全’的好办法。‛停了停之后,她接着说:‚以前,我们记‘金’字时,有的同学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记的,我记得是‘一个人,她姓王,腰里别着两块糖’,这回我还用这个字谜来记,只是把它稍稍改一下。‘一个人,他姓王,腰里丢了两块糖’。‛听了她的介绍,同学们好像恍然大悟。这时,我并没有对刘佳欣的发言做评判,而是转过头来说:‚刘佳欣这个方法好吗?‛同学们纷纷点头。‚那么好在哪里呢?请你来评价一下。‛这时,田宇站起来说:‚刘佳欣用上个学期学习‘金’字的方法来记这学期的字从这儿看出她以前学习就很认真,记得也很牢。‛郑中一接着说:‚我觉得她的方法很巧妙,而且很有效,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还有,还有,‛邓聪接着说‚我觉得刘佳欣很会动脑筋,我就想不出这样的方法。‛听了同学们的评价,我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用掌声对刘佳欣这种富有创意的想法表示鼓励。‛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教学继续进行着,在后面地讨论中,大家更加积极。在记‚先‛字时,有几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说:‚我可以用去偏旁的方法来记。‘洗’字去掉‘氵’就是‘先’。‛有的同学说:‚我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把‘告’字下面换成‘儿’就是‘先’。‛
接着,有的同学用‚元‛字加‚丿‛和‚丨‛(加笔画)的方法记。还有的同学把‚牛‛字的‚丨‛变短再加‚儿‛的方法记住了‚先‛。在大家说完这些识记的方法之后,我及时给予了肯定,‚这些同学都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记生字。‛这时,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又说‚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这时,有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第一种方法最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单,也很方便。‛有的学生说:‚用‘告’自己也挺好的。‛还有的学生说:‚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虽然也能记住,但是不是太好记。‛听到同学们的这些评价,我感到比较满意。
这是一节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叙述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其中你能感悟到评价方式的特点吗?
十二、材料分析题
1.‚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
试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对这段话做出分析。2.请阅读以下材料:
1984年4月,美国‚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白官发表的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必须致力于终身教育,开创一个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改起动。]991年4月18日布什总统发布的《美国2010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又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美国的这一改革方向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在哪些方面的发展 ?
十三、案例分析题
1.某老师发现他班上的一名学生在校外对父亲的态度十分恶劣,全然不同于平时在学校 里那副胆小怕事的样子。为什么该学生在学校与在校外的表现差异会如此之大呢?经了解知道该生在幼儿园时曾因与一小朋友发生争执,而被老师惩罚关在厕所达两小时之久,这之后性情开始发生变化。这位老师猜想:可能是幼年这段不正常的经历深深地刺激了她,导致现在她对学校和老师心怀恐惧。她爱在家里发脾气,也许跟她在学校里过得不愉快有关。
为了要改变这种状况,这位老师认为关键是老师要体贴她、关心她、信任她,让她真正感受到师爱。因此,这位教师打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消除她对教师的成见,对学校生活的恐惧。第一步是设法使该生相信老师,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然后设法使她在该教师任教的英语课上主动开口进行对话练习,在课堂上轻松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她体会其他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在学校里轻松快乐地学习。
这之后这位教师寻找各种机会运用辅导性谈话、英语对话练习、教育性对话等措施逐步实施他的计划,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该生同以往大不一样。
事后这位教师认识到在辅导、教育和转变该生的这一工作中,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首先得益于对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其次得益于事先经过设计。不过,这位教师也感到有一些遗憾,即对该生进行的一次教育性谈话效果不明显,她在关心和体贴父母方面似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为此,这位教师准备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如让学生写《爸爸妈妈的一天》的观察日记或让家长与学生‚交换角色‛进行换位思考等,以进一步疏导该生。
问题:(1)该案例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2)试分析该研究的基本过程。
2.有研究者欲探讨山村小学教师心理需要和影响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等问题,确立了永嘉县北山乡北岙小学的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从2002年6月起至该年11月中旬在不同的场合如李老师办公室、家里等工作或生活的地方以及回城的路途中,采取了结构性访谈、非正式交谈、现场笔记、实物收集、口述历史等五种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面临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研究者综合运用了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方法。在类属分析时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山村小学青年教师的需要也分成五个层次。然后把相关资料归入相应的层次里。与此同时,结合情境分析——山村小学青年教师每个层次需要下面,穿插一些访谈片段、观察事件、日记书信、采访札记等,让这些故事性、情景性的描述对该层次需要加以展示和说明。
问题:试问该研究者关于山村小学教师需要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何种研究,试述这种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一、材料分析题
要点:现代教育学这一说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时间概念即是现代时期的教育学,所注重的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二是价值概念,将教育学理解为“现代教育”之学,也就是指教育学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如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元教育理论的产生等等。
二、材料分析题
1、这则案例涉及到对教育的本质认识的基本问题,基本上与论述题3相同。只有对 人的教育本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区分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
2、反映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形式简单。
三、材料分析题
1.《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
(1)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
(2)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1)是科学性。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
(2)是时代性。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
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
(3)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2.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
(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 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
(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
(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
四、材料分析题
1、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
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需要、分工等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
四、论述题
1、素质教育对人的现代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由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的。①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和明确的目的性。②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③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终身性与开放性。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素质教育是实现主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追求并实现人的价值理想的过程。
②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
③素质教育是完成人对现实思想道德水平超越的重要手段。
2、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①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它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②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④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 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1: 答: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材料题2: 答:
(1)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
(2)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3)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但教育是相对独立的。
六、材料分析题
要点:
1、生活世界的教育是科学世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世界教育来源于生活世界教育,它是对生活世界教育的提炼和升华。
2、儿童在生活中才能发现真、善、美,因此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儿童生活中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儿童在生活中所激发的疑问会成为他们在学校教育里继续学习的动机,因此,生活是教育的最终源泉和归宿。
七、材料分析题
1、答: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课程、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2)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
(3)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2、(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八、材料分析题
1、(1)课程资源的类型: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人力资源
(2)对资源的评价: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的适合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
(4)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功能也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
(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而且是充分运用、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
(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
(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
九、材料分析题
1、答案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将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遵从“知识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整个教学注重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教学和生活相分离,人和自然相分离,培养的是知识化、理性化的人才,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问。批判和反思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创造未来社会文化的资格和权利,最终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师生双方并不把对方看作一个对象,而是一个跟“我”讨论共同“文本”的对话的“你”,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存在的。现代教学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答案摘要:这是以为中国教育界对“教学”一词较为普遍的观点。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先生也认为,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十、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
(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2)分析说明: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材料分析题2:答案要点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2)分析说明:
①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②分析我国当前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错误。(3)如何借鉴借鉴韩国抓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方法。①应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②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③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
十一、材料分析题
1.日常评价的改革目标是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新课程在评价的激励性、评价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体现了树立育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1)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其自信心;(2)重视学生的优势和进步,并依据事实提出成长期望;(3)关怀学生,体谅学生的处境,与学生进行真诚、温暖的交流。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之间的评价便是其中一种。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1)学生们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2)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3)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在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只能是评价的一种,而且有时学生的评价会比较费时,或者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十二、材料分析题
1、把学校视作工厂,这是一种科层组织观。科层组织观强调组织内部的秩序 重视提高学校组织的效率 忽视了学校中人的维度 过分简化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2、反映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学习化社会的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
终身教育制度的特点
十三、案例分析题
1.分析:该案例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它是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关于行动研究的过程,凯米斯在继承勒温的思想基础上,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本案例中某教师发现他班上一位学生在学校与在校外的表现差异非常大,由此形成研究假设:幼年时期不正常经历的刺激导致该学生对学校和老师心怀恐惧,并确立用师爱来感化学生的行动研究计划:第一步是设法使该生相信老师,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第二步设法使她在该教师任教的英语课上主动开口进行对话练习,在课堂上轻松起来;第三步引导她体会其他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在学校里轻松快乐地学习。这之后这位老师逐步实施他的行动计划,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事后这位教师又对其行动成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进一步改革措施。
2.分析:该研究者运用了质的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经验叙事强调的不是形式、规律,而是经验的意义。其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主要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来逼近经验和实践本身。它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教育叙事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1。以研究教育故事或教育事件为主。在该研究案例中研究者所研究的主要是被研究者——某山村小学教师的故事,即他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反映出了他的内心体验及人生观价值观。2。由研究者描述和解说故事。在这一叙事研究中,叙事主体即研究者通过描述正在发生的故事,使山村小学教师的需要逐一呈现出来,并通过研究者的解说或解读使所叙之事具有特殊的意义。3。以意义诠释为核心的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叙事研究不仅仅是讲故事和写故事, 对于叙事的探究实质上在于寻找一种能够更好呈现乃至穿透经验的语言方式或理论方式。
第三篇:教育学案例分析
教育学案例分析
2002年河北省永年县一名学生答高考数学试卷时,在卷面上偷偷画了一个人头,并在旁边上写着“看,这个丑陋的人就是我的数学老师”。因此其数学分数被阅卷老师扣掉了30分,并得到了阅卷委员的一致同意。
2000年美国迈阿密的一所中学,学生阿瑟答完数学试卷后,在卷子上画了个肥胖的数学教师的画像。数学老师批完卷子之后,用红色的铅笔把画像上那肥胖的身驱改成肌肉发达的样子,然后写上“这样看上去更美一些”。过了几天,阿瑟送给数学老师一些关于如何减肥与锻炼的简报。
试从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两个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1)这两个故事,情节相似,但结果却完全不同,从表面上看,这是老师对学生行为容忍程度的问题,但深层次却隐含着传统价值观、教育观和思维方式对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制约。
(2)中国历来具有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的服从教师的权威,自然难以容忍学生的”越轨行为”;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3)美国人崇尚民主,在学校中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容易把学生的“恶作剧”理解为“幽默”。两种文化背景,两种处理方式,收到的教育效果自然是相差迥异的。
(4)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改革时,不仅要考虑传统文化可能带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而且要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弘扬文化的积极影响以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从2002年秋季新学期开始,黑龙江大庆市二十A.中采取了新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到鼓舞和激励。他们用标准分、趋向分取代了原始分,由静态评价到动态评价、由绝对到相对、由重结果到重过程。通过比较标准分,使基础较好的同学,尤其是尖子生看到自已的学习优势,使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趋向分主要看一段时间内学生学的变化趋势,承认差异,区别对待,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自信心。下面与部分师生家长谈话的内容是很好的说明:
王宇为同学:“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按趋向分排名我却位居中游,原因是我的成绩与原来比没有什么变化,这样一来使我失去原来的优越感。从前我从来没认为我的学习会有什么问题,通过趋向分我才发现我和别人相比也存在着不足,使我认真地研究了我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争取在下次考试中提高自己的成绩。”
王岩同学:“我是一名差生,一到考试我就怕!最怕的是年级排大榜,因为每次我都排在后面,每次都少不了妈妈的一顿骂、爸爸的一顿打。每到考试前我就紧张、就担心,往往考得更不好。这次考试老师说不排名次,只比谁进步大!我不但没紧张反而感到非常高兴,结果趋向分我竟然排在了前面,还得到了进步奖!虽然我的学习成绩还不是很好,但是我却让大家看到了我的进步!这次考试爸爸妈妈不但没有打骂我,还给我做了一桌好吃的,我非常高兴!同时也使我有了学习的信心,我相信我下次排名还能排在前面。”
试从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功能等方面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1)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2)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瓶颈”,它在很多方面会制约课程改革甚至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时,首先必须理清有关评价的理念。
第一,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第二,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第三,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第四,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第五,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第六,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第七,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3)案例体现了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在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这些评价方式或许还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但是观念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教育一线的学校和各位教师能够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来培养和评价学生,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亦能发现教与学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改进。
一次语文课上,当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这个新鲜而又古怪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家都在思考: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些老师这时候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存的答案来解释。马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希望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理论。
答:(1)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同时培养有个性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应该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有独特个性的人才,而不是割韭菜似的一般齐。我们要求的好学生,不光是听话守纪律,还要特别注意那些有个性有创见的特殊人才。
(2)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科学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应体现出对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3)马老师之所以不用教参答案来解释,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学生就能脱离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品尝到思考的快乐。
⑷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上,老师唯有真正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学生创造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
张老师在测验和练习中常设计一些能发挥创造性想像的题目,鼓励学生“答有创见”。例如在测验“电磁现象”时,教师出了一题“请你设计一个用电磁继电器来做一个实验装置,使下雨天红灯亮,晴天绿灯亮,画出电路图,并加以说明。元件由自己选择”。结果全班20个学生设计了10种方法,有的在杯中放两个电极,下雨时,雨水落在杯中水能导电,继电器便接通,使红灯发亮,平时开关闭着,绿灯就亮着。有的同学在杯内再放些食盐,固体食盐不导电,一下雨成了电解液体便导电了。有的同学根据光敏电阻和热敏电阻的道理,设计“水敏电阻”作为测量工具。有的同学则利用水位升降来使开关融点闭合。在讲评时,张老师让同学评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合理性,集中思考合理方法,激发了学生进行创造的积极性。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理念。
参考答案:
(1)张老师采用了实际训练和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和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优点是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适合于实验实习课。
(2)我国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张老师的作法正是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老师充分利用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测验和练习中常设计一些能发挥创造性想像的题目,鼓励学生“答有创见”,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正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3)这堂课体现出现代教学的一些新理念:张老师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和潜能发掘,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重视学生创造性和开放思维的培养。
全国特级教师丁盛宝在《我是怎样教数学的》中写到:平时,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总要分以下几步走:
1.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填平他们的知识缺陷,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
2.课内讲授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我就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内容,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重新安排课堂座位,进行复式教学。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点一点,由他们自己看书,做题目;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对两个组,我出的题目也
是不尽相同的。4.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5.单元测验后,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
我把这种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叫做“筛米粉”。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筛子”筛过后,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了。
请你就丁老师的“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1)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个体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了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级教学时,教师要同时面对四五十名学生上课。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他们个别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教师传授的教材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技术,只有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2)丁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分组教学,其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条件下难以做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缺陷。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因缺乏操作手段和技术,“因材施教”只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高悬着。我们用差异教学理论去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到两种有效的操作方式: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3)案例展示的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激励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开学时接任一个新班没几天,阎老师无意中发现不少男生头发很长。过去遇到这种情况时,常常是当面指出,但效果往往不佳。现在,阎老师琢磨用什么办法劝告他们,帮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终于,阎老师想出了一种合适而又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一天中午,阎老师特意去了理发店,把自己不长的头发又精心地理了一次。下午上课前,阎老师不露声色地来到班里,召集全班同学开了个五分钟交流会。阎老师首先问:“看谁最先发现班中有哪些新变化?包括我和你们。”当学生发现并说出老师理发了,阎老师话锋一转:“现在,我很想知道老师理发之后你们的感觉怎样?这样好吗?”于是阎老师听到了一片赞扬声。最后阎老师说:“有位名家说的好:„真心诚意地赞美别人一句,就能让人多活20分钟!‟因此,我感谢同学们今天对我真心诚意地夸奖!”5分钟交流会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阎老师没点一个留长发的男生姓名。第二天,‟阎老师再去上课时,欣喜地发现那几个男生的长发变短了,有的还剪成了小平头。
阎老师既不点名批评又能纠错这样一个高招包含了哪些德育方法?试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分析这种教育方式教育技巧的意义。
答: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阎老师采用了如下德育方法: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本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然而阎老师是通过学生对自己理发效果进行评价,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公认,而让学生受到教育的做法更是具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4阎老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不露痕迹的“无痕的教育”是一种触动心灵的教育艺术,它远比大声训斥、当面指责、讽刺甚至挖苦等高明得多。
事实上,有时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地望他一眼,看似不着边际的问寒问暖,讲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反其道而行之的榜样力量,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荡漾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阎老师正是基于这种“无痕教育”理念,才在学生有过错时,想尽办法,别出心裁,身先士卒,从我做起,从“头”做起,用“无痕”的批评教育方法,暗示有过错的学生,给他们以良性刺激。在呵护和引导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无痕教育”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丢学生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在“无痕”的批评教育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验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提高了。事实说明,“无痕”的批评教育,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收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往,每天要管的事情实在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助一臂之力。有一天,于老师忽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这个老师行使班主任“职权”呢?于是决定试试。于老师经过认真考虑,选了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郑莉莉作第一个“试验”对象。这使郑莉莉既感到骄傲,又感到了压力,她自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在她的“任期”内,她从早自习到晚放学事事操心,俨然一个老师模样。对她的工作,于老师绝不插手。但是,暗地里,却时时刻刻盯着,对她处理得很好或不当的地方都会找机会一一指出。她很快适应了角色,除了管理好日常班级工作外,还把每周的班会课主持得有声有色,把各种活动组织得生动有趣。接着,班里又产生了第二位、第三位……班主任。自,9~-/d=学生来当“班主任”的办法诞生后,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班上获得“流动红旗”的次数越来越多,来自任课教师和家长的称赞也越来越多。
于老师让学生来当“代理班主任”体现出她怎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怎样的良好效果?试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答:(1)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上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2)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班主任只有信任学生才会给学生提供机会,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发现学生的积极面并加以指导。(3)于老师大胆放手,给学生以信任,让学生当代理班主任,给学生创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机会正是符合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
神。同时也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富有成效的实践。(4)这种实践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它减轻了班主任的不少工作负担和压力,使班主任能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第二,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它密切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给了学生真正的信任和支持,打破了师道尊严的清规戒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于老师的实践就是这样一种真正的教育。说明她的眼光看得更远:除了教学以外,教师的工作应该主要放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而且在于“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
第四篇: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专题测试试题
姓名分数
1、《这一次比上一次说的更清楚了》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
2、《春天的颜色》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请具体说明该老师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
3、《军军的注意力》
4、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在逛街,迎面过来一位留着长发的叔叔,女儿害怕的告诉妈妈说:妈妈,那个人肯定是个坏人,咱们小心点儿。“看了这个片段后请你完成下面内容:
1、对这个现象进行分析;
2、提出教育建议。
”
5、A:一名教师为她负责的一组3--4岁的幼儿布置了一个理发店的游戏角,让幼儿进行理发的模拟活动,可惜幼儿的反应非常冷淡。偶尔只有二、三个小朋友走进游戏角,拿起梳子梳梳头,或对镜子照一照,完全没有出现老师所期望的情形,请你从色游戏的指导来尝试解释幼儿的反应,并评论为这组幼儿设立理发店的游戏角是否是好的选择。
第五篇:教育学心理学案例分析
四,案例分析(共2小题,每小题10分,计20分)
1.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 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下来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请问:⑴该案例中有没有违法行为 ⑵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 ⑶违法主体是谁 ⑷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案要点:(1)有违法行为.(2)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11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9条,第28条等规定.(3)李某及个体户.(4)《义务教育法》第15条规定,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9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2.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⑴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⑵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
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案例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案例1: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2: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案例3:
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
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5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案例6: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生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而成为片面教育。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案例7: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案例8: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9: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案例10: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案例11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案例12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答: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案例13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案例14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伟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评语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写给学生看出。
2、写出“这个人”。
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