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德育论
班主任德育论文
摘要: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存在需改进的地方,主要是班主任工作为“救火队”,德育工作不主动;班级德育活动片断化,缺乏系统性;学生集体不够发达等。班主任德育工作可以从主体德育、集体教育、系统德育等方面予以改进,具体而言,可以尝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等思路。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成长的熔炉,混乱和风气不正的班级可以成为一个染缸。生活在什么样的集体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能影响他们一生。新时期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民主公平、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班级。建设好班集体对于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乃至学校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用心创建
引言:中国人历来把“师”与“天地君亲”联系在一起,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因为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在现今社会,当人们把教师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它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它的内涵就扩大了,它还能承担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顽强的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责任。教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然而,班主任工作也是为社会服务的。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来说:“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的服务,既不同于为生活服务的保姆,也不同于其他社会服务工作。它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的。因而要做好这项工作,既要有服务意识.也要有引导意识,好的班主任应是一名服务型的导师。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和深化集体教育
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尤其是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成人化”的倾向表现的十分突出,班主任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学生们经常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粗暴、武断、专横的态度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扼杀其个性的发展,甚至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凡事切莫班主任一统天下,一人说了算,而应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集体出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留心涉及集体利益、观念的情境,照顾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爱好,既要听取“美天鹅”的话,又要听“丑小鸭”之声,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注意捕捉学生的“第一信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给集体带来荣誉或耻辱的机会进行随机教育。科学地补充、修正班级工作方式,以使个性和集体教育协同发展。
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直放在心里:“水的状态取决于水的温度,人的状态取决于人心里的温度。”三年的班主任心路历程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还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用心创建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促使学生天天进步、全面发展。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先进分子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启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在学校里,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大集体里面。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成长的熔炉;混乱和风气不正的班级可以成为一个染缸。所以生活在什么样的集体里,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甚至能影响他们一生。新时期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民主公平、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班级。建设好班集体对于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乃至学校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一项艰巨复杂、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我认为班主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用心,其次要讲究方式方法。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师生心理之间如能有沟通之桥飞架着,那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集全体学生聪明才智于一体,将有助于建设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班集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班主任必须具有足够的亲和力,作为班级的工作润滑剂。只有真正地被学生接纳了,被他们视为集体中平等的、不可缺少的一员时,学生才会向你倾吐心事。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全面的、真正地了解。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愿听、爱听你的教诲时,任何工作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开展而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可以使班主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作为学生时,我们也不喜欢老师用粗暴的态度、简单命令式的方法来教育我们。所以,在教育我们的学生时,也请不要使用这种不得当的教育方法。情感的交流和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理解,才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一定要学会宽容,学校本来就是一个让学生在犯错中不断成长的平台。所以在处理这种问题时,不妨在态度上客观,保护学生的自尊;在时间上宽容,让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在处理上宽容,促成学生的自省。这才能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这个心还包括爱心、耐心、责任心等,都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时刻铭记在心,并能付诸实践。
四、结语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的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人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人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人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人的每一份成功。
参考文献
[1] 谢世腰,王力。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
[2] 史铁成。班主任工作操作策略[M]
第二篇:现代德育论
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现代德育论》试卷
年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
1.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性质上应()
A.凸显生活性B.实践道德生活C.取材于现实生活D.通过实际的生活
3.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B.“两难故事法”C.“推理故事法” D.“自述故事法”
4.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制约功能
5.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
6.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 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
A.文化功能B.自然性功能C.个体发展功能D.个体享用性功能
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
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品德平价法
9.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
10.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A.思想教育部门B.政治教育部门C.道德教育部门D.法制教育
二、名词解释
1.德育的文化功能
2.德育目的3.他律
4.自律
5.自我体验
三、简答题 1.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2.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3.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德育文化功能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论述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
第三篇:论家庭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论家庭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正逐步代替那种单一的、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成为我国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因而探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统一,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虽然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接受学校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主导作用,但他们的成长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且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学生入学后,家庭仍是他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仍然对他们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两个部分。表现在家庭方面,主要由以下两点:
1.只养不教或养教失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孩子交了费,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不和孩子谈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更谈不上帮助。甚至在孩子要求帮助时,也总是随意推脱。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酿成大错时,才没头没脑地加以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
2.教不得法。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一是过份溺爱。这种类型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宠爱孩子为小皇帝、小太阳、小霸王,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二是过高期望。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进行管理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客观地顾及孩子智力的差异、基础的好坏,而是单纯以考试分数来确定孩子的优劣。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都得100分,而不能低于95分。事实上,有时学生的成绩80分就可能在班里是头名,但这还要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殴打。三是过度激励。这种类型的家长把许愿作为对孩子的最佳激励措施,作为实现愿望的筹码。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干的事情,经家长一许愿,便成了等价交换,每事必先讲条件而后做。做道题,写页字都要伸手要钱,考试得60分也要缠着买东西。结果孩子走入误区,养成任性和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毛病。四是过多干涉。这种类型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处处以成人标准要求他们。在对待孩子学习上,不是耐心引导,而是动辄呵斥打骂,使孩子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自尊心深受伤害,结果抑制了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一些性格憨厚而内向的孩子因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忧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造成生理机能失调,引起多种疾病发生。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因家长那凶暴的形象和粗俗的语言,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自卑自弃,或犟拗抗争,或破罐破摔。
表现在学校方面,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一些学校仍然停留在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由此导致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导向出现偏差。其主要表现是: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演变为指挥。学校教学因其学科的多样和考试的复杂,使大部分家长难以涉及。而学校由于突出智育和升学竞争,教师一般会通过作业、上课情况、考试成绩等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除一些特殊学生,不必再向家长了解更多信息。于是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和家庭教育的依附性同时得到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挥机制也逐步完善。
2.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强化了家庭教育的片面性。有资料显示,在上海全市性的一次抽样调查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但问到子女的兴趣、道德品质时,许多家长均以“不清楚”“不太了解”“没有注意”等回答;向家长问及孩子的如自私、任性、逃避劳动、责任心差等方面的情况时,家长的重视程度更是远远不够。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又对家庭教育的片面性起了强化作用。现在为数不少的学校,在评价、奖励学生时,把智育成绩摆在显要的地位。
3.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单一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一般可以分为个别指导和群体指导。以应试为基本指导内容的,其形式往往是群体指导,而且具有学校单向输出信息的特征。其中,家长会是采用最多的一种。与之形成的反差是,家访、与家长个别谈话等个别指导形式日趋减少。
4.工作方法上的简单化、粗暴化。如告状式家访,命令式地约见家长;只讲学生的缺点,不讲学生的优点;当着家长的面讽刺嘲笑学生;与家长交换意见时抱怨指责;甚至用奚落挖苦性的语言训斥家长等。更有甚者,在一些班级举行的考试总结会上,竟让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及其家长佩戴红花一起傲坐于讲台之上,而让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及其家长一块儿蹲在教室后面的墙根下,刺伤了家长自尊心,侮辱了家长人格。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在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
1.学校方面的努力。作为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思路,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在传统的观念中,每提到人才,人们总认为那是指科学家、高级工程师`,而熟练工人、技术员就不视为人才。显然,这种旧的人才观必须转变。现代人才观告诉我们,人才是多类型的、多规格的、多层次的,不仅指博士生、研究生和德高望重的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政府高官要员,还包括数以万计的普通熟练工人和技术员。以这种观念来看我们每一个学生,你就会发现学生成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甚至老师眼中的学困生也完全可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才。有了以上这种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就会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某个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目前的教学中仍存在严重的传统“三中心”。为教学而教,而不是为教育;“教”的目的没有真正落实为“学”的目的,且把教学生获取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当然,我们并非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但就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比,能力培养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把教学观由传统的三中心转变到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教学的模式应向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转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发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素质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目前的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讲得多、细,大多数学生养成被动听、机械练的习惯,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主动性就没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性也就没有创造性。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的分水岭。如果缺乏创造力,就只能跟在别人背后行走,甚至失去生存权。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适宜地让学生自己讲、自己解、自己小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培养出多样性的人才。
2.家庭方面的努力。作为家庭,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1)变分数第一为全面发展。分数的高低不一定能反映出孩子的素质发展状况,分数低不一定智力差,会读书不一定会做人。在分数第一的指挥棒下,现在许多家长都极端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智力开发,执著而盲目地追求孩子早慧,而忽视了头等事情——育人。年轻的父母不应当通过机械的强化训练,让孩子认识几千个生字,记若干个单词,背上上百首唐诗,并觉得是值得炫耀或者骄傲的事情。因为某些知识和某种技能可以速成,但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累、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却是难以速成的。所以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每位都家长能够转变观念,成为关心孩子全面发展的“人师”。
(2)变期望过高为因材施教。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把它看作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常言道,量体裁衣。所以我们对孩子应因材施教,如果不顾孩子的实际揠苗助长,势必会造成精力、物力上的浪费。实际调查表明:大人期望值越高,孩子实现值越低。这种二律相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我认为还是应多给孩子一些主动权,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以使其发展个性,顺势成才。当然,应该是“顺其自然,而又不任其自然”。
(3)变专制管教为民主管理。就学习而言,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说一不二,不顾孩子的意愿和个性特点,盲目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致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从成人对他们的尊重和爱中获得求知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家长应与学生心灵交融,让孩子的成长充满愉快。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如果能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就会推动教育的步伐。愿学校教育与优化的家庭教育携起手来,愿所有家长和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为我们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前程群策群力,为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班主任德育
“郑老师,今天上操的时候,背后的××总往我身上吐唾沫,尽管我很难受,但是我想我不能动,不然会给班级抹黑。后来我往前挪了挪,可是他还是吐„„———烦恼的JJ”
“JJ,看了你的话,郑老师很心疼,你受着委屈,却一直想着集体的荣誉,还怕欺负你的小男孩受老师批评,你是个多么善良的小姑娘啊,我得想办法让那个小男孩体谅你宽容的心„„———爱你的郑老师”
一天的工作结束,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的班主任老师郑丹娜像往常一样,在台灯下回复学生们写给她的“悄悄话”。
“我小时候不喜欢给我告黑状的老师,如今就不简单地去给孩子告状;我小时候不喜欢挖苦学生的老师,如今就决不去说伤害孩子心灵的话;我小时候渴望老师公正地爱每一个人,如今每一天都在反思有没有忽略哪一颗渴求的心灵„„”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的21年来,郑丹娜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创造了用“心情表”关注孩子的心情,用“悄悄话”走进孩子的心灵”的工作方法,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并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及北京市首届“十佳班主任”等多种荣誉称号。
让孩子真情表达的“悄悄话”
想到童年,郑丹娜的心就会莫名其妙地变软,“教师应该是一个不忘童年的人,做个有童心的教师。”
作为语文老师,郑丹娜一直想用一种方式把语文的教学内容“迁移”到班主任工作中,使之达到双赢。“只有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做得更加精细。”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郑丹娜和每位学生建立了“悄悄话”的交流本。
“孩子们只有在轻松的氛围里才能把内心的想法说得尽情。”谈到悄悄话,郑丹娜回忆起她小时候语文老师让写日记的情形。“日记每天都重复着流水账: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上学,上午学了哪些课,下午又上了什么课,几点放学等。”郑丹娜不想让她的孩子们也这样记流水账,于是日记本就改成了“悄悄话”交流本。她对本的大小、形状、色彩一概不加限制,封面还由学生自己设计。让这里真正成为孩子们情感释放的空间。
郑丹娜说,“悄悄话”要写在几个关键点上:一是写在学生的品德迷失处,当学生犯了错误找不着改正办法的时候,“悄悄话”及时指导学生,坚定孩子改正错误的决心。二是写在学生的心灵阴郁处,当学生心灵深处有阴郁无法解开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三是写在学生的质疑问难处,学生对老师错误质疑时,老师要勇于面对,接受孩子的批评,向孩子真诚地道歉,谢谢孩子。四是写在学生的喜讯进步时,学生有了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老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满足孩子的童心。“老师要放低姿态,和他们进行内心平等的交流。”
在宽松的精神世界里,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这个表露心声的“悄悄话”,每天都把心中的小秘密、学习生活中的小喜悦、小烦恼甚至对家长的不满等都写在交
流本上。学生们若有一天不想表达,也可以真实地写上:“我今天没有什么可写的。”郑丹娜则在回话中把自己的牵挂、理解和建议也写给孩子们,短则几个字,一张小笑脸,长则几百字,一幅连环画。“心灵的对话解决了孩子们心中的困惑,也让孩子们更信任我。”
郑丹娜在教低年级时,为了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情状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在班里挂起了“心情晴雨表”。每天早晨,老师拿着心情表,第一个站到门口,亲切地问候每一个孩子:“今天你的心情好吗?”根据孩子的回答,老师在笑脸或哭脸上打“√”。当孩子们逐渐熟悉了心情表的填写方法后,每周选一位值日班长代替老师的工作。“值日班长的介入,使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变成了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关心,增进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郑丹娜说。
为了和家长做到进一步的沟通,从2000年开始,郑丹娜每晚主动给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一个月保证跟每位家长和孩子沟通一次。如今郑丹娜还建立了班级博客、家长飞信群、微信圈,用更多的方式和家长更顺畅地交流,“主动沟通,家长更了解孩子,了解学校,让家长对老师的审视变为信赖。”
在郑丹娜眼中,老师要像孩子一样去体谅孩子,关注孩子、帮助孩子。“老师要做孩子心灵的点灯人。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孩子们的心里才会充满阳光。”
发现“冰山一角”的背后
美国2009年优秀教师托尼马伦曾说过,“一走进教室的大门,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
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而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还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他们创作故事。”
“孩子的行为只是他们内心需要的冰山一角,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渴望、期望和感受。”在郑丹娜看来,老师只有“变小孩子,知其心;理解宽容,顺其性”,才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接纳每一个孩子。“对于那些活泼外向的孩子,老师要对他的行为稍微压一压,让他知道心中有秩序;对于那些内敛含蓄的孩子,老师要寻找机会对他抬一抬,放大他身上的闪光点,让他学会表达。”多年来,郑丹娜在工作中总结出“全接纳、慢引导”的教育理念。
“我小时候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曾气得父母掉眼泪,但我长大后很孝顺。”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郑丹娜说,孩子今天的错误不代表永远的错误,现在表现不好,不代表他们永远不能好。“聪明漂亮学习优秀的孩子谁都喜欢,但是,当你面对拖着鼻涕、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时,更要给予他们爱,这是教师应该有的情怀。老师要善于发现‘野草’的价值,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但接纳不意味着纵容,“老师要接纳的是孩子的感受,不是孩子的行为。”在郑丹娜看来,只有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的时候,他自己就会调整自己行为中的不当之处,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育是农业,成长需要缓慢过程,老师们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提起慢引导,郑丹娜说对孩子的成长不要心急,允许他们犯错误,要等待孩子的顿悟。要把感情的接纳,变成有价值的引导,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要给予学生阳光,更重要的是在‘全接纳、慢引导’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发现阳光的眼睛和心态,让孩子在接纳的环境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张惠娟)
第五篇:德育论作业1
1、什么是德育过程?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具体地说,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现代德育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现代德育过程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过程。
(二)现代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
(三)现代德育过程是师生德行共进的过程。
(四)现代德育的过程是开放的过程。
2、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答: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物。
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的理解:(1)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2)具有层次性。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是总结了以往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实际,要求过高、过空的状况,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的。(3)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现行德育大纲对德育目标的规定改变的过去忽视教育对象自身发展规律的情况,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
3、什么是认识性德育课程?说明认识性德育课程的特征和功能。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
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于,教育性或思想性是它的第一要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课和各科教学一样,也要涉及大量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要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要解决知与不知,正确与错误的矛盾,即具有科学性或智育性。然而,由于德育课程与各科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不同。科学性与德育性存在于德育课程的教学中,构成德育课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但却不是平分秋色。德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其着眼点应始终放在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形等品德要素的协调发展上。因此,思想性或教育性是德育课的第一要义。
认识性德育课程的最主要功能:就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它重理智,尚系统,注重道德行为中智慧之启迪,诉诸学生的理解,养成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使他们对有关道德的知识、观念有系统地把握。凭着良知,我们才能判断善当性,恶当避,才能有持久,平衡的意志与情感准备。更重要的是,我们才能自觉地服从、遵守道德规范,促进个体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