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章德育论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等形式.具有五个“性”: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与民族性(特定时期),继承性.意义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与保证。
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或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制定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特点。总体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初高中阶段的具体目标与要求:涉及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内容概念: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与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
具体内容:政治教育(政治理论,法制,社会行为规范)、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道德教育(个性塑造与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过程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促使其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的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结构: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其相互作用使内容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规律学生知、情、意、行四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构成思品的四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第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与交往的七个性:引导,目的,组织,学习,对象,科学,有效性)
八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转化的两面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章学生思想品德形成长期性与反复性的规律。(坚持长期,反复抓;认清顽固,抓反复)
原则导向性(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目标符合方针政策与总任务,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德疏导(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坚持正面教育表扬激励为主)
育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要求爱护尊重与信赖;提出的要求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对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论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要求统一学校内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因材施教(要求了解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
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渗透,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要求目的明确,有知识性与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榜样法:包括伟人典范、教育者示范、学生榜样;要求选好榜样,激起崇敬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 提高修养。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与艺术陶冶;要求创设良好情境,与启发说明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表扬奖励与批语处分: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挥民主以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
模式认知模式(重知由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其特色在于“道德两难”问题的使用。
理论假设:道德发展论(人的道德判断力按一定阶段和顺序发展)道德教育论(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运用:了解当前水平-引起意见分歧与认识失衡-揭示高一阶段推理-接受更合理推理方式-付诸行动 体谅模式(重情由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及同事创立;假设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它是教育的职责。运用:以一系列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其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社会模仿模式(重行由美国班杜拉创立;假设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的行为既被现实经验规定,也受未来预期影响。人类学习必须有品德参与,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无固定阶段,道德教育从人格形成起。班班级概念:班级——是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级班集体基本特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管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理形成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种,由易到难、由近及远、逐步提高地提出,发挥成员积极性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即积极分子(多种类型与可变性);教师要善于发现与培养,将使用与培养相结合。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与一定的活动节律;一但形成不轻易改变。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分为日常性与阶段性活动,涉及主题、文艺、社会公益;要求明确目的、精心设计、形式适龄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要求,带领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现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管理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模式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班集体三方面的规章制度)平行管理: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其理论来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决定与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组织全体参与,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围绕师生共同确定的班级、小组、个人目标管理。由美国德鲁克提出,以自我管理为中心。存在的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问题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学生养成“干部作风”)
解决办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训练自我管理班级能力)班主任地位与作用: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领导影响力与方式)、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是主体)内容与方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发挥任课教师、班级团队活动的作用,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第二篇:现代德育论
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现代德育论》试卷
年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
1.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
2.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性质上应()
A.凸显生活性B.实践道德生活C.取材于现实生活D.通过实际的生活
3.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B.“两难故事法”C.“推理故事法” D.“自述故事法”
4.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制约功能
5.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
6.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 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
A.文化功能B.自然性功能C.个体发展功能D.个体享用性功能
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
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品德平价法
9.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
10.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A.思想教育部门B.政治教育部门C.道德教育部门D.法制教育
二、名词解释
1.德育的文化功能
2.德育目的3.他律
4.自律
5.自我体验
三、简答题 1.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2.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3.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德育文化功能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论述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
第三篇:班主任德育论
班主任德育论文
摘要: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存在需改进的地方,主要是班主任工作为“救火队”,德育工作不主动;班级德育活动片断化,缺乏系统性;学生集体不够发达等。班主任德育工作可以从主体德育、集体教育、系统德育等方面予以改进,具体而言,可以尝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等思路。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成长的熔炉,混乱和风气不正的班级可以成为一个染缸。生活在什么样的集体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能影响他们一生。新时期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民主公平、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班级。建设好班集体对于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乃至学校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用心创建
引言:中国人历来把“师”与“天地君亲”联系在一起,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因为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在现今社会,当人们把教师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它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它的内涵就扩大了,它还能承担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顽强的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责任。教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然而,班主任工作也是为社会服务的。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来说:“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的服务,既不同于为生活服务的保姆,也不同于其他社会服务工作。它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的。因而要做好这项工作,既要有服务意识.也要有引导意识,好的班主任应是一名服务型的导师。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和深化集体教育
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尤其是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成人化”的倾向表现的十分突出,班主任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学生们经常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粗暴、武断、专横的态度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扼杀其个性的发展,甚至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凡事切莫班主任一统天下,一人说了算,而应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集体出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留心涉及集体利益、观念的情境,照顾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爱好,既要听取“美天鹅”的话,又要听“丑小鸭”之声,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注意捕捉学生的“第一信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给集体带来荣誉或耻辱的机会进行随机教育。科学地补充、修正班级工作方式,以使个性和集体教育协同发展。
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直放在心里:“水的状态取决于水的温度,人的状态取决于人心里的温度。”三年的班主任心路历程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还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用心创建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促使学生天天进步、全面发展。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先进分子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启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在学校里,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大集体里面。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成长的熔炉;混乱和风气不正的班级可以成为一个染缸。所以生活在什么样的集体里,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甚至能影响他们一生。新时期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民主公平、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班级。建设好班集体对于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乃至学校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一项艰巨复杂、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我认为班主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用心,其次要讲究方式方法。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师生心理之间如能有沟通之桥飞架着,那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集全体学生聪明才智于一体,将有助于建设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班集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班主任必须具有足够的亲和力,作为班级的工作润滑剂。只有真正地被学生接纳了,被他们视为集体中平等的、不可缺少的一员时,学生才会向你倾吐心事。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全面的、真正地了解。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愿听、爱听你的教诲时,任何工作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开展而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可以使班主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作为学生时,我们也不喜欢老师用粗暴的态度、简单命令式的方法来教育我们。所以,在教育我们的学生时,也请不要使用这种不得当的教育方法。情感的交流和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理解,才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一定要学会宽容,学校本来就是一个让学生在犯错中不断成长的平台。所以在处理这种问题时,不妨在态度上客观,保护学生的自尊;在时间上宽容,让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在处理上宽容,促成学生的自省。这才能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这个心还包括爱心、耐心、责任心等,都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时刻铭记在心,并能付诸实践。
四、结语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的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人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人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人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人的每一份成功。
参考文献
[1] 谢世腰,王力。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
[2] 史铁成。班主任工作操作策略[M]
第四篇:论“实践德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中职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工作,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是质量的重要标志,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前瞻性存在欠缺,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困扰着德育工作者,很多专家学者面对现实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对的对策,迎接新的挑战,与时俱进。以下是笔者在德育工作中开展“实践德育”活动的认识,以做到抛砖引玉。
一、实践德育的涵义
所谓实践德育是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直接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的一种特殊德育形态。实践德育活动的实质,其一就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载体,是学校正式设立的一种特殊的德育活动,是对学生德育过程中施加外在的影响,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优化变化。其二就是以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中心的德育活动,不是以学习和运用学科知识为目的,是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三是强调以学生通过积极活动直接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直接经验为手段。
二、开展实践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内向、孤僻,心灵脆弱,自律能力不强,性格叛逆,给中职学校教育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与挑战。而中职学校是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最后一个驿站,他们的综合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在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开展“实践德育”探究势在必行。
实践德育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直接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实践德育应把以思想道德为基础的德育实践作为最终目标去践行,并且要注意实践活动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实践德育活动要根据“三贴近”原则引导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与身边周围的世界广泛交流和沟通,通过实践,学生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直接新的感知、体验,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形式,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开展“实践德育”的形式
“实践德育”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特点是突显实践性,教育者应该因时、因材、因事、因情及时开展“实践德育”活动。在我校开展的形式主要有:
(1)因时。每个班级每月按照学校要求开展主题班会,并进行一次公开课,组织师生互相观摩、交流。比如三月学雷锋月,组织学生打扫街道,整理绿化带,义务为市民维修电器,宣传环保,学习雷锋的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精神,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他人提供服务,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勇于承担劳动重任,热爱劳动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品格;四月纪念革命先烈月,组织团员和入团员积极分子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2)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德育活动,比如让园林专业学生负责校园绿化带的修剪、护理和美化花草的种植,既培养学生良好的爱护环境的美德,又锻炼了学生专业实际操作的能力。(3)因事。抓住教育时机,适时进行教育。比如在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后,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地震逃生演练、学习自救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爱护生命责任意识;流行疾病传播时,开展学习、宣传流行疾病预防措施,对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有帮助。(4)因情。对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教育,现在的孩子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义务意识和责任感普遍下降,很少关心爱护他人。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比如,通过慰问敬老院、做义工,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并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问候信,与父母进行沟通调查父母工作的压力,与父母谈谈自己的职业理想并请父母长辈指导自己的职业规划,为父母做一件事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通过点滴的行动中积累情感,懂得感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四、开展实践德育的策略
1.按照实践德育的理念进行学科课程的建设。根据实践德育特性,中职课程在设置上无论是基础课或专业课,应以活动作为主要载体,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文体活动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我校基础课《演讲与口才》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商务礼仪》课程开展“个人礼仪形象比赛”等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养成遵守礼仪的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有礼仪的人,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专业课《插花艺术》课程开展“插花比赛”、《园林工程测量》课程开展“工程测量”比赛等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实操技能的机会,通过比赛促进学习动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2.学校经常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根据德育大纲,在每年新生入学开展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律意识、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根据学生兴趣特点,精心安排和组织运动会、趣味体育活动,比如我校在四月举行羽毛球赛,五月举行班际篮球赛,十月举行校运动会,十一月举行体艺节,通过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通过各种活动,使专业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公平竞争、自我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职业适应性等,体现实践德育活动是德育生命。
3.加强实践德育教师队伍建设。要进行实践德育建设,实践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和保障。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德育实效的关键。由于各种不同观念的影响,实践德育的教师没有专职的人员,也没有系统培
训。故此,一是实践德育教师应该设置有专职人员对学生德育进行全程的跟踪教育和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监督;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对实践德育教师有针对性进行培训;三是稳定实践德育教师队伍。
4.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德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要进行实践德育建设,除吸纳学校现有的德育活动之外还应该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多种渠道,开发德育活动资源,建立德育活动基地,健全德育活动网络,让德育实践富有实效,充满活力和魅力。近两年我校先后与派出所、城市综合执法局、区科技局、市计生局、医院、心理辅导中心、校企合作企业等单位进行共建,组织了法制教育现身说法、吸烟危害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联系优秀毕业生交流成功经验等活动,通过他们年龄相近,情感相融,生长环境相似,容易产生“同龄效应”,形成学生与榜样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产生共鸣,激起反响,各种活动取得较好的明显成效。社会实践德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我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校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要多学习,多方位思考,多交流,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是德育工作的拓展和延伸,让实践德育工作在校园内更加充满活力。
第五篇:德育论试卷及答案
三明学院
专科《德育论》期末试卷
11级初等教育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1.狭义的德育专指()
A.道德教育B.政治教育C 思想教育D法制教育 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
A.美国教育学的影响B。德国教育学的影响 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D。英国教育学的影响
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 教育是()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
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A.思想教育的范畴B.政治教育的范畴 C.道德教育的范畴D.法制教育的范畴 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A.思想教育部门B。政治教育部门C.道德教育部门D.法制教育 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
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A.王逢贤B.鲁洁C.班华D.钟启泉
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 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
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
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 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自然性功能D.个体发展功能
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 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A.文化功能B.自然性功能C.个体发展功能D.个体享用性功能
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
A.超越性B.可能性C.预见性D.教育性
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制约功能
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
1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这是德育的()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
18.认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德育的()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19.德育的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B.卢梭C.涂尔干D.布鲁纳 20.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B.卢梭C.涂尔干D.布鲁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政治教育
2.德育的文化功能 3.德育的经济功能 4.德育的享用功能,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德育泛政治化的表现有哪些? 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4.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何区别?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及其弊端? 2.如何理解德育与政治的关系? 五.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案例:
高二是比较重要的阶段,然而很多同学面对节奏突然加快的课程和直线上升的各科作业量,都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应对方法,以至于经常有人上课迟到、早退.甚至在自习或上课的时间吃东西。班主任周老师多次找这些同学谈话,无奈批评教育都不起作用,一开始都是满口承认错误,保证下不为例,可惜都是说的比唱的好听,过后,迟到的依然退到,吃早餐的依然是把早读课堂当食堂.一天在每周例行的班会上,周老师详细地总结了本周的班务情况,包括考勤记录,然后对同
学们宣布说:“从今天开始,我们班实行一个针对早读迟到早退、吃早餐的惩罚措施:哪位同学迟到一次就罚在班会上给大家唱一首歌,迟到两次就唱两首,天天迟到我们就给他开个人演唱会。一是借歌声向同学们表达歉意,二是有助于同学们展示个人风采,说不定我们班还能挖掘出一两个歌星呢。”一席话听得那几个最爱迟到的男生当时就傻了眼:“唱歌?不是吧——不如让我们去跳楼好了。”
周老师听着这几个调皮鬼的长叹短嗟.暗暗地笑了。果然这招非常见效.慑于在大庭广众抛头露面进行个人表演的威胁,那些违反早读纪律的同学都收敛了很多,偶然有一两个不小心迟到的,在班上面红耳赤地放歌一曲之后,再也不敢“争取”这种当众展示的待遇了。从此以后,我们班的早读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流动红旗常常驻扎在我们班.而每周的例行班会更成为了同学们最为期待的活动.因为可以欣赏违反纪律的同学的歌声嘛。结合案例分析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2.案例
《北京青年报》1991年4月2日刊登了一篇中学生对电影《焦裕禄》的观后感,很值得我们
深思。124中的小伙子刘煜在看《焦裕禄》时哭了——“当时我真激动,恨不得马上去干一番什么。”可他走出电影院没10分钟,看看从自己身边走过的忙忙碌碌的人群,心里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很多中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因为青春的热血和他们头脑中现有的观念发生了抵触。高一学生杨楠承认:“我看枪战片也没像看《焦裕禄》那样揪心。但是,虽然我承认焦裕禄很值得尊敬,可让我去像他那样,我可做不到。”因为他不相信人能全心全意地为别人,“焦裕禄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女中学生甄憬然回忆看电影时的感受时说:“焦裕禄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在他身上体现了最伟大的人格。”可我却不能同意那句话:„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因为我更同意三毛的一句话:„假如把一切都献给了别人,那么你一生中就虐待了一个生灵——那就是你自己。‟人应该想想自己。”崔炜同学则一直没闹明白:“焦裕禄怎么能做到像人们说的那样?他为什么会这样做?难道他就没有想到要先做个好丈夫、好爸爸吗?166中一位不愿说出名字的男生更直言不讳:“焦裕禄的确是个好人,但他太不适合用来教育我们这一代人。他活得太累。”高二学生王京宇的见解拥有着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共鸣:“现在从国家到个人都讲求务实,这是最根本和最自然的东西。人其实只有先保重自己才谈得上去帮助别人。” 结合案例分析道德教育理想化的主要特征。
三明学院
专科《德育论》期末试卷答题卡
11级初等教育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政治教育
2.德育的文化功能
3.德育的经济功能
4.德育的享用功能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德育泛政治化的表现有哪些?
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4.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何区别?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及其弊端?
2.如何理解德育与政治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案例分析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2.结合案例分析道德教育理想化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