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高校德育的创新范文
论高校德育的创新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必须结合大纲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大众化教育相一致的创新型人才,以全面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德育;创新;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4-0114-03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德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和成果;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改革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经验。”大纲为高校进行德育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德育内容的创新
高校德育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道德需要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个体道德的发展水平,高校应本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则创新高校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要具有渗透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道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高校德育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把德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内容创新要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远离生活的道德内容缺乏说服力,与学生难以产生共鸣,那些与学生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堂中。特别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弘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形成的革命传统道德,把贴近时代、具有亲和力的德育内容融入教学中。如抓住社会的热点,像神舟飞船发射成功、申奥成功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把党的好干部,如以焦裕禄、孔繁森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以牛玉儒、任长霞为代表的为民精神,融入教学内容。高校德育内容创新就是要将这些精神财富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二)要转变学生重智育轻德育倾向
江泽民同志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江泽民的讲话指明了高校学生既要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又要学会如何做人立身社会。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导之以行。因此,高校要把道德教育贯彻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注重学生为人处事和言行举止教育,从理论高度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加以科学引导,使学生获得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成为政治坚定、思想端正、学习勤奋、法纪严明、身心健康和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三)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高校的德育任务决定了德育创新必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学风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内容充实到德育内容中,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要把道德教育同正确的道德评价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同对学生启迪诱导融为一体,发挥道德的劝导力和说服力的功能。树立德育致用观,不断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德育方法的创新
德育方法的创新是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科学方法,努力实现德育方法的多样化。高校德育应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方法引导人,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人,用高雅的校园文化熏陶人,用高素质的队伍带动人,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建立高素质德育工作队伍
高校德育工作要围绕和谐校园建设,科学地建立一支以行政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员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等组织在德育中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首先,要选聘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具有奉献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强、社会阅历丰富、关心学生的人员充实到德育队伍中,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德育工作队伍。其次,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德育工作队伍。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充实在德育工作中的辅导员多数是出生于80年代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这支德育队伍并不稳定。因此,高校对辅导员的管理要从“抓稳定、重选拔、严管理、高待遇”上下功夫,造就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工作队伍,使他们成为学生管理专家、学习解惑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和生活解答专家,切实提高管理育人水平。再次,要重视德育工作队伍的培训。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用以指导学生中出现的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情感等各种困惑,做出合理的解答。
(二)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校在和谐校园构建中创新德育模式,一是要从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模式向主体性德育模式转变。现代高校德育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满足大学生强烈的内在道德发展要求和道德期望,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传统灌输式德育教育模式。传统的灌输式德育缺乏对学生个性人格修养的尊重。而主体性德育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和主体性道德人格为追求目标,以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为目标基础,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最高价值目标,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性实践将内隐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外显的道德行为。二是要探索实施情感型的德育模式。情感教育就是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交流,增强相互了解和信任,创造一种人格平等、关系融洽、情理交融、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重视情感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感染作用。情感教育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德育工作者要走进教室、深入寝室,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和心理辅导,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把自己富有感染力的人格力量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做学生思想上的学者、行
为上的模范。
(三)优化德育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高校要大力营造一种健康、文明、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德育环境既包括有形的自然景观、浓厚的人文景观,也包括无形的校风、学风、班风等校园文化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等。良好的校风是高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环境资源,它具有强大的内聚力、约束力和感染力。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这种经过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的教育资源能最大限度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借助于校园文化所特有的功能,将德育融会于文体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
(四)优化网络德育
《意见》指出:“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全面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网络资源,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道德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网络阵地。一是专人负责制作内容丰富的德育校园网站,图文并茂地传播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这能使德育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通过网络,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学生留言版及时为学生解答实际困惑问题,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二是“两课”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自我约束、自我防范和自我鉴别处理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中的糟粕。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法制宣传教育、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在德育中的优势。三是改变观念,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拓展高校德育课堂空间。高校德育网站应注重弘扬民族传统精神,科学地对待外来文化,使学生将多种知识、信息相互碰撞,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校园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平台和新渠道,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识别能力和网络伦理意识。
三、德育理念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高校德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依据。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一是要确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素质德育观。高校德育理念创新是对德育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等进行的创新,传统高校德育理念缺乏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侧重讲理论,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这种观念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德育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创新和践行德育理念,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育人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中。二是树立全员德育观。高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德育既要在学校内实施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的育人模式,还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系统,共筑良好的社会育人机制,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服务。
责任编辑:金华宝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摘要:我们党历来关心、爱护、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当代大学生既成才又成人,高校必须重塑德育新理念,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用典型的力量引领人,真正使德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德育 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十分关心大学生成长成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写入十八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既成才,又成人?笔者认为,必须重塑德育新理念,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用典型的力量引领人,真正将德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
1.重塑德育新理念
1.1德育工作者要有大德育观。在网络时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已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从德育的角度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去解决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改进我们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改进教育工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自觉自律、心理健康的人。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体的心理素质,吸纳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丰富拓展德育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1.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德育模式偏重道德说教和自身的社会工作性价值,忽视直接为人发展服务的人文价值和平等观念,普遍存在空洞说教、知行脱节的现象。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课堂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层面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因而,德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方式方法,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一种合作型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判断、抉择能力,正确引导学生从“顺从性道德教育”向“选择性道德教育”转化。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和调适,使学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这样“说服”才能真正转变成学生的“心服”,变成他们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1.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德育工作者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工具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发展趋势,在德育工作中容纳并重视个体的差异性,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做到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改变以往德育工作中不顾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状态和思想信息接受特点的“大一统”的做法。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个体的自我教育与调试,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给他们自己选择、判断的机会,教给他们判断的方法,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在德育工作中,还要把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纳入到德育内容中来,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
2.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带给人们的主观反映往往是不同的。有的深刻、全面、由表及里,也有的浮浅、片面、歪曲甚至颠倒。德育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向人们传播科学真理,即帮助人们拨开扑朔迷离的表面现象,正确把握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因为只有真理最客观,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以任何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只有真理最具说服力,它不怕诡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真理最实惠,人们一旦掌握它,利用它,便会带来无穷的利益。我们的德育是党的工作,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
主义真理,宏扬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我们天经地义的职责,坚定不移的使命。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宣传不力学生听起来感到“乏味”,甚至不愿听“大道理””!究其原因恐怕不能一味埋怨学生觉悟低,也不能说“大道理”本身没有说服力,主要还应从德育工作者自身多找原因。
首先,德育工作者自身理论修养的高低,对真理的科学涵义是否弄懂吃透,直接关系着宣传的效果。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灵魂、行动的指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更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以使我们宣传的真理更丰富、更具时代性。否则,自己云里雾里,又如何能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宣传真理。阐述真理必须准确全面,说明真理必须实事求是,宣传真理必须有的放矢,坚持真理必须与时俱进。断章取义、老生常谈、形式主义、装腔作势、大而化之、避重就轻,习惯于“放空炮”、“一锅煮”、“一刀切”,对于广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说不清、道不明、绕开走,只能抵消真理的力量,是宣传真理的大忌。
再次,宣传好真理要注意选择好的表达方式。要讲究“四性”:一是逻辑性。听起来主题鲜明,条理清楚,过度自然。二是真实性。多用接近的、典型的事例、数据说话。避免从原则到原则,从概念到概念。三是平等性。不能给人以居高临下、冷冰冰的感觉,应以平等地位、热情的语调与听者交流。四是艺术性。善于用浅显明白的事理、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诙谐的语言,把重要、深奥的理论讲清楚,让人听起来感到亲切、顺耳,容易接受和理解。
3.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
既然德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一切行动都受感情的影响,因此,进行有效的德育,就不能不重视情感的力量。“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还要做到以情感人,即以自己的言行引起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春风化雨,启迪心灵的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情为民所系”。作为党的干部,专职从事学生德育,从事人心的转化工作,更应当心系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学生的冷暖,与学生实现情感相通,心灵互动。那种对学生的疾苦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任凭你苦口婆心,但激不起一丝感情的涟漪,甚至连一点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德育的。所以说,做德育的人首先是个“有情人”,要学会了解人、尊重人和关心人。了解人,是指熟知情况,全面把握学生的心态。要真正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之中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既当有心人,又当知心人,真实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做好思想化解工作。尊重人,是指尊敬和重视学生,特别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一般来说,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先进和后进之分。同先进学生的感情交流较为容易,同后进学生则容易产生感情上的隔阂。因此,对后进学生,尤其要尊重他们,热情诚恳地对待他们。因为得不到别人重视和尊重的人,不仅自尊心往往最强烈,而且逆反心理最重。只有通过真实情感的双向流动,才能消除思想上的隔阂,使之自尊心得到激发,进而把党的主张、正确的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注入他们的心田,实现其思想的转化和提高。关心人,就是要真诚地关怀和体贴学生,尽力帮助其排忧解难。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当然,以感情人不等于感情用事和放弃原则。它要求的是情真理切,情理交融,融情与理,以情示理。
4.用典型的力量引领人
德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叫做典型引路。毫无疑问,最有说服力的典型就是德育工作者自身。“身教重于言教”这句哲理名言,深刻地说明了德育工作者自身思想作风修养,对于保证德育取得实效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德育工作者良好的人格力量的重要性。无数事实表明,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德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做到,这样大家才会心悦诚服。否则,你不讲原则,不顾及人格,“说起来像钢条,干起来像面条”,不但没有人会听你的,而且会失去你自身,失去你在学生中应有的威望。实践中,我们有些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收效不大,往往不是因为教育的内容失当,而多半是因为一些处在领导地位的教育者,缺乏令学生敬佩和认同的人格力量。如说的多,干的少;说和干的不对号;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贪图安逸,害怕艰苦;见好处就上,见困难就推;对人是马列主义,对已是自由主义;尤其是一些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的严重腐败现象,正在严重侵蚀着党的德育的人格力量,动摇着德育的根基,以致形成“台上他说人,台下人说他”的现象,这是当前德育苍白无力的主要原因。注重高校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是新形势下德育对领导干部素质的客观要求。领导干部在学生中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个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应有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既要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又要成为党纪国法的模范遵守者;既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又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既堂堂正正做人,又实实在在干事;既能做到一心为公,又能做到办事公道;这样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才能有资格去教育别人,说话办事才有感召力、引导力和说服力。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如新媒体对德育工作的影响等。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不断创新,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迟成勇,杨湘红.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02).[2]张志华.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南京师范大学, 2005.[3]彭永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6.[4] 陈友放.网络时代高职德育应突出“三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07)[5]赵道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赵
[6]杨文华.高职生德育现状及面临的新情况[J].中国成人教育, 2006,(11)
第三篇:论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论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
新
论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熊继承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我国正在向信息化时代大力迈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明确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要创造和健全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作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用时尚元
素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项号:11YBB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熊继承(1982-),男,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生服务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是民办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步入信息时代。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创造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并发展
在党领导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
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在党的领导下对青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
网络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并引导青年人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是利用信息技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人的头脑,扩大网上学习、宣传阵地,保持网上学习、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和对青年思想覆盖的优势。帮助和引导青年克服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树立应有的信心和责任感,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民族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认同感,激发投身其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他们中间保持巨大的向心力和推进中国各项事业的合力。利用网络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在网上坚持唱响主旋律;普及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帮助和引导青年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把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帮助和引导青年培养网络公民意识,共同倡导并维护文明、安全、健康、有益的网络生活秩序。把网络变成青年终身学习的大课堂,满足青年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利用网络大力弘扬中国先进文化,积极宣传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世界科学技术与文明发展的新动态,引导青年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做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者。
网络的特征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发展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网络的交互特征要求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真正的平等原则,抛弃“给予”的思维方式,变过去的“代替选择”为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和相对自由的选择权利的“自主选择”,启发青年的自我教育意识,跟踪并适时引导自我教育过程。网络的个性化特征要求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一切从青年实际出发的原则,注意青年的层次差别,有针对性地、具体细致地开展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与网络个性化特征相适应的目的多元
化、形式多样性、覆盖多重性的新特征,并在青年当中着力发现和树立一批示范者,发挥好他们的感染和辐射作用。网络的虚拟特征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超越时空限制,大胆讨论,主动发表意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帮助青年认识有益信息,引导他们在自觉的状态下接受这些信息对大脑的重新书写。网络的开放特征要求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做好疏导工作,要求在网上广开言路,要发挥好安全阀的作用,更要发挥好泄洪渠的作用,把青年的思想兴奋点引导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用现实中的工作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成绩来鼓舞人心、振奋精神。
二、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键是创造和健全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1.高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建立网上工作阵地为先导。互联网向社会渗透的过程使思想政治工作不进则退。
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网上工作意识,主动超前地利用和优化网络,努力占领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首先,要主动认知网络的属性和运作的内在规则,掌握网络技术,介入网络管理,努力掌握“制网权”。进而,要优化网络,开发信息资源,把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转变成具有时代内涵和适应网络传递的信息,借助网络媒体传递给青年,积极运用制网权,使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意识主导网络。
同时,高校要创立、扶持若干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网站和相关专题网站,建立固定的网上工作阵地,树立鲜明旗帜。要尊重网络世界的多样性,积极参与进去,使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成为系统中的一员,与其他各类网站相互依存、共同繁荣。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网站,既要主旨严肃鲜明,坚决服务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目标,又要贴近青年,富有时代气息,格调清新、高雅,寓教于文、寓教于乐。
2.高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完善载体和充分利用载体为主体。参与管理是高校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必要载体。高校要扩大自身对网络管理的影响力,要大力向全社会宣传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唤起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推动党和政府对网络的依法有效管理,夯实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以文化为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要素分解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中,加强网上文化建设,是高校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高校开展的网上文化建设主要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参与建立相对现实社会主流文化而言的网上虚拟空间人际交往的主流文化,充当积极参与者、对社会动员者和各种力量的重要平衡者与引导者,使这个重建的过程变成对现实社会文化形态理性地扬弃,使网络文化变成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个层次是在一个相对小的特定网络环境空间里建立具有一个地域或者一个群体
特征的专属文化,例如网上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等,以之作为高校参与整个网络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以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体现出来,办好活动,是高校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方式。高校在网上组织活动必须满足青年的精神生活需要,同时要与青年的现实社会活动紧密相关,找出青年共同的兴奋点;必须高度重视增强活动组织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把工作做活。
3.高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依赖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导向体系。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自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培养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基本方针。继续强化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着重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在青年当中
大力弘扬科学有益的网络生存方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品格。
其次要建立牢固持续的动力支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为市场经济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并且紧紧跟随信息社会的前进脚步,从观念到技术手段始终保持动态的调整与创新。
再次要借助并建立动态的调控体系。这个调控体系包括:国家为规范所有行为体的网络行为所订立的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准则构成的行为标准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科学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体系,以及要长期致力于改进前瞻性的、思辨性的工作发展规划。
还要重视利用网络的监督功能健全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约束体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正视网络的监督功能,大胆利用,严格自律,并且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创
新精神,提高整体素质、领导水平和为青年服务的能力。
4.高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要格外重视保持科学的领导方式并不断加强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要采用扁平化、网状的领导体制。一名优秀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者应该率先具备五种意识:讲方向、顾大局的政治意识,着眼经济建设、立足青年要求的服务意识,大刀阔斧利用网络、建设网络的阵地意识,遵循规则、积极主动、平等参与的务实意识,紧跟形势、超前发展的创新意识。
不断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对骨干的培养,让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为他们发挥才干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是高校不断加强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造就人才,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人才。要把对骨干的培养、使用作为当前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命脉,努力造就越来越多的才德兼
备的优秀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是高校不断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2]陈恩海。浅谈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
[3]唐之享。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灵魂”[J].求索,2000,(5)。
[4]陈瑞丹。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3.[5]李先海,刘艳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04)。
[6]宋杨,张涛。基于网络文化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7]张俊洁。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8]秦佳红,孙红红。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行的时代[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
第四篇:德育创新论文过
班任德育小札记
礼村小学
陈爱娣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这句话一直指导着我如何引领学生前进,“做人”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话题,任重道远,我认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因此德育的本源就是以人为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抓住从小事情做起。以下从两方面简单和大家分享。
刚接手四年1班,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莫大的头疼,不仅是让一向教低年级的我始料不及,也从平时老师交谈中听到传说中让人头痛的经典人物和事迹,以为只是传说,同时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了,放下所有的偏见,从新的起点出发。首先,我从整个班集体着手,从各方面的纪律进行教育,从语文学科中学习的吸收许多人文精神,公民道德、礼仪行规、完善人格、抗挫意志、忠孝感恩,从中进行德育教育,从学习《小学生行为守则》到民主订立班规选班干,穿校服,佩戴红领巾,敬队礼,问声好等常规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特别是“问声好”活动中,我感受最深刻:只有同学给老师热情地打招呼吗?能不能老师给孩子们打招呼呢?能不能同学之间也这样呢?以前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动口继而动手是时常有发生的,特别男孩子简直就像一只只长满尖刺的小刺猬,但自从我班搞了“问声好”活动以来,早上或碰见,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互相问声好,打个招呼,虽是简单的动作简单的语言,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亲切了,遇到矛盾也有话好好说了。有了这纽带,老师调解的时候更容易入手了。说来容易做来难啊,一开始同学们觉得很别扭和难堪,不好意思,不愿意开口,唯有我带领先知先觉的一小部分同学打破坚冰,老师积极倡导,以身作则,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一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我利用班会课做来很多思想工作,还观看了外观小学生的文明习惯产生共鸣,那当然要长久坚持和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配合起来了,后来习惯了,日子长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习以为常了。
另外一个法宝是:看红色影片。我觉得有国才有家,家国连天下,有着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热爱和平珍惜生命的人肯定不会坏到哪里去!这些都体现在富有教育意义和趣味的红色影片当中,观看《地道战》,让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会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会为主人公的英勇、正义而热烈地鼓掌。《小兵张嘎》大家认识了嘎子、胖墩、玉英、佟乐四个孩子,在抗日烽火中的戏剧故事和富于传奇的童稚友谊,还有《鸡毛信》里海娃的机智和勇敢,《狼牙山五壮士》五位壮士的英勇和无畏精神让同学们热泪盈眶,《闪闪红星》中潘冬子是革命影片中最聪明的红小鬼了,对于人们来说,那个聪明伶俐,敢于和邪恶残酷的敌军进行斗争的小男孩,是否也是学生童年的梦想呢?这部红色经典电影让我们懂地爱国不分年龄„„,在我童年时代观看这些影片是多么有趣的和平常的,时至今日,我也不能忘怀,受到的教育也是不言而喻的,我想如果不让我的学生在这个最好的年龄阶段观看,对孩子对教育本身必定是很大的损失,过来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以后孩子们长大了不一定再有这个心思去看了。
人非草木,谁属无情?我想只要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满怀热情,双管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那么金石必为开。
第五篇:论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启示
论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启示
摘要:中国台湾的德育教育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台湾各个阶段的政治需要,使得气具有政治化、淡政治化和本土化的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转、社会的进步,台湾高校德育在理念、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也取得聊较好的效果,这对于同根同源的大陆高校德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德育台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台湾高校德育,是指与智育、体育相对应的广义德育,它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1]自1949年国民党当政后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它作为教育的基础,使之为其政治服务并将其政治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台湾高校德育不断改革和完善,在曲折的发转过程中,取得了较为吩咐的实践经验,这对大陆高校德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
台湾高校德育在经过大幅度的改革后,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值得肯定的是,在塑造民主理念与培养建设人才方面,台湾德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湾高校德育现状呈现出较好局势,这其中有值得大陆学习在存异中扬长避短。
1、以“通识教育”为载体的台湾高校德育
近年来,台湾“教育部”出台了《教育改革行动方案》,之处“辅导各校重视通识教育以落实全人教育理念”,即“在通识课程基础上,加注全人教育的关怀”,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整合知识架构、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发展的“全人”。
自1994年修订的《“大学法”》颁布,德育课程基本上与通识教育“相融合”。许多高校不再单独开设以政治、道德为核心的课程,而是将所要教导传授的知识与观念化整为零,融合于主体课程之中,在介绍相关主题时,融渗全人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由显性变为隐形。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一个显著地特点,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课堂中的运用,并隐含着价值观引导的教育内涵。
2、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相融合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历史大国,其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价值观世界中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而台湾高校德育则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课程中得运用,并且隐含着价值观引导的教育内涵。
台湾高校德育将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资源来开掘,而不是以其为德育的文化基础。这有利于摆脱传统德育的封闭性,也有利于更好地去除糟粕,提高其发挥德育价值后的实际效果。在台湾高校德育中,在讲授传统文化课程时不以德育为直接目的,但无不贯穿德育旨归。将德育贯穿于人文学科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的讲授,来间接达到德育的目的,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成效。不但使其人文学科课程实现了其教学目的,同时也使得德育达到了最优的效果。
总之,台湾高校德育中充分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台湾高校德育现状的评价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多元化。台湾高校顺应时代要求,在道德领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总体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德育理念具有先进性
台湾高校德育通过“通识教育”打破了“强性”灌输的教育方法,通过一种隐形的方式而实现德育的目的。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胜于明确德育课程的效果。“通识教育”
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还有台湾高校德育改革立足于“国际化”的大视野中,把德育的实施完全溶进于国际社会这一领域,全面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健康成长。
2、德育内容讲究传统性
弘扬以孟子为宗的中华传统文化,维系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想,发挥固有伦理道德的优点,乃是台湾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思路。[2]当前波及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热,诸如雨后春笋般的孔子学校以及易经学会、庄子、老子研究翻译活动等等,都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回应。而台湾高校德育也积极参与其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是在迎合主流思潮而且也达到了其德育的目的。
3、德育注重实践性
台湾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和复杂化,都要求培养当代青年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使“自强、自信、自立”成为多数公民的内在品格。台湾高校注意德育内容融合到学科教育之中,强化道德教育的潜隐性和渗透性。这是这种“自立、自强、自信”的道德教育方式下,台湾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华人实业家、艺术名人等,向世界证明华人有利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华人是征服命运的强者。
三、启示与借鉴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高校的道德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纵观台湾高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对我们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1、将高校德育渗透于相关学科,打破单一模式
大陆高校的德育课程主要定位在“两课”上,集众多内容于一堂,负多项任务与一门。针对价值观教育、审美观教育等内容专门性课程少,呈现出一种依附于理论教育,实际效果不明显的局势。而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德育模式正式打破了这种格局,对改进大学生价值观而言,具有一定的意义。所以,我国高校德育改革要注意借鉴台湾通识教育,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对策。
传统的道德教育法偏重于强迫式、灌输式,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是否认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在其心中生根,因此一旦遭遇风雨,不免飘摇不定。[3]所以,高校德育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要学习外国先进的德育思想进行改革。我国高校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见效甚小。设立专门课程和配备相应教师的德育课程仅限于理论灌输,这种枯燥的理论灌输很少有人去听。所以,致使德育工作成效小。我国高校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可适当的将德育课程融入其中,让每门课都分担一些德育的内容,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不仅使课堂内容更丰富而且也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每位教师都承担气德育的任务所取得的效果肯定胜于专门课程和专门教师的德育活动。
3、提高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
台湾高校德育不仅重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德育教育的始终。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地大蓝却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意义在当下已被世界认可。尤其,博大精深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伦理价值观,对德育教育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
虽然大陆也奉行以儒家为主体的伦理价值观教育,注重弘扬民族文化,但在高校德育的实践中并没有全面实施。在这方面,相对讲台湾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近几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课堂,而大陆的高校却做得不是很好。高校也应重视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使二者相融合,达到文化与德育共同发展的效果。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现代道德教育最丰富
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对文化传统必须批判的继承,批判它们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有效地改变目前道德教育内容单一的状况。
当然,台湾高校的德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但以上我认为是值得我们大陆高校学习、借鉴的。通过两岸高校德育的相互交流、合作,让我们共同将高校德育推向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
[1]林萍.台湾高校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启示【A】.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12)
[2]刘国磊.两岸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发展愿景【A】.教育长廊,2009,(2)
[3]偶用生.课程与教学革新【M】.台北:师大书苑,199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