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湖北

时间:2019-05-12 21:2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创新湖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创新湖北》。

第一篇:论创新湖北

“五个湖北”系列解读之二:

论“创新湖北”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努力建设创新湖北。”创新,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动力之源。建设“创新湖北”,是“五个湖北”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创新湖北”是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选择

建设“创新湖北”,是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从湖北发展的现实基础、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的战略需求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建设“创新湖北”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看可分为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增加的要素驱动型发展和主要依靠科技、制度、观念等方面创新的创新驱动型发展两大阶段。当今时代,人类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创新概念以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进程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已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枢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最倚重的动力,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无不把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的主要举措。湖北正在强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这是一种赶超型发展,更需要以超常规的创新来支撑,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国际经验表明,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时,开始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发展道路。这个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向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是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却陆续陷入“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出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徘徊。2011年,我省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GDP总量接近2万亿元大关,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经济发展已经站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和

重要关口。就我省目前的增长势头而言,落入上述“陷阱”的可能性很小,但要跃上高收入阶段则殊为不易。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必须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沿海发达省份的成功之路,将创新作为主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黄金十年”得到大幅度的跃升。

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高度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率偏低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第二产业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环境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格局难以为继。从湖北的基本省情看,缺煤乏油少气,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紧张,劳动力资源供给也逐步趋紧,所有这些,成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要破解要素、资源瓶颈约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唯有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通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新观念、新体制、新知识、新技术,替代传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投入,从“要素红利”、“人口红利”走向“制度红利”、“创新红利”,才能满足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从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目标看,创新驱动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后发赶超之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提升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资源、优势、潜力蓄势勃发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过全省上下“打基础管长远”的不懈努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资源进一步汇聚,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形成了激情奋进、共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呈现出蓄势勃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态势。这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基础。“创新湖北”建设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资源、优势、潜力三者厚积能量释放、发力、爆发的必然指向。湖北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湖北具有深厚的创新文化资源,传承着“筚路蓝缕”、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精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湖北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全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实力较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湖北既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又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列。这些创新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是湖北最大、最宝贵的资源。湖北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湖北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格局调整带来的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向纵深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启动,“新三板”扩容试点正式启动。湖北具有后金融危机时期成为“扩大内需市场”前沿的开放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湖北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重要的工业基

地。湖北具有较为充足的资本市场优势,武汉市是中部地区金融中心。这些都是湖北极其宝贵的创新优势。湖北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湖北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包括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期,战略机遇期为湖北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从发展空间上来看,我省经济总量发展空间大,高新技术产值增长前景广阔,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率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创新的支撑环境上来看,在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加大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宽松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巨大拓展空间。上述差距和空间正是潜力所在、后发优势所在。

二、准确把握“创新湖北”的深刻内涵

建设“创新湖北”,就是依托湖北的创新资源,发挥湖北的创新优势,激活湖北的创新潜力,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推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创新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增长,还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良好的规则制度、优化的开放环境,以及把创新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强大能力,“创新湖北”,重在建设。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湖北”的“四个层次”,即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文化;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开放先导,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教强省。建设“创新湖北”,就是要让创新成为湖北的特质、底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湖北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具体来讲,“创新湖北”的内涵包括下述七个方面:

一是创新理念新。要用市场的、开放的、进取的、务实的现代理念引领创新,推进创新。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方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充分营造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的发展氛围;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理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担当、敢于担险;树立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理念,使创新推动跨越发展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二是创新要素活。要充分挖掘、激活、整合各类创新要素。人才强省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人敢于乐于善于做“经济人”,涌现出一批创新领军人才;面向创新的土地、技术、资本、人才、劳动力市场体系与机制健全,科技与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创新投入加大,全社会技术研发经费大幅度增长。

三是创新体系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级政府的创新主体要素齐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创新功能要素健全;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创新环境要素齐备,形成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

四是创新成果多。思想解放不断迈上新境界,发展气场日益强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国发展环境最优地区,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局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的新高地;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创新高地。

五是创新领域广。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要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湖北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还要将创新全面贯穿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贯穿到发展观念、体制机制、制度规范、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科技进步、成果转化各领域,推进全方位的创新,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

六是创新道路特。将创新作为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整合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领域改革、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先导、创新型湖北建设等战略和举措,整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东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创新平台,以创新再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重点围绕扩大内需、“两型”社会、“三化同步”等特色领域展开创新,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创新之路。

七是创新驱动强。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未来五年达到65%左右,未来十年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未来五年达到18%,未来十年达到22%以上,全面提升经济增长体制机制创新贡献率、社科理论与文化创新贡献率、开放型经济贡献率,使创新驱动、科技进步综合指标走在中部乃至全国前列,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推向创新驱动轨道。

三、全面推进“创新湖北”建设

今后五年,是湖北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期,也是全面启动“创新湖北”建设的关键时期和“黄金十年”。必须整合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优势,挖掘创新潜力,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本、发展之源,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并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并重的轨道,以创新驱动支撑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深入解放思想,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原动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关键是深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文化。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创新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是总动力、总闸门和总开关,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湖北从任何方向走出国门,都要经过两个以上的省份,解放思想的任务尤其繁重。要创新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竞争”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氛围。要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拓展发展视野、培育发展文化、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要以创新文化带动发展文化,创新发展文化,在推进思想解放中构筑湖北

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在创新发展文化中凝聚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气场”,让思想解放的火花在荆楚大地绽放,让创新创造创业的源泉在荆楚大地涌流。

深入推进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创新的体制机制。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红利”,以更大决心和更大勇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必须打破部门限制、地域限制,克服制度障碍、环境障碍,用体制机制倒逼创新,用创新的办法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一是以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二是以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所有制改革。三是以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是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五是以抓落实为抓手,实施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工作推进的工程化,全面创新施政方式和工作方式。

深入推进开放先导战略,搭建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平台。扩大开放是创新驱动的“外推力”。坚持开放先导战略,是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矛盾和问题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根本途径。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必须以开放为先导,在扩大开放上做活四篇大文章:一是建设“大通关”,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抢抓保税区建设、启运港出口退税试点等机遇,完善武汉“水、铁、公、空、信”一体化的口岸服务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口岸通关提速,为扩大开放提升通关能力。二是拓展“大视野”,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瞄准大企业、大财团,瞄准行业标杆企业和高科技定单公司,开展“一对

一、点对点”的上门招商、驻点招商,着力引进海外智力、先进管理和技术等引领性强的元素,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三是构建“大体系”,推动“五外”联动发展。加快提升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培育技术、营销、品牌等国际竞争新优势,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产品出口,积极探索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途径,推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发展。四是打造“大平台”,实现区域合作互利共赢。加强与湘赣两省密切协作,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的开放合作,建立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口岸通关、商务信息“六个一体化”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的对外开放联盟,搭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协调发展大平台,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深入推进自主创新,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强大引擎。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关键。在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加快湖北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四抓”。一是抓体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形成集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二是抓产业。强化创新驱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推动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把自主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主攻重点,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完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抓转化。努力把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引导科研人员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积极投身科研成果转化;引导各高校、科研院所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度性平台和要素平台。四是抓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教兴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有利于“创新湖北”建设的环境支撑和社会氛围。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第二篇:论创新湖北

论“创新湖北”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努力建设创新湖北。”创新,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动力之源。建设“创新湖北”,是“五个湖北”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创新湖北”是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选择

建设“创新湖北”,是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从湖北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建设“创新湖北”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看可分为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驱动型发展和科技、制度、观念创新驱动型发展两大阶段。当今时代,人类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创新概念以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进程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已成为各国(或地区)竞争的枢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最倚重的动力,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无不把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的主要举措。“十二五”时期,湖北正在强力推进跨越式发展,这是一种赶超型发展,更需要以超常规的创新来支撑,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创新驱动的最初提出,是由于生产要素规模报酬递减,增加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不一定能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因而需要在资本和劳动之外,寻找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创新就是这个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即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际经验表明,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时,开始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发展道路。这个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地区向中等发达地区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是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却陆续掉进了“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出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徘徊。我省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GDP即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经济发展已经站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口。就我省目前的增长势头而言,落入上述“陷阱”的可能性很小,但要跃上高收入阶段则殊为不易。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必须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沿海发达省份的成功之路,将创新作为主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黄金十年”得到大幅度的跃升。

(三)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高度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率偏低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第二产业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环境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格局难以为继。从湖北的基本省情看,缺煤乏油少气,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紧张,劳动力资源供给也逐步趋紧,“人口红利”缩水,成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要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唯有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通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新观念、新体制、新知识、新技术,替代传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投入,从“人口红利”走向“制度红利”、“创新红利”,满足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从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目标看,创新驱动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后发赶超之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提升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四)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资源、优势、潜力蓄势勃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过全省上下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不懈努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资源进一步汇聚,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形成了激情奋进、共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呈现出蓄势勃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态势。这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基础。“创新湖北”建设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资源、优势、潜力三者厚积能量的释放、发力、爆发的必然指向。湖北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湖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传承着“筚路蓝缕”、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精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湖北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全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实力较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湖北既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又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列。这些创新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是湖北最大、最宝贵的资源。湖北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湖北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格局调整带来的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向纵深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启动,“新三板”扩容试点已获国家批准。湖北具有后金融危机时期成为“扩大内需市场”前沿的开放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湖北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湖北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重要的工业基地。湖北具有较为充足的资本市场优势,武汉市是中部地区金融中心。这些都是湖北极其宝贵的创新优势。湖北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湖北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包括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期,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从发展空间上来看,我省经济总量发展空间大,高新技术产值增长前景广阔。从科技创新方面来看,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率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创新的支撑环境上来看,在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加大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大量工作亟待完善推进。差距和空间正是潜力所在、后发优势所在。

二、准确把握“创新湖北”的本质内涵

建设“创新湖北”,就是依托湖北的创新资源,发挥湖北的创新优势,激活湖北的创新潜力,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推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同时,创新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增长,还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良好的规则制度、优化的开放环境,以及把创新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强大能力。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湖北”的“四个创新”,即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文化;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开放先导,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教强省,就是要让创新成为湖北的特质、底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湖北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理念新。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方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充分营造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的发展氛围;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理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担当、敢于担险;树立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理念,使创新推动跨越发展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二是创新要素活。人才强省建设取得突破,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人敢于乐于善于做“经济人”,涌现出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土地、技术、资本、人才、劳动力市场健全,科技与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创新投入加大,全社会技术研发经费大幅度增长。

三是创新体系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级政府的创新主体要素齐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创新功能要素健全;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创新环境要素周全,特别是形成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

四是创新成果多。思想解放高潮迭起,发展气场日益强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国发展环境最优地区,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局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内陆开放的新高地;自主创新成果不断取得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创新高地。

五是创新领域广。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要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湖北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还要将创新全面贯穿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贯穿到发展观念、体制机制、制度规范、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科技进步、成果转化各领域,推进全方位的创新,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

六是创新道路特。将创新作为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整合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领域改革、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先导、创新型湖北建设等战略和举措,整合东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平台,以创新再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创新之路。

七是创新驱动强。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五年达到65%左右、十年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五年达到18%、十年达到22%以上,全面提升经济增长体制机制创新贡献率、社科理论与文化创新贡献率、开放型经济贡献率,使湖北创新驱动、科技进步综合指标走在中部乃至全国前列,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

三、全面推进“创新湖北”建设

今后五年,是湖北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期,也是全面启动“创新湖北”建设的关键时期和“黄金十年”。必须整合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优势,挖掘创新潜力,把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动力之本、发展之源,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并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并重的轨道,以创新驱动支撑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深入解放思想,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原动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关键是深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文化。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创新发展永无止步。解放思想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是总动力、总闸门和总开关,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和企业家对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存在安于现状,不愿也不敢冒险,因循守旧,不愿也不敢创新的心理。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湖北从任何方向走出国门,都要经过两个以上的省份,解放思想的任务尤其繁重。要创新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竞争”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氛围。要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开阔发展视野、培育发展文化、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要以创新文化带动发展文化,创新工作方式,用抓工程方式抓项目,用抓链条方式抓落实。总之,要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文化,在推进思想解放中构筑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在创新发展文化中凝聚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气场”,让思想解放的火花在是荆楚大地绽放,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在荆楚大地涌流。

(二)深入推进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创新的体制机制。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红利”,以更大决心和更大勇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一是以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二是以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所有制改革。三是以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是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之,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必须打破部门限制、地域限制,克服制度障碍、环境障碍,用体制机制倒逼创新,用创新的办法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三)深入推进开放先导战略,搭建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平台。扩大开放是创新驱动的“外推力”。坚持开放先导战略,是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矛盾和问题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根本途径。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必须以开放为先导,在扩大开放上做活四篇大文章:一是建设“大通关”,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抢抓保税区建设、启运港出口退税试点等机遇,完善武汉“水、铁、公、空、信”的口岸服务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口岸通关提速,为扩大开放提升通关能力。二是拓展“大视野”,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瞄准大企业、大财团,瞄准行业标杆企业和高科技定单公司,开展“一对

一、点对点”的上门招商、驻点招商,着力引进海外智力、先进管理和技术等引领性强的项目,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三是构建“大体系”,推动“五外”联动发展。加快提升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培育技术、营销、品牌等国际竞争新优势,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产品出口,积极探索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途径,推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发展。四是打造“大平台”,实现区域合作互利共赢。加强与湘赣两省密切协作,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的开放合作,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建立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口岸通关、商务信息“六个一体化”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的对外开放联盟,搭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协调发展大平台,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四)深入推进自主创新,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强大引擎。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在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加快湖北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四抓”。一是抓体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形成集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二是抓产业。强化创新驱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推动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把自主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紧密结合起来,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主攻重点,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完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抓转化。把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引导科研人员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积极投身科研成果转化;引导各高校、科研院所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度性平台和要素平台。四是抓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教兴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氛围。

第三篇:“五个湖北”系列解读之二:论“创新湖北”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五个湖北”系列解读之二:论“创新湖北”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努力建设创新湖北。”创新,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动力之源。建设“创新湖北”,是“五个湖北”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创新湖北”是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选择

建设“创新湖北”,是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从湖北发展的现实基础、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的战略需求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建设“创新湖北”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看可分为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增加的要素驱动型发展和主要依靠科技、制度、观念等方面创新的创新驱动型发展两大阶段。当今时代,人类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创新概念以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进程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已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枢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最倚重的动力,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国家和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地区,无不把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的主要举措。湖北正在强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这是一种赶超型发展,更需要以超常规的创新来支撑,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国际经验表明,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时,开始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发展道路。这个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向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是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却陆续陷入“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出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徘徊。2011年,我省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GDP总量接近2万亿元大关,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经济发展已经站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口。就我省目前的增长势头而言,落入上述“陷阱”的可能性很小,但要跃上高收入阶段则殊为不易。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必须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沿海发达省份的成功之路,将创新作为主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作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黄金十年”得到大幅度的跃升。

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高度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率偏低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第二产业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环境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格局难以为继。从湖北的基本省情看,缺煤乏油少气,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紧张,劳动力资源供给也逐步趋紧,所有这些,成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要破解要素、资源瓶颈约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唯有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通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新观念、新体制、新知识、新技术,替代传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投入,从“要素红利”、“人口红利”走向“制度红利”、“创新红利”,才能满足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从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目标看,创新驱动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后发赶超之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提升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资源、优势、潜力蓄势勃发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过全省上下“打基础管长远”的不懈努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资源进一步汇聚,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形成了激情奋进、共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呈现出蓄势勃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态势。这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基础。“创新湖北”建设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资源、优势、潜力三者厚积能量释放、发力、爆发的必然指向。湖北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湖北具有深厚的创新文化资源,传承着“筚路蓝缕”、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精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湖北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全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实力较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湖北既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又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列。这些创新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是湖北最大、最宝贵的资源。湖北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湖北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格局调整带来的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向纵深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启动,“新三板”扩容试点正式启动。湖北具有后金融危机时期成为“扩大内需市场”前沿的开放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湖北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重要的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工业基地。湖北具有较为充足的资本市场优势,武汉市是中部地区金融中心。这些都是湖北极其宝贵的创新优势。湖北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湖北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包括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期,战略机遇期为湖北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从发展空间上来看,我省经济总量发展空间大,高新技术产值增长前景广阔,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率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创新的支撑环境上来看,在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加大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宽松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巨大拓展空间。上述差距和空间正是潜力所在、后发优势所在。

二、准确把握“创新湖北”的深刻内涵

建设“创新湖北”,就是依托湖北的创新资源,发挥湖北的创新优势,激活湖北的创新潜力,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推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创新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增长,还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良好的规则制度、优化的开放环境,以及把创新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强大能力,“创新湖北”,重在建设。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湖北”的“四个层次”,即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文化;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开放先导,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教强省。建设“创新湖北”,就是要让创新成为湖北的特质、底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湖北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具体来讲,“创新湖北”的内涵包括下述七个方面: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一是创新理念新。要用市场的、开放的、进取的、务实的现代理念引领创新,推进创新。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方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充分营造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的发展氛围;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理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担当、敢于担险;树立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理念,使创新推动跨越发展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二是创新要素活。要充分挖掘、激活、整合各类创新要素。人才强省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人敢于乐于善于做“经济人”,涌现出一批创新领军人才;面向创新的土地、技术、资本、人才、劳动力市场体系与机制健全,科技与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创新投入加大,全社会技术研发经费大幅度增长。三是创新体系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级政府的创新主体要素齐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创新功能要素健全;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创新环境要素齐备,形成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

四是创新成果多。思想解放不断迈上新境界,发展气场日益强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国发展环境最优地区,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局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全面建成内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陆开放的新高地;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创新高地。

五是创新领域广。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要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湖北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还要将创新全面贯穿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贯穿到发展观念、体制机制、制度规范、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科技进步、成果转化各领域,推进全方位的创新,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

六是创新道路特。将创新作为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整合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领域改革、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先导、创新型湖北建设等战略和举措,整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东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创新平台,以创新再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重点围绕扩大内需、“两型”社会、“三化同步”等特色领域展开创新,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创新之路。

七是创新驱动强。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未来五年达到65%左右,未来十年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未来五年达到18%,未来十年达到22%以上,全面提升经济增长体制机制创新贡献率、社科理论与文化创新贡献率、开放型经济贡献率,使创新驱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科技进步综合指标走在中部乃至全国前列,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推向创新驱动轨道。

三、全面推进“创新湖北”建设

今后五年,是湖北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期,也是全面启动“创新湖北”建设的关键时期和“黄金十年”。必须整合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优势,挖掘创新潜力,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本、发展之源,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并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并重的轨道,以创新驱动支撑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深入解放思想,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原动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关键是深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文化。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创新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是总动力、总闸门和总开关,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湖北从任何方向走出国门,都要经过两个以上的省份,解放思想的任务尤其繁重。要创新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竞争”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氛围。要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拓展发展视野、培育发展文化、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要以创新文化带动发展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推进思想解放中构筑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在创新发展文化中凝聚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气场”,让思想解放的火花在荆楚大地绽放,让创新创造创业的源泉在荆楚大地涌流。

深入推进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创新的体制机制。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红利”,以更大决心和更大勇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必须打破部门限制、地域限制,克服制度障碍、环境障碍,用体制机制倒逼创新,用创新的办法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一是以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二是以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所有制改革。三是以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是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革。五是以抓落实为抓手,实施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工作推进的工程化,全面创新施政方式和工作方式。

深入推进开放先导战略,搭建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平台。扩大开放是创新驱动的“外推力”。坚持开放先导战略,是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矛盾和问题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根本途径。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必须以开放为先导,在扩大开放上做活四篇大文章:一是建设“大通关”,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抢抓保税区建设、启运港出口退税试点等机遇,完善武汉“水、铁、公、空、信”一体化的口岸服务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口岸通关提速,为扩大开放提升通关能力。二是拓展“大视野”,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瞄准大企业、大财团,瞄准行业标杆企业和高科技定单公司,开展“一对

一、点对点”的上门招商、驻点招商,着力引进海外智力、先进管理和技术等引领性强的元素,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三是构建“大体系”,推动“五外”联动发展。加快提升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培育技术、营销、品牌等国际竞争新优势,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产品出口,积极探索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途径,推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发展。四是打造“大平台”,实现区域合作互利共赢。加强与湘赣两省密切协作,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的开放合作,建立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口岸通关、商务信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息“六个一体化”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的对外开放联盟,搭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协调发展大平台,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深入推进自主创新,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强大引擎。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关键。在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加快湖北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四抓”。一是抓体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形成集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二是抓产业。强化创新驱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推动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把自主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主攻重点,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完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抓转化。努力把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引导科研人员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积极投身科研成果转化;引导各高校、科研院所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度性平台和要素平台。四是抓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教兴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创造,营造有利于“创新湖北”建设的环境支撑和社会氛围。(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第四篇:论法治湖北(范文)

论“法治湖北”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法治既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和精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第十次党代会将“法治湖北”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充分彰显了省委与时俱进、依法治省的理性思维和行动自觉,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法治在构建战略支点中重要保障作用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必将对加快富民强省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一、建设“法治湖北”是时代的呼唤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为标志,我国的法治进程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牢牢把握湖北“黄金十年”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必须以法治为保障。努力建设“法治湖北”,既是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也是湖北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题中应有之义、时代大势所趋。

1、建设“法治湖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治国原则,而中国几乎同一时代的韩非子也提出了“治民无常,唯法为治”的治国论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变化,法治思想逐渐成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主导思想。建设法治国家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追求文明进步的标志,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法治的一般特性所决定的:法治具有稳定性、连续性,能够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法治具有明确性、公开性,便于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法治具有平等性、公开性,任何人都不因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贫富差别和种族信仰不同而受到优惠或歧视;法治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它以国家强制力量作为后盾,具有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行的强制效力。历史发展的经验充分证明,“法治”总是与国家的昌盛相连结,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坚定不移的方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取得伟大成就,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尊重法治、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我们理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加快建设“法治湖北”。

2、建设“法治湖北”是提升湖北经济实力、加快富民强省进程的重要保障。法治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经济在其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尤其需要法治来引导、保护和规范。当前,随着全国范围内硬环境的普遍改善,软环境日渐成为决定地方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法治环境则是“关键的关键”。法律的规范化能够保障市场的安全有序,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法律的透明化能够保障利益的预期,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公正的司法制度和高效的仲裁机制能够有效裁决经济纷争,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法治环境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国家越是富庶,其天然资源贡献度越低,无形资产贡献率越高,其中法治程度可决定一国57%的无形资本价值。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之所以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和较强的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透明、对称、公平、高效和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对投资企业而言,虽然低价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具有吸引力,但相比之下,企业更为看重的是这个区域内是否具有能够保障资本运营安全与效率的稳定、公平的法治环境。面对“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湖北要长期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更加着力于法治环境的优化,更加重视法治对经济的重要保障和积极促进作用。

3、建设“法治湖北”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时,把民主法治作为首要特征,充分说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治手段和良好的法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基本保障。当前,全省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既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法治是以理性平和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最佳途径,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和最佳模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向。只有加强“法治湖北”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教育和引导广大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表达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才能增强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调处利益纠纷、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的本领,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4、建设“法治湖北”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前所未有,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依法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执政的水平直接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直接影响各方面的工作能否依法有效推进。“以令率人不如身先”,党只有自身率先做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有效约束其他组织、团体和个人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监督机关依法监督,才能引导全体人民依法行事。建设“法治湖北”,从制度上把坚持党的领导、发展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能够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能够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同时,通过法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健全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保障机制,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惟其如此,我们的执政活动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准确把握“法治湖北”的内涵与目标

“法治湖北”体系庞大、内涵丰富。建设“法治湖北”,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有效途径,努力扩大人民民主,积极推进依法治省,使法律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则,使法治精神成为社会崇尚的普遍共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治湖北”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1、营造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有序法治生态。形成有序法治生态是“法治湖北”建设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领导方式趋于科学合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成为地方各级党委依法执政的基本手段,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基本步入法治化轨道。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法律成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政府履行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规范高效、公正透明、监督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行政执法体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比较健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能力和水平被社会认可,基本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公正廉洁司法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各级司法机关认真落实司法为民的基本要求,坚持公正廉洁司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和有效落实;队伍教育培训、执法管理、内外监督机制比较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涉法涉诉信访率、执法人员违法违纪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对司法执法机关的满意率稳步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社会管理领域法规规章进一步健全,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权益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权力配置和行使进一步规范,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重点工作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2、形成知法、守法、敬法、畏法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持续不断的法制宣传教育,各类重点对象学法制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培训率和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率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自觉性显著增强;法治文化阵地基本实现市、县、乡镇和村四级全覆盖,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创建绩效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讲,全省公民既依法行使权利,又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办事、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带头依法办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自觉把依法办事作为行为准则,普遍养成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习惯,成为构建“法治湖北”的表率。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省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基本形成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风尚,法治成为全省人民的普遍思想理念、工作准则和生活方式。

3、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和法治不可分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设“法治湖北”,需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穿到民主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体目标是始终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前提下,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通过加强法治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民主权利,在法治的轨道上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效落实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也是“法治湖北”建设的目标追求。

三、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

以《法治湖北建设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标志,近年来,“法治湖北”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各项工作的法治化进程尚需加快,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良好的法治环境既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之需,也是保障改善民主、增进群众福祉之要。我们应当牢固树立抓法治就是抓科学发展、抓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紧紧围绕服务战略支点建设这个中心,统筹兼顾、坚持不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加快“法治湖北”建设进程。

1、提高立法质量,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领作用。国无法不治。建设“法治湖北”的首要环节是立法。“良法利民,恶法害民,繁法扰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有法可依”,国家和地方立法已经从过去的“构建”阶段步入了“完善”阶段。当前和今后,我省地方立法应从过去的“填补空白”走向“拾遗补阙”和“日臻完善”,应当更加注重提高地方立法的质量和效益。要大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和完善以人大为主导、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地方立法机制,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即由重经济立法到经济社会立法并重转变、由管理型立法向服务型立法转变、由数量速度型立法向质量效益型立法转变、由粗放型立法向精细化立法转变、由注重立新法向统筹立改废转变,不断增强法规规章的统一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地方立法质量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省地方立法今后的任务需在结合本地实际中下功夫,突出地方特色,认真组织实施地方立法规划,着重做好自主性立法和先行性立法,建立健全与我省“十二五”规划相配套、与加快构建战略支点相适应、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衔接的地方法规体系;要紧扣我省大的战略部署来进行立法,使我省地方立法更好地服务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五个湖北”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更好地发挥法律的规范引领作用。

2、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的力量在于依法办事和严格执法。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80%是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的,因此,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将政府行政行为系统纳入法治轨道是“法治湖北”建设的重点任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湖北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将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工作细化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与考核指标,为整体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要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依法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深化政务公开,加快建设政务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从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向全国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转变。要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合理界定执法权限,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责任,减少执法层级,推进综合执法,积极构建职能集中、管理规范、上下协调、运行有效的综合执法体系。要改进和完善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体系,严格行政问责,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政府行政行为的公信力。

3、坚持司法为民,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建设“法治湖北”,必须切实发挥司法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特殊作用。要从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出发,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清除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紧紧围绕公正廉洁执法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完善司法各环节的工作规范。进一步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所务公开,把公正司法的要求落实到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制裁违法、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的全过程,以公正促公信、以公信树权威。要加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司法队伍。要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求助制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法律保护和法律服务。要加强各级党委对司法工作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正司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4、弘扬法治精神,积极培育法治文化。“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最重要的“法律”往往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弘扬法治精神,积极培育法治文化,不断强化全民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是建设”法治湖北“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多年来,我省先后实施五个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对提高全省人民的法律素养和全社会的法治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干部群众还存在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法律信仰缺失,甚至信“访”不信“法”、信“网”不信“法”的现象。人民群众既是“法治湖北”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建设“法治湖北”应当突出共建共享,紧密结合“六五”普法目标任务,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党政机关和机关干部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公民通过法定程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要紧紧围绕“法治湖北”建设的各项任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注重各行业专业法的宣传,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普法宣传重在“普”字上下功夫,必须加强重点层面、难点群体、盲点区域的法制宣传教育,分门别类地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普通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坚持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宣传作为重中之重,从群众需要出发,为保障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理念、制度、方式、载体的创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法治文化设施,积极创建全省公民有序参与“法治湖北”建设的载体和平台,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府组织实施、全社会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法治湖北”建设工作格局,推动“法治湖北”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法治湖北”既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保障,事关湖北长治久安、兴旺发达。从普遍意义上讲,法治湖北的建设进程与富民强省进程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本实践,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在“法治湖北”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助推重要战略支点的构建、助推富民强省进程。

第五篇:论幸福湖北

论幸福湖北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幸福湖北”,明确提出了建设幸福湖北的宏伟蓝图和内涵重点。幸福湖北是“五个湖北”建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价值导向,必将成为激励全省人民再创科学发展新辉煌、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奋进号角。

一、建设幸福湖北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建设幸福湖北,是省委根据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科学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时代命题,集中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和追求。

1、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早在200多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就提出,幸福与快乐最大化是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上个世纪,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这两种观点分别从主观感受和客观标准两个方面对幸福作出了诠释。现代经济学则认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物质财富,而是幸福本身。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们都不能和幸福划等号,只有幸福本身才是最大、最宝贵的财富。20世纪70年代,不丹首先将“幸福指数”引进治国理念,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幸福指数”纳入国家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幸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崇高价值及意义,社会主义就是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幸福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和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奋斗的历史。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盼,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创造幸福生活和建设幸福社会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展现了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创造和享有幸福的美好愿景。

2、幸福湖北是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幸福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集中体现。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的目标就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普遍幸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幸福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反映民生福利的“GDP含金量”、“幸福指数”等新指标,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到底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建设幸福湖北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实际的诠释和体现。在“五个湖北”建设中,其他“四个湖北”是基础和保障,幸福湖北是最终的目的,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开辟了湖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更加凸显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价值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在湖北的深入实践,必将极大地促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实现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民生幸福作为科学发展之本、和谐发展之基,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幸福湖北是湖北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新要求。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又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预期明显增强的阶段。2011年,湖北GDP已经接近2万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进入“中等偏高收入水平”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社会财富“蛋糕”越做越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不断提高,居民财富加速积累,将进一步带动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并由过去的吃、穿、用为主向住、行、娱升级,更多老百姓在切实感受现代化带来变化的同时,将对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公平正义、个人权益、安全状况等“幸福要素”提出新要求。这也符合马斯洛的从低到高的需求层次理论。建设幸福湖北,正是对人均收入进入“中等偏高收入阶段”、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出现新期待等阶段性特征的积极回应,是湖北现阶段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好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幸福湖北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建设幸福湖北,既包括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又包括保障人民群众社会政治权益,是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结合,是物质富裕、安全和谐、生态优美、宜居宜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文明进步的有机统一,不仅是物质富裕、人民殷实、社会昌盛的幸福湖北,也是文化繁荣、民主法治、道德文明的幸福湖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的幸福湖北。具体来说,幸福湖北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物质财富丰裕是幸福湖北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性的基础性活动,概括为“三个第一”: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第一个需要”和“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人们吃喝住穿等基本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我们的民生是社会发展之本,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丰裕的物质财富都是幸福程度提高的基础。从个人层面看,拥有更多的收入和财富,是成就个人幸福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不仅为人们提供生存的可能,而且为人们提供发展的可能。有了更多的财富,人们才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物质与文化享受、更好的教育与医疗、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从政府层面看,只有拥有更多的可用财力,才能更好地改善和保障民生,解决好医疗、上学、住房、交通、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个确保”,从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从改造农村危房到完善城市公交体系,哪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哪一项都需要雄厚财力来支撑。没有物质财富作为基础,这“十个确保”一个都保证不了,民生幸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尽快“做大蛋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最终才能“分好蛋糕”,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福祉。

2、社会公平正义是幸福湖北的根本。从古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再到温家宝总理说的“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自古以来,公平正义都是人们衡量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公平就是处理关系、解决问题、办理事情合理合法、不偏不倚;正义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的福祉得到切实的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幸福湖北的重大任务。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新起点上,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强烈。公平正义涉及起点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司法公平、教育公平等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司法上的公平正义、分配上的公平正义、教育上的公平正义、道德上的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太阳的光辉照进每个人的心田。

3、精神文明彰显是幸福湖北的支撑。没有物质富裕,幸福湖北将是空中楼阁;没有文化的支撑和精神的富足,也建不成幸福湖北。美国政治学家罗伯·莱恩在《市场民主制度下幸福的流失》中揭示了这样一个“幸福陷阱”的原理:贫穷不能使人幸福,但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目前,湖北已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阶段,物质上“小康”了,提升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取决于其精神文化的“小康”。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社会价值取向和传统的幸福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群众幸福感也因“幸福陷阱”规律而出现幸福缺失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幸福湖北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建设好、实践好,突出文化引领,塑造精神支柱,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倡导健康的幸福文化,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内心体验到更深入、更真切的幸福。

4、社会和谐稳定是幸福湖北的前提。“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相对安定。没有社会稳定,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就成为一句空话。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更为迅猛。但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十年”,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较多,社会管理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如果不能维护可持续的和谐稳定,不但无法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连已经取得的成就也有可能毁于一旦。因此,我们必须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建设幸福湖北的基础工程,牢固树立抓稳定就是抓民生的理念,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社会领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持久、更给力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5、生态环保宜居是幸福湖北的保障。生态优美、环境良好、宜居舒适的生活条件,是民生幸福的基本底线,是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最能共享的一种幸福。特别是随着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人居环境好坏愈来愈成为衡量发展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改善人居环境愈来愈成为提升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设幸福湖北,就是要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生态就是抓民生”的理念,将生态理念、生态文化、生态经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全面打造蓝天、碧水、绿地、花鸟的城乡人居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充分拥有优美环境带来的生态财富,努力让人们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气,吃上更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三、幸福湖北重在共建共享

建设幸福湖北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众多方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求突破,坚持共建共享谋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建设幸福湖北与这一价值取向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民生为纲,围绕增进民生幸福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目的依归,以发展创造幸福,以幸福引领发展,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湖北;要把人民群众的民生评价和幸福感受作为检验和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以民心为根,以民利为本,以民生为重,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要按照“六民要旨”的要求,把民生工作成绩作为各级干部的“第一政绩”,倾力抓民生、合力促和谐,在推进富民强省的进程中为全省人民谋福祉。

2、念好民生“八字经”。建设幸福湖北就是要把民生工作作为硬任务,着力念好“衣食住行、医教保业”民生“八字经”。要把劳动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就业服务的全覆盖、零距离。要把发展教育作为民生之基,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涉及到基本起跑线,也涉及到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储备,必须始终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继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使科教强省建设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民生之源,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收入分配水平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依,健全多层次的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要把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民生之盾,保证人民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生活。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办好顺民心、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

3、强化制度安排。建设幸福湖北,制度保障是根本。公平公正的制度不仅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促进经济发展,为幸福创造经济基础;也有利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包括公共资源,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思维方式、工作思路、政策举措,在落实好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建设幸福湖北的长效机制。要着眼于幸福湖北制度体系的构建,全面整合政策资源、法规资源、行政资源、人力资源,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特别是要以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为导向,完善社会领域基础性制度,如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促进民生幸福。要研究制定幸福湖北指标体系,逐步将“幸福指数”引入政绩考核。要完善民生工作决策机制和投入制度,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征询民意的制度,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群众在有序的民主参与中增进幸福。

4、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幸福不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恩赐,而是由人民共创共享的良性循环。“众手浇开幸福花”。建设幸福湖北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群众是享有幸福湖北的主体对象,也是建设幸福湖北的主体力量。凡事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幸福湖北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作为建设幸福湖北的组织者、领导者,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肩负起造福人民的政治责任,科学规划发展蓝图,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幸福湖北的伟大事业中来,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真正把建设幸福湖北的过程变成造福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同时,建设幸福湖北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尊重规律、坚持不懈,不断用智慧和汗水培植幸福之花,探索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幸福道路。

下载论创新湖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创新湖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企业文化创新

    论企业文化创新 【摘要】:企在企业创新体系中,文化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并且成为企业扩张的内在精神动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思......

    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变化作出的必然选择,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科学性、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

    论创新教育

    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诞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而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却较晚。我国传统的应该教育,不仅使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主......

    论企业创新

    论企业创新 **公司改革重组以来,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工作,不断推动公司各项机制的创新;改革重组以来,公司各项经济指标稳步攀升,生产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

    论创新教育

    论创新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这次的演讲题目是——论创新教育。 现如今,望子成龙的概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为了迎接众多的应试教育,而马不停蹄的为孩子寻找各类的......

    论企业管理创新

    论企业管理实务通过一学期企业管理实务的学习,我发现企业管理实务最重要的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指对企业生产要素和管理职能在质与量上实现新的变化或新的组合,以提高管理整......

    创新湖北的税收政策研究

    “创新湖北”的税收政策研究1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李芸芸摘要:本文选取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北省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的分析,指出目前促进湖北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存......

    论湖北荆州历史文物旅游资源开发

    论湖北荆州历史文物旅游资源开发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逐步得到改变和完善之后,人们对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