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创新教育
论创新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这次的演讲题目是——论创新教育。
现如今,望子成龙的概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为了迎接众多的应试教育,而马不停蹄的为孩子寻找各类的文化课辅导班,有些也为了高考加分而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喜爱的兴趣班。渐渐地开始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爱好,埋没了孩子自己的兴趣,使孩子的思想束缚于特定的框架之中,没有想象的空间,形成了众多孩子千篇一律的思想,导致了孩子的创新意识被磨灭,想象力被束缚的性质。
所以,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不要让孩子一成不变的成长。善于启发孩子的逆向思维,给孩子以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其中,创新教育就是功不可没的了。
那么,如何做到对孩子实行创新教育就成了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了。要对孩子的爱好给予鼓励和发展,做到不强迫孩子去上一些孩子不喜欢的兴趣班,而培养孩子擅长的那一面,使孩子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敢于让孩子以不同的观点辨析问题,拥有强烈的逆向思维。敢于想象和实践,敢于挑战自己。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逆向思维。众所周知,现在社会科技发展迅速,靠的是什么?就是创新和敢于想象!培养孩子的这方面意识,可以使孩子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被淘汰,也能使孩子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拥有充足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所以创新教育的应用可以为孩子留有大量的发展空间,使孩子得以身心全面发展。
所以,我大力提倡创新教育,我希望这会给大家带来启发!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山东临沂沂水县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初二:卢昱之
第二篇:论创新教育
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诞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而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却较晚。我国传统的应该教育,不仅使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主要的是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针对新时代的要求以及我国教育的现状,做出了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制的战略决定,江泽
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样以来,如何摆脱应该教育就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
一、何为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Iovate(动词)或I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即“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
“现代创新之父”美籍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创新论。他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过程”称为创新。他不仅创造、重新组合、再次发现视为创新,而且强调“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创新过程。这恰好与我国目前教育要解决的两 在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该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
创新教育的实施应包括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作为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创新性教师的能力培养应放在首位。
在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有创新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这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教师。教师创新性水平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师德),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只有具备较高师德的创新性教师才能充分创造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进而培养出创新性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创新性的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选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个性品质,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便激发学生自身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教师要有多元经、科学化、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对创新性的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又要有科技、文学、文体等知识作为创新教育的基础,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的知识作为条件。要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应变的手段。要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激发、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学工具,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创新教育。
第四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这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教学监控能力是贯穿创新教育的整个过程,这表现为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要周密和完善;
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要活而不散;课堂教学有序和富有创新;教学语言与人体语言的严谨与幽默;对学生的评估要科学化和注重能力的发展.最后对课堂教学要认真小结,扬长避短,以表达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育管理方面要使学生相信教师不是具有最高创造的人,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要表示赞许,鼓励学生提出新奇的见解,提倡学生利用讨论的方式去寻求新的见解,这样以来可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各自发挥最大的创新潜能.2.创新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
(1)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是知识系统,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的变化
趋势;要鼓励学习中的谈究和怀疑,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发展知识.”
更重要的学习探索知识整体及知识间联系的把握.我们的传统教学很少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而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是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的关键所在.(2)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中层次的重组,后一个比前一个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和创新能力,例如,1999年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科学知识的同时,”
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高考试卷特别是语文试题实行了力度较大的内容改革,被媒体称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当然,限于生理年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意识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主动能够瞥样自己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
逐步培养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则可以从创新层面的重新发展,尤其是重新组合着手。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展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才表现为”前所未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凭空设想,因此,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认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三、创新教育特点:
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特点,认真深入的研究这些特点对创新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育主体的个性化:
创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欲望,人人都有创造性。人的个性差别是不可否认的。教育必须承认为种差异,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去发展,以自己独立理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造。
2、师生关系民主化
作为一明教师,不懂得尊重、平等、信任,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护学生。
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教育必须参照这一价格目标,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才能不”惟上“不”惟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会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3、课程设置综合化;
课程的目标应是塑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德、智、体、美、劳设置齐全,又要使必修、选修、活动课有合适的比例。不可顾此失彼。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旨在助人获得一种内在的精神。
体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活动物质前提。
艺术教育能升华人的精神,改变人的行为。特别是它对右脑功能的提升与开发,使人获得了创造的思路与灵气。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
必修的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构成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实施创造教育目标,嘴为艰巨的工作就是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否则,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往往会因为失败的课程体系而付诸东流。
4、教育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强调启发,启发注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创新教育中必须采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用微机和多媒体手段,统购形象的动态和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科学化
教学评价科学化应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注重共性转向肯定个性,从知识测验转向多种能力测验,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它以服务于教学为目的。而现实教学评价系统却严重异化和扭曲。第一,考试本身被当作追求的目标;第二,考试成了教师指责学生、侮辱学生、厚次薄彼的借口;第三,考试学生违背自己的发展愿望,放弃自身的特长、兴趣,在”书山题海“里耗费自己的精力,在”标准答案“中消磨自己的智慧与灵气。
科学评价首先要注重共性转向尊重个性。人的创造力不仅表现科学研究领域,它同时也可以表现在政治、商务、管理、组织、艺术、体育等许多领域。尊重个性应成为评价内容的重点,也应成为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
其次,要从繁杂的知识测验转向一般能力测验,从重结构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
再好的考试反映出的学生的情况也不及教师对学生长期观察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得准确。因此,新的评价制度会淡化结果评价,倡导过程评价,从而减少傲视的频次,弱化分数的作用,由此来环节频繁考试带来的精力及耗费及一次考试定终生的沉重的心理压力。评价知识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但评价却以它对教育、教学工作极强的导向、鼓励、调动功能而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没有考试制度的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就难以找到突破口。通过创新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可使学生形成创新思想和行动,但这不意味着创新过程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创新目标的最终实现。如果创新教育只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把创新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不注重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精神,那么创新学习的过程就没有完成,创新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总之,创新教育依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
(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三篇:论创新意识教育
论创新意识教育
——在自然教学中的实践
綦江区万兴中心小学 张绍祥
在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以能力为本位,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适应科教兴县,科教兴国”的办学思想。由此,为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在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想要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必须具有超常的创新意识和行动。如果人类永远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那么,城镇乡村就不会有现在五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更不会出现空调大巴、悬浮列车、核潜艇、激光武、器机器人„„ 乃至鳞次栉比的座座高楼大厦,无穷无尽的美味佳肴,漂亮潇洒的衣着、时装„„
江泽民主席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依依越来越显示它的巨大优越性和前瞻性,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育人新思路。人们大胆地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由此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巨大潜力,体会出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巨大能量将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自然教学中应如何去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呢?对此,我谈谈自己在实践的一些作法和看法:
在自然教学中应该把如和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放在重要位置。
小学自然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使学生获得一些自然常识,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进一步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低年级的学生爱动、好奇,所以在此阶段开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采取的形式也可灵活多样。如《土电话》这一课,应充分发挥小学生爱说、爱动的特点,放手任他们去思考、去动手安装,安装好后再亲自去玩,打打电话、听一听,再让他们去体会一下,“听筒”上连接电话的孔为什么不能太长?听话时线应怎么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高段的学生,学习兴趣要广泛得多,独立意识已增强,学习自觉性和求知意念也迅速高涨。在此黄金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由为重要的。比如,学习十二册的《月相的成因》,我们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以前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仪器实验,从中明白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以及月相的形成,让学生对自然界的神奇产身产生兴趣,从而萌发去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在自然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发挥质疑的作用。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小学自然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是一部百科知识丛书。教师应该尽力去挖掘其中的精髓,努力而认真地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就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多提疑问,尽量发挥质疑的功能。
例如,在教学十一册第四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时,板书了课题之后,教师应首先设疑,我国现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现在它们的处境怎样?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什么?然后师生再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从而让学生知道:大猫是我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它们仅生活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的少数地方。扬子鳄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已有近七千万年的历史,它生活在我国长江下游的一些地方。朱寰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它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山林中。还有金丝猴、白头叶候、羚羊、白 豚、黑、红腹等,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而珙桐、银杉、银杏„„是珍稀植物。在了解的前提下,老师揭示为什么要专门颁布法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对它们要特别加以保护。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珍稀的动植物是特别珍贵的自然资源,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捕杀、砍伐,其中有的种类已濒临灭绝,保护此类稀有动植物,已迫在眉急,进而让这种理念升华为动脑、动手去参与他们的创新意念和实际行动。
在自然教学中,还应贯穿学以致用的原则。
古往今来,“学以致用”这句名言,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信条和追求。要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就必须懂得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探索、创新意识。
我完成了小学自然课本上的《四季星空》教学内容后,还安排了和同学们一起在夜晚去遥望灿烂而神奇的天空,寻找教学内容中提到的星座。有一个学生就提问:“老师,为什么夜晚看星星看得那么清楚,而白天却看不到呢?”由此可见学生对神秘的大自然存在着无 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投入到自然研究中去,让他们用所学知识去解读大自然,去研究大自然。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教师在自然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参加有关的活动,亲自动手动脑,一起探讨研究,大胆创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放在第一位。
为了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我们区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培养千千万万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世纪新型人才的光荣使命,让我们为全人类具有更加辉煌的明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吧!
第四篇:论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教育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教育
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应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用创新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每个教师应该值得思考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想通过实际行动提高教学成效,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 学生
创新是什么?它是指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而创新教育核心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型教学。同时创新教学他有自己区别以其它教学的特点。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认识创新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该在实践创新教育之时,要先明确自己的创新教育观念,创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是指确定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现在我们思考一下,在教育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满足社会需求呢?在我们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所迫切提出新要求,显然,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人士,如何冲破传统教育中的崇尚经验和崇尚的旧教育观念,教师就先要加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不仅对学生个人长远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民族教育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
(1)创设学习氛围
古人智者韩愈在《师说》里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里说的是能者为师。往往很多教师就把自己位置至于过高,当作是教育活动的主宰者,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就演变成了命令和服从关系,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应有的特点和个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学生学习的民主、轻松、愉悦氛围是极为重要的。曾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被激发,才会知道去探索、去创造。教师也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关注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无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回答的问题都应给予一定的正面答复和评价,即使学生互动中出现错误,也先要肯定其积极正确的一面,然后再帮学生分析错误之处,给予纠正。在努力创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之时,更要对学生的新想法、新思维营造出敢想、敢问、敢说的和谐氛围,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2)鼓励“质疑”激发想象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切的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这让我明白创新是来自于“质疑”,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这质疑的过程便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和潜在的动力。学生若提出的问题是正确的,那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如若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耐心指导加以纠正,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大部分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上产生质疑时,教师便可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心和敢于质疑的心理,组织学生组队讨论,并让学生讲解他们的质疑和讨论结果,让学生在质疑中敢于想象,大胆的说、大胆的问,在质疑中巩固和深化知识,养成独立创新的的思考习惯。
(3)在教学中挖掘创造性素材,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1】语文在教学上虽然是要求学生同一,例如拼音、识字、阅读、作文等都是有一些统一的教学要求,但是从另一方面使得大部分学生市区独立思考的思维。其实,这就要求教师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也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达到培养出学生的创造、个性、自学的能力。在我们看来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词句,去概括课文的表达思想和中心等等,都不必要求着学生要一致的答案,鼓励多种答案的并存,教学中运用“同中求异”的教学方式,是能激发而是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多元化的思维是鼓励学生在针对同一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方式,各抒己见。
三、优化教学方式 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优化教学方式,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更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如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要是要求教师们教学实践经验所获取的,而作为我是执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便开始引进多种形式教学,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很多小学生比较害怕写作文,而作文教学便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的训练也应该是广泛的。因此,我大胆的让学生都写一写,用一些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观察身边事物,要求不多的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额亲身感受;我会组织某一次小活动,尝试让学生写自己的发言稿、倡议书,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放一些有趣的广告,让学生自己想象,去尝试写一下广告词等等,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兴趣,巩固了学习的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四、结语
创新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为学生今后的更高层次的独创水平的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2】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强教育观念,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语文创新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姜玮:《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辽宁基础教育教研网
【2】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出版社
第五篇:论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与完善教育创新
论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与完善教育创新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现代社会呼唤完备的教育体系的建立,构建市场经济的素质教育,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需要不断深化、完善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树立“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及总法则的教育思想,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与熏陶下,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 路径选择 教育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人才质量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质量观的标志,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解析
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表达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形态;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做人。
(一)素质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学生需要发展的素质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的内容和课程,具有明显的“素质化”特征。人的素质是分层次的,其中
质的发展,需要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来满足其基本的需要;文化素质的发展,需要从社会环境中接受文化信息的刺激。因此,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地促进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内化进而促进素质持续、和谐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意识观。
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进步和突破。知识、素质、能力构成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素质是在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通过认识和实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素养和品质;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旨,它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人的全面能力的体现,人越能够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拔尖,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可以通过人的终身教育来完成。
(三)树立教育服务观念
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尤其是教育经济理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对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使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获得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对于顺应“用户第一主义”的潮流具有现实价值;可以促进新型教师观的建立等。
(四)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知难而进,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历达标,而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全方位地完善教师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方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五)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约束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及广泛社会参与机制等内容。按照市场的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变革,吸收和借鉴其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理论,把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整体规划,以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为支撑实现素质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并要注重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等内容,改革不合理的组织管理,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层次。
三、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
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等。其目的在于“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创新,它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主体适应客观教育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教育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方式构建新的思维、理念和思想,来形成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新的正确的认识。教育部门的创新教育,在内容上就是要抛弃落后的组织观念、制度观念、运作观念等,准确认识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能够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系统结构。
(二)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
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是指教育创新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结构转换的有效性,它是教育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体现在:
一是建立选择性高考模式,改变现行的一些模式,增强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推动基础教育的根本变革;二是增强教育的国际服务贸易功能,建立富有特色的国际教育平台,培育自身的指示乃至课程创新的创生土壤;三是改进知识生产模式,强化研究生教育,这是学科发展在综合化、系统化和跨学科的基础上重组和创新,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四是从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到关注教育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来。
(三)调整和重组我国的教育科研
教育创新应以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的创新水平,是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
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和程序,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决策的程序之中;建立开放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科研系统,吸纳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为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发展教育科研的社会中介机构,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不断扩大研究队伍,是科学研究成为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的创新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内容更新,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实现教学观念更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实现测试手段更新,对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成才;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实施素质教育根本的根本是要努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一)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师者,人之模范。社会对教师的品行风范要求最为严格。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品行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德无以为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教师的政治思想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起光辉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与熏陶下,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
(二)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教育学生学会求知
德高为范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为目标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知识,把自然科学和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用于教学之中。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敢于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变知识传授为方法指导,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业务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业务技能、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学会求知的方法和做事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广场网.[2] 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5月20页—22页
[3] 胡耀宗.教育服务的价值刍论.当代教育科学[J].2008年7月60页—63页。
[4] 徐晨光.观念创新:教育创新的先导[J].高教参考.2009年6月18页—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