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5:5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大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

第二篇: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http:// [2009-02-24 19:06]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然而大学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文章以人本化管理为指导思想,探讨管理好大学班级的基本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人本管理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

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D].科技信息,2006(11).3、唐忠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冉慨实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4).4、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南出版社,2004.

第三篇: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1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然而大学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文章以人本化管理为指导思想,探讨管理好大学班级的基本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人本管理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

(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D].科技信息,2006(11).3、唐忠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冉慨实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4).4、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南出版社,2004.

第四篇:试论当前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当前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海南师范大学

稳定和谐的班级学习气氛不是仅靠班主任或者学校的行政人员的严厉监管制度就能形成的,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下,班级管理的主体应该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手里交还给从事班级集体活动中的学生个体,发挥他们主人翁的角色,把班级构建成属于自己的快乐学习生活小天地。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要求,采用合理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可利用资源进行开发、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班集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促使其全面发展,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管理主体唯班主任独尊,管理方式偏于专断

长久以来,“分数至上”、排名择优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班级管理者在“升学”压力下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一直以来,班主任的管理都是以只要学生不违反校规、校纪,能绝对服从老师的权威,以按照老师的要求争取高分数为目的,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使学生丧失自主权,缺乏个性化,更加加重学生对学校或班级纪律的逆反心理,当其他任课老师上课时,班级同学的纪律意识就会薄弱,常常表现出上课说小话、做小动作等不良行为。

(二)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目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大多数仍采取垂直式的管理模式,即由班主任任命班干部,并把班干部当成老师的另一双“眼睛”。班干部的职责是在无班主任的情况下监督班级纪律能正常执行,负责把“不听话”的学生上报给班主任,由班主任采取惩罚手段。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学生限于纪律的压抑不敢发表自由言论,班级气氛缺乏活力,学习气氛不浓,在这样的监督管压下更难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班级活动形式化,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班级活动是班主任或班委会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在班级活动上,每个同学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献计献策,参与集体管理,共同研究解决班级中的各种问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核心,每次班会都应该有一个主题,而且最好以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主题来让学生自己发言。目前的班会活动,大都是以学校统一命名的主题进行开展,甚至有些班会课被用来当成自习课或者直接被任课老师占用给学生补习。

(四)班级管理体系中评价体系不健全

班级管理目前的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遵纪守法、思想道德、考试成绩等方面,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并不涉及。评价的主体主要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己的评价较少,这样的一方评价很难体现出评价的公正与客观性,因为班主任的主体评价很容易带有主观偏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另外,班主任通常根据学生的现有表现来评价学生,采用“固定的”眼光看学生,认为好的学生永远是好学生,坏的学生怎么也不会变好。

二、班级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班级管理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从班级管理活动的内部来讲,班主任的管理理念落后、师生关系不和谐,从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来说,社会界对教育的期盼、文化的传播、现有的教育制度体系,都导致了班级管理问题的存在。

(一)班主任管理观念落后

首先,学校在选择班主任上,不够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认为能从事教师工作的教师只要时间充裕就自认而然能胜任班主任的工作,这样导致一些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不够,决策能力不强。其次,有些班主任过分强调班主任的权威地位,对学生的限制很多,使学生丧失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后,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目标设定不明确,没有制定合理的计划,随意性强,对于班级涌现出来的问题,只抓典型,其余的放任自流,因而导致管理效果极差。

(二)师生角色错位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班级管理中教师的角色是与学生生活在同一个集体内的一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伙伴式的平等关系。实际班级管理中,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班主任认为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时刻把学生放在被动的管理位置,以教师为主导的班级管理方式才可以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老师对学生施加的纪律规范越严厉,学生越会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逃避纪律的约束,这样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不和谐,即使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表面化的“和谐”,只能维持短暂性的稳定。

(三)现行教育制度对班级管理的阻力 首先,现行的教育制度强调应该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客体为主动的学习主体,这种观念导致部分学生在班级里有恃无恐,认为即使破坏纪律也不会遭到老师的体罚。此外,现行的教育制度还强调不能对学生施行体罚,结果导致有些班主任不敢批评学生,担心批评学生后学生会出事,自己还要承担责任,干脆放手不管学生,任其无所欲为。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媒体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简便化、即时性更强。手机、电脑、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导致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加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而目前我国媒体报道的负面新闻比较多,对班级管理也造成了不利影响。首先,社会大肆宣传西方文化的优势多于宣传本土文化,造成学生崇洋媚外,丧失自我责任感,缺乏对集体的信任。其次,社会生活中“助人不乐”的纠纷现象使得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缺乏信任感,个人对集体生活缺乏安全感,种种不良风气致使班级管理者与学生之间难以构成彼此信任的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班级管理问题的对策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指导者,对于班级存在的问题既要善于总结原因,更应该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求建立和谐的班级学习生活气氛,促使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转变班级管理理念

要解决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先转变教师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整个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现代的班级管理活动不应只追求纪律、秩序、控制、服从的传统班级管理目标,应该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当成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来,按照自我发展需要制定与班级发展目标相符的个人成长目标,在参与班级活动的组织管理中让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都到发展。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管理的宗旨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碰触年轻的心灵。”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把班级当成家,管理靠大家”。

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班主任是否能把班级交给学生,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叶澜教授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并教给他们一定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培养他们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构建班级管理的激励机制

班级管理的实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引导人的行为活动过程。是否给予激励,其行为活动的表现及效果大为不同。因而,现代的班级管理需要构建一套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

1.需要激励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种需要层次,按照从低级到高级需要的排序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下一个需要就成为主导需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创设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情境,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目标激励

陈旧的、教条式的班规班约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约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管理方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目标设置理论的观点:设置困难的目标、具体的目标会带来更高的绩效。当班集体的目标同学生个体的目标一致时,班集体的目标期望效应便能激活学生进取、发展、成功等需求,即产生所谓目标的导向激励。班主任如果能充分发动学生共同参与目标制定,计划实施,不但能集思广益,使目标更切合实际、使计划更周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的自觉性。

3.参与激励

参与就是要求每个成员贡献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和办法,一起协商、切磋,以便做出最佳决策。人的本性是倾向于自主的,都有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愿望。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应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班级管理,一方面尽最大可能让班级成员来参与实际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如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组建各种班级工作活动小组等,另一方面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决策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充分利用黑板报,设计表扬栏、展示栏等,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

4.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为手段,达到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目的。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要使教育内容和要求真正被学生所接受,一般都要有感情的催化。当师生感情融洽时,学生就容易接受;当双方感情对立时,学生往往产生抵触情绪,道理讲得再充分也听不进去。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周记的形式来达到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班主任也可以把自己的班级工作心得以周记的形式写出来开诚布公,达到与学生敞开心扉的交流。在相互交流中把握每位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李伟胜.《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2]陈红燕.班级管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11-25.[3]高洪源.班级管理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觉醒”和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8-30.[4]张晓红.创新性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6-08-20.[5]陈武林.班主任如何进行班级管理的理念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8-01-01

第五篇: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

恶报应

【摘要】小学的班级管理问题,是小学班主任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为学习环境的构造对小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小学的班级管理者应该创新管理方法,让孩子们能在班级中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本文从小学班级管理的相关问题出发,提出一些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对策。【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是每一个学生的第一个正式学习阶段,是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的管理问题也在这个基础上成为了教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班级的管理又是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小学班级管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变化的,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的过程中,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水平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也应该是动态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在小学阶段是非常关键的,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们初中阶段乃至整个人生的学习,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构建良好学习环境上责任重大。班级是小学生们学习的重要地方,班级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就约略等同于学习环境,因此班级的管理问题成为了构造学习环境的主要场所。但笔者在从事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在小学班级管理上依然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1、班级管理模式单一,没有针对学生的成长建立动态的管理变化机制 , 小学生在7岁时进入小学,6年级后的13岁离开小学,这6年的时间是一个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一般来说,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12岁是幼儿到青年的一个节点,而恰好我国的小学阶段跨越这两个时期。这对小学班级管理具有建设性的指导,7至12岁时的一年级到五年级的班级管理办法和13岁的六年级班级管理办法肯定需要有不一致的地方。而且,理论上的界限在实际中并不会这么清晰,也就是说班级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通过实践的观察进行转变,发展心理学家们提供的12岁的理论数据可能会与实际有比较大的差别。但是,笔者在实际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发现,许多的班级并没有依据这些已经成熟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班级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针对7岁儿童的管理和13岁青少年的管理在方法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这样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会符合管理的实际,也即不利于实际管理工作的具体展开。

2、班主任的权威过大,没有发挥班干部的积极作用

小学生具有天生好动的特性,这给班级的恶纪律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在多次劝说无效之后,班主任老师一般都会采取利用老师的权威进行管理的办法,甚至会出现少数的教师在班级严厉教训一些特别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这种方法是在树立班主任老师的权威,这是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管理办法,通过权威的力量让学生们遵守纪律,但这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对班主任权威的恐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建构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与班主任权威过大相比较的是,班主任没有把班级管理的权力下放到班干部手中,没有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上的积极作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班干部是最能和班级里的学生打成一片的,这种气氛非常有利于班级管理,而这种融洽的气氛是班主任老师很难做到的。如果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小,班干部在这部分的优势便不能发挥出来,这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良好展开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改善策略

1、针对小学生的成长情况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 , 小学6年的学习时间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而这一切都会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来。但通过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让班级管理工作帮助一些学习能力不够好的学生产生一些学习的进步,为这部分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般而言,三年级开始的英语学习会是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多一个科目不仅是作业的增多,三个学科的学习也就让学生产生了一个如何管理学习的问题。这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针对这一学习内容的变化,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学习时间安排的规划,例如在读英语上和读语文上的时间安排,如果学生在英语上的口语能力比较差,应该鼓励这部分学生在晨读的时候多读英语。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模式上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学习,从而在管理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让孩子们动幼儿阶段的思维转变为儿童的思维,在管理方法上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实现。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了英语学科的学习,这时候的小学生们应该都已经摆脱了幼儿的心理状态,在学习上的压力也有了初步的凸显,这时候的班级管理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三个学科的课后学习时间,在薄弱的学科如何安排更多的精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是从儿童阶段成长为青少年的关键阶段,也是小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否保持一个良好态势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2、充分发挥班干部在小学班级管理上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打成一片上,游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班主任老师在很多游戏上无法融入到小学生当中去,这就需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进行管理。班主任老师可以安排一些游戏的内容,让班干部在游戏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从而在游戏中确立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上的部分权威,这对接下来班干部发挥在班级管理上的积极作用有很大的帮助。在班级的学习过程当中,班干部在学习纪律的管理上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让班级里的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学习,这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 例如,在一些教师不在场的课程中,班干部就会发生比较明显的作用。在游戏之中多确立的班干部的部分权威,可以让班级其他同学产生服从班干部管理的心态,这对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建设是很有裨益的。

三、小结

笔者在多年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发现,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班级管理模式单一,没有针对学生的成长建立动态的管理变化机制和班主任的权威过大,没有发挥班干部的积极作用等问题。针对这些,笔者提出了针对小学生的成长情况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和充分发挥班干部在小学班级管理上的作用等具体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小学生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参考文献】

[1]杜琳琳.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4.[2]金俊杰.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3]韩静.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3.[4]刘静静.城区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2.

下载大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几点困惑及对策 今年是我工作第十一年,当班主任也有十个年头了,总觉得班级管理千头万绪,学生思想瞬息万变,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们,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灵活。总感......

    大学班级管理面临问题及措施探讨

    大学班级管理面临问题及措施探讨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大学班级的管理逐渐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大学学校而言班级管理的主体就是学生,整个大学学生的......

    班级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班级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过去我班的管理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制约,我班管理呈现出:教育管理多制约,少引导;强凋共性,忽略个性;多灌输,少体验;班级......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值得深......

    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十三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德育工作 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蒋天云:*** 重庆市长寿区云集镇中心校 【摘要】小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

    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宜春学院自学考试 教育管理 徐志斌 指导教师姓名:钟老师 摘要:小学班级管理,需要教师满怀对职业执著的爱,对学生无私的爱,并施以科学的方法......

    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班主任作为社会新人成长的引路人,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小学班级管理,需要教师满怀对教师职业执著的爱,对学生无私的爱,并施以科学的方法和技......

    农电管理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电生产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和粗浅看法 尊敬的王主任您好!衷心感谢您的关爱和指导! 以下是我对当前农电安全生产和管理的一些看法和分析,不成熟的地方请您批评指正。现在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