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生自我检验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自我检验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深有感触,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明明学会了老师教给的计算方法,而在做有关计算题目的时候,却错误百出,我们喜欢笼统地归结为学生做题不细心,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不难发现,学生在做完题后,不会再去检查,也不知道如何检查。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所解答的问题进行“自我检验”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检验的方法越多、思路越广、思维也就越灵活。也可以纠正他们草率从事,不管对错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以保证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率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自我检验习惯的培养呢?本人就平日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
在学生做作业或考试时,教师们都会一遍遍地叮咛学生:要检验啊!然而,收效甚微,这种叮咛最后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不是学生没有按要求做,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做。因此,教给学生检验方法是学生正确、有效进行检验的有力保证。新课标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检验的方法也有很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1、回头再算。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俗语说,有钱难买回头看。即按照做题时的顺序“回头五看”:一看题目要求是否看清,;二看数字、运算符号是否抄错;三看运算顺序和结果是否正确;四看答案是否合乎实际,五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答案是否相同。
2、用逆运算进行检验。逆运算也就是根据乘除法、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用乘法检验除法,用减法检验加法等。比如:检验435+287=722,只要倒过来用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可以用722—287看是否等于435,或者用722—435看是否等于287。这是检验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3.用估算法检验。估算是利用数的性质、运算关系,对事物的数量或结果出大概的推断或估计。例如:计算98乘21,通过估算,乘98可以看作是100,21可以看作是20,100×21=2100,因此98×21的积应该接近2100,如果相差太大,显然不是正确的结果。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要为学生作出认真检验的榜样。比如我在黑板上板演完毕后、面批作业、个别辅导时,都会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检验,一步一步地给学生以示范。教师有意识的训练,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通过无意识的模仿,形成定势,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激发学生检查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什么发生了兴趣,便会引发高度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记得有一次小测试后,我大致翻阅发了一下试卷,发现有学生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我没有在试卷上批阅,另外拿了一本本子记录好各个学生的分数,然后在课前通报,学生听到分数后非常吃惊,我对他们说:“这次的测试,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让你们自己当当小老师,看看自己有什么地方没有注意,如果有错请改正过来,然后老师再给你重新评分。”学生听说后,一个个十分认真地检查着。这一次许多学生的考卷上都有了一个鲜红的“100”,我又给他们加上一个大大的笑脸。看着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再适时向学生说明检验的重要性。
2、给学生有趣的情境。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一些故事情境,在故事中出现一些学生平时容易出现的计算失误,让学生帮帮故事中的小朋友或小动物,让他们实现心愿。此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十二分的认真与热心。也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反省自己、深化学习。
3、给学生多样化、激励性的评价。在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我常用评语指出不足,肯定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导学生自我改错时,我在错误的地方画上横线,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对于抄漏题、抄错题的学生我会写上“要和细心交朋友哟。”对于作业做得又对又好的学生,除了打上“优”外,还加上各种评语,.如“你真棒!”“好极了!”等。在老师的表扬中学生充满了兴趣。对于那些能自觉改错的学生,我会在班上提出口头表扬的同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以饱满的情绪、集中的注意力、活跃的思维状态参与到学习和检验的过程中,他们便不会觉得检验是一种负担了。
四、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舍不得花课堂上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检验习惯,把检验推到了“忽略不计”的边缘。这不利于学生良好检验习惯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做到一目了然。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我总会留一些时间让他们检验,并要求做好的学生要检验之后才能举起手表示做题完毕。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做完习题,检验一遍”的良好氛围,做题的正确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加强家长、学校的联系
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单*教师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我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方法,利用家庭作业让家长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检验,孩子检查后再家长检查,切不可因溺爱孩子包办检查,如果发现错题要让孩子及时纠正。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提醒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检验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恒心和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习惯成自然,只要我们平时坚持不懈,多加训练,学生的检验习惯一定可以养成。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班主任老师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如何减轻班主任老师的负担呢?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把自己从日常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给自己减负,本人结合自身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为学生创设自主管理氛围
2、帮学生制定班级奋斗目标
3、班级事务责任制
4、建立健全班级各项制度
5、建立督促机制
总之,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由以往的被动适应向主动参与转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从而获得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班主任也切实从日常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给自己减负。
第三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培养习惯,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使我班养成教育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使好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制定计划如下:
一、培养良好习惯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卫生等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而这些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儿童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因此,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
二、龙山学子好习惯培养内容
1.学习卫生习惯
教师纠正学生读写姿势。读写时,要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读写姿势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子上,大腿呈水平状态,两足着地,连续看书一小时中间要休息一会儿。读写时光线要充足、适度;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写字。不要在行进的车上看书;不要在走路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2.自觉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3.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所以,教师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听讲。我经常告诉学生,听讲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老师的“讲”,二是听学生的“讲”。老师课堂上讲的要么是启发思维的问题,要么是讲解重难点的知识,你只有在认真听课的基础,才能分清老师所提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弄懂老师讲的知识。而听学生的“讲”呢。也就是听同学的发言。因为在很多时候,老师知识提出问题,答案(知识)是从学生嘴里迸出。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明白为什么要听讲和听什么“讲”以后,我就告诉学生,老师怎么知道你在专心听讲呢?你得用一定的姿势和动作告诉我呀。比如,别人在说的时候,眼睛东张西望肯定不是专心听讲;别人在说的时候,身子东动西动肯定不是专心听讲;别人在说的时候,小手玩东西肯定不是专心听讲;而别人讲的时候注意在听的小朋友,眼睛是望着一个方向的,手脚是不乱动的,而且会边听边思考,有时候手托着腮帮子,有时候歪着脑袋,意见相同时可以轻轻头点,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时,马上举手站起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认真听的孩子呀,最聪明了,连眼睛都是发亮的。此外,学生只有明确听课目的,听讲效果才会提高。所以,我们每节课都要告诉学生教学的内容,明确学习的要求。
4.仔细观察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在平凡的生活当中找到最有价值的作文素材。观察的越细致,写出来的作文就越形象生动。小学生自控力较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观察习惯的培养,与老师与家长都是密不可分的。老师与家长要频繁的作以观察引导,先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在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观察主动性,进而形成观察习惯。
5.勤于阅读的习惯
首先,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培养阅读习惯。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素材,创设生动的情景和丰富的形式,有效利用各类评价等途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当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有了阅读的欲望和动力,要想使阅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即培养学生自觉读书、读书动笔、边读书边思考、使用具书阅读以及良好的阅读卫生的习惯。
总之,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做到持6.乐于交流的习惯
“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增长知识,有所创造,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旧观点,敢于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先把问题想好声音要洪亮,表述要准确,逻辑要清楚。7.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
科学安排时间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要求学生做到该学学、该玩玩,该学习时不用别人督促主动学习,该活动时快快乐乐去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起之以恒,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的兴趣,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制订学习计划、活动计划,然后,家长每天做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调整。但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要基本固定,不要轻易改变计划。要养成良好的按时作息的习惯。规划好了,再提高自己规划的执行力,你就有了秩序感。对于时间安排问题,要遵循一些原则:一是尽量前紧后松。二是善于化整为零,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三是劳逸结合,有张有弛。要把娱乐、锻炼的时间安排好。
8.独立作业的习惯。
在家里,要让孩子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家长不要充当“伴写”的角色,孩子一边作业,家长还得一边指点,最好是孩子独立做完,检查错误后,家长再去点拨,检查,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以免增强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惰性,变“我来学”为“帮我学”,使孩子失去了勤于动脑的好习惯,遇事就依赖家长。三、习惯的巩固
每两周巩固一个好习惯。首先,具体指导,明确要求。
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先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手句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发言时眼睛看前方,身体站直,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做到不慌不忙,不结结巴巴。
其次,及时评价,活动促进。
短期激励与长效目标结合起来,特别是将进步的和优秀的同等对待,让每个学生都有盼头,斗志昂扬,信心十足。
其三,联系科任,齐抓共管。
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在于班主任,但这并不能因此忽视科任老师在巩固良好习惯上的重要作用。如果学生只是在语文课上表现良好,其他课上放任自流,那往往就会“前功尽弃”。所以要做到联系科任,齐抓共管。
其五,家校联系,共同促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都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摸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总之,习惯是一种定型行为,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效的,须在长期的教学法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提出的重要。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的预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愿望。
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益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预习与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与对比,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产生“我要预习”的主观意愿。
二、明确预习任务,知道预习什么。
预习任务不明确,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而不知道具体应该预习什么。所以教师应该给出具体指导:1.看学习内容,包括课题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如果是在以往知识基础上加深,应注意新旧知识对比,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弄清知识的生长点;如果是新知识,应注意概念的理解。2.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问题。把这个预习任务写到数学书的第一页,在预习时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
三、通过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预习。
最先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预习要求,应以教师设计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在预习前应充分钻研教材,设计预习方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应思考要让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学生在预习时还会遇到哪些问题。还应注意:
预习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设计预习问题,要注意层次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所能解决的问题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因此,要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指导预习“线的初步认识”可设计如下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线?直的线有几种?请你从端点和长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异同之处?怎样画出这三种线?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做出不同要求,确有困难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前两个问题即可,主要从预习兴趣入手一步步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思路、方法解决问题,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可设计类似“你还能怎样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道题你还有其他方法解决吗?”等类似题目,同时还应注意算法优化。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从而养成预习的习惯。
四、预习方法指导。
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并达到的要求,教师还应注意预习方法的指导。1.课前看一看。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2.课前做一做。有些知识,仅靠“看”还不宜掌握,可以课前做一做。3.课前想一想。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4.课前练一练。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五、巧设悬疑,激起学生好奇心,促进预习习惯的养成。
六、评价机制同步进行。
第五篇: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基础,都有百益而无一弊。在多年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与大家交流探讨。(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时,还不会阅读,或者没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们应每周抽出时间引导孩子阅读,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阅读习惯也慢慢培养起来。阅读完一篇故事后,还可以提出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读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后,可问问孩子: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不仅帮助孩子理解了文章内容,还培养了孩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我们可以建议家长在一个记录本上,简单签出阅读时间、书名、效果。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对坚持好的学生,发给阅读激励章等方式奖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已调动,且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进入三、四年级后,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此时家长由原来的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可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阅读。进入高年级后,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课外阅读要求:
1、根据各年级语文大纲的规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有了量的要求,老师要在每学期末对学生提出下学期的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让学生与家长提前作好计划安排。
2、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初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与每周末拟定下周的《周阅读计划》。《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内容包括:第一确定本学期要读的课外书籍,即:老师指定的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书籍,老师、家长、同学推荐的书籍和学生自选的书籍。第二拟订阅读完这些书籍的时间安排。《周阅读计划》,具体安排每周阅读什么,阅读多少。家长要做的就是督促孩子按计划完成并以签字的方式反馈给老师,并且填写《小学生课外阅读记录反馈表》。家长要详细写出孩子阅读时的表现,并加以评价,之后反馈给老师写建议,再反馈给家长,家长根据建议指导并关注孩子后期发展,再写评价再反馈给老师,如此循环往复两次,可以让老师与家长更具体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如果能利用好我们的课外阅读记录反馈表,并和阅读考级结合起来,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二)、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给孩子推荐读物时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主题鲜明,思想健康。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第二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收效甚
微,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第三要有趣味性。枯燥、乏味、缺乏艺术力量的读物难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初期,更要注意课外读物的选择。此时,应以孩子喜欢的读物为首选,如有彩图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生动、形象的科普读物。但我们也不能从自己的主观认识出发,认为该给孩子读什么,就一定要他读什么,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建议,但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第四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第五要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第一从教材扩展延伸。现行的语文教科书的作品经过严格的筛选、编排时充分地考虑了儿童各个因素在各阶段的发展。我们除按进度读好自读课本外,还可以再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例如,五年级学生学过《革命烈士诗二首》,为了进一步学习革命烈士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推荐长篇小说《红岩》。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科学小品文。为了提高学生的现代诗歌的鉴赏力,可以安排学生阅读《怎样欣赏中国现代诗歌》。第二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第三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四)、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要想学生在有限的课外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一定要提高阅读能力,讲究阅读效率,提高阅读速度。要求学生每周写不少于三次的读书笔记,分层次要求学生运用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多种方式完成。老师每周检查一次,给学生写上评语。同时,也鼓励家长参与学生读书笔记的评价,让家长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心理。我们可从三方面考虑。
1、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两种:一种是 “遮盖速读法”操作方法是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另一种是“限量速读法”即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2、运用迁移。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课堂是进行阅读指导的基本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我教古诗《牧童》时,通过感情朗读,观察图画,理解诗意后,学生深深体会到古诗语言凝练、言简意浓、景真情切,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每周都提供一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背诵。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因此以通俗易懂的五言绝句为主。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些语文功底,加入七言绝句、律诗也不
成问题。好多学生还自己买了《唐诗三百首》、《四季古诗》等书进行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3、养成默读的好习惯。首先明确默读的要求:要正确地读,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做到不丢字,不掉句,不漏行,逐步达到手不指、唇不动。注意每一个标点,注意每句话的语气。要读得流畅。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养成正常的眼动习惯,克服不必要的回视和不正确的扫视。要集中注意力读。低年级儿童注意力不稳定,好动不好静,所以要养成静读,不怕干扰的习惯。要理解地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对文中不懂的地方绝不轻易放过,要反复看多遍,联系文中的语言环境动脑认真地分析、思索,使之真正弄明白课文内容。达到了以上四点要求,也就是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默读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默读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三不”就是不出声、不动唇、不用手指着默读。“三到”就是眼到,眼睛离书距离要适当,保证一行字都在视觉范围内,眼皮要少眨动,最好看完一句或几句才眨动一次,要一句一句地读。心到。眼睛看到哪,脑子就想到哪,一边默读,一边提出“为什么”的问题,通过“读”和“思”领会文章的内容。手到。提起笔来,边读、边画、边写,学会圈点。画什么?画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内容,佳词妙句。写什么?写自己的看法、疑问。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到“三不三到”,再加上有效的训练途径,就一定能使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指导学生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我觉得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l、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读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划圈、摘录、做卡片、写读书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利用阅览课教学生阅读方法,我对学生提出“三读法”。即:“一读”要求学生扫清文字障碍,了解大意;“二读”要懂得文章告诉我们什么知识或道理;“三读”要质疑问难,在好词好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问难。对学生的发问,我总以为表扬鼓励为主,并及时指出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如《童年》、《城南旧事》、《鲁西西传》、《草房子》等,让家长写上一句希望的话。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根据年级的特点,讲究实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具有一定的认知、理解概括能力,教会他们除了摘抄外,还要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内涵等方法。
3. 教会学生做读书卡片。读书卡片是笔记的一种独特形式。可以分门别类把几十种以至几百种的数据、词语、句子和对某一问题评价放在一起。读书卡片上可以记哪些内容呢?一张卡片,可以记下一本书的简要介绍,记下一篇文章的内容提要或它的出处,记下一个论点或有说服力的论据,记下一段格言、语录,也可以记下一则资料、一张图表、一个公式、一个典型例题,等等。总之,凡是对自己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或收获、体会都可以记录
下来.(六)、开展比赛,鼓励阅读
课外阅读根据需要,既要安排在课余,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安排在阅读课上。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比比谁知道得更多”、交流自己的读书名言、读书心得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魅力,并以此评出班级的“读书小博士”,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进行创作诗歌朗诵、故事会比赛,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结合“阅读章”,向同学介绍少儿书籍的书名、作者姓名及主要内容。开展知识竞赛,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通过演课本剧、编小报等活动,不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受到多方面文人的熏陶,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就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让学生在阅读大量优秀文章,涉猎广泛信息的过程中,学习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也积淀人类永不熄灭的智慧之光。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用爱心将孩子们早日带入知识的殿堂,让他们去接受文明、智慧的洗礼,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去延续历史,让他们去创造世界,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