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课堂之我见
创新课堂之我见
一节成功的创新课堂,要求教师善于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习情绪高涨地深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切身感悟其内涵和宗旨,使他们自由讨论,交换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勇于创 新的精神。要把这些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创新课堂必须 体现以下特点:
一、变“师说”为“生说”。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提问学生时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未等学生思考,教师就急着把答案讲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提问方式,实际上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夸夸其谈的独角表演,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将杖扼杀,会变得越来越惰。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亟待改变我们要把教师的说变成学生的说,鼓励学生多说,甚至多登讲台,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和说的能力,使学生开口多说。
二,变“个力”为“团力“。传统课堂更多地强调学生自我管理、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不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这种独立自主的学法远不如合作学习的模式有效,如果在课堂上引入组对学习和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模式,师生通过互评,互问、互测、质疑、讨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可实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又能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台
作的能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英雄时代、圣贤时代早已过去,在当代,打仗也得靠集团军,合作共赢才是时代的最强音,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三、变“讲堂”为“学堂”。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是讨论的课堂、动笔的课堂、思考的课堂、操作的课堂、展示的课堂。一句话: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从“越俎代疱中解放出来,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黑板、投影片留给学生。真正做到:课文先让学生看,例题先让学生讲,练习先让学生做,作业先让学生评,体会先让学生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变“回答”为“提问”。时下,仍有很多教师坚持问答式教学模式,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接受提问,学生按固定的模式回答教师成型的问题,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能否来个180度大转弯,变学生“回答”为学生。提问”?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门径与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想象联想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五、变“学会”为“会学”。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滚滚流淌的知识活水。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备
大纲,备考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问题,备作业„„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类比、探索规律等能
力,培养学生重理解、重过程、抓本质的习惯,使他们积累经常化、思维程序化,“胸中有丘壑、手中有法窍”,真正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尽量把“第一感觉”、“第一印象”留给学生。比如,学生在思考训练或练兵时,教师不必饿提示和要求,甚至为其解题作答,不必干扰他们,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大胆创新,让他们自己去体悟,自己去解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游泳有个规律,摸到了规律就容易学会”。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摸到了规律,就能终生受用,不断创新。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你教师教会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是求知的两大法宝。以上所述,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
多思,使他们养成动手和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不迷信资料、书本和名师,让他们充满自信、充满勇气,探索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实际上就是创新课堂的基本标准。让我们勇猛精进,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篇:创新课堂之我见
创新课堂之我见
一、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放在“课堂教学”范畴中来看,“自主学习”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基础性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范畴中的“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同于人民平常所说的学生的自学,也不同于人们提倡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具有以下特征:a.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b.以完成“双基”教学任务为主要追求;c.以“学案”导学为主要教学策略;e.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f.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为核心;g.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
所谓“学案”,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制定,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用的材料,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疑点、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练、知识拓展六个部分。学案的编写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编写,也可以由学习来编写,还可以由师生分工合作共同确定;可以就一节课编写一个学案,也可以就一次实验、一类问题、一个单元乃至一本教材编写一个学案,也可以在新授课之前编写,也可以在一个学段结束后编写(供学生小结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以师生活动为载体,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策略教育,有效地弘扬了学生的主题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以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过程;
(3)尽量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探究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用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己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这类教学模式适用于科学学科的教学。
实验学校济宁师专附属中学构建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问题探究教学不是简单的提问,更不是一般的例题、习题的解答。这种教学模式是按照“问题探究一新问题一再探究”如此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的思路展开的。从教学的外部形态来讲,问题探究教学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这是探究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二是问题定向,多向求解。这是探究的具体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独立处理教学情境提供材料信息,寻求问题及问题的解决。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在教师内通过谈话讨论的方式完成,也可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课外或开放教室内完成。“问题的提出”是该阶段教学的关键。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寻求教学的关键。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或方案。三是交流成果,严正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思路和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升华认识。
必须指出:(1)这种教学模式是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的。教师没必要,也不可能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都运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一般来说,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组织五六次这样一来的教学就很好了。(2)完整的“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往往很难在一堂课中完成,一般而言要向课堂教学的两
端,即课前或课后延伸。或者课前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做好准备;或者课后把课堂教学中新城的探究兴趣继续引向课外。
三、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有基本特点,在于情景性。目前,人们特别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而相对忽视了体验式教学,这既不利于学生情感智慧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智慧的发展。其实,“体验”也是人类智慧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创新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体验式教学方式,提出了“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这类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a.以“情感发生过程”为教学内容;b.以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动场”;c.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为主要教学手段;d.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
比如,有的教师在教《败不馁》一课时,他们把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卧薪尝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氛围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理去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收到了“课伊始、情亦生”的良好效果。创设一个类似的生活情境,形成一个主动请教、平等交流的环境,使学生毫无顾忌地打开心灵之窗,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在这种心心相应的互动体验中,完成忍知和领悟,通过学生的喜、怒、哀、乐,完成有意义的相应道德角色的构建,在感受角色所得和角色要求的同时,构建自己的道德素养。
四、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把教学活动看做是“特殊的认识活动”,片面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割裂生活实践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讲解接受”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忽视甚至排斥实践性教学,不参加社会实践,是导致我国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a.以大学科教学观为指导。为了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架设桥梁,为了推动学生与学科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大学科教学观。b.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价值追求。c.以实践性知识为教学内容。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的表现形态看,往往是“知识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统一,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探究性,比较适合于借助实践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d.以实践活动为基本教学策略。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学生不是天生不会动手,关键是学校、家庭、社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实践活动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和条件。e.以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为基本活动(当然并不必然都在课外进行),然后在进行课内教学,是大课堂教学观的充分体现。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把“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定义为:基于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这类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显然,它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活动教学”,活动教学中只是“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也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只是“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第三篇:创新之我见
创新之我见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迫切任务。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认识音乐,获得审美的满足,并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成为一名创新型的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激发学生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是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话题,是当今社会时尚给力而又最不可缺失的关键词。在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新.于国家而言,创新是不竭的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是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于企业而言,创新意味着强有力的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之一。因此,创新的普遍存在对于企业乃至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只有不断将创新应用于各个方面,才能不断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部分,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就能更好的推陈出新,而非只是简单的继承。因此,在青年学生中,应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推动社会发展。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创新的基本含义是突破陈规、推陈出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创新也是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源泉。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丰富发展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丰富北京的精神内涵和物质内涵,增添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人文元素和科学元素。创新精神体现了北京人民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北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无不是与北京人民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紧密相连的。概括地说,北京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为从市民主体观念上看,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具有的思维、理念和态度,它本身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从社会行为目标和结果看,创新是城市发展要努力达到的新成果、新境界,它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达到,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看,创新是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离开了创新,社会与人的发展就会停滞或落后。创新精神与爱国、包容、厚德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创新要承载国家发展昌盛的使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蕴涵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创新,代表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创新,代表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希望创新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良好精神状态。正是这样,我们才宣扬创新精神,将创新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以创造性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各种创新求异的例子分析,论证了中学音乐教育在现阶段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音乐知识学习的主体。关键词:兴趣创设灵感实践活动好奇心表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如果自上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求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在音乐教学课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产生了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如:在欣赏音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先聆听各种乐器的音色,分析其各自特点,我让学生模仿、探索身边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通过聆听,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并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创造各种声音的声响,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享受创造音乐带来的快乐,最后再引出教材,并播放《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完整音乐,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和编造出的声响用一种符号表现出来,形成声音图谱,还可以用声音编织成故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寻找、在“动”中加以体验。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学生要进行音乐创作,教师的启发引导非常重要,尤其灵活、新奇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可以从问题入手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求异。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想象、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讲述新课或重点难点时,我们不妨创设一些丰富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比如我们在讲欣赏课时,可以找一些影像资料,让他们欣赏这些视频,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在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时,出示标题后,教师先不作任何讲解、分析,要求学生敞开心扉,聆听音乐,边听边想音乐描绘的是一幅什么画面。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心中的音乐诗画之中。当乐曲终止后,课堂上一片热闹景象: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一片翠绿的草原,一群少男少女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在幽静夜晚,一群瑶族姑娘和小伙,在生有篝火的田野上舞蹈、嬉戏„„”;还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一位老人拍着长鼓越走越远”。此时此刻,教师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已是多余的了。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画一面,兴奋之极的学生们,拿起画笔,用斑的色彩画出了他们心中的音乐——《瑶族舞曲》。可以说,如果没有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孩子们是无法用画来描绘音乐的,极富想象的聪明孩子们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后,心情格外舒畅,兴趣非常浓厚,思维极为活跃。因此,教师要运用素材,采用策略,力求多维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具体、领会更为丰富的音乐内涵。
三、注意培养、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也是创造性的原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完成好的“课题”。根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递的这个原理。我先放影了“人是如何发声的”录像片,在顺着这一原理,帮助学生培养出“锣鼓、笛、琴是如何发音”的好奇心;接着,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根锯“吹、拉、弹、奏”等到不同使用方法去尝试制作几种小乐趣。不久,有的学生带来了“柳叶笛、竹梆子”等乐器,也有的学生图省事不动脑筋,随意找来一些破瓶罐作为“打击乐器”充数。对此,我不但没有批评,而是很耐心的指导他们加以改造。使之能够打击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一举动,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为学生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初步形成了创新精神。
四、让学生大胆表演,创设创新氛围。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人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例如德国的音乐教学就很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例如: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做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感受能力。经常练习,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能不提高吗?那可真是闻乐起舞,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作之人,天天是创作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创新的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音乐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熏陶的同时,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创新人才。
第四篇:高效课堂之我见
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
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自主、合作、快乐”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生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知识,更提高能力;教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所以,我认为现阶段在数学课堂上我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切合我的教学:
(1)以学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小组学习的整体效果。以练为主: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等。以赛为主:单位时间内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生生之间,组组之间要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
(2)有效合作、展示:根据学生的程度好坏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及时运用好的教育机制、课堂机制把学生从题外拉回题内。
(3)导学案的编写:学习目标实用明了,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阅读并思考,设计问题尽量符合学生实际。
总之,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
第五篇:高效课堂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40分钟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高效益。因而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就是“高效课堂”这种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下面我将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一、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效课堂的课堂法则总纲是“四落实”和“三讲三不讲”,即“看一节课落实了多少内容,有多少是学生落实的,花多少时间落实的,用什么方式落实的。”“学生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即使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要讲重点和难点,要讲易错点和易混点,要讲规律和方法。”只要坚持不懈“四落实”和“三讲三不讲”,贯彻执行,这样的课堂才就是高效的。
二、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首先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主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即自主地学习;其次是重视和放大每个学生的自学体验;再次是培养和强化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突出“学乐”和“乐学”。最终达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三、高效课堂就是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忘记自己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备课要将“教案”变为“学案”,备课必须备学法,学法的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年龄段要求,符合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也就是教师不要以“教会”为目的,而是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重兴趣”、“重参与”、“重交流”。
(一)重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把进行学习。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我预先将利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了充满神话故事的情境,课一开始,播放《女娲造人》动画短片,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在此基础上导:同学们,女娲创造了我们人类,那在人类的幸福生活中还发生了一件与女娲有关的故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然后请学生大声朗读,并找出描写女娲补天的原因、过程及结果,然后观看课件,让同学们把自己看成画中人,看成是作者,自由畅想,体会女娲为就人类而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感受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重参与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如: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时,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在课文中划线、标记、解疑。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重交流
学习需要个人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也需要志趣相同的人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得到交流,把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特别是对于差生。如:在讨论后,提一些及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让其回答,谈感受及时给予鼓励。如:“你真聪明,只要多努力,一定会学得更好”、“你真会动脑”、“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想不到你这么聪明,掌声鼓励!” 等等,让他们的心灵见见阳光,找到信心。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再作全面总结,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张扬,找到学习的动力。经过讨论交流、总结,加深知识印象,从而达到在效性。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会终生受益。例如课前预习、自学,课中合作交流,课后书写等等有了这样的好习惯,课堂效率肯定是惊人的。
六、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弯下腰,真正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身份要降低,做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某些问题的讨论、建议、指导等,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是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摸索和探讨,让高效课堂真正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中。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它体现了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