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说课稿张国平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课说课稿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唐山市丰南区南孙庄中学张国平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审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唐山市丰南区南孙庄中学的数学教师张国平,我说课的题目是《从数据谈节水》,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法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本课整合分析,五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第三节内容。课题内容是在学生刚学过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延续、拓展和运用,活动的主题是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节水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统计调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得到人文教育。为了使学生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对熟悉的生活环境产生自主的思考。所以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把它变成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2、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通过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结合课标要求及本课特点,我这样设立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①灵活运用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描述数据.②学习从资料中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描述和分析。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数据来源于又服务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热爱数学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解决问题,作出合理决策的良好习惯
(3)体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感和节约用水的紧迫性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制定的教学重点是:
3、重点和难点
(1)本节课,我确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为重点;
(2)“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1﹑可采用激发兴趣法和问题导引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1)分层分组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可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2)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讨论交流。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
学生分析
本批学生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经历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且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便捷方式。
三、课前准备
学生第一课时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整理的资料和本节作图工具:
1、一段阅读资料、生活中的图片白板链接资料
2、两份调查表:生活用水统计表、家庭人均用水量频数分布表
3、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同时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白板。
四、教学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我在课前就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大组。每组确定不同探究题目,调查历时一周,从报刊、杂志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提前下发阅读资料 —— 收集数据 — 整理数据 — 描述数据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资源共享多措宣传—归纳小结 自我提升—实践作业
(一)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下发课本:172-174页阅读材料,由各小组在课余完成数据的收集并提出以下参考意见:(1)明确课题、目的(2)确定数据收集方式(可查阅资料,问卷调查)。(3)确定抽样方式及样本容量(4)完成数据收集保存好原始数据。
学生:按教师提示,在各组内讨论,确定收集数据的方式,设计调查方案
各学生家庭水费单
[设计意图]将数据收集放在课前由学生自己完成,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二)课题学习讲解
1、情景引入课题(3分钟)
教师:用白板播放一些关于“景色优美”、“水被污染严重” “浪费水” “干旱缺水”、的现象的图片
学生:观看屏幕,进入问题情境,回答(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
[设计意图]观看图片,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导入课题的学习
2、整理数据(15分钟)
活动一:展示教材P172——P174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课题活动问题(见课件)
教师:原始数据能清晰的反映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如何整理收集的数据?
学生:思考 小组内合作设计表格,并整理数据
教师:巡视,将做好的表格展示给全体学生,并及时指导,了解各小组分工合作情况
3、描述数据(10分钟)
教师:(1)描述数据可以用哪几种统计图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如何选取恰当的方法,描述已整理的数据?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四种统计图,并巡视指导学生画图,稍后,又展示做好的部分图形供学生评议,借鉴。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描述数据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作图,感受不同描述数据的方法,进行比较哪种更恰当。
4、分析图表,得出结论(8分钟)
教师:从统计图、统计量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工合作,并根据自己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尽可能让不同的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完成并回答问题,大组讨论,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表达能力。
归纳:在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时候, 要根据数据特点和要比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一般情况下,折线统计图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很好地反映
出整体中各部分的含量;条形统计图既能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又可反映整体中各部分的相对含量高低.活动二:(8分钟)
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活动二是在调查过学生家庭用水量的基础上,设置了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的步骤有哪些?
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小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用水量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2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体积标准计算,这些水可供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进一步一探讨:
全班人均月用水量超过7吨水的有多少人?以三口之家为例,这些家庭一小时一共用去多少瓶冰红茶的水量?
计算:
34个3口之家每小时用水量:
34×3×20=2040(瓶)
太浪费了!
情感在此处得到共鸣,然后自然引出活动三。
学法总结:所有资源,突破难点。活动中,学生都是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发表个人观点,代表汇报等方式来共享
[设计意图 ]1.来源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让同学感受到节水应从我做起。
2.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对资源现状的理解。
活动三资源共享:(5分钟)
曾有人说过:“如果人类继续浪费水资源,那么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
泪。”
师: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节 约用水的好办法。
生: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齐读)“节水诗”
口杯接水刷刷牙,洗脸洗手小水流;
淋浴搓擦关上水,浴后积水冲厕所;
餐具油污用纸擦,再用间断水来冲;
脱水注水机洗衣,洗衣二水将地拖。
[设计意图 ]教师将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这样保证了使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分析课题报告。达到人人参与活动,通过组内交 流又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极大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师:这一堂课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大家可有收获?好办法。进入下一个环节
四、归纳小结 自我提升;实践作业(约5分钟)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请同学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本节所学,所感。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
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课程,享受、回味。
2、实践作业
1、结合统计图表和调查结果,写一篇调查报告,说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和可行办法。
2、写一份倡议书
3、建立节约用水的博客等
任选一题,也可小组合作。利用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
§10.3.2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扇形图淡水2.5%缺水
折线图可利用 0.25%节水直方图标准 50升
实际233升浪费
五、信息技术与本课整合分析
1、信息与数学相整合:教参中指出:“教学中如果能使用计算机作统计图或进行统计分析,将有利于理解统计思想。”通过鼓励学生在EXCEL中演示生成的统计图,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本节课的效率和效果。
2、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上网查找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3、软件excel、Power Point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用excel作的《班级月人均用水量统计表》加深对身边熟悉的同学用水的感性认知和《我国工农业用水情况》条形统计图,既标准又美观还调动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利用Power Point制作的课件,用丰富的资料,增加了课堂容量。
4、引发学生清晰直观的思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5、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师生、生生交流新方式。
6、我的课堂我做主:
通过设置问题链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评价多元化。每次小组汇报,我会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体育与健康说课稿张月平[模版]
《体育与健康》 ——前滚翻说课稿
宁阳实验高中初中部
张月平
2011年12月8日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技巧单元的前滚翻,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前滚翻以及跳绳,下面我就把本课的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学练法以及教学流程做一下简要的介绍,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倡导快乐体育、终身体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学习方式,推崇合作,自主和研究性学习。拓展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七年级技巧单元的必修课,它是人体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前滚翻教材是最基础的滚翻教材,活动形式接近生活,有自我保护的价值,通过前滚翻学习,能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协调等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学生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以及增强其本位感觉。本人和学生一起探究掌握前滚翻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所担任的是七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每班人数在44人
左右,男女基本各半。由于我们所处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教学设施有限,所以同学们自小学以来所参加的体育项目就十分有限,练习时间更是少之有少,致使同学们的协调性、灵敏性、空间感等素质都较差,所以在练习时难度会加大,有的同学可能在做的时候会出现无法控制方向的情况。七年级学生思想敏捷、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很强,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好奇心强、想象丰富,学习中表现为求新异、爱质疑、乐运动,同时有强烈的求胜好强心理,具有一定的分析、思辨能力。教学时要充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尽量给学生做完整的示范动作,少做分解动作,让学生直接模仿老师的动作练习,我想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知道前滚翻的练习方法和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90%的学生能掌握前滚翻的动作,其中有小部分同学能够熟练掌握。同时增强其本位感,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同学们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
3、重点:滚动圆滑,直线滚动。
难点:蹬地有力,头后部着垫。
五、教学法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示范讲解法、观察法、模仿练习法、纠错法、辅助练习法、帮助保护法等练习方法。在教学的准备阶段,采用游戏法,这样能使同学们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能发展同学们的灵敏素质和空间感觉。在主要教材的教授中,主要采用示范讲解相结合法,这样能使同学们在脑海中建立动作的基本概念;观察模仿相结合法,这样能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让同学们自主模仿练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辅助练习法,低头夹纸巾能使教学在难点上有所突破,解决练习难题;保护帮助法是学生在老师的保护和帮助下完成动作,这样能让学生克服心理恐惧,战胜自我,达到练习目标。
六、教学流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把教学活动分为开始部分即热身准备部分,基本教学部分和放松结束部分,其具体安排如下:
1、开始部分
① 课前常规——就是组织集合,检查人数服装,宣布教学内容,安排见习生等。② 队列队形练习③ 游戏——喊数抱团 ④ 徒手操五节
2、基本部分
学习前滚翻
① 教师完整示范讲解前滚翻 ② 学生自主模仿练习③ 难点突破——辅助练习
④ 保护和帮助练习,学生技能提高练习⑤ 开拓展示练习
身体素质练习跳绳,主要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竞争。
3、结束部分
① 放松练习
② 评价——教师总评,学生互评。③ 课后常规——安排收还器材,课后练习。
七、场地器材
田径场中间空地,体操垫8个,跳绳24根,纸巾8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谢谢大家!附:体育与健康课《前滚翻》教学教案
《体育与健康》 ——前滚翻说课稿
宁阳实验高中初中部
张月平
2011年12月8日
第三篇:张国平事迹材料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张国平,年龄28岁,二00六年七月到霍州煤电集团汾河焦煤公司三交河煤矿机电维运工区上班。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兢兢业业的态度,求真务实、勤奋进取、勇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扎根生产一线,赢得了全队上下的一致赞誉;在青年“岗位练兵”、“技能提升”、“金牌师徒”活动中都有着突出的表现;曾荣获2010先进个人、2012“安全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认认真真一如既往的从事自己的工作。他热爱矿山,热爱自己的事业,对他来说事业就如同他的家人一样,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干好每一项工作、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精益求精是他对事业的追求。
一、政治思想:
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该同志能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并运用于工作实践,特别是在争先创优活动中,认真学习,勤于思考,自觉从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认真反思,对找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在工作中努力改正,带头树立模范形象。强素质、重修养,作风正派。该同志时刻注意自我约束,一是加强团结,热心助人,维护与领导、同事们之间的团结,热情、诚恳待人。经过不断学习、积累,具备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在实施上述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没出现过明显失误。爱岗敬业、甘于吃苦。作为一名年青人,该同志热爱自己的工作,认真热情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在我工区有很好的口碑,在工作中表现出了非常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勤学好问,技术能手
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要求别人做到的同时,自己首先做到。严格遵守矿上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进矿开始,他就暗下决心,非学出个标兵,干出个榜样来不可。他从一个最普通的机电班组大班职工,后来由于自己的的出色表现,很快,他便成长为一名机电班组长。
下组煤中央变电所安装运行过程中,使用的是一种新式高压开关,八达电气PJG9L型,由于矿井以前从来没有用过这种型号的高压开关,对于设备的安装及使用、维护知识基本为零,为了保证变电所投用后,设备出现问题能够及时的进行维修,他每天比职工晚下班2个小时,拿着高开的原理图及说明书,对着高开进行反复的试验操作,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终于能熟练的掌握了此种高压开关的维修工作。
三、精细管理
严抓质量
作为机电班组长,他对工作质量要求很高,对特种作业人员电钳工要求也非常高,尤其在供电倒系统及设备安装中,他都要针对工作对每名职工进行认真安排;工作中对发现不规范作业的职工及时的进行现场指正,要求其要认真负责,确保工作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作为技术能手,队组要求他利用周一周三的学习时间,对新职工进行授课,他每次都认真的进行准备,提前把课件及资料准备好,反复的进行推敲,确保对职工负责。
四、乐于奉献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尽心做一名合格的煤矿工人所做的工作,正如,《华煤之歌》里的那句歌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已成为他的人生信念。他将像那井下的煤炭,深深扎根,不断储蓄着能量,当工作需要时,他就会像那炉膛里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样,用一腔热血,为他所热挚爱的工作,为所热挚爱煤炭事业抒写无怨无悔的青春!
第四篇:数学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 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事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更适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数学课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一题多解等形式进行,但实际上学生的主要精力消耗在大量的复杂的运算上。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实际上很难进行验证和证明。但是在计算机上,学生借助一些工具软件,如Maple,Matlab等,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极为复杂的运算。这就使学生验证自己的设想成为一种可能。这必将促使学生进行深发层次的思考,以挖掘问题。这种现象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五篇:信息与信息技术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理念这6个方面进行我的课题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 一 单元
第 一 课 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当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和信息的传播媒体。(2)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4)了解计算机犯罪的方式以及安全机制。(5)了解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信息与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与传递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的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了解信息安全,遵守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3)增强学生利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2)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3)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难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2)有效预防计算机犯罪。
二、说学情
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借助多媒体演示,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交流、比较等学习活动,并采用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
四、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总结巩固”。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本节知识的主要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是怎么知道这节课要到计算机教室上计算机课?学生会回答因为有课程表,有上课铃。由此引入信息的概念,之后再让学生举例自己身边的信息,老师最后总结信息的概念并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环节从两个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等)
(2)、阅读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给出了哪些信息;
(3)、展示一些图片:学生交流,反馈信息。(有的学生一眼就可看出)这一环节是课堂内容的中心部分,我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以前知识的迁移,来发散思维。真正体现信息的“无处不在”。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3、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通过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3 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六、说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去实践探索,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