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5:0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历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设想

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冲击下,当历史教学面临着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之时,以现代的眼光去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形成真正有效的,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历史教学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提出:“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也就是说,与传统的“教”和“学”的二元论对立,在增加学的比重的同时,去发现学生“动”的重要价值,将教育的主体移向学生,从教育的目的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自我培养。教学做成为一个互动而又统一的链条:做法↔学法↔教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形成了一个以“做”为轴心的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我试提出“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来谈谈对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点尝试。传统质疑

现在存在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都拿来给学生”的教师,他们虽然比以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的教师要进步许多,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仍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种教学主要是启发式的“问学生”。我们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宋元时期的经济•两宋经济》一课时为例。这一课时内容繁杂,知识点散乱。教师如一味的提问:两宋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在哪里?在手工业以及商业表现在哪里?等等。这就成了学生机械的翻书、应答、记笔记,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完全让学生配合他的叫法,生动的一课丧失了趣味性,且因知识点过多而使学生很难吸收消化。

在进一步,采用问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堂学习中,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当堂提出问题请老师解答,即“问老师”。这种方法确是阅读与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机途径。但我认为,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学生所提问题有限。

2、碍于对老师的敬畏,只有部分甚至极少的学生愿意向老师提问。

3、不利于分层指导,破坏在教学过程中的对每个教育主题的“针对性”教学。

实施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分析以后,我做出了一种“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的尝试。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学生自行阅读总结→小组循环提问→提问结果评价→教师更正、补充、总结→学生应用创造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变量是:教师的学识与语言及其组织能力,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主动参与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的设问及对问题的解决是关键。

课堂座位方式:四组模块型。讲传统教堂的4列,重新组合形成社和学习活动进行的4组模块型。师生融合。

课堂教学过程:

A、通过多媒体音、像作品展示,引起学生感官刺激,导出新课。

B、在学生兴趣已激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先自行分段阅读教材内容,对要点总结归纳。教师交待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每人需针对每部分内容,至少分别提出三个问题(根据知识点多少确定),问题要确切,有深度,能够自己给出答案。

C、限时阅读后对每部分内容展开集体分析。由各小组限时循环提问,1组→2组、2组→3 1

组、3组→4组、4组→1组(对后面内容的提问,小组次序可灵活调整,以使机会均等),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由不同的同学提出三个问题,对方组要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解答,答对加分。若提出的问题重复或不恰当,扣半分。若问题不能完全解答,组员可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补充,酌情加分。在学生提问做成中,教师给以指正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熟读教材,而且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也培养了他们集体创造的精神。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宋元时期的文化和对外交往•科学技术》一课,学生激发灵感可问出“沈括发现一种„脂水‟,取来烧烟制墨,这种脂水今名为何,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见学生对教材不仅分析得十分透彻,且已能联系现实,拓宽知识面。而且有的小组在合作总结了指南针的四种制作方法后,课下还亲自制作了这些指南针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十分热烈。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中就提出,让孩子成为活的人,就必须让他们去做去创造。“小孩子的做是小发明,小创造,小试验,小建设,小生产,小破坏,小奋斗,探寻小出路。”我们的历史课应该为孩子们创设这样“做”的空间。

在学生互相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对差生给予更多的启发、鼓励和帮助。如,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差生甲犹豫不决又跃跃欲试,教师应特别在其他同学酝酿的过程中去关注他提出的问题,对他提出的问题做出简单的指正,用鼓励的表情让他充满信心。在提问或回答的过程中多给他机会,其后多做表扬和帮助。这样,渐渐地树立起他的自信心,让他逐步增多参与和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在他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D、全节内容进行后,教师对分数统计评比作出表扬或孤立。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对知识点补充介绍、系统归纳。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与材料,以便学生对知识的确切把握和巩固,也使教学目标能够全面实现。

E、最后,由老师先做出示范,再由每组各请一名同学,以本节内容为情景,以自身为主人公,编设情景故事,做一分钟演讲。既保持了课堂控制的连贯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亲自去“做”,将知识当堂消化、运用、贯通。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九年级第二学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有学生将自己叙述成了一名美国工人(后成为一名政客),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前后他波折且具戏剧性的“经历”,引来了同学们的满堂喝彩,让大家印象深刻。这样的课堂活了起来,这样的知识有了生命。

自我剖析

“生生提问”阅读讨论模式的实践,是决定于“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重视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教师“教”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实践和感受为基础和前提的。教师在创设民主情境、竞争情境、虚拟情境中,改变传统单一“问学生”或“问老师”的模式,将“教学做”、将“师生”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位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实践欲、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又在集体探讨创造的基础上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陶行知《育才二周岁之前夜》)

某种程度上,该模式是对斯塔克(R.E.Stake)“应答模式”教学评价的一种迁移,引入了他所提出的“多元现实性”和价值观念的发散性,对大多数人的愿望作出应答,以使教育能够满足各种人的需要。同时美国阅读学专家G.R.施道佛博士曾强调指出“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在于调动思维”的观点,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增知长智的过程,通过这种模式就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甚至动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生生提问后,教师筛选补充,以精练的语言给予总结和指导,便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当然,这一模式人存在缺陷和不足。如,如何实现实施的长期有效性,如何不断地给学生新奇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灵感,如何引导学生的问题设置不断深入升华

等。这些也有待于其他老师的支持参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总之,我们要给每位学生一把金猎枪,让他们在知识森林中获取更多的智慧猎物。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为什么同样的一节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而效果却大不一样?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等不同而致。教有定则,教无定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应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授知识,授之以法。”既要管教,更要管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在学习《戊戌变法》时问,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可能会忽略而过,或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目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图叫学生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危害。否则,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对此不能任其自然,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生的效果才会显著,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增强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将来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女真的勃兴和辽、北宋的灭亡》一课中,女真的勃兴这一部分条理清晰,我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根据课文列出提纲。大部分同学都能列出:女真的勃兴(生活;统一;抗辽;建国。)我在学生已经掌握女真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指出:生产力发展,女真力量增强,促进统一,统一的实现,团结一致,有利于抗辽,抗辽的成功,摆脱辽的控制,才能建国。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再加上老师的点拔,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反复曲折,学生如果盲目阅读,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我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1640年议会斗争(革命爆发)→1642年内战开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宫廷政变,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笔记纲要如果做好了,学生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更能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不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指导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提高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讲课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如: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地方政权的割据叛乱,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乱”,在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共性,即这些叛乱都是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蓄意挑战,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中央的领导权,除“靖难之役”外,都是以中央政权的胜利,地方政权的失败而告终。这样一个纵向联系下来,不但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不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将所学历史知识前后联系、古今贯通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纵向联系历史事件外,还要教会学生懂得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如在学生学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后,我便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来横向比较、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通过比较,学生对19世纪末日、中两国发生的重大改革的一成一败便有了清

用心爱心专心

2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用这种横向联系的方法来看待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纵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 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它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音乐、绘画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能够使人从各种层次、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分析。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草地的晚餐》、《老山界》、《七根火柴》这几篇文章,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这几篇文章中所发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 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地理课上的地图知识、政治课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等,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其为历史教学服务,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战国七雄》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我利用课文中的“战国形势图”,把七国的位置编成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结合地图一说明,学生一下子就把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记住了。像这种通过地图交待的知识点在教材中举不胜举,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地理课上的地图知识来掌握。而政治课上所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对于学生理解历史教科书中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后一种社会比前一种社会来得进步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历史的学习,又加深了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把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用心爱心专心

3“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它,就是要让历史为我们所用。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在学习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不管哪一个朝代,举凡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会安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也一样。还有: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治国方式、做法都有所不同,象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骄横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强权政治,结果落个身死国亡;而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则使国家繁荣昌盛,成为历史佳话。在教学中,我通过引用这一反一正的史实,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史实所蕴含的辩证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联系到今天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就是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忠心拥护。这一事实更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再如:我在讲课中,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比较,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方针。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台湾问题、印巴争端等等,我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实用功能,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所谓的“学习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十几年教师工作所积累得的这些点滴经验,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

用心爱心专心 4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 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 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 导历史教学。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 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人 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 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 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时势造英 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 人物、时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持久战,总的过程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是必然的,它是由敌我双方矛盾的根本特点及其 变化的总趋势决定的。但是,由前一阶段进入后一阶段的具体时日,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最后胜利哪一天到 来等等,又具有偶然性,它受着国际国内许多复杂条件的影响。总之,在研究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时,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必 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辩证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本质。

二、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曲折离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露它的本质。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若干表象,去粗取精,分析总结,得 出历史的本质东西呢?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 东西存在。如古代世界史上,阿拉伯人从原始游牧民族直接通过建立国家过渡到封建社会,而日耳曼人是在摧 垮了西罗马帝国后在其废墟上直接建立了封建国家,它们都未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表面看来,这是超越了历 史的发展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实际上,阿拉伯人也好,日耳曼人也好,在他们建立国家之前其原始社会 就已经开始解体,同时在征服比他们先进得多的民族时又善于吸取、消化他人的先进东西,进而才直接跨越了 奴隶社会,建立了封建国家。也就是说,被征服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搭起了一 座桥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 的东西。同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 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 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近代亚洲各国,尽管具体情况各异,但民族资产阶级改 革或革命最后几乎都是失败,其本质原因也在于在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他们不可能彻底地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都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实际上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前者是顺应民心,推动了历 史的前进,而后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维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制度。同样都是实行科举制度,隋唐却是 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明清则是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其本质也在于前者充分施展了知识分子才华,后者却 让文人禁锢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之中。通过比较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象,就不难看出它们不同的本质,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教 学目标的实现。

三、处理教材应注意内容决定形式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 定。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领悟准确了,才能产生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 特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如教学某一章节的历史,我们首先应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然 后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明确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该深入展开,哪些又该让学 生练,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哪些内容又采用图表法、纲要法或者演示法(使用投影仪、录音、录相 等电教手段),哪些内容可以又采用参观(参观各种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事迹展览)等。总之,只有通过教师 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优化教法应采众法之长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对 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法,了解各种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 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呢?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博采众“法”,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历史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情 境教学法”能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 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总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扬已之长,避己之 短。另外,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差异。对低年级学生可多用一些直观教学法 或情境教学法,以激起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却要多启发思考,增加思维深度,教会他们学习历史 的方法。所谓“因课而异”即因历史教学内容而异。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主要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在导入新 课和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对课文中理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 精心讲解、分析,而对非重要内容和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述法。同样,歌颂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或鞭鞑奸贼等 则应慷慨激昂,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演讲。如遇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我们还可辅以图表法、纲要法、联 系对比法、演示法等。所谓“因境而异”,即因教学情境而异。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也应施 以不同的教法。如教师课前准备了电教手段(录音、录像、投影等),但恰巧遭遇停电或机器故障,教师就应 随之进行相应调整,或采用“激将法”,启发读朗好的学生将历史材料继续读下去或结合历史课本中丰富的插 图进行讲解,或在小黑板上进行图表法演示。有时,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谈话 法“乘势追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决。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善 于学习,博采众“法”之长,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采用相应的教法,最后形成适 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指导学法应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内因,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外因。内 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内、外因这种关系,教学方法的优化,就不 只是指教师的“教”法的优化,还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以此审

视当前的历史教学,便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个误区:一种是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纯 粹是教师的事情,于是绞尽脑汁思考“教”的招数,脑子里盘旋的尽是怎样把学生“讲”懂,“教”会,片面 地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另一种是教者也知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于是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采用“放羊式”教学,以为这就是“教学生学”。所谓教法,是指教 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送信息、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所谓学法,就是学习学科知识的基 本规律、基本方法。教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就历史学科来说,具体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及手段,充分发挥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优势,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从而使他们从“要学”变为“会学”。教学中力求注意历史学科学习规律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优化,努力改进历史课教法以适应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史实的方法和能力。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只有达到学生“会学”境界的教法才是好教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产生了对历史浓厚的兴趣进而掌握了历史课的学法,教法的实施才能产生预期 的效应。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 怎样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怎样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课堂才能变成乐园。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变得有趣呢?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紧紧抓住的注意力。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一个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中学生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我在讲“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时,现在黑板上写两条谜语:“保卫庄稼”、“忽然病愈”(打中国古代名将各一)。学生很快才出是“卫青”、“霍去病”二人,教师可趁势引入新课。谜语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而且也锻炼思维能力,加深了历史知识的记忆。

二、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现在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特别强烈,而学生越是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越积极,对历史现象和问题就越关注,对历史课的兴趣也就越浓厚。因此,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关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可引导学生思考“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辨证的看待,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有进步性,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又有侵略性,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能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课本内容和问题有所侧重,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一般少讲甚至不讲。如有关科技文化的历史课,可画出表格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只简单的进行补充和更正,学生如果有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另外的学生解答。这样可使学生充分参与,避免了学生凡有问题都依赖老师给答案而不思考的情况出现,强迫他们开动脑筋,锻炼思维能力。

三、历史教学中引入语文教法: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这句话不就是说明语文和历史是相互辉映,很难分清的吗?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反映历史事实的,而历史又为文学提供了可写的素材,二者是相互辉映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可适当引用语文教法。如历史教学中可让学生像学语文文章那样归纳大意要点,找出关键词语,这样来记历史知识比死记硬背好的多。也可运用语文中的听写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既督促学生学习历史又加强了学生的听力。老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中学到的跟历史有关的成语,让他们查其含义,接而引出这个成语的来历,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又丰富了语文知识,相信学生都会很感兴趣。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破釜沉舟”、“三顾茅庐”等成语故事,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让学生编成历史课本剧来演一演,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学生才会对历史课感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尤其今年学校花巨资给 1 每班配备了电子白板设备,这样老师上起课来更加方便。记得在上《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大量图片,并且播放了一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录片,学生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吵闹,都呆住了,脸上写满了痛苦,教室里静静的,大家都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这目内容,如果老师单纯的用语言去描述,能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吗?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摒弃“划拉背”的陈旧做法,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都爱思、会思、多思,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用幽默点亮历史课堂

用幽默点亮历史课堂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和中考压力,如何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同时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迎接中考挑战,本人就课堂教学实践体会方面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幽默更好地实现课改精神,改变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枯燥无味”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幽默

促进发展

历史教师要学会讲故事,而幽默则是故事中的点睛之笔。教学中的幽默不仅能给课堂带来轻松与欢笑,而且能促进学生启迪与思考,它就是巧妙思考和深刻体会的有机统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幽默,往往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收和记忆新知识”,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运用幽默来点亮我的历史课堂。

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在课堂导入,内容枯燥难学时,幽默是“开胃菜”,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兴趣”: 如在讲大跃进时,由于大跃进的原因对初中生来说枯燥又难以理解,所以我先从大跃进的现象入手,边配合图片,边用夸张的语气念了一首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洲。”,学生哄堂大笑,顺势我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芝麻和南瓜呢?”,学生齐声说:“没有!”,我告诉学生:“当时类似的宣传画和歌谣是相当普遍的,为什么大家都要说谎呢?”,由此,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激了起来,主动的开始翻书找答案,这为我接下来的进一步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当学生上课疲倦时,幽默是“川菜”,可以“提神醒脑,提高效率”:

历史教学中,课程大多安排在下午,学生们可能会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打瞌睡,此时,教师靠单纯的提醒也许效果并不见好。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来一段幽默,不仅提醒了学生,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讲工农武装割据内容的时候,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们都觉得挺疲惫,个个耷拉着脑袋,当时我心中很是着急,怎么办呢,忽然灵光一闪,想到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我清了清嗓子说“毛泽东曾经说过井冈山根据地之于部队,就像屁股之于人一样,知道为什么吗?”当即所有同学抬起了头爆笑,然而笑过后仔细思考,发现这个看似不雅的比喻揭示了一个不俗的真理,即红军不能一直处在游动作战中,需要像人一样坐下来休息,革命力量才能发展壮大,因此根据地对红军有着重要的作用。想出这个方法可能有些“下里巴人”的感觉,但是课堂又恢复了正常的秩序,接下来的半节课同学们的听课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3、当学生不守纪律时,幽默是“特色菜”,可以“提醒教育,和谐课堂”:

在课堂管理中难免会出点状况,如果教师能够适时捕捉各种契机,然后及时加以幽默处理,便可避免师生的直接冲突,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记》)。上半学期,八(3)班有一名叫李佳成的学生,上课行为习惯很差,屡教不改。一次,在讲香港回归的时候,我发现他在正大光明的抄别人的英语作业,虽然可气,但我忍了下来,沉声说到:“李佳成同学,你知道香港首富是谁?”,全班的目光一下子都聚到了他身上,齐喊“李佳成”,他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挠了挠头,我继续问:“李佳成,你知道为什么富商李嘉诚在香港回归之后他的事业仍然蒸蒸日上吗?是不是依赖别人的帮助啊?”,“不是。”他咕哝了一句,迅速的把英语作业塞到了课桌里。“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低着头不说话,此时大家都来了兴致,纷纷举手说:“因为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现行制度50年不变”,“因为祖国大陆经济实力强,在全力支持着香港”,“因为李嘉诚有经商头脑”,“李嘉诚是白手起家,都是靠他

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就在同学们讨论的时候,接着我语带双关地说:“我真的很希望李佳成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也能成为一个亿万富翁,到时,老师脸上就有光啦!”。可见,用幽默的方式,不仅指出了这个学生的错误,还拉近了师生关系。

二、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幽默

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幽默,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呢?

1、上课前,精选“佐料与食材”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化为一眼泉。要在课堂中创造智慧幽默,首先应该在平日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特别是要留意和搜寻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资料(如逸事、对联、诗歌、谚语、民谣、歇后语、漫画、歌曲等),并从中挖掘幽默精华,给教学预设备好足够的精选“佐料”。比如,讲到国民政府黑暗统治时,我找了当时的一些对联和数据,如: ①“这征税,那征税,除却菩萨都征税;英自由,美自由,只有国人不自由。” ②“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刘师亮)

③“为了堵赤字漏洞,国民政府来了个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一手是增加苛捐杂税,一手是开足马力印钞票。上海5家1分钟就可印制1600万元纸币的印刷厂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甚至还要到英国和美国去印,后来又发行10万元面额的大钞。物以稀为贵,钱多了就不值钱,而是废纸一张,当卫生纸都不够格,太硬。同样的100元钞票,1937年能买一头牛,10年之后只能买三分之一盒火柴。”

2、课堂中,修炼“厨艺”

如何让这些精选“佐料”让菜肴更加美味呢?当然需要一个好厨师。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强+55%的面部表情。可见,有了幽默材料远远不够,还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推敲和揣摩表达技巧。而教学表达技巧的构成要素包括语音、吐字、音量、语调、节奏、语速、语汇、逻辑以及身态语等十几项,要驾轻就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但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回顾教学4年,我从当初上课的惴惴不安,到现在胸有成竹,幽默运用也越来越娴熟。幽默教学时教师的眉眼都要动起来,有时需要用到神秘的口吻,有时需要夸张的语气,有时需要用讥讽的态度,有时需要故意严肃,有时需要故意傻笑,而有时甚至需要以上的综合版,如和学生探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原因时,为体现清政府腐败无能,我讲了奕经“五虎制敌”浙东反攻战的故事,在讲述中就需要我“翻脸”比翻书还快,所以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演技派演员。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严格的遵循“预设”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急中生智下制造的幽默能收到意外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和课堂灵活的反应。去年在讲八年级期中复习卷时,学生总记不住清朝灭亡的时间,当时我突然灵光一闪,教了大家一句口诀:药酒一两,清朝完了。至今提及,学生还记忆犹新。

3、课后,完善“菜谱”

对于课上智慧的火花在课后应及时的记录补充,如果不及时把火花捕捉住,它就很可能就此熄灭。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案例、教学反思、甚至是只言片语。

此外,为具备幽默素养,教师平时可以多看一些有关幽默的报刊、杂志,如《演讲与口才》、《幽默大师》等,养成幽默达观的开朗气质。这样,不仅对教学有帮助,而且对整个人生都大有裨益。

4、厨师备忘录

切记一,运用幽默的首要条件是有正确的师生观。首先,教师不能把嘲讽学生当幽默,与学

生没大没小,乱开玩笑也不是幽默。

切记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精选材料设计教案,和教学风马牛不相及的或不能点题的幽默放在教学中就是一种失败。

在此本人有一例败笔,聊以自嘲和他鉴。在介绍古希腊文学时,为增强学生对“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认识,我特意讲了一个故事:“埃斯库罗斯连死亡都带有悲剧性,传说他是被一只鹰从空中丢下来的乌龟砸死的,因为老鹰为了要吃到乌龟肉,误把他的脑袋当作了石头——原来埃斯库罗斯是一个光头!” 本认为是一个不错的点子,然而今年开学初在分析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子时,再次提到“悲剧之父”,学生唯一记得的仅是乌龟,老鹰和光头。我的目的是要学生记住人名,而要学生以一个感性的故事记住一个抽象的外国人名,这无疑是不可能的。但让他们记“哀思哭螺丝”的话,往后名字肯定要写错,如何让学生巧记人名,目前我还是无法做到。

切记三,一切为了学生,所以精选的材料必须要通俗易懂。有位教师在分析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引用了一首当时的民谣:“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嘴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刮脂油,亏老先生下手。”(李开先《一笑散》)此民谣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但是这样的诗句学生一时理解不了,教师要浪费课堂宝贵时间解释整首诗,教学效果也就削弱了。

切记四,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使用幽默的最佳时机,如课堂导入时、学生疲倦时、不守纪律时、课文内容枯燥难懂时等。以上已有论述,不再重复。

切忌教师兴之所至,到处“幽默”,否则就会给人以油腔滑调,哗众取宠之感,因为上课不是教师自我表演,教是为了学,幽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一个教师要拥有这样优美健康的品质,除了要有正确的师生观,要有从容、超脱的气度,机智、敏捷的个性,还要不断推敲表达技巧,提高自身修养和学识,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创造幽默,深化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创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健康、乐观、全面地发展。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