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学习之
新课改学习之
教案与导学案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我们首先看二者的内涵。
在传统教学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从学生角度讲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从两者的内涵上,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主要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传统教学的教案,是在我国传统教学行为模式的基础上,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一种教会学生学习的线性预设材料。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案,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教”之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教也就无从谈到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当属前苏联凯洛夫的“六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以及后来在我国演化成的“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基本上是围绕这样的教学程序预设的。
而导学案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生命智慧为目标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学生学会、会学、创学的导航仪、路线图,方向盘,好的导学案必须是建立在把握学情基础上。大致的程序是在“五步三查”的基础上按照“自学——展示——反馈”进行构建的,但是不同的教学模式就会有不同形式的导学案。
2、表述的关系不同。教案是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编写的,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
心,学生必须围绕教师转,“学”必须服务于“教”,教师以及教师的教永远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以及学生的学要处于从属地位,一言以蔽之“三维中心”是传统意义教案的显著特征。在教案的编写上,打一个比方,如果说教师是地球,那么学生只能成为月亮,如果教师是太阳,那么学生就要成为地球。如果说“教”是地球,那么“学”就是月亮,如果说“教”是太阳,那么“学”就会成为地球。在这种师为中心,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案也必然深深打上这种教学思想的烙印。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堂主张要实现两个彻底的转变,即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为中心,为新课堂中的学生为中心;变传统课堂中的教为中心,为新课堂下的学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课堂为中心,为新课堂中的紧密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课内外的学习交流。因此,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师的教案,他主张“服务于学”,他最终极的追求是“会学”和“会学”,因而,他一定是变传统的探究教材、研究教法而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唯教”“唯师”为“唯生”,是教师新课改理念下的二次开发。叶圣陶先生:“教师为了不教”。不教而使学生学会的课堂才是高级的课堂,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不需要教而使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3、产生的过程不同。教案在老师一厢情愿的情况下,根据手中的教材预设好教学材料,它只关注老师的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等问题,而忽视学生的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因此,也可以说,教案中唯心的成分更多一些。因为对学生、对学情的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手中的教案依然是春风依旧,今年重复着去年的故事,一年甚至几年不变;市场上的各种版本的教案集,网络中下载的电子版的教案,都给我们老师们编写教案提供了所谓的捷径。
导学案是在课前查学情,课中查学情、课后查学情等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经过老师们集智备课,个人完善,实施中调整等环节形成的。它把学生为什么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作为思考的核心内容,所以在一份完整的导学案中学习方法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预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学生班与班情况不同,生与生的情况不同,所以每一份导学案都应该是独特的,在编制导学案上,我认为只有质量的高低,没有重复使用的可能。
4、具体使用的方式不同。教案是老师教学生的方案,老师按照事前的预设,按部就班就可以把所要讲授的知识讲授完毕,中间不会出现学生的质疑、对抗和补充。在学生看来,老师的教案就是圣旨,就是经典,只需言听计从跟随老师亦步亦趋就是好学生。而导学案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临时的生成,是立体的,在它的引导下,课堂是开放的,充满激情的,随时会出现质疑、对抗、补充等学习活动。学习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老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圣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5、产生的效果不同。教案是老师用来教学的方案,但是即使老师教的再好,也不等于学生学得好。教案是平面化的、线性的,封闭的,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思维方式单调,思想狭隘的,缺少创新和生成,缺少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情感意识淡薄的生命。而导学案重在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悟,是开放的,生成的,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思维变得开阔,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会质疑和对抗,学会价值的判断和情感的体验。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
第二篇:新课改学习之
新课改学习之 教案与导学案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我们首先看二者的内涵。
在传统教学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从学生角度讲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从两者的内涵上,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主要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传统教学的教案,是在我国传统教学行为模式的基础上,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一种教会学生学习的线性预设材料。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案,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教”之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教也就无从谈到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当属前苏联凯洛夫的“六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以及后来在我国演化成的“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基本上是围绕这样的教学程序预设的。
而导学案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生命智慧为目标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学生学会、会学、创学的导航仪、路线图,方向盘,好的导学案必须是建立在把握学情基础上。大致的程序是在“五步三查”的基础上按照“自学——展示——反馈”进行构建的,但是不同的教学模式就会有不同形式的导学案。
2、表述的关系不同。教案是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编写的,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必须围绕教师转,“学”必须服务于“教”,教师以及教师的教永远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以及学生的学要处于从属地位,一言以蔽之“三维中心”是传统意义教案的显著特征。在教案的编写上,打一个比方,如果说教师是地球,那么学生只能成为月亮,如果教师是太阳,那么学生就要成为地球。如果说“教”是地球,那么“学”就是月亮,如果说“教”是太阳,那么“学”就会成为地球。在这种师为中心,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案也必然深深打上这种教学思想的烙印。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堂主张要实现两个彻底的转变,即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为中心,为新课堂中的学生为中心;变传统课堂中的教为中心,为新课堂下的学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课堂为中心,为新课堂中的紧密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课内外的学习交流。因此,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师的教案,他主张“服务于学”,他最终极的追求是“会学”和“会学”,因而,他一定是变传统的探究教材、研究教法而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唯教”“唯师”为“唯生”,是教师新课改理念下的二次开发。叶圣陶先生:“教师为了不教”。不教而使学生学会的课堂才是高级的课堂,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不需要教而使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3、产生的过程不同。教案在老师一厢情愿的情况下,根据手中的教材预设好教学材料,它只关注老师的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等问题,而忽视学生的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因此,也可以说,教案中唯心的成分更多一些。因为对学生、对学情的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手中的教案依然是春风依旧,今年重复着去年的故事,一年甚至几年不变;市场上的各种版本的教案集,网络中下载的电子版的教案,都给我们老师们编写教案提供了所谓的捷径。
导学案是在课前查学情,课中查学情、课后查学情等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经过老师们集智备课,个人完善,实施中调整等环节形成的。它把学生为什么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作为思考的核心内容,所以在一份完整的导学案中学习方法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预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学生班与班情况不同,生与生的情况不同,所以每一份导学案都应该是独特的,在编制导学案上,我认为只有质量的高低,没有重复使用的可能。
4、具体使用的方式不同。教案是老师教学生的方案,老师按照事前的预设,按部就班就可以把所要讲授的知识讲授完毕,中间不会出现学生的质疑、对抗和补充。在学生看来,老师的教案就是圣旨,就是经典,只需言听计从跟随老师亦步亦趋就是好学生。而导学案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临时的生成,是立体的,在它的引导下,课堂是开放的,充满激情的,随时会出现质疑、对抗、补充等学习活动。学习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老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圣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5、产生的效果不同。教案是老师用来教学的方案,但是即使老师教的再好,也不等于学生学得好。教案是平面化的、线性的,封闭的,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思维方式单调,思想狭隘的,缺少创新和生成,缺少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情感意识淡薄的生命。而导学案重在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悟,是开放的,生成的,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思维变得开阔,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会质疑和对抗,学会价值的判断和情感的体验。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
第三篇:新课改反思之初中生物
新课改反思之初中生物
策源乡学校 谭颖盈
从培训到现在,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改革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对新课改的精髓领悟不够透彻或因为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新课改的路上也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新课改的精髓应是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性。课改的每一步都应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入手,否则将只是流注于形式,华而不实起不到什么作用。我们要从根本做起,狠抓学生的习惯与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种学习习惯,形成一种学习风气。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因此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反思师生角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二、反思备课
反思备课,也可以体现在教案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学设计,是针对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预设的解决方案。课前反思为教学实践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有备之战。也培养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想象预测能力,从而达到一个最佳的教学方案。有效备课主要从这么几方面入手: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深挖教材、资源准备、框架内容、过程安排、练习准备等。同时,也就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地位等发面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三、反思教学设计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反思教学过程
新课标提倡 “探究式学习”。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五、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一节课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回忆性反思,能够积累经验,优化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并激发教师的潜能(灵感)。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培养了教师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使教师由实践型向经验型、钻研型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反思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还有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途径和创设有效教学的必要的条件。
第四篇: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魏 金 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之一,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所学习到的知识,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浓化探究氛围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见“新课程标准”),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为成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以“敢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陶行知语)的胆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用语应是:“想读吗?”“想怎样读?”“想说什么?”“想表演吗?”“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3--4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其次,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教师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师活动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三、质疑问难,搭建探究平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问。”(肯尼思.H.胡弗语)•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要求,认真诵读或默读,在阅读感知、思考领悟中圈点勾划,旁批侧注,翻字典,查资料,扫除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点,比较肤浅,不着边际,甚至在课堂上招致学生的唏嘘声,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要善于把握学生们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具有善于疑的能力,能提出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表达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在探究成果展示会上,喜欢古诗词的同学朗诵、赏析了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来盛赞美春天。擅长丹青的学生则用手中的彩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长于写作的学生则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顾忌,表演不分优劣,认识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浅,只要积极交流,积极展示,就给予热情鼓励。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实处。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第五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全国高校课堂改革教学模式展示、操作技巧及策略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本人有幸参加于2014年10月18日至19日在固原举行的全国高校课堂改革教学模式展示、操作技巧及策略研讨会,共听取了崔其升、张四保、刘金玉、祁军、于娜等优秀课改教师的专题讲座及示范课,此次学习本人受益匪浅。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主要介绍了他们学校的发展背景及教学模式。我简单的反映一下他们学校的课改模式及我的一些感悟。
1、学生是课堂的主宰,是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发展的人,让学生获得成功”是杜郎口人始终坚守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让他们亲身感受、体验,积极思考、判断,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并亲自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所感、所悟、所得淋漓尽致的说出来。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观使学生们的表现欲、成就感、认同感得到了充分的夯实,并达到了良性循环的绝佳效果。
2、健全人格的养成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主旨
“教育的根、主旨、核心在哪里?人格,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崔校长激动地如是说。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人格的提升和发展是教育的关键。只有让学生会做人、会做事、懂做人、懂做事,才能使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后能够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一个对社会有用,能对社会、对人民做出应尽的贡献的、健全的人。
3、付出终有所获,科学的变革结出了累累硕果
杜郎口人用心的探索,信心百倍的决心,让他们有了超乎寻常的收获,让我们眼前一亮,看到了一幅与众不同、又是那么真切的教育“神话”。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学生由知识的容器(物),变成了自主、向上、有主见的、独立人格得到和谐体现的人;由接受性的学习,变成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由自私自利变成了公益心、责任心的充分张扬;由内向、羞涩,变成了大方、勇敢!
4、教师的成长、角色的定位是教学中关键的关键,是第一位的问题。教师角色应是发动者、开发者、启动者,由“主演”,走向了“导演”;由现成变成了生成;由经验型变成了科研型;
我受到的启示:由师长变成了学生的朋友。最大限度的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方法、能力激活。变革后的课堂由传授式变为策划式,统筹、组织、调控;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由纯知识性变为知识的利用、情感熏陶;由单调的启发变为多元化、多方位的思考、检测;由低效、沉闷变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精彩有效!我听到了,我知道了;我看到了,我了解了;我做到了,我收获了。教育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不能只靠听到的经验,只有把听到的、看到的,认认真真的去做,去体验,才能有收获、有所得、有反思后的进步!紧接着是杜郎口的优秀教师于娜的一节示范课。
下午我们听取了山西省太谷县教研主任——张四保的做智慧型教师
创建优质素养课堂 课堂改革专题讲座。
1、太谷县借鉴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模式的经验,结合太谷县县域特点,提炼出“二十四字模式”。“二十四字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变讲堂为学堂”,看学生是否自主地学,是否合作地学,看每一名学生是否积极地学。与传统的“教师如何教会学生?”、“这节课教师得怎么样?”从思想深处是不同的。我们不必再为“没把学生教会”而自责,而应为“怎样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地学”而想办法。
2、太谷县推行的是“二十四字”字课堂教学模式,将自学、交流、展示、点评、拓展、延伸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他们的教学思想,那就是将学习交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启示一:对课堂改革的再审视、再认识、再思考。
张主任说话幽默,从介绍“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分层训练、拓展延伸”太谷县“二十四字”教学模式着手,详尽解读在新课程标准下,综合运用现代教育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以“导学案”为载体,变讲堂为学堂,变教案为学案;以“四种课型”为平台,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阶梯化,破解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效率低下的难题。
启示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课堂改革成功的制胜武器。作为教师,应转化思想、理念,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将学习交给学生。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地位,合理点拨和引导,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主体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我的,学生是可以选择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只是一个组织者,需要组织学生并给予帮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时,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解决困惑,让问题得以解决。当学生能自己完成学习时,教师就应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热心的旁观者,怀着满腔热情观看就好。
10月19日上午我们听取了江苏省洋思中学刘金玉校长的学在课堂 教在课堂 练在课堂 高效在课堂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专题讲座。
刘校长提出了“学在课堂、教在课堂、练在课堂、高效在课堂”四个“在课堂”的理念。并做了细致地解读。
其实“当堂训练”不是一种什么新方法,如果追溯中国教育史,不少教育家、思想家就有很多精髓的论述,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等都深刻地为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历史依据。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也会运用类似的教学方法,看似极为平常,但洋思中学比我们来的更深刻更彻底。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这次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