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调查报告正2011-2

时间:2019-05-15 15:2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调查报告正2011-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调查报告正2011-2》。

第一篇:新课程调查报告正2011-2

普通高中课改整体推进中的问题与对策

——来自榕江一中课改调研报告

榕江县第一中学教科处王一丁

[样本学校]

榕江县第一中学是榕江县唯一的公立普通高级中学,创建于1940年,现有5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00余人;有教职工256人,其中,专任教师227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95%,中级职称73人,高级职称45人,州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具有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学校占地面积210亩,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个部分。教学区建有教学楼2栋,共有专用教室90间;有科技楼一栋,内设多媒体学术报告厅1个、学生微机室5个、学校信息中心1个、多媒体电教室9个,有理、化、生实验室15间、仪器室15间、标本室1间、图书室1个,藏书10万余册,有6+1式可寻址校园广播系统1套。生活区建有学生宿舍楼4栋,学生食堂、学生浴室、百货超市各1栋。运动区建有足球场1个,篮球场7个,有400m环形8跑道的田径场。校园绿化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取样原因]

榕江一中是三类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10年9月,榕江一中高一年级1100名学生和77位教师承担了课改任务。一学期的课改实验,有经验也有教训,开展调研能深化课程改革,尽快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 ]课改实验案例 问题对策

一、先培训,后上岗

[案例]

榕江一中很重视这次全面实施的新课程。2010年4月派出各教研组长到国家首批课改区山东省考察学习;7月先后组织课改的全体教师参加国家级新课改网上培训;参加省、州级新课改、新教材培训。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方式的培训和学习,全体教师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先培训,后上岗”。

[问题]

都是长期从事传统教育的教师,观念转变难,行动改变更难。省、州各培训一天,培训时间短;网络培训,硬件不足,疏于管理,达不到培训实效。

[对策]

教师素质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更新观念,专业提升,贵在自主学习。按学以致用,用有成效的原则,首先创设一个在职研修动力系统,创就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大环境。其次是加大培训学习力度,培训规范化管理,重视校本培训。

二、教材选取,课程设置

[案例]

走进榕江一中高一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书本堆满课桌,学生躲在高高的书堆后面,桌面几乎没有了书写的地方。学校发到每位学生手中的教材有二十多本(15 1

学科必修

一、必修二),学科资料十多本,学生自备的工具书、作业本、笔记本计三十多本,大多是20x30cm规格,厚厚的六、七十书本在案,令人生畏。再看课程表:语文4节、英语5节、数学5节、思想政治2节、历史2节、地理2节、物理3节、化学3节、生物2节、信息技术1节、通用技术1节、音乐1节、美术1节、体育2节、研究性学习1节共15门课程,周总课时35节。与《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安排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对照:音乐(美术)、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各增1节,研究性学习少排2节,没有排选修课及学校课程。

[问题]

教材选取,课程设置是教学的导向。调研中师生质疑:一是学科太多,新课程没有减负,反而增负了。二是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同,如何应对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

[对策]

胡锦涛指示:“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新课程教材多样性,课程设置机动性,教学安排灵活性。调研过程中有教师提议:“对于乡村中学,教材及资料无选择,但课程可以分类设置,分散设置,每学期不要安排这么多课程。学生可以分类,走科学之路(高考)学生可以强化科学课程;有艺体特长的强化艺体特长;有实践技能的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及通用技术;多安排生活型课程让学生选修。条条道路通北京,千军万马别挤独木桥。改变统教、统学、统考,效率会更高。”

三、用教材教与自主学习

[案例一]

10月5日,高一(13)班地理公开课。课后教师说课:“地壳运动和变化这一课,增加一些内容,减少了地层、化石、向斜、背斜等知识,增加的不能不教,减去的不敢不教(重要考点),时间不够了”。评课:“新课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主要教学参考资料。45分钟课堂教师包办代替,讲多了,学生参与机会少,缺乏自主学习”。有人同情:“按新课程理论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我们的学生知识基础低,比如《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学生能读懂吗?”关于新课程如何教学,讨论很热烈。

[案例二]

10月15日,黔东南州首届新课程高中理化生教学研讨会在榕江一中召开,安排了10节观摩教学。课堂上,多数教师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表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新课程意识。研讨会上,一位老教师困惑:“这种经过充分准备,师生合作表演的观摩课见过多,每一次都

让我感动。我只想问一句:你们平时是不是这样开展教学?”

[问题]

问题一是新课程如何处理教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二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策]

求真务实,自主创新。山东杜郎口中学设置四面黑板,将课堂交给学生,魏书生让学生上讲台,对学生放手,均取得较优的成效。家长对孩子,教师对学生,行政对学校,都要改革开放。放手了,孩子会走得更高、更远。

四、学段考试及学分管理

[案例]

榕江一中课改小组制定了学分管理:修习时数10%,课堂表现10%,平时作业10%,单元测验10%,学段考试60%。综合成绩达85分以上为A等,70—84分为B等,60—69分为C等,60分以下者按60分以下总人数的80%仍定为C等(合格),其余20%定为D等(不合格要补考)。

10月30日,高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必修一教学完成,举行学段考试,有近百名学生参加补考。命题,考试,评卷,学分认定,写模块学生评语,师生工作量很大。至期末,每位学生每一模块一份《学分认定表》,全年级1100学生,15+3科,2万多份,打印耗材严重,累了教师,苦了学生。

[问题]

一是学分只是能参加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的条件,学段考试及学分管理能促进高考吗?二是上级和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学质量如何评价?

[对策]

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招生正逐步改革,新课程之路逐渐顺畅。黔东南州考评学校教学质量用上升率(出口—入口成绩);榕江一中重视艺体特长教育,课外活动是各画室、琴房、舞蹈室、田径场最有生气之时,高考艺体生录取逐年上升。

教育是百年大计,急功近利评价学校的方式逐渐淡出。上级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除常规的高考录取外,开始关注学校的安全设施与环境,学生食品与健康,学生活动竞赛等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与成才。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

[案例]

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开课两个多月,教材学习过半,各班学生都填写开题报告,申报课题,开展研究。11月23日,高一(15)班研究性学习过程指导课,教师按顺序请各小组汇报研究性过程。第一组《关于榕江空气污染的研究》汇报:未

开展研究,原因网上、书上没有;第二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还没有时间去调查;第三组《关于中学生上课睡觉问题研究》;已开展调查,限本班同学,得到许多答案,没有作好记录、整理„„一节课内,全班11个课题组均作了汇报,但都没有完成,一是选题太大,难以开展;二是没有时间,没有条件,缺乏资料,三是无研究环境,调查访问常遭拒绝。教师耐心地听取汇报,分别对每组点评,指导下一步如何开展研究。

[问题]

当今青少年健康指标下降(不会生活、不会健体);“啃老族”增多(不会劳动、缺少德行),民工荒与大学生待业,社会诸多不和谐现象。其中重要原因是学校应试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改重中之重。

研究性学习设15学分(比语、数、外学科多7分)加上社区服务2分,社会实践6分共计23学分。如果把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体育、美术、学校课程合计49学分,超过高考6学科48学分,这是要淡化高考吗?研究性学习每周安排3课时,没有专业教师,没有相应实验场所,学校安全为本,封闭管理,师生在教室里研究什么?

[对策]

新课程师生要“像科学家一样去学习、去研究”,主要是培养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并非人人能成为科学家。首先,研究性学习是技术与方法,不能照理论课程教学。中图版地理教材,随着教学进度开展课题研究,体现了学以致用教学原则,各学科都应该贯穿研究性学习课题。其次,研究性学习应从学校、教师抓起,教师有课题成果,才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结论]

“书店只卖复习资料了,青少年成为考试工具了,师生负担越来越重了,社会进步就停滞了。”脱离德行与生活的应试教育亟待改变。新课程的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任何一个统一的标准,钢性的要求,都难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学生是花草,要在阳光下,自然中才能健康成长。教育需要自主自由,思想不能禁锢。对孩子“过分苛求、处处干涉、追求完美、看重高分„”是在扼杀孩子。钱学森世纪之问“中国为何不出顶尖人才?”答案是还没有真正实施新课程。

[参考文献]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陈大伟著《校本研修面对面》2006年中国轻工业出版

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新课程改革的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在新形势下,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等,是对原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那么,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应对?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采访法,观察法,对咸嘉湖小学若干师生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考评制度等方面进行访问,并考察该校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内容及总结

(一)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

1、课程内容设置的变化

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历史。与以往国家统一课程占绝大比重不同,今年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到总课时的20%;传统占有较大比重的优势科目语文、数学的课时略有下调,缩减下来的课时分配给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

据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老师们反映,课程内容变化最大的是艺术、体育与健康课。它们分别由过去的音乐、美术及体育、健康教育综合而成,但又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加法。比如,艺术课不仅仅教学生画画和唱歌,而是全面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去感悟美、创造美。其中融合的内容除了音乐、美术之外,还有陶艺、雕塑、书法等等。体育与健康也是彻底变化,整个课程贯穿健康第一的思想,除了基本的体育、健康、营养知识外,还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意志品质等。

小学新课程计划课程的设置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学校不仅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兴趣爱好以及个人道德的培养。

2、教学观念的变化

新课改将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过去的以传授知识、做题为主转变为突出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出过去着眼知识的传授、一味做题、以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误区。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成教学主体,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注意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和人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互助、尊重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地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

另外,新课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如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才施教,从实际出发。走出过去一刀切、齐步走、整齐化

一、千万人做一道题、答一张考卷的路子。

3、教学方式的转变

去的教学过程设置以教师传授知识、讲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为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最后考试。实行课改后,8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课堂上除利用讲授法外,还采用辩论、讨论的方式辅助教学;或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引导学生现场观察、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有事组织学生玩一些科学游戏等等。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只会说教的施教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成主体,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评价制度

用掌握知识的多少、快与慢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这种观点是极偏颇和错误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对学生的考评排在前三位的方式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成长记录袋占10%。总体上,各校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单一的纸笔测验,多数学校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开始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评价。

(二)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在观察中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或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合乎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很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根本听不不到学生在说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就算结束。有的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不明确自己在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或者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上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合作学习与自己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评价制度不完善

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新课改要求评价多元化,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仍然只关注知识目标,注重结果,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考试成绩依然是评价教师的金标准,尤其是职称评定,对考试成绩的要求很高,教师迫不得已在教学中还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用题海战术,加课时加重作业等比较保险的方式提高学习成绩。很多小学虽然开设了音乐、美术、思想品德课程,但却很少上,有时还被语文、数学课代替,这些课程就如同虚设一般。

3、师资力量缺乏

在此次调查中师资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样本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各类型小学中均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男教师数量极少,由于教师受年龄结构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35%)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难以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数量短缺、包班现象严重,专职教师非常少,一个教师从事多门

学科的教学,教学精力严重不足,用于学习研讨的时间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在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普遍反映没有相应的教师,操作起来困难太大。再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专业素养不足;由于师资问题(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引起的班容量及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给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建议

(一)要重视教法研究,积极探索“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多样化,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内容特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清醒的认识两点:一是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二是在教学设计“求新”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效果的“务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 “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有效的互动达到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有目的的认识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现在多数教师的知识欠缺,没有达到21世纪教师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知识不足,教学技能较差、难以灵活地驾驭教材等问题。培训方式开始可以少一些集中讲授,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在教师基本素质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逐渐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指导,并引导教师用理论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渐培养出一批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

第三篇: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及教学观的转变、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等方面,对山西省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新课程;实施情况

Abstract: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we conducted a survey in some primary schools in Shanxi,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The survey involves four aspects.They are guarantee system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the changes of school management style, the changes of teaching behavior, teaching approach, and teaching views,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Key words:new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implementation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校领导对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教育观念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问卷分教师问卷和领导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山西省教育厅的名义,亲自到学校,将问卷发放给学校领导和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289份,其中校领导有效问卷46份,教师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100%。数据采用Excel、SpSS10.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

1.新课程实施环境

图1 小学师资力量基本情况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保障顺利教学的必备条件。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各学校积极努力筹资进行硬件建设。其中,36.36%的校园网络已经开通;45.45%的学校开设了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77.26%的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84.08%的有图书馆;54.54%的开设有学生活动室。可见各学校在硬件教学设施建设上的确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校外资源的开发是教学设施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可利用的外部教学资源中主要是乡土资源、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而本地可利用的大学的教学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却非常少。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校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分布图

由图2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校外的教学资源最主要的是乡土资源,其次是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和书店。实际上各地区小学对本地大学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可见小学和大学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如何将高校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服务于基础教育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程。

2.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是丰富的、开放性的,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的课程资源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师生讨论会以及计算机教学软件等,具体使用频率见下页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校内资源开发的相对多一些,其中主要是教师教学用书、师生讨论会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挂图、模型模具、实物展示的频率也非常高;信息化课程资源也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接受,计算机教学软件频繁走进课堂;在校外教学资源的调查中,校领导认为可利用的乡土资源、校外工厂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而它们在教师教学中的利用率却非常低。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丰富的可利用的校外资源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正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在教师中,有13.58%的认为学校的资源比较充足,只是利用率很低;35.39%的教师反映学校教学资源缺乏。我们需要再努力的是:如何使学校仅有的课程资源充分地实现其功能与价值,将丰富的校外资源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图3 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

3.教师培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改革健康地推进、持续稳定地发展,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教师培训工作,以实现教师理念上的转变、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超越。72.92%的领导认为,教师培训要假期与平时相结合;25%的领导认为,培训是利用定期的教研活动来进行;2.08%的领导认为教师培训一般安排在假期。培训主要是来自市(区/县)、学校组织的培训,极少数的教师接受国家级或省一级组织的培训。

(二)管理方式的转变

1.教研制度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学观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制度是否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力地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管理制度

为扭转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局面,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精细化,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2](64-65)

图4 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

从图4可以看出,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学设备不足或没有相应教师上。在已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中,87.83%的教师认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64.78%的教师认为对教师的要求太高;34.78%的教师认为学生没有任何活动基础,活动搞起来困难大、见效低;4.78%的教师认为,活动搞起来特别浪费时间,影响学生学习;4.35%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不到多大作用。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现在教师素质所限,操作起来实际困难很大。一些教师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该课程,造成课程实施效果差、学生收获不大的现象,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世界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因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3]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校本课程开设情况

图5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在图5中可以看出,48.62%的教师反映开设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匮乏;40.83%的教师认为,校本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没有可模仿的样本;38.99%的教师则认为相应的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学设施的缺乏与落后,教师的缺乏,没有可模仿的样本及学生的不适应上。

虽然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但是不断开发和完善校本过程,是发展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需要不断开发与优化校本课程,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切实的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3.考评制度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思想,同时又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义深远。[2](301)了解并掌握发展性课程评价是新一轮课改中必须开展的工作。调查显示:39.13%的校领导声称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制度已经成型,并开始执行;30.43%的正在设计,还没有出台;19.57%的认为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太难把握,此工作无法开展,需要有关部门的指导;10.87%的认为教育部门以成绩定学校的优劣,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可见从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适应课程评价的改革,现行小学采用多元评价制度,对学生考评的主要方式见图6。

图6 对学生的考评方式

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的调查中发现:69.57%的校领导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在首位,70.00%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在首位。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和校领导在诸方面的观点基本相符。总的来讲,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基础上,从多方面促进教师发展。但只有20.00%的教师希望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自己,65.00%的教师希望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评价,50.00%的教师希望从参加课改的积极性、投入的精力等方面进行评价,42.50%的教师希望用在课改中取得的成果来评价,30.00%的教师希望从师生关系来评价,17.50%的教师希望从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希望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和校本课程开发情况来评价。由此可见: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很高的热情参与到了课改当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可以看出各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艰难。

表2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三)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不管是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还是课程管理制度的变化,要想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关键的还是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

1.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来源于教学实践和个人经历,主要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的主体认识。在此次调查中发现:93.00%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82.72%的教师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79.84%的教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4.90%的教师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60.91%的教师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58.85%的教师重视学生特长的有效培养。可见,绝大多数的教师已经做到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状况。

从课堂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在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逐步将教学转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主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2.课程观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81.48%的教师反映负担加重,76.95%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增加,86.01%的教师认为工作难度加大。可见此次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对教师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使教师尽快适应此次课程改革,完成角色转换。教师在如此重负下进行工作,效果怎样?我们对新课程计划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了调查,其中达成较好的项目如图7所示。

图7 新课程计划目标的达成从图7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培养以及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发展,而注意学生德、体、美、劳的教师却很少。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由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逐渐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的发展。但是,教师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应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付出更大的努力。

3.学生观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生命,学生即目的。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最大的成绩是:88.07%的认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提高,65.02%的认为扩大了学生的视野,56.38%的认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且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55.56%的认为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51.85%的认为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49.79%的认为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7.74%的认为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展。可见教师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新起点。

4.教学行为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了解和熟悉学生,深入地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情况以后,才能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在此次调查中,93.42%的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89.30%的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来了解学生,67.49%的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来了解,63.79%的教师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询问来了解学生,57.61%通过随堂小测验来了解,53.91%的教师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来了解学生。可见教师已经注意从多渠道、多方位了解学生,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备课是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各方面收集并整理材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依据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教师和同事交流获得的资料、网上资源、各种形式的教科书也成为教师备课时参考资料的重要来源。另外,学生提供的资料也是一种丰富的可利用的备课资源,在调查过程中看到,这部分资源还没有被有效地利用到教学当中。

三、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五种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多数教师和校领导大都非常赞成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46.27%的课改教师认为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非常大,19.61%的教师认为此次课改中的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过于理想化,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课改最终有可能流于形式。

第二,师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师资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样本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各类型小学中均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男教师数量极少,这也是现在培养出的男孩子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师受年龄结构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27%)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难以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数量短缺、包班现象严重,专职教师非常少,一个教师从事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精力严重不足,用于学习研讨的时间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在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普遍反映没有相应的教师,操作起来困难太大。再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专业素养不足,在此次调查中校领导反映自己学校教师知识短缺、教学技能较差、驾驭教材能力较弱、观念调整不及时等普遍存在。由于师资问题(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引起的班容量及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给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三,资源问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施配备不齐全。例如: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科技馆、活动场所等短缺;在网络建设上,可供观摩共享的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使得教师不能有效利用网上资源,无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无法及时搜集新信息;在校外资源的开发上,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校外资源开发得很少,教师依然以教学用书及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资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集中在学校资金不到位的问题上,同时与教师普遍反映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学负担加重、工作量加大有关。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从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造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被开发出来,闲置现象严重的局面。

第四,评价问题。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评价制度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定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评价制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制度不健全,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评制度,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出台,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

第五,教材与教辅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在此次调查中不少教师反映实验年级使用的教材与本地实际存在偏离,要做到因材施教还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教师用书编写空洞,教学辅导资料跟不上课改理念。此外,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困难,乡土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地方课程开发中,出现的课程标准如何审定,教材质量怎样验证,教材发行公平性如何监督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

(二)建议

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现在多数教师的知识欠缺,没有达到21世纪教师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知识不足,教学技能较差、难以灵活地驾驭教材等问题。培训方式开始可以少一些集中讲授,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在教师基本素质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逐渐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指导,并引导教师用理论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渐培养出一批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大力开发教学资源。针对教学资源与教辅资料相对缺乏的困难,教师自制教具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良策,同时可以发动学生自制学具,带动家长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呼吁家长和出版社等收集与课本相配套的学生阅读材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与当地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制度,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可利用的乡土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用到,合理利用这部分资源是解决教学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第三,完善教学管理体系。针对教师质量问题和学校教学资源问题,建议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不仅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与大学进行研究课题的合作,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在研究中得以发展,逐渐培养出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科研性教师。

第四,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教材开发。很多学校都提出当前教材只适合大城市小学的教学,在小城市或乡村小学使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由此也可以看出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开发地方课程教材对普通教师来说困难可能太大,地方可以组织当地的骨干教师进行开发,可以征得当地高校的支持和帮助进行开发,教育部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深入地方协助地方学校开发。地方课程的教材同样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学校实际的部分,这就需要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教材。在开发过程中,学校同样可以征得多方的援助,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

参考文献: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玉琨,沈玉顺,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1.

[4]张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EB/OL].湖北教研网,2004.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对湖北省十堰市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十堰市随机抽取2所城市小学和3所农村小学,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校领导对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教育观念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问卷分教师问卷和领导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一、新课程实施环境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调查结果表明:在校领导和教师中,有近100%的表示赞成或非常赞成,教师中出现极少数的对课改表示无所谓的态度,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60.87%的校领导表示此次课程改革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教师中有46.27%的认为理念很好,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9.2%的认为一些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实际,过于理想化;10.59%的认为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最终将有可能流于形式;只有34.12%的教师认为课改理念很好,实施效果也不错。可见我们的校领导对课改很乐观,但部分一线教师──新课程实施的实际工作者反映出来的却并不是那么乐观,也有少部分表现出消极状态。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保障顺利教学的必备条件。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各学校积极努力筹资进行硬件建设。其中,36.36%的校园网络已经开通;45.45%的学校开设了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77.26%的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84.08%的有图书馆;54.54%的开设有学生活动室。可见各学校在硬件教学设施建设上的确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校外资源的开发是教学设施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可利用的外部教学资源中主要是乡土资源、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而本地可利用的大学的教学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却非常少。

二、管理方式的转变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学观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制度是否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力地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扭转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局面,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精细化,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此次调查发现:学校教研活动的 内容 以集体备课、讨论交流以及讲授公开课为主,以会议的形式渗透课改思想为辅,部分学校还开展教学反思、教学法研讨等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32.92%的教师每周参加两三次教研活动,63.79%的教师每周参加一次,只有极少数教师表示很少参加或几乎不参加教研活动。当教学中遇到问题时,97.93%的教师选择与同事交流,94.61%的教师同时选择了自己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只有2.07%的教师选择了不采取任何反应或其他的态度。可见绝大部分的教师遇到问题时能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不管是从同事那里学习还是自己查找资料,都是在主动地学习。

为完善学校教研制度,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样也非常重要。在此次调查中,30.43%的学校经常与当地兄弟学校间组织一些教学设计大赛,54.35%的学校常常邀请兄弟院校的教学能手过来讲授示范课,还有13.04%的学校认为兄弟院校间的竞争特别激烈,在教学方面的交流很少,2.17%的表示在兄弟院校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

三、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不管是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还是课程管理制度的变化,要想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关键的还是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课堂上除利用讲授法外,83.13%的教师采用了讨论、辩论的辅助教学方式,70.37%的教师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58.44%的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教学辅导书,55.56%的教师引导学生现场观察,44.03%的教师组织课外兴趣小组,41.15%的教师有时会组织一些 科学 游戏,只有2.88%的教师依然采用布置大量作业的辅助教学方式。我们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教师已经放弃原来单一的讲授法以及配合布置大量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开展讨论、辩论等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从课堂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在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逐步将教学转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主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81.48%的教师反映负担加重,76.95%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增加,86.01%的教师认为工作难度加大。可见此次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对教师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使教师尽快适应此次课程改革,完成角色转换。

四、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多数教师和校领导大都非常赞成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46.27%的课改教师认为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非常大,19.61%的教师认为此次课改中的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过于理想化,在考试指挥棒的 影响 下,课改最终有可能流于形式。

第二,师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师资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样本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各类型小学中均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男教师数量极少,这也是现在培养出的男孩子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师受年龄结构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27%)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难以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数量短缺、包班现象严重,专职教师非常少,一个教师从事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精力严重不足,用于学习研讨的时间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在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普遍反映没有相应的教师,操作起来困难太大。再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专业素养不足,在此次调查中校领导反映自己学校教师知识短缺、教学技能较差、驾驭教材能力较弱、观念调整不及时等普遍存在。由于师资问题(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引起的班容量及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给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三,资源问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施配备不齐全。例如: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科技 馆、活动场所等短缺;在 网络 建设上,可供观摩共享的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使得教师不能有效利用网上资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源,无法把 现代 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无法及时搜集新信息;在校外资源的开发上,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校外资源开发得很少,教师依然以教学用书及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资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集中在学校资金不到位的问题上,同时与教师普遍反映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学负担加重、工作量加大有关。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从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造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被开发出来,闲置现象严重的局面。

第四,评价问题。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评价制度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定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

评价制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制度不健全,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评制度,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出台,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

第五,教材与教辅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在此次调查中不少教师反映实验年级使用的教材与本地实际存在偏离,要做到因材施教还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教师用书编写空洞,教学辅导资料跟不上课改理念。此外,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困难,乡土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地方课程开发中,出现的课程标准如何审定,教材质量怎样验证,教材发行公平性如何监督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

第五篇:数学新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数学新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基本状态,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丰都县高中新课

程改革顺利实施。

调查时间:2010年9月6日至2010年11月26日。

调查对象:重庆市丰都中学校高2013级。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在实习的过程中听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与教师学生座谈新课改。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三个月来,对课改运行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基本结论是:数学新课程的开设情况基本没有达到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变革;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加重,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的,就是这次课改的思想体系与应试高考成绩这一现实要求产生较大的背离。同时,我还提出了解决困境的措施:通过执法检查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监督;确立新的评价体系;加强研究,构建与新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教师培训。

关键词: 高一数学新课改现状调查研究

新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然而,习惯于传统教学的中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传统教学模式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的固定模式。而新课改改的内容是: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一、高2013级数学新课改情况。

1、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学校、教委成立了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由教研室负责课题实验的具体实施工作。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立足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即:角色转移,教研员改变原来的指导地位,与实验教师同参与、共研究;学校领导要转变角色,深入课改一线,和教师打成一片,成为教学研究的帮助者、实践者;重点转移,把教研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新课程的实验上;目标转移,把教学研究目标转移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上,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验证新课程标准,推进新课程实验。每周星期一下午4:00开周前会;校领导,教委不定时下班听课;校领导不时到高一年级办公室问询。

2、抓师资培训,促观念转变。

(1)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抓教育观念的转变。校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在各位教师自己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为各校教师推荐了新课改学习资料,并拟定了讨论主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2)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标准培训、岗前培训和教材培训,促使教师尽快掌握新课标、新教材。为了实施重庆市丰都中学校新课程改革,丰都中学对高一全体教师进行了暑假新课改培训。培训的内容有: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二.理论到方法的转变;三.课堂是否重视模式的建构?

(3)组建课改实验研究中心组,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下高一数学教学模式:

(一)“自主学习”10分钟,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展示个人成果,教师对重点概念点评;

(二)“合作探究”10分钟,小组讨论,互督互评,展示个人成果,教师对重点讲评;

(三)“巩固练习”10分钟,组长负责,组内点评;

(四)“个人总结”5分钟,根据组内讨论情况,指出对规律,方法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五)能力展示5分钟,教师作出总结性点评。我通过听课调查实验班和平行班的教学情况,2013级学生用的资料书有:《优化设计学案》、《名师伴我学学案》、《速效作业》、《创新作业》。前两周用教学备课组分发本节课的详案,学生老师按照详案上的步骤内容进行学习。接着各位老师自行备课准备课件,教学模式为新课改模式,或者用《名师伴我学学案》作为教学方案进行新课改教学模式。

二、收获与不足。

(一)取得的进步。

由于各项措施具体、得力,新课程实验工作正在健康顺利地开展。通过听课和座谈,数学教师在课改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做出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教师已经基本集具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备课方式由“怎么教”转变到“怎么学”,“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次,非常注重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每节课,教师几乎都注重从创设情境入手,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始终是微笑的,课堂评价基本是以激励与肯定为主,甚至敢于让学生来评价老师,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尤其是“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几乎所有老师在课堂中不只一次地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会研究,从2010年11月22日丰都中学高2013级学生问卷调查及平时听课情况可以看出,新课改实施存在以下问题。

1、改理念理解不透。

不管学生还是老师课改理念理解不透,不少学生还沉侵在初中老师的教学模式中,对高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排斥心理,不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很多同学都反映听不懂课,即使听懂了也做不来作业。从课堂及备课教案的情况看,些许老师尚未树立起适应课改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本来提出一个问题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可教师却只做一些无效的提问,人为地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手捧新课程,心教老教材”,没有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对自己的严峻挑战。

2、整合能力亟待提高。针对新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难度深度与知识拓宽等方面比较迷茫,“本本”主意较强,表现在课堂中按部就班地讲教材,不能对教材中呈现的情境加以整合,不能恰当地选择有关资源来丰富课堂等。教材配套练习陈题多,难度大,普遍与新课程理念有较大差距,促使教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导致教师对新教材难以把握教学尺度,作业题,练习册没有足够的时间讲解。

3、教学行为转变滞后。课堂上,有些教师缺少对自身的解剖和反思;存在以灌输讲授为主的现象;缺少对学生的自主性、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少数老师新的教学模式没有转变过来,还在用旧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了教学效果。

4、新课改下教学成果较差。从月考和七校联考成绩分析出,没有用新课改教学的老师交出的班级整体水平高于用新课改教学的班级。一部分学生上课很不积极,没有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甚至有学生还没有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哪儿等老师说答案,这样是没有效果的。不少学生还没有学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一味的怪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对,进而没有了学习兴趣。

三、如何改进新课改的建议。

1、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容量,缓解内容与规定课时之间的矛盾。教师教学要做好:抓基础、讲方法、重实效、培养能力。

2、增强教师在职培训的功能性,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通过各种培训,研习活动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不断组织教师进一步系统、认真的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加强对教师理论学习的要求,为教师提供一定量的理论学习资料。

3、改进课堂教学的指导方法、引导教师立足课堂,扎扎实实地搞好课改。用好各种课程资源对学习方式的启发、引导功能。教育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实施新课改。教研组多督促各位老师的备课,上课情况,认真落实新的教学模式。

4、确立新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数学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四、对新课改的结论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由于高中教育已要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各个中小学都必须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网上查阅资料;

2、维忠.数学新课程中的数学文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

年,第9期;

3、丰都中学2010暑假新课改培训讲稿及数学新课程实施现

状的调查问卷。

下载新课程调查报告正2011-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调查报告正2011-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升煤业事故调查报告

    山西汾西正升煤业有限责任公司“9·28” 重大水害事故调查报告 2013年9月28日3时许,山西汾西正升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正升煤业公司)东翼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发生一起重大......

    陕西省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陕西省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白秀英① 王较过②摘 要:借鉴宁夏、山东等试点学校的经历和经验设计形成“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对陕西省2007年......

    新课程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海南省从XX年开始实施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其目的也就是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无论从教学......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共5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 从而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

    刘敏芝调查报告(正稿)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分校:教学班:专业:姓名:学号:萍乡电大芦溪工作站11春行政管理本科班行政管理刘敏芝1***52013年4月11日3456......

    陈正伟-区域安全感调查报告

    XXX年度安全感调查 分析报告 (范文) 重庆工商大学 陈正伟 一、报告摘要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进一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切实提升群众安......

    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一是基于初中化学本学期刚刚进入新课改阶段,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对教材的开发、对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如何运用没有可供遵循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答案,整个过......

    沈阳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沈阳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八班05158015窦丹龙沈阳市各个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推广。为了进一步了解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