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新课程的实践-参观气象台(5篇)

时间:2019-05-15 15:3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加新课程的实践-参观气象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参加新课程的实践-参观气象台》。

第一篇:参加新课程的实践-参观气象台

地理课上到了气象台

十五中地理备课小组课改活动侧记

十一月下旬的宜昌,正是‘秋高气爽’。宜昌气象台接待了来此参观的十五中初一的四百多名学子。在东山气象观测场里,一张张求知、探秘的笑脸,聚精会神听气象专家的讲述:这是测气温、干湿状况的百叶箱,这是测降水的雨量

器。。。它们各有多种仪表仪器,分别从多方面来测定大气的各种状况;有手动的、机械的、自动的(与电脑联结在一起);这婷婷玉立的是风杆,是测风力和风向的。还有测地温、蒸发、日照、酸雨仪器等等。。。专家和教师每介绍完一件仪器,学生马上忍不住提问:啊!老师这是干什么的呀?老师这是怎么测的呀?这个水泥庄子是什么意思啊?今天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呀?。。。提问、讲解、记录,再提问、讲解。。。如此反复进行,快要结束时,气象专家手指高高的三峡气象风云塔说:“这是多普勒雷达天线。每当夜晚,气象工作者会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让它发出不同的光:当它发红光时表示明天是晴天;当它发黄光时表示明天是阴天;当它发蓝光时表示明天是雨天,会下雨。市民很直观的知道未来的天气情况。”听着专家的讲述,学生理解了‘天气’、‘气候’;更了解了高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密切关系。“啊,老师我们课本上的仪器(照片)在这里都能找到哟!”,“老师我们还没看够,下次什么时候还来呀?”有的学生还说:“这里环境真好,我将来也到这里来工作,也当一名优秀的气象工作者。”整个气象观测场上的教与学紧密结合、师生互动,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与课堂教学有明显不同的效果,是一种让人欣慰的学习场面。

原来,这就是十五中地理教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进行的新的地理课改教学新形式。因为《世界气候》这一章是初一地理教学重点,更是难点。图表、数据、新的气象概念等,对初一学生来说抽象、跨度大、跳跃性强。不处理好,就容易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弄不好,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也不明白。费了好大的精力,还有一部分学生云里雾里。但现在课改让老师放开手脚,大胆设想、把精力集中在备课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注重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营造更优更适宜的教学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在自己原来基础上都有进步。这次活动,先是在课堂上学习了第四章第一节再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气象台,请专家给学生讲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有关的气象知识,老师引导学生对照实物仪器学习,演示测量过程,学生感到亲切、易懂,有了兴趣难点也就化解了。有了这次活动作为对气候知识的突破口,回到课堂上再结合教师做的多媒体课件,将整个《世界气候》这一章来个整体突破。多媒体便于展示宏观天气气候现象,在参观后学生已对气象的数据和图表有了感性认识,用宜昌本地的气温和降水来分析气候的特点,进而分析世界各地所在的纬度、地形地势(海拔)、海陆位置等因素对气温、降水的影响,最后,找出规律。关键要抓气温和降水这两点,这两点的分布规律突破了,再结合影响这两点的因素来分析某一个地点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就容易多了,从特殊到推导一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熟悉来了解陌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不仅有了广度,也有了深度,当然也达到了一定的难度。

比如说,通过观察、参观,学生对海拔、经纬度等这些从书本上了解到的概念具体化了,有了感性认识。因为25×25米的气象观测场上同学们找到了这个

标志桩。(H:133.1, E:111°18' N:30°42')这又对前面学的经纬网的知识,有了新的理解。

同时,我们在讲气候千变万化的根源来自太阳的辐射时,学生不理解,于是我们给学生了一些题目。比如,一个地方太阳照射的强弱、长短,是如何知道的呢?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又找到了具体的仪器:日射仪和日照仪,并且知道了它们与测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通过气象台上的电脑显示了解了,观测场上的仪器将天气的情况变化反应给电脑,让天气和气候数字化了。加深了对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含义理解。

通过专家讲解,我们宜昌这些气候观测设备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有些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了解祖国的发展,宜昌的进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贡献及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让学生们也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和为祖国家乡越来越好而自豪,树立了学有所用,学有具体的目的。道德情感也受到了进一步的具体教育,学习的目的进一步明确——世界科技发展,祖国的经济建设。。学生自觉地将自己未来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潜移默化中经老师的适时点拨,其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远超出了这次活动的本身。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处,有的学生可能通过某一次活动,将树立终生发展的理想,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这里我们就不班门弄斧了。

十五中初一年级共有十个教学班,这次活动分了三次进行,学校和教务处都很重视,每次集中了两节课的时间,每班加派两位教师带队,主管校长特别强调了安全问题。地理老师、班主任等组织者们虽然很辛苦,但取得了圆满成功和另人可喜的成效,还是很值得的。同是也受到了学校教务处表扬、好评最后,我们地理小组还要感谢气象局(台)各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课改,学生、老师都受益。路还很长..….这也算是参加新课程实践的一个小小成功案例吧。

第二篇:参观气象台游记

参观气象台游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已经不再神秘莫测、难以捉摸,人们用各种先进的高科技,已经能够较准确地预报两周内的天气了。可是,天气是怎样观测出来的呢?气象台对外开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马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济宁气象台去一看究竟。

来到气象台的工作房中,我一下子被这些仪器惊呆了。看看这,望望那,真是先进呀!光看外表而不明白内中的奥秘,就像瞎子点灯白费油。

眼中充满好奇的小记者们请教了气象台台长。台长向我们介绍说:“这些仪器和装备都和天上的卫星相连接,卫星把整个中国甚至世界的天气变化都完全记录下来,然后又传送到这些装备中。工作人员在加工一番,就成了我们每天看的天气预报了。”听苗台长这么一介绍,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天气预报都说的那么准确,原来是有这么多先进的仪器在帮助他们。但光靠仪器的帮助是不行的,还需加上工作人员的勤劳的汗水和智慧。随后苗台长又向我们讲解了关于许多预测天气变化的知识。例如一些图标它们代表着是什么样的天气,和些图案。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许多精密的仪器,在参观过程中总有几个问题困绕着我。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代学生,也会造出出现在意料的气象仪器。东关中心小学五年级:任一鸣

第三篇:参加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参加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共2篇)参加新课程培训使我想到:目前的教师队伍中,特别是我们中老年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首先从思想上就很难摆脱这种根深蒂固的窘地,加之我们的知识陈旧,有的甚至遗忘,头脑中尚存的净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碎片,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今天参加新课改培训,若还与传统培训那样,通过几次专家讲座或报告,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并敦促我们记住一些前沿的教育观念.背诵教育理论文章,这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的。如今,通过新课程培训我们必须充分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自主性、针对性、生成性、实践性、示范性等原则。强调新型的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多层次多领域地涉猎知识,极大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和教学创新,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思想,培养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学会收集、整理、利用与学科相关的资料,捕捉课堂以外的学科“风景”,接触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想过去从未想过的问题。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更换,而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向、教学方式、教师专业化成长等全方位的整体变革。那么,教师培训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我们只有寻找一个充分以学员发展为本的载体,把握好三个结合点,抓住新课程培训的关键,使我们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校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参加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花果中心小学 张永 人说学无止境,今天我说教亦无止境。通过三天听专家的指导,感到耳目为之一新,更深知天外更有天,山外更有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让我们的世界观从现实到虚拟,从微观到宏观,把不可能变为有可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善学习,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后在教学中会多加运用。整合让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可利用空间,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要灵活巧妙、自然的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上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尽快走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整合”狭隘地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陷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1、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也就是说为了评比课、公开课而使用计算机。

刘教授说,好多教师

理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方法培训,使教师能够很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

(5)加强管理与激励机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会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职能的逐步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一些管理体制与方法会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学校必须制定一些积极的配套政策并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

[参加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共2篇)](6)建立示范学科: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科目,培养主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科目带动其它学科,推动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7)全面推进整合: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8)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参与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走出学校,加强交流,观摩其它学校的优秀课,吸收先进经验,跟踪领域的学术前沿。

也就是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然而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学生可从多条途径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让学生获得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

篇二: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12月16-17日,我参加了为期二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由《校长》杂志主持,由李大圣、黎加厚等四位专家主讲,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大大地开扩自己视野的眼界,比如,李大圣老师讲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黎加厚介绍的微课程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没有想到或没有去想的。通过此次培训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诚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性实践者以及课程[参加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共2篇)]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

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第四篇:参加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新课程培训使我想到:目前的教师队伍中,特别是我们中老年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首先从思想上就很难摆脱这种根深蒂固的窘地,加之我们的知识陈旧,有的甚至遗忘,头脑中尚存的净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碎片,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今天参加新课改培训,若还与传统培训那样,通过几次专家讲座或报告,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并敦促我们记住一些前沿的教育观念.背诵教育理论文章,这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的。如今,通过新课程培训我们必须充分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自主性、针对性、生成性、实践性、示范性等原则。强调新型的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多层次多领域地涉猎知识,极大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和教学创新,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思想,培养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学会收集、整理、利用与学科相关的资料,捕捉课堂以外的学科“风景”,接触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想过去从未想过的问题。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更换,而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向、教学方式、教师专业化成长等全方位的整体变革。那么,教师培训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我们只有寻找一个充分以学员发展为本的载体,把握好三个结合点,抓住新课程培训的关键,使我们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校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第五篇:实践新课程 感受新课程

实践新课程 感受新课程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在教师中转变了角色,转变了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中,我是一名管理者,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我决定的,学生的问题从来没有难过我,因为他们问的问题离不开我教的圈圈,现在我既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有时又是他们的同学、他们的学生。是他们告诉我“超导体的应用将使欧姆定律失去意义”,是他们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难住了我,诸如“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而不吸引铜”,“没有太阳只有灯光和二氧化碳,绿色植物是不是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常一起上网查资料,去请教物理老师、生物老师。上学期,我们讨论如何验证人多不通风的室内空气比新鲜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高这一问题时,有学生提议用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时学生一致建议我带领他们去实验室验证,于是我给学生当助手,协助他们取仪器、配药品,学生们有的用石灰水检验,有的用塑料瓶和水检验,还有的用秒表计时,通过燃烧的蜡烛熄灭快慢来验证,而我则分享着每一组学生的收获。讨论课上,小组竞赛活动中,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当“真理的化身”和“标准答案的象征”,而让学生有权公判答案的对错,有权参与评分。角色的转变自然就有了一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这种关系缓解了初三学生的心理压力,为

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教学方式上,我曾坚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效率高,省时间,过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完全按照我自己的预设来进行,包括实验的每一步都是一齐操纵。课改之后,采取了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常常一节课只能讨论一个问题,但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如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家里现有条件区分厨房里的食盐和碱面,花费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得出七八种方法,使学生不仅既动脑又动手,还对化学产生比较稳定的兴趣。学生接受课改,欢迎新的教学方式,喜欢上化学课,如有一次因故把化学课调到第二天了,全班学生立刻表示不满,有学生大声说:“为什么要调我们班的化学课,我今天有好心情就是因为要上化学课,现在没有了。”新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学生不仅探究实验室如何制氧气、氢气,也探究与人息息相关的空气中有多少氧气,既检验了盐酸、氨水的酸碱性,又可以知道每天吃的西红柿、喝的饮料、用的洗发精、护发素的酸碱性,他们可以在老师提供的用品中自由探究,可以在参与式讨论中畅所欲言,竞赛小组的成员不再是前座后座的同学,而是通过报号或模扑克牌随机编配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得到了发挥,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下面是学生写在“感受与不同”中的一段话:“可能是以前习惯‘死’背定理的方法,一下子课改了,都不知从何学起,刚开始时,一点学习目标都没有,一天只背几个化学式,几个元素符号就可以了,不过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动手能力强了,而且善于思考了,其实这才是课改的真正目的,虽然上课讲的知识不多,但有一半是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对某种物质的不理解,可以提出假设,写出方案,然后到实验室去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评价几次就会出现更多的好学生。以往的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评价没有贯穿在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中,使其激励作用受到削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改实践中,我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发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我在他们的学习材料上,写着我以前不曾用过的话语:“希望每一节课后,你都能说,‘噢,原来如此!’”“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这个秘密”、“空气这个大家族可真热闹”,我在那份用了80分钟记录26次现象的“鸡蛋与醋反应”的实验报告上写道“你真让老师感动,如此有耐心和毅力。”„„每天介绍一分钟“化学与生活”的同学会获得掌声,为实验室倒污水的同学会受到表扬,自带实验用品的学生名单会在全班公布,学习档案袋会在班内交流,优秀的会在全校展示。学习成长记录卡上,还专设了家长评议栏,让家长也参与评价活动。

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了化学,尽管他们在纸笔测验中不一定会获得好成绩,但他们有一种持久的兴趣,有了一种探究的意识。学完溶液酸碱性后,我给每个小组都发了pH试纸,过了很久在一场春雨后,事先我并没有提醒学生要去测雨水的pH值,他们早晨一到学校,便来报告:“pH值是6。”“不是酸雨。”这使我获得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满足。新课程带给学生的也是全新的感受,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他们不再是无奈地学习,不再感受知识与生活互不相关,不再无望成功,他们就成了真正的“学生”——成为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化学课改不到一年,对一个已习惯了八年的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课改还没有让他们有深层次的理解,但他们确实有了新的感觉。首先是在学习方式的转变,化学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传统的化学实验,是“照方抓药”,课改后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探究天地。例如,探究金属性质时,我给学生提供粉末状、丝状、片状的铜、铁、铝三种金属,他们可以在酒精灯上燃烧不同形态的金属,对不同的现象进行分析。在探究食品中是否含有淀粉时,让学生带自己想测的任何食物,有的学生用统一型号的塑料盒,装来了白面、大米、红豆、花生等多种食品进行测试,简直像开了个“微型粮店”。这种探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了化学的重要性。

初三新学期伊始,我为学生专门设计、订制了化学学业成长档案,它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日记”,记录着自己的观察与感想、搜集的材料、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同学们的评价„„现在他们的档案袋里,装有: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性质等实验报告,空

气、水污染调查报告,金属的自述,合理利用资源建议,章节知识整理归纳,科普小报,化学与生活常识,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简报,最新化学发展等种类不同的材料几十份。档案材料的交流,又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一百多双眼镜看世界,总比我看的多,看的清,由此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也是我的老师。

在学习负担减轻方面,首先是课堂学习过程轻松了。课堂上,学生不再是任老师灌输,不再是硬逼着自己集中精力去听老师讲解,而是在自愿的、主动的探究中随便发问,随时发问,随时议论。例如,我们在“人类、环境、材料、能源、化学”的讨论课上,每小组任选一个主题作组名,通过竞说化学式名次的先后,任意选择10分题、8分题、6分题,竞赛中组内同学可自由补充,外组同学补充的对也可得分。学习活动中有了比赛,学生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是一种自愿、一种兴奋,正如踢足球很累,但他们愿意踢一样。当我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将五个专题同时表达出来,以结束本节课时,有的说“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化学、能源、材料”,有的说:“化学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能源、材料”,他们的表达让大家都兴奋不已。在进行章节总结与复习时,我也采用这种形式,事先把学生不愿说、不易记的题目印发下去,作为必答题,然后,通过竞说一些短小题目来决定选题的先后,使学生练了较多的习题,有时题目比较简单,一下子有几个人站起来抢答,就再更换题目,学生感到既紧张又愉快,他们在“课后随感”中写到:“我们小组的成员都认为搞这样的活动比较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调动我们的积极

性,使我们主动地学习。”课堂练习与实践的多样性,也使学生感觉不出学习负担重。学生课后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去搜集材料以拓展视野,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做做家庭小实验,如碱面中加醋,实验产生的气体使燃着的蜡烛熄灭;每人带回家一瓶石灰水,验证纸中含有碳元素,也有学生回家试验鸡蛋白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变化,也有学生拿来树叶、面粉,利用午休的时间试验叶脉书签的制作,探究面粉爆炸的现象和原因。他们还可以在实验室亲自体验课外阅读到的一些实验,我也总是在自习课或午休时间和他们一起做实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由于任教的班级多,实验室条件不匹配,课改实验工作做的比较辛苦,尤其是今年化学学科,首次作为课改学科进入中考,我感到压力很大。但是,课改势在必行,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我将知难而进!

下载参加新课程的实践-参观气象台(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参加新课程的实践-参观气象台(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1 经过一个阶段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应对新......

    参观实践有感

    为“缅怀革命先辈,弘扬爱国精神”,近日,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团委组织学生来到芜湖王稼祥纪念馆参观学习,瞻仰这位为解放全中国而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先辈——王稼祥。通过参观,缅......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二数学教研组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教研提出了许多新的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总结这一年多来的课改感受,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做......

    高中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中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xxxx年度第一学期是新课程在xxxx实施的第一个学期,到今年的新课程第一届高考,我与我的学生一起经历着,在这将近三年的日子里,看着新课程的实施,看着一些......

    新课程体育教学实践

    新课程体育教学实践 ——让学生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博荣中心校崔云翔 【内容提要】 文章从快乐入手,从八个方面阐述新课标中,如何让学生快乐的上好......

    参加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11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了“新修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培训。本次培训地点设在二中五楼报告厅,上午九点三十分,培训准时......

    参加新课程标准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新课程标准研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参加新课程标准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象一棵枝繁叶茂......

    参加新课程培训使我想到

    参加新课程培训使我想到:目前的教师队伍中,特别是我们中老年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首先从思想上就很难摆脱这种根深蒂固的窘地,加之我们的知识陈旧,有的甚至遗忘,头脑中尚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