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中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xxxx年度第一学期是新课程在xxxx实施的第一个学期,到今年的新课程第一届高考,我与我的学生一起经历着,在这将近三年的日子里,看着新课程的实施,看着一些新的措施一项项的落实,经历着新课程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我的心中颇有一些感慨和体会。
一、自身方面
经过新课程的高考,经过几次技能评比和竞赛,觉得教师的不断学习至关重要,而学习方面是我做的不够的,这三年除了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试题,做一个数学案例教学看的几本书之外,就没有看其他书籍了,因此总会感觉自己缺少了些什么,感觉自己比起其他优秀的老师还差很多。作为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看教学论,心理学等等的书籍,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的写一些东西,写体会,写新想法,写案例,而这些是我做的远远不够的。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各级部门不断组织各类培训,各种开放性教研活动,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学习提高的机会,对于这些机会,我能牢牢把握,认真的学习,认真的反思,比如xx年参加了省级新课程骨干培训,xx年参加了xxxx市INTEL未来教育培训,xxxx师范大学组织的奥数培训等等,这些都让我增长了本领,因此作为新课
程的一线实践者必须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积极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程也给了教师很好的实践平台,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公平的,教师投入了时间,他就会有收获。各部门组织的技能比赛活动,让教师充分的把平时实践中培养的素质发挥出来,让教师不断的发展提高,作为新课程实践者,教师更该花更多的精力实践自己的想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付诸行动,认真实践,收获和不断提高。特别是高三的教学活动,让我更有一番收获,让我体会了研究高考试题的重要性,让我体会了研究xxxx样卷的重要性,让我认识到了揣测高考出卷者的意图的重要性。
二、备课组建设方面
1.必须经常性地学习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把握考试要求,明确考试方向。在高中阶段,有时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而教师只有通过对高考的了解,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备课组活动时安排学习考试说明,共同探讨高考试题等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是高三,在高
一、高二每个阶段应适当的探讨某章节中高考的命题动向,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在本章节中的要求。
2.必须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部门、科室举办的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理念,体验课堂实况。备课组活动如果仅仅局
限在办公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组织参加各类比赛,让每个成员成长起来,让每位成员竞争起来,而学校,教育局教科室组织的各种比赛是很好的机会,备课组应该利用好这些机会不断鼓励成员上进和提高。
3.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建设。备课组活动必须很好的分工,否则单单依靠组长之力不能很好的提高整体实力,但是有些徒劳的,为了偷懒的分工却是要不得的,备课组长可以把活动的框架限定好,分每个教师分次准备,其实每次分工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更重要的是合作,备课组成员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可以提高认识,明确考试要求等等。
4.高三各阶段复习要明确要求和计划,认真讨论方案,严格实施计划。
5.备课组对18选6的课程应做统一处理,特别是与其他科目协调要做到有准备,有计划,有微调。
第二篇: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2009—2010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数学学科
新课程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卢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主张“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使学习更多地成为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四步八环节”。下面就一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导入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把“创设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内容要科学,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问题情境
不能太难,要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当然,数学课不是每节课都有精彩的导入,毕竟每节课的内容与上节课都有联系,精彩的情境创设一般都出现在每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师通过翻阅资料,下载课件,组内讨论,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创设与课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二.自学释疑、同伴互助,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主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自学释疑、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师要把握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学自悟,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自学这一环节有的时候会放在课前,为的是课堂上能节省时间。有时候自学课本因为课本上有问题的答案,学生懒于思考,所以这一环节也可能会省略,以问题探究为主。
三.训练操作、反馈矫正,巩固所学知识
这一环节主要是处理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通过训练操作,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能力。当堂训练,一是巩固知识,二是提升能力,三是进一步的反馈矫正。训练的题目要有层次、要有拓展,要体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和发展。
反馈矫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演板提问,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方法规律,规范解题步骤。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效果。
四.延伸迁移、总结归纳,考查学习效果
这一过程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过程。总结归纳由学生还是由教师来进行,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师都必须帮助学生弄清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解决本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本节的新知识、新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知识的联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考查学习效果。亦可提出与本节和后续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对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能,都是很有价值的。
以上四步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创设情境和延伸迁移这两个环节需要加倍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总结创新。
第三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二数学教研组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教研提出了许多新的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总结这一年多来的课改感受,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材研究与时俱进
课程改革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教学内容模块化,评价机制学分制。面对诸多变 化,如何进入新的角色,对教材的深钻细研是根本。
2、教学思想与时俱进
1以生为本的思想,要求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学设计很重要; ○2“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高中数学四大思想之一,但随着教材内容主线由以 ○演绎推理为主转变为以合情推理为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就突出出来,备课教研应予充分重视。
3、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4、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要求迫切。
几点困惑:
1、关于知识体系的“螺旋式上升”和“渐进式线性上升”理解: 课时的要求?学业水平测试的时效?竞赛辅导的尴尬?
2、文理分科的教学要求: 教师的分工?
3、教参需求:
人手一册,教学需求。
第四篇: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高中新课程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八个必修学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的、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民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和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指导原则
1、亲历性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学校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集中学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
一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学军、学农林、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二是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学校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等。社会实践主要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可包括:
1、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或组织学农工商活动。
2、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德育基地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校内、家庭劳动: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护绿保洁等其它义务劳动、假期当家一周等。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校内志愿者活动:到图书馆、实验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广播室成员、校内小记者、义务保洁员,校内勤工俭学等活动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7、其它各类活动:体育节、科艺节活动,观看电影、各种演出活动,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活动等。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充当小交警)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德育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登记表》。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记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学分认定
(一)社会实践
1.学分设置:三年共6个学分。
2.时间要求: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高一集中安排一周军训,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会劳动实践。高三分散参加校内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不少于36课时。
3.认定方法: 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军训和社会劳动实践作为独立部分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学生三年内按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实践内容的,不少于36课时的最多可获2个学分。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社区服务
1.学分设置:三年共2个学分。
2.时间要求:高
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各获得一个学分。
3.认定方法: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2008年9月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十天的高中新课程培训学习即将结束了,这些天认真观看了视频,阅读了专家文章,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接触了许多新的理念:新课程,新课改,模块,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以学生为主体等新名词,对新课程有了粗浅的认识。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做为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中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时代性和人文性,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二、学习新课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内容。
我们目前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高中的新教材,但是通过这次学习我已经知道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即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学习好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三、教好新课程
1.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实验的认识论功能,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并初步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总之,我通过这次远程教育了解了新课程,为学好新课程,教好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