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公共课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问题:人们在对客观教育现象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具有积极意义而需要引起重视,更好利用的现象,或者是人们发现需要改善的不良现象等。
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才的总的要求。
5、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6、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学校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休
学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7、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8、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
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教学课程,生物课程等。
9、课程目标:是学校所有课程为完成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的具体要求。
10、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在一定数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1、教学:指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统一的实践过程。
二、填空题
1、是孔子的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一本著作2、3、西方近代史上撰写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的捷克教育局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育论》
41806
6。7、8、9
1213、教育目的作用(功能)包括:导向作用(功能)、激励作用(功能)、调控作用(功能)、选择作用(功能)、评价作用(功能)。
1415、旧中国首次制定现代学制是19021617、1922年通过了“壬戌学制”,它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制定,通常又称“六三三新学制”,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2021、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分组教学。
三、简答题
1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及要素间的主要矛盾: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
主要矛盾:a、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
b、教育学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c、教的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
2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a、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文化功能:文化保存和文化传递功能、活动文化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批判功能、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教育对个体的主要功能:
a、教育的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b、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c、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d、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学生的本质特点:a、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b、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c、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d、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6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关系:a、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b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c、在整体的基础上促进个体发展 d、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7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a、以学生活动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基点,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生的经验及成长需要 b、课程内容广泛 c、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实践 d、个体的创造性 e、形式的多样性 f、结果的非唯一性
隐形课程的含义:课堂之外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或校园文化,它覆盖的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及各种行为。包括物质性隐形课程、制度性隐形课程、心理性隐形课程
隐形课程的特征:a、隐形课程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 b、隐形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c、隐形课程的影响是双重的,积极地和消极的 d、隐形课程的内容是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综合体
8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意义:a、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与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指标 c、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d、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e、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9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有班、课、时三个特点a、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班级是按照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的,且人数和成员固定b、教学内容按学校和学年分成许多有系统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均衡的部分,每部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教学活动,其中每一部分的内容就叫做一课 c、每一课都限定在统一且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优点)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b、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c、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里按照同一进度学习内容,这样就难以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灵活安排教学活动
四、-论述题
(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体差异性、整体互补性
2、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a、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b、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 c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可变性和不均衡性,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结合 d、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互补性,真正实现所有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建立途径
1、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蔼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2、影响因素:a、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b、学生方面: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认识。c、环境方面: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3、建立途径:要建立民主,和蔼亲密、充满活力的理想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种途径:a、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益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c、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维护学生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d、建立教师威信:教师威信的建立不能单靠行政手段来取得,真正的教师威信受四个因素影响:第一,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第二,教师的人格魅力;第三,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第四,教师对评价手段的使用。e、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f、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渴望。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要想使师生关系和
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各个环节的主要工作与要求
1、教学设计(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进度
2、课堂教学(上课):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积极性高,语言规范、板书工整
3、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要求要明确、具体;及时检查认真批改
4、课外辅导: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的学生补习;指导学习方法;对尖子学生作提高性指导;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的帮助;开展课外辅助教学活动。
5、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检查一般分为考查与考试两类:学业成绩的评定有评分和评语两种形式;学业成绩检查评定的基本要求:a、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范围,不出偏题怪题,不搞突然袭击。b、注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考查、考试的次数和时间要统一安排,适当控制,次数不宜过多,并且同一学科两次考试的间隔不宜过短d、评定成绩要客观公正e、及时分析总结
第二篇:大学公共课《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手打总结版
绪论
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的雏形。
2.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 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3.康德认为“只有人需要教育”“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 4.赫尔巴特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代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建构了教育学体系。
5.实用主义教育学是20世纪在美国兴起的思潮,杜威是代表人物,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6.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进”、“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等教育思想。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的“的天下英才二教育之”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和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有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火顺从于天。宋代朱熹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法院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法 利托尔诺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起源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生活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产生的基本观点。
教育的交往起源论: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我国 叶澜 教育无阶级性
奴隶社会初期,教育作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已经初现雏形,最具代表性的是学校的出现。四大书院:白鹿洞、嵩阳、应天府、岳麓
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同属古代教育的范畴。
1、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和知己哦啊人员
2、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学校教育
3、教育内容已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内容封闭保守,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和死记
5、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的认识
现代教育:
1、教育加快民主化进程
2、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3、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开放
4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5、教育形式和手段发生重大改变
6、国际教育与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7、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这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几哦啊与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3、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张志经济制度的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A、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和创造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由于政治、经济制度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之上,所以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的确定又必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是指的人的个体发展,其基本定义可以理解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身体的发展至机体各种组织系统或器官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里的发展指个体任职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前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后者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a、遗传b、环境c、教育d、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因素
1、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是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
1、环境影响这一串可能性能否得以现实
2、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性质和方向
3、环境制约着人的发挥在那速度和水平
4、环境是造成人的发展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因素(主导)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性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目的,克服其他影响的自发性。有计划,克服其他影响的偶然性。有系统,克服片段性。是一种专业化行为,克服盲目性。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1、个体主观能动性使人身心发展的主观内在力量来源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的促进个体的发展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确立“最近发展区”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 D、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 E、个体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要求教育因势利导、顺应规律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A、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指明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等发展方面的要求,以期受教育者系形成某种身心素质。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B、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指明受教育者要成为何种社会角色,满足何种社会需同什么阶级利益服务 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理想的教育目的、正式的、教育者理解的、教育者操作的、实现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类型结构:
根据实现特点划分、根据作用特点划分、根据指定方式划分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选择、控制、激励、依据、评价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典型性观点:
1、个人本位论:捷克 夸美纽斯、法 卢梭、中 孟轲:::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是人性得以完善化。
2、社会本位论:法 涂尔干 孔德、德 纳托普、古希腊 柏拉图。:::从社会的需要出发,认为认识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结果只能一起社会功能加一衡量,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3、教育无目的论
4、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在教育目的的选择上,需要切实兼顾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和社会性,时期个性化和社会化平衡统一的发展。
教育同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 我国的教育目的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现阶段的我国教育的精神实质: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B、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智育是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 劳动教育技术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相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a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认的主动性和潜能的教育。
B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素质教育是全民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C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品德、文化 D素质教育的基础性。避免只抓少数尖子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素质的提高。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是学生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制度的基本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者行动准则。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学校之间的衔接关系。现代学制类型:
双轨制:欧洲现代教育 单轨制:美国是最早产生单轨制的国家。单轨制是指,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统一的直线系统,形成由下而上的互相衔接的学制。综合学制:苏联 我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第一部现代学制的诞生《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由于各种原因未得实行。清政府又于1904年1月13日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学制。整个学制长达29年,是我过历史上最长的学制。
《壬子葵丑学制》第一个资产阶级的学制。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教育制度的合成。
”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确定了小学到中学阶段的“六三三学制".学制的层次结构: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e高等教育
1986年4月,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我国教育走上法制化的正常轨道,义务教育从此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2006年6月: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的作用:教师担负着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能、教师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教师的专业的标准: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训练、专业自主、专业发展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见手机相册)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具有完整属性的人(3)学生是成长的人 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最基本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育关系,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伦理关系。关系类型:
1、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师生观。
2、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以杜维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观点。
3、走向交往对话的师生关系。
第七章 课程论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影响课程的因素:社会 学生 知识
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而形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也成经验课程,是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一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根据学校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特点,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必修课程: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要求全体学生或每一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和种类。
选修课程:教育系统和教学机构规定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的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线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潜在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因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
1918年,随着博比特的《课程》一书的问世,课程论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拉开了其蓬勃发展的序幕。
知识中心课程论:也叫学科中心课程论,这是课程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影响范围最大的的课程理论。起源于19世纪英国斯宾塞的课程理论和德国的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到20世纪上、中叶,其典型代表是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课程的文本形式:
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从我国看来,课程标准当前即之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文件。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目标
4、实施建议
5、附录
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课程课本。
课程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或相对完整阶段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第八章:教学的基本原理 教学概述:
教学概念: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育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递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递知识经验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经验经过科学编排成为教学内容,又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传递。
二、教学时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时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主体)课程内容(主要信息)教学手段(方法方式)教学过程的特点:间接性、发展性、教育性、双边性、互动性
一、教学是师生双边交往的活动
二、教学是师生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
基本矛盾:
1、教师与学生
2、教师与教学内容
3、教师与教学手段
4、学生与教学内容
5、学生与教学手段
6、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主要矛盾:学生与所学知识的矛盾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领会知识经验
三、巩固知识经验
四、运用知识经验
五、检查反思改进
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提出的客观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二、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应
三、教学原则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感知教材,获得生动表象,丰富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使教学充满趣味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直观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讲求实际效果
2、慎加选择,注意典型性
3、再直观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使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已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媒介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九章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的组织:
班级授课制概述:又称教学课堂,它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有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实践表对班级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指导。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班级授课的优越性:见手机相册 班级授课的局限性:见手机相册 复式教学:是教师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
教学工作的实施:五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价。
第十章 德语的基本理论
德育概述:广义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狭义的德育专职道德教育,是影响和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
道德和品德:是的雨中经常运用的两个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品德是一定的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经常地、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拼的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离开道德谈不上个体的品德;社会道德只有转化为个体的品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德育就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把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并促进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德语的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促进个体治愈的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
2、德育的经济功能
3、德育的文化功能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也就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社会需要、受教育者品的发展的特点与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相关法律政策
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界说
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与工作流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得到的发展实际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关键性矛盾。
德育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和谐统一的培养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我国的德育工作者根据德育实践经验,将德育过程的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多端性:即从整个社会来看,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得到的构成与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从学生个人来看,由于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影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的道德面貌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小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十一章 德育的组织与实施
德育途径:
一、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
1、通过德育课程进行德育
2、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德育
3、通过综合实践课进行德育
二、通过班主任工作进行德育
1、通过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进行德育
2、通过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德育
3、通过协调性工作进行德育
三、通过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德育
1、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2、课外教育活动
3、校外教育活动
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德育
1、通过优化校园环境进行德育
2、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行德育
3、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德育
4、通过学校制度建设进行德育
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情感陶冶法
四、世纪锻炼法
五、自我教育法
六、品的评价法
德育评价: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在英语中,评价一词的词源含义是引出和阐发价值。德育评价指的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
十二章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教学方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体系。是构成学校这一社会组织体系的细胞,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单位。
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教学管理、活动管理。(详细见手机相册)
班主任的角色与职能: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重要角色,负责班级的各项组织和管理工作,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骨干力量,沟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
1、什么事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产生,就是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没有 3)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4)教育的本质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承认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所有人都能享受学校教育,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4、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性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
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
5、请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发展的发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社会环境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源泉,在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发展身心、获得生活经验、获得语言和知识的能力,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2)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儿童只能在给定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抗拒或摆脱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活和发展。但环境起到多大作用,取决于个人对环境的态度和选择,只有引起他兴趣的环境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3)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还能选择和改造环境。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人的各种可能的发展。
6、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地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
4)警惕“学校消亡论”、“教师取消论”和“教育万能论。
7、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这种功能?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积极作用?
答: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期达成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教育引起 社会变迁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同时教育还具有隐性功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后者正是导致其他社会变迁的条件。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8、什么是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职业岗位等转换、调动,以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抱负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具有多重意义:1)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个人物质上、事业上、家庭上等多方面的成功,实现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对社会而言,可以通过提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对教育本身而言,也可以再提高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本身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流动功能更加凸显,1)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9、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内涵?
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就是指再国家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结构。包括四个层级: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包括1)身心素质作出规定:知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这是教育目的的结构的核心部分;2)社会价值: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求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级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10、个人本位论是什么?社会本位论是什么?对人的培养和成长有何重大意义?
个人本体论是指教育的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观点:1)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挥职能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是指教育的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来决定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观点:1)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2)社 会价值服务。
个人本体论意义:个人本体论在解放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教育要从人的自身需求出发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若片面只强调个人需求。而一味贬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也是错误的,必然导致教育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
社会本位论意义:教育的社会作用十分重要,教育满足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但抹杀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也是不正确的,极易破坏教育的因材施教和主动活泼,导致对人身心、个性的压抑和璀璨。所以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要兼顾个人和社会双方的需要。
11、什么是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12、现代学制的变革有哪些趋势?你认为我国的现行学制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好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西欧的双轨学制则正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并轨,小学和初中已基本并轨。这就使原先的双轨学制演变成了分支型学制,即下段单轨,上段多轨。近年来欧洲高中有向综合高中发展的明显趋势,说明这种单轨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可以说,欧洲学制的发展变化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的完整轨迹。
我国现行学制是由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的改革趋势应是完善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13、什么是课程?谈谈自己的理解。(先谈谈别人的理解)
1)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如小学课程、中学课程均指课程总体。狭义的课程,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可指任何一门学科为课程。
2)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14、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和你的感受,谈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P155
15、什么是教学?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16、有哪些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1)夸美纽斯:在教学上强调一切知识都从感知开始,第一个提出直观教学原则;(2)卢梭:在教育上主张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遵循儿童自然;(3)斐斯泰洛齐:运用实物教学和学生活动来形成学生的概念;(4)赫尔巴特:建立系统知识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方法;(5)福禄培尔:组织引导儿童活动;(6)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看成是儿童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与解决的能动的活动过程,包括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或问题教学法;(7)克伯屈:设计教学法;(8)伯克:个别教学法;(9)柏克赫斯特:为了给学生学习上的充分自由和注重学校的社会化,创立了道尔顿实验室制;(10)华虚朋:创立了文纳特卡制
17、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
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上课制
班级上课制的优点: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18、为什么中小学教育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势,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班主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起纽带作用,他按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学校的教育要求,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负责把学生培育好;
19、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应具备的素养:(1)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宽厚的文化素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育研究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不完整):(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
(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20、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什么是教育公平?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涉及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尤其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对人发展和前途具有深远影响,所以要实现教育公平。
21、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2、如何才能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
23、杜威的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有何不同?
24、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请联系实际说明你是怎样领悟这句话的?
25、为什么说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26、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教师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如何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
第四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现代学校教育: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
2、学制: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的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 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规定。
3、教学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奇妙绝是
其避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4、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5、教学日志:记录下教师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自己的反思和阐释,这是帮助教师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方法。
6、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
7、课程标准: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的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8、整合课程: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9、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现行课程以外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一般包括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三种类型。
10、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11、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
12、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育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13、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14、复式教学: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里,由一个老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5、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心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
16、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17、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学工作者或学校的一线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领域、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专业教育研究者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定位、诊断、制定解决的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行动。
18、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放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
19、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20、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简答题:
1、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2、文化功能
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活化文化,文化选择,文化批判,文化交流、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
3、学校德育的原则
原则——客观真实性、整体系统性、辩证发展性、正面教育性、知行一致、尊重平等
4、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设计者
教师应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 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5、完善的情感智力和品质
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心中要有爱、做自律的榜样、有热心和幽默感、有可信任感
6、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
7、泰勒原理的内容
确定教育目的
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8、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2)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以教材为主的间接知识。
(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功能。
(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也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德精神;同时,教师的品德言行,对学生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9、学生的总体性综合表现
(1)、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2)、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3)、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
10、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特点
(1)、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是一种“目的——手段”范式的教学理论研究。
(2)、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形成了“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接受”的教学过程观,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观和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观。
(3)这是一种以教师为重心的教学理论。
11、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3)、坚持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从评课的角度来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理念:促使人上进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3)教学活动:丰富多样
(4)教学素质:教学态度、方法、语言、板书、学科专业技能、教学组织、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等充满生命活力
(5)教学效果: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使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3、评课的标准
(1)、教学态度
(2)、教学方法
(3)、教学组织安排
(4)、教学语言
(5)、课堂板书
(6)、教态(7)、学科专业技能
(8)、应变能力
(9)、教学媒体(10)、教学设计
14、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2)、学生的概括水平(3)、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4)、学生的智力水平(5)、定势
15、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1)、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学校人身伤害侵权责任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2)、学校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3)、学校的行为违法(4)、学校行为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5)、学校主观上有过错
16、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1)、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2)、行政方式,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3)、仲裁和调节等方式,主要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
论述题:
1、个体发展功能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现代学校教育的所有职能归根到底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因此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是最为直接和内在的功能。具体来讲,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
第二、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加速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上,即通过教育来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知识、科技文化,抵制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因其传授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高速化的特点,指导或规范人的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目标水平,进而对人的智力、特殊才能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
第三、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增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2、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2)、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3、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1)、教师不经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3)、4、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合作——整合团队智慧; 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5、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重要作用(P51)
(1)、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动态因果联系。
(2)、教师又进行“对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
(3)、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4)、帮助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6、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确立校本教育宗旨,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学。
(2)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建立课程行动研究协作队伍是关键。
(3)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也不例外。
(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体现自身教育宗旨的教育环境,以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积极推进教育革新、勇于追求成功的氛围。(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
7、挖掘课程内容的方式(P83)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3)、创造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6)、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8)、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8、新课改的基本特征
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9、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P92)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2、进一步体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3、进一步实现学科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创新取向;
6、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0、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P125)
1、倡导多元的教学目标;
2、强调整合的课程内容;
3、提倡建构的知识学习;
4、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5、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6、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7、强调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11、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内容(P203)
1、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2、评价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契机;
3、评价来源应该是学生活动;
4、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
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
12、建构主义思想对教学评价的启示(p205)
1、有效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要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
3、有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以及时间、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旨在是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1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的特点
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14、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改革。
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5、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16、中学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中学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负有特殊使命的教师,承担着全面管理班级的重任,其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是:(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4)、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17、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的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设计班集体建设环境 选拔和培养学生班干部 组织班级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第五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孔子:办学校、设六艺,因材施教
2.苏格拉底:产婆术
3.《学记》蔵息相辅、长善救失、预时孙摩、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是中国乃至世界
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4.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
学的产生
5.康德:德国哲学家,在大学教授教育学,实现了教育的理想化发展
6.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学家,他是第一个提出要是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西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者,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被看成科学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7.凯洛夫:苏联《教育学》
8.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教育过程》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起源说的三种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利托尔诺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看做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天生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按照生物学规律进行的。这种看法只看到了动物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形式上的相似,没有看到本质的不同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他们提出模仿是教育的起源,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生产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为教育提供了社会需要的内容----劳动经验,教育对象----发达的智力,经验传递的工具----语言
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状态和特点
状态: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此时还没有产生 特点:教育的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1)从教育者来看,没有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
2)从受教育者来看,没有形成稳定的专门的学生
3)从教育内容来看,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从教育手段和方法来看,教育的工具是口语,方法是模仿
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
特点
1.由于社会分工,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老师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近现代工业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教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三)教育形式多样化
(四)终身教育理念形成(五)通才性、全面性的教育目标
第三章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质的特性及其表现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三)“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四)教育组织是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与学的矛盾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
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1、生产力的影响:生产力是教育的物质基础,制约教育的规模、速度,教育结构和培养资格,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资料所有权----受教育机会、内容
人们相互之间地位-----教育权利平等
产品分配形式-----教育支付能力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制约教育性质、目的2、决定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
3、影响部分课程和教学内容
4、政治的多极化推动教育民主论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传统制约教育内容
2、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
3、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
教育功能的定义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变革发展、传播思想
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 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② 活化文化的功能
③ 文化选择功能
④ 文化批判功能
⑤ 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⑥ 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己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产生能动作用 表现: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传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互补性
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不同
3、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可变性和不均衡性,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结合4、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整体互补性,真正实现所有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影响生理 环境 教育
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
个体思想意识、行为以及职业意识和角色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差异充分形成、独特性、创造性
2、个体的谋生和享用功能
第五章教育目的含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意义和作用:
1、导向作用
对人才培养的定向作用、2、激励作用
3、调控作用 :教育活动
4、选择作用:途径、方法、形式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及其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发展个性,增进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福禄培尔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代表人物:孔子、英国斯宾塞、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① 人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一致
② 劳动分工是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③ 大机器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④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⑤ 共产主义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脑力体力协调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的人才
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提高素质,发挥潜力、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第六章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学制的含义
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其代表国家
双轨学制:西欧、英国
单轨学制:北美,美国
分支型学制:苏联 中国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职业的特点: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个体性和群体协作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 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1、教师的道德形象(敬业、奉献)
2、教师的文化形象(传递、维护文化)
3、教师的人格形象(乐观坚强、、性格开朗、)
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2、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4、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4、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5、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了解和研究学生、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建立教师威信、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6、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对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渴望
第八章课程
课程: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