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常规知识
1、统一性、多端性是就德育过程的心理要素而言。
2、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是主体自觉性原则内涵。
3、给教育学提出研究课题的是社会因素。
4、教育的职能是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5、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是教育目的。
6、主张按学科体系分科教学的叫学科课程论。
7、作为办学基本纲领和依据的是课程计划。
8、教学是联系社会和新生一代的桥梁的它的发展性作用。
9、“自学辅导”是读书指导法一种方式。
10、教学链锁式结构的组成部分叫课的结构。
11、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就德育过程的外部源泉而言。
12、对实验教育学作了系统论述的教育家是拉伊。
13、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
14、教育目的的结构核心部分是规定所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
15、不重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学科课程论的缺点。
16、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
17、当代重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因是科技迅猛发展对人才的挑战。
18、教学中要处理好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必须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19、德育影响与环境影响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有目的。
20、全方位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首先要树立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思想,这是因为教育的超前性。
21、主张开设某些学科训练学生智力的理论是形式教育论。
22、国家对各科教学的统一要求及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教学计划。
23、教学过程的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
24、教育的历史性是说教育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
25、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作出一定限制。
26、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指为学生发展定向、抉择、奠基。
27、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设想或规定的是教育目标。
28、学校家庭社会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工作,这体现了教育目标的协调作用。
29、主张以儿童本身的社会生活为中心制定课程的叫活动课程论。30、主张课程内容以训练学生心智为主的叫形成教育说。
31、“相对完整”是我国编制课程的原则。
32、主张按照知识体系组织教材的方式谓之逻辑方式。
33、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的教学形式叫班级上课制。
34、教师为教学设计的微观蓝图是课时计划。
35、旨在对青少年进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观教育的叫内部动力。
36、主动性自觉性是教德育过程的内部动力而言。
37、教学大纲是国家对一门学科的教学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
38、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39、旨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叫品德教育。40、教育的职能是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41、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是教育目的。
42、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是着发展性间接性。
43、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活动和交往。
44、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社会实践。
45、我国近代第第一个得到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46、下列不属于教学计划的内容是课程改革。
47、提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这五段教学过程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
48、强调用发现法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49、儿音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相统一的原则是整体优化。50、我国在西周时就有了教育考评制度。
51、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52、教育理论界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专著是《普通教育学》。
53、封建官僚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等级性。
5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
55、国家对学校各个时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的节日规定体现在教学计划中。56、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导》中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57、主张学校应用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无关紧要。该观点是实质教育论。
58、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59、世界上最早提出“公共学前教育”及“男女同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柏拉图。
60、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试图在社会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目的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方法论。
61、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中所提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德智体。62、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
63、、被美国科学院院长普雷斯批评为“没有星星的天文学、没有花朵的植物学、没有山脉、谷地的地质学”的是课程结构论。
64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这是一堂好课内容正确的标准所要求的。65、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属于思想教育。
66、(1)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2)普通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校教育。
67、教育规律包含:教育内部诸因素和其他社会现象间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
68、我国最早论述教育学的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专著是柏拉图的《理想国》。69、教育学的独立形态最早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形成。
70、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将教育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71、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永恒性。
(1)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2)历史性,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3)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72、教育者的概念是:凡是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73、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74、杜咸的儿童中心教育理论违背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规律。75、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主张教学走在发展前面。76、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是先天因素。
77、体育是进行其他各教育的生理基础/重要条件。
78、讲述的概念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食物产生变化的过程。79、(1)分年龄期进行施教是受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规律制约的。
(2)循序渐进体现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因材施教体现了个别差异性。80、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81、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82、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培养人实现。
83、培养目标的概念是规定所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
84、在智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而以为无药可救,违背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85、学校、家庭、社会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工作,这体现教育目标的协调作用。
86、过程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领会知识。
87、(1)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2)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德、涂尔干。
88、重视儿童兴趣需要和教材心理组织的课程是活动课程论。89、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
90、学科课程的特点是: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91、“相对完整”是我们编制课程的原则。
92、教科书编排时,一门学科要按一定的内容和系统性排列,前后内容不重复,这样的编排称作直线式。
93、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94、德育过程中,知与行统一;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
95、教学过程的简捷性特点是指教学,促使人类文化科学知识迅速再生。96、教学过程具有引导性、简捷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二、常见的作家、作品与理论
1、布卢姆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2、格赛尔——成熟决定论
3、涂尔干——社会本位论
4、克伯屈——活动课程论
5、瓦?根舍因——范例式
6、赫尔巴特——(1)五段教学法
(2)《普通教育学》(3)教师中心主义
7、维果茨基理论——“最近发展区”
8、帕克赫斯特——道尔顿制
9、马卡连柯——(1)并行性原则(2)《平等教育影响》(3)《教育诗篇》
10、韩愈——《师说》
11、拉伊——《实验教育学》
12、布鲁纳——(1)《教育过程》(2)“发现法”教学(3)课程结构论
1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4、霍尔——遗传决定论
15、杜威——(1)五步教学法(2)《民本主义与教育》(3)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无目的论
16、布拉维尔德——改造主义课程论
17、苏格拉底——“产婆术”
18、夸美纽斯——(1)《大教学论》(2)班级授课制(3)泛智主义
1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0、洛克——(1)形式训练的倡导者(2)形式教育说(3)《教育漫话》
21、凯洛夫——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22、斯金纳——程序教学
23、柏拉图——《理想国》
24、康德——人是教育的产物
25、卢梭——(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2)自然教育论(3)《爱弥儿》
26、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27、华生——环境决定论
28、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论
29、《学记》——教学相长
30、孔子——(1)有教无类(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1、陶行知——(1)社会即学校(2)《小先生》
32、凯洛夫——1939年《教育学》
33、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4、孟禄——心理起源论
35、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36、斯宾塞——(1)实质教育论(2)功利主义(3)《教育论》
39、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简答、论述
1、现代德育方法有哪些?
答:(1)说服教育法(2)榜样教育法(3)陶冶教育法(4)自我修养法(5)学校心里咨询法(6)品德评价法。
2、简述教学的原则?
答:(1)循序渐进的原则(2)因材施教的原则(3)启发诱导原则(4)联系实际原则(5)直观性原则(6)巩固性原则,7)量力性原则。
3、简述现代教育目的的内涵?
答:现代教育的概念,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4、简述现代教育的结构?
答: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5、简述现代教育目的的特点?
答:第一,宏观性;第二,预期性;第三,强制性;第四,时代性。
6、简述现代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激励功能(2)指导功能(3)评价功能。
7、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1)生产力的影响;(2)生产关系的影响;(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制约。
8、简述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
答:(1)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为依据进行的分类: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第二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
(2)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进行的分类:第一,个人本位论;第二,社会本位论;第三,生活本位论。
(3)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依据进行的分类:第一,应然的目的;第二,实然的目的。
9、现代教育目的的科学分类的依据?
答:(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0、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答:(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的标准;(4)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11、简述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内涵?
答:(1)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五个方面所组成。(2)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第一,我国教育目的规定这五育事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五育之间事相互独立的有区别的;第三,五育不可以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的;第四,各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第五,要注重五育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坚持五育并举,但不代表均衡发展。
12、简述现代课程的特点?
答:(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6)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13、简述现代课程的类型?
答:(1)以教育目标为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以知识性质为划分标准: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本位课程。
(3)以课程决策层次为划分标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划分的标准:正规课程,潜在课程和悬缺课程。
14、简述现代课程结构的特点?
答:(1)目的性,(2)稳定性,(3)层次性。(4)整体性
15、简述现代课程的实施取向?
答:第一,忠实取向;第二,相互调试取向;第三,创生取向。
16、简述影响现代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第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第二,课程决策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第三,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专业发展水平;第四,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第五,外部因素的支持。
17、现代课程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答:依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及教育价值,而对课程系统的各个方面以及课程整体所做出的价值判断过程。
18、简述现代课程评价的功能?
答:第一,导向功能;第二,调控功能;第三,管理功能;第四,研究功能。
19、简述现代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答:第一,对教育目标的评价;第二,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评价;第三,对教材的评价;第四,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第五,对教师的评价;第六,对学生的评价。
17、简述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答:(1)社会发展事课程改革的外部动因;(2)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的发展完善事课程改革的内部动因。
18、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的问题? 答:(1)课程改革必须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4)课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5)课程向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方向发展;(6)课程向个性化和多养化方向发展;(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1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第一,改变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学科本位和科目过多,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第三,改变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习兴趣;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第五,改变过分强调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20、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答:(1)课程目标的创新:第一,价值取向的创新;第二,表述方式的创新;第三,具体内容的创新。
(2)课程结构的创新:第一,新课程的均匀性;第二,新课程的综合性;第三,新课程的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第一,指导思想的创新;第二,表述方式的创新;第三价值取向的创新。(4)教学方式的创新:第一。注重探究教学;第二,提倡合作学习;第三,关注体验性教学;第四,走向自主创新学习。
(5)课程评价的创新:第一,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第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第三,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
21、师生关系
答:(1)内容:第一,教育关系,基本表现形式,也是核心。老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学生事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第二,心里关系,因情感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里关系。
第三,伦理关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折射着社会的一般的伦理规范,师生关系也为一种鲜明的伦理关系。
(2)现代师生关系的类型: 第一,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只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主体地位的存在。第二,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特点事教师的权威意思淡化,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作用,教师居于旁观者地位。
第三,民主——参与型师生关系;特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合作与相互信任(3)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
(4)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爱护尊重学生。
22、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一,发展的顺序性;第二,发展的阶段性;第三,发展的差异性;第四,发展的不均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首先,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最后,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3)现代教育与个体个性化:
第一,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第二,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23、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答:第一,道德内化;第二,智力内化;第三,知识内化。
24、现代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答:(1)教育与生理发展:首先,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其次,教育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2)教育与心理发展,第一,教育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第二,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25、论述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答:(1)一方面,现代教育有社会制约性。
①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第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②政治经济制度: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体制。
③文化:第一,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第二,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第三,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改革。
④科学技术:第一,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第二,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第三,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
⑤人口:第一,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规模和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第二,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第三,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2)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①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现代经济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第三,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②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现代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第二现代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第三,现代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事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③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一,现代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第二,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第三,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④现代教育的科技功能:第一现代教育事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第二,现代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第三,现代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思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⑤现代教育的人口功能:第一,现代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第二,现代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第三,现代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取向合理化;第四,现代教育有助于人口迁移。
26、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哪几种关系?
答:第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第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第三,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第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第五,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27、简述现代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第一,一般教学方法;第二,发展专项能力的教学方法。
28、简述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运用策略?
答:第一,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体系;第二,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第三,注重教学方法试试过程中的多变互动;第四,注重教学方法试验的优化提取;第五,注重教学方法原则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第六,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
29、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30、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第一,改革完善班级授课制,促进教学单位合理化;第二,综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第三,个别化教学成为改革方向。
3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查和评定
32、教学评价的功能:第一,导向功能;第二,诊断功能;第三,反馈激励功能;第四,发展功能。
32、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第一,诊断性评价;第二,形成性评价;第三,总结性评价。
33、现代教学评价的改革:第一,在评价目标上,更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第二,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学生参与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第三,在评价内容上,更加重视纵横俩维度的全方位评价。第四,在评价方法上,更加重视科学性,主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第五,在评价中心上,注重过程,强调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第二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1题(2)分
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是
A、奥苏贝尔
B、斯金纳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答案:A
第2题(2)分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大学教育
B、高中教育
C、初中教育
D、小学教育 答案:D
第3题(2)分
对学习的解释着眼于外在的、可观擦到的行为,而不是内心的心智反应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理性主义学习答案:C
第4题(2)分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
A、练习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演示法 答案:D
第5题(2)分
古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制
C、道尔顿制
D、个别教学 答案:D
第6题(2)分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学生 答案:D
第7题(2)分
“程序教学”模式是由谁推广发展的 A、布卢姆
B、布鲁纳
C、斯金纳
D、罗杰斯 答案:C
第8题(2)分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小组中有明确的分工,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方式的学习属于
A、自主学习
B、探究式学习
C、合作学习
D、分组学习答案:C
第9题(2)分
我国考试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
A、科举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和征辟制
D、举荐制 答案:C
第10题(2)分
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A、教学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教育政策 答案:A
第11题(2)分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答案:B
第16题(2)分
根据考试目的可以将考试分为
A、个别考试和团体考试
B、测评考试和选拔考试
C、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 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
A、教育目的B、教育手段
C、教育制度
D、教育目标 答案:C
第12题(2)分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核心是
A、有意义学习
B、无意义学习
C、主动学习
D、自主学习答案:A
第13题(2)分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答案:A
第14题(2)分
学校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答案:A
第15题(2)分
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学生
D、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答案:B
第17题(2)分 布卢姆提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学校所教的一切东西”是以下哪种教学模式的内容
A、“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B、“发消学习”教学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D、“暗示教学”模式 答案:A
第18题(2)分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辅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是
A、“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B、“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C、“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D、“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答案:B
第19题(2)分
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于哪一年正式废除
A、1904 B、1905 C、1906 D、1907 答案:B
第20题(2)分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一般都实行
A、校长负责制
B、集体管理
C、教师负责制
D、校长负责与集体管理 答案:A
二、多选题 第21题(4)分
影响学习的因素有:
A、学生
B、教师
C、学校
D、家庭
E、社会
答案:A|B|C|D|E
第22题(4)分
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
A、定向功能
B、调控功能
C、评价功能
D、经济功能
E、政治功能 答案:A|B|C
第23题(4)分 义务教育的特点
A、公平性
B、法制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E、免费性 答案:C|D|E
第24题(4)分
影响考试制度的外部因素有:
A、教学课程
B、政治因素
C、人口因素
D、传统文化因素
E、教学目标 答案:B|C|D
第25题(4)分
作为教育支柱的四种学习是: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实现自我E、学会独立
..答案:A|B|C|D
第1题(2)分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
A、教育目的B、教育手段
C、教育制度
D、教育目标 答案:C
第2题(2)分
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是
A、奥苏贝尔
B、斯金纳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答案:A
第3题(2)分
学校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答案:A
第4题(2)分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A
第5题(2)分
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3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93年 答案:C
..第6题(2)分
地方政府拥有制定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分配教育资源、制定地方教育法规等权利属于哪种教育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制
B、地方分权制
C、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D、地方集权制 答案:B
第7题(2)分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大学教育
B、高中教育
C、初中教育
D、小学教育 答案:D
第8题(2)分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核心是
A、有意义学习
B、无意义学习
C、主动学习
D、自主学习答案:A
第9题(2)分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
A、练习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演示法 答案:D
第10题(2)分
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学生 答案:B
第11题(2)分
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A、教学目的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教育政策 答案:A
第12题(2)分
课程是按什么标准分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A、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
B、课程的存在方式
C、课程设置形式
D、课程实施方式 答案:C
第13题(2)分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一般都实行
A、校长负责制
B、集体管理
C、教师负责制
D、校长负责与集体管理 答案:A
第14题(2)分
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
A、智育
B、管理
C、教学
D、德育 答案:C
第15题(2)分
古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制
C、道尔顿制
D、个别教学
..答案:D
第16题(2)分
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答案:D
第17题(2)分
标志着封建传统学制的结束,实行新的学制的开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第18题(2)分
规定了学科的教育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的是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课程计划
D、教学标准 答案:A
第19题(2)分
对学习的解释着眼于外在的、可观擦到的行为,而不是内心的心智反应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理性主义学习答案:C
第20题(2)分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答案:A
二、多选题 第21题(4)分
根据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可以将将其划分为
A、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D、要素主义的教育目的E、教育无目的 答案:A|B|C|D|E
第22题(4)分 义务教育的特点
A、公平性
B、法制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E、免费性 答案:C|D|E
第23题(4)分
作为教育支柱的四种学习是: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实现自我E、学会独立 答案:A|B|C|D
第24题(4)分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顺序是: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说
C、拟订计划
D、验证假说
E、交流提高 答案:A|B|C|D|E
第25题(4)分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有
..A、教材编写
B、教学科目的设置及开设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E、学年考试安排 答案:B|C|D
一、单选题 第1题(2)分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卢梭《爱弥儿》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赫尔巴特《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D、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答案:C
第2题(2)分
下面哪位教育学家在其著作《教育漫画》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A、洛克
B、卢梭
C、蒙台梭利
D、裴斯泰洛奇 答案:A
第3题(2)分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B、生产劳动
C、社会实践
D、教育 答案:A
第4题(2)分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A、培养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培养四有公民
C、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
D、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答案:D
第5题(2)分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桑代克
C、卢梭
D、皮亚杰 答案:A
第6题(2)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斯金纳
C、维果茨基
D、洛克 答案:C
第7题(2)分 教科书又称为:
A、教材
B、课本
C、试听教材
D、课程 答案:B
第8题(2)分
一般而言,中等难度的题目应占:
A、30% B、40% C、50% D、60% 答案:D
第9题(2)分
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C
第10题(2)分
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A、教学目的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教育政策 答案:A
第11题(2)分
课程是按什么标准分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A、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
B、课程的存在方式
C、课程设置形式
D、课程实施方式 答案:C
第12题(2)分
标志着封建传统学制的结束,实行新的学制的开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第13题(2)分
地方政府拥有制定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分配教育资源、制定地方教育法规等权利属于哪种教育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制
B、地方分权制
C、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D、地方集权制 答案:B
第14题(2)分
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
A、智育
B、管理
C、教学
D、德育 答案:C
第15题(2)分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制 答案:A
第16题(2)分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A
第17题(2)分
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答案:D
第18题(2)分
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3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93年 答案:C
第19题(2)分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一般都实行
A、校长负责制
B、集体管理
C、教师负责制
D、校长负责与集体管理 答案:A
第20题(2)分
规定了学科的教育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的是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课程计划
D、教学标准 答案:A
二、多选题 第21题(4)分
根据教育目的的历史形态,可以划分为:
A、理想的教育目的B、现实的教育目的C、古代教育目的D、现代教育目的E、后现代教育目的 答案:C|D|E
第22题(4)分
影响考试制度的教育系统内部因素有
A、教学课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
E、教学方法 答案:A|B
第23题(4)分 义务教育的特点
A、公平性
B、法制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E、免费性 答案:C|D|E
第24题(4)分 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
A、学习能力
B、智力
C、体力
D、创造才能
E、模仿能力 答案:B|C|D
第25题(4)分
教师的职后教育主要形式有
A、教师进修
B、短期培训
C、入职培训
..D、培训
E、岗前培训 答案:A|B
三、论述题
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案:P138—P141
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答案:P233
论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案:P150
简述地方分权管理模式的利与弊 答案:P40
论述教学的意义 答案:P94
第三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田园诗歌的杰作,人性至善之赞歌
——《边城》教学设计
课型:品读课
高二必修五教材:沈从文的《边城》节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积累一些优美句子。
[能力目标]:(1)学生反复朗读《边城》,能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2)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3)学生归纳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4)学生通过学习,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以及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
二、教学设想
从阅读入手,通过多次诵读引导学生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结合优美的图片和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将这篇课文作为一篇美文来欣赏,并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去不断地感悟和体会本文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情爱美和语言美,使这节课成为一节鉴赏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能适当进行点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重点、难点(1)走进人物心理世界,体会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小说中的人性美
(2)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美丽的小城是哪个地方吗?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其中包括著名画家黄永玉,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要想从一本经典著作中了解到这个山川明丽的小城,我们不得不想起沈从文的《边城》。“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作者的简介
沈从文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他的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中的代表作。
3、《边城》的情节
《边城》主要写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心怀内疚,抛下翠翠离开了家乡去找哥哥。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语气,体会感情。
(三)整体感悟,感受“人性”,把握主旨。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情节结构: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四)课堂讨论
1、同学们都已经朗读了课文,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生: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普通: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很有美感。
生:我觉得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丽的风光,山美、水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城。风景秀美,山川明丽。(风景美)生:我觉得边城的风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赛龙舟,还有最美的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师: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风俗美)师:在作者笔下,爱情、祖孙情、兄弟情、乡亲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总之,“边城”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是个世外桃源。(情爱美)
2、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翠翠的淡淡的凄凉其实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另外还有一个暗示的作用。
3、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4、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5、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分析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6、“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7、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风光恬淡怡人,民风、民俗纯朴感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让我们用几个词来概括这些普通人的人性美,并说出理由。
明确:《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征:
翠翠的形象是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呈现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
8、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表达了他们对爱情执着。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我们了解到了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那种自然的、健康的、优美的“人生形式”,在这种生命的状态里充满了真、善、美与爱,希望我们的人生形式中也能或多或少的浸染到这份情怀。
(六)、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七)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人性美的小作文。
第四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现代学校教育: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
2、学制: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的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 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规定。
3、教学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奇妙绝是
其避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4、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5、教学日志:记录下教师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自己的反思和阐释,这是帮助教师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方法。
6、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
7、课程标准: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的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8、整合课程: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9、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现行课程以外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一般包括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三种类型。
10、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11、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
12、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育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13、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14、复式教学: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里,由一个老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5、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心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
16、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17、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学工作者或学校的一线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领域、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专业教育研究者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定位、诊断、制定解决的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行动。
18、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放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
19、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20、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简答题:
1、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2、文化功能
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活化文化,文化选择,文化批判,文化交流、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
3、学校德育的原则
原则——客观真实性、整体系统性、辩证发展性、正面教育性、知行一致、尊重平等
4、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设计者
教师应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 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5、完善的情感智力和品质
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心中要有爱、做自律的榜样、有热心和幽默感、有可信任感
6、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
7、泰勒原理的内容
确定教育目的
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8、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2)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以教材为主的间接知识。
(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功能。
(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也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德精神;同时,教师的品德言行,对学生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9、学生的总体性综合表现
(1)、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2)、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3)、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
10、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特点
(1)、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是一种“目的——手段”范式的教学理论研究。
(2)、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形成了“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接受”的教学过程观,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观和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观。
(3)这是一种以教师为重心的教学理论。
11、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3)、坚持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从评课的角度来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理念:促使人上进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3)教学活动:丰富多样
(4)教学素质:教学态度、方法、语言、板书、学科专业技能、教学组织、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等充满生命活力
(5)教学效果: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使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3、评课的标准
(1)、教学态度
(2)、教学方法
(3)、教学组织安排
(4)、教学语言
(5)、课堂板书
(6)、教态(7)、学科专业技能
(8)、应变能力
(9)、教学媒体(10)、教学设计
14、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2)、学生的概括水平(3)、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4)、学生的智力水平(5)、定势
15、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1)、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学校人身伤害侵权责任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2)、学校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3)、学校的行为违法(4)、学校行为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5)、学校主观上有过错
16、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1)、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2)、行政方式,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3)、仲裁和调节等方式,主要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
论述题:
1、个体发展功能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现代学校教育的所有职能归根到底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因此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是最为直接和内在的功能。具体来讲,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
第二、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加速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上,即通过教育来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知识、科技文化,抵制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因其传授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高速化的特点,指导或规范人的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目标水平,进而对人的智力、特殊才能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
第三、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增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2、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2)、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3、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1)、教师不经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3)、4、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合作——整合团队智慧; 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5、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重要作用(P51)
(1)、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动态因果联系。
(2)、教师又进行“对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
(3)、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4)、帮助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6、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确立校本教育宗旨,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学。
(2)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建立课程行动研究协作队伍是关键。
(3)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也不例外。
(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体现自身教育宗旨的教育环境,以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积极推进教育革新、勇于追求成功的氛围。(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
7、挖掘课程内容的方式(P83)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3)、创造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6)、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8)、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8、新课改的基本特征
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9、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P92)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2、进一步体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3、进一步实现学科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创新取向;
6、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0、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P125)
1、倡导多元的教学目标;
2、强调整合的课程内容;
3、提倡建构的知识学习;
4、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5、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6、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7、强调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11、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内容(P203)
1、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2、评价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契机;
3、评价来源应该是学生活动;
4、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
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
12、建构主义思想对教学评价的启示(p205)
1、有效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要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
3、有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以及时间、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旨在是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1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的特点
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14、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改革。
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5、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16、中学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中学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负有特殊使命的教师,承担着全面管理班级的重任,其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是:(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4)、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17、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的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设计班集体建设环境 选拔和培养学生班干部 组织班级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第五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
1、什么事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产生,就是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没有 3)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4)教育的本质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承认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所有人都能享受学校教育,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4、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性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
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
5、请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发展的发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社会环境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源泉,在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发展身心、获得生活经验、获得语言和知识的能力,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2)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儿童只能在给定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抗拒或摆脱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活和发展。但环境起到多大作用,取决于个人对环境的态度和选择,只有引起他兴趣的环境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3)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还能选择和改造环境。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人的各种可能的发展。
6、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地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
4)警惕“学校消亡论”、“教师取消论”和“教育万能论。
7、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这种功能?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积极作用?
答: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期达成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教育引起 社会变迁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同时教育还具有隐性功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后者正是导致其他社会变迁的条件。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8、什么是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职业岗位等转换、调动,以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抱负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具有多重意义:1)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个人物质上、事业上、家庭上等多方面的成功,实现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对社会而言,可以通过提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对教育本身而言,也可以再提高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本身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流动功能更加凸显,1)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9、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内涵?
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就是指再国家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结构。包括四个层级: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包括1)身心素质作出规定:知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这是教育目的的结构的核心部分;2)社会价值: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求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级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10、个人本位论是什么?社会本位论是什么?对人的培养和成长有何重大意义?
个人本体论是指教育的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观点:1)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挥职能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是指教育的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来决定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观点:1)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2)社 会价值服务。
个人本体论意义:个人本体论在解放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教育要从人的自身需求出发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若片面只强调个人需求。而一味贬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也是错误的,必然导致教育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
社会本位论意义:教育的社会作用十分重要,教育满足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但抹杀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也是不正确的,极易破坏教育的因材施教和主动活泼,导致对人身心、个性的压抑和璀璨。所以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要兼顾个人和社会双方的需要。
11、什么是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12、现代学制的变革有哪些趋势?你认为我国的现行学制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好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西欧的双轨学制则正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并轨,小学和初中已基本并轨。这就使原先的双轨学制演变成了分支型学制,即下段单轨,上段多轨。近年来欧洲高中有向综合高中发展的明显趋势,说明这种单轨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可以说,欧洲学制的发展变化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的完整轨迹。
我国现行学制是由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的改革趋势应是完善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13、什么是课程?谈谈自己的理解。(先谈谈别人的理解)
1)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如小学课程、中学课程均指课程总体。狭义的课程,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可指任何一门学科为课程。
2)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14、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和你的感受,谈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P155
15、什么是教学?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16、有哪些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1)夸美纽斯:在教学上强调一切知识都从感知开始,第一个提出直观教学原则;(2)卢梭:在教育上主张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遵循儿童自然;(3)斐斯泰洛齐:运用实物教学和学生活动来形成学生的概念;(4)赫尔巴特:建立系统知识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方法;(5)福禄培尔:组织引导儿童活动;(6)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看成是儿童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与解决的能动的活动过程,包括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或问题教学法;(7)克伯屈:设计教学法;(8)伯克:个别教学法;(9)柏克赫斯特:为了给学生学习上的充分自由和注重学校的社会化,创立了道尔顿实验室制;(10)华虚朋:创立了文纳特卡制
17、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
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上课制
班级上课制的优点: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18、为什么中小学教育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势,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班主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起纽带作用,他按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学校的教育要求,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负责把学生培育好;
19、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应具备的素养:(1)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宽厚的文化素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育研究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不完整):(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
(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20、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什么是教育公平?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涉及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尤其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对人发展和前途具有深远影响,所以要实现教育公平。
21、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2、如何才能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
23、杜威的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有何不同?
24、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请联系实际说明你是怎样领悟这句话的?
25、为什么说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26、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教师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如何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