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察物体案例分析
——《观察物体》案例分析
背景分析: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内容,这节课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的信息容量比较少,学生的兴致不高。因此在新课标精神下,进行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努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数学与探究数学的有力助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我们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信息技术课,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鼠标操作方法,而且经常与幻灯片接触,他们对幻灯片中简单的拖、拉、连线等操作,比较熟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多次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由于练习的需要,有时我会请学生直接上讲台来进行操作。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致会特别高。不仅上台的学生会认真地进行练习,在台下的学生也会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看。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生有强烈的动手欲望,每个学生都想上台,他们认为这是在玩,而不是在上数学课。
设计理念:
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开课时,我运用课件播放《盲人摸象》的动画故事,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形象生动的揭示了本课的主题——如何正确、全面的观察事物。
课中,设计的“拍照”活动,运用高科技数码照相的技术,让学生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拍摄、去评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最后,“闯关”游戏,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对新知进行了充分的巩固。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个性的平台。
在本节课的“闯关”游戏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拖、拉、比等一系列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出观察物体的方法,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任何学生都有平等的表现自我的权利,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让学生进行“拍照”活动、“闯关”游戏等,并不只是为了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时让学生在边操作、边体会、边感悟、边交流中,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一系列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探究性的,每个学生都是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
四、运用多媒体,创建民主、开放、高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不能“资源共享”,只有自己或小组内同学才能看到,造成了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运用网络控制技术改变课堂管理方式,解决了上述问题,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看到每位学生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工作,并可以在大屏幕上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以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
活动过程:
活动一:“猜一猜”游戏
【任何的学习结果都离不开学生的情感参与,创设富有新异性、启发性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我在教学《观察物体》时,采用“媒体设境,故事引路”的方法,很自然地引出观察的要求,吸引学生。】
教学案例:
1、课件出示一幅“盲人摸象”的画,配上故事。
(小朋友边听故事边哈哈大笑。)
2、你们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因为盲人看不见整只大象,摸到一部分都说是大象;大象变成了柱子,变成绳子,真好笑。)
3、老师要和小朋友做一个“盲人摸象”的数学游戏。
请看自己的屏幕,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图形,这些图形也只是整个物体的一部分。请小朋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整个物体会是什么? 看谁最能干。
(学生的屏幕分三组:一组看正方形猜,一组看长方形猜,还有一组看着被分割成两部分的长方形猜。)
4、小朋友看了三个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想象出来的物体真多。
我们把这三张图形连起来看,就是把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都连起来想,课件同时出示三张图画现在你知道整个物体是什么东西?
(原来这是一个电冰箱。)
5、现在意见一致了,那让你们看物体的一面、一部分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呢?和同桌小朋友讨论讨论。
(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物体是不全面的;我发现,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才能说对;因为我们只看到物体的一面,像“盲人摸象”那样只是物体的一部分。)
6、小结:
对,我们只观察物体的一部分,对物体的认识就不全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能学会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不要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这个环节借助媒体,提供配有故事的画面,让学生充分运用“耳、眼、口”的功能,一开课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同图形在不同的屏幕中出现让学生猜,各组之间互不影响,学生真正地向盲人那样只了解物体的一部分去猜,猜出的东西五花八门,然后课件同时出现三幅图,学生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认识到那是一台电冰箱。学生有了像盲人那样的切身体会,再顺水推舟向他们提出了这节课观察物体的要求,就能使学生有目的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活动二:拍、说照片
【《观察物体》从三维角度,给学生建立观察物体的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如果单靠教师一样一样拿物体引导学生去观察,学生很难建立这种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而且还会引起视觉和听觉疲劳,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所以当学习活动继续深入时,我运用高科技数码照相的技术,让学生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拍摄、去评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要我动”变成“我要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
教学案例:
1、刚才小朋友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现在小朋友要当小小摄影师,用数码照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照了。
拿出自己组的玩具,观察一下,你们组的玩具是什么样的?
2、选择喜欢的位置拍摄,组内每个小朋友的照片要拍的不一样。你们准备怎么拍?
(我们围着桌子坐,只用在自己的位置上拍就可以拍到玩具的不同侧面了;我们拍自己喜欢的那一面吧,第一个先选,一个个轮流;我要找一个让大家难想到的一面)
3、学生动手拍摄,拍完后优胜的两组组长将照片输入计算机马上展示。
第一组“小汽车”展示时,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张?他是从哪一面拍的小汽车,拍到了什么?
第二组“小叮当”展示时,拍照片的那组学生自己上来提问:请你猜一猜我站在小叮当的哪一面拍这张照片的?
(我发现照片上有小叮当的头,还有身子及四肢,我猜想是从后面拍的;照片上有小叮当的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嘴巴和四肢,一定是从正面拍的;小叮当的左手上有开关,那张照片只看到一个耳朵,一只手、一条腿,而且手上有开关,就是从左面拍的。因为小叮当我观察过,左手上有开关;那个红红的两个大脚,就是从小叮当的脚底下拍的。)
4、这几张照片分别是从正面、后面、底部、左边拍的,但它们都是拍的小叮当,为什么会不一样?(在不同的方位上,看到的小叮当就不一样;我知道,如果我们只从一个方向拍小叮当,只能拍到它的一个面,其余的面是拍不到的;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才能把物体看清楚、全面;观察物体时,要记住方位,还要记住物体在不同方位的特点。)
【这一高科技数码技术的整合环节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的有机结合,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主动地进行实际的观察、比较,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进一步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要求。】
活动三:闯关游戏
【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打破了课堂中原有的那种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使每个层面上的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练习,最重要的是优生和学困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教学案例:
1、小精灵明明想和大家一起玩“闯关”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游戏有四关,两关基础题,一关提高题,一关深度题,一关一关的练习相应地提高难度。
2、宣布游戏规则和时间。
3、学生闯关。师在监控台里调出几名学困生的屏幕,同时进行监控,搜寻练习中的难点,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指导帮助。
4、电脑切换到屏幕上,指名反馈交流。
5、奖励闯关成功的学生。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直接上机操作电脑,使他们感觉在玩,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件中我实施分层练习,使练习内容、形式最大限度扩展,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学困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计算机成了学生学数学和探究数学的有力工具。】
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是一堂信息技术和数学操作活动相整合的研讨课,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我们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手段,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1、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现在面对学生的“减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事对他们来说不感到负担。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高科技数码技术在这节课中的运用,正好满足这一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有一部分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数码照相机,还懂得将数码照相机中的照片输入计算机。在活动二中,让学生动手拍摄,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积极地去参与。选用生动、可爱的玩具作为拍照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有兴趣。活动中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位置来拍摄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做主,顿时激情高涨。他们对着玩具左看看右看看,体会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他们还积极地和组内同学商量,高兴地投入到拍摄活动中去。当优胜组学生的作品在计算机里展示时,他们专心地观察屏幕中的不同图面,描述物体的不同形状或根据看到的形状阐述自己的猜想,正确地判断拍摄者的位置。整个活动中,学生学得积极、深入,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
2、人机互动,实施分层练习。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就是通过学生上机直接操作学件,实施分层练习。在活动三中,基础题、提高题和深度题相结合,一关一关的相应提高难度。教师运用教学监控装置,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练习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将整体练习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机互动,实现因材施教,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学困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学困生吃不消。学生完成基础关后,有余力可以继续闯关,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练习,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规定的时间一到,进行反馈评价,这时监控台将学生的学件切换出来,学生的练习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对着练习题及时点拨,再加以分析、比较,从形象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教学中有了更强的参与度,每个层面上的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而融为一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
3、值得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改进,选用学生身边的东西,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教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让他们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但这些过程都是在老师的牵引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老师注重强调解决问题,却忽视了学生怎么发现问题。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方法,我想,可以直接运用数码照相机进行拍摄,给学生活动要求和时间,让他们按照要求,自己小组商量组织拍摄活动。把省出的时间,让给展示,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汇报交流。这样,小组内的小朋友会有时间好好地思考讨论观察的方法,根据自己想出的方法进行拍摄。八个小组的八种玩具图片的展现,是他们小组集体的智慧。展示评价时,学生要思考评价别人的作品,展示作品的学生会听到和自己组不同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见进行反思,建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数学教学应该从简单的一步一步牵引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同伴合作转变。
第二篇:观察物体教学案例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案例
任课教师:陈贵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恐龙玩具、玩具汽车、小熊玩具、闹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师: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的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1、把每一小组准备的物品拿出来,放在桌子中间,仔细观察,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物品的哪一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说完之后,把物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闭眼睛想一想: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样子。它们一样吗?
2、出示67页例1。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请小朋友们把数学课本摆整齐,立着放在桌子上,仔细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想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听明白了吗?开始!
打开书,把图中的小朋友和他们所看到的书的部分连起来吗?
2、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4张照片,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拍的?(前、后、左、右)
3、一架钢琴的4张图,让学生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4、一个茶壶的不同方向图,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5、开放题:教师出示一幢房子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4幅图,学生把方向和图连一连。课后反思:
1.学生的观察体验不够深刻,有的学生没有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2.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后,通过观察对象的变化,让学生再次参与观察活动,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视图。3.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又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教师可以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
[案例分析] 原以为二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谁曾想在观察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点点偏差都可能导致接下来的活动无法进行。由于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材开发以不成功而告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材开发必须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于是,我决定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体验活动。在观察物体这一学习活动中,不再以说为主要体验方式,而改为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学生提供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看到的真实物体,让学生在找一找、想一想的过程中将物体与看到的形状建立联系。观察这一环节确实能达到亲身体验、全员参与的目的,并且学生也非常喜欢。总结
教师面对的是永远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很难确定一个最佳的教学策略。在第二次的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不再只局限于活动本身,而开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情感需求,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地依赖教材,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单一,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限制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材始终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学过程即教材不断开发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数学课堂。
第三篇:观察物体案例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
干窑小学 丁麟
教学设计理念: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意在从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学进行革新。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的搜集、汇报、展示、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学习过程。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41~42页例3。“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节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通过对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正确描绘出相应的图形;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形状的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在与计算机的交互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事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会从不同角度看出同一个物体的不同图形。
教学难点:
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
信息技术应用的意图和方法:
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根据指定的物体观察出不同角度的图形,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图形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题西林壁》诗画图片。
请一名学生朗读这首诗,再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 出示一组照片,下列相片中是什么?
让学生说出是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
这些相片中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学生说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因为观察的位置不一样。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二、互动探究,获取新知
1、共同观察、掌握方法:
带领同学们一起观察一个物体:
(1)观察:从正面看,你能看到几个正方形?
(2)验证,画出正面看到的图形。
分别按照“观察-验证-画出”的过程,画出从它的上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图形。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不同的角度共同研究观察一个物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可以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四个角度进行观察。
2、得出结论:
观察物体可以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四个角度去观察。
3、互动学习,合作交流:
(1)掌握了研究方法,我们就要试一试。
研究的方法:从四个角度观察。
研究的过程:观察从四个角度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如果有困难,利用鼠标旋转物体看一看。
尝试着在纸上画出形图。
选择物体进行研究。
学生利用交互工具,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利用互动工具,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研究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并能画出。
(2)合作交流:
交流自己研究的物体。
汇报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总结学习过程,互动生成。
4、小结: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可能会怎样?
三、在线检测,巩固知识:
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交流、重测让学生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的房子模型,有的从某一面看到的是长方形,先找一找是哪几个,再分别说一说是从哪面看到的?
可以从正面看到的有:()
可以从上面看到的有:()
可以从侧面看到的有:()
四、探究延伸,自主运用
1、自己去探索。
2、拓展应用。
提供其它互动工具,让学生在不同工具的互动中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介绍一个互动工具,自己研究一个互动工具。
学生自主操作,能够理解互动工具的使用,并能快速通过。
设计意图:自主操作,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机房上数学课的感受。
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收获。
教学评价与反思: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来进行本课教学。
一、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生成性的学习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浏览“庐山美景”,让学生在美景、佳句的欣赏中真实感受,因为我们观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在此通过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平台,方便快捷的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创设过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热情。
二、应用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传统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时多,误差大的敝端。为此我应用了课件取代传统的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学探究新知时,我将静态的图片换成了动态的图形,引导学生边观看,边思考“每个位置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了动态的图形,学生很容易就认清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的关系,进而展开空间想象,很快做出准确判断。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位置变化带来的图形变化,这就更好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空间想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地发展,为学生展开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据。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重要环节中地整合运用,将观察情境大量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观察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应用网页型设计,支持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
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快速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我们把这一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上,不就能很好解决个别化学习的难题了吗?在《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学中,我就把整个教学内容放置到虚拟网上,学生运用已有网络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自学。在线检测与拓展延伸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切换,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地应用,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多样化、区别化的需求,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信息技术的运用,省去了课堂教学中繁锁、耗时的组织观察环节,将大量的观察情境,观察信息用计算机快速、清晰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推理判断中。在问题反馈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推理判断依据,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内容更加贴进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观察物体教学案例
观察物体
庙岭小学 胡辰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准备:挂图、准备一个小玩具。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由老师发出方位口令,同学们用手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做好准备,开始!
2、师:指正面呀指正面,指侧面呀指侧面,指上面呀指上面,指下面呀指下面。
二、实际操作,探究新知。
师: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玩具,现在,请同学们放在桌子上。(学生拿出玩具。)师:请同学们组成4人小组,先选出1个玩具,从自己的角度观察这个玩具。学生自由活动,在自己的座位上从玩具的正面、侧面观察玩具。教师请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演示。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看到的是玩具的哪一个面。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要让学生们觉察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师:好,现在老师请每一位同学再观察自己桌上的小玩具,每一位同学分别试着从正面和侧面的角度观察这个玩具。再和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和全班同学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看黑板上的挂图,看看图上的同学是怎样观察的。(出示例1挂图)
谁来说一说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小亮观察的是恐龙的正面,小明观察的是恐龙的侧面,小红观察的是恐龙的后面。
师:同桌之间再讨论一下,挂图下面的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注意让学生说出判断过程。)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还有谁知道?(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说说。)
三、巩固发展
1、完成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开始讨论,讨论后让学生们说一说。
师:说得真棒。请同学们在图的旁边将三个小朋友分别与他们所看到的三个面连线。
学生做,教师巡视。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出示小黑板练习:
2、连一连:谁看到的图形?用线连一连。
3、猜一猜:
出示我的书包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
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谁能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就把你们的收获带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家里的一个物体,并和他们说一说从不同方向可以观察到物体的什么形状。教后记: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首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在游戏中让学生了解了物体的三个面: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玩具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3、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让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说出的面并不正确,有的孩子说的面形状不对。
2、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让学生观察我的书包图片时,有的学生说错了,一个孩子很敏锐地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来,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于充分的肯定。
3、在学生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通过了解才知道是因为个别孩子性格内向,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看来,在教学前还要多与孩子们交流,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第五篇:观察物体单元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初步学会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单元继续从这些位置观察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用4个正方体能够摆出许多形状不同的物体,赋予本单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既能从不同位置观察这些物体,又能比较各个物体的视图,还能依据提供的某个位置的视图,对物体的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活动都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摆和看是例题的基本教学活动,比较视图使活动更具挑战性。
例题十分清楚地要求:先摆一摆,再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安排先摆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有可观察的物体,防止以看实物图代替看物体的现象发生,把观察物体落到实处。二是通过摆,直观感受物体的形状,尤其是摆出的三个物体的形状结构的不同。从正、侧、上面观察要让学生独立进行,因为他们已经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要一边观察,一边描述看到的形状。如从正面看左边的物体,形状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从上面看这个物体,三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左前方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这个物体,形状是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种描述可以用语言的形式,也可以画出草图说明。后一种描述可能更适宜大多数学生。分别比较三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使观察物体的活动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的热情。通过比较,发现从正面看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从侧面看形状也相同,从上面看形状不同,从而体会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形状特点。
“想想做做”第1、2、4题都是摆物体、看形状、比视图,通过变换问题维持学生的积极性。如第1题要求指出从哪面看,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形状不同?和例题相比,给学生扶得少了,放得多了,包容了例题的内容,又高于例题的要求。又如第4题找出具有指定视图的物体,促使学生逐个逐个地观察,并且边看边对照视图作出正确的选择。
2.按照视图的要求摆出相应的物体,发展想象力。
“想想做做”第3题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指定的视图摆物体。依据平面图形想象和创造立体,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独立地摆出
物体,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研究视图和观察验证这两个环节给予调控。“研究视图”是分析视图的形状与结构,弄清楚它是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从而构思摆法。“观察验证”是从指定的哪个面去观察摆成的物体,它是否具有规定的视图,通过观察确认或修改摆出的物体。这道题里有三个小题,第(1)小题的物体只有一种摆法,第(2)(3)小题的物体可以有多种摆法。后两小题对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丰富的空间想象是十分有利的。让学生体会摆法多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人摆出一个物体,在交流中出现不同的摆法,通过相互观察验证,获得摆法多样的体验。另一种方式 是鼓励学生摆出一个物体以后再尝试其它摆法,观察摆成的各个物体,体验它的某个视图都相同。选择哪种方式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一些。
3.对“想想做做”第5、6两题的说明。
这两道题是体会实物图中那些不容易看到或者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第5题左图里有一个正方体在后面,被挡着不容易看到;右图有一个正方体在后面的下方,不能直接看到。第6题的图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体会这些正方体的客观存在,有利于空间想象。两道题的教学活动是有差别的。第5题是先看图照样子摆,在摆的时候体会那一个正方体的存在。第6题是先数,在数的时候感受那一个正方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
难点: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对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
凌云小学
孙路路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单元分析
凌云小学
孙路路